編珠卷四

關燈
補遺 詹事府詹事高士奇撰黍稷部 九谷五種 周禮曰廪人掌九谷以待匪頒赒賜稍食 月令曰季冬之月令吿民岀五種計耦耕事注五種五谷種也 合穎連莖 魏収後魏書曰許謙字元遜子洛陽為雁門太守家田三生嘉禾皆異隴合穎 春秋説題詞曰嘉禾之滋莖長五尺五七三十五故連莖三十五穗以成盛德 六穗三苗 虞預會稽典錄曰謝承遷吳郡督郵歲穰嘉禾六穗生于部屬 尚書大傳曰成王時有苗異莖而生同為一穗人有上之者王召周公而問之公曰三苗為一穗天下其和為一乎 北裡禾南山豆 史記曰管仲說桓公曰古之封禅者北裡之禾所以為盛 西漢楊恽詩曰田彼南山蕪穢不治種一頃豆落而為萁人生行樂耳須富貴何時 照九阿齊萬畝 阮籍詩曰?穎臨曾城餘光照九阿 曹植頌曰秀吐穟萬畝齊平蔭蓋隴百穢不生 九熟再種 抱樸子曰南海晉安有九熟之稻 楊孚異物志曰交趾冬又熟農者一歲再種 半夏一旬 蔡邕月令章句曰十月獲稻人君嘗其先熟故在九月熟者謂之半夏 王子年拾遺記曰東有融澤五谷多良有浃日之稻言一旬而生也 香穗紫芒 周處風土記曰稴稻之青穗米皆青白也 郭義恭廣志曰有虎掌稻紫芒稻赤穬稻南方有蟬鳴稻 五裡香三月種 魏文帝與朝臣書曰江表惟長沙名有好米何得比新城稉稻耶上風吹之五裡聞香 崔實四民月令曰三月可種秔稻 龍枝鳳冠 王子年拾遺記曰東極之東有龍枝之粟言其枝屈曲如遊龍也食之善走 又曰有鳳冠粟似鳳之冠食之令人多力 德精仁卉 瑞應圖曰嘉禾五谷之長盛德之精也 晉征祥説曰王者盛德則嘉禾生嘉禾者仁卉也 禾二米麥九穗 晉征祥説曰嘉禾生其大盈箱一稃二米 崔鴻前涼錄曰永嘉元年嘉麥一莖九穗生于姑臧 麥兩岐禾九穗 東觀漢紀曰張堪為漁陽太守勸民耕種以緻殷富百姓歌曰桑無附枝麥秀兩岐張君為政樂不可支齊書曰孝武時固始縣嘉禾一莖六穗新蔡縣又 獲一莖七穗一莖九穗 西山禾東極豆 阮籍詩曰豈若西山草琅玕與丹禾 拾遺記曰東極之東有傾離之豆見日即傾葉食之歴歲不饑豆莖皆大若指綠色爛熳數畝 黑穬白稉 廣志曰稉有烏稉黑穬又有青幽白夏之名 袁淮觀殊俗曰河内青稻新城白稉 黑粟赤黍 崔豹古今注曰武帝建元四年天雨粟宣帝地節四年長安雨黑粟竟甯元年南陽山都縣雨粟色青黑味苦大者如小豆小者如麻子 韓子曰吳起欲攻秦小亭置一石赤黍于東門外令人能徙于西門外者賜之上田宅人争徙之乃下令曰明日攻秦能先登者與之大夫賜之上田宅于是攻之一朝而拔 瓊膏玉粒 拾遺記曰東極之東有瓊脂粟質白如玉柔滑如膏食之多壽 又曰員峤之山名環丘上有方湖千裡多大鵲高一丈羣飛于湖際銜采不周之粟于環丘之上粟生穗高五丈其粒皎然如玉也 青芊稻紅苣麻 廣志曰青芊稻六月熟累子稻白漢稻七月熟此三種大且長 拾遺記曰東極之東有倒葉麻如倒苣紅紫色亦名紅冰麻食之令人顔色潔白鮮好 五梁禾三味麥 續仙傳曰王莽種五梁禾于殿前先以鶴髓玳瑁犀玉二十餘物漬種此黃帝谷仙之術也注五梁禾即五色禾 元晏春秋曰衞倫過元晏取糗糧以進元晏嘗之曰麥也有杏李奈三味三果之熟也不同時子焉得兼之倫笑而不言退謂人曰士安之識過劉子陽吾家多園樹杏發糅以杏汁李奈發又糅以李奈汁故兼此三味耳簡文詩糧持三味麥衣進八蠶綿 搖枝粟倒葉麻 拾遺記曰東極之東有搖枝粟言其枝長而弱無風自搖食之多壽 下見紅苣麻 蟬鳴稻虮子粱 郭義恭廣志曰蟬鳴稻五月熟稻有蓋下白正月種五月獲獲其莖根複生九月複熟 又曰鹽鑽粱粒如虮子魏文帝以為粥 長生米同穎禾 梁簡文帝謝赉長生米啓曰食乃民天之貴粒有延齡之名借此資身因斯養性 尚書曰唐叔得禾異畝同穎獻諸天子王命歸周公于東作歸禾 紅冰赤穬 上見紅苣麻 下見紫芒 木禾膏黍 山海經曰昆侖墟上有木禾禾長五尋 又曰廣都之野後稷葬焉爰有膏黍膏稷 旅生草化 東觀漢記曰建武二年天下野谷旅生麻菽尤盛江表傳曰孫亮五鳳元年交趾稗草化為稻 祖靈天贶 曹植魏德論讴曰猗猗嘉禾惟谷之精昔生周朝今植魏庭獻之廟堂以昭祖靈 宋武帝嘉禾贊曰維殷粵周有穗表祯非原非澤乃瑞乃靈庶借天贶廣茲化清 葉芗萁 潘安仁射雉賦曰闚防葉幎歴乍見麥也 禮記曰祭宗廟之禮粱曰芗萁 蕫粱稆米 禾秀為穗而不成者謂之蕫節爾雅謂之蕫粱 漢武帝紀曰野谷旅生曰稆米 一囊千斛 漢書東方朔曰侏儒長三尺餘俸一囊粟臣朔長九尺餘亦俸一囊粟侏儒飽欲死臣朔饑欲死 語林曰陳壽将為三國志謂丁梁州曰若可覓千斛米見借當為尊公作佳傳丁不與遂以無傳 菜蔬部 嘉樹芳菰 呂氏春秋曰餘瞀之南有菜名嘉樹其色若碧 曹植七啓曰芳菰精澤霜蓄露葵 ?都绮蔥碧海琅菜 漢武内傳曰七月七日西王母降遺帝?都绮蔥一本 又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