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珠卷三

關燈
記曰桓司空遊于靈溪劉盛公着練帽以杖荷屐與桓語語畢負荷而去 語鏡饞燈 拾遺記曰周靈王時有韓房者獻火齊鏡廣三尺暗中視物如晝向鏡語則鏡中影應聲而答 荊州記曰南方有魚多脂照紡績則暗照宴則明謂之饞燈 鼯裘虎枕 吳書曰陸遜破曹休上大會命遜舞解所着白鼯子裘賜之 西京雜記曰李廣與兄遊獵防山北見猛虎一矢斃之斷其頭為虎枕 囊帳楯冠 獨異志曰漢文帝嘗集谏書囊為帳 輿服雜事楚漢防于鴻門項羽圖危高祖樊哙聞急乃裂衣包楯戴以為冠排入羽營 青緺白艾 史記曰東郭先生拜二千石佩青緺绶 焦貢易林曰二千石官白艾绶注以艾草染之故曰艾绶 吹綸絮畫石牀 漢書曰齊國有吹綸絮顔師古注綸似絮而細名吹者言可吹噓也梁簡文帝詩枝間通粉色葉底暎吹綸疑是美人衣飾 拾遺記曰董偃常卧延清之室以畫石為牀蓋石文如畫也石體甚輕出郅支國 四等三條 先賢傳曰戴良嫁女綠裙四等 繁欽定情詩曰何以合歡欣纨素三條裙 粹白流黃 呂氏春秋曰天下無粹白之狐而有粹白之裘取諸衆白也 江淹賦慙幽閨之琴瑟晦高堂之流黃注會稽竹簟供禦号為流黃又詩中婦織流黃謂絹也珍寶部 招涼珠辟寒玉 拾遺記曰燕昭王懷黒蚌之珠當隆暑體自輕涼号曰招涼珠 漢武内傳曰西王母降集靈台佩辟寒之玉 九品珠三棘玉 沈懷遠南越志曰珠有九品大五分以上一寸七八分為大品有光彩一邊小平似覆釡者名珰珠次為走珠次為滑珠次為磥砢珠次為官雨珠次為稅珠次為蔥符珠 墨子曰和氏之璧夜光之珠三棘六異此諸侯所謂良寶 黃枝寶赤水珠 林邑記曰黃枝洲上戶口殷富多明珠雜寶 山海經曰三珠樹生赤水上其樹如栢葉皆為珠 珠照乘玉輝山 史記曰魏王謂齊威王曰若寡人國小尚有徑寸之珠照車前後十二乘 陸機文賦曰石蘊玉而山輝水懷珠而川媚 三色珠九華玉 沈約宋書曰文帝诏太史令錢樂之作小渾天安二十八宿中外以白眞珠及青黃三色珠為三象星日月五星悉居黃道 西京雜記曰高祖斬白蛇劍上有七采珠九華玉為飾雜厠五色琉璃為匣劍在室光景猶照于外也 蚌蛤胎鲸鲵目 文選曰蚌蛤珠胎與月虧全 裴氏廣州記曰鲸鲵目即明月珠故死不見有目精 丹泉珠蒼野貝 任嘏道論曰丹泉之珠沈于黃泥璠璵之寶藏于裔石 山海經曰赤水之東蒼梧之野有文貝 三珪八貝 莊子曰楚昭王延屠羊以三珪之位注諸侯上卿皆執珪 漢書曰王莽時八貝四寸八分以上二枚為一朋三寸六分以上一朋二寸四分以上一朋一寸二分以上一朋 荊璆魯寶 劉越石詩曰握中有?璧乃是荊山璆 逸論語曰璠璵魯之寶玉也 瓊華瑤蘃 詩曰尚之以瓊華乎而 劉桢清慮賦曰錯華玉以茨屋骈雄黃以為墀紛以瑤蘃糅以玉荑 渭川金禺山玉 述異記曰翁仲孺家貧力作居渭川一旦天雨金于其家由是與王侯争富 管子曰玉起于禺山金起于汝漢珠起于赤野 紫光赤氣 晉永和起居注曰廬江太守路永表言于谷城北見水岸邊紫赤光得金一枚狀如印齒 地鏡圖曰黃金之氣赤千萬斤以上光大若鏡盤 鳴山耀室 拾遺記曰少昊時金鳴于山銀湧于地或如龜之類乍似人鬼之形 崔鴻後燕錄曰董統上言于慕容垂曰臣聞陛下之奇有六焉厥初之奇金光耀室 探鸠化鵲 劉義慶幽明錄曰長安有張氏者晝獨處室有鸠自入止于對牀張惡之披懷祝曰鸠爾來為我禍耶止承塵為我福耶入我懷鸠翻飛入懷以手探之不知所在而得一金帶鈎焉 又曰常山張颢為梁相有鳥如山鵲飛堕地即化為一圓石颢椎破之得一金印文曰忠孝侯印 螢飛牛躍 梁書曰林邑有山赤色其中生金夜則出飛狀如螢火 幽明錄曰巴丘山有金岡岡上有黃金潭潭上有黃金濑古有釣于此潭者獲一金鎻引之遂滿一船而有金牛出聲釣人駭懼牛因奮躍還潭 三品六名 漢書食貨志曰古者金有三品赤金為下注赤金丹陽銅也 又漢書曰新莽始建國之二年作金銀龜貝錢布之品名曰寶貨凡五物六名二十八品 鳳銜鳥吐 拾遺記曰黃帝之子名青陽是曰少昊一名摰有鳳銜珠緻于庭少昊入而懷之照于天下 又有瀛洲有鳥身绀丹翼名曰藏珠每鳴翔則吐新珠累斛又燕昭王時有黑鳥白頭集王之所銜洞光之珠圓徑一尺色黑如漆懸之室内百神不能隐其精靈 夫餘如棗館陶如李 廣志曰夫餘地出美珠大如酸棗 古今注曰章帝元和元年明珠出館陶大如李有光耀三年明珠出豫章海中大如雞子圍四寸八分 利火清水 述異記曰南蠻多利火珠大者如雞卵光照數尺日中以艾借珠辄有火出 宣室志曰馮翊嚴生遊岘山得一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