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四·典志之屬一

關燈
起而不鬥;合相毀,野有破軍。

    出西方,昏而出陰,陰兵彊;暮食出,小弱;夜半出,中弱;雞鳴出,大弱:是謂陰陷於陽。

    其在東方,乘明而出陽,陽兵之彊,雞鳴出,小弱;夜半出,中弱;昏出,大弱:是謂陽陷於陰。

    太白伏也,以出兵,兵有殃。

    其出卯南,南勝北方;出卯北,北勝南方;正在卯,東國利。

    出酉北,北勝南方;出酉南,南勝北方;正在酉,西國勝。

     其與列星相犯,小戰;五星,大戰。

    其相犯,太白出其南,南國敗;出其北,北國敗。

    行疾,武;不行,文。

    色白五芒,出蚤為月蝕,晚為天夭及彗星,将發其國。

    出東為德,舉事左之迎之,吉。

    出西為刑,舉事右之背之,吉。

    反之皆兇。

    太白光見景,戰勝。

    晝見而經天,是謂争明,彊國弱,小國彊,女主昌。

     亢為疏廟,太白廟也。

    太白,大臣也,其号上公。

    其他名殷星、太正、營星、觀星、宮星、明星、大衰、大澤、終星、大相、天浩、序星、月緯。

    大司馬位謹候此。

     察日辰之會,以治辰星之位。

    曰北方水,太陰之精,主冬,日壬、癸。

    刑失者,罰出辰星,以其宿命國。

     是正四時:仲春春分,夕出郊奎、婁、胃東五舍,為齊;仲夏夏至,夕出郊東井、輿鬼、柳東七舍,為楚;仲秋秋分,夕出郊角、亢、氐、房東四舍,為漢;仲冬冬至,晨出郊東方,與尾、箕、鬥、牽牛俱西,為中國。

    其出入常以辰、戌、醜、未。

     其蚤,為月蝕;晚,為彗星及天夭。

    其時宜效不效為失,追兵在外不戰。

    一時不出,其時不和;四時不出,天下大饑。

    其當效而出也,色白為旱,黃為五穀熟,赤為兵,黑為水。

    出東方,大而白,有兵於外,解。

    常在東方,其赤,中國勝;其西而赤,外國利。

    無兵於外而赤,兵起。

    其與太白俱出東方,皆赤而角,外國大敗,中國勝;其與太白俱出西方,皆赤而角,外國利。

    五星分天之中,積于東方,中國利;積于西方,外國用兵者利。

    五星皆從辰星而聚于一舍,其所舍之國可以法緻天下。

    辰星不出,太白為客;其出,太白為主。

    出而與太白不相從,野雖有軍,不戰。

    出東方,太白出西方;若出西方,太白出東方,為格,野雖有兵不戰。

    失其時而出,為當寒反溫,當溫反寒。

    當出不出,是謂擊卒,兵大起。

    其入太白中而上出,破軍殺将,客軍勝;下出,客亡地。

    辰星來抵太白,太白不去,将死。

    正旗上出,破軍殺将,客勝;下出,客亡地。

    視旗所指,以命破軍。

    其繞環太白,若與鬥,大戰,客勝。

    兔過太白,間可椷劍,小戰,客勝。

    兔居太白前,軍罷;出太白左,小戰;摩太白,有數萬人戰,主人吏死;出太白右,去三尺,軍急約戰。

    青角,兵憂;黑角,水。

    赤行窮兵之所終。

     兔七命,曰小正、辰星、天欃、安周星、細爽、能星、鈎星。

    其色黃而小,出而易處,天下之文變而不善矣。

    兔五色,青圜憂,白圜喪,赤圜中不平,黑圜吉。

    赤角犯我城,黃角地之争,白角号泣之聲。

     其出東方,行四舍四十八日,其數二十日,而反入于東方;其出西方,行四舍四十八日,其數二十日,而反入于西方。

    其一候之營室、角、畢、箕、柳。

    出房、心間,地動。

     辰星之色:春,青黃;夏,赤白;秋,青白,而歲熟;冬,黃而不明。

    即變其色,其時不昌。

    春不見,大風,秋則不實。

    夏不見,有六十日之旱,月蝕。

    秋不見,有兵,春則不生。

    冬不見,陰雨六十日,有流邑,夏則不長。

     角、亢、氐,兖州。

    房、心,豫州。

    尾、箕,幽州。

    鬥,江、湖。

    牽牛、婺女,楊州。

    虛、危,青州。

    營室至東壁,并州。

    奎、婁、胃,徐州。

    昴、畢,冀州。

    觜觿、參,益州。

    東井、輿鬼,雍州。

    柳、七星、張,三河。

    翼、轸,荊州。

     七星為員官,辰星廟,蠻夷星也。

     兩軍相當,日暈;暈等,力鈞;厚長大,有勝;薄短小,無勝。

    重抱大破無。

    抱為和,背為不和,為分離相去。

    直為自立,立侯王;破軍殺将。

    負且戴,有喜。

    圍在中,中勝;在外,外勝。

    青外赤中,以和相去;赤外青中,以惡相去。

    氣暈先至而後去,居軍勝。

    先至先去,前利後病;後至後去,前病後利;後至先去,前後皆病,居軍不勝。

    見而去,其發疾,雖勝無功。

    見半日以上,功大。

    白虹屈短,上下兌,有者下大流血。

    日暈制勝,近期三十日,遠期六十日。

     其食,食所不利;複生,生所利;而食益盡,為主位。

    以其直及日所宿,加以日時,用命其國也。

     月行中道,安甯和平。

    陰間,多水,陰事。

    外北三尺,陰星。

    北三尺,太陰,大水,兵。

    陽間,驕恣。

    陽星,多暴獄。

    太陽,大旱喪也。

    角、天門,十月為四月,十一月為五月,十二月為六月,水發,近三尺,遠五尺。

    犯四輔,輔臣誅。

    行南北河,以陰陽言,旱水兵喪。

     月蝕歲星,其宿地,饑若亡。

    熒惑也亂,填星也下犯上,太白也彊國以戰敗,辰星也女亂。

    蝕大角,主命者惡之;心,則為内賊亂也;列星,其宿地憂。

     月食始日,五月者六,六月者五,五月複六,六月者一,而五月者五,凡百一十三月而複始。

    故月蝕,常也;日蝕,為不臧也。

    甲、乙,四海之外,日月不占。

    丙、丁,江、淮、海岱也。

    戊、己,中州、河、濟也。

    庚、辛,華山以西。

    壬、癸,恒山以北。

    日蝕,國君;月蝕,将相當之。

     國皇星,大而赤,狀類南極。

    所出,其下起兵,兵彊;其沖不利。

     昭明星,大而白,無角,乍上乍下。

    所出國,起兵,多變。

     五殘星,出正東東方之野。

    其星狀類辰星,去地可六丈。

     大賊星,出正南南方之野。

    星去地可六丈,大而赤,數動,有光。

     司危星,出正西西方之野。

    星去地可六丈,大而白,類太白。

     獄漢星,出正北北方之野。

    星去地可六丈,大而赤,數動,察之中青。

    此四野星所出,出非其方,其下有兵,沖不利。

     四填星,所出四隅,去地可四丈。

     地維鹹光,亦出四隅,去地可三丈,若月始出。

    所見,下有亂;亂者亡,有德者昌。

     燭星,狀如太白,其出也不行。

    見則滅。

    所燭者,城邑亂。

     如星非星,如雲非雲,命曰歸邪。

    歸邪出,必有歸國者。

     星者,金之散氣,其本曰火。

    星衆,國吉;少則兇。

     漢者,亦金之散氣,其本曰水。

    漢,星多,多水,少則旱,其大經也。

     天鼓,有音如雷非雷,音在地而下及地。

    其所往者,兵發其下。

     天狗,狀如大奔星,有聲,其下止地,類狗。

    所堕及,望之如火光炎炎沖天。

    其下圜如數頃田處,上兌者則有黃色,千裡破軍殺将。

     格澤星者,如炎火之狀。

    黃白,起地而上。

    下大,上兌。

    其見也,不種而穫;不有土功,必有大害。

     蚩尤之旗,類彗而後曲,象旗。

    見則王者征伐四方。

     旬始,出於北鬥旁,狀如雄雞。

    其怒,青黑,象伏鼈。

     枉矢,類大流星,蛇行而倉黑,望之如有毛羽然。

     長庚,如一匹布著天。

    此星見,兵起。

     星墜至地,則石也。

    河、濟之間,時有墜星。

     天精而見景星。

    景星者,德星也。

    其狀無常,常出於有道之國。

     凡望雲氣,仰而望之,三四百裡;平望,在桑榆上,千馀二千裡;登高而望之,下屬地者三千裡。

    雲氣有獸居上者,勝。

     自華以南,氣下黑上赤。

    嵩高、三河之郊,氣正赤。

    恒山之北,氣下黑下青。

    勃、碣、海、岱之間,氣皆黑。

    江、淮之間,氣皆白。

     徒氣白。

    土功氣黃。

    車氣乍高乍下,往往而聚。

    騎氣卑而布。

    卒氣抟。

    前卑而後高者,疾;前方而後高者,兌;後兌而卑者,卻。

    其氣平者其行徐。

    前高而後卑者,不止而反。

    氣相遇者,卑勝高,兌勝方。

    氣來卑而循車通者,不過三四日,去之五六裡見。

    氣來高七八尺者,不過五六日,去之十馀裡見。

    氣來高丈馀二丈者,不過三四十日,去之五六十裡見。

     稍雲精白者,其将悍,其士怯。

    其大根而前絕遠者,當戰。

    青白,其前低者,戰勝;其前赤而仰者,戰不勝。

    陣雲如立垣。

    杼雲類杼。

    軸雲抟兩端兌。

    杓雲如繩者,居前亘天,其半半天。

    其者類阙旗故。

    鈎雲句曲。

    諸此雲見,以五色合占。

    而澤抟密,其見動人,乃有占;兵必起,合鬥其直。

     王朔所候,決於日旁。

    日旁雲氣,人主象。

    皆如其形以占。

     故北夷之氣如群畜穹闾,南夷之氣類舟船幡旗。

    大水處,敗軍場,破國之虛,下有積錢,金寶之上,皆有氣,不可不察。

    海旁蜄氣象樓台;廣野氣成宮阙然。

    雲氣各象其山川人民所聚積。

     故候息秏者,入國邑,視封疆田疇之正治,城郭室屋門戶之潤澤,次至車服畜産精華。

    實息者,吉;虛秏者,兇。

     若煙非煙,若雲非雲,郁郁紛紛,蕭索輪囷,是謂卿雲。

    卿雲,喜氣也。

    若霧非霧,衣冠而不濡,見則其域被甲而趨。

     夫雷電、蝦虹、辟曆、夜明者,陽氣之動者也,春夏則發,秋冬則藏,故候者無不司之。

     天開縣物,地動坼絕。

    山崩及徙,川塞谿垘;水澹地長,澤竭見象。

    城郭門闾,閨臬槀枯;宮廟邸第,人民所次。

    謠俗車服,觀民飲食。

    五穀草木,觀其所屬。

    倉府廄庫,四通之路。

    六畜禽獸,所産去就;魚鼈鳥鼠,觀其所處。

    鬼哭若呼,其人逢俉。

    化言,誠然。

     凡候歲美惡,謹候歲始。

    歲始或冬至日,産氣始萌。

    臘明日,人衆卒歲,一會飲食,發陽氣,故曰初歲。

    正月旦,王者歲首;立春日,四時之始也。

    四始者,候之日。

     而漢魏鮮集臘明正月旦決八風。

    風從南方來,大旱;西南,小旱;西方,有兵;西北,戎菽為,小雨,趣兵;北方,為中歲;東北,為上歲;東方,大水;東南,民有疾疫,歲惡。

    故八風各與其沖對,課多者為勝。

    多勝少,久勝亟,疾勝徐。

    旦至食,為麥;食至日昳,為稷;昳至餔,為黍;餔至下餔,為菽;下餔至日入,為麻。

    欲終日有雲,有風,有日。

    日當其時者,深而多實;無雲有風日,當其時,淺而多實;有雲風,無日,當其時,深而少實;有日,無雲,不風,當其時者稼有敗。

    如食頃,小敗;熟五鬥米頃,大敗。

    則風複起,有雲,其稼複起。

    各以其時用雲色占種所宜。

    其雨雪若寒,歲惡。

     是日光明,聽都邑人民之聲。

    聲宮,則歲善,吉;商,則有兵;徵,旱;羽,水;角,歲惡。

     或從正月旦比數雨。

    率日食一升,至七升而極;過之,不占。

    數至十二日,日直其月,占水旱。

    為其環域千裡内占,則為天下候,竟正月。

    月所離列宿,日、風、雲,占其國。

    然必察太歲所在。

    在金,穰;水,毀;木,饑;火,旱。

    此其大經也。

     正月上甲,風從東方,宜蠶;風從西方,若旦黃雲,惡。

     冬至短極,縣土炭,炭動,鹿解角,蘭根出,泉水躍,略以知日至,要決晷景。

    歲星所在,五穀逢昌。

    其對為沖,歲乃有殃。

     太史公曰:自初生民以來,世主曷嘗不曆日月星辰?及至五家、三代,紹而明之,内冠帶,外夷狄,分中國為十有二州,仰則觀象於天,俯則法類於地。

    天則有日月,地則有陰陽。

    天有五星,地有五行。

    天則有列宿,地則有州域。

    三光者,陰陽之精,氣本在地,而聖人統理之。

     幽厲以往,尚矣。

    所見天變,皆國殊窟穴,家占物怪,以合時應,其文圖籍禨祥不法。

    是以孔子論六經,紀異而說不書。

    至天道命,不傳;傳其人,不待告;告非其人,雖言不著。

     昔之傳天數者:高辛之前,重、黎;於唐、虞,羲、和;有夏,昆吾;殷商,巫鹹;周室,史佚、苌弘;於宋,子韋;鄭則裨竈;在齊,甘公;楚,唐眛;趙,尹臯;魏,石申。

     夫天運,三十歲一小變,百年中變,五百載大變;三大變一紀,三紀而大備:此其大數也。

    為國者必貴三五。

    上下各千歲,然後天人之際續備。

     太史公推古天變,未有可考于今者。

    蓋略以春秋二百四十二年之間,日蝕三十六,彗星三見,宋襄公時星隕如雨。

    天子微,諸侯力政,五伯代興,更為主命,自是之後,衆暴寡,大并小。

    秦、楚、吳、越,夷狄也,為彊伯。

    田氏篡齊,三家分晉,并為戰國。

    争於攻取,兵革更起,城邑數屠,因以饑馑疾疫焦苦,臣主共憂患,其察禨祥候星氣尤急。

    近世十二諸侯七國相王,言從衡者繼踵,而臯、唐、甘、石因時務論其書傳,故其占驗淩雜米鹽。

     二十八舍主十二州,鬥秉兼之,所從來久矣。

    秦之疆也,候在太白,占於狼、弧。

    吳、楚之疆,候在熒惑,占於鳥衡。

    燕、齊之疆,候在辰星,占於虛、危。

    宋、鄭之疆,候在歲星,占於房、心。

    晉之疆,亦候在辰星,占於參罰。

     及秦并吞三晉、燕、代,自河山以南者中國。

    中國於四海内則在東南,為陽;陽則日、歲星、熒惑、填星;占於街南,畢主之。

    其西北則胡、貉、月氏諸衣旃裘引弓之民,為陰;陰則月、太白、辰星;占於街北,昴主之。

    故中國山川東北流,其維,首在隴、蜀,尾沒于勃、碣。

    是以秦、晉好用兵,複占太白,太白主中國;而胡、貉數侵掠,獨占辰星,辰星出入躁疾,常主夷狄:其大經也。

    此更為客主人。

    熒惑為孛,外則理兵,内則理政。

    故曰“雖有明天子,必視熒惑所在”。

    諸侯更彊,時菑異記,無可錄者。

     秦始皇之時,十五年彗星四見,久者八十日,長或竟天。

    其後秦遂以兵滅六王,并中國,外攘四夷,死人如亂麻,因以張楚并起,三十年之間兵相骀藉,不可勝數。

    自蚩尤以來,未嘗若斯也。

     項羽救钜鹿,枉矢西流,山東遂合從諸侯,西坑秦人,誅屠鹹陽。

     漢之興,五星聚于東井。

    平城之圍,月暈參、畢七重。

    諸呂作亂,日蝕,晝晦。

    吳楚七國叛逆,彗星數丈,天狗過梁野;及兵起,遂伏屍流血其下。

    元光、元狩,蚩尤之旗再見,長則半天。

    其後京師師四出,誅夷狄者數十年,而伐胡尤甚。

    越之亡,熒惑守鬥;朝鮮之拔,星茀于河戍;兵征大宛,星茀招搖:此其荦荦大者。

    若至委曲小變,不可勝道。

    由是觀之,未有不先形見而應随之者也。

     夫自漢之為天數者,星則唐都,氣則王朔,占歲則魏鮮。

    故甘、石曆五星法,唯獨熒惑有反逆行;逆行所守,及他星逆行,日月薄蝕,皆以為占。

     餘觀史記,考行事,百年之中,五星無出而不反逆行,反逆行,嘗盛大而變色;日月薄蝕,行南北有時:此其大度也。

    故紫宮、房心、權衡、鹹池、虛危列宿部星,此天之五官坐位也,為經,不移徙,大小有差,闊狹有常。

    水、火、金、木、填星,此五星者,天之五佐,為緯,見伏有時,所過行赢縮有度。

     日變脩德,月變省刑,星變結和。

    凡天變,過度乃占。

    國君彊大,有德者昌;弱小,飾詐者亡。

    太上脩德,其次脩政,其次脩救,其次脩禳,正下無之。

    夫常星之變希見,而三光之占亟用。

    日月暈適,雲風,此天之客氣,其發見亦有大運。

    然其與政事俯仰,最近天人之符。

    此五者,天之感動。

    為天數者,必通三五。

    終始古今,深觀時變,察其精粗,則天官備矣。

     蒼帝行德,天門為之開。

    赤帝行德,天牢為之空。

    黃帝行德,天夭為之起。

    風從西北來,必以庚、辛。

    一秋中,五至,大赦;三至,小赦。

    白帝行德,以正月二十日、二十一日,月暈圍,常大赦載,謂有太陽也。

    一曰:白帝行德,畢、昴為之圍。

    圍三暮,德乃成;不三暮,及圍不合,德不成。

    二曰:以辰圍,不出其旬。

    黑帝行德,天關為之動。

    天行德,天子更立年;不德,風雨破石。

    三能、三衡者,天廷也。

    客星出天廷,有奇令。

     ○史記-封禅書 自古受命帝王,曷嘗不封禅?蓋有無其應而用事者矣,未有睹符瑞見而不臻乎泰山者也。

    雖受命而功不至,至梁父矣而德不洽,洽矣而日有不暇給,是以即事用希。

    傳曰:“三年不為禮,禮必廢;三年不為樂,樂必壞。

    ”每世之隆,則封禅答焉,及衰而息。

    厥曠遠者千有馀載,近者數百載,故其儀阙然堙滅,其詳不可得而記聞雲。

     《尚書》曰,舜在璇玑玉衡,以齊七政。

    遂類于上帝,禋于六宗,望山川,遍群神。

    輯五瑞,擇吉月日,見四嶽諸牧,還瑞。

    歲二月,東巡狩,至于岱宗。

    岱宗,泰山也。

    柴,望秩于山川。

    遂觐東後。

    東後者,諸侯也。

    合時月正日,同律度量衡,修五禮,五玉三帛二生一死贽。

    五月,巡狩至南嶽。

    南嶽,衡山也。

    八月,巡狩至西嶽。

    西嶽,華山也。

    十一月,巡狩至北嶽。

    北嶽,恒山也。

    皆如岱宗之禮。

    中嶽,嵩高也。

    五載一巡狩。

     禹遵之。

    後十四世,至帝孔甲,淫德好神,神渎,二龍去之。

    其後三世,湯伐桀,欲遷夏社,不可,作夏社。

    後八世,至帝太戊,有桑穀生於廷,一暮大拱,懼。

    伊陟曰:“妖不勝德。

    ”太戊修德,桑穀死。

    伊陟贊巫鹹,巫鹹之興自此始。

    後十四世,帝武丁得傅說為相,殷複興焉,稱高宗。

    有雉登鼎耳雊,武丁懼。

    祖己曰:“修德。

    ”武丁從之,位以永甯。

    後五世,帝武乙慢神而震死。

    後三世,帝纣淫亂,武王伐之。

    由此觀之,始未嘗不肅祗,後稍怠慢也。

     周官曰,冬日至,祀天於南郊,迎長日之至;夏日至,祭地祗。

    皆用樂舞,而神乃可得而禮也。

    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五嶽視三公,四渎視諸侯,諸侯祭其疆内名山大川。

    四渎者,江、河、淮、濟也。

    天子曰明堂、辟雍,諸侯曰泮宮。

     周公既相成王,郊祀後稷以配天,宗祀文王於明堂以配上帝。

    自禹興而修社祀,後稷稼穑,故有稷祠,郊社所從來尚矣。

     自周克殷後十四世,世益衰,禮樂廢,諸侯恣行,而幽王為犬戎所敗,周東徙雒邑。

    秦襄公攻戎救周,始列為諸侯。

    秦襄公既侯,居西垂,自以為主少皞之神,作西畤,祠白帝,其牲用骝駒黃牛羝羊各一雲。

    其後十六年,秦文公東獵汧渭之間,蔔居之而吉。

    文公夢黃蛇自天下屬地,其口止於鄜衍。

    文公問史敦,敦曰:“此上帝之徵,君其祠之。

    ”於是作鄜畤,用三牲郊祭白帝焉。

     自未作鄜畤也,而雍旁故有吳陽武畤,雍東有好畤,皆廢無祠。

    或曰:“自古以雍州積高,神明之隩,故立畤郊上帝,諸神祠皆聚雲。

    蓋黃帝時嘗用事,雖晚周亦郊焉。

    ”其語不經見,缙紳者不道。

     作鄜畤後九年,文公獲若石雲,于陳倉北阪城祠之。

    其神或歲不至,或歲數來,來也常以夜,光輝若流星,從東南來集于祠城,則若雄雞,其聲殷雲,野雞夜雊。

    以一牢祠,命曰陳寶。

     作鄜畤後七十八年,秦德公既立,蔔居雍,“後子孫飲馬於河”,遂都雍。

    雍之諸祠自此興。

    用三百牢於鄜畤。

    作伏祠。

    磔狗邑四門,以禦蠱菑。

     德公立二年卒。

    其後四年,秦宣公作密畤於渭南,祭青帝。

     其後十四年,秦缪公立,病卧五日不寤;寤,乃言夢見上帝,上帝命缪公平晉亂。

    史書而記藏之府。

    而後世皆曰秦缪公上天。

     秦缪公即位九年,齊桓公既霸,會諸侯於葵丘,而欲封禅。

    管仲曰:“古者封泰山禅梁父者七十二家,而夷吾所記者十有二焉。

    昔無懷氏封泰山,禅雲雲;虙羲封泰山,禅雲雲;神農封泰山,禅雲雲;炎帝封泰山,禅雲雲;黃帝封泰山,禅亭亭;颛顼封泰山,禅雲雲;帝俈封泰山,禅雲雲;堯封泰山,禅雲雲;舜封泰山,禅雲雲;禹封泰山,禅會稽;湯封泰山,禅雲雲;周成王封泰山,禅社首:皆受命然後得封禅。

    ”桓公曰:“寡人北伐山戎,過孤竹;西伐大夏,涉流沙,束馬懸車,上卑耳之山;南伐至召陵,登熊耳山以望江漢。

    兵車之會三,而乘車之會六,九合諸侯,一匡天下,諸侯莫違我。

    昔三代受命,亦何以異乎?”於是管仲睹桓公不可窮以辭,因設之以事,曰:“古之封禅,鄗上之黍,北裡之禾,所以為盛;江淮之間,一茅三脊,所以為藉也。

    東海緻比目之魚,西海緻比翼之鳥,然後物有不召而自至者十有五焉。

    今鳳皇麒麟不來,嘉穀不生,而蓬蒿藜莠茂,鸱枭數至,而欲封禅,毋乃不可乎?”於是桓公乃止。

    是歲,秦缪公内晉君夷吾。

    其後三置晉國之君,平其亂。

    缪公立三十九年而卒。

     其後百有馀年,而孔子論述六蓺,傳略言易姓而王,封泰山禅乎梁父者七十馀王矣,其俎豆之禮不章,蓋難言之。

    或問禘之說,孔子曰:“不知。

    知禘之說,其於天下也視其掌。

    ”詩雲纣在位,文王受命,政不及泰山。

    武王克殷二年,天下未甯而崩。

    爰周德之洽維成王,成王之封禅則近之矣。

    及後陪臣執政,季氏旅於泰山,仲尼譏之。

     是時苌弘以方事周靈王,諸侯莫朝周,周力少,苌弘乃明鬼神事,設射貍首。

    貍首者,諸侯之不來者。

    依物怪欲以緻諸侯。

    諸侯不從,而晉人執殺苌弘。

    周人之言方怪者自苌弘。

     其後百馀年,秦靈公作吳陽上畤,祭黃帝;作下畤,祭炎帝。

     後四十八年,周太史儋見秦獻公曰:“秦始與周合,合而離,五百歲當複合,合十七年而霸王出焉。

    ”栎陽雨金,秦獻公自以為得金瑞,故作畦畤栎陽而祀白帝。

     其後百二十歲而秦滅周,周之九鼎入于秦。

    或曰宋太丘社亡,而鼎沒于泗水彭城下。

     其後百一十五年而秦并天下。

     秦始皇既并天下而帝,或曰:“黃帝得土德,黃龍地螾見。

    夏得木德,青龍止於郊,草木暢茂。

    殷得金德,銀自山溢。

    周得火德,有赤烏之符。

    今秦變周,水德之時。

    昔秦文公出獵,獲黑龍,此其水德之瑞。

    ”於是秦更命河曰“德水”,以冬十月為年首,色上黑,度以六為名,音上大呂,事統上法。

     即帝位三年,東巡郡縣,祠驺峄山,頌秦功業。

    於是徵從齊魯之儒生博士七十人,至乎泰山下。

    諸儒生或議曰:“古者封禅為蒲車,惡傷山之土石草木;埽地而祭,席用菹稭,言其易遵也。

    ”始皇聞此議各乖異,難施用,由此绌儒生。

    而遂除車道,上自泰山陽至巅,立石頌秦始皇帝德,明其得封也。

    從陰dao下,禅於梁父。

    其禮頗采太祝之祀雍上帝所用,而封藏皆祕之,世不得而記也。

     始皇之上泰山,中阪遇暴風雨,休於大樹下。

    諸儒生既绌,不得與用於封事之禮,聞始皇遇風雨,則譏之。

     於是始皇遂東遊海上,行禮祠名山大川及八神,求仙人羨門之屬。

    八神将自古而有之,或曰太公以來作之。

    齊所以為齊,以天齊也。

    其祀絕莫知起時。

    八神:一曰天主,祠天齊。

    天齊淵水,居臨菑南郊山下者。

    二曰地主,祠泰山梁父。

    蓋天好陰,祠之必於高山之下,小山之上,命曰“畤”;地貴陽,祭之必於澤中圜丘雲。

    三曰兵主,祠蚩尤。

    蚩尤在東平陸監鄉,齊之西境也。

    四曰陰主,祠三山。

    五曰陽主,祠之罘。

    六曰月主,祠之萊山。

    皆在齊北,并勃海。

    七曰日主,祠成山。

    成山鬥入海,最居齊東北隅,以迎日出雲。

    八曰四時主,祠琅邪。

    琅邪在齊東方,蓋歲之所始。

    皆各用一牢具祠,而巫祝所損益,珪币雜異焉。

     自齊威、宣之時,驺子之徒論著終始五德之運,及秦帝而齊人奏之,故始皇采用之。

    而宋毋忌、正伯僑、充尚、羨門高最後皆燕人,為方仙道,形解銷化,依於鬼神之事。

    驺衍以陰陽主運顯於諸侯,而燕齊海上之方士傳其術不能通,然則怪迂阿谀苟合之徒自此興,不可勝數也。

     自威、宣、燕昭使人入海求蓬萊、方丈、瀛洲。

    此三神山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