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四·典志之屬一
關燈
小
中
大
。
與老者言,言使弟子。
與幼者言,言孝弟于父兄。
與衆言,言忠信慈祥。
與居官者言,言忠信。
凡與大人言,始視面,中視抱,卒視面,毋改。
衆皆若是。
若父,則遊目,毋上于面,毋下于帶。
若不言,立則視足,坐則視膝。
凡侍坐于君子,君子欠伸,問日之早晏,以食具告,改居,則請退可也。
夜侍坐,問夜,膳葷,請退可也。
若君賜之食,則君祭先飯,遍嘗膳,飲而俟,君命之食,然後食。
若有将食者,則俟君之食,然後食。
若君賜之爵,則下席,再拜稽首,受爵,升席祭,卒爵而俟,君卒爵,然後授虛爵。
退,坐取屦,隐辟而後屦。
君為之興,則曰:“君無為興,臣不敢辭。
”君若降送之。
則不敢顧辭,遂出。
大夫則辭,退下,比及門三辭。
若先生異爵者請見之,則辭。
辭不得命,則曰:“某無以見,辭不得命,将走見。
”先見之。
非以君命使,則不稱寡。
大夫士,則曰寡君之老。
凡執币者,不趨,容彌蹙以為儀。
執玉者,則唯舒武,舉前曳踵。
凡自稱于君,士大夫則曰下臣。
宅者在邦,則曰市井之臣;在野,則曰草茅之臣,庶人則曰刺草之臣。
他國之人則曰外臣。
○儀禮-觐禮 觐禮。
至于郊,王使人皮弁用璧勞。
侯氏亦皮弁迎于帷門之外,再拜。
使者不答拜,遂執玉,三揖。
至于階,使者不讓,先升。
侯氏升聽命,降,再拜稽首,遂升受玉。
使者左還而立,侯氏還璧,使者受。
侯氏降,再拜稽首,使者乃出。
侯氏乃止使者,使者乃入。
侯氏與之讓升。
侯氏先升,授幾。
侯氏拜送幾;使者設幾,答拜。
侯氏用束帛、乘馬傧使者,使者再拜受。
侯氏再拜送币。
使者降,以左骖出。
侯氏送于門外,再拜。
侯氏遂從之。
天子賜舍,曰:“伯父,女順命于王所,賜伯父舍!”侯氏再拜稽首,傧之束帛、乘馬。
天子使大夫戒,曰:“某日,伯父帥乃初事。
”侯氏再拜稽首。
諸侯前朝,皆受舍于朝。
同姓西面北上,異姓東面北上。
侯氏裨冕,釋币于祢。
乘墨車,載龍旂、弧韣乃朝以瑞玉,有缫。
天子設斧依于戶牖之間,左右幾。
天子衮冕,負斧依。
啬夫承命,告于天子。
天子曰:“非他,伯父實來,予一人嘉之。
伯父其入,予一人将受之。
”侯氏入門右,坐奠圭,再拜稽首。
擯者谒。
侯氏坐取圭,升緻命。
王受之玉。
侯氏降,階東北面再拜稽首。
擯者延之,曰:“升!”升成拜,乃出。
四享皆束帛加璧,庭實唯國所有。
奉束帛,匹馬卓上,九馬随之,中庭西上,奠币,再拜稽首。
擯者曰:“予一人将受之。
”侯氏升,緻命。
王撫玉。
侯氏降自西階,東面授宰币,西階前再拜稽首,以馬出,授人,九馬随之。
事畢。
乃右肉袒于廟門之東。
乃入門右,北面立,告聽事。
擯者谒諸天子。
天子辭于侯氏,曰:“伯父無事,歸甯乃邦!”侯氏再拜稽首,出,自屏南适門西,遂入門左,北面立,王勞之。
再拜稽首。
擯者延之,曰:“升!”升成拜,降出。
天子賜侯氏以車服。
迎于外門外,再拜。
路先設,西上,路下四,亞之,重賜無數,在車南。
諸公奉箧服,加命書于其上,升自西階,東面,大史是右。
侯氏升,西面立。
大史述命。
侯氏降兩階之間;北面再拜稽首,升成拜。
大史加書于服上,侯氏受。
使者出。
侯氏送,再拜,傧使者,諸公賜服者,束帛、四馬,傧大史亦如之。
同姓大國則曰伯父,其異姓則曰伯舅。
同姓小邦則曰叔父,其異姓小邦則曰叔舅。
飨,禮,乃歸。
諸侯觐于天子,為宮方三百步,四門,壇十有二尋、深四尺,加方明于其上。
方明者,木也,方四尺,設六色,東方青,南方赤,西方白,北方黑,上玄,下黃。
設六玉,上圭,下璧,南方璋,西方琥,北方璜,東方圭。
上介皆奉其君之旂,置于宮,尚左。
公、侯、伯、子、男,皆就其旂而立。
四傳擯。
天子乘龍,載大旂,象日月、升龍、降龍;出,拜日于東門之外,反祀方明。
禮日于南門外,禮月與四渎于北門外,禮山川丘陵于西門外。
祭天,燔柴。
祭山、丘陵,升。
祭川,沉。
祭地,瘗。
○禮記-祭法 祭法:有虞氏禘黃帝而郊喾,祖颛顼而宗堯。
夏後氏亦禘黃帝而郊鲧,祖颛顼而宗禹。
殷人禘喾而郊冥,祖契而宗湯。
周人禘喾而郊稷,祖文王而宗武王。
燔柴于泰壇,祭天也;瘗埋于泰折,祭地也;用骍犢。
埋少牢于泰昭,祭時也;相近于坎壇,祭寒暑也。
王宮,祭日也;夜明,祭月也;幽宗,祭星也;雩宗,祭水旱也;四坎壇,祭四方也。
山林、川谷、丘陵,能出雲,為風雨,見怪物,皆曰神。
有天下者,祭百神。
諸侯,在其地則祭之,亡其地則不祭。
大凡生于天地之間者,皆曰命。
其萬物死,皆曰折;人死,曰鬼;此五代之所不變也。
七代之所以更立者,禘、郊、宗、祖,其餘不變也。
天下有王,分地建國,置都立邑,設廟祧壇墠而祭之,乃為親疏多少之數。
是故,王立七廟,一壇一墠。
曰考廟,曰王考廟,曰皇考廟,曰顯考廟,曰祖考廟,皆月祭之。
遠廟為祧,有二祧,享嘗乃止。
去祧為壇,去壇為墠。
壇墠有禱焉祭之,無禱,乃止。
去墠曰鬼。
諸侯立五廟,一壇一墠。
曰考廟,曰王考廟,曰皇考廟,皆月祭之;顯考廟,祖考廟,享嘗乃止。
去祖為壇,去壇為墠。
壇墠有禱焉祭之,無禱乃止。
去墠為鬼。
大夫立三廟二壇。
曰考廟,曰王考廟,曰皇考廟,享嘗乃止。
顯考祖考無廟,有禱焉,為壇祭之。
去壇為鬼,适士二廟,一壇。
曰考廟,曰王考廟,享嘗乃止。
顯考無廟,有禱焉,為壇祭之。
去壇為鬼。
官師一廟,曰考廟。
王考無廟而祭之,去王考為鬼。
庶士庶人無廟,死曰鬼。
王為群姓立社,曰大社。
王自為立社,曰王社。
諸侯為百姓立社,曰國社。
諸侯自為立社,曰侯社。
大夫以下,成群立社曰置社。
王為群姓立七祀,曰司命,曰中霤,曰國門,曰國行,曰泰厲,曰戶,曰竈。
王自為立七祀。
諸侯為國立五祀,曰司命,曰中霤,曰國門,曰國行,曰公厲。
諸侯自為立五祀。
大夫立三祀,曰族厲,曰門,曰行。
适士立二祀,曰門,曰行。
庶士,庶人,立一祀,或立戶或立竈。
王下祭殇五:适子适孫适曾孫适玄孫适來孫。
諸侯下祭三,大夫下祭二,适士及庶人,祭子而止。
夫聖王之制祭祀也:法施于民,則祀之;以死勤事,則祀之;以勞定國,則祀之;能禦大菑,則祀之;能捍大患,則祀之。
是故,厲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農,能殖百谷;夏之衰也,周棄繼之,故祀以為稷。
共工氏之霸九州也,其子曰後土,能平九州,故祀之以為社。
帝喾能序星辰以著衆,堯能賞均刑法以義終,舜勤衆事而野死。
鲧障洪水而殛死,禹能修鲧之功。
黃帝正名百物,以明民共财,颛顼能修之。
契為司徒而民成,冥勤其官而水死。
湯以寬治民而除其虐,文王以文治,武王以武功去民之災。
此皆有功烈于民者也。
及夫日月星辰,民所瞻仰也,山林、川谷、丘陵,民所取材用也。
非此族也,不在祀典。
○禮記-投壺 投壺之禮,主人奉矢,司射奉中,使人執壺。
主人請曰:某有枉矢哨壺,請以樂賓。
賓曰:子有旨酒嘉肴,某既賜矣,又重以樂,敢辭。
主人曰:枉矢哨壺,不足辭也,敢固以請。
賓曰:某既賜矣,又重以樂,敢固辭。
主人曰:枉矢哨壺,不足辭也,敢固以請。
賓曰:某固辭不得命,敢不敬從。
賓再拜受,主人般還,曰:辟。
主人阼階上拜送,賓般還,曰:辟。
已拜,受矢,進即兩楹間,退反位,揖賓就筵。
司射進度壺,間以二矢半,反位,設中,東面,執八筭興。
請賓曰:順投為入,比投不釋,勝飲不勝者,正爵既行,請為勝者立馬,一馬從二馬,三馬既立,請慶多馬。
請主人亦如之。
命弦者曰:請奏《狸首》,間若一。
大師曰:諾。
左右告矢具,請拾投。
有入者,則司射坐而釋一筭焉。
賓黨于右,主黨于左。
卒投,司射執筭曰:左右卒投,請數。
二筭為純,一純以取,一筭為奇。
遂以奇筭告曰:某賢于某若幹純。
奇則曰奇,鈞則曰左右鈞。
命酌曰:請行觞曰:諾。
當飲者皆跪奉觞,曰:賜灌。
勝者跪曰:敬養。
正爵既行,請立馬。
馬各直其筭。
一馬從二馬,以慶。
慶禮曰:三馬既備,請慶多馬。
賓主皆曰:諾。
正爵既行,請徹馬。
筭多少視其坐。
籌,室中五扶,堂上七扶,庭中九扶。
筭長尺二寸。
壺,頸修七寸,腹修五寸,口徑二寸半,容鬥五升。
壺中實小豆焉,為其矢之躍而出也。
壺去席二矢半。
矢以柘若棘,毋去其皮。
魯令弟子辭曰:毋幠,毋敖,毋偝立,毋逾言,偝立逾言,有常爵。
薛令弟子辭曰:毋幠,毋敖,毋偝立,毋逾言。
若是者浮。
鼓:○□○○□□○□○○□,半; ○□○□○○○□□○□○:魯鼓。
○□○○○□□○□○○□□○□○ ○□□○。
半;○□○○○□□○:薛鼓。
取半以下為投壺禮,盡用之為射禮。
司射、庭長,及冠士立者,皆屬賓黨;樂人及使者、童子,皆屬主黨。
魯鼓:○□○○□□○○,半; ○□○○□○○○○□○□○; 薛鼓:○□○○○○□○□○□○○○□○□○○□○,半; ○□○□○○○○□○。
○史記-天官書 中宮天極星,其一明者,太一常居也;旁三星三公,或曰子屬。
後句四星,末大星正妃,馀三星後宮之屬也。
環之匡衛十二星,藩臣。
皆曰紫宮。
前列直鬥口三星,随北端兌,若見若不,曰陰德,或曰天一。
紫宮左三星曰天槍,右五星曰天棓,後六星絕漢抵營室,曰閣道。
北鬥七星,所謂“旋、玑、玉衡以齊七政”。
杓攜龍角,衡殷南鬥,魁枕參首。
用昏建者杓;杓,自華以西南。
夜半建者衡;衡,殷中州河、濟之間。
平旦建者魁;魁,海岱以東北也。
鬥為帝車,運于中央,臨制四鄉。
分陰陽,建四時,均五行,移節度,定諸紀,皆系於鬥。
鬥魁戴匡六星曰文昌宮:一曰上将,二曰次将,三曰貴相,四曰司命,五曰司中,六曰司祿。
在鬥魁中,貴人之牢。
魁下六星,兩兩相比者,名曰三能。
三能色齊,君臣和;不齊,為乖戾。
輔星明近,輔臣親彊;斥小,疏弱。
杓端有兩星:一内為矛,招搖;一外為盾,天鋒。
有句圜十五星,屬杓,曰賤人之牢。
其牢中星實則囚多,虛則開出。
天一、槍、棓、矛、盾動搖,角大,兵起。
東宮蒼龍,房、心。
心為明堂,大星天王,前後星子屬。
不欲直,直則天王失計。
房為府,曰天驷。
其陰,右骖。
旁有兩星曰衿;北一星曰舝。
東北曲十二星曰旗。
旗中四星曰天市;中六星曰市樓。
市中星衆者實;其虛則秏。
房南衆星曰騎官。
左角,李;右角,将。
大角者,天王帝廷。
其兩旁各有三星,鼎足句之,曰攝提。
攝提者,直鬥杓所指,以建時節,故曰“攝提格”。
亢為疏廟,主疾。
其南北兩大星,曰南門。
氐為天根,主疫。
尾為九子,曰君臣;斥絕,不和。
箕為敖客,曰口舌。
火犯守角,則有戰。
房、心,王者惡之也。
南宮朱鳥,權、衡。
衡,太微,三光之廷。
匡衛十二星,藩臣:西,将;東,相;南四星,執法;中,端門;門左右,掖門。
門内六星,諸侯。
其内五星,五帝坐。
後聚一十五星,蔚然,曰郎位;傍一大星,将位也。
月、五星順入,軌道,司其出,所守,天子所誅也。
其逆入,若不軌道,以所犯命之;中坐,成形,皆群下從謀也。
金、火尤甚。
廷藩西有隋星五,曰少微,士大夫。
權,軒轅。
軒轅,黃龍體。
前大星,女主象;旁小星,禦者後宮屬。
月、五星守犯者,如衡占。
東井為水事。
其西曲星曰钺。
钺北,北河;南,南河;兩河、天阙間為關梁。
輿鬼,鬼祠事;中白者為質。
火守南北河,兵起,穀不登。
故德成衡,觀成潢,傷成钺,禍成井,誅成質。
柳為鳥注,主木草。
七星,頸,為員官。
主急事。
張,素,為廚,主觞客。
翼為羽翮,主遠客。
轸為車,主風。
其旁有一小星,曰長沙,星星不欲明;明與四星等,若五星入轸中,兵大起。
轸南衆星曰天庫樓;庫有五車。
車星角若益衆,及不具,無處車馬。
西宮鹹池,曰天五潢。
五潢,五帝車舍。
火入,旱;金,兵;水,水。
中有三柱;柱不具,兵起。
奎曰封豕,為溝渎。
婁為聚衆。
胃為天倉。
其南衆星曰廥積。
昴曰髦頭,胡星也,為白衣會。
畢曰罕車,為邊兵,主弋獵。
其大星旁小星為附耳。
附耳搖動,有讒亂臣在側。
昴、畢間為天街。
其陰,陰國;陽,陽國。
參為白虎。
三星直者,是為衡石。
下有三星,兌,曰罰,為斬艾事。
其外四星,左右肩股也。
小三星隅置,曰觜觿,為虎首,主葆旅事。
其南有四星,曰天廁。
廁下一星,曰天矢。
矢黃則吉;青、白、黑,兇。
其西有句曲九星,三處羅:一曰天旗,二曰天苑,三曰九遊。
其東有大星曰狼。
狼角變色,多盜賊。
下有四星曰弧,直狼。
狼比地有大星,曰南極老人。
老人見,治安;不見,兵起。
常以秋分時候之于南郊。
附耳入畢中,兵起。
北宮玄武,虛、危。
危為蓋屋;虛為哭泣之事。
其南有衆星,曰羽林天軍。
軍西為壘,或曰钺。
旁有一大星為北落。
北落若微亡,軍星動角益希,及五星犯北落,入軍,軍起。
火、金、水尤甚:火,軍憂;水,水患;木、土,軍吉。
危東六星,兩兩相比,曰司空。
營室為清廟,曰離宮、閣道。
漢中四星,曰天驷。
旁一星,曰王良。
王良策馬,車騎滿野。
旁有八星,絕漢,曰天潢。
天潢旁,江星。
江星動,人涉水。
杵、臼四星,在危南。
匏瓜,有青黑星守之,魚鹽貴。
南鬥為廟,其北建星。
建星者,旗也。
牽牛為犧牲。
其北河鼓。
河鼓大星,上将;左右,左右将。
婺女,其北織女。
織女,天女孫也。
察日、月之行以揆歲星順逆。
曰東方木,主春,日甲乙。
義失者,罰出歲星。
歲星赢縮,以其舍命國。
所在國不可伐,可以罰人。
其趨舍而前曰赢,退舍曰縮。
赢,其國有兵不複;縮,其國有憂,将亡,國傾敗。
其所在,五星皆從而聚於一舍,其下之國可以義緻天下。
以攝提格歲:歲陰左行在寅,歲星右轉居醜。
正月,與鬥、牽牛晨出東方,名曰監德。
色蒼蒼有光。
其失次,有應見柳。
歲早,水;晚,旱。
歲星出,東行十二度,百日而止,反逆行;逆行八度,百日,複東行。
歲行三十度十六分度之七,率日行十二分度之一,十二歲而周天。
出常東方,以晨;入於西方,用昏。
單阏歲:歲陰在卯,星居子。
以二月與婺女、虛、危晨出,曰降入。
大有光。
其失次,有應見張。
其歲大水。
執徐歲:歲陰在辰,星居亥。
以三月與營室、東壁晨出,曰青章。
青青甚章。
其失次;有應見轸。
歲早,旱;晚,水。
大荒駱歲:歲陰在巳,星居戌。
以四月與奎、婁晨出,曰跰踵。
熊熊赤色,有光。
其失次,有應見亢。
敦牂歲:歲陰在午,星居酉。
以五月與胃、昴、畢晨出,曰開明。
炎炎有光。
偃兵;唯利公王,不利治兵。
其失次,有應見房。
歲早,旱;晚,水。
葉洽歲:歲陰在未,星居申。
以六月與觜觿、參晨出,曰長列。
昭昭有光。
利行兵。
其失次,有應見箕。
涒灘歲:歲陰在申,星居未。
以七月與東井、輿鬼晨出,曰大音。
昭昭白。
其失次,有應見牽牛。
作鄂歲:歲陰在酉,星居午。
以八月與柳、七星、張晨出,曰長王。
作作有芒。
國其昌,熟穀。
其失次,有應見危。
有旱而昌,有女喪,民疾。
閹茂歲:歲陰在戌,星居巳。
以九月與翼、轸晨出,曰天睢。
白色大明。
其失次,有應見東壁。
歲水,女喪。
大淵獻歲:歲陰在亥,星居辰。
以十月與角、亢晨出,曰大章。
蒼蒼然,星若躍而陰出旦,是謂“正平”。
起師旅,其率必武;其國有德,将有四海。
其失次,有應見婁。
困敦歲:歲陰在子,星居卯。
以十一月與氐、房、心晨出,曰天泉。
玄色甚明。
江池其昌,不利起兵。
其失次,有應見昴。
赤奮若歲:歲陰在醜,星居寅,以十二月與尾、箕晨出,曰天皓。
黫然黑色甚明。
其失次,有應見參。
當居不居,居之又左右搖,未當去去之,與他星會,其國兇。
所居久,國有德厚。
其角動,乍小乍大,若色數變,人主有憂。
其失次舍以下,進而東北,三月生天棓,長四丈,末兌,進而東南,三月生彗星,長二丈,類彗。
退而西北,三月生天欃,長四丈,末兌。
退而西南,三月生天槍,長數丈,兩頭兌。
謹視其所見之國,不可舉事用兵。
其出如浮如沈,其國有土功;如沈如浮,其野亡。
色赤而有角,其所居國昌。
迎角而戰者,不勝。
星色赤黃而沈,所居野大穰。
色青白而赤灰,所居野有憂。
歲星入月,其野有逐相;與太白鬥,其野有破軍。
歲星一曰攝提,曰重華,曰應星,曰紀星。
營室為清廟,歲星廟也。
察剛氣以處熒惑。
曰南方火,主夏,日丙、丁。
禮失,罰出熒惑,熒惑失行是也。
出則有兵,入則兵散。
以其舍命國。
熒惑為勃亂,殘賊、疾、喪、饑、兵。
反道二舍以上,居之,三月有殃,五月受兵,七月半亡地,九月太半亡地。
因與俱出入,國絕祀。
居之,殃還至,雖大當小;久而至,當小反大。
其南為丈夫喪,北為女子喪。
若角動繞環之,及乍前乍後,左右,殃益大。
與他星鬥,光相逮,為害;不相逮,不害。
五星皆從而聚于一舍,其下國可以禮緻天下。
法,出東行十六舍而止;逆行二舍;六旬,複東行,自所止數十舍,十月而入西方;伏行五月,出東方。
其出西方曰“反明”,主命者惡之。
東行急,一日行一度半。
其行東、西、南、北疾也。
兵各聚其下;用戰,順之勝,逆之敗。
熒惑從太白,軍憂;離之,軍卻。
出太白陰,有分軍;行其陽,有偏将戰。
當其行,太白逮之,破軍殺将。
其入守犯太微、軒轅、營室,主命惡之。
心為明堂,熒惑廟也。
謹候此。
曆鬥之會以定填星之位。
曰中央土,主季夏,日戊、己,黃帝,主德,女主象也。
歲填一宿,其所居國吉。
未當居而居,若已去而複還,還居之,其國得土,不乃得女。
若當居而不居,既已居之,又西東去,其國失土,不乃失女,不可舉事用兵。
其居久,其國福厚;易,福薄。
其一名曰地侯,主歲。
歲行十三度百十二分度之五,日行二十八分度之一,二十八歲周天。
其所居,五星皆從而聚于一舍,其下之國,可以重緻天下。
禮、德、義、殺、刑盡失,而填星乃為之動搖。
赢,為王不甯;其縮,有軍不複。
填星,其色黃,九芒,音曰黃锺宮。
其失次上二三宿曰赢,有主命不成,不乃大水。
失次下二三宿曰縮,有後戚,其歲不複,不乃天裂若地動。
鬥為文太室,填星廟,天子之星也。
木星與土合,為内亂。
饑,主勿用戰,敗;水則變謀而更事;火為旱;金為白衣會若水。
金在南曰牝牡,年穀熟,金在北,歲偏無。
火與水合為焠,與金合為铄,為喪,皆不可舉事,用兵大敗。
土為憂,主孽卿;大饑,戰敗,為北軍,軍困,舉事大敗。
土與水合,穰而擁阏,有覆軍,其國不可舉事。
出,亡地;入,得地。
金為疾,為内兵,亡地。
三星若合,其宿地國外内有兵與喪,改立公王。
四星合,兵喪并起,君子憂,小人流。
五星合,是為易行,有德,受慶,改立大人,掩有四方,子孫蕃昌;無德,受殃若亡。
五星皆大,其事亦大;皆小,事亦小。
蚤出者為赢,赢者為客。
晚出者為縮,縮者為主人。
必有天應見於杓星。
同舍為合。
相陵為鬥,七寸以内必之矣。
五星色白圜,為喪旱;赤圜,則中不平,為兵;青圜,為憂水;黑圜,為疾,多死;黃圜,則吉。
赤角犯我城,黃角地之争,白角哭泣之聲,青角有兵憂,黑角則水。
意,行窮兵之所終。
五星同色,天下偃兵,百姓甯昌。
春風秋雨,冬寒夏暑,動搖常以此。
填星出百二十日而逆西行,西行百二十日反東行。
見三百三十日而入,入三十日複出東方。
太歲在甲寅,鎮星在東壁,故在營室。
察日行以處位太白。
曰西方,秋,日庚、辛,主殺。
殺失者,罰出太白。
太白失行,以其舍命國。
其出行十八舍二百四十日而入。
入東方,伏行十一舍百三十日;其入西方,伏行三舍十六日而出。
當出不出,當入不入,是謂失舍,不有破軍,必有國君之篡。
其紀上元,以攝提格之歲,與營室晨出東方,至角而入;與營室夕出西方,至角而入;與角晨出,入畢;與角夕出,入畢;與畢晨出,入箕;與畢夕出,入箕;與箕晨出,入柳;與箕夕出,入柳;與柳晨出,入營室;與柳夕出,入營室。
凡出入東西各五,為八歲,二百二十日,複與營室晨出東方。
其大率,歲一周天。
其始出東方,行遲,率日半度,一百二十日,必逆行一二舍;上極而反,東行,行日一度半,一百二十日入。
其庳,近日,曰明星,柔;高,遠日,曰大嚣,剛。
其始出西方,行疾,率日一度半,百二十日;上極而行遲,日半度,百二十日,旦入,必逆行一二舍而入。
其庳,近日,曰大白,柔;高,遠日,曰大相,剛。
出以辰、戌,入以醜、未。
當出不出,未當入而入,天下偃兵,兵在外,入。
未當出而出,當入而不入,天下起兵,有破國。
其當期出也,其國昌。
其出東為東,入東為北方;出西為西,入西為南方。
所居久,其鄉利;易,其鄉兇。
出西至東,正西國吉。
出東至西,正東國吉。
其出不經天;經天,天下革政。
小以角動,兵起。
始出大,後小,兵弱;出小,後大,兵強。
出高,用兵深吉,淺兇;庳,淺吉,深兇。
日方南金居其南,日方北金居其北,曰赢,侯王不甯,用兵進吉退兇。
日方南金居其北,日方北金居其南,曰縮,侯王有憂,用兵退吉進兇。
用兵象太白:太白行疾,疾行;遲,遲行。
角,敢戰。
動搖躁,躁。
圜以靜,靜。
順角所指,吉;反之,皆兇。
出則出兵,入則入兵。
赤角,有戰;白角,有喪;黑圜角,憂,有水事;青圜小角,憂,有木事;黃圜和角,有土事,有年。
其已出三日而複,有微入,入三日乃複盛出,是謂耎,其下國有軍敗将北。
其已入三日又複微出,出三日而複盛入,其下國有憂;師有糧食兵革,遺人用之;卒雖衆,将為人虜。
其出西失行,外國敗;其出東失行,中國敗。
其色大圜黃滜,可為好事;其圜大赤,兵盛不戰。
太白白,比狼;赤,比心;黃,比參左肩;蒼,比參右肩;黑,比奎大星。
五星皆從太白而聚乎一舍,其下之國可以兵從天下。
居實,有得也;居虛,無得也。
行勝色,色勝位,有位勝無位,有色勝無色,行得盡勝之。
出而留桑榆間,疾其下國。
上而疾,未盡其日,過參天,疾其對國。
上複下,下複上,有反将。
其入月,将僇。
金、木星合,光,其下戰不合,兵雖
與老者言,言使弟子。
與幼者言,言孝弟于父兄。
與衆言,言忠信慈祥。
與居官者言,言忠信。
凡與大人言,始視面,中視抱,卒視面,毋改。
衆皆若是。
若父,則遊目,毋上于面,毋下于帶。
若不言,立則視足,坐則視膝。
凡侍坐于君子,君子欠伸,問日之早晏,以食具告,改居,則請退可也。
夜侍坐,問夜,膳葷,請退可也。
若君賜之食,則君祭先飯,遍嘗膳,飲而俟,君命之食,然後食。
若有将食者,則俟君之食,然後食。
若君賜之爵,則下席,再拜稽首,受爵,升席祭,卒爵而俟,君卒爵,然後授虛爵。
退,坐取屦,隐辟而後屦。
君為之興,則曰:“君無為興,臣不敢辭。
”君若降送之。
則不敢顧辭,遂出。
大夫則辭,退下,比及門三辭。
若先生異爵者請見之,則辭。
辭不得命,則曰:“某無以見,辭不得命,将走見。
”先見之。
非以君命使,則不稱寡。
大夫士,則曰寡君之老。
凡執币者,不趨,容彌蹙以為儀。
執玉者,則唯舒武,舉前曳踵。
凡自稱于君,士大夫則曰下臣。
宅者在邦,則曰市井之臣;在野,則曰草茅之臣,庶人則曰刺草之臣。
他國之人則曰外臣。
○儀禮-觐禮 觐禮。
至于郊,王使人皮弁用璧勞。
侯氏亦皮弁迎于帷門之外,再拜。
使者不答拜,遂執玉,三揖。
至于階,使者不讓,先升。
侯氏升聽命,降,再拜稽首,遂升受玉。
使者左還而立,侯氏還璧,使者受。
侯氏降,再拜稽首,使者乃出。
侯氏乃止使者,使者乃入。
侯氏與之讓升。
侯氏先升,授幾。
侯氏拜送幾;使者設幾,答拜。
侯氏用束帛、乘馬傧使者,使者再拜受。
侯氏再拜送币。
使者降,以左骖出。
侯氏送于門外,再拜。
侯氏遂從之。
天子賜舍,曰:“伯父,女順命于王所,賜伯父舍!”侯氏再拜稽首,傧之束帛、乘馬。
天子使大夫戒,曰:“某日,伯父帥乃初事。
”侯氏再拜稽首。
諸侯前朝,皆受舍于朝。
同姓西面北上,異姓東面北上。
侯氏裨冕,釋币于祢。
乘墨車,載龍旂、弧韣乃朝以瑞玉,有缫。
天子設斧依于戶牖之間,左右幾。
天子衮冕,負斧依。
啬夫承命,告于天子。
天子曰:“非他,伯父實來,予一人嘉之。
伯父其入,予一人将受之。
”侯氏入門右,坐奠圭,再拜稽首。
擯者谒。
侯氏坐取圭,升緻命。
王受之玉。
侯氏降,階東北面再拜稽首。
擯者延之,曰:“升!”升成拜,乃出。
四享皆束帛加璧,庭實唯國所有。
奉束帛,匹馬卓上,九馬随之,中庭西上,奠币,再拜稽首。
擯者曰:“予一人将受之。
”侯氏升,緻命。
王撫玉。
侯氏降自西階,東面授宰币,西階前再拜稽首,以馬出,授人,九馬随之。
事畢。
乃右肉袒于廟門之東。
乃入門右,北面立,告聽事。
擯者谒諸天子。
天子辭于侯氏,曰:“伯父無事,歸甯乃邦!”侯氏再拜稽首,出,自屏南适門西,遂入門左,北面立,王勞之。
再拜稽首。
擯者延之,曰:“升!”升成拜,降出。
天子賜侯氏以車服。
迎于外門外,再拜。
路先設,西上,路下四,亞之,重賜無數,在車南。
諸公奉箧服,加命書于其上,升自西階,東面,大史是右。
侯氏升,西面立。
大史述命。
侯氏降兩階之間;北面再拜稽首,升成拜。
大史加書于服上,侯氏受。
使者出。
侯氏送,再拜,傧使者,諸公賜服者,束帛、四馬,傧大史亦如之。
同姓大國則曰伯父,其異姓則曰伯舅。
同姓小邦則曰叔父,其異姓小邦則曰叔舅。
飨,禮,乃歸。
諸侯觐于天子,為宮方三百步,四門,壇十有二尋、深四尺,加方明于其上。
方明者,木也,方四尺,設六色,東方青,南方赤,西方白,北方黑,上玄,下黃。
設六玉,上圭,下璧,南方璋,西方琥,北方璜,東方圭。
上介皆奉其君之旂,置于宮,尚左。
公、侯、伯、子、男,皆就其旂而立。
四傳擯。
天子乘龍,載大旂,象日月、升龍、降龍;出,拜日于東門之外,反祀方明。
禮日于南門外,禮月與四渎于北門外,禮山川丘陵于西門外。
祭天,燔柴。
祭山、丘陵,升。
祭川,沉。
祭地,瘗。
○禮記-祭法 祭法:有虞氏禘黃帝而郊喾,祖颛顼而宗堯。
夏後氏亦禘黃帝而郊鲧,祖颛顼而宗禹。
殷人禘喾而郊冥,祖契而宗湯。
周人禘喾而郊稷,祖文王而宗武王。
燔柴于泰壇,祭天也;瘗埋于泰折,祭地也;用骍犢。
埋少牢于泰昭,祭時也;相近于坎壇,祭寒暑也。
王宮,祭日也;夜明,祭月也;幽宗,祭星也;雩宗,祭水旱也;四坎壇,祭四方也。
山林、川谷、丘陵,能出雲,為風雨,見怪物,皆曰神。
有天下者,祭百神。
諸侯,在其地則祭之,亡其地則不祭。
大凡生于天地之間者,皆曰命。
其萬物死,皆曰折;人死,曰鬼;此五代之所不變也。
七代之所以更立者,禘、郊、宗、祖,其餘不變也。
天下有王,分地建國,置都立邑,設廟祧壇墠而祭之,乃為親疏多少之數。
是故,王立七廟,一壇一墠。
曰考廟,曰王考廟,曰皇考廟,曰顯考廟,曰祖考廟,皆月祭之。
遠廟為祧,有二祧,享嘗乃止。
去祧為壇,去壇為墠。
壇墠有禱焉祭之,無禱,乃止。
去墠曰鬼。
諸侯立五廟,一壇一墠。
曰考廟,曰王考廟,曰皇考廟,皆月祭之;顯考廟,祖考廟,享嘗乃止。
去祖為壇,去壇為墠。
壇墠有禱焉祭之,無禱乃止。
去墠為鬼。
大夫立三廟二壇。
曰考廟,曰王考廟,曰皇考廟,享嘗乃止。
顯考祖考無廟,有禱焉,為壇祭之。
去壇為鬼,适士二廟,一壇。
曰考廟,曰王考廟,享嘗乃止。
顯考無廟,有禱焉,為壇祭之。
去壇為鬼。
官師一廟,曰考廟。
王考無廟而祭之,去王考為鬼。
庶士庶人無廟,死曰鬼。
王為群姓立社,曰大社。
王自為立社,曰王社。
諸侯為百姓立社,曰國社。
諸侯自為立社,曰侯社。
大夫以下,成群立社曰置社。
王為群姓立七祀,曰司命,曰中霤,曰國門,曰國行,曰泰厲,曰戶,曰竈。
王自為立七祀。
諸侯為國立五祀,曰司命,曰中霤,曰國門,曰國行,曰公厲。
諸侯自為立五祀。
大夫立三祀,曰族厲,曰門,曰行。
适士立二祀,曰門,曰行。
庶士,庶人,立一祀,或立戶或立竈。
王下祭殇五:适子适孫适曾孫适玄孫适來孫。
諸侯下祭三,大夫下祭二,适士及庶人,祭子而止。
夫聖王之制祭祀也:法施于民,則祀之;以死勤事,則祀之;以勞定國,則祀之;能禦大菑,則祀之;能捍大患,則祀之。
是故,厲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農,能殖百谷;夏之衰也,周棄繼之,故祀以為稷。
共工氏之霸九州也,其子曰後土,能平九州,故祀之以為社。
帝喾能序星辰以著衆,堯能賞均刑法以義終,舜勤衆事而野死。
鲧障洪水而殛死,禹能修鲧之功。
黃帝正名百物,以明民共财,颛顼能修之。
契為司徒而民成,冥勤其官而水死。
湯以寬治民而除其虐,文王以文治,武王以武功去民之災。
此皆有功烈于民者也。
及夫日月星辰,民所瞻仰也,山林、川谷、丘陵,民所取材用也。
非此族也,不在祀典。
○禮記-投壺 投壺之禮,主人奉矢,司射奉中,使人執壺。
主人請曰:某有枉矢哨壺,請以樂賓。
賓曰:子有旨酒嘉肴,某既賜矣,又重以樂,敢辭。
主人曰:枉矢哨壺,不足辭也,敢固以請。
賓曰:某既賜矣,又重以樂,敢固辭。
主人曰:枉矢哨壺,不足辭也,敢固以請。
賓曰:某固辭不得命,敢不敬從。
賓再拜受,主人般還,曰:辟。
主人阼階上拜送,賓般還,曰:辟。
已拜,受矢,進即兩楹間,退反位,揖賓就筵。
司射進度壺,間以二矢半,反位,設中,東面,執八筭興。
請賓曰:順投為入,比投不釋,勝飲不勝者,正爵既行,請為勝者立馬,一馬從二馬,三馬既立,請慶多馬。
請主人亦如之。
命弦者曰:請奏《狸首》,間若一。
大師曰:諾。
左右告矢具,請拾投。
有入者,則司射坐而釋一筭焉。
賓黨于右,主黨于左。
卒投,司射執筭曰:左右卒投,請數。
二筭為純,一純以取,一筭為奇。
遂以奇筭告曰:某賢于某若幹純。
奇則曰奇,鈞則曰左右鈞。
命酌曰:請行觞曰:諾。
當飲者皆跪奉觞,曰:賜灌。
勝者跪曰:敬養。
正爵既行,請立馬。
馬各直其筭。
一馬從二馬,以慶。
慶禮曰:三馬既備,請慶多馬。
賓主皆曰:諾。
正爵既行,請徹馬。
筭多少視其坐。
籌,室中五扶,堂上七扶,庭中九扶。
筭長尺二寸。
壺,頸修七寸,腹修五寸,口徑二寸半,容鬥五升。
壺中實小豆焉,為其矢之躍而出也。
壺去席二矢半。
矢以柘若棘,毋去其皮。
魯令弟子辭曰:毋幠,毋敖,毋偝立,毋逾言,偝立逾言,有常爵。
薛令弟子辭曰:毋幠,毋敖,毋偝立,毋逾言。
若是者浮。
鼓:○□○○□□○□○○□,半; ○□○□○○○□□○□○:魯鼓。
○□○○○□□○□○○□□○□○ ○□□○。
半;○□○○○□□○:薛鼓。
取半以下為投壺禮,盡用之為射禮。
司射、庭長,及冠士立者,皆屬賓黨;樂人及使者、童子,皆屬主黨。
魯鼓:○□○○□□○○,半; ○□○○□○○○○□○□○; 薛鼓:○□○○○○□○□○□○○○□○□○○□○,半; ○□○□○○○○□○。
○史記-天官書 中宮天極星,其一明者,太一常居也;旁三星三公,或曰子屬。
後句四星,末大星正妃,馀三星後宮之屬也。
環之匡衛十二星,藩臣。
皆曰紫宮。
前列直鬥口三星,随北端兌,若見若不,曰陰德,或曰天一。
紫宮左三星曰天槍,右五星曰天棓,後六星絕漢抵營室,曰閣道。
北鬥七星,所謂“旋、玑、玉衡以齊七政”。
杓攜龍角,衡殷南鬥,魁枕參首。
用昏建者杓;杓,自華以西南。
夜半建者衡;衡,殷中州河、濟之間。
平旦建者魁;魁,海岱以東北也。
鬥為帝車,運于中央,臨制四鄉。
分陰陽,建四時,均五行,移節度,定諸紀,皆系於鬥。
鬥魁戴匡六星曰文昌宮:一曰上将,二曰次将,三曰貴相,四曰司命,五曰司中,六曰司祿。
在鬥魁中,貴人之牢。
魁下六星,兩兩相比者,名曰三能。
三能色齊,君臣和;不齊,為乖戾。
輔星明近,輔臣親彊;斥小,疏弱。
杓端有兩星:一内為矛,招搖;一外為盾,天鋒。
有句圜十五星,屬杓,曰賤人之牢。
其牢中星實則囚多,虛則開出。
天一、槍、棓、矛、盾動搖,角大,兵起。
東宮蒼龍,房、心。
心為明堂,大星天王,前後星子屬。
不欲直,直則天王失計。
房為府,曰天驷。
其陰,右骖。
旁有兩星曰衿;北一星曰舝。
東北曲十二星曰旗。
旗中四星曰天市;中六星曰市樓。
市中星衆者實;其虛則秏。
房南衆星曰騎官。
左角,李;右角,将。
大角者,天王帝廷。
其兩旁各有三星,鼎足句之,曰攝提。
攝提者,直鬥杓所指,以建時節,故曰“攝提格”。
亢為疏廟,主疾。
其南北兩大星,曰南門。
氐為天根,主疫。
尾為九子,曰君臣;斥絕,不和。
箕為敖客,曰口舌。
火犯守角,則有戰。
房、心,王者惡之也。
南宮朱鳥,權、衡。
衡,太微,三光之廷。
匡衛十二星,藩臣:西,将;東,相;南四星,執法;中,端門;門左右,掖門。
門内六星,諸侯。
其内五星,五帝坐。
後聚一十五星,蔚然,曰郎位;傍一大星,将位也。
月、五星順入,軌道,司其出,所守,天子所誅也。
其逆入,若不軌道,以所犯命之;中坐,成形,皆群下從謀也。
金、火尤甚。
廷藩西有隋星五,曰少微,士大夫。
權,軒轅。
軒轅,黃龍體。
前大星,女主象;旁小星,禦者後宮屬。
月、五星守犯者,如衡占。
東井為水事。
其西曲星曰钺。
钺北,北河;南,南河;兩河、天阙間為關梁。
輿鬼,鬼祠事;中白者為質。
火守南北河,兵起,穀不登。
故德成衡,觀成潢,傷成钺,禍成井,誅成質。
柳為鳥注,主木草。
七星,頸,為員官。
主急事。
張,素,為廚,主觞客。
翼為羽翮,主遠客。
轸為車,主風。
其旁有一小星,曰長沙,星星不欲明;明與四星等,若五星入轸中,兵大起。
轸南衆星曰天庫樓;庫有五車。
車星角若益衆,及不具,無處車馬。
西宮鹹池,曰天五潢。
五潢,五帝車舍。
火入,旱;金,兵;水,水。
中有三柱;柱不具,兵起。
奎曰封豕,為溝渎。
婁為聚衆。
胃為天倉。
其南衆星曰廥積。
昴曰髦頭,胡星也,為白衣會。
畢曰罕車,為邊兵,主弋獵。
其大星旁小星為附耳。
附耳搖動,有讒亂臣在側。
昴、畢間為天街。
其陰,陰國;陽,陽國。
參為白虎。
三星直者,是為衡石。
下有三星,兌,曰罰,為斬艾事。
其外四星,左右肩股也。
小三星隅置,曰觜觿,為虎首,主葆旅事。
其南有四星,曰天廁。
廁下一星,曰天矢。
矢黃則吉;青、白、黑,兇。
其西有句曲九星,三處羅:一曰天旗,二曰天苑,三曰九遊。
其東有大星曰狼。
狼角變色,多盜賊。
下有四星曰弧,直狼。
狼比地有大星,曰南極老人。
老人見,治安;不見,兵起。
常以秋分時候之于南郊。
附耳入畢中,兵起。
北宮玄武,虛、危。
危為蓋屋;虛為哭泣之事。
其南有衆星,曰羽林天軍。
軍西為壘,或曰钺。
旁有一大星為北落。
北落若微亡,軍星動角益希,及五星犯北落,入軍,軍起。
火、金、水尤甚:火,軍憂;水,水患;木、土,軍吉。
危東六星,兩兩相比,曰司空。
營室為清廟,曰離宮、閣道。
漢中四星,曰天驷。
旁一星,曰王良。
王良策馬,車騎滿野。
旁有八星,絕漢,曰天潢。
天潢旁,江星。
江星動,人涉水。
杵、臼四星,在危南。
匏瓜,有青黑星守之,魚鹽貴。
南鬥為廟,其北建星。
建星者,旗也。
牽牛為犧牲。
其北河鼓。
河鼓大星,上将;左右,左右将。
婺女,其北織女。
織女,天女孫也。
察日、月之行以揆歲星順逆。
曰東方木,主春,日甲乙。
義失者,罰出歲星。
歲星赢縮,以其舍命國。
所在國不可伐,可以罰人。
其趨舍而前曰赢,退舍曰縮。
赢,其國有兵不複;縮,其國有憂,将亡,國傾敗。
其所在,五星皆從而聚於一舍,其下之國可以義緻天下。
以攝提格歲:歲陰左行在寅,歲星右轉居醜。
正月,與鬥、牽牛晨出東方,名曰監德。
色蒼蒼有光。
其失次,有應見柳。
歲早,水;晚,旱。
歲星出,東行十二度,百日而止,反逆行;逆行八度,百日,複東行。
歲行三十度十六分度之七,率日行十二分度之一,十二歲而周天。
出常東方,以晨;入於西方,用昏。
單阏歲:歲陰在卯,星居子。
以二月與婺女、虛、危晨出,曰降入。
大有光。
其失次,有應見張。
其歲大水。
執徐歲:歲陰在辰,星居亥。
以三月與營室、東壁晨出,曰青章。
青青甚章。
其失次;有應見轸。
歲早,旱;晚,水。
大荒駱歲:歲陰在巳,星居戌。
以四月與奎、婁晨出,曰跰踵。
熊熊赤色,有光。
其失次,有應見亢。
敦牂歲:歲陰在午,星居酉。
以五月與胃、昴、畢晨出,曰開明。
炎炎有光。
偃兵;唯利公王,不利治兵。
其失次,有應見房。
歲早,旱;晚,水。
葉洽歲:歲陰在未,星居申。
以六月與觜觿、參晨出,曰長列。
昭昭有光。
利行兵。
其失次,有應見箕。
涒灘歲:歲陰在申,星居未。
以七月與東井、輿鬼晨出,曰大音。
昭昭白。
其失次,有應見牽牛。
作鄂歲:歲陰在酉,星居午。
以八月與柳、七星、張晨出,曰長王。
作作有芒。
國其昌,熟穀。
其失次,有應見危。
有旱而昌,有女喪,民疾。
閹茂歲:歲陰在戌,星居巳。
以九月與翼、轸晨出,曰天睢。
白色大明。
其失次,有應見東壁。
歲水,女喪。
大淵獻歲:歲陰在亥,星居辰。
以十月與角、亢晨出,曰大章。
蒼蒼然,星若躍而陰出旦,是謂“正平”。
起師旅,其率必武;其國有德,将有四海。
其失次,有應見婁。
困敦歲:歲陰在子,星居卯。
以十一月與氐、房、心晨出,曰天泉。
玄色甚明。
江池其昌,不利起兵。
其失次,有應見昴。
赤奮若歲:歲陰在醜,星居寅,以十二月與尾、箕晨出,曰天皓。
黫然黑色甚明。
其失次,有應見參。
當居不居,居之又左右搖,未當去去之,與他星會,其國兇。
所居久,國有德厚。
其角動,乍小乍大,若色數變,人主有憂。
其失次舍以下,進而東北,三月生天棓,長四丈,末兌,進而東南,三月生彗星,長二丈,類彗。
退而西北,三月生天欃,長四丈,末兌。
退而西南,三月生天槍,長數丈,兩頭兌。
謹視其所見之國,不可舉事用兵。
其出如浮如沈,其國有土功;如沈如浮,其野亡。
色赤而有角,其所居國昌。
迎角而戰者,不勝。
星色赤黃而沈,所居野大穰。
色青白而赤灰,所居野有憂。
歲星入月,其野有逐相;與太白鬥,其野有破軍。
歲星一曰攝提,曰重華,曰應星,曰紀星。
營室為清廟,歲星廟也。
察剛氣以處熒惑。
曰南方火,主夏,日丙、丁。
禮失,罰出熒惑,熒惑失行是也。
出則有兵,入則兵散。
以其舍命國。
熒惑為勃亂,殘賊、疾、喪、饑、兵。
反道二舍以上,居之,三月有殃,五月受兵,七月半亡地,九月太半亡地。
因與俱出入,國絕祀。
居之,殃還至,雖大當小;久而至,當小反大。
其南為丈夫喪,北為女子喪。
若角動繞環之,及乍前乍後,左右,殃益大。
與他星鬥,光相逮,為害;不相逮,不害。
五星皆從而聚于一舍,其下國可以禮緻天下。
法,出東行十六舍而止;逆行二舍;六旬,複東行,自所止數十舍,十月而入西方;伏行五月,出東方。
其出西方曰“反明”,主命者惡之。
東行急,一日行一度半。
其行東、西、南、北疾也。
兵各聚其下;用戰,順之勝,逆之敗。
熒惑從太白,軍憂;離之,軍卻。
出太白陰,有分軍;行其陽,有偏将戰。
當其行,太白逮之,破軍殺将。
其入守犯太微、軒轅、營室,主命惡之。
心為明堂,熒惑廟也。
謹候此。
曆鬥之會以定填星之位。
曰中央土,主季夏,日戊、己,黃帝,主德,女主象也。
歲填一宿,其所居國吉。
未當居而居,若已去而複還,還居之,其國得土,不乃得女。
若當居而不居,既已居之,又西東去,其國失土,不乃失女,不可舉事用兵。
其居久,其國福厚;易,福薄。
其一名曰地侯,主歲。
歲行十三度百十二分度之五,日行二十八分度之一,二十八歲周天。
其所居,五星皆從而聚于一舍,其下之國,可以重緻天下。
禮、德、義、殺、刑盡失,而填星乃為之動搖。
赢,為王不甯;其縮,有軍不複。
填星,其色黃,九芒,音曰黃锺宮。
其失次上二三宿曰赢,有主命不成,不乃大水。
失次下二三宿曰縮,有後戚,其歲不複,不乃天裂若地動。
鬥為文太室,填星廟,天子之星也。
木星與土合,為内亂。
饑,主勿用戰,敗;水則變謀而更事;火為旱;金為白衣會若水。
金在南曰牝牡,年穀熟,金在北,歲偏無。
火與水合為焠,與金合為铄,為喪,皆不可舉事,用兵大敗。
土為憂,主孽卿;大饑,戰敗,為北軍,軍困,舉事大敗。
土與水合,穰而擁阏,有覆軍,其國不可舉事。
出,亡地;入,得地。
金為疾,為内兵,亡地。
三星若合,其宿地國外内有兵與喪,改立公王。
四星合,兵喪并起,君子憂,小人流。
五星合,是為易行,有德,受慶,改立大人,掩有四方,子孫蕃昌;無德,受殃若亡。
五星皆大,其事亦大;皆小,事亦小。
蚤出者為赢,赢者為客。
晚出者為縮,縮者為主人。
必有天應見於杓星。
同舍為合。
相陵為鬥,七寸以内必之矣。
五星色白圜,為喪旱;赤圜,則中不平,為兵;青圜,為憂水;黑圜,為疾,多死;黃圜,則吉。
赤角犯我城,黃角地之争,白角哭泣之聲,青角有兵憂,黑角則水。
意,行窮兵之所終。
五星同色,天下偃兵,百姓甯昌。
春風秋雨,冬寒夏暑,動搖常以此。
填星出百二十日而逆西行,西行百二十日反東行。
見三百三十日而入,入三十日複出東方。
太歲在甲寅,鎮星在東壁,故在營室。
察日行以處位太白。
曰西方,秋,日庚、辛,主殺。
殺失者,罰出太白。
太白失行,以其舍命國。
其出行十八舍二百四十日而入。
入東方,伏行十一舍百三十日;其入西方,伏行三舍十六日而出。
當出不出,當入不入,是謂失舍,不有破軍,必有國君之篡。
其紀上元,以攝提格之歲,與營室晨出東方,至角而入;與營室夕出西方,至角而入;與角晨出,入畢;與角夕出,入畢;與畢晨出,入箕;與畢夕出,入箕;與箕晨出,入柳;與箕夕出,入柳;與柳晨出,入營室;與柳夕出,入營室。
凡出入東西各五,為八歲,二百二十日,複與營室晨出東方。
其大率,歲一周天。
其始出東方,行遲,率日半度,一百二十日,必逆行一二舍;上極而反,東行,行日一度半,一百二十日入。
其庳,近日,曰明星,柔;高,遠日,曰大嚣,剛。
其始出西方,行疾,率日一度半,百二十日;上極而行遲,日半度,百二十日,旦入,必逆行一二舍而入。
其庳,近日,曰大白,柔;高,遠日,曰大相,剛。
出以辰、戌,入以醜、未。
當出不出,未當入而入,天下偃兵,兵在外,入。
未當出而出,當入而不入,天下起兵,有破國。
其當期出也,其國昌。
其出東為東,入東為北方;出西為西,入西為南方。
所居久,其鄉利;易,其鄉兇。
出西至東,正西國吉。
出東至西,正東國吉。
其出不經天;經天,天下革政。
小以角動,兵起。
始出大,後小,兵弱;出小,後大,兵強。
出高,用兵深吉,淺兇;庳,淺吉,深兇。
日方南金居其南,日方北金居其北,曰赢,侯王不甯,用兵進吉退兇。
日方南金居其北,日方北金居其南,曰縮,侯王有憂,用兵退吉進兇。
用兵象太白:太白行疾,疾行;遲,遲行。
角,敢戰。
動搖躁,躁。
圜以靜,靜。
順角所指,吉;反之,皆兇。
出則出兵,入則入兵。
赤角,有戰;白角,有喪;黑圜角,憂,有水事;青圜小角,憂,有木事;黃圜和角,有土事,有年。
其已出三日而複,有微入,入三日乃複盛出,是謂耎,其下國有軍敗将北。
其已入三日又複微出,出三日而複盛入,其下國有憂;師有糧食兵革,遺人用之;卒雖衆,将為人虜。
其出西失行,外國敗;其出東失行,中國敗。
其色大圜黃滜,可為好事;其圜大赤,兵盛不戰。
太白白,比狼;赤,比心;黃,比參左肩;蒼,比參右肩;黑,比奎大星。
五星皆從太白而聚乎一舍,其下之國可以兵從天下。
居實,有得也;居虛,無得也。
行勝色,色勝位,有位勝無位,有色勝無色,行得盡勝之。
出而留桑榆間,疾其下國。
上而疾,未盡其日,過參天,疾其對國。
上複下,下複上,有反将。
其入月,将僇。
金、木星合,光,其下戰不合,兵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