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三·叙事之屬二
關燈
小
中
大
李遠為前驅,至洛陽,遣開府儀同三司于謹攻柏谷,拔之;三月,壬申,圍河橋南城。
東魏丞相歡将兵十萬至河北,泰退軍瀍上,縱火船于上流以燒河橋。
斛律金使行台郎中張亮以小艇百馀載長鎖,伺火船将至,以釘釘之,引鎖向岸,橋遂獲全。
歡渡河,據邙山為陳,不進者數日。
泰留辎重于瀍曲,夜,登邙山以襲歡。
候騎白歡曰:“賊距此四十馀裡,蓐食乾飲而來。
”歡曰:“自當渴死!”乃正陣以待之。
戊申,黎明,泰軍與歡軍遇。
東魏彭樂以數千騎為右甄,沖魏軍之北垂,所向奔潰,遂馳入魏營。
人告彭樂叛,歡甚怒。
俄而西北塵起,樂使來告捷,虜魏侍中、開府儀同三司、大都督臨洮王柬、蜀郡王榮宗、江夏王升、巨鹿王闡、谯郡王亮、詹事趙善及督将僚佐四十八人。
諸将乘勝擊魏,大破之,斬首三萬馀級。
歡使彭樂追泰,泰窘,謂樂曰:“汝非彭樂邪?癡男子!今日無我,明日豈有汝邪!何不急還營,收汝金寶!”樂從其言,獲泰金帶一囊以歸,言于歡曰:“黑獺漏刃,破膽矣!”歡雖喜其勝而怒其失泰,令伏諸地,親捽其頭,連頓之,并數以沙苑之敗,舉刃将下者三,噤齘良久。
樂曰:“乞五千騎,複為王取之。
”歡曰:“汝縱之何意?而言複取邪!”命取絹三千匹壓樂背,因以賜之。
明日,複戰,泰為中軍,中山公趙貴為左軍,領軍若幹惠等為右軍。
中軍、右軍合擊東魏,大破之,悉俘其步卒。
歡失馬,赫連陽順下馬以授歡。
歡上馬走,從者步騎七人,追兵至,親信都督尉興慶曰:“王速去,興慶腰有百箭,足殺百人。
”歡曰:“事濟,以爾為懷州刺史;若死,用爾子!”興慶曰:“兒小,願用兄!”歡許之。
興慶拒戰,矢盡而死。
東魏軍士有逃奔魏者,告以歡所在,泰募勇敢三千人,皆執短兵,配大都督賀拔勝以攻之。
勝識歡于行間,執槊與十三騎逐之,馳數裡,槊刃垂及,因字之曰:“賀六渾,賀拔破胡必殺汝!”歡氣殆絕,河州刺史劉洪徽從傍射勝,中其二騎,武衛将軍段韶射勝馬,斃之。
比副馬至,歡已逸去。
勝歎曰:“今日不執弓矢,天也!” 魏南郢州刺史耿令貴,大呼,獨入敵中,鋒刃亂下,人皆謂已死,俄奮刀而還。
如是數四,當令貴前者死傷相繼。
乃謂左右曰:“吾豈樂殺人!壯士除賊,不得不爾。
若不能殺賊,又不為賊所傷,何異逐坐人也!” 左軍趙貴等五将戰不利,東魏兵複振。
泰與戰,又不利。
會日暮,魏兵遂遁,東魏兵追之;獨孤信、于謹收散卒自後擊之,追兵驚擾,魏諸軍由是得全。
若于惠夜引去,東魏兵追之;惠徐下馬,顧命廚人營食,食畢,謂左右曰:“長安死,此中死,有以異乎?”乃建旗鳴角,收散卒徐還;追騎疑有伏兵,不敢逼。
泰遂入關,屯渭上。
歡進至陝,泰使開府儀同三司達奚武等拒之。
行台郎中封子繪言于歡曰:“混壹東西,正在今日。
昔魏太祖平漢中,不乘勝取巴、蜀,失在遲疑,後悔無及。
願大王不以為疑。
”歡深然之,集諸将議進止,鹹以為“野無青草,人馬疲瘦,不可遠追。
”陳元康曰:“兩雄交争,歲月已久。
今幸而大捷,天授我也,時不可失,當乘勝追之。
”歡曰:“若遇伏兵,孤何以濟?”元康曰:“王前沙苑失利,彼尚無伏;今奔敗若此,何能遠謀!若舍而不追,必成後患。
”歡不從,使劉豐生将數千騎追泰,遂東歸。
泰召王思政于玉壁,将使鎮虎牢,未至而泰敗,乃使守恒農。
思政入城,令開門解衣而卧,慰勉将士,示不足畏。
後數日,劉豐生至城下,憚之,不敢進,引軍還。
思政乃修城郭,起樓橹,營農田,積刍粟,由是恒農始有守禦之備。
丞相泰求自貶,魏主不許。
是役也,魏諸将皆無功,唯耿令貴與太子武衛率王胡仁、都督王文達力戰功多。
泰欲以雍、岐、北雍三州授之,以州有優劣,使探籌取之。
仍賜胡仁名勇,令貴名豪,文達名信,用彰其功。
于是廣募關、隴豪右以增軍旅。
高仲密之将叛也,陰遣人扇動冀州豪傑,使為内應,東魏遣高隆之馳驿慰撫,由是得安。
高澄密書與隆之曰:“仲密枝黨與之俱西者,宜悉收其家屬,以懲将來。
”隆之以為恩旨既行,理無追改,若複收治,示民不信,脫緻驚擾,所虧不細,乃啟丞相歡而罷之。
○通鑒-韋孝寬之守玉壁 (大同元年十月)東魏丞相歡攻玉壁,晝夜不息,魏韋孝寬随機拒之。
城中無水,汲于汾,歡使移汾,一夕而畢。
歡于城南起土山,欲乘之以入。
城上先有二樓,孝寬縛木接之,令常高于土山以禦之。
歡使告之曰:“雖爾縛樓至天,我當穿地取爾。
”乃鑿地為十道,又用術士李業興“孤虛法”,聚攻其北。
北,天險也。
孝寬掘長塹,邀其地道,選戰士屯塹上。
每穿至塹,戰士辄擒殺之。
又于塹外積柴貯火,敵有在地道内者,塞柴投火,以皮排吹之,一鼓皆焦爛。
敵以攻車撞城,車之所及,莫不摧毀,無能禦者。
孝寬縫布為幔,随其所向張之,布既懸空,車不能壞。
敵又縛松、麻于竿,灌油加火以燒布,并欲焚樓。
孝寬作長鈎,利其刃,火竿将至,以鈎遙割之,松、麻俱落。
敵又于城四面穿地為二十道,其中施梁柱,縱火燒之。
柱折,城崩。
孝寬随崩處豎木栅以扞之,敵不得入。
城外盡攻擊之術,而城中守禦有馀。
孝寬又奪據其土山。
歡無如之何,乃使倉曹參軍祖珽說之曰:“君獨守孤城,而西方無救,恐終不能全,何不降也?”孝寬報曰:“我城池嚴固,兵食有馀。
攻者自勞,守者常逸,豈有旬朔之間已須救援!适憂爾衆有不返之危。
孝寬關西男子,必不為降将軍也!”珽複謂城中人曰:“韋城主受彼榮祿,或複可爾;自外軍民,何事相随入湯火中!”乃射募格于城中雲:“能斬城主降者,拜太尉,封開國郡公,賞帛萬匹。
”孝寬手題書背,返射城外雲:“能斬高歡者準此。
”珽,瑩之子也。
東魏苦攻凡五十日,士卒戰及病死者七萬人,共為一冢。
歡智力皆困,因而發疾。
有星墜歡營中,士卒驚懼。
十一月,庚子,解圍去。
先是,歡别使侯景将兵趣齊子嶺,魏建州刺史楊檦鎮車箱,恐其寇邵郡,帥騎禦之。
景聞檦至,斫木斷路六十馀裡,猶驚而不安,遂還河陽。
庚戌,歡使段韶從太原公洋鎮邺。
辛亥,征世子澄會晉陽。
魏以韋孝寬為骠騎大将軍、開府儀同三司,進爵建忠公。
時人以王思政為知人。
十二月,己卯,歡以無功,表解都督中外諸軍,東魏主許之。
歡之自玉壁歸也,軍中訛言韋孝寬以定功弩射殺丞相;魏人聞之,因下令曰:“勁弩一發,兇身自隕。
”歡聞之,勉坐見諸貴,使斛律金作《敕勒歌》,歡自和之,哀感流涕。
○通鑒-李晟移軍不渭橋之事 (興元元年二月)朱泚既自奉天敗歸,李晟謀取長安。
劉德信與晟俱屯東渭橋,不受晟節制。
晟因德信至營中,數以滬澗之敗及所過剽掠之罪,斬之。
因以數騎馳入德信軍,勞其衆,無敢動者,遂并将之,軍勢益振。
李懷光既脅朝廷逐盧杞等,内不自安,遂有異志。
又惡李晟獨當一面,恐其成功,奏請與晟合軍。
诏許之。
晟與懷光會于鹹陽西陳濤斜,築壘未畢,泚衆大至,晟謂懷光曰:“賊若固守宮苑,或曠日持久,未易攻取。
今去其巢穴,敢出求戰,此天以賊賜明公,不可失也!”懷光曰:“軍适至,馬未秣,士未飯,豈可遽戰邪!”晟不得已乃就壁。
晟每與懷光同出軍,懷光軍士多掠人牛馬,晟軍秋毫不犯。
懷光軍士惡其異己,分所獲與之,晟軍終不敢受。
懷光屯鹹陽累月,逗留不進。
上屢遣中使趣之,辭以士卒疲弊,且當休息觀釁。
諸将數勸之攻長安,懷光不從,密與朱泚通謀,事迹頗露。
李晟屢奏,恐其有變,為所并,請移軍東渭橋。
上猶冀懷光革心,收其力用,寝晟奏不下。
懷光欲緩戰期,且激怒諸軍,奏言:“諸軍糧賜薄,神策獨厚,厚薄不均,難以進戰。
”上以财用方窘,若糧賜皆比神策,則無以給之,不然,又逆懷光意,恐諸軍觖望。
乃遣陸贽詣懷光營宣慰,因召李晟參議其事。
懷光意欲晟自乞減損,使失士心,沮敗其功,乃曰:“将士戰鬥同而糧賜異,何以使之協力!”贽未有言,數顧晟。
晟曰:“公為元帥,得專号令;晟将一軍,受指蹤而已。
至于增減衣食,公當裁之。
”懷光默然,又不欲自減之,遂止。
時上遣崔漢衡詣吐蕃發兵,吐蕃相尚結贊言:“蕃法發兵,以主兵大臣為信。
今制書無懷光署名,故不敢進。
”上命陸贽谕懷光,懷光固執以為不可,曰:“若克京城,吐蕃必縱兵焚掠,誰能遏之!此一害也。
前有敕旨,募士卒克城者人賞百缗,彼發兵五萬,若援敕求賞,五百萬缗何從可得!此二害也。
虜騎雖來,必不先進,勒兵自固,觀我兵勢,勝則從而分功,敗則從而圖變,谲詐多端,不可親信,此三害也。
”竟不肯署敕。
尚結贊亦不進兵。
陸贽自鹹陽還,上言:“賊泚稽誅,保聚宮苑,勢窮援絕,引日偷生。
懷光總仗順之師,乘制勝之氣,鼓行芟翦,易若摧枯,而乃寇奔不追,師老不用,諸帥每欲進取,懷光辄沮其謀,據茲事情,殊不可解,陛下意在全護,委曲聽從,觀其所為,亦未知感。
若不别務規略,漸思制持,惟以姑息求安,終恐變故難測。
此誠事機危迫之秋也,固不可以尋常容易處之。
今李晟奏請移軍,适遇臣銜命宣慰,懷光偶論此事,臣遂泛問所宜。
懷光乃雲:‘李晟既欲别行,某亦都不要藉。
’臣猶慮有翻覆,因美其軍盛強。
懷光大自矜誇,轉有輕晟之意。
臣又從容問雲:‘回日,或聖旨顧問事之可否,決定何如?’懷光已肆輕言,不可中變,遂雲:‘恩命許去,事亦無妨。
’要約再三,非不詳審,雖欲追悔,固難為辭。
伏望即以李晟表出付中書,敕下依奏,别賜懷光手诏,示以移軍事由。
其手诏大意雲:‘昨得李晟奏,請移軍城東以分賊勢。
朕本欲委卿商量,适會陸贽回奏雲,見卿語及于此,仍言許去事亦無妨,遂敕本軍允其所請。
’如此,則詞婉而直,理順而明,雖蓄異端,何由起怨!”上從之。
晟自鹹陽結陳而行,歸東渭橋。
時鄜坊節度使李建徽、神策行營節度使楊惠元猶與懷光聯營,陸贽複上奏曰:“懷光當管師徒,足以獨制兇寇,逗留未進,抑有它由。
所患太強,不資傍助。
比者又遣李晟、李建徽、楊惠元三節度之衆附麗其營,無益成功,隻足生事。
何則?四軍接壘,群帥異心,論勢力則懸絕高卑,據職名則不相統屬。
懷光輕晟等兵微位下而忿其制不從心,晟等疑懷光養寇蓄奸而怨其事多陵己。
端居則互防飛謗,欲戰則遞恐分功,龃龉不和,嫌釁遂構,俾之同處,必不兩全。
強者惡積而後亡,弱者勢危而先覆,覆亡之禍,翹足可期!舊寇未平,新患方起,憂歎所切,實堪疚心。
太上消慝于未萌,其次救失于始兆。
況乎事情已露,禍難垂成,委而不謀,何以甯亂!李晟見機慮變,先請移軍就東,建徽、惠元勢轉孤弱,為其吞噬,理在必然,它日雖有良圖,亦恐不能自拔。
拯其危急,唯在此時。
今因李晟願行,便遣合軍同往,托言晟兵素少,慮為賊泚所邀,借此兩軍疊為掎角,仍先谕旨,密使促裝,诏書至營,即日進路,懷光意雖不欲,然亦計無所施。
是謂稱人有奪人之心,疾雷不及掩耳者也。
”解鬥不可以不離,救焚不可以不疾,理盡于此,惟陛下圖之。
”上曰:“卿所料極善。
然李晟移軍,懷光不免怅望,若更遣建徽、惠元就東,恐因此生辭,轉難調息,且更俟旬時。
” ○通鑒-裴度李愬平蔡之役 (元和十二年)春,正月,甲申,貶袁滋為撫州刺史。
李愬至唐州,軍中承喪敗之馀,士卒皆憚戰,愬知之。
有出迓者,愬謂之曰:“天子知愬柔懦,能忍恥,故使來拊循爾曹。
至于戰攻進取,非吾事也。
”衆信而安之。
愬親行視,士卒傷病者存恤之,不事威嚴。
或以軍政不肅為言,愬曰:“吾非不知也。
袁尚書專以恩惠懷賊,賊易之,聞吾至,必增備,故吾示之以不肅。
彼必以吾為懦而懈惰,然後可圖也。
”淮西人自以嘗敗高、袁二帥,輕愬名位素微,遂不為備。
遣鹽鐵轉運副使程異督财賦于江、淮。
回鹘屢請尚公主,有司計其費近五百萬缗,時中原方用兵,故上未之許。
二月,辛卯朔,遣回鹘摩尼僧等歸國,命宗正少卿李誠使回鹘谕意,以緩其期。
李愬謀襲蔡州,表請益兵,诏以昭義、河中、鄜坊步騎二千給之。
丁酉,愬遣十将馬少良将十馀騎巡邏,遇吳元濟捉生虞候丁士良,與戰,擒之。
士良,元濟骁将,常為東邊患,衆請刳其心,愬許之。
既而召诘之,士良無懼色。
愬曰:“真丈夫也!”命釋其縛。
士良乃自言:“本非淮西士,貞元中隸安州,與吳氏戰,為其所擒,自分死矣。
吳氏釋我而用之,我因吳氏而再生,故為吳氏父子竭力。
昨日力屈,複為公所擒,亦分死矣。
今公又生之,請盡死以報德!”愬乃給其衣服器械,署為捉生将。
己亥,淮西行營奏克蔡州古葛伯城。
丁士良言于李愬曰:“吳秀琳擁三千之衆,據文城栅,為賊左臂,官軍不敢近者,有陳光洽為之謀主也。
光洽勇而輕,好自出戰,請為公先擒光洽,則秀琳自降矣。
”戊申,士良擒光洽以歸。
鄂嶽觀察使李道古引兵出穆陵關。
甲寅,攻申州,克其外郭,進攻子城。
城中守将夜出兵擊之,道古之衆驚亂,死者甚衆。
道古,臯之子也。
淮西被兵數年,竭倉廪以奉戰士,民多無食,采菱芡魚鼈鳥獸食之,亦盡,相帥歸官軍者前後五千馀戶。
賊亦患其耗糧食,不複禁。
庚申,敕置行縣以處之,為擇縣令,使之撫養,并置兵以衛之。
三月,乙醜,李愬自唐州徙屯宜陽栅。
吳秀琳以文城栅降于李愬。
戊子,愬引兵至文城西五裡,遣唐州刺史李進誠将甲士八千至城下,召秀琳,城中矢石如雨,衆不得前。
進誠還報:“賊僞降,未可信也。
”愬曰:“此待我至耳。
”即前至城下,秀琳束兵投身馬足下,愬撫其背慰勞之,降其衆三千人。
秀琳将李憲有材勇,愬更其名曰忠義而用之,悉遷婦女于唐州,入據其城。
于是唐、鄧軍氣複振,人有欲戰之志。
賊中降者相繼于道,随其所便而置之。
聞有父母者,給粟帛遣之,曰:“汝曹皆王人,勿棄親戚。
”衆皆感泣。
官軍與淮西兵夾溵水而軍,諸軍相顧望,無敢渡溵水者。
陳許兵馬使王沛先引兵五千渡涼水,據要地為城,于是河陽、宣武、河東、魏博等軍相繼皆度,進逼郾城。
丁亥,李光顔敗淮西兵三萬于郾城,走其将張伯良,殺士卒什二三。
己醜,李愬遣山河十将董少玢等分兵攻諸栅。
其日,少玢下馬鞍山,拔路口栅。
夏,四月,辛卯,山河十将馬少良下嵖岈山,擒淮西将柳子野。
吳元濟以蔡人董昌齡為郾城令,質其母楊氏。
楊氏謂昌齡曰:“順死賢于逆生,汝去逆而吾死,乃孝子也;從逆而吾生,是戮吾也。
”會官軍圍青陵,絕郾城歸路,郾城守将鄧懷金謀于昌齡,昌齡勸之歸國,懷金乃請降于李光顔曰:“
東魏丞相歡将兵十萬至河北,泰退軍瀍上,縱火船于上流以燒河橋。
斛律金使行台郎中張亮以小艇百馀載長鎖,伺火船将至,以釘釘之,引鎖向岸,橋遂獲全。
歡渡河,據邙山為陳,不進者數日。
泰留辎重于瀍曲,夜,登邙山以襲歡。
候騎白歡曰:“賊距此四十馀裡,蓐食乾飲而來。
”歡曰:“自當渴死!”乃正陣以待之。
戊申,黎明,泰軍與歡軍遇。
東魏彭樂以數千騎為右甄,沖魏軍之北垂,所向奔潰,遂馳入魏營。
人告彭樂叛,歡甚怒。
俄而西北塵起,樂使來告捷,虜魏侍中、開府儀同三司、大都督臨洮王柬、蜀郡王榮宗、江夏王升、巨鹿王闡、谯郡王亮、詹事趙善及督将僚佐四十八人。
諸将乘勝擊魏,大破之,斬首三萬馀級。
歡使彭樂追泰,泰窘,謂樂曰:“汝非彭樂邪?癡男子!今日無我,明日豈有汝邪!何不急還營,收汝金寶!”樂從其言,獲泰金帶一囊以歸,言于歡曰:“黑獺漏刃,破膽矣!”歡雖喜其勝而怒其失泰,令伏諸地,親捽其頭,連頓之,并數以沙苑之敗,舉刃将下者三,噤齘良久。
樂曰:“乞五千騎,複為王取之。
”歡曰:“汝縱之何意?而言複取邪!”命取絹三千匹壓樂背,因以賜之。
明日,複戰,泰為中軍,中山公趙貴為左軍,領軍若幹惠等為右軍。
中軍、右軍合擊東魏,大破之,悉俘其步卒。
歡失馬,赫連陽順下馬以授歡。
歡上馬走,從者步騎七人,追兵至,親信都督尉興慶曰:“王速去,興慶腰有百箭,足殺百人。
”歡曰:“事濟,以爾為懷州刺史;若死,用爾子!”興慶曰:“兒小,願用兄!”歡許之。
興慶拒戰,矢盡而死。
東魏軍士有逃奔魏者,告以歡所在,泰募勇敢三千人,皆執短兵,配大都督賀拔勝以攻之。
勝識歡于行間,執槊與十三騎逐之,馳數裡,槊刃垂及,因字之曰:“賀六渾,賀拔破胡必殺汝!”歡氣殆絕,河州刺史劉洪徽從傍射勝,中其二騎,武衛将軍段韶射勝馬,斃之。
比副馬至,歡已逸去。
勝歎曰:“今日不執弓矢,天也!” 魏南郢州刺史耿令貴,大呼,獨入敵中,鋒刃亂下,人皆謂已死,俄奮刀而還。
如是數四,當令貴前者死傷相繼。
乃謂左右曰:“吾豈樂殺人!壯士除賊,不得不爾。
若不能殺賊,又不為賊所傷,何異逐坐人也!” 左軍趙貴等五将戰不利,東魏兵複振。
泰與戰,又不利。
會日暮,魏兵遂遁,東魏兵追之;獨孤信、于謹收散卒自後擊之,追兵驚擾,魏諸軍由是得全。
若于惠夜引去,東魏兵追之;惠徐下馬,顧命廚人營食,食畢,謂左右曰:“長安死,此中死,有以異乎?”乃建旗鳴角,收散卒徐還;追騎疑有伏兵,不敢逼。
泰遂入關,屯渭上。
歡進至陝,泰使開府儀同三司達奚武等拒之。
行台郎中封子繪言于歡曰:“混壹東西,正在今日。
昔魏太祖平漢中,不乘勝取巴、蜀,失在遲疑,後悔無及。
願大王不以為疑。
”歡深然之,集諸将議進止,鹹以為“野無青草,人馬疲瘦,不可遠追。
”陳元康曰:“兩雄交争,歲月已久。
今幸而大捷,天授我也,時不可失,當乘勝追之。
”歡曰:“若遇伏兵,孤何以濟?”元康曰:“王前沙苑失利,彼尚無伏;今奔敗若此,何能遠謀!若舍而不追,必成後患。
”歡不從,使劉豐生将數千騎追泰,遂東歸。
泰召王思政于玉壁,将使鎮虎牢,未至而泰敗,乃使守恒農。
思政入城,令開門解衣而卧,慰勉将士,示不足畏。
後數日,劉豐生至城下,憚之,不敢進,引軍還。
思政乃修城郭,起樓橹,營農田,積刍粟,由是恒農始有守禦之備。
丞相泰求自貶,魏主不許。
是役也,魏諸将皆無功,唯耿令貴與太子武衛率王胡仁、都督王文達力戰功多。
泰欲以雍、岐、北雍三州授之,以州有優劣,使探籌取之。
仍賜胡仁名勇,令貴名豪,文達名信,用彰其功。
于是廣募關、隴豪右以增軍旅。
高仲密之将叛也,陰遣人扇動冀州豪傑,使為内應,東魏遣高隆之馳驿慰撫,由是得安。
高澄密書與隆之曰:“仲密枝黨與之俱西者,宜悉收其家屬,以懲将來。
”隆之以為恩旨既行,理無追改,若複收治,示民不信,脫緻驚擾,所虧不細,乃啟丞相歡而罷之。
○通鑒-韋孝寬之守玉壁 (大同元年十月)東魏丞相歡攻玉壁,晝夜不息,魏韋孝寬随機拒之。
城中無水,汲于汾,歡使移汾,一夕而畢。
歡于城南起土山,欲乘之以入。
城上先有二樓,孝寬縛木接之,令常高于土山以禦之。
歡使告之曰:“雖爾縛樓至天,我當穿地取爾。
”乃鑿地為十道,又用術士李業興“孤虛法”,聚攻其北。
北,天險也。
孝寬掘長塹,邀其地道,選戰士屯塹上。
每穿至塹,戰士辄擒殺之。
又于塹外積柴貯火,敵有在地道内者,塞柴投火,以皮排吹之,一鼓皆焦爛。
敵以攻車撞城,車之所及,莫不摧毀,無能禦者。
孝寬縫布為幔,随其所向張之,布既懸空,車不能壞。
敵又縛松、麻于竿,灌油加火以燒布,并欲焚樓。
孝寬作長鈎,利其刃,火竿将至,以鈎遙割之,松、麻俱落。
敵又于城四面穿地為二十道,其中施梁柱,縱火燒之。
柱折,城崩。
孝寬随崩處豎木栅以扞之,敵不得入。
城外盡攻擊之術,而城中守禦有馀。
孝寬又奪據其土山。
歡無如之何,乃使倉曹參軍祖珽說之曰:“君獨守孤城,而西方無救,恐終不能全,何不降也?”孝寬報曰:“我城池嚴固,兵食有馀。
攻者自勞,守者常逸,豈有旬朔之間已須救援!适憂爾衆有不返之危。
孝寬關西男子,必不為降将軍也!”珽複謂城中人曰:“韋城主受彼榮祿,或複可爾;自外軍民,何事相随入湯火中!”乃射募格于城中雲:“能斬城主降者,拜太尉,封開國郡公,賞帛萬匹。
”孝寬手題書背,返射城外雲:“能斬高歡者準此。
”珽,瑩之子也。
東魏苦攻凡五十日,士卒戰及病死者七萬人,共為一冢。
歡智力皆困,因而發疾。
有星墜歡營中,士卒驚懼。
十一月,庚子,解圍去。
先是,歡别使侯景将兵趣齊子嶺,魏建州刺史楊檦鎮車箱,恐其寇邵郡,帥騎禦之。
景聞檦至,斫木斷路六十馀裡,猶驚而不安,遂還河陽。
庚戌,歡使段韶從太原公洋鎮邺。
辛亥,征世子澄會晉陽。
魏以韋孝寬為骠騎大将軍、開府儀同三司,進爵建忠公。
時人以王思政為知人。
十二月,己卯,歡以無功,表解都督中外諸軍,東魏主許之。
歡之自玉壁歸也,軍中訛言韋孝寬以定功弩射殺丞相;魏人聞之,因下令曰:“勁弩一發,兇身自隕。
”歡聞之,勉坐見諸貴,使斛律金作《敕勒歌》,歡自和之,哀感流涕。
○通鑒-李晟移軍不渭橋之事 (興元元年二月)朱泚既自奉天敗歸,李晟謀取長安。
劉德信與晟俱屯東渭橋,不受晟節制。
晟因德信至營中,數以滬澗之敗及所過剽掠之罪,斬之。
因以數騎馳入德信軍,勞其衆,無敢動者,遂并将之,軍勢益振。
李懷光既脅朝廷逐盧杞等,内不自安,遂有異志。
又惡李晟獨當一面,恐其成功,奏請與晟合軍。
诏許之。
晟與懷光會于鹹陽西陳濤斜,築壘未畢,泚衆大至,晟謂懷光曰:“賊若固守宮苑,或曠日持久,未易攻取。
今去其巢穴,敢出求戰,此天以賊賜明公,不可失也!”懷光曰:“軍适至,馬未秣,士未飯,豈可遽戰邪!”晟不得已乃就壁。
晟每與懷光同出軍,懷光軍士多掠人牛馬,晟軍秋毫不犯。
懷光軍士惡其異己,分所獲與之,晟軍終不敢受。
懷光屯鹹陽累月,逗留不進。
上屢遣中使趣之,辭以士卒疲弊,且當休息觀釁。
諸将數勸之攻長安,懷光不從,密與朱泚通謀,事迹頗露。
李晟屢奏,恐其有變,為所并,請移軍東渭橋。
上猶冀懷光革心,收其力用,寝晟奏不下。
懷光欲緩戰期,且激怒諸軍,奏言:“諸軍糧賜薄,神策獨厚,厚薄不均,難以進戰。
”上以财用方窘,若糧賜皆比神策,則無以給之,不然,又逆懷光意,恐諸軍觖望。
乃遣陸贽詣懷光營宣慰,因召李晟參議其事。
懷光意欲晟自乞減損,使失士心,沮敗其功,乃曰:“将士戰鬥同而糧賜異,何以使之協力!”贽未有言,數顧晟。
晟曰:“公為元帥,得專号令;晟将一軍,受指蹤而已。
至于增減衣食,公當裁之。
”懷光默然,又不欲自減之,遂止。
時上遣崔漢衡詣吐蕃發兵,吐蕃相尚結贊言:“蕃法發兵,以主兵大臣為信。
今制書無懷光署名,故不敢進。
”上命陸贽谕懷光,懷光固執以為不可,曰:“若克京城,吐蕃必縱兵焚掠,誰能遏之!此一害也。
前有敕旨,募士卒克城者人賞百缗,彼發兵五萬,若援敕求賞,五百萬缗何從可得!此二害也。
虜騎雖來,必不先進,勒兵自固,觀我兵勢,勝則從而分功,敗則從而圖變,谲詐多端,不可親信,此三害也。
”竟不肯署敕。
尚結贊亦不進兵。
陸贽自鹹陽還,上言:“賊泚稽誅,保聚宮苑,勢窮援絕,引日偷生。
懷光總仗順之師,乘制勝之氣,鼓行芟翦,易若摧枯,而乃寇奔不追,師老不用,諸帥每欲進取,懷光辄沮其謀,據茲事情,殊不可解,陛下意在全護,委曲聽從,觀其所為,亦未知感。
若不别務規略,漸思制持,惟以姑息求安,終恐變故難測。
此誠事機危迫之秋也,固不可以尋常容易處之。
今李晟奏請移軍,适遇臣銜命宣慰,懷光偶論此事,臣遂泛問所宜。
懷光乃雲:‘李晟既欲别行,某亦都不要藉。
’臣猶慮有翻覆,因美其軍盛強。
懷光大自矜誇,轉有輕晟之意。
臣又從容問雲:‘回日,或聖旨顧問事之可否,決定何如?’懷光已肆輕言,不可中變,遂雲:‘恩命許去,事亦無妨。
’要約再三,非不詳審,雖欲追悔,固難為辭。
伏望即以李晟表出付中書,敕下依奏,别賜懷光手诏,示以移軍事由。
其手诏大意雲:‘昨得李晟奏,請移軍城東以分賊勢。
朕本欲委卿商量,适會陸贽回奏雲,見卿語及于此,仍言許去事亦無妨,遂敕本軍允其所請。
’如此,則詞婉而直,理順而明,雖蓄異端,何由起怨!”上從之。
晟自鹹陽結陳而行,歸東渭橋。
時鄜坊節度使李建徽、神策行營節度使楊惠元猶與懷光聯營,陸贽複上奏曰:“懷光當管師徒,足以獨制兇寇,逗留未進,抑有它由。
所患太強,不資傍助。
比者又遣李晟、李建徽、楊惠元三節度之衆附麗其營,無益成功,隻足生事。
何則?四軍接壘,群帥異心,論勢力則懸絕高卑,據職名則不相統屬。
懷光輕晟等兵微位下而忿其制不從心,晟等疑懷光養寇蓄奸而怨其事多陵己。
端居則互防飛謗,欲戰則遞恐分功,龃龉不和,嫌釁遂構,俾之同處,必不兩全。
強者惡積而後亡,弱者勢危而先覆,覆亡之禍,翹足可期!舊寇未平,新患方起,憂歎所切,實堪疚心。
太上消慝于未萌,其次救失于始兆。
況乎事情已露,禍難垂成,委而不謀,何以甯亂!李晟見機慮變,先請移軍就東,建徽、惠元勢轉孤弱,為其吞噬,理在必然,它日雖有良圖,亦恐不能自拔。
拯其危急,唯在此時。
今因李晟願行,便遣合軍同往,托言晟兵素少,慮為賊泚所邀,借此兩軍疊為掎角,仍先谕旨,密使促裝,诏書至營,即日進路,懷光意雖不欲,然亦計無所施。
是謂稱人有奪人之心,疾雷不及掩耳者也。
”解鬥不可以不離,救焚不可以不疾,理盡于此,惟陛下圖之。
”上曰:“卿所料極善。
然李晟移軍,懷光不免怅望,若更遣建徽、惠元就東,恐因此生辭,轉難調息,且更俟旬時。
” ○通鑒-裴度李愬平蔡之役 (元和十二年)春,正月,甲申,貶袁滋為撫州刺史。
李愬至唐州,軍中承喪敗之馀,士卒皆憚戰,愬知之。
有出迓者,愬謂之曰:“天子知愬柔懦,能忍恥,故使來拊循爾曹。
至于戰攻進取,非吾事也。
”衆信而安之。
愬親行視,士卒傷病者存恤之,不事威嚴。
或以軍政不肅為言,愬曰:“吾非不知也。
袁尚書專以恩惠懷賊,賊易之,聞吾至,必增備,故吾示之以不肅。
彼必以吾為懦而懈惰,然後可圖也。
”淮西人自以嘗敗高、袁二帥,輕愬名位素微,遂不為備。
遣鹽鐵轉運副使程異督财賦于江、淮。
回鹘屢請尚公主,有司計其費近五百萬缗,時中原方用兵,故上未之許。
二月,辛卯朔,遣回鹘摩尼僧等歸國,命宗正少卿李誠使回鹘谕意,以緩其期。
李愬謀襲蔡州,表請益兵,诏以昭義、河中、鄜坊步騎二千給之。
丁酉,愬遣十将馬少良将十馀騎巡邏,遇吳元濟捉生虞候丁士良,與戰,擒之。
士良,元濟骁将,常為東邊患,衆請刳其心,愬許之。
既而召诘之,士良無懼色。
愬曰:“真丈夫也!”命釋其縛。
士良乃自言:“本非淮西士,貞元中隸安州,與吳氏戰,為其所擒,自分死矣。
吳氏釋我而用之,我因吳氏而再生,故為吳氏父子竭力。
昨日力屈,複為公所擒,亦分死矣。
今公又生之,請盡死以報德!”愬乃給其衣服器械,署為捉生将。
己亥,淮西行營奏克蔡州古葛伯城。
丁士良言于李愬曰:“吳秀琳擁三千之衆,據文城栅,為賊左臂,官軍不敢近者,有陳光洽為之謀主也。
光洽勇而輕,好自出戰,請為公先擒光洽,則秀琳自降矣。
”戊申,士良擒光洽以歸。
鄂嶽觀察使李道古引兵出穆陵關。
甲寅,攻申州,克其外郭,進攻子城。
城中守将夜出兵擊之,道古之衆驚亂,死者甚衆。
道古,臯之子也。
淮西被兵數年,竭倉廪以奉戰士,民多無食,采菱芡魚鼈鳥獸食之,亦盡,相帥歸官軍者前後五千馀戶。
賊亦患其耗糧食,不複禁。
庚申,敕置行縣以處之,為擇縣令,使之撫養,并置兵以衛之。
三月,乙醜,李愬自唐州徙屯宜陽栅。
吳秀琳以文城栅降于李愬。
戊子,愬引兵至文城西五裡,遣唐州刺史李進誠将甲士八千至城下,召秀琳,城中矢石如雨,衆不得前。
進誠還報:“賊僞降,未可信也。
”愬曰:“此待我至耳。
”即前至城下,秀琳束兵投身馬足下,愬撫其背慰勞之,降其衆三千人。
秀琳将李憲有材勇,愬更其名曰忠義而用之,悉遷婦女于唐州,入據其城。
于是唐、鄧軍氣複振,人有欲戰之志。
賊中降者相繼于道,随其所便而置之。
聞有父母者,給粟帛遣之,曰:“汝曹皆王人,勿棄親戚。
”衆皆感泣。
官軍與淮西兵夾溵水而軍,諸軍相顧望,無敢渡溵水者。
陳許兵馬使王沛先引兵五千渡涼水,據要地為城,于是河陽、宣武、河東、魏博等軍相繼皆度,進逼郾城。
丁亥,李光顔敗淮西兵三萬于郾城,走其将張伯良,殺士卒什二三。
己醜,李愬遣山河十将董少玢等分兵攻諸栅。
其日,少玢下馬鞍山,拔路口栅。
夏,四月,辛卯,山河十将馬少良下嵖岈山,擒淮西将柳子野。
吳元濟以蔡人董昌齡為郾城令,質其母楊氏。
楊氏謂昌齡曰:“順死賢于逆生,汝去逆而吾死,乃孝子也;從逆而吾生,是戮吾也。
”會官軍圍青陵,絕郾城歸路,郾城守将鄧懷金謀于昌齡,昌齡勸之歸國,懷金乃請降于李光顔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