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三·叙事之屬二
關燈
小
中
大
其資儲之外,馀悉焚蕩,芟除禾苗,使敵無所資,彼僑軍無食,求戰不得,旬月之間,可以坐制,此中策也。
縱賊入岘,出城逆戰,此下策也。
”超曰:“今歲星居齊,以天道推之,不戰自克。
客主勢殊,以人事言之,彼遠來疲弊,勢不能久。
吾據五州之地,擁富庶之民,鐵騎萬群,麥禾布野,奈何芟苗徙民,鮮自蹙弱乎!不如縱使入岘,以精騎蹂之,何憂不克!”輔國将軍廣甯王賀賴盧苦谏不從,退謂五樓曰:“必若此,亡無日矣!”太尉桂林王鎮曰:“陛下必以騎兵利平地者,宜出岘逆戰,戰而不勝,猶可退守,不宜縱敵為岘,自棄險固也。
”超不從。
鎮出,謂韓讠卓曰:“主上既不能逆戰卻敵,又不肯徙民清野,延敵入腹,坐待攻圍,酷似劉璋矣。
今年國滅,吾必死之。
卿中華之士,複為文身矣。
”超聞之,大怒,收鎮下獄。
乃攝莒、梁父戌,修城隍,簡士馬,以待之。
劉裕過大岘,燕兵不出。
裕舉手指天,喜形于色。
左右曰:“公未見敵而先喜,何也?”裕曰:“兵已過險,士有必死之志;馀糧栖畝,人無匮乏之憂。
虜已入吾掌中矣。
”六月,己巳,裕至東莞。
超先遣公孫五樓、賀賴盧及左将軍段晖等,将步騎五萬屯臨朐,聞晉兵入岘,自将步騎四萬往就之,使五樓帥騎進據巨蔑水。
前鋒孟龍符與戰,破之,五樓退走。
裕以車四千乘為左右翼,方軌徐進,與燕兵戰于臨朐南,日向昃,勝負猶未決。
參軍胡藩言于裕曰:“燕悉兵出戰,臨朐城中留守必寡,願以奇兵從間道取其城,此韓信所以破趙也。
”裕遣藩及谘議參軍檀韶、建威将軍河内向彌潛師出燕兵之後,攻臨朐,聲言輕兵自海道至矣,向彌擐甲先登,遂克之。
超大驚,單騎就段晖于城南。
裕因縱兵奮擊,燕衆大敗,斬段晖等大将十馀人,超遁還廣固,獲其玉玺、辇及豹尾。
裕乘勝逐北至廣固,丙子,克其大城,超收衆入保小城。
裕築長圍守之,圍高三丈,穿塹三重;撫納降附,采拔賢俊,華、夷大悅。
于是因齊地糧儲,悉停江、淮漕運。
超遣尚書郎張綱乞師于秦,赦桂林王鎮,以為錄尚書、都督中外諸軍事,引見,謝之,且問計焉。
鎮曰:“百姓之心,系于一人。
今陛下親董六師,奔敗而還。
群臣離心,士民喪氣。
聞秦人自有内患,恐不暇分兵救人。
散卒還者尚有數萬,宜悉出金帛以餌之,更決一戰。
若天命助我,必能破敵;如其不然,死亦為美,比于閉門待盡,不猶愈乎!”司徒樂浪王惠曰:“不然。
晉兵乘勝,氣勢百倍,我以敗軍之卒當之,不亦難乎!秦雖與勃勃相持,不足為患;且與我分據中原,勢如唇齒,安得不來相救!但不遣大臣則不能得重兵,尚書令韓範為燕、秦所重,宜遣乞師。
”超從之。
秋,七月,加劉裕北青、冀二州刺史。
南燕尚書略陽垣尊及弟京兆太守苗逾城來降,裕以為行參軍。
尊、苗皆超所委任以為腹心者也。
或謂裕曰:“張綱有巧思,若得綱使為攻具,廣固必可拔也。
”會綱自長安還,太山太守申宣執之,送于裕。
裕升綱于樓車,使周城呼曰:“劉勃勃大破秦軍,無兵相救。
”城中莫不失色。
江南每發兵及遣使者至廣固,裕辄潛遣兵夜迎之,明日,張旗鳴鼓而至,北方之民執兵負糧歸裕者,日以千數。
圍城益急,張華、封恺皆為裕所獲,超請割大岘以南地為藩臣,裕不許。
秦王興遣使謂裕曰:“慕容氏相與鄰好,今晉攻之急,秦已遣鐵騎十萬屯洛陽;晉軍不還,當長驅而進。
”裕呼秦使者謂曰:“語汝姚興:我克燕之後,息兵三年,當取關、洛。
今能自送,便可速來!”劉穆之聞有秦使,馳入見裕,而秦使者已去。
裕以所言告穆之,穆之尤之曰:“常日事無大小,必賜預謀,此宜善詳,去何遽爾答之!此語不足以威敵,适足以怒之。
若廣固未下,羌寇奄至,不審何以待之?”裕笑曰:“此是兵機,非卿所解,故不相語耳。
夫兵貴神速,彼若審能赴救,必畏我知,甯容先遣信命,逆設此言!是自張大之辭也。
晉師不出,為日久矣。
羌見伐齊,始将内懼。
自保不暇,何能救人邪!” (九月)秦王興自将擊夏王勃勃,至貳城,遣安遠将軍姚詳等分督租運。
勃勃乘虛奄至,興懼,欲輕騎就詳等。
右仆射韋華曰:“若銮輿一動,衆心駭懼,必不戰自潰,詳營亦未必可至也。
”興與勃勃戰,秦兵大敗,将軍姚榆生為勃勃所擒,左将軍姚文宗等力戰,勃勃乃退,興還長安。
勃勃複攻秦敕奇堡、黃石固、我羅城,皆拔之,徙七千馀家于大城,以其丞相右地代領幽州牧以鎮之。
初,興遣衛将軍姚強帥步騎一萬,随韓範往就姚紹于洛陽,并兵以救南燕,及為勃勃所敗,追強兵還長安。
韓範歎曰:“天滅燕矣!”南燕尚書張俊自長安還,降于劉裕,因說裕曰:“燕人所恃者,謂韓範必能緻秦師也,今得範以示之,燕必降矣。
”裕乃表範為散騎常侍,且以書招之,長水校尉王蒲勸範奔秦,範曰:“劉裕起布衣,滅桓玄,複晉室;今興師伐燕,所向崩潰,此殆天授,非人力也。
燕亡,則秦為之次矣,吾不可以再辱。
”遂降于裕。
裕将範循城,城中人情離沮。
或勸燕主超誅範家,超以範弟讠卓盡忠無貳,并範家赦之。
冬,十月,段宏自魏奔于裕。
張綱為裕造攻具,盡諸奇巧。
超怒,縣綱母于城上,支解之。
(義熙)六年春,正月,甲寅朔,南燕主超登天門,朝群臣于城上。
乙卯,超與寵姬魏夫人登城,見晉兵之盛,握手對泣。
韓讠卓谏曰:“陛下遭堙厄之運,正當努力自強以壯士民之志,而更為兒女子泣邪!”超拭目謝之。
尚書令董銑勸超降,超怒,囚之。
(二月,癸未)南燕賀賴盧、公孫五樓為地道出擊晉兵,不能卻。
城久閉,城中男女病腳弱者太半,出降者相繼。
超辇而登城,尚書悅壽說超曰:“今天助寇為虐,戰士調瘁,獨守窮城,絕望外援,天時人事亦可知矣。
苟曆數有終,堯、舜避位,陛下豈可不思變通之計乎!”超歎曰:“廢興,命也。
吾甯奮劍而死,不能銜璧而生!” 丁亥,劉裕悉衆攻城。
或曰:“今日往亡,不利行師。
”裕曰:“我往彼亡,何為不利!”四面急攻之。
悅壽開門納晉師,超與左右數十騎逾城突圍出走,追獲之。
裕數以不降之罪,超神色自若,一無所言,惟以母托劉敬宣而已。
裕忿廣固久不下,欲盡坑之,以妻女以賞将士。
韓範谏曰:“晉室南遷,中原鼎沸,士民無援,強則附之,既為君臣,必須為之盡力。
彼皆衣冠舊族,先帝遺民;今王師吊伐而盡坑之,使安所歸乎!竊恐西北之人無複來蘇之望矣。
”裕改容謝之,然猶斬王公以下三千人,沒入家口萬馀,夷其城隍,送超詣建康,斬之。
○通鑒-韋睿求鐘離之役 (天監六年)魏中山王英與平東将軍楊大眼等衆數十萬攻鐘離。
鐘離城北阻淮水,魏人于邵陽洲兩岸為橋,樹栅數百步,跨淮通道。
英據南岸攻城,大眼據北岸立城,以通糧運。
城中衆才三千人,昌義之督帥将士,随方抗禦。
魏人以車載土填塹,使其衆負土随之,嚴騎蹙其後。
人有未及回者,因以土迮之。
俄而塹滿,沖車所撞,城土辄頹,義之用泥補之,沖車雖入而不能壞。
魏人晝夜苦攻,分番相代,墜而複升,莫有退者。
一日戰數十合,前後殺傷萬計,魏人死者與城平。
二月,魏主召英使還,英表稱:“臣志殄逋寇,而月初已來,霖雨不止,若三月晴霁,城必可克,願少賜寬假。
”魏主複賜诏曰:“彼土蒸濕,無宜久淹。
勢雖必取,乃将軍之深計,兵久力殆,亦朝廷之所憂也。
”英猶表稱必克,魏主遣步兵校尉範紹詣英議攻取形勢。
紹見鐘離城堅,勸英引還,英不從。
上命豫州刺史韋睿将兵救鐘離,受曹景宗節度。
睿自合肥取直道,由陰陵大澤行,值澗谷,辄飛橋以濟師。
人畏魏兵盛,多勸睿緩行。
睿曰:“鐘離今鑿穴而處,負戶而汲,車馳卒奔,猶恐其後,而況緩乎!魏人已堕吾腹中,卿曹勿憂也。
”旬日至邵陽。
上豫敕曹景宗曰:“韋睿,卿之鄉望,宜善敬之!”景宗見睿,禮甚謹。
上聞之,曰:“二将和,師必濟矣。
” 景宗與睿進頓邵陽洲,睿于景宗營前二十裡夜掘長塹,樹鹿角,截洲為城,去魏城百馀步。
南梁太守馮道根,能走馬步地,計馬足以賦功,比曉而營立。
魏中山王英大驚,以杖擊地曰:“是何神也!”景宗等器甲精新,軍容甚盛,魏人望之奪氣。
景宗慮城中危懼,募軍士言文達等潛行水底,赍敕入城,城中始知有外援,勇氣百倍。
楊大眼勇冠軍中,将萬馀騎來戰,所向皆靡。
睿結車為陳,大眼聚騎圍之,睿以強弩二千一時俱發,洞甲穿中,殺傷甚衆。
矢貫大眼右臂,大眼退走。
明旦,英自帥衆來戰,睿乘素木輿,執白角如意以麾軍。
一日數合,英乃退。
魏師複夜來攻城,飛矢雨集。
睿子黯請下城以避箭,睿不許。
軍中驚,睿于城上厲聲呵之,乃定。
牧人過淮北伐刍稾者,皆為楊大眼所略,曹景宗募勇敢士千馀人,于大眼城南數裡築壘,大眼來攻,景宗擊卻之。
壘成,使别将趙草守之,有抄掠者,皆為草所獲,是後始得縱刍牧。
上命景宗等豫裝高艦,使與魏橋等,為火攻之計。
令景宗與睿各攻一橋:睿攻其南,景宗攻其北。
三月,淮水瀑漲六七尺。
睿使馮道根與廬江太守裴邃、秦郡太守李文钊等乘鬥艦競發,擊魏洲上軍盡殪。
别以小船載草,灌之以膏,從而焚其橋。
風怒火盛,煙塵晦冥,敢死之士,拔栅斫橋,水又漂疾,倏忽之間,橋栅俱盡。
道根等皆身自搏戰,軍人奮勇,呼聲動天地,無不一當百,魏軍大潰。
英見橋絕,脫身棄城走,大眼亦燒營去,諸壘相次土崩,悉棄其器甲争投水,死者十馀萬,斬首亦如之。
睿遣報昌義之,義之悲喜,不暇答語,但叫曰:“更生!更生!”諸軍逐北至濊水上,英單騎入梁城,緣淮百馀裡,屍相枕藉,生擒五萬人,收其資糧、器械山積,牛馬驢騾不可勝計。
義之德景宗及睿,請二人共會,設錢二十萬,官賭之。
景宗擲得雉;睿徐擲得盧,遽取一子反之,曰:“異事!”遂作塞。
景宗與群帥争先告捷,睿獨居後,世尤以此賢之。
诏增景宗、睿爵邑,義之等受賞各有差。
○通鑒-高歡沙苑之戰 (大同三年閏九月)東魏丞相歡将兵二十萬自壺口趣蒲津,使高敖曹将兵三萬出河南。
時關中饑,魏丞相泰所将将士不滿萬人,館谷于恒農五十馀日,聞歡将濟河,乃引兵入關,高敖曹遂圍恒農。
歡右長史薛琡言于歡曰:“西賊連年饑馑,故冒死來入陝州,欲取倉粟。
今敖曹已圍陝城,粟不得出。
但置兵諸道,勿與野戰,比及麥秋,其民自應餓死,寶炬、黑獺何憂不降!願勿渡河。
”侯景曰:“今茲舉兵,形勢極大,萬一不捷,猝難收斂。
不如分為二軍,相繼而進,前軍若勝,後軍全力;前軍若敗,後軍承之。
”歡不從,自蒲津濟河。
丞相泰遣使戒華州刺史王罴,罴語使者曰:“老罴當道卧,貉子那得過!”歡至馮翊城下,謂罴曰:“何不早降!”罴大呼曰:“此城是王罴冢,死生在此。
欲死者來!”歡知不可攻,乃涉洛,軍于許原西。
泰至渭南,征諸州兵,皆未會。
欲進擊歡,諸将以衆寡不敵,請待歡更西以觀其勢。
泰曰:“歡若至長安,則人情大擾;今及其遠來新至,可擊也。
”即造浮橋于渭,令軍士赍三日糧,輕騎度渭,辎重自渭南夾渭而西。
冬,十月,壬辰,泰至沙苑,距東魏軍六十裡。
諸将皆懼,宇文深獨賀。
泰問其故,對曰:“歡鎮撫河北,甚得衆心。
以此自守,未易可圖。
今懸師渡河,非衆所欲,獨歡恥失窦泰,愎谏而來,所謂忿兵,可一戰擒也。
事理昭然,何為不賀!願假深一節,發王罴之兵邀其走路,使無遺類。
”泰遣須昌縣公達奚武觇歡軍,武從三騎,皆效歡将士衣服,日暮,去營數百步下馬,潛聽得其軍号,因上馬曆營,若警夜者,有不如法,往往撻之,具知敵之情狀而還。
歡聞泰至,癸巳,引兵會之。
候騎告歡兵且至,泰召諸将謀之。
開府儀同三司李弼曰:“彼衆我寡,不可平地置陳,此東十裡有渭曲,可先據以待之。
”泰從之,背水東西為陳,李弼為右拒,趙貴為左拒,命将士皆偃戈于葦中,約聞鼓聲而起。
晡時,東魏兵至渭曲,都督太安斛律羌舉曰:“黑獺舉國而來,欲一死決,譬如猘狗,或能噬人。
且渭曲葦深土濘,無所用力,不如緩與相持,密分精銳徑掩長安,巢穴既傾,則黑獺不戰成擒矣。
”歡曰:“縱火焚之,何如?”侯景曰:“當生擒黑獺以示百姓,若衆中燒死,誰複信之!”彭樂盛氣請鬥,曰:“我衆賊寡,百人擒一,何憂不克!”歡從之。
東魏兵望見魏兵少,争進擊之,無複行列。
兵将交,丞相泰鳴鼓,士皆奮起,于謹等六軍與之合戰,李弼等帥鐵騎橫擊之,東魏兵中絕為二,遂大破之。
李弼弟檦,身小而勇,每躍馬陷陳,隐身鞍甲之中,敵見皆曰:“避此小兒!”泰歎曰:“膽決如此,何必八尺之軀!”征虜将軍武川耿令貴殺傷多,甲裳盡赤,泰曰:“觀其甲裳,足知令貴之勇,何必數級!”彭樂乘醉深入魏陳,魏人刺之,腸出,内之複戰。
丞相歡欲收兵更戰,使張華原以簿曆營點兵,莫有應者,還,白歡曰:“衆盡去,營皆空矣!”歡猶未肯去。
阜城侯斛律金曰:“衆心離散,不可複用,宜急向河東!”歡據鞍未動,金以鞭拂馬,乃馳去,夜,渡河,船去岸遠,歡跨橐駝就船,乃得渡。
喪甲士八萬人,棄铠仗十有八萬。
丞相泰追歡至河上,選留甲士二萬馀人,馀悉縱歸。
都督李穆曰:“高歡破膽矣,速追之,可獲。
”泰不聽,還軍渭南,所征之兵甫至,乃于戰所人種柳一株以旌武功。
侯景言于歡曰:“黑獺新勝而驕,必不為備,願得精騎二萬,徑往取之。
”歡以告婁妃,妃曰:“設如其言,景豈有還理!得黑獺而失景,何利之有!”歡乃止。
魏加丞相泰柱國大将軍,李弼等十二将皆進爵增邑有差。
高敖曹聞歡敗,釋恒農,退保洛陽。
○通鑒-宇文泰北邙之戰 (大同九年)東魏禦史中尉高仲密取吏部郎崔暹之妹,既而棄之,由是與暹有隙。
仲密選用禦史,多其親戚鄉黨,高澄奏令改選;暹方為澄所寵任,仲密疑其構己,愈恨之。
仲密後妻李氏豔而慧,澄見而悅之,李氏不從,衣服皆裂,以告仲密,仲密益怨。
尋出為北豫州刺史,陰謀外叛。
丞相歡疑之,遣鎮城奚壽興典軍事,仲密但知民務。
仲密置酒延壽興,伏壯士,執之,二月,壬申,以虎牢叛,降魏。
魏以仲密為侍中、司徒。
歡以仲密之叛由崔暹,将殺之,高澄匿暹,為之固請,歡曰:“我匄其命,須與苦手。
”澄乃出暹,而謂大行台都官郎陳元康曰:“卿使崔暹得杖,勿複相見。
”元康為之言于歡曰:“大王方以天下付大将軍,大将軍有一崔暹不能免其杖,父子尚爾,況于它人!”歡乃釋之。
高季式在永安戍,仲密遣信報之;季式走告歡,歡待之如舊。
魏丞相泰帥諸軍以應仲密,以太子少傅
縱賊入岘,出城逆戰,此下策也。
”超曰:“今歲星居齊,以天道推之,不戰自克。
客主勢殊,以人事言之,彼遠來疲弊,勢不能久。
吾據五州之地,擁富庶之民,鐵騎萬群,麥禾布野,奈何芟苗徙民,鮮自蹙弱乎!不如縱使入岘,以精騎蹂之,何憂不克!”輔國将軍廣甯王賀賴盧苦谏不從,退謂五樓曰:“必若此,亡無日矣!”太尉桂林王鎮曰:“陛下必以騎兵利平地者,宜出岘逆戰,戰而不勝,猶可退守,不宜縱敵為岘,自棄險固也。
”超不從。
鎮出,謂韓讠卓曰:“主上既不能逆戰卻敵,又不肯徙民清野,延敵入腹,坐待攻圍,酷似劉璋矣。
今年國滅,吾必死之。
卿中華之士,複為文身矣。
”超聞之,大怒,收鎮下獄。
乃攝莒、梁父戌,修城隍,簡士馬,以待之。
劉裕過大岘,燕兵不出。
裕舉手指天,喜形于色。
左右曰:“公未見敵而先喜,何也?”裕曰:“兵已過險,士有必死之志;馀糧栖畝,人無匮乏之憂。
虜已入吾掌中矣。
”六月,己巳,裕至東莞。
超先遣公孫五樓、賀賴盧及左将軍段晖等,将步騎五萬屯臨朐,聞晉兵入岘,自将步騎四萬往就之,使五樓帥騎進據巨蔑水。
前鋒孟龍符與戰,破之,五樓退走。
裕以車四千乘為左右翼,方軌徐進,與燕兵戰于臨朐南,日向昃,勝負猶未決。
參軍胡藩言于裕曰:“燕悉兵出戰,臨朐城中留守必寡,願以奇兵從間道取其城,此韓信所以破趙也。
”裕遣藩及谘議參軍檀韶、建威将軍河内向彌潛師出燕兵之後,攻臨朐,聲言輕兵自海道至矣,向彌擐甲先登,遂克之。
超大驚,單騎就段晖于城南。
裕因縱兵奮擊,燕衆大敗,斬段晖等大将十馀人,超遁還廣固,獲其玉玺、辇及豹尾。
裕乘勝逐北至廣固,丙子,克其大城,超收衆入保小城。
裕築長圍守之,圍高三丈,穿塹三重;撫納降附,采拔賢俊,華、夷大悅。
于是因齊地糧儲,悉停江、淮漕運。
超遣尚書郎張綱乞師于秦,赦桂林王鎮,以為錄尚書、都督中外諸軍事,引見,謝之,且問計焉。
鎮曰:“百姓之心,系于一人。
今陛下親董六師,奔敗而還。
群臣離心,士民喪氣。
聞秦人自有内患,恐不暇分兵救人。
散卒還者尚有數萬,宜悉出金帛以餌之,更決一戰。
若天命助我,必能破敵;如其不然,死亦為美,比于閉門待盡,不猶愈乎!”司徒樂浪王惠曰:“不然。
晉兵乘勝,氣勢百倍,我以敗軍之卒當之,不亦難乎!秦雖與勃勃相持,不足為患;且與我分據中原,勢如唇齒,安得不來相救!但不遣大臣則不能得重兵,尚書令韓範為燕、秦所重,宜遣乞師。
”超從之。
秋,七月,加劉裕北青、冀二州刺史。
南燕尚書略陽垣尊及弟京兆太守苗逾城來降,裕以為行參軍。
尊、苗皆超所委任以為腹心者也。
或謂裕曰:“張綱有巧思,若得綱使為攻具,廣固必可拔也。
”會綱自長安還,太山太守申宣執之,送于裕。
裕升綱于樓車,使周城呼曰:“劉勃勃大破秦軍,無兵相救。
”城中莫不失色。
江南每發兵及遣使者至廣固,裕辄潛遣兵夜迎之,明日,張旗鳴鼓而至,北方之民執兵負糧歸裕者,日以千數。
圍城益急,張華、封恺皆為裕所獲,超請割大岘以南地為藩臣,裕不許。
秦王興遣使謂裕曰:“慕容氏相與鄰好,今晉攻之急,秦已遣鐵騎十萬屯洛陽;晉軍不還,當長驅而進。
”裕呼秦使者謂曰:“語汝姚興:我克燕之後,息兵三年,當取關、洛。
今能自送,便可速來!”劉穆之聞有秦使,馳入見裕,而秦使者已去。
裕以所言告穆之,穆之尤之曰:“常日事無大小,必賜預謀,此宜善詳,去何遽爾答之!此語不足以威敵,适足以怒之。
若廣固未下,羌寇奄至,不審何以待之?”裕笑曰:“此是兵機,非卿所解,故不相語耳。
夫兵貴神速,彼若審能赴救,必畏我知,甯容先遣信命,逆設此言!是自張大之辭也。
晉師不出,為日久矣。
羌見伐齊,始将内懼。
自保不暇,何能救人邪!” (九月)秦王興自将擊夏王勃勃,至貳城,遣安遠将軍姚詳等分督租運。
勃勃乘虛奄至,興懼,欲輕騎就詳等。
右仆射韋華曰:“若銮輿一動,衆心駭懼,必不戰自潰,詳營亦未必可至也。
”興與勃勃戰,秦兵大敗,将軍姚榆生為勃勃所擒,左将軍姚文宗等力戰,勃勃乃退,興還長安。
勃勃複攻秦敕奇堡、黃石固、我羅城,皆拔之,徙七千馀家于大城,以其丞相右地代領幽州牧以鎮之。
初,興遣衛将軍姚強帥步騎一萬,随韓範往就姚紹于洛陽,并兵以救南燕,及為勃勃所敗,追強兵還長安。
韓範歎曰:“天滅燕矣!”南燕尚書張俊自長安還,降于劉裕,因說裕曰:“燕人所恃者,謂韓範必能緻秦師也,今得範以示之,燕必降矣。
”裕乃表範為散騎常侍,且以書招之,長水校尉王蒲勸範奔秦,範曰:“劉裕起布衣,滅桓玄,複晉室;今興師伐燕,所向崩潰,此殆天授,非人力也。
燕亡,則秦為之次矣,吾不可以再辱。
”遂降于裕。
裕将範循城,城中人情離沮。
或勸燕主超誅範家,超以範弟讠卓盡忠無貳,并範家赦之。
冬,十月,段宏自魏奔于裕。
張綱為裕造攻具,盡諸奇巧。
超怒,縣綱母于城上,支解之。
(義熙)六年春,正月,甲寅朔,南燕主超登天門,朝群臣于城上。
乙卯,超與寵姬魏夫人登城,見晉兵之盛,握手對泣。
韓讠卓谏曰:“陛下遭堙厄之運,正當努力自強以壯士民之志,而更為兒女子泣邪!”超拭目謝之。
尚書令董銑勸超降,超怒,囚之。
(二月,癸未)南燕賀賴盧、公孫五樓為地道出擊晉兵,不能卻。
城久閉,城中男女病腳弱者太半,出降者相繼。
超辇而登城,尚書悅壽說超曰:“今天助寇為虐,戰士調瘁,獨守窮城,絕望外援,天時人事亦可知矣。
苟曆數有終,堯、舜避位,陛下豈可不思變通之計乎!”超歎曰:“廢興,命也。
吾甯奮劍而死,不能銜璧而生!” 丁亥,劉裕悉衆攻城。
或曰:“今日往亡,不利行師。
”裕曰:“我往彼亡,何為不利!”四面急攻之。
悅壽開門納晉師,超與左右數十騎逾城突圍出走,追獲之。
裕數以不降之罪,超神色自若,一無所言,惟以母托劉敬宣而已。
裕忿廣固久不下,欲盡坑之,以妻女以賞将士。
韓範谏曰:“晉室南遷,中原鼎沸,士民無援,強則附之,既為君臣,必須為之盡力。
彼皆衣冠舊族,先帝遺民;今王師吊伐而盡坑之,使安所歸乎!竊恐西北之人無複來蘇之望矣。
”裕改容謝之,然猶斬王公以下三千人,沒入家口萬馀,夷其城隍,送超詣建康,斬之。
○通鑒-韋睿求鐘離之役 (天監六年)魏中山王英與平東将軍楊大眼等衆數十萬攻鐘離。
鐘離城北阻淮水,魏人于邵陽洲兩岸為橋,樹栅數百步,跨淮通道。
英據南岸攻城,大眼據北岸立城,以通糧運。
城中衆才三千人,昌義之督帥将士,随方抗禦。
魏人以車載土填塹,使其衆負土随之,嚴騎蹙其後。
人有未及回者,因以土迮之。
俄而塹滿,沖車所撞,城土辄頹,義之用泥補之,沖車雖入而不能壞。
魏人晝夜苦攻,分番相代,墜而複升,莫有退者。
一日戰數十合,前後殺傷萬計,魏人死者與城平。
二月,魏主召英使還,英表稱:“臣志殄逋寇,而月初已來,霖雨不止,若三月晴霁,城必可克,願少賜寬假。
”魏主複賜诏曰:“彼土蒸濕,無宜久淹。
勢雖必取,乃将軍之深計,兵久力殆,亦朝廷之所憂也。
”英猶表稱必克,魏主遣步兵校尉範紹詣英議攻取形勢。
紹見鐘離城堅,勸英引還,英不從。
上命豫州刺史韋睿将兵救鐘離,受曹景宗節度。
睿自合肥取直道,由陰陵大澤行,值澗谷,辄飛橋以濟師。
人畏魏兵盛,多勸睿緩行。
睿曰:“鐘離今鑿穴而處,負戶而汲,車馳卒奔,猶恐其後,而況緩乎!魏人已堕吾腹中,卿曹勿憂也。
”旬日至邵陽。
上豫敕曹景宗曰:“韋睿,卿之鄉望,宜善敬之!”景宗見睿,禮甚謹。
上聞之,曰:“二将和,師必濟矣。
” 景宗與睿進頓邵陽洲,睿于景宗營前二十裡夜掘長塹,樹鹿角,截洲為城,去魏城百馀步。
南梁太守馮道根,能走馬步地,計馬足以賦功,比曉而營立。
魏中山王英大驚,以杖擊地曰:“是何神也!”景宗等器甲精新,軍容甚盛,魏人望之奪氣。
景宗慮城中危懼,募軍士言文達等潛行水底,赍敕入城,城中始知有外援,勇氣百倍。
楊大眼勇冠軍中,将萬馀騎來戰,所向皆靡。
睿結車為陳,大眼聚騎圍之,睿以強弩二千一時俱發,洞甲穿中,殺傷甚衆。
矢貫大眼右臂,大眼退走。
明旦,英自帥衆來戰,睿乘素木輿,執白角如意以麾軍。
一日數合,英乃退。
魏師複夜來攻城,飛矢雨集。
睿子黯請下城以避箭,睿不許。
軍中驚,睿于城上厲聲呵之,乃定。
牧人過淮北伐刍稾者,皆為楊大眼所略,曹景宗募勇敢士千馀人,于大眼城南數裡築壘,大眼來攻,景宗擊卻之。
壘成,使别将趙草守之,有抄掠者,皆為草所獲,是後始得縱刍牧。
上命景宗等豫裝高艦,使與魏橋等,為火攻之計。
令景宗與睿各攻一橋:睿攻其南,景宗攻其北。
三月,淮水瀑漲六七尺。
睿使馮道根與廬江太守裴邃、秦郡太守李文钊等乘鬥艦競發,擊魏洲上軍盡殪。
别以小船載草,灌之以膏,從而焚其橋。
風怒火盛,煙塵晦冥,敢死之士,拔栅斫橋,水又漂疾,倏忽之間,橋栅俱盡。
道根等皆身自搏戰,軍人奮勇,呼聲動天地,無不一當百,魏軍大潰。
英見橋絕,脫身棄城走,大眼亦燒營去,諸壘相次土崩,悉棄其器甲争投水,死者十馀萬,斬首亦如之。
睿遣報昌義之,義之悲喜,不暇答語,但叫曰:“更生!更生!”諸軍逐北至濊水上,英單騎入梁城,緣淮百馀裡,屍相枕藉,生擒五萬人,收其資糧、器械山積,牛馬驢騾不可勝計。
義之德景宗及睿,請二人共會,設錢二十萬,官賭之。
景宗擲得雉;睿徐擲得盧,遽取一子反之,曰:“異事!”遂作塞。
景宗與群帥争先告捷,睿獨居後,世尤以此賢之。
诏增景宗、睿爵邑,義之等受賞各有差。
○通鑒-高歡沙苑之戰 (大同三年閏九月)東魏丞相歡将兵二十萬自壺口趣蒲津,使高敖曹将兵三萬出河南。
時關中饑,魏丞相泰所将将士不滿萬人,館谷于恒農五十馀日,聞歡将濟河,乃引兵入關,高敖曹遂圍恒農。
歡右長史薛琡言于歡曰:“西賊連年饑馑,故冒死來入陝州,欲取倉粟。
今敖曹已圍陝城,粟不得出。
但置兵諸道,勿與野戰,比及麥秋,其民自應餓死,寶炬、黑獺何憂不降!願勿渡河。
”侯景曰:“今茲舉兵,形勢極大,萬一不捷,猝難收斂。
不如分為二軍,相繼而進,前軍若勝,後軍全力;前軍若敗,後軍承之。
”歡不從,自蒲津濟河。
丞相泰遣使戒華州刺史王罴,罴語使者曰:“老罴當道卧,貉子那得過!”歡至馮翊城下,謂罴曰:“何不早降!”罴大呼曰:“此城是王罴冢,死生在此。
欲死者來!”歡知不可攻,乃涉洛,軍于許原西。
泰至渭南,征諸州兵,皆未會。
欲進擊歡,諸将以衆寡不敵,請待歡更西以觀其勢。
泰曰:“歡若至長安,則人情大擾;今及其遠來新至,可擊也。
”即造浮橋于渭,令軍士赍三日糧,輕騎度渭,辎重自渭南夾渭而西。
冬,十月,壬辰,泰至沙苑,距東魏軍六十裡。
諸将皆懼,宇文深獨賀。
泰問其故,對曰:“歡鎮撫河北,甚得衆心。
以此自守,未易可圖。
今懸師渡河,非衆所欲,獨歡恥失窦泰,愎谏而來,所謂忿兵,可一戰擒也。
事理昭然,何為不賀!願假深一節,發王罴之兵邀其走路,使無遺類。
”泰遣須昌縣公達奚武觇歡軍,武從三騎,皆效歡将士衣服,日暮,去營數百步下馬,潛聽得其軍号,因上馬曆營,若警夜者,有不如法,往往撻之,具知敵之情狀而還。
歡聞泰至,癸巳,引兵會之。
候騎告歡兵且至,泰召諸将謀之。
開府儀同三司李弼曰:“彼衆我寡,不可平地置陳,此東十裡有渭曲,可先據以待之。
”泰從之,背水東西為陳,李弼為右拒,趙貴為左拒,命将士皆偃戈于葦中,約聞鼓聲而起。
晡時,東魏兵至渭曲,都督太安斛律羌舉曰:“黑獺舉國而來,欲一死決,譬如猘狗,或能噬人。
且渭曲葦深土濘,無所用力,不如緩與相持,密分精銳徑掩長安,巢穴既傾,則黑獺不戰成擒矣。
”歡曰:“縱火焚之,何如?”侯景曰:“當生擒黑獺以示百姓,若衆中燒死,誰複信之!”彭樂盛氣請鬥,曰:“我衆賊寡,百人擒一,何憂不克!”歡從之。
東魏兵望見魏兵少,争進擊之,無複行列。
兵将交,丞相泰鳴鼓,士皆奮起,于謹等六軍與之合戰,李弼等帥鐵騎橫擊之,東魏兵中絕為二,遂大破之。
李弼弟檦,身小而勇,每躍馬陷陳,隐身鞍甲之中,敵見皆曰:“避此小兒!”泰歎曰:“膽決如此,何必八尺之軀!”征虜将軍武川耿令貴殺傷多,甲裳盡赤,泰曰:“觀其甲裳,足知令貴之勇,何必數級!”彭樂乘醉深入魏陳,魏人刺之,腸出,内之複戰。
丞相歡欲收兵更戰,使張華原以簿曆營點兵,莫有應者,還,白歡曰:“衆盡去,營皆空矣!”歡猶未肯去。
阜城侯斛律金曰:“衆心離散,不可複用,宜急向河東!”歡據鞍未動,金以鞭拂馬,乃馳去,夜,渡河,船去岸遠,歡跨橐駝就船,乃得渡。
喪甲士八萬人,棄铠仗十有八萬。
丞相泰追歡至河上,選留甲士二萬馀人,馀悉縱歸。
都督李穆曰:“高歡破膽矣,速追之,可獲。
”泰不聽,還軍渭南,所征之兵甫至,乃于戰所人種柳一株以旌武功。
侯景言于歡曰:“黑獺新勝而驕,必不為備,願得精騎二萬,徑往取之。
”歡以告婁妃,妃曰:“設如其言,景豈有還理!得黑獺而失景,何利之有!”歡乃止。
魏加丞相泰柱國大将軍,李弼等十二将皆進爵增邑有差。
高敖曹聞歡敗,釋恒農,退保洛陽。
○通鑒-宇文泰北邙之戰 (大同九年)東魏禦史中尉高仲密取吏部郎崔暹之妹,既而棄之,由是與暹有隙。
仲密選用禦史,多其親戚鄉黨,高澄奏令改選;暹方為澄所寵任,仲密疑其構己,愈恨之。
仲密後妻李氏豔而慧,澄見而悅之,李氏不從,衣服皆裂,以告仲密,仲密益怨。
尋出為北豫州刺史,陰謀外叛。
丞相歡疑之,遣鎮城奚壽興典軍事,仲密但知民務。
仲密置酒延壽興,伏壯士,執之,二月,壬申,以虎牢叛,降魏。
魏以仲密為侍中、司徒。
歡以仲密之叛由崔暹,将殺之,高澄匿暹,為之固請,歡曰:“我匄其命,須與苦手。
”澄乃出暹,而謂大行台都官郎陳元康曰:“卿使崔暹得杖,勿複相見。
”元康為之言于歡曰:“大王方以天下付大将軍,大将軍有一崔暹不能免其杖,父子尚爾,況于它人!”歡乃釋之。
高季式在永安戍,仲密遣信報之;季式走告歡,歡待之如舊。
魏丞相泰帥諸軍以應仲密,以太子少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