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三·叙事之屬二
關燈
小
中
大
吾豈為乎!”司馬懿聞而賢之,聽使乞子字養為曹氏後。
何晏等方用事,自以為一時才傑,人莫能及。
晏嘗為名士品目曰:“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夏侯泰初是也。
唯幾也故能成天下之務,司馬子元是也。
唯神也不疾而速,不行而至,吾聞其語,未同兇其人。
”蓋欲以神況諸己也。
選部郎劉陶,晔之子也,少有口辯,鄧飏之徒稱之以為伊、呂。
陶嘗謂傅玄是“仲尼不聖。
何以知之?智者于群愚,如弄一丸于掌中;而不能得天下,何以為聖!”玄不複難,但語之曰:“天下之變無常也,今見卿窮。
”及曹爽敗,陶退居裡舍,乃謝其言之過。
管辂之舅謂辂曰:“爾前何以知何、鄧之敗?”辂曰:“鄧之行步,筋不束骨,脈不制肉,起立傾倚,若無手足,此為鬼躁。
何之視候則魂不守宅,血不華色,精爽煙浮,容若槁木,此為鬼幽。
二者皆非遐福之象也。
” 何晏性自喜,粉白不去手,行步顧影。
尤好老、莊之書,與夏侯玄、荀粲及山陽王弼之徒,競為清談,祖尚虛無,謂《六經》為聖人糟粕。
由是天下士大夫争慕效之,遂成風流,不可複制焉。
粲,彧之子也。
○通鑒-諸葛恪之難 (嘉平五年)吳諸葛恪入寇淮南,驅略民人。
諸将或謂恪曰:“今引軍深入,疆場之民,必相率遠遁,恐兵勞而功少,不如止圍新城,新城困,救必至,至而圖之,乃可大獲。
”恪從其計,五月,還軍圍新城。
诏太尉司馬孚督諸軍二十萬往赴之。
大将軍師問于虞松曰:“今東西有事,二方皆急,而諸将意沮,若之何?”松曰:“昔周亞夫堅壁昌邑而吳、楚自敗,事有似弱而強,不可不察也。
今恪悉其銳衆,足以肆暴,而坐守新城,欲以緻一戰耳。
若攻城不拔,請戰不可,師老衆疲,勢将自走,諸将之不徑進,乃公之利也。
姜維有重兵而縣軍應恪,投食我麥,非深根之寇也。
且謂我并力于東,西方必虛,是以徑進。
今若使關中諸軍倍道急赴,出其不意,殆将走矣。
”師曰:“善!”乃使郭淮、陳泰悉關中之衆,解狄道之圍;敕毌丘儉等案兵自守,以新城委吳。
陳泰進至洛門,姜維糧盡,退還。
揚州牙門将涿郡張特守新城。
吳人攻之連月,城中兵合三千人,疾病戰死者過半,而恪起土山急攻,城将陷,不可護。
特乃謂吳人曰:“今我無心複戰也。
然魏法,被攻過百日而救不至者,雖降,家不坐;自受敵以來,已九十馀日矣,此城中本有四千馀人,戰死者已過半,城雖陷,尚有半人不欲降,我當還為相語,條别善惡,明日早送名,且以我印绶去為信。
”乃投其印绶與之。
吳人聽其辭而不取印绶。
特乃投夜徹諸屋材栅,補其缺為二重,明日,謂吳人曰:“我但有鬥死耳!”吳人大怒,進攻之,不能拔。
會大暑,吳士疲勞,飲水,洩下,流腫,病者太半,死傷塗地。
諸營吏日白病者多,恪以為詐,欲斬之,自是莫敢言。
恪内惟失計,而恥城不下,忿形于色。
将軍朱異以軍事迕恪,恪立奪其兵,斥還建業。
都尉蔡林數陳軍計,恪不能用,策馬來奔。
諸将伺知吳兵已疲,乃進救兵。
秋,七月,恪引軍去,士卒傷病,流曳道路,或頓仆坑壑,或見略獲,存亡哀痛,大小嗟呼。
而恪晏然自若,出住江渚一月,圖起田于浔陽;诏召相銜,徐乃旋師。
由此衆庶失望,怨讟興矣。
汝南太守鄧艾言于司馬師曰:“孫權已沒,大臣未附。
吳名宗大族皆有部曲,阻兵仗勢,足以違命。
諸葛恪新秉國政,而内無其主,不念撫恤上下以立根基,競于外事,虐用其民,番國之衆,頓于堅城,死者萬數,載禍而歸,此恪獲罪之日也。
昔子胥、吳起、商鞅、樂毅皆見任時君,主沒猶敗,況恪才非四賢,而不慮大患,其亡可待也。
” 八月,吳軍還建業,諸葛恪陳兵導從,歸入府館,即召中書令孫嘿,厲聲謂曰:“卿等何敢數妄作诏!”嘿惶懼辭出,因病還家。
恪征行之後,曹所奏署令長職司,一罷更選,愈治威嚴,多所罪責,當進見者無不竦息。
又改易宿衛,用其親近;複敕兵嚴,欲向青、徐。
孫峻因民之多怨,衆之所嫌,構恪于吳主,雲欲為變。
冬,十月,孫峻與吳主謀置酒請恪。
恪将入之夜,精爽擾動,通夕不寐,又家數有妖怪,恪疑之。
旦日,駐車宮門,峻已伏兵于帷中,恐恪不時入,事洩,乃自出見恪曰:“使君若尊體不安,自可須後,峻當具白主上。
”欲以嘗知恪意。
恪曰:“當自力入。
”散騎常侍張約、朱恩等密書與恪曰:“今日張設非常,疑有他故。
”恪以書示滕胤,胤勸恪還。
恪曰:“兒輩何能為!正恐因酒食中人耳。
”恪入,劍履上殿,進謝還坐。
設酒,恪疑未飲。
孫峻曰:“使君病未善平,有常服藥酒,可取之。
”恪意乃安。
别飲所赍酒,數行,吳主還内。
峻起如廁,解長衣,着短服,出曰:“有诏收諸葛恪。
”恪驚起,拔劍未得,而峻刀交下,張約從旁斫峻,裁傷左手,峻應手斫約,斷右臂。
武衛之士皆趨上殿,峻曰:“所取者恪也,今已死!”悉令複刃,乃除地更飲。
恪二子竦、建聞難,載其母欲來奔,峻使人追殺之。
以葦席裹恪屍,篾束腰,投之石子岡。
又遣無難督施寬就将軍施績、孫壹軍,殺恪弟奮威将軍融于公安,及其三子。
恪外甥都鄉侯張震、常侍朱恩,皆夷三族。
臨淮臧均表乞收葬恪曰:“震雷電激,不崇一朝;大風沖發,希有極日;然猶繼之以雲雨,因以潤物。
是則天地之威,不可經日浃辰;帝王之怒,不宜讠乞情盡意。
臣以狂愚,不知忌諱,敢冒破滅之罪以邀風雨之會。
伏念故太傅諸葛恪,罪積惡盈,自緻夷滅,父子三首,枭市積日,觀者數萬,詈聲成風;國之大刑,無所不震,長老孩幼,無不畢見。
人情之于品物,樂極則哀生,見恪貴盛,世莫與貳,身處台輔,中間曆年,今之誅夷,無異禽獸,觀訖情反,能不憯然!且已死之人,與土壤同域,鑿掘斫刺,無所複加。
願聖朝稽則乾坤,怒不極旬,使其鄉邑若故吏民收以士伍之服,惠以三寸之棺。
昔項籍受殡葬之施,韓信獲收斂之恩,斯則漢高發神明之譽也。
惟陛下敦三皇之仁,垂哀矜之心,使國澤加于辜戮之骸,複受不已之恩,于以揚聲遐方,沮勸天下,豈不大哉!昔栾布矯命彭越,臣竊恨之,不先請主上而專名以肆情,其得不誅,實為幸耳。
今臣不敢章宣是表以露天恩,謹伏手書,冒昧陳聞,乞聖明哀察。
”于是吳主及孫峻聽恪故吏斂葬。
初,恪少有盛名,大帝深器重之,而恪父瑾常以為戚,曰:“非保家之主也。
”父友奮威将軍張承亦以為恪必敗諸葛氏。
陸遜嘗謂恪曰:“在我前者吾必奉之同升,在我下者則扶接之;今觀君氣陵其上,意蔑乎下,非安德之基也。
”漢侍中諸葛瞻,亮之子也;恪再攻淮南,越巂太守張嶷與瞻書曰:“東主初崩,帝實幼弱,太傅受寄托之重,亦何容易!親有周公之才,猶有管、蔡流言之變,霍光受任,亦有燕、蓋、上官逆亂之謀,賴成、昭之明以免斯難耳。
昔每聞東主殺生賞罰,不任下人,又今以垂沒之命,卒召太傅,屬以後事,誠實可慮。
加吳楚剽急,乃昔所記,而太傅離少主,履敵庭,恐非良計長算也。
雖雲東家綱紀肅然,上下輯睦;百有一失,非明者之慮也。
取古則今,今則古也,自非郎君進忠言于太傅,誰複有盡言者邪!旋軍廣農,務行德惠,數年之中,東西并舉,實為不晚,願深采察!”恪果以此敗。
○通鑒-謝玄肥水破秦之戰 (太元八年)秦王堅下诏大舉入寇,民每十丁遣一兵;其良家子年二十已下,有材勇者,皆拜羽林郎。
又曰:“其以司馬昌明為尚書左仆射,謝安為吏部尚書,桓沖為侍中;勢還不遠,可先為起第。
”良家子至者三萬馀騎,拜秦州主簿,金城趙盛之為少年都統。
是時,朝臣皆不欲堅行,獨慕容垂、姚苌及良家子勸之。
陽平公融言于堅曰:“鮮卑、羌虜,我之仇雠,常思風塵之變以逞其志,所陳策畫,何可從也!良家少年皆富饒子弟,不閑軍旅,苟為谄谀之言以會陛下之意耳。
今陛下信而用之,輕舉大事,臣恐功既不成,仍有後患,悔無及也!”堅不聽。
八月,戊午,堅遣陽平公融督張蚝、慕容垂等步騎二十五萬為前鋒;以兖州刺史姚苌為龍骧将軍,督益、梁州諸軍事。
堅謂苌曰:“昔朕以龍骧建業,未嘗輕以授人,卿其勉之!”左将軍窦沖曰:“王者無戲言,此不祥之征也!”堅默然。
慕容楷、慕容紹言于慕容垂曰:“主上驕矜已甚,叔父建中興之業,在此行也!”垂曰:“然。
非汝,誰與成之!” 甲子,堅發長安,戎卒六十馀萬,騎二十七萬,旗鼓相望,前後千裡。
九月,堅至項城,涼州之兵始達鹹陽,蜀、漢之兵方順流而下,幽、冀之兵至于彭城,東西萬裡,水陸齊進,運漕萬艘。
陽平公融等兵三十萬,先至颍口。
诏以尚書仆射謝石為征虜将軍、征讨大都督,以徐、兖二州刺史謝玄為前鋒都督,與輔國将軍謝琰、西中郎将桓伊等衆共八萬拒之;使龍骧将軍胡彬以水軍五千援壽陽。
琰,安之子也。
是時,秦兵既盛,都下震恐。
謝玄入,問計于謝安,安夷然,答曰:“已别有旨。
”既而寂然。
玄不敢複言,乃令張玄重請。
安遂命駕出遊山墅,親朋畢集,與圍棋賭墅。
安棋常劣于玄,是日,玄懼,便為敵手而又不勝。
安遂遊陟,至夜乃還。
桓沖深以根本為憂,遣精銳三千入援京師。
謝安固卻之,曰:“朝廷處分已定,兵甲無阙,西藩宜留以為防。
”沖對佐吏歎曰:“謝安右有廟堂之量,不閑将略。
今大敵垂至,方遊談不暇,遣諸不經事少年拒之,衆又寡弱,天下事已可知,吾其左衽矣!” 冬,十月,秦陽平公融等攻壽陽;癸酉,克之,執平虜将軍徐元喜等。
融以其參軍河南郭褒為淮南太守。
慕容垂拔鄖城。
胡彬聞壽陽陷,退保硖石,融進攻之。
秦衛将軍梁成等帥衆五萬屯于洛澗,栅淮以遏東兵。
謝石、謝玄等去洛澗二十五裡而軍,憚成,不敢進。
胡彬糧盡,潛遣使告石等曰:“今賊盛,糧盡,恐不複見大軍!”秦人獲之,送于陽平公融。
融馳使白秦王堅曰:“賊少易擒,但恐逃去,宜速赴之!”堅乃留大軍于項城,引輕騎八千,兼道就融于壽陽。
遣尚書朱序來說謝石等以“強弱異勢,不如速降。
”序私謂石等曰:“若秦百萬之衆盡至,誠難與為敵。
今乘諸軍未集,宜速擊之;若敗其前鋒,則彼已奪氣,可遂破也。
”石聞堅在壽陽,甚懼,欲不戰以老秦師。
謝琰勸石從序言。
十一月,謝玄遣廣陵相劉牢之帥精兵五千人趣洛澗,未至十裡,梁成阻澗為陳以待之。
牢之直前渡水,擊成,大破之,斬成及弋陽太守王詠,又分兵斷其歸津,秦步騎崩潰,争赴淮水,士卒死者萬五千人。
執秦揚州刺史王顯等,盡收其器械軍實。
于是謝石等諸軍水陸繼進。
秦王堅與陽平公融登壽陽城望之。
見晉兵部陣嚴整,又望見八公山上草木,皆以為晉兵,顧謂融曰:“此亦勁敵,何謂弱也!”怃然始有懼色。
秦兵逼肥水而陳,晉兵不得渡。
謝玄遣使謂陽平公融曰:“君懸軍深入,而置陳逼水,此乃持久之計,非欲速戰者也。
若移陳小卻,使晉兵得渡,以決勝負,不亦善乎!”秦諸将皆曰:“我衆彼寡,不如遏之,使不得上,可以萬全。
”堅曰:“但引兵少卻,使之半渡,我以鐵騎蹙而殺之,蔑不勝矣!”融亦以為然,遂麾兵使卻。
秦兵遂退,不可複止,謝玄、謝琰、桓伊等引兵渡水擊之。
融馳騎略陳,欲以帥退者,馬倒,為晉兵所殺,秦兵遂潰。
玄等乘勝追擊,至于青岡。
秦兵大敗,自相蹈藉而死者,蔽野塞川。
其走者聞風聲鶴唳,皆以為晉兵且至,晝夜不敢息,草行露宿,重以饑凍,死者什七、八。
初,秦兵小卻,朱序在陳後呼曰:“秦兵敗矣!”衆遂大奔。
序因與張天錫、徐元喜皆來奔。
獲秦王堅所乘雲母車及儀服器械、軍資珍寶畜産不可勝計,複取壽陽,執其淮南太守郭褒。
堅中流矢,單騎走至淮北,饑甚,民有進壺飧、豚髀者,堅食之,賜帛十匹,綿十斤。
辭曰:“陛下厭苦安樂,自取危困。
臣為陛下子,陛下為臣父,安有子飼其父而求報乎?”弗顧而去。
堅謂張夫人曰:“吾今複何面目治天下乎!”潸然流涕。
是時,諸軍皆潰,惟慕容垂所将三萬人獨全,堅以千餘騎赴之。
世子寶言于垂曰:“家國傾覆,天命人心皆歸至尊,但時運未至,故晦迹自藏耳。
今秦主兵敗,委身于我,是天借之便以複燕祚,此時不可失也,願不以意氣微恩忘社稷之重!”垂曰:“汝言是也。
然彼以赤心投命于我,若之何害之!天苟棄之,何患不亡?不若保護其危以報德,徐俟其釁而圖之!既不負宿心,且可以義取天下。
”奮威将軍慕容德曰:“秦強而并燕,秦弱而圖之,此為報仇雪恥,非負宿心也;兄奈何得而不取,釋數萬之衆以授人乎?”垂曰:“吾昔為太傅所不容,置身無所,逃死于秦,秦主以國士遇我,恩禮備至。
後複為王猛所賣,無以自明。
秦主獨能明之,此恩何可忘也!若氐運必窮,吾當懷集關東,以複先業耳,關西會非吾有也。
”冠軍行參軍趙秋曰:“明公當紹複燕祚,著于圖谶。
今天時已至,尚複何待!若殺秦主,據邺都,鼓行而西,三秦亦非苻氏之有也!”垂親黨多勸垂殺堅,垂皆不從,悉以兵授堅。
平南将軍慕容暐屯鄖城,聞堅敗,棄其衆遁去;至荥陽,慕容德複說暐起兵以複燕祚,暐不從。
謝安得驿書,知秦兵已敗,時方與客圍棋,攝書置床上,了無喜色,圍棋如故。
客問之,徐答曰:“小兒輩遂已破賊。
”既罷,還内,過戶限,不覺屐齒之折。
丁亥,謝石等歸建康,得秦樂工,能習舊聲,于是宗廟始備金石之樂。
乙未,以張天錫為散騎常侍,朱序為琅邪内史。
○通鑒-劉裕伐南燕之役 (義熙五年)三月,劉裕抗表伐南燕,朝議皆以為不可,惟左仆射孟昶、車騎司馬謝裕、參軍臧熹以為必克,勸裕行。
裕以昶監中軍留府事。
謝裕,安之兄孫也。
初,苻氏之敗也,王猛之孫鎮惡來奔,以為臨澧令。
鎮惡騎乘非長,關弓甚弱,而有謀略,善果斷,喜論軍國大事。
或薦鎮惡于劉裕,裕與語,說之,因留宿。
明旦,謂參佐曰:“吾聞将門有将,鎮惡信然。
”即以為中軍參軍。
(四月)己巳,劉裕發建康,帥舟師自淮入泗。
五月,至下邳,留船艦、辎重,步進至琅邪。
所過皆築城,留兵守之。
或謂裕曰:“燕人若塞大岘之險,或堅壁清野,大軍深入,不唯無功,将不能自歸,奈何?”裕曰:“吾慮之熟矣。
鮮卑貪婪,不知遠計,進利虜獲,退惜禾苗,謂我孤軍遠入,不能持久,不過進據臨朐,退守廣固,必不能守險清野,敢為諸君保之。
” 南燕主超聞有晉師,引群臣會議。
征虜将軍公孫五樓曰:“吳兵輕果,利在速戰,不可争鋒。
宜據大岘,使不得入,曠日延時,沮其銳氣,然後徐簡精騎二千,循海而南,絕其糧道,别敕段晖帥兖州之衆,緣山東下,腹背擊之,此上策也。
各命守宰依險自固,校
何晏等方用事,自以為一時才傑,人莫能及。
晏嘗為名士品目曰:“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夏侯泰初是也。
唯幾也故能成天下之務,司馬子元是也。
唯神也不疾而速,不行而至,吾聞其語,未同兇其人。
”蓋欲以神況諸己也。
選部郎劉陶,晔之子也,少有口辯,鄧飏之徒稱之以為伊、呂。
陶嘗謂傅玄是“仲尼不聖。
何以知之?智者于群愚,如弄一丸于掌中;而不能得天下,何以為聖!”玄不複難,但語之曰:“天下之變無常也,今見卿窮。
”及曹爽敗,陶退居裡舍,乃謝其言之過。
管辂之舅謂辂曰:“爾前何以知何、鄧之敗?”辂曰:“鄧之行步,筋不束骨,脈不制肉,起立傾倚,若無手足,此為鬼躁。
何之視候則魂不守宅,血不華色,精爽煙浮,容若槁木,此為鬼幽。
二者皆非遐福之象也。
” 何晏性自喜,粉白不去手,行步顧影。
尤好老、莊之書,與夏侯玄、荀粲及山陽王弼之徒,競為清談,祖尚虛無,謂《六經》為聖人糟粕。
由是天下士大夫争慕效之,遂成風流,不可複制焉。
粲,彧之子也。
○通鑒-諸葛恪之難 (嘉平五年)吳諸葛恪入寇淮南,驅略民人。
諸将或謂恪曰:“今引軍深入,疆場之民,必相率遠遁,恐兵勞而功少,不如止圍新城,新城困,救必至,至而圖之,乃可大獲。
”恪從其計,五月,還軍圍新城。
诏太尉司馬孚督諸軍二十萬往赴之。
大将軍師問于虞松曰:“今東西有事,二方皆急,而諸将意沮,若之何?”松曰:“昔周亞夫堅壁昌邑而吳、楚自敗,事有似弱而強,不可不察也。
今恪悉其銳衆,足以肆暴,而坐守新城,欲以緻一戰耳。
若攻城不拔,請戰不可,師老衆疲,勢将自走,諸将之不徑進,乃公之利也。
姜維有重兵而縣軍應恪,投食我麥,非深根之寇也。
且謂我并力于東,西方必虛,是以徑進。
今若使關中諸軍倍道急赴,出其不意,殆将走矣。
”師曰:“善!”乃使郭淮、陳泰悉關中之衆,解狄道之圍;敕毌丘儉等案兵自守,以新城委吳。
陳泰進至洛門,姜維糧盡,退還。
揚州牙門将涿郡張特守新城。
吳人攻之連月,城中兵合三千人,疾病戰死者過半,而恪起土山急攻,城将陷,不可護。
特乃謂吳人曰:“今我無心複戰也。
然魏法,被攻過百日而救不至者,雖降,家不坐;自受敵以來,已九十馀日矣,此城中本有四千馀人,戰死者已過半,城雖陷,尚有半人不欲降,我當還為相語,條别善惡,明日早送名,且以我印绶去為信。
”乃投其印绶與之。
吳人聽其辭而不取印绶。
特乃投夜徹諸屋材栅,補其缺為二重,明日,謂吳人曰:“我但有鬥死耳!”吳人大怒,進攻之,不能拔。
會大暑,吳士疲勞,飲水,洩下,流腫,病者太半,死傷塗地。
諸營吏日白病者多,恪以為詐,欲斬之,自是莫敢言。
恪内惟失計,而恥城不下,忿形于色。
将軍朱異以軍事迕恪,恪立奪其兵,斥還建業。
都尉蔡林數陳軍計,恪不能用,策馬來奔。
諸将伺知吳兵已疲,乃進救兵。
秋,七月,恪引軍去,士卒傷病,流曳道路,或頓仆坑壑,或見略獲,存亡哀痛,大小嗟呼。
而恪晏然自若,出住江渚一月,圖起田于浔陽;诏召相銜,徐乃旋師。
由此衆庶失望,怨讟興矣。
汝南太守鄧艾言于司馬師曰:“孫權已沒,大臣未附。
吳名宗大族皆有部曲,阻兵仗勢,足以違命。
諸葛恪新秉國政,而内無其主,不念撫恤上下以立根基,競于外事,虐用其民,番國之衆,頓于堅城,死者萬數,載禍而歸,此恪獲罪之日也。
昔子胥、吳起、商鞅、樂毅皆見任時君,主沒猶敗,況恪才非四賢,而不慮大患,其亡可待也。
” 八月,吳軍還建業,諸葛恪陳兵導從,歸入府館,即召中書令孫嘿,厲聲謂曰:“卿等何敢數妄作诏!”嘿惶懼辭出,因病還家。
恪征行之後,曹所奏署令長職司,一罷更選,愈治威嚴,多所罪責,當進見者無不竦息。
又改易宿衛,用其親近;複敕兵嚴,欲向青、徐。
孫峻因民之多怨,衆之所嫌,構恪于吳主,雲欲為變。
冬,十月,孫峻與吳主謀置酒請恪。
恪将入之夜,精爽擾動,通夕不寐,又家數有妖怪,恪疑之。
旦日,駐車宮門,峻已伏兵于帷中,恐恪不時入,事洩,乃自出見恪曰:“使君若尊體不安,自可須後,峻當具白主上。
”欲以嘗知恪意。
恪曰:“當自力入。
”散騎常侍張約、朱恩等密書與恪曰:“今日張設非常,疑有他故。
”恪以書示滕胤,胤勸恪還。
恪曰:“兒輩何能為!正恐因酒食中人耳。
”恪入,劍履上殿,進謝還坐。
設酒,恪疑未飲。
孫峻曰:“使君病未善平,有常服藥酒,可取之。
”恪意乃安。
别飲所赍酒,數行,吳主還内。
峻起如廁,解長衣,着短服,出曰:“有诏收諸葛恪。
”恪驚起,拔劍未得,而峻刀交下,張約從旁斫峻,裁傷左手,峻應手斫約,斷右臂。
武衛之士皆趨上殿,峻曰:“所取者恪也,今已死!”悉令複刃,乃除地更飲。
恪二子竦、建聞難,載其母欲來奔,峻使人追殺之。
以葦席裹恪屍,篾束腰,投之石子岡。
又遣無難督施寬就将軍施績、孫壹軍,殺恪弟奮威将軍融于公安,及其三子。
恪外甥都鄉侯張震、常侍朱恩,皆夷三族。
臨淮臧均表乞收葬恪曰:“震雷電激,不崇一朝;大風沖發,希有極日;然猶繼之以雲雨,因以潤物。
是則天地之威,不可經日浃辰;帝王之怒,不宜讠乞情盡意。
臣以狂愚,不知忌諱,敢冒破滅之罪以邀風雨之會。
伏念故太傅諸葛恪,罪積惡盈,自緻夷滅,父子三首,枭市積日,觀者數萬,詈聲成風;國之大刑,無所不震,長老孩幼,無不畢見。
人情之于品物,樂極則哀生,見恪貴盛,世莫與貳,身處台輔,中間曆年,今之誅夷,無異禽獸,觀訖情反,能不憯然!且已死之人,與土壤同域,鑿掘斫刺,無所複加。
願聖朝稽則乾坤,怒不極旬,使其鄉邑若故吏民收以士伍之服,惠以三寸之棺。
昔項籍受殡葬之施,韓信獲收斂之恩,斯則漢高發神明之譽也。
惟陛下敦三皇之仁,垂哀矜之心,使國澤加于辜戮之骸,複受不已之恩,于以揚聲遐方,沮勸天下,豈不大哉!昔栾布矯命彭越,臣竊恨之,不先請主上而專名以肆情,其得不誅,實為幸耳。
今臣不敢章宣是表以露天恩,謹伏手書,冒昧陳聞,乞聖明哀察。
”于是吳主及孫峻聽恪故吏斂葬。
初,恪少有盛名,大帝深器重之,而恪父瑾常以為戚,曰:“非保家之主也。
”父友奮威将軍張承亦以為恪必敗諸葛氏。
陸遜嘗謂恪曰:“在我前者吾必奉之同升,在我下者則扶接之;今觀君氣陵其上,意蔑乎下,非安德之基也。
”漢侍中諸葛瞻,亮之子也;恪再攻淮南,越巂太守張嶷與瞻書曰:“東主初崩,帝實幼弱,太傅受寄托之重,亦何容易!親有周公之才,猶有管、蔡流言之變,霍光受任,亦有燕、蓋、上官逆亂之謀,賴成、昭之明以免斯難耳。
昔每聞東主殺生賞罰,不任下人,又今以垂沒之命,卒召太傅,屬以後事,誠實可慮。
加吳楚剽急,乃昔所記,而太傅離少主,履敵庭,恐非良計長算也。
雖雲東家綱紀肅然,上下輯睦;百有一失,非明者之慮也。
取古則今,今則古也,自非郎君進忠言于太傅,誰複有盡言者邪!旋軍廣農,務行德惠,數年之中,東西并舉,實為不晚,願深采察!”恪果以此敗。
○通鑒-謝玄肥水破秦之戰 (太元八年)秦王堅下诏大舉入寇,民每十丁遣一兵;其良家子年二十已下,有材勇者,皆拜羽林郎。
又曰:“其以司馬昌明為尚書左仆射,謝安為吏部尚書,桓沖為侍中;勢還不遠,可先為起第。
”良家子至者三萬馀騎,拜秦州主簿,金城趙盛之為少年都統。
是時,朝臣皆不欲堅行,獨慕容垂、姚苌及良家子勸之。
陽平公融言于堅曰:“鮮卑、羌虜,我之仇雠,常思風塵之變以逞其志,所陳策畫,何可從也!良家少年皆富饒子弟,不閑軍旅,苟為谄谀之言以會陛下之意耳。
今陛下信而用之,輕舉大事,臣恐功既不成,仍有後患,悔無及也!”堅不聽。
八月,戊午,堅遣陽平公融督張蚝、慕容垂等步騎二十五萬為前鋒;以兖州刺史姚苌為龍骧将軍,督益、梁州諸軍事。
堅謂苌曰:“昔朕以龍骧建業,未嘗輕以授人,卿其勉之!”左将軍窦沖曰:“王者無戲言,此不祥之征也!”堅默然。
慕容楷、慕容紹言于慕容垂曰:“主上驕矜已甚,叔父建中興之業,在此行也!”垂曰:“然。
非汝,誰與成之!” 甲子,堅發長安,戎卒六十馀萬,騎二十七萬,旗鼓相望,前後千裡。
九月,堅至項城,涼州之兵始達鹹陽,蜀、漢之兵方順流而下,幽、冀之兵至于彭城,東西萬裡,水陸齊進,運漕萬艘。
陽平公融等兵三十萬,先至颍口。
诏以尚書仆射謝石為征虜将軍、征讨大都督,以徐、兖二州刺史謝玄為前鋒都督,與輔國将軍謝琰、西中郎将桓伊等衆共八萬拒之;使龍骧将軍胡彬以水軍五千援壽陽。
琰,安之子也。
是時,秦兵既盛,都下震恐。
謝玄入,問計于謝安,安夷然,答曰:“已别有旨。
”既而寂然。
玄不敢複言,乃令張玄重請。
安遂命駕出遊山墅,親朋畢集,與圍棋賭墅。
安棋常劣于玄,是日,玄懼,便為敵手而又不勝。
安遂遊陟,至夜乃還。
桓沖深以根本為憂,遣精銳三千入援京師。
謝安固卻之,曰:“朝廷處分已定,兵甲無阙,西藩宜留以為防。
”沖對佐吏歎曰:“謝安右有廟堂之量,不閑将略。
今大敵垂至,方遊談不暇,遣諸不經事少年拒之,衆又寡弱,天下事已可知,吾其左衽矣!” 冬,十月,秦陽平公融等攻壽陽;癸酉,克之,執平虜将軍徐元喜等。
融以其參軍河南郭褒為淮南太守。
慕容垂拔鄖城。
胡彬聞壽陽陷,退保硖石,融進攻之。
秦衛将軍梁成等帥衆五萬屯于洛澗,栅淮以遏東兵。
謝石、謝玄等去洛澗二十五裡而軍,憚成,不敢進。
胡彬糧盡,潛遣使告石等曰:“今賊盛,糧盡,恐不複見大軍!”秦人獲之,送于陽平公融。
融馳使白秦王堅曰:“賊少易擒,但恐逃去,宜速赴之!”堅乃留大軍于項城,引輕騎八千,兼道就融于壽陽。
遣尚書朱序來說謝石等以“強弱異勢,不如速降。
”序私謂石等曰:“若秦百萬之衆盡至,誠難與為敵。
今乘諸軍未集,宜速擊之;若敗其前鋒,則彼已奪氣,可遂破也。
”石聞堅在壽陽,甚懼,欲不戰以老秦師。
謝琰勸石從序言。
十一月,謝玄遣廣陵相劉牢之帥精兵五千人趣洛澗,未至十裡,梁成阻澗為陳以待之。
牢之直前渡水,擊成,大破之,斬成及弋陽太守王詠,又分兵斷其歸津,秦步騎崩潰,争赴淮水,士卒死者萬五千人。
執秦揚州刺史王顯等,盡收其器械軍實。
于是謝石等諸軍水陸繼進。
秦王堅與陽平公融登壽陽城望之。
見晉兵部陣嚴整,又望見八公山上草木,皆以為晉兵,顧謂融曰:“此亦勁敵,何謂弱也!”怃然始有懼色。
秦兵逼肥水而陳,晉兵不得渡。
謝玄遣使謂陽平公融曰:“君懸軍深入,而置陳逼水,此乃持久之計,非欲速戰者也。
若移陳小卻,使晉兵得渡,以決勝負,不亦善乎!”秦諸将皆曰:“我衆彼寡,不如遏之,使不得上,可以萬全。
”堅曰:“但引兵少卻,使之半渡,我以鐵騎蹙而殺之,蔑不勝矣!”融亦以為然,遂麾兵使卻。
秦兵遂退,不可複止,謝玄、謝琰、桓伊等引兵渡水擊之。
融馳騎略陳,欲以帥退者,馬倒,為晉兵所殺,秦兵遂潰。
玄等乘勝追擊,至于青岡。
秦兵大敗,自相蹈藉而死者,蔽野塞川。
其走者聞風聲鶴唳,皆以為晉兵且至,晝夜不敢息,草行露宿,重以饑凍,死者什七、八。
初,秦兵小卻,朱序在陳後呼曰:“秦兵敗矣!”衆遂大奔。
序因與張天錫、徐元喜皆來奔。
獲秦王堅所乘雲母車及儀服器械、軍資珍寶畜産不可勝計,複取壽陽,執其淮南太守郭褒。
堅中流矢,單騎走至淮北,饑甚,民有進壺飧、豚髀者,堅食之,賜帛十匹,綿十斤。
辭曰:“陛下厭苦安樂,自取危困。
臣為陛下子,陛下為臣父,安有子飼其父而求報乎?”弗顧而去。
堅謂張夫人曰:“吾今複何面目治天下乎!”潸然流涕。
是時,諸軍皆潰,惟慕容垂所将三萬人獨全,堅以千餘騎赴之。
世子寶言于垂曰:“家國傾覆,天命人心皆歸至尊,但時運未至,故晦迹自藏耳。
今秦主兵敗,委身于我,是天借之便以複燕祚,此時不可失也,願不以意氣微恩忘社稷之重!”垂曰:“汝言是也。
然彼以赤心投命于我,若之何害之!天苟棄之,何患不亡?不若保護其危以報德,徐俟其釁而圖之!既不負宿心,且可以義取天下。
”奮威将軍慕容德曰:“秦強而并燕,秦弱而圖之,此為報仇雪恥,非負宿心也;兄奈何得而不取,釋數萬之衆以授人乎?”垂曰:“吾昔為太傅所不容,置身無所,逃死于秦,秦主以國士遇我,恩禮備至。
後複為王猛所賣,無以自明。
秦主獨能明之,此恩何可忘也!若氐運必窮,吾當懷集關東,以複先業耳,關西會非吾有也。
”冠軍行參軍趙秋曰:“明公當紹複燕祚,著于圖谶。
今天時已至,尚複何待!若殺秦主,據邺都,鼓行而西,三秦亦非苻氏之有也!”垂親黨多勸垂殺堅,垂皆不從,悉以兵授堅。
平南将軍慕容暐屯鄖城,聞堅敗,棄其衆遁去;至荥陽,慕容德複說暐起兵以複燕祚,暐不從。
謝安得驿書,知秦兵已敗,時方與客圍棋,攝書置床上,了無喜色,圍棋如故。
客問之,徐答曰:“小兒輩遂已破賊。
”既罷,還内,過戶限,不覺屐齒之折。
丁亥,謝石等歸建康,得秦樂工,能習舊聲,于是宗廟始備金石之樂。
乙未,以張天錫為散騎常侍,朱序為琅邪内史。
○通鑒-劉裕伐南燕之役 (義熙五年)三月,劉裕抗表伐南燕,朝議皆以為不可,惟左仆射孟昶、車騎司馬謝裕、參軍臧熹以為必克,勸裕行。
裕以昶監中軍留府事。
謝裕,安之兄孫也。
初,苻氏之敗也,王猛之孫鎮惡來奔,以為臨澧令。
鎮惡騎乘非長,關弓甚弱,而有謀略,善果斷,喜論軍國大事。
或薦鎮惡于劉裕,裕與語,說之,因留宿。
明旦,謂參佐曰:“吾聞将門有将,鎮惡信然。
”即以為中軍參軍。
(四月)己巳,劉裕發建康,帥舟師自淮入泗。
五月,至下邳,留船艦、辎重,步進至琅邪。
所過皆築城,留兵守之。
或謂裕曰:“燕人若塞大岘之險,或堅壁清野,大軍深入,不唯無功,将不能自歸,奈何?”裕曰:“吾慮之熟矣。
鮮卑貪婪,不知遠計,進利虜獲,退惜禾苗,謂我孤軍遠入,不能持久,不過進據臨朐,退守廣固,必不能守險清野,敢為諸君保之。
” 南燕主超聞有晉師,引群臣會議。
征虜将軍公孫五樓曰:“吳兵輕果,利在速戰,不可争鋒。
宜據大岘,使不得入,曠日延時,沮其銳氣,然後徐簡精騎二千,循海而南,絕其糧道,别敕段晖帥兖州之衆,緣山東下,腹背擊之,此上策也。
各命守宰依險自固,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