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三·叙事之屬二
關燈
小
中
大
○通鑒-赤壁之戰
(建安十三年)初,魯肅聞劉表卒,言于孫權曰:“荊州與國鄰接,江山險固,沃野萬裡,士民殷富,若據而有之,此帝王之資也。
今劉表新亡,二子不協,軍中諸将,各有彼此。
劉備天下枭雄,與操有隙,寄寓于表,表惡其能而不能用也。
若備與彼協心,上下齊同,則宜撫安,與結盟好;如有離違,宜别圖之,以濟大事。
肅請得奉命吊表二子,并慰勞其軍中用事者,及說備使撫表衆,同心一意,共治曹操,備必喜而從命。
如其克諧,天下可定也。
今不速往,恐為操所先。
”權即遣肅行。
到夏口,聞操已向荊州,晨夜兼道,比至南郡,而琮已降,備南走,肅徑迎之,與備會于當陽長坂。
肅宣權旨,論天下事勢,緻殷勤之意,且問備曰:“豫州今欲何至?”備曰:“與蒼梧太守吳巨有舊,欲往投之。
”肅曰:“孫讨虜聰明仁惠,敬賢禮士,江表英豪,鹹歸附之,已據有六郡,兵精糧多,足以立事。
今為君計,莫若遣腹心自結于東,以共濟世業。
而欲投吳巨,巨是凡人,偏在遠郡,行将為人所并,豈足托乎!”備甚悅。
肅又謂諸葛亮曰:“我,子瑜友也。
”即共定交。
子瑜者,亮兄瑾也,避亂江東,為孫權長史。
備用肅計,進住鄂縣之樊口。
曹操自江陵将順江東下。
諸葛亮謂劉備曰:“事急矣,請奉命求救于孫将軍。
”遂與魯肅俱詣孫權。
亮見權于柴桑,說權曰:“海内大亂,将軍起兵江東,劉豫州收衆漢南,與曹操并争天下。
今操芟夷大難,略已平矣,遂破荊州,威震四海。
英雄無用武之地,故豫州遁逃至此,願将軍量力而處之。
若能以吳、越之衆與中國抗衡,不如早與之絕;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今将軍外托服從之名,而内懷猶豫之計,事急而不斷,禍至無日矣。
”權曰:“苟如君言,劉豫州何不遂事之乎!”亮曰:“田橫,齊之壯士耳,猶守義不辱;況劉豫州王室之胄,英才蓋世,衆士慕仰,若水之歸海!若事之不濟,此乃天也,安能抗此難乎!”權勃然曰:“吾不能舉全吳之地,十萬之衆,受制于人。
吾計決矣!非劉豫州莫可以當曹操者;然豫州新敗之後,安能抗此難乎!”亮曰:“豫州軍雖敗于長坂,今戰士還者及關羽水軍精甲萬人,劉琦合江夏戰士亦不下萬人。
曹操之衆,遠來疲敝,聞追豫州,輕騎一日一夜行三百馀裡,此所謂‘強弩之末勢不能穿魯缟’者也。
故《兵法》忌之,曰‘必蹶上将軍’。
且北方之人,不習水戰;又,荊州之民附操者,逼近勢耳,非心服也。
今将軍誠能命猛将統兵數萬,與豫州協規同力,破操軍必矣。
操軍破,必北還;如此,則荊、吳之勢強,鼎足之形成矣。
成敗之機,在于今日!”權大悅,與其群下謀之。
是時,曹操遺權書曰:“近者奉辭伐罪,旄麾南指,劉琮束手。
今治水軍八十萬衆,方與将軍會獵于吳。
”權以示群下,莫不響震失色。
長史張昭等曰:“曹公,豺虎也,挾天子以征四方,動以朝廷為辭;今日拒之,事更不順。
且将軍大勢可以拒操者,長江也。
今操得荊州,奄有其地,劉表治水軍,蒙沖鬥艦乃以千數,操悉浮以沿江,兼有步兵,水陸俱下,此為長江之險已與我共之矣,而勢力衆寡又不可論。
愚謂大計不如迎之。
”魯肅獨不言。
權起更衣,肅追于宇下。
權知其意,執肅手曰:“卿欲何言?”肅曰:“向察衆人之議,專欲誤将軍,不足與圖大事。
今肅可迎操耳,如将軍不可也。
何以言之?今肅迎操,操當以肅還付鄉黨,品其名位,猶不失下曹從事,乘犢車,從吏卒,交遊士林,累官故不失州郡也。
将軍迎操,欲安所歸乎?願早定大計,莫用衆人之議也!”權歎息曰:“諸人持議,甚失孤望。
今卿廓開大計,正與孤同。
” 時周瑜受使至番陽,肅勸權召瑜還。
瑜至,謂權曰:“操雖托名漢相,其實漢賊也。
将軍以神武雄才,兼仗父兄之烈,割據江東,地方數千裡,兵精足用,英雄樂業,當橫行天下,為漢家除殘去穢;況操自送死,而可迎之邪?請為将軍籌之:今北土未平、馬超、韓遂尚在關西,為操後患;而操舍鞍馬,杖舟楫,與吳、越争衡;今又盛寒,馬無藁草,驅中國士衆遠涉江湖之間,不習水土,必生疾病。
此數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
将軍禽操,宜在今日。
瑜請得精兵數萬人,進住夏口,保為将軍破之!”權曰:“老賊欲廢漢自立久矣,徒忌二袁、呂布、劉表與孤耳;今數雄已滅,惟孤尚存。
孤與老賊勢不兩立,君言當擊,甚與孤合,此天以君授孤也。
”因拔刀斫前奏案曰:“諸将吏敢複有言當迎操者,與此案同!”乃罷會。
是夜,瑜複見權曰:“諸人徒見操書言水步八十萬而各恐懾,不複料其虛實,便開此議,甚無謂也。
今以實校之:彼所将中國人不過十五六萬,且已久疲;所得表衆亦極七八萬耳,尚懷狐疑。
夫以疲病之卒禦狐疑之衆,衆數雖多,甚未足畏。
瑜得精兵五萬,自足制之,願将軍勿慮!”權撫其背曰:“公瑾,卿言至此,甚合孤心。
子布、元表諸人,各顧妻子,挾持私慮,深失所望;獨卿與子敬與孤同耳,此天以卿二人贊孤也。
五萬兵難卒合,已選三萬人,船糧戰具俱辦。
卿與子敬、程公便在前發,孤當續發人衆,多載資糧,為卿後援。
卿能辦之者誠決,邂逅不如意,便還就孤,孤當與孟德決之。
”遂以周瑜、程普為左右督,将兵與備并力逆操;以魯肅為贊軍校尉,助畫方略。
劉備在樊口,日遣邏吏于水次候望權軍。
吏望見瑜船,馳往白備,備遣人慰勞之。
瑜曰:“有軍任,不可得委署;傥能屈威,誠副其所望。
”備乃乘單舸往見瑜問曰:“今拒曹公,深為得計。
戰卒有幾?”瑜曰:“三萬人。
”備曰:“恨少。
”瑜曰:“此自足用,豫州但觀瑜破之。
”備欲呼魯肅等共會語,瑜曰:“受命不得妄委署。
若欲見子敬,可别過之。
”備深愧喜。
進,與操遇于赤壁。
時操軍衆已有疾疫,初一交戰,操軍不利,引次江北。
瑜等在南岸,瑜部将黃蓋曰:“今寇衆我寡,難與持久。
操軍方連船艦,首尾相接,可燒而走也。
”乃取蒙沖鬥艦十艘,載燥荻、枯柴、灌油其中,裹以帷幕,上建旌旗,預備走舸,系于其尾。
先以書遺操,詐雲欲降。
時東南風急,蓋以十艦最著前,中江舉帆,馀船以次俱進。
操軍吏士皆出營立觀,指言蓋降。
去北軍二裡馀,同時發火,火烈風猛,船往如箭,燒盡北船,延及岸上營落。
頃之,煙炎張天,人馬燒溺死者甚衆。
瑜等率輕銳繼其後,雷鼓大進,北軍大壞。
操引軍從華容道步走,遇泥濘,道不通,天又大風,悉使羸兵負草填之,騎乃得過。
羸兵為人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衆。
劉備、周瑜水陸并進,追操至南郡。
時操軍兼以饑疫,死者太半。
操乃留征南将軍曹仁、橫野将軍徐晃守江陵,折沖将軍樂進守襄陽,引軍北還。
周瑜、程普将數萬衆,與曹仁隔江未戰。
甘甯請先徑進取夷陵,往,即得其城,因入守之。
益州将襲肅舉軍降,周瑜表以肅兵益橫野中郎将呂蒙。
蒙盛稱:“肅有膽用,且慕化遠來,于義宜益,不宜奪也。
”權善其言,還肅兵。
曹仁遣兵圍甘甯,甯困急,求救于周瑜,諸将以為兵少不足分,呂蒙謂周瑜、程普曰:“留淩公績于江陵,蒙與君行,解圍釋急,勢亦不久。
蒙保公績能十日守也。
”瑜從之,大破仁兵于夷陵,獲馬三百匹而還。
于是将士形勢自倍。
瑜乃渡江,頓北岸,與仁相距。
○通鑒-曹爽之難 (正始九年)大将軍爽,驕奢無度,飲食衣服,拟于乘輿;尚方珍玩,充牣其家;又私取先帝才人以為伎樂。
作窟室,绮疏四周,數與其黨何晏等縱酒其中。
弟羲深以為憂,數涕泣谏止之,爽不聽。
爽兄弟數俱出遊,司農沛國桓範謂曰:“總萬機,典禁兵,不宜并出。
若有閉城門,誰複内入者?”爽曰:“誰敢爾邪!” 初,清河、平原争界,八年不能決。
冀州刺史孫禮請天府所藏烈祖封平原時圖以決之。
爽信清河之訴,雲圖不可用,禮上疏自辨,辭頗剛切。
爽大怒,劾禮怨望,結刑五歲。
久之,複為并州刺史,往見太傅懿,有忿色而無言。
懿曰:“卿得并州少邪?恚理分界失分乎?”禮曰:“何明公言之乖也!禮雖不德,豈以官位往事為意邪!本謂明公齊蹤伊、呂,匡輔魏室,上報明帝之托,下建萬世之勳。
今社稷将危,天下兇兇,此禮之所以不悅也!”因涕泣橫流。
懿曰:“且止,忍不可忍!” 冬,河南尹李勝出為荊州刺史,過辭太傅懿。
懿令兩婢侍,持衣,衣落;指口言渴,婢進粥,懿不持杯而飲,粥皆流出沾胸。
勝曰:“衆情謂明公舊風發動,何意尊體乃爾!”懿使聲氣才屬,說:“年老枕疾,死在旦夕。
君當屈并州,并州近胡,好為之備!恐不複相見,以子師、昭兄弟為托。
”勝曰:“當還忝本州,非并州。
”懿乃錯亂其辭曰:“君方到并州?”勝複曰:“當忝荊州。
”懿曰:“年老意荒,不解君言。
今還為本州,盛德壯烈,好建功勳!”勝退,告爽曰:“司馬公屍居馀氣,形神已離,不足慮矣。
”他日,又向爽等垂泣曰:“太傅病不可複濟,令人怆然!”故爽等不複設備。
何晏聞平原管辂明于術數,請與相見。
十二月,丙戌,辂往詣晏,晏與之論《易》。
時鄧飏在坐,謂辂曰:“君自謂善《易》,而語初不及《易》中辭義,何也?”辂曰:“夫善《易》者不言《易》也。
”晏含笑贊之曰:“可謂要言不煩也!”因謂辂曰:“試為作一卦,知位當至三公不?”又問:“連夢見青蠅數十,來集鼻上,驅之不去,何也?”辂曰:“昔元、凱輔舜,周公佐周,皆以和惠謙恭,享有多福,此非蔔筮所能明也。
今君侯位尊勢重,而懷德者鮮,畏威者衆,殆非小心求福之道也。
又,鼻者天中之山,‘高而不危,所以長守貴。
’今青蠅臭惡而集之,位峻者颠,輕豪者亡,不可不深思也!願君侯裒多益寡,非禮不履,然後三公可至,青蠅可驅也。
”飏曰:“此老生之常譚。
”辂曰:“夫老生者見不生,常譚者見不譚。
”辂還邑舍,具以語其舅。
舅責辂言太切至,辂曰:“與死人語,何所畏邪!”舅大怒,以辂為狂。
太傅懿陰與其子中護軍師、散騎常侍昭謀誅曹爽。
(嘉平元年)春,正月,甲午,帝谒高平陵,大将軍爽與弟中領軍羲、武衛将軍訓、散騎常侍彥皆從。
太傅懿以皇太後令,閉諸城門,勒兵據武庫,授兵出屯洛水浮橋,召司徒高柔假節行大将軍事,據爽營,太仆王觀行中領軍事,據羲營。
因奏爽罪惡于帝曰;“臣昔從遼東還,先帝诏陛下、秦王及臣升禦床,把臣臂,深以後事為念。
臣言‘太祖、高祖亦屬臣以後事,此自陛下所見,無所憂苦。
萬一有不如意,臣當以死奉明诏。
’今大将軍爽,背棄顧命,敗亂國典,内則僣拟,外則專權,破壞諸營,盡據禁兵,群官要職,皆置所親,殿中宿衛,易以私人,根據盤互,縱恣日甚,又以黃門張當為都監,伺察至尊,離間二宮,傷害骨肉,天下洶洶,人懷危懼。
陛下便為寄坐,豈得久安!此非先帝诏陛下及臣升禦床之本意也。
臣雖朽邁,敢忘往言!太尉臣濟等皆以爽為有無君之心,兄弟不宜典兵宿衛,奏永甯宮,皇太後令敕臣如奏施行。
臣辄敕主者及黃門令‘罷爽、羲、訓吏兵,以侯就第,不得逗留,以稽車駕;敢有稽留,便以軍法從事!’臣辄力疾将兵屯洛水浮橋,伺察非常。
”爽得懿奏事,不通;迫窘不知所為,留車駕宿伊水南,伐木為鹿角,發屯田兵數千人以為衛。
懿使侍中高陽、許允及尚書陳泰說爽宜早自歸罪,又使爽所信殿中校尉尹大目謂爽,唯免官而已,以洛水為誓。
泰,群之子也。
初,爽以桓範鄉裡老宿,于九卿中特禮之,然不甚親也。
及懿起兵,以太後令召範,欲使行中領軍。
範欲應命,其子止之曰:“車駕在外,不如南出。
”範乃出。
至平昌城門,城門已閉。
門候司蕃,故範舉吏也,範舉手中版以示之,矯曰:“有诏召我,卿促開門!”蕃欲求見诏書,範呵之曰:“卿非我故吏邪?何以敢爾!”乃開之。
範出城,顧謂蕃曰:“太傅圖逆,卿從我去!”蕃徒行不能及,遂避側。
懿謂蔣濟曰:“智囊往矣!”濟曰:“範則智矣,然驽馬戀棧豆,爽必不能用也。
” 範至,勸爽兄弟以天子詣許昌,發四方兵以自輔。
爽疑未決,範謂羲曰:“此事昭然,卿用讀書何為邪!于今日卿等門戶,求貧賤複可得乎!且匹夫質一人,尚欲望活;卿與天子相随,令于天下,誰敢不應也!”俱不言。
範又謂羲曰:“卿别營近在阙南,洛陽典農治在城外,呼召如意。
今詣許昌,不過中宿,許昌别庫,足相被假;所憂當在谷食,而大司農印章在我身。
”羲兄弟默然不從,自甲夜至五鼓,爽乃投刀于地曰:“我亦不失作富家翁!”範哭曰:“曹子丹佳人,生汝兄弟,犭屯犢耳!何圖今日坐汝等族滅也!” 爽乃通懿奏事,白帝下诏免己官,奉帝還宮。
爽兄弟歸家,懿發洛陽吏卒圍守之;四角作高樓,令人在樓上察視爽兄弟舉動。
爽挾彈到後園中,樓上便唱言:“故大将軍東南行!”爽愁悶不知為計。
戊戌,有司奏:“黃門張當私以所擇才人與爽,疑有奸。
”收當付廷尉考實,辭雲:“爽與尚書何晏、鄧飏、丁谧、司隸校尉畢軌、荊州刺史李勝等陰謀反逆,須三月中發。
”于是收爽、羲、訓、晏、飏、谧、軌、勝并桓範皆下獄,劾以大逆不道,與張當俱夷三族。
初,爽之出也,司馬魯芝留在府,聞有變,将營騎斫津門出赴爽。
及爽解印绶,将出,主簿楊綜止之曰:“公挾主握權,舍此以至東市乎?”有司奏收芝、綜治罪,太傅懿曰:“彼各為其主也。
宥之。
”頃之,以芝為禦史中丞,綜為尚書郎。
魯芝将出,呼參軍辛敞欲與俱去。
敞,毗之子也,其姊憲英為太常羊耽妻,敞與之謀曰:“天子在外,太傅閉城門,人雲将不利國家,于事可得爾乎?”憲英曰:“以吾度之,太傅此舉,不過以誅曹爽耳。
”敞曰:“然則事就乎?”憲英曰:“得無殆就!爽之才非太傅之偶也。
”敞曰:“然則敞可以無出乎?”憲英曰:“安可以不出!職守,人之大義也。
凡人在難,猶或恤之;為人執鞭而棄其事,不祥莫大焉。
且為人任,為人死,親昵之職也,從衆而已。
”敞遂出。
事定之後,敞歎曰:“吾不謀于姊,幾不獲于義。
” 先是,爽辟王沈及太山羊祜,沈勸祜應命。
祜曰:“委質事人,複何容易!”沈遂行。
及爽敗,沈以故吏免,乃謂祜曰:“吾不忘卿前語。
”祜曰:“此非始慮所及也!” 爽從弟文叔妻夏侯令女,早寡而無子,其父文甯欲嫁之;令女刀截兩耳以自誓,居常依爽。
爽誅,其家上書絕昏,強迎以歸,複将嫁之;令女竊入寝室,引刀自斷其鼻,其家驚惋,謂之曰:“人生世間,如輕塵栖弱草耳,何至自苦乃爾!且夫家夷滅已盡,守此欲誰為哉!”令女曰:“吾聞仁者不以盛衰改節,義者不以存亡易心。
曹氏前盛之時,尚欲保終,況今衰亡,何忍棄之!此禽獸不行,
今劉表新亡,二子不協,軍中諸将,各有彼此。
劉備天下枭雄,與操有隙,寄寓于表,表惡其能而不能用也。
若備與彼協心,上下齊同,則宜撫安,與結盟好;如有離違,宜别圖之,以濟大事。
肅請得奉命吊表二子,并慰勞其軍中用事者,及說備使撫表衆,同心一意,共治曹操,備必喜而從命。
如其克諧,天下可定也。
今不速往,恐為操所先。
”權即遣肅行。
到夏口,聞操已向荊州,晨夜兼道,比至南郡,而琮已降,備南走,肅徑迎之,與備會于當陽長坂。
肅宣權旨,論天下事勢,緻殷勤之意,且問備曰:“豫州今欲何至?”備曰:“與蒼梧太守吳巨有舊,欲往投之。
”肅曰:“孫讨虜聰明仁惠,敬賢禮士,江表英豪,鹹歸附之,已據有六郡,兵精糧多,足以立事。
今為君計,莫若遣腹心自結于東,以共濟世業。
而欲投吳巨,巨是凡人,偏在遠郡,行将為人所并,豈足托乎!”備甚悅。
肅又謂諸葛亮曰:“我,子瑜友也。
”即共定交。
子瑜者,亮兄瑾也,避亂江東,為孫權長史。
備用肅計,進住鄂縣之樊口。
曹操自江陵将順江東下。
諸葛亮謂劉備曰:“事急矣,請奉命求救于孫将軍。
”遂與魯肅俱詣孫權。
亮見權于柴桑,說權曰:“海内大亂,将軍起兵江東,劉豫州收衆漢南,與曹操并争天下。
今操芟夷大難,略已平矣,遂破荊州,威震四海。
英雄無用武之地,故豫州遁逃至此,願将軍量力而處之。
若能以吳、越之衆與中國抗衡,不如早與之絕;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今将軍外托服從之名,而内懷猶豫之計,事急而不斷,禍至無日矣。
”權曰:“苟如君言,劉豫州何不遂事之乎!”亮曰:“田橫,齊之壯士耳,猶守義不辱;況劉豫州王室之胄,英才蓋世,衆士慕仰,若水之歸海!若事之不濟,此乃天也,安能抗此難乎!”權勃然曰:“吾不能舉全吳之地,十萬之衆,受制于人。
吾計決矣!非劉豫州莫可以當曹操者;然豫州新敗之後,安能抗此難乎!”亮曰:“豫州軍雖敗于長坂,今戰士還者及關羽水軍精甲萬人,劉琦合江夏戰士亦不下萬人。
曹操之衆,遠來疲敝,聞追豫州,輕騎一日一夜行三百馀裡,此所謂‘強弩之末勢不能穿魯缟’者也。
故《兵法》忌之,曰‘必蹶上将軍’。
且北方之人,不習水戰;又,荊州之民附操者,逼近勢耳,非心服也。
今将軍誠能命猛将統兵數萬,與豫州協規同力,破操軍必矣。
操軍破,必北還;如此,則荊、吳之勢強,鼎足之形成矣。
成敗之機,在于今日!”權大悅,與其群下謀之。
是時,曹操遺權書曰:“近者奉辭伐罪,旄麾南指,劉琮束手。
今治水軍八十萬衆,方與将軍會獵于吳。
”權以示群下,莫不響震失色。
長史張昭等曰:“曹公,豺虎也,挾天子以征四方,動以朝廷為辭;今日拒之,事更不順。
且将軍大勢可以拒操者,長江也。
今操得荊州,奄有其地,劉表治水軍,蒙沖鬥艦乃以千數,操悉浮以沿江,兼有步兵,水陸俱下,此為長江之險已與我共之矣,而勢力衆寡又不可論。
愚謂大計不如迎之。
”魯肅獨不言。
權起更衣,肅追于宇下。
權知其意,執肅手曰:“卿欲何言?”肅曰:“向察衆人之議,專欲誤将軍,不足與圖大事。
今肅可迎操耳,如将軍不可也。
何以言之?今肅迎操,操當以肅還付鄉黨,品其名位,猶不失下曹從事,乘犢車,從吏卒,交遊士林,累官故不失州郡也。
将軍迎操,欲安所歸乎?願早定大計,莫用衆人之議也!”權歎息曰:“諸人持議,甚失孤望。
今卿廓開大計,正與孤同。
” 時周瑜受使至番陽,肅勸權召瑜還。
瑜至,謂權曰:“操雖托名漢相,其實漢賊也。
将軍以神武雄才,兼仗父兄之烈,割據江東,地方數千裡,兵精足用,英雄樂業,當橫行天下,為漢家除殘去穢;況操自送死,而可迎之邪?請為将軍籌之:今北土未平、馬超、韓遂尚在關西,為操後患;而操舍鞍馬,杖舟楫,與吳、越争衡;今又盛寒,馬無藁草,驅中國士衆遠涉江湖之間,不習水土,必生疾病。
此數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
将軍禽操,宜在今日。
瑜請得精兵數萬人,進住夏口,保為将軍破之!”權曰:“老賊欲廢漢自立久矣,徒忌二袁、呂布、劉表與孤耳;今數雄已滅,惟孤尚存。
孤與老賊勢不兩立,君言當擊,甚與孤合,此天以君授孤也。
”因拔刀斫前奏案曰:“諸将吏敢複有言當迎操者,與此案同!”乃罷會。
是夜,瑜複見權曰:“諸人徒見操書言水步八十萬而各恐懾,不複料其虛實,便開此議,甚無謂也。
今以實校之:彼所将中國人不過十五六萬,且已久疲;所得表衆亦極七八萬耳,尚懷狐疑。
夫以疲病之卒禦狐疑之衆,衆數雖多,甚未足畏。
瑜得精兵五萬,自足制之,願将軍勿慮!”權撫其背曰:“公瑾,卿言至此,甚合孤心。
子布、元表諸人,各顧妻子,挾持私慮,深失所望;獨卿與子敬與孤同耳,此天以卿二人贊孤也。
五萬兵難卒合,已選三萬人,船糧戰具俱辦。
卿與子敬、程公便在前發,孤當續發人衆,多載資糧,為卿後援。
卿能辦之者誠決,邂逅不如意,便還就孤,孤當與孟德決之。
”遂以周瑜、程普為左右督,将兵與備并力逆操;以魯肅為贊軍校尉,助畫方略。
劉備在樊口,日遣邏吏于水次候望權軍。
吏望見瑜船,馳往白備,備遣人慰勞之。
瑜曰:“有軍任,不可得委署;傥能屈威,誠副其所望。
”備乃乘單舸往見瑜問曰:“今拒曹公,深為得計。
戰卒有幾?”瑜曰:“三萬人。
”備曰:“恨少。
”瑜曰:“此自足用,豫州但觀瑜破之。
”備欲呼魯肅等共會語,瑜曰:“受命不得妄委署。
若欲見子敬,可别過之。
”備深愧喜。
進,與操遇于赤壁。
時操軍衆已有疾疫,初一交戰,操軍不利,引次江北。
瑜等在南岸,瑜部将黃蓋曰:“今寇衆我寡,難與持久。
操軍方連船艦,首尾相接,可燒而走也。
”乃取蒙沖鬥艦十艘,載燥荻、枯柴、灌油其中,裹以帷幕,上建旌旗,預備走舸,系于其尾。
先以書遺操,詐雲欲降。
時東南風急,蓋以十艦最著前,中江舉帆,馀船以次俱進。
操軍吏士皆出營立觀,指言蓋降。
去北軍二裡馀,同時發火,火烈風猛,船往如箭,燒盡北船,延及岸上營落。
頃之,煙炎張天,人馬燒溺死者甚衆。
瑜等率輕銳繼其後,雷鼓大進,北軍大壞。
操引軍從華容道步走,遇泥濘,道不通,天又大風,悉使羸兵負草填之,騎乃得過。
羸兵為人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衆。
劉備、周瑜水陸并進,追操至南郡。
時操軍兼以饑疫,死者太半。
操乃留征南将軍曹仁、橫野将軍徐晃守江陵,折沖将軍樂進守襄陽,引軍北還。
周瑜、程普将數萬衆,與曹仁隔江未戰。
甘甯請先徑進取夷陵,往,即得其城,因入守之。
益州将襲肅舉軍降,周瑜表以肅兵益橫野中郎将呂蒙。
蒙盛稱:“肅有膽用,且慕化遠來,于義宜益,不宜奪也。
”權善其言,還肅兵。
曹仁遣兵圍甘甯,甯困急,求救于周瑜,諸将以為兵少不足分,呂蒙謂周瑜、程普曰:“留淩公績于江陵,蒙與君行,解圍釋急,勢亦不久。
蒙保公績能十日守也。
”瑜從之,大破仁兵于夷陵,獲馬三百匹而還。
于是将士形勢自倍。
瑜乃渡江,頓北岸,與仁相距。
○通鑒-曹爽之難 (正始九年)大将軍爽,驕奢無度,飲食衣服,拟于乘輿;尚方珍玩,充牣其家;又私取先帝才人以為伎樂。
作窟室,绮疏四周,數與其黨何晏等縱酒其中。
弟羲深以為憂,數涕泣谏止之,爽不聽。
爽兄弟數俱出遊,司農沛國桓範謂曰:“總萬機,典禁兵,不宜并出。
若有閉城門,誰複内入者?”爽曰:“誰敢爾邪!” 初,清河、平原争界,八年不能決。
冀州刺史孫禮請天府所藏烈祖封平原時圖以決之。
爽信清河之訴,雲圖不可用,禮上疏自辨,辭頗剛切。
爽大怒,劾禮怨望,結刑五歲。
久之,複為并州刺史,往見太傅懿,有忿色而無言。
懿曰:“卿得并州少邪?恚理分界失分乎?”禮曰:“何明公言之乖也!禮雖不德,豈以官位往事為意邪!本謂明公齊蹤伊、呂,匡輔魏室,上報明帝之托,下建萬世之勳。
今社稷将危,天下兇兇,此禮之所以不悅也!”因涕泣橫流。
懿曰:“且止,忍不可忍!” 冬,河南尹李勝出為荊州刺史,過辭太傅懿。
懿令兩婢侍,持衣,衣落;指口言渴,婢進粥,懿不持杯而飲,粥皆流出沾胸。
勝曰:“衆情謂明公舊風發動,何意尊體乃爾!”懿使聲氣才屬,說:“年老枕疾,死在旦夕。
君當屈并州,并州近胡,好為之備!恐不複相見,以子師、昭兄弟為托。
”勝曰:“當還忝本州,非并州。
”懿乃錯亂其辭曰:“君方到并州?”勝複曰:“當忝荊州。
”懿曰:“年老意荒,不解君言。
今還為本州,盛德壯烈,好建功勳!”勝退,告爽曰:“司馬公屍居馀氣,形神已離,不足慮矣。
”他日,又向爽等垂泣曰:“太傅病不可複濟,令人怆然!”故爽等不複設備。
何晏聞平原管辂明于術數,請與相見。
十二月,丙戌,辂往詣晏,晏與之論《易》。
時鄧飏在坐,謂辂曰:“君自謂善《易》,而語初不及《易》中辭義,何也?”辂曰:“夫善《易》者不言《易》也。
”晏含笑贊之曰:“可謂要言不煩也!”因謂辂曰:“試為作一卦,知位當至三公不?”又問:“連夢見青蠅數十,來集鼻上,驅之不去,何也?”辂曰:“昔元、凱輔舜,周公佐周,皆以和惠謙恭,享有多福,此非蔔筮所能明也。
今君侯位尊勢重,而懷德者鮮,畏威者衆,殆非小心求福之道也。
又,鼻者天中之山,‘高而不危,所以長守貴。
’今青蠅臭惡而集之,位峻者颠,輕豪者亡,不可不深思也!願君侯裒多益寡,非禮不履,然後三公可至,青蠅可驅也。
”飏曰:“此老生之常譚。
”辂曰:“夫老生者見不生,常譚者見不譚。
”辂還邑舍,具以語其舅。
舅責辂言太切至,辂曰:“與死人語,何所畏邪!”舅大怒,以辂為狂。
太傅懿陰與其子中護軍師、散騎常侍昭謀誅曹爽。
(嘉平元年)春,正月,甲午,帝谒高平陵,大将軍爽與弟中領軍羲、武衛将軍訓、散騎常侍彥皆從。
太傅懿以皇太後令,閉諸城門,勒兵據武庫,授兵出屯洛水浮橋,召司徒高柔假節行大将軍事,據爽營,太仆王觀行中領軍事,據羲營。
因奏爽罪惡于帝曰;“臣昔從遼東還,先帝诏陛下、秦王及臣升禦床,把臣臂,深以後事為念。
臣言‘太祖、高祖亦屬臣以後事,此自陛下所見,無所憂苦。
萬一有不如意,臣當以死奉明诏。
’今大将軍爽,背棄顧命,敗亂國典,内則僣拟,外則專權,破壞諸營,盡據禁兵,群官要職,皆置所親,殿中宿衛,易以私人,根據盤互,縱恣日甚,又以黃門張當為都監,伺察至尊,離間二宮,傷害骨肉,天下洶洶,人懷危懼。
陛下便為寄坐,豈得久安!此非先帝诏陛下及臣升禦床之本意也。
臣雖朽邁,敢忘往言!太尉臣濟等皆以爽為有無君之心,兄弟不宜典兵宿衛,奏永甯宮,皇太後令敕臣如奏施行。
臣辄敕主者及黃門令‘罷爽、羲、訓吏兵,以侯就第,不得逗留,以稽車駕;敢有稽留,便以軍法從事!’臣辄力疾将兵屯洛水浮橋,伺察非常。
”爽得懿奏事,不通;迫窘不知所為,留車駕宿伊水南,伐木為鹿角,發屯田兵數千人以為衛。
懿使侍中高陽、許允及尚書陳泰說爽宜早自歸罪,又使爽所信殿中校尉尹大目謂爽,唯免官而已,以洛水為誓。
泰,群之子也。
初,爽以桓範鄉裡老宿,于九卿中特禮之,然不甚親也。
及懿起兵,以太後令召範,欲使行中領軍。
範欲應命,其子止之曰:“車駕在外,不如南出。
”範乃出。
至平昌城門,城門已閉。
門候司蕃,故範舉吏也,範舉手中版以示之,矯曰:“有诏召我,卿促開門!”蕃欲求見诏書,範呵之曰:“卿非我故吏邪?何以敢爾!”乃開之。
範出城,顧謂蕃曰:“太傅圖逆,卿從我去!”蕃徒行不能及,遂避側。
懿謂蔣濟曰:“智囊往矣!”濟曰:“範則智矣,然驽馬戀棧豆,爽必不能用也。
” 範至,勸爽兄弟以天子詣許昌,發四方兵以自輔。
爽疑未決,範謂羲曰:“此事昭然,卿用讀書何為邪!于今日卿等門戶,求貧賤複可得乎!且匹夫質一人,尚欲望活;卿與天子相随,令于天下,誰敢不應也!”俱不言。
範又謂羲曰:“卿别營近在阙南,洛陽典農治在城外,呼召如意。
今詣許昌,不過中宿,許昌别庫,足相被假;所憂當在谷食,而大司農印章在我身。
”羲兄弟默然不從,自甲夜至五鼓,爽乃投刀于地曰:“我亦不失作富家翁!”範哭曰:“曹子丹佳人,生汝兄弟,犭屯犢耳!何圖今日坐汝等族滅也!” 爽乃通懿奏事,白帝下诏免己官,奉帝還宮。
爽兄弟歸家,懿發洛陽吏卒圍守之;四角作高樓,令人在樓上察視爽兄弟舉動。
爽挾彈到後園中,樓上便唱言:“故大将軍東南行!”爽愁悶不知為計。
戊戌,有司奏:“黃門張當私以所擇才人與爽,疑有奸。
”收當付廷尉考實,辭雲:“爽與尚書何晏、鄧飏、丁谧、司隸校尉畢軌、荊州刺史李勝等陰謀反逆,須三月中發。
”于是收爽、羲、訓、晏、飏、谧、軌、勝并桓範皆下獄,劾以大逆不道,與張當俱夷三族。
初,爽之出也,司馬魯芝留在府,聞有變,将營騎斫津門出赴爽。
及爽解印绶,将出,主簿楊綜止之曰:“公挾主握權,舍此以至東市乎?”有司奏收芝、綜治罪,太傅懿曰:“彼各為其主也。
宥之。
”頃之,以芝為禦史中丞,綜為尚書郎。
魯芝将出,呼參軍辛敞欲與俱去。
敞,毗之子也,其姊憲英為太常羊耽妻,敞與之謀曰:“天子在外,太傅閉城門,人雲将不利國家,于事可得爾乎?”憲英曰:“以吾度之,太傅此舉,不過以誅曹爽耳。
”敞曰:“然則事就乎?”憲英曰:“得無殆就!爽之才非太傅之偶也。
”敞曰:“然則敞可以無出乎?”憲英曰:“安可以不出!職守,人之大義也。
凡人在難,猶或恤之;為人執鞭而棄其事,不祥莫大焉。
且為人任,為人死,親昵之職也,從衆而已。
”敞遂出。
事定之後,敞歎曰:“吾不謀于姊,幾不獲于義。
” 先是,爽辟王沈及太山羊祜,沈勸祜應命。
祜曰:“委質事人,複何容易!”沈遂行。
及爽敗,沈以故吏免,乃謂祜曰:“吾不忘卿前語。
”祜曰:“此非始慮所及也!” 爽從弟文叔妻夏侯令女,早寡而無子,其父文甯欲嫁之;令女刀截兩耳以自誓,居常依爽。
爽誅,其家上書絕昏,強迎以歸,複将嫁之;令女竊入寝室,引刀自斷其鼻,其家驚惋,謂之曰:“人生世間,如輕塵栖弱草耳,何至自苦乃爾!且夫家夷滅已盡,守此欲誰為哉!”令女曰:“吾聞仁者不以盛衰改節,義者不以存亡易心。
曹氏前盛之時,尚欲保終,況今衰亡,何忍棄之!此禽獸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