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二·叙記之屬一
關燈
小
中
大
皆利納公,固請之。
範獻子取貨于季孫,謂司城子梁與北宮貞子曰:“季孫未知其罪,而君伐之,請囚,請亡,于是乎不獲。
君又弗克,而自出也。
夫豈無備而能出君乎?季氏之複,天救之也。
休公徒之怒,而啟叔孫氏之心。
不然,豈其伐人而說甲執冰以遊?叔孫氏懼禍之濫,而自同于季氏,天之道也。
魯君守齊,三年而無成。
季氏甚得其民,淮夷與之,有十年之備,有齊、楚之援,有天之贊,有民之助,有堅守之心,有列國之權,而弗敢宣也,事君如在國。
故鞅以為難。
二子皆圖國者也,而欲納魯君,鞅之願也,請從二子以圍魯。
無成,死之。
”二子懼,皆辭。
乃辭小國,而以難複。
孟懿子、陽虎伐郓。
郓人将戰,子家子曰:“天命不慆久矣。
使君亡者,必此衆也。
天既禍之,而自福也,不亦難乎?猶有鬼神,此必敗也。
烏呼!為無望也夫,其死于此乎!”公使子家子如晉,公徒敗于且知。
冬,公如齊,齊侯請飨之。
子家子曰:“朝夕立于其朝,又何飨焉?其飲酒也。
”乃飲酒,使宰獻,而請安。
子仲之子曰重,為齊侯夫人,曰:“請使重見。
”子家子乃以君出。
十二月,晉籍秦緻諸侯之戍于周,魯人辭以難。
(昭公)二十八年春,公如晉,将如乾侯。
子家子曰:“有求于人,而即其安,人孰矜之?其造于竟。
”弗聽。
使請逆于晉。
晉人曰:“天禍魯國,君淹恤在外。
君亦不使一個辱在寡人,而即安于甥舅,其亦使逆君?”使公複于竟而後逆之。
(昭公)二十九年春,公至自乾侯,處于郓。
齊侯使高張來唁公,稱主君。
子家子曰:“齊卑君矣,君隻辱焉。
”公如乾侯。
平子每歲賈馬,具從者之衣屦,而歸之于乾侯。
公執歸馬者,賣之,乃不歸馬。
衛侯來獻其乘馬曰啟服,塹而死,公将為之椟。
子家子曰:“從者病矣,請以食之。
”乃以帏裹之。
公賜公衍羔裘,使獻龍輔于齊侯,遂入羔裘。
齊侯喜,與之陽谷。
公衍、公為之生也,其母偕出。
公衍先生,公為之母曰:“相與偕出,請相與偕告。
”三日,公為生,其母先以告,公為為兄。
公私喜于陽谷而思于魯,曰:“務人為此禍也。
且後生而為兄,其誣也久矣。
”乃黜之,而以公衍為大子。
(昭公)三十一年春,王正月,公在乾侯,言不能外内也。
晉侯将以師納公。
範獻子曰:“若召季孫而不來,則信不臣矣。
然後伐之,若何?”晉人召季孫,獻子使私焉,曰:“子必來,我受其無咎。
”季孫意如會晉荀跞于适曆。
荀跞曰:“寡君使跞謂吾子:‘何故出君?有君不事,周有常刑,子其圖之!’”季孫練冠麻衣跣行,伏而對曰:“事君,臣之所不得也,敢逃刑命?君若以臣為有罪,請囚于費,以待君之察也,亦唯君。
若以先臣之故,不絕季氏,而賜之死。
若弗殺弗亡,君之惠也,死且不朽。
若得從君而歸,則固臣之願也。
敢有異心?” 夏四月,季孫從知伯如乾侯。
子家子曰:“君與之歸。
一慚之不忍,而終身慚乎?”公曰:“諾。
”衆曰:“在一言矣,君必逐之。
”荀跞以晉侯之命唁公,且曰:“寡君使跞以君命讨于意如,意如不敢逃死,君其入也!”公曰:“君惠顧先君之好,施及亡人,将使歸糞除宗祧以事君,則不能夫人。
己所能見夫人者,有如河!”荀跞掩耳而走,曰:“寡君其罪之恐,敢與知魯國之難?臣請複于寡君。
”退而謂季孫:“君怒未怠,子姑歸祭。
”子家子曰:“君以一乘入于魯師,季孫必與君歸。
”公欲從之,衆從者脅公,不得歸。
(昭公)三十二年春,王正月,公在乾侯。
言不能外内,又不能用其人也。
十二月,公疾,遍賜大夫,大夫不受。
賜子家子雙琥,一環,一璧,輕服,受之。
大夫皆受其賜。
己未,公薨。
子家子反賜于府人,曰:“吾不敢逆君命也。
”大夫皆反其賜。
書曰:“公薨于乾侯。
”言失其所也。
趙簡子問于史墨曰:“季氏出其君,而民服焉,諸侯與之,君死于外,而莫之或罪也。
”對曰:“物生有兩,有三,有五,有陪貳。
故天有三辰,地有五行,體有左右,各有妃耦。
王有公,諸侯有卿,皆有貳也。
天生季氏,以貳魯侯,為日久矣。
民之服焉,不亦宜乎?魯君世從其失,季氏世修其勤,民忘君矣。
雖死于外,其誰矜之?社稷無常奉,君臣無常位,自古以然。
故《詩》曰:‘高岸為谷,深谷為陵。
’三後之姓,于今為庶,王所知也。
在《易》卦,雷乘《乾》曰《大壯》,天之道也。
昔成季友,桓之季也,文姜之愛子也,始震而蔔。
蔔人谒之,曰:‘生有嘉聞,其名曰友,為公室輔。
’及生,如蔔人之言,有文在其手曰‘友’,遂以名之。
既而有大功于魯,受費以為上卿。
至于文子、武子,世增其業,不廢舊績。
魯文公薨,而東門遂殺適立庶,魯君于是乎失國,政在季氏,于此君也,四公矣。
民不知君,何以得國?是以為君,慎器與名,不可以假人。
” (定公元年)夏,叔孫成子逆公之喪于乾侯。
季孫曰:“子家子亟言于我,未嘗不中吾志也。
吾欲與之從政,子必止之,且聽命焉。
”子家子不見叔孫,易幾而哭。
叔孫請見子家子,子家子辭,曰:“羁未得見,而從君以出。
君不命而薨,羁不敢見。
”叔孫使告之曰:“公衍、公為實使群臣不得事君。
若公子宋主社稷,則群臣之願也。
凡從君出而可以入者,将唯子是聽。
子家氏未有後,季孫願與子從政,此皆季孫之願也,使不敢以告。
”對曰:“若立君,則有卿士、大夫與守龜在,羁弗敢知。
若從君者,則貌而出者,入可也;寇而出者,行可也。
若羁也,則君知其出也,而未知其入也,羁将逃也。
” 喪及壞隤,公子宋先入,從公者皆自壞隤反。
六月癸亥,公之喪至自乾侯。
戊辰,公即位。
季孫使役如阚,公氏将溝焉。
榮駕鵝曰:“生不能事,死又離之,以自旌也。
縱子忍之,後必或恥之。
”乃止。
季孫問于榮駕鵝曰:“吾欲為君谥,使子孫知之。
”對曰:“生弗能事,死又惡之,以自信也。
将焉用之?”乃止。
秋七月癸巳,葬昭公于墓道南。
孔子之為司寇也,溝而合諸墓。
昭公出,故季平子禱于炀公。
九月,立炀宮。
○左傳-吳楚柏舉之戰 (定公四年)沈人不會于召陵,晉人使蔡伐之。
夏,蔡滅沈。
秋,楚為沈故,圍蔡。
伍員為吳行人以謀楚。
楚之殺郤宛也,伯氏之族出。
伯州犁之孫嚭為吳大宰以謀楚。
楚自昭王即位,無歲不有吳師。
蔡侯因之,以其子乾與其大夫之子為質于吳。
冬,蔡侯、吳子、唐侯伐楚。
舍舟于淮汭,自豫章與楚夾漢。
左司馬戌謂子常曰:“子沿漢而與之上下,我悉方城外以毀其舟,還塞大隧、直轅、冥厄,子濟漢而伐之,我自後擊之,必大敗之。
”既謀而行。
武城黑謂子常曰:“吳用木也,我用革也,不可久也。
不如速戰。
”史皇謂子常:“楚人惡子而好司馬,若司馬毀吳舟于淮,塞城口而入,是獨克吳也。
子必速戰,不然不免。
”乃濟漢而陳,自小别至于大别。
三戰,子常知不可,欲奔。
史皇曰:“安求其事,難而逃之,将何所入?子必死之,初罪必盡說。
” 十一月庚午,二師陳于柏舉。
阖廬之弟夫概王,晨請于阖廬曰:“楚瓦不仁,其臣莫有死志,先伐之,其卒必奔。
而後大師繼之,必克。
”弗許。
夫概王曰:“所謂‘臣義而行,不待命’者,其此之謂也。
今日我死,楚可入也。
”以其屬五千,先擊子常之卒。
子常之卒奔,楚師亂,吳師大敗之。
子常奔鄭。
史皇以其乘廣死。
吳從楚師,及清發,将擊之。
夫王曰:“困獸猶鬥,況人乎?若知不免而緻死,必敗我。
若使先濟者知免,後者慕之,蔑有鬥心矣。
半濟而後可擊也。
”從之。
又敗之。
楚人為食,吳人及之,奔。
食而從之,敗諸雍澨,五戰及郢。
己卯,楚子取其妹季羋畀我以出,涉睢。
針尹固與王同舟,王使執燧象以奔吳師。
庚辰,吳入郢,以班處宮。
子山處令尹之宮,夫王欲攻之,懼而去之,夫王入之。
左司馬戌及息而還,敗吳師于雍澨,傷。
初,司馬臣阖廬,故恥為禽焉。
謂其臣曰:“誰能免吾首?”吳句卑曰:“臣賤,可乎?”司馬曰:“我實失子,可哉!”三戰皆傷,曰:“吾不用也已。
”句卑布裳,刭而裹之,藏其身而以其首免。
楚子涉雎,濟江,入于雲中。
王寝,盜攻之,以戈擊王。
王孫由于以背受之。
中肩。
王奔鄖,鐘建負季羋以從,由于徐蘇而從。
鄖公辛之弟懷将弑王,曰:“平王殺吾父,我殺其子,不亦可乎?”辛曰:“君讨臣,誰敢仇之?君命,天也,若死天命,将誰仇?《詩》曰:‘柔亦不茹,剛亦不吐,不侮矜寡,不畏強禦。
’唯仁者能之。
違強陵弱,非勇也。
乘人之約,非仁也。
滅宗廢祀,非孝也。
動無令名,非知也。
必犯是,餘将殺女。
”鬥辛與其弟巢以王奔随。
吳人從之,謂随人曰:“周之子孫在漢川者,楚實盡之。
天誘其衷,緻罰于楚,而君又竄之。
周室何罪?君若顧報周室,施及寡人,以獎天衷,君之惠也。
漢陽之田,君實有之。
”楚子在公宮之北,吳人在其南。
子期似王,逃王,而己為王,曰:“以我與之,王必免。
”随人蔔與之,不吉。
乃辭吳曰:“以随之辟小而密迩于楚,楚實存之,世有盟誓,至于今未改。
若難而棄之,何以事君?執事之患,不唯一人。
若鸠楚竟,敢不聽命。
”吳人乃退。
鑢金初宦于子期氏,實與随人要言。
王使見,辭,曰:“不敢以約為利。
”王割子期之心,以與随人盟。
初,伍員與申包胥友。
其亡也,謂申包胥曰:“我必複楚國。
”申包胥曰:“勉之!子能複之,我必能興之。
”及昭王在随,申包胥如秦乞師,曰:“吳為封豕、長蛇,以薦食上國,虐始于楚。
寡君失守社稷,越在草莽。
使下臣告急,曰:‘夷德無厭,若鄰于君,疆埸之患也。
逮吳之未定,君其取分焉。
若楚之遂亡,君之土也。
若以君靈撫之,世以事君。
’”秦伯使辭焉,曰:“寡人聞命矣。
子姑就館,将圖而告。
”對曰:“寡君越在草莽,未獲所伏。
下臣何敢即安?”立,依于庭牆而哭,日夜不絕聲,勺飲不入口七日。
秦哀公為之賦《無衣》,九頓首而坐,秦師乃出。
(定公五年)申包胥以秦師至,秦子蒲、子虎帥車五百乘以救楚。
子蒲曰:“吾未知吳道。
”使楚人先與吳人戰,而自稷會之,大敗夫王于沂。
吳人獲薳射于柏舉,其子帥奔徒以從子西,敗吳師于軍祥。
秋七月,子期、子蒲滅唐。
九月,夫王歸,自立也。
以與王戰而敗,奔楚,為堂溪氏。
吳師敗楚師于雍澨,秦師又敗吳師。
吳師居麇,子期将焚之,子西曰:“父兄親暴骨焉,不能收,又焚之,不可。
”子期曰:“國亡矣!死者若有知也,可以歆舊祀,豈憚焚之?”焚之,而又戰,吳師敗。
又戰于公婿之溪,吳師大敗,吳子乃歸。
囚闉輿罷,闉輿罷請先,遂逃歸。
葉公諸梁之弟後臧從其母于吳,不待而歸。
葉公終不正視。
乙亥,陽虎囚季桓子及公父文伯,而逐仲梁懷。
冬十月丁亥,殺公何藐。
己醜,盟桓子于稷門之内。
庚寅,大詛,逐公父歜及秦遄,皆奔齊。
楚子入于郢。
初,鬥辛聞吳人之争宮也,曰:“吾聞之:‘不讓則不和,不和不可以遠征。
’吳争于楚,必有亂。
有亂則必歸,焉能定楚?”王之奔随也,将涉于成臼,藍尹亹涉其帑,不與王舟。
及甯,王欲殺之。
子西曰:“子常唯思舊怨以敗,君何效焉?”王曰:“善。
使複其所,吾以志前惡。
”王賞鬥辛、王孫由于、王孫圉、鐘建、鬥巢、申包胥、王孫賈、宋木、鬥懷。
子西曰:“請舍懷也。
”王曰:“大德滅小怨,道也。
”申包胥曰:“吾為君也,非為身也。
君既定矣,又何求?且吾尤子旗,其又為諸?”遂逃賞。
王将嫁季羋,季羋辭曰:“所以為女子,遠丈夫也。
鐘建負我矣。
”以妻鐘建,以為樂尹。
王之在随也,子西為王輿服以保路,國于脾洩。
聞王所在,而後從王。
王使由于城麇,複命,子西問高厚焉,弗知。
子西曰:“不能,如辭。
城不知高厚,小大何知?”對曰:“固辭不能,子使餘也。
人各有能有不能。
王遇盜于雲中,餘受其戈,其所猶在。
”袒而示之背,曰:“此餘所能也。
脾洩之事,餘亦弗能也。
” ○左傳-晉鄭鐵之戰 (哀公二年)六月乙酉,晉趙鞅納衛大子于戚。
宵迷,陽虎曰:“右河而南,必至焉。
”使大子絻,八人衰绖,僞自衛逆者。
告于門,哭而入,遂居之。
秋八月,齊人輸範氏粟,鄭子姚、子般送之。
士吉射逆之,趙鞅禦之,遇于戚。
陽虎曰:“吾車少,以兵車之旆,與罕、驷兵車先陳。
罕、驷自後随而從之,彼見吾貌,必有懼心。
于是乎會之,必大敗之。
”從之。
蔔戰,龜焦。
樂丁曰:“《詩》曰:‘爰始爰謀,爰契我龜。
’謀協以故,兆詢可也。
”簡子誓曰:“範氏、中行氏,反易天明,斬艾百姓,欲擅晉國而滅其君。
寡君恃鄭而保焉。
今鄭為不道,棄君助臣,二三子順天明,從君命,經德義,除诟恥,在此行也。
克敵者,上大夫受縣,下大夫受郡,士田十萬,庶人工商遂,人臣隸圉免。
志父無罪,君實圖之。
若其有罪,絞缢以戮,桐棺三寸,不設屬辟,素車樸馬,無入于兆,下卿之罰也。
”甲戌,将戰,郵無恤禦簡子,衛太子為右。
登鐵上,望見鄭師衆,大子懼,自投于車下。
子良授大子綏而乘之,曰:“婦人也。
”簡子巡列,曰:“畢萬,匹夫也。
七戰皆獲,有馬百乘,死于牖下。
群子勉之,死不在寇。
”繁羽禦趙羅,宋勇為右。
羅無勇,麇之。
吏诘之,禦對曰:“痁作而伏。
”衛大子禱曰:“曾孫蒯聩敢昭告皇祖文王、烈祖康叔、文祖襄公:鄭勝亂從,晉午在難,不能治亂,使鞅讨之。
蒯聩不敢自佚,備持矛焉。
敢告無絕筋,無折骨,無面傷,以集大事,無作三祖羞。
大命不敢請,佩玉不敢愛。
” 鄭人擊簡子中肩,斃于車中,獲其蜂旗。
大子救之以戈,鄭師北,獲溫大夫趙羅。
大子複伐之,鄭師大敗,獲齊粟千車。
趙孟喜曰:“可矣。
”傅傁曰:“雖克鄭,猶有知在,憂未艾也。
” 初,周人與範氏田,公孫尨稅焉。
趙氏得而獻之,吏請殺之。
趙孟曰:“為其主也,何罪?”止而與之田。
及鐵之戰,以徒五百人宵攻鄭師,取蜂旗于子姚之幕下,獻曰:“請報主德。
” 追鄭師。
姚、般、公孫林殿而射,前列多死。
趙孟曰:“國無小。
”既戰,簡子曰:“吾伏弢嘔血,鼓音不衰,今日我上也。
”大子曰:“吾救主于車,退敵于下,我,右之上也。
”郵良曰:“我兩靷将絕,吾能止之,我,禦之上也。
”駕而乘材,兩靷皆絕。
○左傳-齊魯清之戰 (哀公)十一年春,齊為鄎故,國書、高無丕帥師伐我,及清。
季孫謂其宰冉求曰:“齊師在清,必魯故也。
若之何?”求曰:“一子守,二子從公禦諸竟。
”季孫曰:“不能。
”求曰:“居封疆之間。
”季孫告二子,二子不可。
求曰:“若不可,則君無出。
一子帥師,背城而戰。
不屬者,非魯人也。
魯之群室,衆于齊之兵車。
一室敵車,優矣。
子何患焉?二子之不欲戰也宜,政在季氏。
當子之身,齊人伐魯而不能戰,子之恥也。
大不列于諸侯矣。
”季孫使從于朝,俟于黨氏之溝。
武叔呼而問戰焉,對曰:“君子有遠慮,小人何知?”懿子強問之,對曰:“小人慮材而言,量力而共者也。
”武叔曰:“是謂我不成丈夫也。
”退而蒐乘,孟孺子洩帥右師,顔羽禦,邴洩為右。
冉求帥左師,管周父禦,樊遲為右。
季孫曰:“須也弱。
”有子曰:“就用命焉。
”季氏之甲七千,冉有以武城人三百為己徒卒。
老幼守宮,次于雩門之外。
五日,右師從之。
公叔務人見保者而泣,曰:“事充政重,上不能謀,士不能死,何以治民?吾既言之矣,敢不勉乎!” 師及齊師戰于郊,齊師自稷曲,師不逾溝。
樊遲曰:“非不能也,不信子也。
請三刻而逾之。
”如之,衆從之。
師入齊軍,右師奔,齊人從之,陳瓘、陳莊涉泗。
孟之側後入以為殿,抽矢策其馬,曰:“馬不進也。
”林不狃之伍曰:“走乎?”不狃曰:“誰不如?”曰:“然則止乎?”不狃曰:“惡賢?”徐步而死。
師獲甲首八十,齊人不能師。
宵,諜曰:“齊人遁。
”冉有請從之三,季孫弗許。
孟孺子語人曰:“我不如顔羽,而賢于邴洩。
子羽銳敏,我不欲戰而能默。
洩曰:‘驅之。
’”公為與其嬖僮汪锜乘,皆死,皆殡。
孔子曰:“能執幹戈以衛社稷,可無殇也。
”冉有用矛于齊師,故能入其軍。
孔子曰:“義也。
” ○左傳-白公之難 (哀公十六年)楚太子建之遇讒也,自城父奔宋。
又辟華氏之亂于鄭,鄭人甚善之。
又适晉,與晉人謀襲鄭,乃求複焉。
鄭人複之如初。
晉人使諜于子木,請行而期焉。
子木暴虐于其私邑,邑人訴之。
鄭人省之,得晉諜焉。
遂殺子木。
其子曰勝,在吳。
子西欲召之,葉公曰:“吾聞勝也詐而亂,無乃害乎?”子西曰:“吾聞勝也信而勇,不為不利,舍諸邊竟,使衛藩焉。
”葉公曰:“周仁之謂信,率義之謂勇。
吾聞勝也好複言,而求死士,殆有私乎?複言,非信也。
期死,非勇也。
子必悔之。
”弗從。
召之使處吳竟,為白公。
請伐鄭,子西曰:“楚未節也。
不然,吾不忘也。
”他日,又請,許之。
未起師,晉人伐鄭,楚救之,與之盟。
勝怒,曰:“鄭人在此,仇不遠矣。
” 勝自厲劍,子期之子平見之,曰:“王孫何自厲也?”曰:“勝以直聞,不告女,庸為直乎?将以殺爾父。
”平以告子西。
子西曰:“勝如卵,餘翼而長之。
楚國第,我死,令尹、司馬,非勝而誰?”勝聞之,曰:“令尹之狂也!得死,乃非我。
”子西不悛。
勝謂石乞曰:“王與二卿士,皆五百人當之,則可矣。
”乞曰:“不可得也。
”曰:“市南有熊宜僚者,若得之,可以當五百人矣。
”乃從白公而見之,與之言,說。
告之故,辭。
承之以劍,不動。
勝曰:“不為利谄,不為威惕,不洩人言以求媚者,去之。
” 吳人伐慎,白公敗之。
請以戰備獻,許之。
遂作亂。
秋七月,殺子西、子期于朝,而劫惠王。
子西以袂掩面而死。
子期曰:“昔者吾以力事君,不可以弗終。
”抉豫章以殺人而後死。
石乞曰:“焚庫弑王,不然不濟。
”白公曰:“不可。
弑王,不祥,焚庫,無聚,将何以守矣?”乞曰:“有楚國而治其民,以敬事神,可以得祥,且有聚矣,何患?”弗從。
葉公在蔡,方城之外皆曰:“可以入矣。
”子高曰:“吾聞之,以險僥幸者,其求無餍,偏重必離。
”聞其殺齊管修也而後入。
白公欲以子闾為王,子闾不可,遂劫以兵。
子闾曰:“王孫若安靖楚國,匡正王室,而後庇焉,啟之願也,敢不聽從。
若将專利以傾王室,不顧楚國,有死不能。
”遂殺之,而以王如高府,石乞尹門,圉公陽穴宮,負王以如昭夫人之宮。
葉公亦至,及北門,或遇之,曰:“君胡不胄?國人望君如望慈父母焉。
盜賊之矢若傷君,是絕民望也。
若之何不胄?”乃胄而進。
又遇一人曰:“君胡胄?國人望君如望歲焉,日日以幾。
若見君面,是得艾也。
民知不死,其亦夫有奮心,猶将旌君以徇于國,而反掩面以絕民望,不亦甚乎?”乃免胄而進。
遇箴尹固,帥其屬,将與白公。
子高曰:“微二子者,楚不國矣。
棄德從賊,其可保乎?”乃從葉公。
使與國人以攻白公。
白公奔山而缢,其徒微之。
生拘石乞而問白公之死焉,對曰:“餘知其死所,而長者使餘勿言。
”曰:“不言将烹。
”乞曰:“此事克則為卿,不克則烹,固其所也,何害?”乃烹石乞。
王孫燕奔頯黃氏。
諸梁兼二事,國甯,乃使甯為令尹,使寬為司馬,而老于葉。
範獻子取貨于季孫,謂司城子梁與北宮貞子曰:“季孫未知其罪,而君伐之,請囚,請亡,于是乎不獲。
君又弗克,而自出也。
夫豈無備而能出君乎?季氏之複,天救之也。
休公徒之怒,而啟叔孫氏之心。
不然,豈其伐人而說甲執冰以遊?叔孫氏懼禍之濫,而自同于季氏,天之道也。
魯君守齊,三年而無成。
季氏甚得其民,淮夷與之,有十年之備,有齊、楚之援,有天之贊,有民之助,有堅守之心,有列國之權,而弗敢宣也,事君如在國。
故鞅以為難。
二子皆圖國者也,而欲納魯君,鞅之願也,請從二子以圍魯。
無成,死之。
”二子懼,皆辭。
乃辭小國,而以難複。
孟懿子、陽虎伐郓。
郓人将戰,子家子曰:“天命不慆久矣。
使君亡者,必此衆也。
天既禍之,而自福也,不亦難乎?猶有鬼神,此必敗也。
烏呼!為無望也夫,其死于此乎!”公使子家子如晉,公徒敗于且知。
冬,公如齊,齊侯請飨之。
子家子曰:“朝夕立于其朝,又何飨焉?其飲酒也。
”乃飲酒,使宰獻,而請安。
子仲之子曰重,為齊侯夫人,曰:“請使重見。
”子家子乃以君出。
十二月,晉籍秦緻諸侯之戍于周,魯人辭以難。
(昭公)二十八年春,公如晉,将如乾侯。
子家子曰:“有求于人,而即其安,人孰矜之?其造于竟。
”弗聽。
使請逆于晉。
晉人曰:“天禍魯國,君淹恤在外。
君亦不使一個辱在寡人,而即安于甥舅,其亦使逆君?”使公複于竟而後逆之。
(昭公)二十九年春,公至自乾侯,處于郓。
齊侯使高張來唁公,稱主君。
子家子曰:“齊卑君矣,君隻辱焉。
”公如乾侯。
平子每歲賈馬,具從者之衣屦,而歸之于乾侯。
公執歸馬者,賣之,乃不歸馬。
衛侯來獻其乘馬曰啟服,塹而死,公将為之椟。
子家子曰:“從者病矣,請以食之。
”乃以帏裹之。
公賜公衍羔裘,使獻龍輔于齊侯,遂入羔裘。
齊侯喜,與之陽谷。
公衍、公為之生也,其母偕出。
公衍先生,公為之母曰:“相與偕出,請相與偕告。
”三日,公為生,其母先以告,公為為兄。
公私喜于陽谷而思于魯,曰:“務人為此禍也。
且後生而為兄,其誣也久矣。
”乃黜之,而以公衍為大子。
(昭公)三十一年春,王正月,公在乾侯,言不能外内也。
晉侯将以師納公。
範獻子曰:“若召季孫而不來,則信不臣矣。
然後伐之,若何?”晉人召季孫,獻子使私焉,曰:“子必來,我受其無咎。
”季孫意如會晉荀跞于适曆。
荀跞曰:“寡君使跞謂吾子:‘何故出君?有君不事,周有常刑,子其圖之!’”季孫練冠麻衣跣行,伏而對曰:“事君,臣之所不得也,敢逃刑命?君若以臣為有罪,請囚于費,以待君之察也,亦唯君。
若以先臣之故,不絕季氏,而賜之死。
若弗殺弗亡,君之惠也,死且不朽。
若得從君而歸,則固臣之願也。
敢有異心?” 夏四月,季孫從知伯如乾侯。
子家子曰:“君與之歸。
一慚之不忍,而終身慚乎?”公曰:“諾。
”衆曰:“在一言矣,君必逐之。
”荀跞以晉侯之命唁公,且曰:“寡君使跞以君命讨于意如,意如不敢逃死,君其入也!”公曰:“君惠顧先君之好,施及亡人,将使歸糞除宗祧以事君,則不能夫人。
己所能見夫人者,有如河!”荀跞掩耳而走,曰:“寡君其罪之恐,敢與知魯國之難?臣請複于寡君。
”退而謂季孫:“君怒未怠,子姑歸祭。
”子家子曰:“君以一乘入于魯師,季孫必與君歸。
”公欲從之,衆從者脅公,不得歸。
(昭公)三十二年春,王正月,公在乾侯。
言不能外内,又不能用其人也。
十二月,公疾,遍賜大夫,大夫不受。
賜子家子雙琥,一環,一璧,輕服,受之。
大夫皆受其賜。
己未,公薨。
子家子反賜于府人,曰:“吾不敢逆君命也。
”大夫皆反其賜。
書曰:“公薨于乾侯。
”言失其所也。
趙簡子問于史墨曰:“季氏出其君,而民服焉,諸侯與之,君死于外,而莫之或罪也。
”對曰:“物生有兩,有三,有五,有陪貳。
故天有三辰,地有五行,體有左右,各有妃耦。
王有公,諸侯有卿,皆有貳也。
天生季氏,以貳魯侯,為日久矣。
民之服焉,不亦宜乎?魯君世從其失,季氏世修其勤,民忘君矣。
雖死于外,其誰矜之?社稷無常奉,君臣無常位,自古以然。
故《詩》曰:‘高岸為谷,深谷為陵。
’三後之姓,于今為庶,王所知也。
在《易》卦,雷乘《乾》曰《大壯》,天之道也。
昔成季友,桓之季也,文姜之愛子也,始震而蔔。
蔔人谒之,曰:‘生有嘉聞,其名曰友,為公室輔。
’及生,如蔔人之言,有文在其手曰‘友’,遂以名之。
既而有大功于魯,受費以為上卿。
至于文子、武子,世增其業,不廢舊績。
魯文公薨,而東門遂殺適立庶,魯君于是乎失國,政在季氏,于此君也,四公矣。
民不知君,何以得國?是以為君,慎器與名,不可以假人。
” (定公元年)夏,叔孫成子逆公之喪于乾侯。
季孫曰:“子家子亟言于我,未嘗不中吾志也。
吾欲與之從政,子必止之,且聽命焉。
”子家子不見叔孫,易幾而哭。
叔孫請見子家子,子家子辭,曰:“羁未得見,而從君以出。
君不命而薨,羁不敢見。
”叔孫使告之曰:“公衍、公為實使群臣不得事君。
若公子宋主社稷,則群臣之願也。
凡從君出而可以入者,将唯子是聽。
子家氏未有後,季孫願與子從政,此皆季孫之願也,使不敢以告。
”對曰:“若立君,則有卿士、大夫與守龜在,羁弗敢知。
若從君者,則貌而出者,入可也;寇而出者,行可也。
若羁也,則君知其出也,而未知其入也,羁将逃也。
” 喪及壞隤,公子宋先入,從公者皆自壞隤反。
六月癸亥,公之喪至自乾侯。
戊辰,公即位。
季孫使役如阚,公氏将溝焉。
榮駕鵝曰:“生不能事,死又離之,以自旌也。
縱子忍之,後必或恥之。
”乃止。
季孫問于榮駕鵝曰:“吾欲為君谥,使子孫知之。
”對曰:“生弗能事,死又惡之,以自信也。
将焉用之?”乃止。
秋七月癸巳,葬昭公于墓道南。
孔子之為司寇也,溝而合諸墓。
昭公出,故季平子禱于炀公。
九月,立炀宮。
○左傳-吳楚柏舉之戰 (定公四年)沈人不會于召陵,晉人使蔡伐之。
夏,蔡滅沈。
秋,楚為沈故,圍蔡。
伍員為吳行人以謀楚。
楚之殺郤宛也,伯氏之族出。
伯州犁之孫嚭為吳大宰以謀楚。
楚自昭王即位,無歲不有吳師。
蔡侯因之,以其子乾與其大夫之子為質于吳。
冬,蔡侯、吳子、唐侯伐楚。
舍舟于淮汭,自豫章與楚夾漢。
左司馬戌謂子常曰:“子沿漢而與之上下,我悉方城外以毀其舟,還塞大隧、直轅、冥厄,子濟漢而伐之,我自後擊之,必大敗之。
”既謀而行。
武城黑謂子常曰:“吳用木也,我用革也,不可久也。
不如速戰。
”史皇謂子常:“楚人惡子而好司馬,若司馬毀吳舟于淮,塞城口而入,是獨克吳也。
子必速戰,不然不免。
”乃濟漢而陳,自小别至于大别。
三戰,子常知不可,欲奔。
史皇曰:“安求其事,難而逃之,将何所入?子必死之,初罪必盡說。
” 十一月庚午,二師陳于柏舉。
阖廬之弟夫概王,晨請于阖廬曰:“楚瓦不仁,其臣莫有死志,先伐之,其卒必奔。
而後大師繼之,必克。
”弗許。
夫概王曰:“所謂‘臣義而行,不待命’者,其此之謂也。
今日我死,楚可入也。
”以其屬五千,先擊子常之卒。
子常之卒奔,楚師亂,吳師大敗之。
子常奔鄭。
史皇以其乘廣死。
吳從楚師,及清發,将擊之。
夫王曰:“困獸猶鬥,況人乎?若知不免而緻死,必敗我。
若使先濟者知免,後者慕之,蔑有鬥心矣。
半濟而後可擊也。
”從之。
又敗之。
楚人為食,吳人及之,奔。
食而從之,敗諸雍澨,五戰及郢。
己卯,楚子取其妹季羋畀我以出,涉睢。
針尹固與王同舟,王使執燧象以奔吳師。
庚辰,吳入郢,以班處宮。
子山處令尹之宮,夫王欲攻之,懼而去之,夫王入之。
左司馬戌及息而還,敗吳師于雍澨,傷。
初,司馬臣阖廬,故恥為禽焉。
謂其臣曰:“誰能免吾首?”吳句卑曰:“臣賤,可乎?”司馬曰:“我實失子,可哉!”三戰皆傷,曰:“吾不用也已。
”句卑布裳,刭而裹之,藏其身而以其首免。
楚子涉雎,濟江,入于雲中。
王寝,盜攻之,以戈擊王。
王孫由于以背受之。
中肩。
王奔鄖,鐘建負季羋以從,由于徐蘇而從。
鄖公辛之弟懷将弑王,曰:“平王殺吾父,我殺其子,不亦可乎?”辛曰:“君讨臣,誰敢仇之?君命,天也,若死天命,将誰仇?《詩》曰:‘柔亦不茹,剛亦不吐,不侮矜寡,不畏強禦。
’唯仁者能之。
違強陵弱,非勇也。
乘人之約,非仁也。
滅宗廢祀,非孝也。
動無令名,非知也。
必犯是,餘将殺女。
”鬥辛與其弟巢以王奔随。
吳人從之,謂随人曰:“周之子孫在漢川者,楚實盡之。
天誘其衷,緻罰于楚,而君又竄之。
周室何罪?君若顧報周室,施及寡人,以獎天衷,君之惠也。
漢陽之田,君實有之。
”楚子在公宮之北,吳人在其南。
子期似王,逃王,而己為王,曰:“以我與之,王必免。
”随人蔔與之,不吉。
乃辭吳曰:“以随之辟小而密迩于楚,楚實存之,世有盟誓,至于今未改。
若難而棄之,何以事君?執事之患,不唯一人。
若鸠楚竟,敢不聽命。
”吳人乃退。
鑢金初宦于子期氏,實與随人要言。
王使見,辭,曰:“不敢以約為利。
”王割子期之心,以與随人盟。
初,伍員與申包胥友。
其亡也,謂申包胥曰:“我必複楚國。
”申包胥曰:“勉之!子能複之,我必能興之。
”及昭王在随,申包胥如秦乞師,曰:“吳為封豕、長蛇,以薦食上國,虐始于楚。
寡君失守社稷,越在草莽。
使下臣告急,曰:‘夷德無厭,若鄰于君,疆埸之患也。
逮吳之未定,君其取分焉。
若楚之遂亡,君之土也。
若以君靈撫之,世以事君。
’”秦伯使辭焉,曰:“寡人聞命矣。
子姑就館,将圖而告。
”對曰:“寡君越在草莽,未獲所伏。
下臣何敢即安?”立,依于庭牆而哭,日夜不絕聲,勺飲不入口七日。
秦哀公為之賦《無衣》,九頓首而坐,秦師乃出。
(定公五年)申包胥以秦師至,秦子蒲、子虎帥車五百乘以救楚。
子蒲曰:“吾未知吳道。
”使楚人先與吳人戰,而自稷會之,大敗夫王于沂。
吳人獲薳射于柏舉,其子帥奔徒以從子西,敗吳師于軍祥。
秋七月,子期、子蒲滅唐。
九月,夫王歸,自立也。
以與王戰而敗,奔楚,為堂溪氏。
吳師敗楚師于雍澨,秦師又敗吳師。
吳師居麇,子期将焚之,子西曰:“父兄親暴骨焉,不能收,又焚之,不可。
”子期曰:“國亡矣!死者若有知也,可以歆舊祀,豈憚焚之?”焚之,而又戰,吳師敗。
又戰于公婿之溪,吳師大敗,吳子乃歸。
囚闉輿罷,闉輿罷請先,遂逃歸。
葉公諸梁之弟後臧從其母于吳,不待而歸。
葉公終不正視。
乙亥,陽虎囚季桓子及公父文伯,而逐仲梁懷。
冬十月丁亥,殺公何藐。
己醜,盟桓子于稷門之内。
庚寅,大詛,逐公父歜及秦遄,皆奔齊。
楚子入于郢。
初,鬥辛聞吳人之争宮也,曰:“吾聞之:‘不讓則不和,不和不可以遠征。
’吳争于楚,必有亂。
有亂則必歸,焉能定楚?”王之奔随也,将涉于成臼,藍尹亹涉其帑,不與王舟。
及甯,王欲殺之。
子西曰:“子常唯思舊怨以敗,君何效焉?”王曰:“善。
使複其所,吾以志前惡。
”王賞鬥辛、王孫由于、王孫圉、鐘建、鬥巢、申包胥、王孫賈、宋木、鬥懷。
子西曰:“請舍懷也。
”王曰:“大德滅小怨,道也。
”申包胥曰:“吾為君也,非為身也。
君既定矣,又何求?且吾尤子旗,其又為諸?”遂逃賞。
王将嫁季羋,季羋辭曰:“所以為女子,遠丈夫也。
鐘建負我矣。
”以妻鐘建,以為樂尹。
王之在随也,子西為王輿服以保路,國于脾洩。
聞王所在,而後從王。
王使由于城麇,複命,子西問高厚焉,弗知。
子西曰:“不能,如辭。
城不知高厚,小大何知?”對曰:“固辭不能,子使餘也。
人各有能有不能。
王遇盜于雲中,餘受其戈,其所猶在。
”袒而示之背,曰:“此餘所能也。
脾洩之事,餘亦弗能也。
” ○左傳-晉鄭鐵之戰 (哀公二年)六月乙酉,晉趙鞅納衛大子于戚。
宵迷,陽虎曰:“右河而南,必至焉。
”使大子絻,八人衰绖,僞自衛逆者。
告于門,哭而入,遂居之。
秋八月,齊人輸範氏粟,鄭子姚、子般送之。
士吉射逆之,趙鞅禦之,遇于戚。
陽虎曰:“吾車少,以兵車之旆,與罕、驷兵車先陳。
罕、驷自後随而從之,彼見吾貌,必有懼心。
于是乎會之,必大敗之。
”從之。
蔔戰,龜焦。
樂丁曰:“《詩》曰:‘爰始爰謀,爰契我龜。
’謀協以故,兆詢可也。
”簡子誓曰:“範氏、中行氏,反易天明,斬艾百姓,欲擅晉國而滅其君。
寡君恃鄭而保焉。
今鄭為不道,棄君助臣,二三子順天明,從君命,經德義,除诟恥,在此行也。
克敵者,上大夫受縣,下大夫受郡,士田十萬,庶人工商遂,人臣隸圉免。
志父無罪,君實圖之。
若其有罪,絞缢以戮,桐棺三寸,不設屬辟,素車樸馬,無入于兆,下卿之罰也。
”甲戌,将戰,郵無恤禦簡子,衛太子為右。
登鐵上,望見鄭師衆,大子懼,自投于車下。
子良授大子綏而乘之,曰:“婦人也。
”簡子巡列,曰:“畢萬,匹夫也。
七戰皆獲,有馬百乘,死于牖下。
群子勉之,死不在寇。
”繁羽禦趙羅,宋勇為右。
羅無勇,麇之。
吏诘之,禦對曰:“痁作而伏。
”衛大子禱曰:“曾孫蒯聩敢昭告皇祖文王、烈祖康叔、文祖襄公:鄭勝亂從,晉午在難,不能治亂,使鞅讨之。
蒯聩不敢自佚,備持矛焉。
敢告無絕筋,無折骨,無面傷,以集大事,無作三祖羞。
大命不敢請,佩玉不敢愛。
” 鄭人擊簡子中肩,斃于車中,獲其蜂旗。
大子救之以戈,鄭師北,獲溫大夫趙羅。
大子複伐之,鄭師大敗,獲齊粟千車。
趙孟喜曰:“可矣。
”傅傁曰:“雖克鄭,猶有知在,憂未艾也。
” 初,周人與範氏田,公孫尨稅焉。
趙氏得而獻之,吏請殺之。
趙孟曰:“為其主也,何罪?”止而與之田。
及鐵之戰,以徒五百人宵攻鄭師,取蜂旗于子姚之幕下,獻曰:“請報主德。
” 追鄭師。
姚、般、公孫林殿而射,前列多死。
趙孟曰:“國無小。
”既戰,簡子曰:“吾伏弢嘔血,鼓音不衰,今日我上也。
”大子曰:“吾救主于車,退敵于下,我,右之上也。
”郵良曰:“我兩靷将絕,吾能止之,我,禦之上也。
”駕而乘材,兩靷皆絕。
○左傳-齊魯清之戰 (哀公)十一年春,齊為鄎故,國書、高無丕帥師伐我,及清。
季孫謂其宰冉求曰:“齊師在清,必魯故也。
若之何?”求曰:“一子守,二子從公禦諸竟。
”季孫曰:“不能。
”求曰:“居封疆之間。
”季孫告二子,二子不可。
求曰:“若不可,則君無出。
一子帥師,背城而戰。
不屬者,非魯人也。
魯之群室,衆于齊之兵車。
一室敵車,優矣。
子何患焉?二子之不欲戰也宜,政在季氏。
當子之身,齊人伐魯而不能戰,子之恥也。
大不列于諸侯矣。
”季孫使從于朝,俟于黨氏之溝。
武叔呼而問戰焉,對曰:“君子有遠慮,小人何知?”懿子強問之,對曰:“小人慮材而言,量力而共者也。
”武叔曰:“是謂我不成丈夫也。
”退而蒐乘,孟孺子洩帥右師,顔羽禦,邴洩為右。
冉求帥左師,管周父禦,樊遲為右。
季孫曰:“須也弱。
”有子曰:“就用命焉。
”季氏之甲七千,冉有以武城人三百為己徒卒。
老幼守宮,次于雩門之外。
五日,右師從之。
公叔務人見保者而泣,曰:“事充政重,上不能謀,士不能死,何以治民?吾既言之矣,敢不勉乎!” 師及齊師戰于郊,齊師自稷曲,師不逾溝。
樊遲曰:“非不能也,不信子也。
請三刻而逾之。
”如之,衆從之。
師入齊軍,右師奔,齊人從之,陳瓘、陳莊涉泗。
孟之側後入以為殿,抽矢策其馬,曰:“馬不進也。
”林不狃之伍曰:“走乎?”不狃曰:“誰不如?”曰:“然則止乎?”不狃曰:“惡賢?”徐步而死。
師獲甲首八十,齊人不能師。
宵,諜曰:“齊人遁。
”冉有請從之三,季孫弗許。
孟孺子語人曰:“我不如顔羽,而賢于邴洩。
子羽銳敏,我不欲戰而能默。
洩曰:‘驅之。
’”公為與其嬖僮汪锜乘,皆死,皆殡。
孔子曰:“能執幹戈以衛社稷,可無殇也。
”冉有用矛于齊師,故能入其軍。
孔子曰:“義也。
” ○左傳-白公之難 (哀公十六年)楚太子建之遇讒也,自城父奔宋。
又辟華氏之亂于鄭,鄭人甚善之。
又适晉,與晉人謀襲鄭,乃求複焉。
鄭人複之如初。
晉人使諜于子木,請行而期焉。
子木暴虐于其私邑,邑人訴之。
鄭人省之,得晉諜焉。
遂殺子木。
其子曰勝,在吳。
子西欲召之,葉公曰:“吾聞勝也詐而亂,無乃害乎?”子西曰:“吾聞勝也信而勇,不為不利,舍諸邊竟,使衛藩焉。
”葉公曰:“周仁之謂信,率義之謂勇。
吾聞勝也好複言,而求死士,殆有私乎?複言,非信也。
期死,非勇也。
子必悔之。
”弗從。
召之使處吳竟,為白公。
請伐鄭,子西曰:“楚未節也。
不然,吾不忘也。
”他日,又請,許之。
未起師,晉人伐鄭,楚救之,與之盟。
勝怒,曰:“鄭人在此,仇不遠矣。
” 勝自厲劍,子期之子平見之,曰:“王孫何自厲也?”曰:“勝以直聞,不告女,庸為直乎?将以殺爾父。
”平以告子西。
子西曰:“勝如卵,餘翼而長之。
楚國第,我死,令尹、司馬,非勝而誰?”勝聞之,曰:“令尹之狂也!得死,乃非我。
”子西不悛。
勝謂石乞曰:“王與二卿士,皆五百人當之,則可矣。
”乞曰:“不可得也。
”曰:“市南有熊宜僚者,若得之,可以當五百人矣。
”乃從白公而見之,與之言,說。
告之故,辭。
承之以劍,不動。
勝曰:“不為利谄,不為威惕,不洩人言以求媚者,去之。
” 吳人伐慎,白公敗之。
請以戰備獻,許之。
遂作亂。
秋七月,殺子西、子期于朝,而劫惠王。
子西以袂掩面而死。
子期曰:“昔者吾以力事君,不可以弗終。
”抉豫章以殺人而後死。
石乞曰:“焚庫弑王,不然不濟。
”白公曰:“不可。
弑王,不祥,焚庫,無聚,将何以守矣?”乞曰:“有楚國而治其民,以敬事神,可以得祥,且有聚矣,何患?”弗從。
葉公在蔡,方城之外皆曰:“可以入矣。
”子高曰:“吾聞之,以險僥幸者,其求無餍,偏重必離。
”聞其殺齊管修也而後入。
白公欲以子闾為王,子闾不可,遂劫以兵。
子闾曰:“王孫若安靖楚國,匡正王室,而後庇焉,啟之願也,敢不聽從。
若将專利以傾王室,不顧楚國,有死不能。
”遂殺之,而以王如高府,石乞尹門,圉公陽穴宮,負王以如昭夫人之宮。
葉公亦至,及北門,或遇之,曰:“君胡不胄?國人望君如望慈父母焉。
盜賊之矢若傷君,是絕民望也。
若之何不胄?”乃胄而進。
又遇一人曰:“君胡胄?國人望君如望歲焉,日日以幾。
若見君面,是得艾也。
民知不死,其亦夫有奮心,猶将旌君以徇于國,而反掩面以絕民望,不亦甚乎?”乃免胄而進。
遇箴尹固,帥其屬,将與白公。
子高曰:“微二子者,楚不國矣。
棄德從賊,其可保乎?”乃從葉公。
使與國人以攻白公。
白公奔山而缢,其徒微之。
生拘石乞而問白公之死焉,對曰:“餘知其死所,而長者使餘勿言。
”曰:“不言将烹。
”乞曰:“此事克則為卿,不克則烹,固其所也,何害?”乃烹石乞。
王孫燕奔頯黃氏。
諸梁兼二事,國甯,乃使甯為令尹,使寬為司馬,而老于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