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九·傳志之屬上編三

關燈
丐超餘年。

    一得生還,複見阙庭,使國永無勞遠之慮,西域無倉卒之憂,超得長蒙文王葬骨之恩,子方哀老之惠。

    《詩》雲:“民亦勞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國,以綏四方。

    ”超有書與妾生訣,恐不複相見。

    妾誠傷超以壯年竭忠孝于沙漠,疲老則便捐死于曠野,誠可哀憐。

    如不蒙救護,超後有一旦之變,冀幸超家得蒙趙母、衛姬先請之貸。

    妾愚戆不知大義,觸犯忌諱。

     書奏,帝感其言,乃征超還。

     超在西域三十一歲。

    十四年八月至洛陽,拜為射聲校尉。

    超素有胸脅疾,既至,病遂加。

    帝遣中黃門問疾,賜醫藥。

    其年九月卒,年七十一。

    朝廷愍惜焉,使者吊祭,贈赗甚厚。

    子雄嗣。

     初,超被征,以戊己校尉任尚為都護。

    與超交代。

    尚謂超曰:“君侯在外國三十餘年,而小人猥承君後,任重慮淺,宜有以誨之。

    ”超曰:“年老失智,任君數當大位,豈班超所能及哉!必不得已,願進愚言。

    塞外吏士,本非孝子順孫,皆以罪過徙補邊屯。

    而蠻夷懷鳥獸之心,難養易敗。

    今君性嚴急,水清無大魚,察政不得下和。

    宜蕩佚簡易,寬小過,總大綱而已。

    ”超去後,尚私謂所親曰:“我以班君當有奇策,今所言平平耳。

    ”尚至數年,而西域反亂,以罪被征,如超所戒。

     有三子。

    長子雄,累遷屯騎校尉。

    會叛羌寇三輔,诏雄将五營兵屯長安,就拜京兆尹。

    雄卒,子始嗣,尚清河孝王女陰城公主。

    主順帝之姑,貴驕淫亂,與嬖人居帷中,而召始入,使伏床下。

    始積怒,永建五年,遂拔刃殺主。

    帝大怒,腰斬始,同産皆棄市。

    超少子勇。

     ○後漢書-臧洪傳 臧洪字子源,廣陵射陽人也。

    父旻,有幹事才。

    熹平元年,會稽妖賊許昭起兵句章,自稱“大将軍”,立其父生為越王,攻破城邑,衆以萬數。

    拜旻揚州刺史。

    旻率丹陽太守陳夤擊昭,破之。

    昭遂複更屯結,大為人患。

    旻等進兵。

    連戰三年,破平之,獲昭父子,斬首數千級。

    遷旻為使匈奴中郎将。

     洪年十五,以父功拜童子郎,知名太學。

    洪體貌魁梧,有異姿。

    舉孝廉,補即丘長。

     中平末,棄官還家,太守張超請為功曹。

    時,董卓弑帝,圖危社稷。

    洪說超曰:“明府曆世受恩,兄弟并據大郡。

    今王室将危,賊臣虎視,此誠義士效命之秋也。

    今郡境尚全,吏人殷富,若動桴鼓,可得二萬人。

    以此誅除國賊,為天下唱義,不亦宜乎!”超然其言,與洪西至陳留,見兄邈計事。

    邈先謂超曰:“聞弟為郡,委政臧洪,洪者何如人?”超曰:“臧洪海内奇士,才略智數不比于超矣。

    ”邈即引洪與語,大異之。

    乃使詣兖州刺史劉岱、豫州刺史孔亻由,遂皆相善。

    邈既先有謀約,會超至,定議,乃與諸牧守大會酸棗。

    設壇場,将盟,既而更相辭讓,莫敢先登,鹹共推洪。

    洪乃攝衣升壇,操血而盟曰:“漢室不幸,皇綱失統,賊臣董卓,乘釁縱害,禍加至尊,毒流百姓。

    大懼淪喪社稷,剪覆四海。

    兖州刺史岱、豫州刺史亻由、陳留太守邈、東郡太守瑁、廣陵太守超等,糾合義兵,并赴國難。

    凡我同盟,齊心一力,以緻臣節,隕首喪元,必無二志。

    有渝此盟,俾墜其命,無克遺育。

    皇天後土,祖宗明靈,實皆鑒之。

    ”洪辭氣慷慨,聞其言者,無不激揚。

    自是之後,諸軍各懷遲疑,莫适先進,遂使糧儲單竭,兵衆乖散。

     時,讨虜校尉公孫瓒與大司馬劉虞有隙,超乃遣洪詣虞,共謀其難。

    行至河間而值幽、冀交兵,行塗阻絕,因寓于袁紹。

    紹見洪,甚奇之,與結友好,以洪領青州刺史。

    前刺史焦和好立虛譽,能清談。

    時黃巾群賊處處飙起,而青部殷實,軍革尚衆。

    和欲與諸同盟西赴京師,未及得行。

    而賊已屠城邑。

    和不理戎警,但坐列巫史,萗禱群神。

    又恐賊乘凍而過,命多作陷冰丸,以投于河。

    衆遂潰散,和亦病卒。

    洪收撫離叛,百姓複安。

     在事二年,袁紹憚其能,徙為東郡太守,都東武陽。

    時曹操圍張超于雍丘,甚危急。

    超謂軍吏曰:“今日之事,唯有臧洪必來救我。

    ”或曰:“袁、曹方穆,而洪為紹所用,恐不能敗好遠來,違福取禍。

    ”超曰:“子源天下義士,終非背本者也,或見制強力,不相及耳。

    ”洪始聞超圍,乃徒跣号泣,并勒所領,将赴其難。

    自以衆弱,以紹請兵,而紹竟不聽之,超城遂陷,張氏族滅。

    洪由是怨紹,絕不與通。

    紹興兵圍之,曆年不下,使洪邑人陳琳以書譬洪,示其禍福,責以恩義。

    洪答曰: 隔闊相思,發于寤寐。

    相去步武,而趨舍異規,其為怆恨,胡可勝言!前日不遺,比辱雅況,述叙禍福,公私切至。

    以子之才,窮該典籍,豈将暗于大道,不達餘趣哉?是以損棄翰墨,一無所酬,亦冀遙忖褊心,粗識鄙性。

    重獲來命,援引紛纭,雖欲無對,而義笃其言。

     仆小人也,本乏志用,中因行役,特蒙傾蓋,恩深分厚,遂竊大州,甯樂今日自還接刃乎?每登城臨兵,觀主人之旗鼓,瞻望帳幄,感故友人周旋,撫弦搦矢,不覺涕流之覆面也。

    何者?自以輔佐主人,無以為悔;主人相接,過絕等倫。

    受任之初,志同大事,埽清寇逆,共尊王室。

    豈悟本州被侵,郡将遘厄,請師見拒,辭行被拘,使洪故君,遂至淪滅。

    區區微節,無所獲申,豈得複全交友之道,重虧忠孝之名乎?所以忍悲揮戈,收淚告絕。

    若使主人少垂古人忠恕之情,來者側席,去者克己,則仆抗季劄之志,不為今日之戰矣。

     昔張景明登壇喢血,奉辭奔走,卒使韓牧讓印,主人得地。

    後但以拜章朝主,賜爵獲傳之故,不蒙觀過之貸,而受夷滅之禍。

    呂奉先讨卓來奔,請兵不獲,告去何罪,複見斫刺。

    劉子璜奉使逾時,辭不獲命,畏君懷親,以詐求歸,可謂有志忠孝,無損霸道,亦複僵屍麾下,不蒙虧除。

    慕進者蒙榮,違意者被戮,此乃主人之利,非遊士之願也。

    是以鑒戒前人,守死窮城,亦以君子之違,不适敵國故也。

     足下當見久圍不解,救兵未至,感婚姻之義,推平生之好,以為屈節而苟生,勝守義而傾覆也。

    昔晏嬰不降志于白刃,南史不曲筆以求存,故身傳圖象,名垂後世。

    況仆據金城之固,驅士人之力,散三年之畜以為一年之資,匡困補乏,以悅天下,何圖築室反耕哉?但懼秋風揚塵,伯珪馬首南向,張揚、飛燕旅力作難,北鄙将告倒懸之急,股肱奏乞歸之記耳。

    主人當鑒戒曹輩,反旌退師,何宜久辱盛怒,暴威于吾城之下哉! 足下譏吾恃黑山以為救,獨不念黃巾之合從邪?昔高祖取彭越于巨野,光武創基兆于綠林,卒能龍飛受命,中興帝業。

    苟可輔主興化,夫何嫌哉!況仆親奉玺書,與之從事! 行矣孔璋!足下徼利于境外,臧洪投命于君親;吾子托身于盟主,臧洪策名于長安。

    子謂餘身死而名滅,仆亦笑子生死而無聞焉。

    本同末離,怒力努力,夫複何言! 紹見洪書,知無降意,增兵急攻。

    城中糧盡,外無援救,洪自度不免,呼吏士謂曰:“袁紹無道,所圖不軌,且不救洪郡将,洪于大義,不得不死。

    念諸君無事,空與此禍,可先城未破,将妻子出。

    ”将吏皆垂泣曰:“明府之于袁氏,本無怨隙,今為郡将之故,自緻危困,吏人何忍當舍明府去也?”初尚掘鼠,煮筋角,後無所複食,主簿啟内廚米三鬥,請稍為饘粥,洪曰:“何能獨甘此邪?”使為薄糜,遍班士衆。

    又殺其愛妾,以食兵将。

    兵将鹹流涕,無能仰視。

    男女七八十人相枕而死,莫有離叛。

     城陷,生執洪。

    紹盛帷慢,大會諸将見洪。

    謂曰:“臧洪何相負若是!今日服未?”洪據地瞋目曰“諸袁事漢,四世五公,可謂受恩。

    今王室衰弱,無扶翼之意,而欲因際會,觖望非冀,多殺忠良,以立奸威。

    洪親見将軍呼張陳留為兄,則洪府君亦宜為弟,而不能同心戮力,為國除害,坐擁兵衆,觀人屠滅。

    惜洪力劣,不能推刃為天下報仇,何謂服乎?”紹本愛洪,意欲屈服赦之,見其辭切,知終不為用,乃命殺焉。

     洪邑人陳容,少為諸生,親慕于洪,随為東郡丞。

    先城未敗,洪使歸紹。

    時,容在坐,見洪當死,起謂紹曰:“将軍舉大事,欲為天下除暴,而專先誅忠義,豈合天意?臧洪發舉為郡将,奈何殺之!”紹慚,使人牽出,謂曰:“汝非臧洪疇,空複爾為?”容顧曰:“夫仁義豈有常所,蹈之則君子,背之則小人。

    今日甯與臧洪同日死,不與将軍同日生也。

    ”遂複見殺。

    在紹坐者,無不歎息,竊相謂曰:“如何一日戮二烈士!” 先是,洪遣司馬二人出,求救于呂布。

    比還,城已陷,皆赴敵死。

     論曰:雍丘之圍,臧洪之感憤壯矣!想其行跣且号,束甲請舉,誠足憐也。

    夫豪雄之所趣舍,其與守義之心異乎?若乃締謀連衡,懷詐算以相尚者,蓋惟利勢所在而已。

    況偏城既危,曹、袁方穆,洪徒指外敵之衡,以纾倒縣之會。

    忿悁之師,兵家所忌。

    可謂懷哭秦之節,存荊則未聞也。

     ○三國志-王粲傳 王粲字仲宣,山陽高平人也。

    曾祖父龔,祖父暢,皆為漢三公。

    父謙,為大将軍何進長史。

    進以謙名公之胄,欲與為婚,見其二子,使擇焉。

    謙弗許。

    以疾免,卒于家。

     獻帝西遷,粲徙長安,左中郎将蔡邕見而奇之。

    時邕才學顯著,貴重朝廷,常車騎填巷,賓客盈坐。

    聞粲在門,倒屣迎之。

    粲至,年既幼弱,容狀短小,一坐盡驚。

    邕曰:“此王公孫也,有異才,吾不如也。

    吾家書籍文章,盡當與之。

    ”年十七,司徒辟,诏除黃門侍郎,以西京擾亂,皆不就。

    乃之荊州依劉表。

    表以粲貌寝而體弱通侻,不甚重也。

    表卒。

    粲勸表子琮,令歸太祖。

    太祖辟為丞相掾,賜爵關内侯。

    太祖置酒漢濱,粲奉觞賀曰:“方今袁紹起河北,仗大衆,志兼天下,然好賢而不能用,故奇士去之。

    劉表雍容荊楚,坐觀時變,自以為西伯可規。

    士之避亂荊州者,皆海内之俊傑也;表不知所任,故國危而無輔。

    明公定冀州之日,下車即繕其甲卒,收其豪傑而用之,以橫行天下;及平江、漢,引其賢俊而置之列位,使海内回心,望風而願治,文武并用,英雄畢力,此三王之舉也。

    ”後遷軍謀祭酒。

    魏國既建,拜侍中。

    博物多識,問無不對。

    時舊儀廢弛,興造制度,粲恒典之。

     初,粲與人共行,讀道邊碑,人問曰:“卿能闇誦乎?”曰:“能。

    ”因使背而誦之,不失一字。

    觀人圍棋,局壞,粲為覆之。

    棋者不信,以帊蓋局,使更以他局為之。

    用相比校,不誤一道。

    其強記默識如此。

    性善算,作算術,略盡其理。

    善屬文,舉筆便成,無所改定,時人常以為宿構;然正複精意覃思,亦不能加也。

    著詩、賦、論、議垂六十篇。

    建安二十一年,從征吳。

    二十二年春,道病卒,時年四十一。

    粲二子,為魏諷所引,誅。

    後絕。

     始文帝為五官将,及平原侯植皆好文學。

    粲與北海徐幹字偉長、廣陵陳琳字孔璋、陳留阮瑀字元瑜、汝南應玚字德琏、東平劉桢字公幹并見友善。

     幹為司空軍謀祭酒掾屬,五官将文學。

     琳前為何進主簿。

    進欲誅諸宦官,太後不聽,進乃召四方猛将,并使引兵向京城,欲以劫恐太後。

    琳谏進曰:“易稱‘即鹿無虞’。

    諺有‘掩目捕雀’。

    夫微物尚不可欺以得志,況國之大事,其可以詐立乎?今将軍總皇威,握兵要,龍骧虎步,高下在心;以此行事,無異於鼓洪爐以燎毛發。

    但當速發雷霆,行權立斷,違經合道,天人順之;而反釋其利器,更徵於他。

    大兵合聚,強者為雄,所謂倒持幹戈,授人以柄;功必不成,祇為亂階。

    ”進不納其言,竟以取禍。

    琳避難冀州,袁紹使典文章。

    袁氏敗,琳歸太祖。

    太祖謂曰:“卿昔為本初移書,但可罪狀孤而已,惡惡止其身,何乃上及父祖邪?”琳謝罪,太祖愛其才而不咎。

     瑀少受學於蔡邕。

    建安中都護曹洪欲使掌書記,瑀終不為屈。

    太祖并以琳、瑀為司空軍謀祭酒,管記室,軍國書檄,多琳、瑀所作也。

    琳徙門下督,瑀為倉曹掾屬。

     玚、桢各被太祖辟為丞相掾屬。

    玚轉為平原侯庶子,後為五官将文學。

    桢以不敬被刑,刑竟署吏。

    鹹著文賦數十篇。

     瑀以十七年卒。

    幹、琳、玚、桢二十二年卒。

    文帝書與元城令吳質曰:“昔年疾疫,親故多離其災,徐、陳、應、劉,一時俱逝。

    觀古今文人,類不護細行,鮮能以名節自立。

    而偉長獨懷文抱質,恬淡寡欲,有箕山之志,可謂彬彬君子矣。

    著中論二十馀篇,辭義典雅,足傳于後。

    德琏常斐然有述作意,其才學足以著書,美志不遂,良可痛惜!孔璋章表殊健,微為繁富。

    公幹有逸氣,但未遒耳。

    元瑜書記翩翩,緻足樂也。

    仲宣獨自善於辭賦,惜其體弱,不起其文;至於所善,古人無以遠過也。

    昔伯牙絕弦於锺期,仲尼覆醢于子路,痛知音之難遇,傷門人之莫逮也。

    諸子但為未及古人,自一時之俊也。

    ” 自颍川邯鄲淳、繁欽、陳留路粹、沛國丁儀、丁廙、弘農楊脩、河内荀緯等,亦有文采,而不在此七人之例。

     玚弟璩,璩子貞,鹹以文章顯。

    璩官至侍中。

    貞鹹熙中參相國軍事。

     瑀子籍,才藻豔逸,而倜傥放蕩,行己寡欲,以莊周為模則。

    官至步兵校尉。

     時又有谯郡嵇康,文辭壯麗,好言老、莊,而尚奇任俠。

    至景元中,坐事誅。

     景初中,下邳桓威出自孤微,年十八而著渾輿經,依道以見意。

    從齊國門下書佐、司徒署吏,後為安成令。

     吳質,濟陰人,以文才為文帝所善,官至振威将軍,假節都督河北諸軍事,封列侯。

     ○三國志-諸葛亮傳 諸葛亮字孔明,琅邪陽都人也。

    漢司隸校尉諸葛豐後也。

    父珪,字君貢,漢末為太山郡丞。

    亮早孤,從父玄為袁術所署豫章太守,玄将亮及亮弟均之官。

    會漢朝更選朱皓代玄。

    玄素與荊州牧劉表有舊,往依之。

    玄卒,亮躬耕隴畝,好為梁父吟。

    身長八尺,每自比於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

    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與亮友善,謂為信然。

     時先主屯新野。

    徐庶見先主,先主器之,謂先主曰:“諸葛孔明者,卧龍也,将軍豈願見之乎?”先主曰:“君與俱來。

    ”庶曰:“此人可就見,不可屈緻也。

    将軍宜枉駕顧之。

    ”由是先主遂詣亮,凡三往,乃見。

    因屏人曰:“漢室傾頹,奸臣竊命,主上蒙塵。

    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義於天下,而智術淺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

    然志猶未已,君謂計将安出?”亮答曰:“自董卓已來,豪傑并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

    曹操比於袁紹,則名微而衆寡,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

    今操已擁百萬之衆,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争鋒。

    孫權據有江東,已曆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

    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将軍,将軍豈有意乎?益州險塞,沃野千裡,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

    劉璋闇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将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益,保其岩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内脩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将将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将軍身率益州之衆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壺漿以迎将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先主曰:“善!”於是與亮情好日密。

    關羽、張飛等不悅,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

    願諸君勿複言。

    ”羽、飛乃止。

     劉表長子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