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九·傳志之屬上編三

關燈
使匈奴副校尉。

    後為茂陵令,會課,育第六。

    而漆令郭舜殿,見責問,育為之請,扶風怒曰:“君課第六,裁自脫,何暇欲為左右言?”及罷出,傳召茂陵令詣後曹,當以職事對。

    育徑出曹,書佐随牽育,育案佩刀曰:“蕭育杜陵男子,何詣曹也!”遂趨出,欲去官。

    明旦,诏召入,拜為司隸校尉。

    育過扶風府門,官屬掾史數百人拜谒車下。

    後坐失大将軍指免官。

    複為中郎将使匈奴。

    曆冀州、青州兩部刺史,長水校尉,泰山太守。

    入守大鴻胪。

    以鄠名賊梁子政阻山為害,久不伏辜,育為右扶風數月,盡誅子政等。

    坐與定陵侯淳于長厚善免官。

     哀帝時,南郡江中多盜賊,拜育為南郡太守。

    上以育耆舊名臣,乃以三公使車載育入殿中受策,曰:“南郡盜賊群輩為害,朕甚憂之。

    以太守威信素著,故委南郡太守,之官,其于為民除害,安元元而已,亡拘于小文。

    ”加賜黃金二十斤。

    育至南郡,盜賊靜。

    病去官,起家複為光祿大夫執金吾,以壽終于官。

     育為人嚴猛尚威,居官數免,稀遷。

    少與陳鹹、朱博為友,著聞當世。

    往者有王陽、貢公,故長安語曰“蕭、朱結绶,王、貢彈冠”,言其相薦達也。

    始育與陳鹹俱以公卿子顯名,鹹最先進,年十八,為左曹,二十餘,禦史中丞。

    時,朱博尚為杜陵亭長,為鹹、育所攀援,入王氏。

    後遂并曆刺史、郡守相,及為九卿,而博先至将軍上卿,曆位多于鹹、育,遂至丞相。

    育與博後有隙,不能終,故世以交為難。

     鹹字仲君,為丞相史,舉茂材,好畤令,遷淮陽、泗水内史,張掖、弘農、河東太守。

    所居有迹,數增秩賜金。

    後免官,複為越騎校尉、護軍都尉、中郎将,使匈奴,至大司農,終官。

     由字子驕,為丞相西曹衛将軍掾,遷谒者,使匈奴副校尉。

    後舉賢良,為定陶令,遷太原都尉,安定太守。

    治郡有聲,多稱薦者。

    初,哀帝為定陶王時,由為定陶令,失王指,頃之,制書免由為庶人。

    哀帝崩,為複土校尉、京輔左輔都尉,遷江夏太守。

    平江賊成重等有功,增秩為陳留太守,元始中,作明堂辟雍,大朝諸侯,征由為大鴻胪,會病,不及賓贊,還歸故官,病免。

    複為中散大夫,終官。

    家至吏二千石者六七人。

     贊曰:蕭望之曆位将相,籍師傅之恩,可謂親昵亡間。

    及至謀洩隙開,讒邪構之,卒為便嬖宦豎所圖,哀哉!不然,望之堂堂,折而不桡,身為儒宗,有輔佐之能,近古社稷臣也。

     ○後漢書-班超傳 班超字仲升,扶風平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

    為人有大志,不修細節。

    然内孝謹,居家常執勤苦,不恥勞辱。

    有口辯,而涉獵書傳。

    永平五年,兄固被召詣校書郎,超與母随至洛陽。

    家貧,常為官傭書以供養。

    久勞苦,嘗辍業投筆歎曰:“大丈夫無它志略,猶當效傅介子、張骞立功異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筆研間乎?”左右皆笑之。

    超曰:“小子安知壯士志哉!”其後行詣相者,曰:“祭酒,布衣諸生耳,而當封侯萬裡之外。

    ”超問其狀。

    相者指曰:“生燕颔虎頸,飛而食肉,此萬裡侯相也。

    ”久之,顯宗問固:“卿弟安在?”固對:“為官寫書,受直以養老母。

    ”帝乃除超為蘭台令史。

    後坐事免官。

     十六年,奉車都尉窦固出擊匈奴,以超為假司馬,将兵别擊伊吾,戰于蒲類海,多斬首虜而還。

    固以為能,遣與從事郭恂懼使西域。

     超到鄯善,鄯善王廣奉超禮敬甚備,後忽更疏懈。

    超謂其官屬曰:“甯覺廣禮意薄乎?此必有北虜使來,狐疑未知所從故也。

    明者睹未萌,況已著邪。

    ”乃召待胡詐之曰:“匈奴使來數日,今安在乎?”侍胡惶恐,具服其狀。

    超乃閉侍胡,悉會其吏士三十六人,與共飲,酒酣,因激怒之曰:“卿曹與我俱在絕域,欲立大功,以求富貴。

    今虜使到裁數日,而王廣禮敬即廢;如令鄯善收吾屬送匈奴,骸骨長為豺狼食矣。

    為之奈何?”官屬皆曰:“今在危亡之地,死生從司馬。

    ”超曰:“不入虎穴,不得虎子。

    當今之計,獨有因夜以火攻虜,使彼不知我多少,必大震怖,可殄盡也。

    滅此虜,則鄯善破膽,功成事立矣。

    ”衆曰:“當與從事議之。

    ”超怒曰:“吉兇決于今日。

    從事文俗吏,聞此必恐而謀洩,死無所名,非壯士也!”衆曰:“善。

    ”初夜,遂将吏士往奔虜營。

    會天大風,超令十人持鼓藏虜舍後,約曰:“見火然,皆當鳴鼓大呼。

    ”餘人悉持兵弩夾門而伏。

    超乃順風縱火,前後鼓噪。

    虜衆驚亂,超手格殺三人,吏兵斬其使及從士三十餘級,餘衆百許人悉燒死。

    明日乃還告郭恂,恂大驚,既而色動。

    超知其意,舉手曰:“掾雖不行,班超何心獨擅之乎?”恂乃悅。

    超于是召鄯善王廣,以虜使首示之,一國震怖。

    超曉告撫慰,遂納子為質。

    還奏于窦固,固大喜,具上超功效,并求更選使使西域,帝壯超節,诏固曰:“吏如班超,何故不遣而更選乎?今以超為軍司馬,令遂前功。

    ”超複受使,固欲益其兵,超曰:“願将本所從三十餘人足矣。

    如有不虞,多益為累。

    ” 是時,于窴王廣德新攻破莎車,遂雄張南道,而匈奴遣使監護其國,超既西,先至于窴。

    廣德禮意甚疏。

    且其俗信巫。

    巫言:“神怒何故欲向漢?漢使有騧馬,急求取以祠我。

    ”廣德乃遣使就超請馬。

    超密知其狀,報許之,而令巫自來取馬。

    有頃,巫至,超即斬其首以送廣德,因辭讓之。

    廣德素聞超在鄯善誅滅虜使,大惶恐,即攻殺匈奴使者而降超。

    超重賜其王以下,因鎮撫焉。

     時,龜茲王建為匈奴所立,倚恃虜威,據有北道,攻破疏勒,殺其王,而立龜茲人兜題為疏勒王。

    明年春,超從間道至疏勒。

    去兜題所居槃橐城九十裡,逆遣吏田慮先往降之。

    敕慮曰:“兜題本非疏勒種,國人必不用命。

    若不即降,便可執之。

    ”慮既到,兜題見慮輕弱,殊無降意。

    慮因其無備,遂前劫縛兜題。

    左右出其不意,皆驚懼奔走。

    慮馳報超,超即赴之,悉召疏勒将吏,說以龜茲無道之狀,因立其故王兄子忠為王,國人大悅。

    忠及官屬皆請殺兜題,超不聽,欲示以威信,釋而遣之。

    疏勒由是與龜茲結怨。

     十八年,帝崩。

    焉耆以中國大喪,遂攻沒都護陳睦。

    超孤立無援,而龜茲、姑墨數發兵攻疏勒。

    超守盤橐城,與忠為首尾,士吏單少,拒守歲餘。

    肅宗初即位,以陳睦新沒,恐超單危不能自立,下诏征超。

    超發還,疏勒舉國憂恐。

    其都尉黎弇曰:“漢使棄我,我必複為龜茲所滅耳。

    誠不忍見漢使去。

    ”因以刀自刎。

    超還至于窴,王侯以下皆号泣曰:“依漢使如父母,誠不可去。

    ”互抱超馬腳,不得行。

    超恐于窴終不聽其東,又欲遂本志,乃更還疏勒。

    疏勒兩城自超去後,複降龜茲,而與尉頭連兵。

    超捕斬反者,擊破尉頭,殺六百餘人,疏勒複安。

     建初三年,超率疏勒、康居、于窴、居彌兵一萬人攻姑墨石城,破之,斬首七百級。

    超欲因此叵平諸國,乃上疏請兵。

    曰: 臣竊見先帝欲開西城,故北擊匈奴,西使外國,鄯善、于窴即時向化。

    今拘彌、莎車、疏勒、月氏、烏孫、康居複願歸附,欲共并力破滅龜茲,平通漢道。

    若得龜茲,則西域未服者百分之一耳。

    臣伏自惟念,卒伍小吏,實願從谷吉效命絕域,庶幾張骞棄身曠野。

    昔魏绛列國大夫,尚能和輯諸戎,況臣奉大漢之威,而無钅公刀一割之用乎?前世議者皆曰取三十六國,号為斷匈奴右臂。

    今西域諸國,自日之所入,莫不向化,大小欣欣,貢奉不絕,惟焉耆,龜茲獨未服從。

    臣前與官屬三十六人奉使絕域,備遭艱厄。

    自孤守疏勒,于今五載,胡夷情數,臣頗識之。

    問其城郭大小,皆言“倚漢與依天等”。

    以是效之,則蔥領可通,蔥領通則龜茲可伐。

    今宜拜龜茲侍子白霸為其國王,以步騎數百送之,與諸國連兵,歲月之間,龜茲可禽。

    以夷狄攻夷狄,計之善者也。

    臣見莎車、疏勒田地肥廣,草牧饒衍,不比敦煌、鄯善間也,兵可不費中國而糧食自足。

    且姑墨、溫宿二王,特為龜茲所置,既非其種,更相厭苦,其勢必有降反。

    若二國來降,則龜茲自破。

    願下臣章,參考行事。

    誠有萬分,死複何恨。

    臣超區區,特蒙神靈,竊冀未便僵仆,目見西域平定,陛下舉萬年之觞,薦勳祖廟,布大喜于天下。

     書奏,帝知其功可成,議欲給兵。

    平陵人徐幹素與超同志,上疏願奮身佐超,五年,遂以幹為假司馬,将馳刑及義從千人就超。

     先是,莎車以為漢兵不出,遂降于龜茲,而疏勒都尉番辰亦複反叛。

    會徐幹适至,超遂與幹擊番辰,大破之,斬首千餘級,多獲生口。

    超既破番辰,欲進攻龜茲。

    以烏孫兵強,宜曆其力,乃上言:“烏孫大國,控弦十萬,故武帝妻以公主,至孝宣皇帝,卒得其用。

    今可遣使招慰,與共合力。

    ”帝納之。

    八年,拜超為将兵長史,假鼓吹幢麾。

    以徐幹為軍司馬,别遣衛侯李邑護送烏孫使者,賜大小昆彌以下錦帛。

     李邑始到于窴,而值龜茲攻疏勒,恐懼不敢前,因上書陳西域之功不可成,又盛毀超擁愛妻,抱愛子,安樂外國,無内顧心。

    超聞之,歎曰:“身非曾參而有三至之讒,恐見疑于當時矣。

    ”遂去其妻。

    帝知超忠,乃切責邑曰:“縱超擁愛妻,抱愛子,思歸之士千餘人,何能盡與超同心乎?”令邑詣超受節度。

    诏超:“若邑任在外者,便留與從事。

    ”超即遣邑将烏孫侍子還京師。

    徐幹謂超曰:“邑前親毀君,欲敗西域,今何不緣诏書留之,更遣它吏送侍子乎?”超曰:“是何言之陋也!以邑毀超,故今遣之。

    内省不疚,何恤人言!快意留之,非忠臣也。

    ” 明年,複遣假司馬和恭等四人将兵八百諧超,超因發疏勒、于窴兵擊莎車。

    莎車陰通使疏勒王忠,啖以重利,忠遂反從之,西保烏即城。

    超乃更立其府丞成大為疏勒王,悉發其不反者以攻忠。

    積半歲,而康居遣精兵救之,超不能下。

    是時,月氏新與康居婚,相親,超乃使使多赍錦帛遺月氏王,令曉示康居王,康居王乃罷兵,執忠以歸其國,烏即城遂降于超。

     後三年,忠說康居王借兵,還據損中,密與龜茲謀,遣使詐降于超。

    超内知其奸而外僞許之。

    忠大喜,即從輕猗詣超。

    超密勒兵待之,為供張設樂,酒行,乃叱吏縛忠斬之。

    因擊破其衆,殺七百餘人,南道于是遂通。

     明年,超發于窴諸國兵二萬五千人,複擊莎車。

    而龜茲王遣左将軍發溫宿、姑墨、尉頭合五萬人求之。

    超召将校及于窴王議曰:“今兵少不敵,其計莫若各散去。

    于窴從是而東,長史亦于此西歸,可須夜鼓聲而發。

    ”陰緩所得生口。

    龜茲王聞之大喜,自以萬騎于西界遮超,溫宿王将八千騎于東界徼于窴。

    超知二虜已出,密召諸部勒兵,雞鳴馳赴莎車營,胡大驚亂奔走,追斬五千餘級,大獲其馬畜财物。

    莎車遂将,龜茲等因各退散,自是威震西域。

     初,月氏嘗助漢擊車師有功,是歲貢奉珍寶、符拔、師子,因求漢公主。

    超拒還其使,由是怨恨。

    永元二年,月氏遣其副王謝将兵七萬攻超。

    超衆少,皆大恐。

    超譬軍士曰:“月氏兵雖多,然數千裡逾蔥領來,非有運輸,何足憂邪?但當收谷堅守,彼饑窮自降,不過數十日決矣。

    ”謝遂前攻超,不下,又抄掠無所得。

    超度其糧将盡,必從龜茲求救,乃遣兵數百于東界要之。

    謝果遣騎赍金銀珠玉以賂龜茲。

    超伏兵庶擊,盡殺之,持其使首以示謝。

    謝大驚,即遣使請罪,願得生歸。

    超縱遣之。

    月氏由是大震,歲奉貢獻。

     明年,龜茲、姑墨、溫宿皆降,乃以超為都護,徐幹為長史。

    拜白霸為龜茲王,遣司馬姚光送之。

    超與光共脅龜茲廢其王尤利多而立白霸,使光将尤利多還詣京師。

    超居龜茲它乾城,徐幹屯疏勒。

    西域唯焉耆、危須、尉犁以前沒都護,懷二心,其餘悉定。

     六年秋,超遂發龜茲、鄯善等八國兵合七萬人,及吏士賈客千四百人讨焉耆。

    兵到尉犁界,而遣曉說焉耆、尉犁、危須曰:“都護來者,欲鎮撫三國。

    即欲改過向善,宜遣大人來迎,當賞賜王侯已下,事畢即還。

    今賜王彩五百匹。

    ”焉耆王廣遣其左将北鞬支奉牛、酒迎超。

    超诘鞬支曰:“汝雖匈奴侍子,而今秉國之權。

    都護自來,王不以時迎,皆汝罪也。

    ”或謂超可便殺之。

    超曰:“非汝所及。

    此人權重于王,今未入其國而殺之,遂令自疑,設備守險,豈得到其城下哉!”于是賜而遣之。

    廣乃與大人迎超于尉犁,奉獻珍物。

     焉耆國有葦橋之險,廣乃絕橋,不欲令漢軍入國。

    超更從它道厲度。

    七月晦,到焉者,去城二十裡,營大澤中。

    廣出不意,大恐,乃欲悉驅其人共入山保。

    焉耆左侯元孟先嘗質京師,密遣使以事告超,超即斬之,示不信用。

    乃期大會諸國王,因揚聲當重加賞賜,于是焉耆王廣,尉犁王汎及北革建支等三十人相率詣超。

    其國相腹久等十七人懼誅,皆亡入海,而危須王亦不至。

    坐定,超怒诘廣曰:“危須王何故不到?腹久等所緣逃亡?”遂叱吏士收廣、汎等于陳睦故城斬之,傳首京師。

    因縱兵抄掠,斬首五千餘級,獲生口萬五千人,馬畜牛羊三十餘萬頭,更立元孟為焉耆王。

    超留焉耆半歲,尉撫之。

    于是西域五十餘國悉皆納質内屬焉。

     明年,下诏曰:“往者匈奴獨擅西域,寇盜河西,永平之末,城門晝閉。

    先帝深愍邊萌嬰羅寇害,乃命将帥擊右地,破白山,臨蒲類,取車師,城郭諸國震懾響應,遂開西域,置都護。

    而焉耆王舜、舜子忠獨謀悖逆,恃其險隘,覆沒都護,并及吏士。

    先帝重元元之命,憚兵役之興,故使軍司馬班超安集于窴以西。

    超遂逾蔥領,迄縣度,出入二十二年,莫不賓從。

    改立其王,而綏其人。

    不動中國,不煩戎士,得遠夷之和,同異俗之心,而緻天誅,蠲宿恥,以報将士之仇。

    《司馬法》曰:‘賞不逾月,欲人速睹為善之利也。

    ’其封超為定遠侯,邑千戶。

    ” 超自以久在絕域,年老思土。

    十二年,上疏曰:“臣聞太公封齊,五世葬周,狐死首丘,代馬依風。

    夫周齊同在中土千裡之間,況于遠處絕域,小臣能無依風首丘之思哉?蠻夷之俗,畏壯侮老。

    臣超犬馬齒殲,常恐年衰,奄忽僵仆,孤魂棄捐。

    昔蘇武留匈奴中尚十九年,今臣幸得奉節帶金銀護西域,如自以壽終屯部,誠無所恨,然恐後世或名臣為沒西域。

    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願生入玉門關。

    臣老病衰困,冒死瞽言,謹遣子勇随獻物入塞。

    及臣生在,令勇目見中土。

    ”而超妹同郡曹壽妻昭亦上書請超曰: 妾同産兄西域都護定遠侯超,幸得以微功特蒙重賞,爵列通侯,位二千石。

    天恩殊絕,誠非小臣所當被蒙。

    超之始出,志捐軀命,冀立微功,以自陳效。

    會陳睦之變,道路隔絕,超以一身轉側絕域,曉譬諸國,因其兵衆,每有攻戰,辄為先登,身被金夷,不避死亡。

    賴蒙陛下神靈,且得延命沙漠,至今積三十年。

    骨肉生離,不複相識。

    所與相随時人士衆,皆已物故。

    超年最長,今且七十。

    衰老被病,頭發無黑,兩手不仁,耳目不聰明,扶杖乃能行。

    雖欲竭盡其力,以報塞天恩,迫于歲暮,犬馬齒索。

    蠻夷之性,悖逆侮老,而超旦暮入地,久不見代,恐開奸宄之源,生逆亂之心。

    而卿大夫鹹懷一切,莫肯遠慮。

    如有卒暴,超之氣力不能從心,便為上損國家累世之功,下棄忠臣竭力之用,誠可痛也。

    故超萬裡歸誠,自陳苦急,延頸逾望,三年于今,未蒙省錄。

     妾竊聞古者十五受兵,六十還之,亦有休息不任職也。

    緣陛下以至孝理天下,得萬國之歡心,不遣小國之臣,況超得備侯伯之位,故敢觸死為超求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