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七·傳志之屬上編一
關燈
小
中
大
重王;重王,必出重寶以先於王。
則是王一舉而結三國之親,而與秦易道也。
”趙王曰:“善。
”則使虞卿東見齊王,與之謀秦。
虞卿未返,秦使者已在趙矣。
樓緩聞之,亡去。
趙於是封虞卿以一城。
居頃之,而魏請為從。
趙孝成王召虞卿謀。
過平原君,平原君曰:“願卿之論從也。
”虞卿入見王。
王曰:“魏請為從。
”對曰:“魏過。
”王曰:“寡人固未之許。
”對曰:“王過。
”王曰:“魏請從,卿曰魏過,寡人未之許,又曰寡人過,然則從終不可乎?”對曰:“臣聞小國之與大國從事也,有利則大國受其福,有敗則小國受其禍。
今魏以小國請其禍,而王以大國辭其福,臣故曰王過,魏亦過。
竊以為從便。
”王曰:“善。
”乃合魏為從。
虞卿既以魏齊之故,不重萬戶侯卿相之印,與魏齊間行,卒去趙,困於梁。
魏齊已死,不得意,乃著書,上采春秋,下觀近世,曰節義、稱号、揣摩、政謀,凡八篇。
以刺譏國家得失,世傳之曰虞氏春秋。
太史公曰:平原君,翩翩濁世之佳公子也,然未睹大體。
鄙語曰“利令智昏”,平原君貪馮亭邪說,使趙陷長平兵四十馀萬衆,邯鄲幾亡。
虞卿料事揣情,為趙畫策,何其工也!及不忍魏齊,卒困於大梁,庸夫且知其不可,況賢人乎?然虞卿非窮愁,亦不能著書以自見於後世雲。
○史記-魏公子列傳 魏公子無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釐王異母弟也。
昭王薨,安釐王即位,封公子為信陵君。
是時範睢亡魏相秦,以怨魏齊故,秦兵圍大梁,破魏華陽下軍,走芒卯。
魏王及公子患之。
公子為人仁而下士,士無賢不肖皆謙而禮交之,不敢以其富貴驕士。
士以此方數千裡争往歸之,緻食客三千人。
當是時,諸侯以公子賢,多客,不敢加兵謀魏十馀年。
公子與魏王博,而北境傳舉烽,言“趙寇至,且入界”。
魏王釋博,欲召大臣謀。
公子止王曰:“趙王田獵耳,非為寇也。
”複博如故。
王恐,心不在博。
居頃,複從北方來傳言曰:“趙王獵耳,非為寇也。
”魏王大驚,曰:“公子何以知之?”公子曰:“臣之客有能深得趙王陰事者,趙王所為,客辄以報臣,臣以此知之。
”是後魏王畏公子之賢能,不敢任公子以國政。
魏有隐士曰侯嬴,年七十,家貧,為大梁夷門監者。
公子聞之,往請,欲厚遺之。
不肯受,曰:“臣脩身絜行數十年,終不以監門困故而受公子财。
”公子於是乃置酒大會賓客。
坐定,公子從車騎,虛左,自迎夷門侯生。
侯生攝敝衣冠,直上載公子上坐,不讓,欲以觀公子。
公子執辔愈恭。
侯生又謂公子曰:“臣有客在市屠中,願枉車騎過之。
”公子引車入巿,侯生下見其客朱亥,俾倪,故久立與其客語,微察公子。
公子顔色愈和。
當是時,魏将相宗室賓客滿堂,待公子舉酒。
巿人皆觀公子執辔。
從騎皆竊罵侯生。
侯生視公子色終不變,乃謝客就車。
至家,公子引侯生坐上坐,遍贊賓客,賓客皆驚。
酒酣,公子起,為壽侯生前。
侯生因謂公子曰:“今日嬴之為公子亦足矣。
嬴乃夷門抱關者也,而公子親枉車騎,自迎嬴於衆人廣坐之中,不宜有所過,今公子故過之。
然嬴欲就公子之名,故久立公子車騎巿中,過客以觀公子,公子愈恭。
巿人皆以嬴為小人,而以公子為長者能下士也。
”於是罷酒,侯生遂為上客。
侯生謂公子曰:“臣所過屠者朱亥,此子賢者,世莫能知,故隐屠間耳。
”公子往數請之,朱亥故不複謝,公子怪之。
魏安釐王二十年,秦昭王已破趙長平軍,又進兵圍邯鄲。
公子姊為趙惠文王弟平原君夫人,數遺魏王及公子書,請救於魏。
魏王使将軍晉鄙将十萬衆救趙。
秦王使使者告魏王曰:“吾攻趙旦暮且下,而諸侯敢救者,已拔趙,必移兵先擊之。
”魏王恐,使人止晉鄙,留軍壁邺,名為救趙,實持兩端以觀望。
平原君使者冠蓋相屬於魏,讓魏公子曰:“勝所以自附為婚姻者,以公子之高義,為能急人之困。
今邯鄲旦暮降秦而魏救不至,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且公子縱輕勝,棄之降秦,獨不憐公子姊邪?”公子患之,數請魏王,及賓客辯士說王萬端。
魏王畏秦,終不聽公子。
公子自度終不能得之於王,計不獨生而令趙亡,乃請賓客,約車騎百馀乘,欲以客往赴秦軍,與趙俱死。
行過夷門,見侯生,具告所以欲死秦軍狀。
辭決而行,侯生曰:“公子勉之矣,老臣不能從。
”公子行數裡,心不快,曰:“吾所以待侯生者備矣,天下莫不聞,今吾且死而侯生曾無一言半辭送我,我豈有所失哉?”複引車還,問侯生。
侯生笑曰:“臣固知公子之還也。
”曰:“公子喜士,名聞天下。
今有難,無他端而欲赴秦軍,譬若以肉投餒虎,何功之有哉?尚安事客?然公子遇臣厚,公子往而臣不送,以是知公子恨之複返也。
”公子再拜,因問。
侯生乃屏人間語,曰:“嬴聞晉鄙之兵符常在王卧内,而如姬最幸,出入王卧内,力能竊之。
嬴聞如姬父為人所殺,如姬資之三年,自王以下欲求報其父仇,莫能得。
如姬為公子泣,公子使客斬其仇頭,敬進如姬。
如姬之欲為公子死,無所辭,顧未有路耳。
公子誠一開口請如姬,如姬必許諾,則得虎符奪晉鄙軍,北救趙而西卻秦,此五霸之伐也。
”公子從其計,請如姬。
如姬果盜晉鄙兵符與公子。
公子行,侯生曰:“将在外,主令有所不受,以便國家。
公子即合符,而晉鄙不授公子兵而複請之,事必危矣。
臣客屠者朱亥可與俱,此人力士。
晉鄙聽,大善;不聽,可使擊之。
”於是公子泣。
侯生曰:“公子畏死邪?何泣也?”公子曰:“晉鄙嚄唶宿将,往恐不聽,必當殺之,是以泣耳,豈畏死哉?”於是公子請朱亥。
朱亥笑曰:“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親數存之,所以不報謝者,以為小禮無所用。
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遂與公子俱。
公子過謝侯生。
侯生曰:“臣宜從,老不能。
請數公子行日,以至晉鄙軍之日,北鄉自刭,以送公子。
”公子遂行。
至邺,矯魏王令代晉鄙。
晉鄙合符,疑之,舉手視公子曰:“今吾擁十萬之衆,屯於境上,國之重任,今單車來代之,何如哉?”欲無聽。
朱亥袖四十斤鐵椎,椎殺晉鄙,公子遂将晉鄙軍。
勒兵下令軍中曰:“父子俱在軍中,父歸;兄弟俱在軍中,兄歸;獨子無兄弟,歸養。
”得選兵八萬人,進兵擊秦軍。
秦軍解去,遂救邯鄲,存趙。
趙王及平原君自迎公子於界,平原君負韊矢為公子先引。
趙王再拜曰:“自古賢人未有及公子者也。
”當此之時,平原君不敢自比於人。
公子與侯生決,至軍,侯生果北鄉自刭。
魏王怒公子之盜其兵符,矯殺晉鄙,公子亦自知也。
已卻秦存趙,使将将其軍歸魏,而公子獨與客留趙。
趙孝成王德公子之矯奪晉鄙兵而存趙,乃與平原君計,以五城封公子。
公子聞之,意驕矜而有自功之色。
客有說公子曰:“物有不可忘,或有不可不忘。
夫人有德於公子,公子不可忘也;公子有德於人,願公子忘之也。
且矯魏王令,奪晉鄙兵以救趙,於趙則有功矣,於魏則未為忠臣也。
公子乃自驕而功之,竊為公子不取也。
”於是公子立自責,似若無所容者。
趙王埽除自迎,執主人之禮,引公子就西階。
公子側行辭讓,從東階上。
自言罪過,以負於魏,無功於趙。
趙王侍酒至暮,口不忍獻五城,以公子退讓也。
公子竟留趙。
趙王以鄗為公子湯沐邑,魏亦複以信陵奉公子。
公子留趙。
公子聞趙有處士毛公藏於博徒,薛公藏於賣漿家,公子欲見兩人,兩人自匿不肯見公子。
公子聞所在,乃間步往從此兩人遊,甚歡。
平原君聞之,謂其夫人曰:“始吾聞夫人弟公子天下無雙,今吾聞之,乃妄從博徒賣漿者遊,公子妄人耳。
”夫人以告公子。
公子乃謝夫人去,曰:“始吾聞平原君賢,故負魏王而救趙,以稱平原君。
平原君之遊,徒豪舉耳,不求士也。
無忌自在大梁時,常聞此兩人賢,至趙,恐不得見。
以無忌從之遊,尚恐其不我欲也,今平原君乃以為羞,其不足從遊。
”乃裝為去。
夫人具以語平原君。
平原君乃免冠謝,固留公子。
平原君門下聞之,半去平原君歸公子,天下士複往歸公子,公子傾平原君客。
公子留趙十年不歸。
秦聞公子在趙,日夜出兵東伐魏。
魏王患之,使使往請公子。
公子恐其怒之,乃誡門下:“有敢為魏王使通者,死。
”賓客皆背魏之趙,莫敢勸公子歸。
毛公、薛公兩人往見公子曰:“公子所以重於趙,名聞諸侯者,徒以有魏也。
今秦攻魏,魏急而公子不恤,使秦破大梁而夷先王之宗廟,公子當何面目立天下乎?”語未及卒,公子立變色,告車趣駕歸救魏。
魏王見公子,相與泣,而以上将軍印授公子,公子遂将。
魏安釐王三十年,公子使使遍告諸侯。
諸侯聞公子将,各遣将将兵救魏。
公子率五國之兵破秦軍於河外,走蒙骜。
遂乘勝逐秦軍至函谷關,抑秦兵,秦兵不敢出。
當是時,公子威振天下,諸侯之客進兵法,公子皆名之,故世俗稱魏公子兵法。
秦王患之,乃行金萬斤於魏,求晉鄙客,令毀公子於魏王曰:“公子亡在外十年矣,今為魏将,諸侯将皆屬,諸侯徒聞魏公子,不聞魏王。
公子亦欲因此時定南面而王,諸侯畏公子之威,方欲共立之。
”秦數使反間,僞賀公子得立為魏王未也。
魏王日聞其毀,不能不信,後果使人代公子将。
公子自知再以毀廢,乃謝病不朝,與賓客為長夜飲,飲醇酒,多近婦女。
日夜為樂飲者四歲,竟病酒而卒。
其歲,魏安釐王亦薨。
秦聞公子死,使蒙骜攻魏,拔二十城,初置東郡。
其後秦稍蠶食魏,十八歲而虜魏王,屠大梁。
高祖始微少時,數聞公子賢。
及即天子位,每過大梁,常祠公子。
高祖十二年,從擊黥布還,為公子置守冢五家,世世歲以四時奉祠公子。
太史公曰:吾過大梁之墟,求問其所謂夷門。
夷門者,城之東門也。
天下諸公子亦有喜士者矣,然信陵君之接岩穴隐者,不恥下交,有以也。
名冠諸侯,不虛耳。
高祖每過之而令民奉祠不絕也。
○史記-屈原賈生列傳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為楚懷王左徒。
博聞彊志,明於治亂,娴於辭令。
入則與王圖議國事,以出号令;出則接遇賓客,應對諸侯。
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與之同列,争寵而心害其能。
懷王使屈原造為憲令,屈平屬草稾未定。
上官大夫見而欲奪之,屈平不與,因讒之曰:“王使屈平為令,衆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以為‘非我莫能為’也。
”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疾王聽之不聰也,讒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憂愁幽思而作離騷。
離騷者,猶離憂也。
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
人窮則反本,故勞苦倦極,未嘗不呼天也;疾痛慘怛,未嘗不呼父母也。
屈平正道直行,竭忠盡智以事其君,讒人間之,可謂窮矣。
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能無怨乎?屈平之作離騷,蓋自怨生也。
國風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亂。
若離騷者,可謂兼之矣。
上稱帝喾,下道齊桓,中述湯武,以刺世事。
明道德之廣崇,治亂之條貫,靡不畢見。
其文約,其辭微,其志絜,其行廉,其稱文小而其指極大,舉類迩而見義遠。
其志絜,故其稱物芳。
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自疏濯淖汙泥之中,蟬蛻於濁穢,以浮遊塵埃之外,不獲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
推此志也,雖與日月争光可也。
屈平既绌,其後秦欲伐齊,齊與楚從親,惠王患之,乃令張儀詳去秦,厚币委質事楚,曰:“秦甚憎齊,齊與楚從親,楚誠能絕齊,秦原獻商、於之地六百裡。
”楚懷王貪而信張儀,遂絕齊,使使如秦受地。
張儀詐之曰:“儀與王約六裡,不聞六百裡。
”楚使怒去,歸告懷王。
懷王怒,大興師伐秦。
秦發兵擊之,大破楚師於丹、淅,斬首八萬,虜楚将屈匄,遂取楚之漢中地。
懷王乃悉發國中兵以深入擊秦,戰於藍田。
魏聞之,襲楚至鄧。
楚兵懼,自秦歸。
而齊竟怒不救楚,楚大困。
明年,秦割漢中地與楚以和。
楚王曰:“不願得地,願得張儀而甘心焉。
”張儀聞,乃曰:“以一儀而當漢中地,臣請往如楚。
”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設詭辯於懷王之寵姬鄭袖。
懷王竟聽鄭袖,複釋去張儀。
是時屈平既疏,不複在位,使於齊,顧反,谏懷王曰:“何不殺張儀?”懷王悔,追張儀不及。
其後諸侯共擊楚,大破之,殺其将唐眛。
時秦昭王與楚婚,欲與懷王會。
懷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國,不可信,不如毋行。
”懷王稚子子蘭勸王行:“柰何絕秦歡!”懷王卒行。
入武關,秦伏兵絕其後,因留懷王,以求割地。
懷王怒,不聽。
亡走趙,趙不内。
複之秦,竟死於秦而歸葬。
長子頃襄王立,以其弟子蘭為令尹。
楚人既咎子蘭以勸懷王入秦而不反也。
屈平既嫉之,雖放流,睠顧楚國,系心懷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
其存君興國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緻志焉。
然終無可柰何,故不可以反,卒以此見懷王之終不悟也。
人君無愚智賢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為,舉賢以自佐,然亡國破家相随屬,而聖君治國累世而不見者,其所謂忠者不忠,而所謂賢者不賢也。
懷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於鄭袖,外欺於張儀,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蘭。
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於秦,為天下笑。
此不知人之禍也。
易曰:“井洩不食,為我心恻,可以汲。
王明,并受其福。
”王之不明,豈足福哉! 令尹子蘭聞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於頃襄王,頃襄王怒而遷之。
屈原至於江濱,被發行吟澤畔。
顔色憔悴,形容枯槁。
漁父見而問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舉世混濁而我獨清,衆人皆醉而我獨醒,是以見放。
”漁父曰:“夫聖人者,不凝滞於物而能與世推移。
舉世混濁,何不随其流而揚其波?衆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懷瑾握瑜而自令見放為?”屈原曰:“吾聞之,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誰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甯赴常流而葬乎江魚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溫蠖乎!” 乃作懷沙之賦。
其辭曰: 陶陶孟夏兮,草木莽莽。
傷懷永哀兮,汩徂南土。
眴兮窈窈,孔靜幽墨。
冤結纡轸兮,離愍之長鞠;撫情效志兮,俯诎以自抑。
刓方以為圜兮,常度未替;易初本由兮,君子所鄙。
章畫職墨兮,前度未改;内直質重兮,大人所盛。
巧匠不斫兮,孰察其揆正?玄文幽處兮,矇謂之不章;離婁微睇兮,瞽以為無明。
變白而為黑兮,倒上以為下。
鳳皇在笯兮,雞雉翔舞。
同糅玉石兮,一概而相量。
夫黨人之鄙妒兮,羌不知吾所臧。
任重載盛兮,陷滞而不濟;懷瑾握瑜兮,窮不得餘所示。
邑犬群吠兮,吠所怪也;诽駿疑桀兮,固庸态也。
文質疏内兮,衆不知吾之異采;材樸委積兮,莫知餘之所有。
重仁襲義兮,謹厚以為豐;重華不可牾兮,孰知餘之從容!古固有不并兮,豈知其故也?湯禹久遠兮,邈不可慕也。
懲違改忿兮,抑心而自彊;離湣而不遷兮,願志之有象。
進路北次兮,日昧昧其将暮;含憂虞哀兮,限之以大故。
亂曰:浩浩沅、湘兮,分流汨兮。
脩路幽拂兮,道遠忽兮。
曾唫恒悲兮,永歎慨兮。
世既莫吾知兮,人心不可謂兮。
懷情抱質兮,獨無匹兮。
伯樂既殁兮,骥将焉程兮?人生禀命兮,各有所錯兮。
定心廣志,馀何畏懼兮?曾傷爰哀,永歎喟兮。
世溷不吾知,心不可謂兮。
知死不可讓兮,願勿愛兮。
明以告君子兮,吾将以為類兮。
於是懷石遂自沈汨羅以死。
屈原既死之後,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辭而以賦見稱;然皆祖屈原之從容辭令,終莫敢直谏。
其後楚日以削,數十年竟為秦所滅。
自屈原沈汨羅後百有馀年,漢有賈生,為長沙王太傅,過湘水,投書以吊屈原。
賈生名誼,雒陽人也。
年十八,以能誦詩屬書聞於郡中。
吳廷尉為河南守,聞其秀才,召置門下,甚幸愛。
孝文皇帝初立,聞河南守吳公治平為天下第一,故與李斯同邑而常學事焉,乃徵為廷尉。
廷尉乃言賈生年少,頗通諸子百家之書。
文帝召以為博士。
是時賈生年二十馀,最為少。
每诏令議下,諸老先生不能言,賈生盡為之對,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
諸生於是乃以為能,不及也。
孝文帝說之,超遷,一歲中至太中大夫。
賈生以為漢興至孝文二十馀年,天下和洽,而固當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興禮樂,乃悉草具其事儀法,色尚黃,數用五,為官名,悉更秦之法。
孝文帝初即位,謙讓未遑也。
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國,其說皆自賈生發之。
於是天子議以為賈生任公卿之位。
绛、灌、東陽侯、馮敬之屬盡害之,乃短賈生曰:“雒陽之人,年少初學,專欲擅權,紛亂諸事。
”於是天子後亦疏之,不用其議,乃以賈生為長沙王太傅。
賈生既辭往行,聞長沙卑濕,自以壽不得長,又以適去,意不自得。
及渡湘水,為賦以吊屈原。
其辭曰: 共承嘉惠兮,俟罪長沙。
側聞屈原兮,自沈汨羅。
造讬湘流兮,敬吊先生。
遭世罔極兮,乃隕厥身。
嗚呼哀哉,逢時不祥!鸾鳳伏竄兮,鸱枭翺翔。
阘茸尊顯兮,讒谀得志;賢聖逆曳兮,方正倒植。
世謂伯夷貪兮,謂盜跖廉;莫邪為頓兮,鉛刀為銛。
于嗟嚜嚜兮,生之無故!斡棄周鼎兮寶康瓠,騰駕罷牛兮骖蹇驢,骥垂兩耳兮服鹽車。
章甫薦屦兮,漸不可久;嗟苦先生兮,獨離此咎! 訊曰:已矣,國其莫我知,獨堙郁兮其誰語?鳳漂漂其高遰兮,夫固自縮而遠去。
襲九淵之神龍兮,沕深潛以自珍。
彌融爚以隐處兮,夫豈從螘與蛭螾?所貴聖人之神德兮,遠濁世而自藏。
使骐骥可得系羁兮,豈雲異夫犬羊!般紛紛其離此尤兮,亦夫子之辜也!瞝九州而相君兮,何必懷此都也?鳳皇翔于千仞之上兮,覽德煇而下之;見細德之險徵兮,搖增翮逝而去之。
彼尋常之汙渎兮,豈能容吞舟之魚!橫江湖之鳣鱏兮,固将制於蟻蝼。
賈生為長沙王太傅三年,有鸮飛入賈生舍,止于坐隅。
楚人命鸮曰“服”。
賈生既以適居長沙,長沙卑濕,自以為壽不得長,傷悼之,乃為賦以自廣。
其辭曰: 單阏之歲兮,四月孟夏,庚子日施兮,服集予舍,止于坐隅,貌甚間暇。
異物來集兮,私怪其故,發書占之兮,筴言其度。
曰“野鳥入處兮,主人将去”。
請問于服兮:“予去何之?吉乎告我,兇言其菑。
淹數之度兮,語予其期。
”服乃歎息,舉首奮翼,口不能言,請對以意。
萬物變化兮,固無休息。
斡流而遷兮,或推而還。
形氣轉續兮,變化而嬗。
沕穆無窮兮,胡可勝言!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憂喜聚門兮,吉兇同域。
彼吳彊大兮,夫差以敗;越栖會稽兮,句踐霸世。
斯遊遂成兮,卒被五刑;傅說胥靡兮,乃相武丁。
夫禍之與福兮,何異糾纆。
命不可說兮,孰知其極?水激則旱兮,矢激則遠。
萬物回薄兮,振蕩相轉。
雲蒸雨降兮,錯缪相紛。
大專槃物兮,坱軋無垠。
天不可與慮兮,道不可與謀。
遲數有命兮,惡識其時? 且夫天地為爐兮,造化為工;陰陽為炭兮,萬物為銅。
合散消息兮,安有常則;千變萬化兮,未始有極。
忽然為人兮,何足控抟;化為異物兮,又何足患!小知自私兮,賤彼貴我;通人大觀兮,物無不可。
貪夫徇财兮,烈士徇名;誇者死權兮,品庶馮生。
述迫之徒兮,或趨西東;大人不曲兮,億變齊同。
拘士系俗兮,攌如囚拘;至人遺物兮,獨與道俱。
衆人或或兮,好惡積意;真人淡漠兮,獨與道息。
釋知遺形兮,超然自喪;寥廓忽荒兮,與道翺翔。
乘流則逝兮,得坻則止;縱軀委命兮,不私與己。
其生若浮兮,其死若休;澹乎若深淵之靜,氾乎若不系之舟。
不以生故自寶兮,養空而浮;德人無累兮,知命不憂。
細故慸兮,何足以疑! 後歲馀,賈生徵見。
孝文帝方受釐,坐宣室。
上因感鬼神事,而問鬼神之本。
賈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狀。
至夜半,文帝前席。
既罷,曰:“吾久不見賈生,自以為過之,今不及也。
”居頃之,拜賈生為梁懷王太傅。
梁懷王,文帝之少子,愛,而好書,故令賈生傅之。
文帝複封淮南厲王子四人皆為列侯。
賈生谏,以為患之興自此起矣。
賈生數上疏,言諸侯或連數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
文帝不聽。
居數年,懷王騎,堕馬而死,無後。
賈生自傷為傅無狀,哭泣歲馀,亦死。
賈生之死時年三十三矣。
及孝文崩,孝武皇帝立,舉賈生之孫二人至郡守,而賈嘉最好學,世其家,與餘通書。
至孝昭時,列為九卿。
太史公曰:餘讀離騷、天問、招魂、哀郢,悲其志。
適長沙,觀屈原所自沈淵,未嘗不垂涕,想見其為人。
及見賈生吊之,又怪屈原以彼其材,遊諸侯,何國不容,而自令若是。
讀服鳥賦,同死生,輕去就,又爽然自失矣。
則是王一舉而結三國之親,而與秦易道也。
”趙王曰:“善。
”則使虞卿東見齊王,與之謀秦。
虞卿未返,秦使者已在趙矣。
樓緩聞之,亡去。
趙於是封虞卿以一城。
居頃之,而魏請為從。
趙孝成王召虞卿謀。
過平原君,平原君曰:“願卿之論從也。
”虞卿入見王。
王曰:“魏請為從。
”對曰:“魏過。
”王曰:“寡人固未之許。
”對曰:“王過。
”王曰:“魏請從,卿曰魏過,寡人未之許,又曰寡人過,然則從終不可乎?”對曰:“臣聞小國之與大國從事也,有利則大國受其福,有敗則小國受其禍。
今魏以小國請其禍,而王以大國辭其福,臣故曰王過,魏亦過。
竊以為從便。
”王曰:“善。
”乃合魏為從。
虞卿既以魏齊之故,不重萬戶侯卿相之印,與魏齊間行,卒去趙,困於梁。
魏齊已死,不得意,乃著書,上采春秋,下觀近世,曰節義、稱号、揣摩、政謀,凡八篇。
以刺譏國家得失,世傳之曰虞氏春秋。
太史公曰:平原君,翩翩濁世之佳公子也,然未睹大體。
鄙語曰“利令智昏”,平原君貪馮亭邪說,使趙陷長平兵四十馀萬衆,邯鄲幾亡。
虞卿料事揣情,為趙畫策,何其工也!及不忍魏齊,卒困於大梁,庸夫且知其不可,況賢人乎?然虞卿非窮愁,亦不能著書以自見於後世雲。
○史記-魏公子列傳 魏公子無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釐王異母弟也。
昭王薨,安釐王即位,封公子為信陵君。
是時範睢亡魏相秦,以怨魏齊故,秦兵圍大梁,破魏華陽下軍,走芒卯。
魏王及公子患之。
公子為人仁而下士,士無賢不肖皆謙而禮交之,不敢以其富貴驕士。
士以此方數千裡争往歸之,緻食客三千人。
當是時,諸侯以公子賢,多客,不敢加兵謀魏十馀年。
公子與魏王博,而北境傳舉烽,言“趙寇至,且入界”。
魏王釋博,欲召大臣謀。
公子止王曰:“趙王田獵耳,非為寇也。
”複博如故。
王恐,心不在博。
居頃,複從北方來傳言曰:“趙王獵耳,非為寇也。
”魏王大驚,曰:“公子何以知之?”公子曰:“臣之客有能深得趙王陰事者,趙王所為,客辄以報臣,臣以此知之。
”是後魏王畏公子之賢能,不敢任公子以國政。
魏有隐士曰侯嬴,年七十,家貧,為大梁夷門監者。
公子聞之,往請,欲厚遺之。
不肯受,曰:“臣脩身絜行數十年,終不以監門困故而受公子财。
”公子於是乃置酒大會賓客。
坐定,公子從車騎,虛左,自迎夷門侯生。
侯生攝敝衣冠,直上載公子上坐,不讓,欲以觀公子。
公子執辔愈恭。
侯生又謂公子曰:“臣有客在市屠中,願枉車騎過之。
”公子引車入巿,侯生下見其客朱亥,俾倪,故久立與其客語,微察公子。
公子顔色愈和。
當是時,魏将相宗室賓客滿堂,待公子舉酒。
巿人皆觀公子執辔。
從騎皆竊罵侯生。
侯生視公子色終不變,乃謝客就車。
至家,公子引侯生坐上坐,遍贊賓客,賓客皆驚。
酒酣,公子起,為壽侯生前。
侯生因謂公子曰:“今日嬴之為公子亦足矣。
嬴乃夷門抱關者也,而公子親枉車騎,自迎嬴於衆人廣坐之中,不宜有所過,今公子故過之。
然嬴欲就公子之名,故久立公子車騎巿中,過客以觀公子,公子愈恭。
巿人皆以嬴為小人,而以公子為長者能下士也。
”於是罷酒,侯生遂為上客。
侯生謂公子曰:“臣所過屠者朱亥,此子賢者,世莫能知,故隐屠間耳。
”公子往數請之,朱亥故不複謝,公子怪之。
魏安釐王二十年,秦昭王已破趙長平軍,又進兵圍邯鄲。
公子姊為趙惠文王弟平原君夫人,數遺魏王及公子書,請救於魏。
魏王使将軍晉鄙将十萬衆救趙。
秦王使使者告魏王曰:“吾攻趙旦暮且下,而諸侯敢救者,已拔趙,必移兵先擊之。
”魏王恐,使人止晉鄙,留軍壁邺,名為救趙,實持兩端以觀望。
平原君使者冠蓋相屬於魏,讓魏公子曰:“勝所以自附為婚姻者,以公子之高義,為能急人之困。
今邯鄲旦暮降秦而魏救不至,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且公子縱輕勝,棄之降秦,獨不憐公子姊邪?”公子患之,數請魏王,及賓客辯士說王萬端。
魏王畏秦,終不聽公子。
公子自度終不能得之於王,計不獨生而令趙亡,乃請賓客,約車騎百馀乘,欲以客往赴秦軍,與趙俱死。
行過夷門,見侯生,具告所以欲死秦軍狀。
辭決而行,侯生曰:“公子勉之矣,老臣不能從。
”公子行數裡,心不快,曰:“吾所以待侯生者備矣,天下莫不聞,今吾且死而侯生曾無一言半辭送我,我豈有所失哉?”複引車還,問侯生。
侯生笑曰:“臣固知公子之還也。
”曰:“公子喜士,名聞天下。
今有難,無他端而欲赴秦軍,譬若以肉投餒虎,何功之有哉?尚安事客?然公子遇臣厚,公子往而臣不送,以是知公子恨之複返也。
”公子再拜,因問。
侯生乃屏人間語,曰:“嬴聞晉鄙之兵符常在王卧内,而如姬最幸,出入王卧内,力能竊之。
嬴聞如姬父為人所殺,如姬資之三年,自王以下欲求報其父仇,莫能得。
如姬為公子泣,公子使客斬其仇頭,敬進如姬。
如姬之欲為公子死,無所辭,顧未有路耳。
公子誠一開口請如姬,如姬必許諾,則得虎符奪晉鄙軍,北救趙而西卻秦,此五霸之伐也。
”公子從其計,請如姬。
如姬果盜晉鄙兵符與公子。
公子行,侯生曰:“将在外,主令有所不受,以便國家。
公子即合符,而晉鄙不授公子兵而複請之,事必危矣。
臣客屠者朱亥可與俱,此人力士。
晉鄙聽,大善;不聽,可使擊之。
”於是公子泣。
侯生曰:“公子畏死邪?何泣也?”公子曰:“晉鄙嚄唶宿将,往恐不聽,必當殺之,是以泣耳,豈畏死哉?”於是公子請朱亥。
朱亥笑曰:“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親數存之,所以不報謝者,以為小禮無所用。
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遂與公子俱。
公子過謝侯生。
侯生曰:“臣宜從,老不能。
請數公子行日,以至晉鄙軍之日,北鄉自刭,以送公子。
”公子遂行。
至邺,矯魏王令代晉鄙。
晉鄙合符,疑之,舉手視公子曰:“今吾擁十萬之衆,屯於境上,國之重任,今單車來代之,何如哉?”欲無聽。
朱亥袖四十斤鐵椎,椎殺晉鄙,公子遂将晉鄙軍。
勒兵下令軍中曰:“父子俱在軍中,父歸;兄弟俱在軍中,兄歸;獨子無兄弟,歸養。
”得選兵八萬人,進兵擊秦軍。
秦軍解去,遂救邯鄲,存趙。
趙王及平原君自迎公子於界,平原君負韊矢為公子先引。
趙王再拜曰:“自古賢人未有及公子者也。
”當此之時,平原君不敢自比於人。
公子與侯生決,至軍,侯生果北鄉自刭。
魏王怒公子之盜其兵符,矯殺晉鄙,公子亦自知也。
已卻秦存趙,使将将其軍歸魏,而公子獨與客留趙。
趙孝成王德公子之矯奪晉鄙兵而存趙,乃與平原君計,以五城封公子。
公子聞之,意驕矜而有自功之色。
客有說公子曰:“物有不可忘,或有不可不忘。
夫人有德於公子,公子不可忘也;公子有德於人,願公子忘之也。
且矯魏王令,奪晉鄙兵以救趙,於趙則有功矣,於魏則未為忠臣也。
公子乃自驕而功之,竊為公子不取也。
”於是公子立自責,似若無所容者。
趙王埽除自迎,執主人之禮,引公子就西階。
公子側行辭讓,從東階上。
自言罪過,以負於魏,無功於趙。
趙王侍酒至暮,口不忍獻五城,以公子退讓也。
公子竟留趙。
趙王以鄗為公子湯沐邑,魏亦複以信陵奉公子。
公子留趙。
公子聞趙有處士毛公藏於博徒,薛公藏於賣漿家,公子欲見兩人,兩人自匿不肯見公子。
公子聞所在,乃間步往從此兩人遊,甚歡。
平原君聞之,謂其夫人曰:“始吾聞夫人弟公子天下無雙,今吾聞之,乃妄從博徒賣漿者遊,公子妄人耳。
”夫人以告公子。
公子乃謝夫人去,曰:“始吾聞平原君賢,故負魏王而救趙,以稱平原君。
平原君之遊,徒豪舉耳,不求士也。
無忌自在大梁時,常聞此兩人賢,至趙,恐不得見。
以無忌從之遊,尚恐其不我欲也,今平原君乃以為羞,其不足從遊。
”乃裝為去。
夫人具以語平原君。
平原君乃免冠謝,固留公子。
平原君門下聞之,半去平原君歸公子,天下士複往歸公子,公子傾平原君客。
公子留趙十年不歸。
秦聞公子在趙,日夜出兵東伐魏。
魏王患之,使使往請公子。
公子恐其怒之,乃誡門下:“有敢為魏王使通者,死。
”賓客皆背魏之趙,莫敢勸公子歸。
毛公、薛公兩人往見公子曰:“公子所以重於趙,名聞諸侯者,徒以有魏也。
今秦攻魏,魏急而公子不恤,使秦破大梁而夷先王之宗廟,公子當何面目立天下乎?”語未及卒,公子立變色,告車趣駕歸救魏。
魏王見公子,相與泣,而以上将軍印授公子,公子遂将。
魏安釐王三十年,公子使使遍告諸侯。
諸侯聞公子将,各遣将将兵救魏。
公子率五國之兵破秦軍於河外,走蒙骜。
遂乘勝逐秦軍至函谷關,抑秦兵,秦兵不敢出。
當是時,公子威振天下,諸侯之客進兵法,公子皆名之,故世俗稱魏公子兵法。
秦王患之,乃行金萬斤於魏,求晉鄙客,令毀公子於魏王曰:“公子亡在外十年矣,今為魏将,諸侯将皆屬,諸侯徒聞魏公子,不聞魏王。
公子亦欲因此時定南面而王,諸侯畏公子之威,方欲共立之。
”秦數使反間,僞賀公子得立為魏王未也。
魏王日聞其毀,不能不信,後果使人代公子将。
公子自知再以毀廢,乃謝病不朝,與賓客為長夜飲,飲醇酒,多近婦女。
日夜為樂飲者四歲,竟病酒而卒。
其歲,魏安釐王亦薨。
秦聞公子死,使蒙骜攻魏,拔二十城,初置東郡。
其後秦稍蠶食魏,十八歲而虜魏王,屠大梁。
高祖始微少時,數聞公子賢。
及即天子位,每過大梁,常祠公子。
高祖十二年,從擊黥布還,為公子置守冢五家,世世歲以四時奉祠公子。
太史公曰:吾過大梁之墟,求問其所謂夷門。
夷門者,城之東門也。
天下諸公子亦有喜士者矣,然信陵君之接岩穴隐者,不恥下交,有以也。
名冠諸侯,不虛耳。
高祖每過之而令民奉祠不絕也。
○史記-屈原賈生列傳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為楚懷王左徒。
博聞彊志,明於治亂,娴於辭令。
入則與王圖議國事,以出号令;出則接遇賓客,應對諸侯。
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與之同列,争寵而心害其能。
懷王使屈原造為憲令,屈平屬草稾未定。
上官大夫見而欲奪之,屈平不與,因讒之曰:“王使屈平為令,衆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以為‘非我莫能為’也。
”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疾王聽之不聰也,讒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憂愁幽思而作離騷。
離騷者,猶離憂也。
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
人窮則反本,故勞苦倦極,未嘗不呼天也;疾痛慘怛,未嘗不呼父母也。
屈平正道直行,竭忠盡智以事其君,讒人間之,可謂窮矣。
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能無怨乎?屈平之作離騷,蓋自怨生也。
國風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亂。
若離騷者,可謂兼之矣。
上稱帝喾,下道齊桓,中述湯武,以刺世事。
明道德之廣崇,治亂之條貫,靡不畢見。
其文約,其辭微,其志絜,其行廉,其稱文小而其指極大,舉類迩而見義遠。
其志絜,故其稱物芳。
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自疏濯淖汙泥之中,蟬蛻於濁穢,以浮遊塵埃之外,不獲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
推此志也,雖與日月争光可也。
屈平既绌,其後秦欲伐齊,齊與楚從親,惠王患之,乃令張儀詳去秦,厚币委質事楚,曰:“秦甚憎齊,齊與楚從親,楚誠能絕齊,秦原獻商、於之地六百裡。
”楚懷王貪而信張儀,遂絕齊,使使如秦受地。
張儀詐之曰:“儀與王約六裡,不聞六百裡。
”楚使怒去,歸告懷王。
懷王怒,大興師伐秦。
秦發兵擊之,大破楚師於丹、淅,斬首八萬,虜楚将屈匄,遂取楚之漢中地。
懷王乃悉發國中兵以深入擊秦,戰於藍田。
魏聞之,襲楚至鄧。
楚兵懼,自秦歸。
而齊竟怒不救楚,楚大困。
明年,秦割漢中地與楚以和。
楚王曰:“不願得地,願得張儀而甘心焉。
”張儀聞,乃曰:“以一儀而當漢中地,臣請往如楚。
”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設詭辯於懷王之寵姬鄭袖。
懷王竟聽鄭袖,複釋去張儀。
是時屈平既疏,不複在位,使於齊,顧反,谏懷王曰:“何不殺張儀?”懷王悔,追張儀不及。
其後諸侯共擊楚,大破之,殺其将唐眛。
時秦昭王與楚婚,欲與懷王會。
懷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國,不可信,不如毋行。
”懷王稚子子蘭勸王行:“柰何絕秦歡!”懷王卒行。
入武關,秦伏兵絕其後,因留懷王,以求割地。
懷王怒,不聽。
亡走趙,趙不内。
複之秦,竟死於秦而歸葬。
長子頃襄王立,以其弟子蘭為令尹。
楚人既咎子蘭以勸懷王入秦而不反也。
屈平既嫉之,雖放流,睠顧楚國,系心懷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
其存君興國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緻志焉。
然終無可柰何,故不可以反,卒以此見懷王之終不悟也。
人君無愚智賢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為,舉賢以自佐,然亡國破家相随屬,而聖君治國累世而不見者,其所謂忠者不忠,而所謂賢者不賢也。
懷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於鄭袖,外欺於張儀,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蘭。
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於秦,為天下笑。
此不知人之禍也。
易曰:“井洩不食,為我心恻,可以汲。
王明,并受其福。
”王之不明,豈足福哉! 令尹子蘭聞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於頃襄王,頃襄王怒而遷之。
屈原至於江濱,被發行吟澤畔。
顔色憔悴,形容枯槁。
漁父見而問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舉世混濁而我獨清,衆人皆醉而我獨醒,是以見放。
”漁父曰:“夫聖人者,不凝滞於物而能與世推移。
舉世混濁,何不随其流而揚其波?衆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懷瑾握瑜而自令見放為?”屈原曰:“吾聞之,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誰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甯赴常流而葬乎江魚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溫蠖乎!” 乃作懷沙之賦。
其辭曰: 陶陶孟夏兮,草木莽莽。
傷懷永哀兮,汩徂南土。
眴兮窈窈,孔靜幽墨。
冤結纡轸兮,離愍之長鞠;撫情效志兮,俯诎以自抑。
刓方以為圜兮,常度未替;易初本由兮,君子所鄙。
章畫職墨兮,前度未改;内直質重兮,大人所盛。
巧匠不斫兮,孰察其揆正?玄文幽處兮,矇謂之不章;離婁微睇兮,瞽以為無明。
變白而為黑兮,倒上以為下。
鳳皇在笯兮,雞雉翔舞。
同糅玉石兮,一概而相量。
夫黨人之鄙妒兮,羌不知吾所臧。
任重載盛兮,陷滞而不濟;懷瑾握瑜兮,窮不得餘所示。
邑犬群吠兮,吠所怪也;诽駿疑桀兮,固庸态也。
文質疏内兮,衆不知吾之異采;材樸委積兮,莫知餘之所有。
重仁襲義兮,謹厚以為豐;重華不可牾兮,孰知餘之從容!古固有不并兮,豈知其故也?湯禹久遠兮,邈不可慕也。
懲違改忿兮,抑心而自彊;離湣而不遷兮,願志之有象。
進路北次兮,日昧昧其将暮;含憂虞哀兮,限之以大故。
亂曰:浩浩沅、湘兮,分流汨兮。
脩路幽拂兮,道遠忽兮。
曾唫恒悲兮,永歎慨兮。
世既莫吾知兮,人心不可謂兮。
懷情抱質兮,獨無匹兮。
伯樂既殁兮,骥将焉程兮?人生禀命兮,各有所錯兮。
定心廣志,馀何畏懼兮?曾傷爰哀,永歎喟兮。
世溷不吾知,心不可謂兮。
知死不可讓兮,願勿愛兮。
明以告君子兮,吾将以為類兮。
於是懷石遂自沈汨羅以死。
屈原既死之後,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辭而以賦見稱;然皆祖屈原之從容辭令,終莫敢直谏。
其後楚日以削,數十年竟為秦所滅。
自屈原沈汨羅後百有馀年,漢有賈生,為長沙王太傅,過湘水,投書以吊屈原。
賈生名誼,雒陽人也。
年十八,以能誦詩屬書聞於郡中。
吳廷尉為河南守,聞其秀才,召置門下,甚幸愛。
孝文皇帝初立,聞河南守吳公治平為天下第一,故與李斯同邑而常學事焉,乃徵為廷尉。
廷尉乃言賈生年少,頗通諸子百家之書。
文帝召以為博士。
是時賈生年二十馀,最為少。
每诏令議下,諸老先生不能言,賈生盡為之對,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
諸生於是乃以為能,不及也。
孝文帝說之,超遷,一歲中至太中大夫。
賈生以為漢興至孝文二十馀年,天下和洽,而固當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興禮樂,乃悉草具其事儀法,色尚黃,數用五,為官名,悉更秦之法。
孝文帝初即位,謙讓未遑也。
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國,其說皆自賈生發之。
於是天子議以為賈生任公卿之位。
绛、灌、東陽侯、馮敬之屬盡害之,乃短賈生曰:“雒陽之人,年少初學,專欲擅權,紛亂諸事。
”於是天子後亦疏之,不用其議,乃以賈生為長沙王太傅。
賈生既辭往行,聞長沙卑濕,自以壽不得長,又以適去,意不自得。
及渡湘水,為賦以吊屈原。
其辭曰: 共承嘉惠兮,俟罪長沙。
側聞屈原兮,自沈汨羅。
造讬湘流兮,敬吊先生。
遭世罔極兮,乃隕厥身。
嗚呼哀哉,逢時不祥!鸾鳳伏竄兮,鸱枭翺翔。
阘茸尊顯兮,讒谀得志;賢聖逆曳兮,方正倒植。
世謂伯夷貪兮,謂盜跖廉;莫邪為頓兮,鉛刀為銛。
于嗟嚜嚜兮,生之無故!斡棄周鼎兮寶康瓠,騰駕罷牛兮骖蹇驢,骥垂兩耳兮服鹽車。
章甫薦屦兮,漸不可久;嗟苦先生兮,獨離此咎! 訊曰:已矣,國其莫我知,獨堙郁兮其誰語?鳳漂漂其高遰兮,夫固自縮而遠去。
襲九淵之神龍兮,沕深潛以自珍。
彌融爚以隐處兮,夫豈從螘與蛭螾?所貴聖人之神德兮,遠濁世而自藏。
使骐骥可得系羁兮,豈雲異夫犬羊!般紛紛其離此尤兮,亦夫子之辜也!瞝九州而相君兮,何必懷此都也?鳳皇翔于千仞之上兮,覽德煇而下之;見細德之險徵兮,搖增翮逝而去之。
彼尋常之汙渎兮,豈能容吞舟之魚!橫江湖之鳣鱏兮,固将制於蟻蝼。
賈生為長沙王太傅三年,有鸮飛入賈生舍,止于坐隅。
楚人命鸮曰“服”。
賈生既以適居長沙,長沙卑濕,自以為壽不得長,傷悼之,乃為賦以自廣。
其辭曰: 單阏之歲兮,四月孟夏,庚子日施兮,服集予舍,止于坐隅,貌甚間暇。
異物來集兮,私怪其故,發書占之兮,筴言其度。
曰“野鳥入處兮,主人将去”。
請問于服兮:“予去何之?吉乎告我,兇言其菑。
淹數之度兮,語予其期。
”服乃歎息,舉首奮翼,口不能言,請對以意。
萬物變化兮,固無休息。
斡流而遷兮,或推而還。
形氣轉續兮,變化而嬗。
沕穆無窮兮,胡可勝言!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憂喜聚門兮,吉兇同域。
彼吳彊大兮,夫差以敗;越栖會稽兮,句踐霸世。
斯遊遂成兮,卒被五刑;傅說胥靡兮,乃相武丁。
夫禍之與福兮,何異糾纆。
命不可說兮,孰知其極?水激則旱兮,矢激則遠。
萬物回薄兮,振蕩相轉。
雲蒸雨降兮,錯缪相紛。
大專槃物兮,坱軋無垠。
天不可與慮兮,道不可與謀。
遲數有命兮,惡識其時? 且夫天地為爐兮,造化為工;陰陽為炭兮,萬物為銅。
合散消息兮,安有常則;千變萬化兮,未始有極。
忽然為人兮,何足控抟;化為異物兮,又何足患!小知自私兮,賤彼貴我;通人大觀兮,物無不可。
貪夫徇财兮,烈士徇名;誇者死權兮,品庶馮生。
述迫之徒兮,或趨西東;大人不曲兮,億變齊同。
拘士系俗兮,攌如囚拘;至人遺物兮,獨與道俱。
衆人或或兮,好惡積意;真人淡漠兮,獨與道息。
釋知遺形兮,超然自喪;寥廓忽荒兮,與道翺翔。
乘流則逝兮,得坻則止;縱軀委命兮,不私與己。
其生若浮兮,其死若休;澹乎若深淵之靜,氾乎若不系之舟。
不以生故自寶兮,養空而浮;德人無累兮,知命不憂。
細故慸兮,何足以疑! 後歲馀,賈生徵見。
孝文帝方受釐,坐宣室。
上因感鬼神事,而問鬼神之本。
賈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狀。
至夜半,文帝前席。
既罷,曰:“吾久不見賈生,自以為過之,今不及也。
”居頃之,拜賈生為梁懷王太傅。
梁懷王,文帝之少子,愛,而好書,故令賈生傅之。
文帝複封淮南厲王子四人皆為列侯。
賈生谏,以為患之興自此起矣。
賈生數上疏,言諸侯或連數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
文帝不聽。
居數年,懷王騎,堕馬而死,無後。
賈生自傷為傅無狀,哭泣歲馀,亦死。
賈生之死時年三十三矣。
及孝文崩,孝武皇帝立,舉賈生之孫二人至郡守,而賈嘉最好學,世其家,與餘通書。
至孝昭時,列為九卿。
太史公曰:餘讀離騷、天問、招魂、哀郢,悲其志。
適長沙,觀屈原所自沈淵,未嘗不垂涕,想見其為人。
及見賈生吊之,又怪屈原以彼其材,遊諸侯,何國不容,而自令若是。
讀服鳥賦,同死生,輕去就,又爽然自失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