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七·傳志之屬上編一
關燈
小
中
大
稍奪之權。
範增大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為之。
願賜骸骨歸卒伍。
”項王許之。
行未至彭城,疽發背而死。
漢将紀信說漢王曰:“事已急矣,請為王诳楚為王,王可以間出。
”於是漢王夜出女子荥陽東門被甲二千人,楚兵四面擊之。
紀信乘黃屋車,傅左纛,曰:“城中食盡,漢王降。
”楚軍皆呼萬歲。
漢王亦與數十騎從城西門出,走成臯。
項王見紀信,問:“漢王安在?”曰:“漢王已出矣。
”項王燒殺紀信。
漢王使禦史大夫周苛、枞公、魏豹守荥陽。
周苛、枞公謀曰:“反國之王,難與守城。
”乃共殺魏豹。
楚下荥陽城,生得周苛。
項王謂周苛曰:“為我将,我以公為上将軍,封三萬戶。
”周苛罵曰:“若不趣降漢,漢今虜若,若非漢敵也。
”項王怒,烹周苛,并殺枞公。
漢王之出荥陽,南走宛、葉,得九江王布,行收兵,複入保成臯。
漢之四年,項王進兵圍成臯。
漢王逃,獨與滕公出成臯北門,渡河走脩武,從張耳、韓信軍。
諸将稍稍得出成臯,從漢王。
楚遂拔成臯,欲西。
漢使兵距之鞏,令其不得西。
是時,彭越渡河擊楚東阿,殺楚将軍薛公。
項王乃自東擊彭越。
漢王得淮陰侯兵,欲渡河南。
鄭忠說漢王,乃止壁河内。
使劉賈将兵佐彭越,燒楚積聚。
項王東擊破之,走彭越。
漢王則引兵渡河,複取成臯,軍廣武,就敖倉食。
項王已定東海來,西,與漢俱臨廣武而軍,相守數月。
當此時,彭越數反梁地,絕楚糧食,項王患之。
為高俎,置太公其上,告漢王曰:“今不急下,吾烹太公。
”漢王曰:“吾與項羽俱北面受命懷王,曰‘約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則幸分我一桮羹。
”項王怒,欲殺之。
項伯曰:“天下事未可知,且為天下者不顧家,雖殺之無益,祇益禍耳。
”項王從之。
楚漢久相持未決,丁壯苦軍旅,老弱罷轉漕。
項王謂漢王曰:“天下匈匈數歲者,徒以吾兩人耳,願與漢王挑戰決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為也。
”漢王笑謝曰:“吾甯鬥智,不能鬥力。
”項王令壯士出挑戰。
漢有善騎射者樓煩,楚挑戰三合,樓煩辄射殺之。
項王大怒,乃自被甲持戟挑戰。
樓煩欲射之,項王瞋目叱之,樓煩目不敢視,手不敢發,遂走還入壁,不敢複出。
漢王使人間問之,乃項王也。
漢王大驚。
於是項王乃即漢王相與臨廣武間而語。
漢王數之,項王怒,欲一戰。
漢王不聽,項王伏弩射中漢王。
漢王傷,走入成臯。
項王聞淮陰侯已舉河北,破齊、趙,且欲擊楚,乃使龍且往擊之。
淮陰侯與戰,騎将灌嬰擊之,大破楚軍,殺龍且。
韓信因自立為齊王。
項王聞龍且軍破,則恐,使盱台人武濊涉往說淮陰侯。
淮陰侯弗聽。
是時,彭越複反,下梁地,絕楚糧。
項王乃謂海春侯大司馬曹咎等曰:“謹守成臯,則漢欲挑戰,慎勿與戰,毋令得東而已。
我十五日必誅彭越,定梁地,複從将軍。
”乃東,行擊陳留、外黃。
外黃不下。
數日,已降,項王怒,悉令男子年十五已上詣城東,欲阬之。
外黃令舍人兒年十三,往說項王曰:“彭越彊劫外黃,外黃恐,故且降,待大王。
大王至,又皆阬之,百姓豈有歸心?從此以東,梁地十馀城皆恐,莫肯下矣。
”項王然其言,乃赦外黃當阬者。
東至睢陽,聞之皆争下項王。
漢果數挑楚軍戰,楚軍不出。
使人辱之,五六日,大司馬怒,渡兵汜水。
士卒半渡,漢擊之,大破楚軍,盡得楚國貨賂。
大司馬咎、長史翳、塞王欣皆自刭汜水上。
大司馬咎者,故蕲獄掾,長史欣亦故栎陽獄吏,兩人嘗有德於項梁,是以項王信任之。
當是時,項王在睢陽,聞海春侯軍敗,則引兵還。
漢軍方圍锺離眛於荥陽東,項王至,漢軍畏楚,盡走險阻。
是時,漢兵盛食多,項王兵罷食絕。
漢遣陸賈說項王,請太公,項王弗聽。
漢王複使侯公往說項王,項王乃與漢約,中分天下,割鴻溝以西者為漢,鴻溝而東者為楚。
項王許之,即歸漢王父母妻子。
軍皆呼萬歲。
漢王乃封侯公為平國君。
匿弗肯複見。
曰:“此天下辯士,所居傾國,故号為平國君。
”項王已約,乃引兵解而東歸。
漢欲西歸,張良、陳平說曰:“漢有天下太半,而諸侯皆附之。
楚兵罷食盡,此天亡楚之時也,不如因其機而遂取之。
今釋弗擊,此所謂‘養虎自遺患’也。
”漢王聽之。
漢五年,漢王乃追項王至陽夏南,止軍,與淮陰侯韓信、建成侯彭越期會而擊楚軍。
至固陵,而信、越之兵不會。
楚擊漢軍,大破之。
漢王複入壁,深塹而自守。
謂張子房曰:“諸侯不從約,為之柰何?”對曰:“楚兵且破,信、越未有分地,其不至固宜。
君王能與共分天下,今可立緻也。
即不能,事未可知也。
君王能自陳以東傅海,盡與韓信;睢陽以北至穀城,以與彭越:使各自為戰,則楚易敗也。
”漢王曰:“善。
”於是乃發使者告韓信、彭越曰:“并力擊楚。
楚破,自陳以東傅海與齊王,睢陽以北至穀城與彭相國。
”使者至,韓信、彭越皆報曰:“請今進兵。
”韓信乃從齊往,劉賈軍從壽春并行,屠城父,至垓下。
大司馬周殷叛楚,以舒屠六,舉九江兵,随劉賈、彭越皆會垓下,詣項王。
項王軍壁垓下,兵少食盡,漢軍及諸侯兵圍之數重。
夜聞漢軍四面皆楚歌,項王乃大驚曰:“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項王則夜起,飲帳中。
有美人名虞,常幸從;駿馬名骓,常騎之。
於是項王乃悲歌慷慨,自為詩曰:“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柰何,虞兮虞兮柰若何!”歌數阕,美人和之。
項王泣數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視。
於是項王乃上馬騎,麾下壯士騎從者八百馀人,直夜潰圍南出,馳走。
平明,漢軍乃覺之,令騎将灌嬰以五千騎追之。
項王渡淮,騎能屬者百馀人耳。
項王至陰陵,迷失道,問一田父,田父绐曰“左”。
左,乃陷大澤中。
以故漢追及之。
項王乃複引兵而東,至東城,乃有二十八騎。
漢騎追者數千人。
項王自度不得脫。
謂其騎曰:“吾起兵至今八歲矣,身七十馀戰,所當者破,所擊者服,未嘗敗北,遂霸有天下。
然今卒困於此,此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
今日固決死,願為諸君快戰,必三勝之,為諸君潰圍,斬将,刈旗,令諸君知天亡我,非戰之罪也。
”乃分其騎以為四隊,四向。
漢軍圍之數重。
項王謂其騎曰:“吾為公取彼一将。
”令四面騎馳下,期山東為三處。
於是項王大呼馳下,漢軍皆披靡,遂斬漢一将。
是時,赤泉侯為騎将,追項王,項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馬俱驚,辟易數裡與其騎會為三處。
漢軍不知項王所在,乃分軍為三,複圍之。
項王乃馳,複斬漢一都尉,殺數十百人,複聚其騎,亡其兩騎耳。
乃謂其騎曰:“何如?”騎皆伏曰:“如大王言。
” 於是項王乃欲東渡烏江。
烏江亭長檥船待,謂項王曰:“江東雖小,地方千裡,衆數十萬人,亦足王也。
願大王急渡。
今獨臣有船,漢軍至,無以渡。
”項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為!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於心乎?”乃謂亭長曰:“吾知公長者。
吾騎此馬五歲,所當無敵,嘗一日行千裡,不忍殺之,以賜公。
”乃令騎皆下馬步行,持短兵接戰。
獨籍所殺漢軍數百人。
項王身亦被十馀創。
顧見漢騎司馬呂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項王也。
”項王乃曰:“吾聞漢購我頭千金,邑萬戶,吾為若德。
”乃自刎而死。
王翳取其頭,馀騎相蹂踐争項王,相殺者數十人。
最其後,郎中騎楊喜,騎司馬呂馬童,郎中呂勝、楊武各得其一體。
五人共會其體,皆是。
故分其地為五:封呂馬童為中水侯,封王翳為杜衍侯,封楊喜為赤泉侯,封楊武為吳防侯,封呂勝為涅陽侯。
項王已死,楚地皆降漢,獨魯不下。
漢乃引天下兵欲屠之,為其守禮義,為主死節,乃持項王頭視魯,魯父兄乃降。
始,楚懷王初封項籍為魯公,及其死,魯最後下,故以魯公禮葬項王穀城。
漢王為發哀,泣之而去。
諸項氏枝屬,漢王皆不誅。
乃封項伯為射陽侯。
桃侯、平臯侯、玄武侯皆項氏,賜姓劉。
太史公曰:吾聞之周生曰“舜目蓋重瞳子”,又聞項羽亦重瞳子。
羽豈其苗裔邪?何興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陳涉首難,豪傑蜂起,相與并争,不可勝數。
然羽非有尺寸,乘埶起隴畝之中,三年,遂将五諸侯滅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為“霸王”,位雖不終,近古以來未嘗有也。
及羽背關懷楚,放逐義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難矣。
自矜功伐,奮其私智而不師古,謂霸王之業,欲以力征經營天下,五年卒亡其國,身死東城,尚不覺寤而不自責,過矣。
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豈不謬哉! ○史記-蕭相國世家 蕭相國何者,沛豐人也。
以文無害為沛主吏掾。
高祖為布衣時,何數以吏事護高祖。
高祖為亭長,常左右之。
高祖以吏繇鹹陽,吏皆送奉錢三,何獨以五。
秦禦史監郡者與從事,常辨之。
何乃給泗水卒史事,第一。
秦禦史欲入言徵何,何固請,得毋行。
及高祖起為沛公,何常為丞督事。
沛公至鹹陽,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何獨先入收秦丞相禦史律令圖書藏之。
沛公為漢王,以何為丞相。
項王與諸侯屠燒鹹陽而去。
漢王所以具知天下阸塞,戶口多少,彊弱之處,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圖書也。
何進言韓信,漢王以信為大将軍。
語在淮陰侯事中。
漢王引兵東定三秦,何以丞相留收巴蜀,填撫谕告,使給軍食。
漢二年,漢王與諸侯擊楚,何守關中,侍太子,治栎陽。
為法令約束,立宗廟社稷宮室縣邑,辄奏上,可,許以從事;即不及奏上,辄以便宜施行,上來以聞。
關中事計戶口轉漕給軍,漢王數失軍遁去,何常興關中卒,辄補缺。
上以此專屬任何關中事。
漢三年,漢王與項羽相距京索之間,上數使使勞苦丞相。
鮑生謂丞相曰:“王暴衣露蓋,數使使勞苦君者,有疑君心也。
為君計,莫若遣君子孫昆弟能勝兵者悉詣軍所,上必益信君。
”於是何從其計,漢王大說。
漢五年,既殺項羽,定天下,論功行封。
群臣争功,歲馀功不決。
高祖以蕭何功最盛,封為酂侯,所食邑多。
功臣皆曰:“臣等身被堅執銳,多者百馀戰,少者數十合,攻城略地,大小各有差。
今蕭何未嘗有汗馬之勞,徒持文墨議論,不戰,顧反居臣等上,何也?”高帝曰:“諸君知獵乎?”曰:“知之。
”“知獵狗乎?”曰:“知之。
”高帝曰:“夫獵,追殺獸兔者狗也,而發蹤指示獸處者人也。
今諸君徒能得走獸耳,功狗也。
至如蕭何,發蹤指示,功人也。
且諸君獨以身随我,多者兩三人。
今蕭何舉宗數十人皆随我,功不可忘也。
”群臣皆莫敢言。
列侯畢已受封,及奏位次,皆曰:“平陽侯曹參身被七十創,攻城略地,功最多,宜第一。
”上已桡功臣,多封蕭何,至位次未有以複難之,然心欲何第一。
關内侯鄂君進曰:“群臣議皆誤。
夫曹參雖有野戰略地之功,此特一時之事。
夫上與楚相距五歲,常失軍亡衆,逃身遁者數矣。
然蕭何常從關中遣軍補其處,非上所诏令召,而數萬衆會上之乏絕者數矣。
夫漢與楚相守荥陽數年,軍無見糧,蕭何轉漕關中,給食不乏。
陛下雖數亡山東,蕭何常全關中以待陛下,此萬世之功也。
今雖亡曹參等百數,何缺於漢?漢得之不必待以全。
柰何欲以一旦之功而加萬世之功哉!蕭何第一,曹參次之。
”高祖曰:“善。
”於是乃令蕭何第一,賜帶劍履上殿,入朝不趨。
上曰:“吾聞進賢受上賞。
蕭何功雖高,得鄂君乃益明。
”於是因鄂君故所食關内侯邑封為安平侯。
是日,悉封何父子兄弟十馀人,皆有食邑。
乃益封何二千戶,以帝嘗繇鹹陽時何送我獨赢奉錢二也。
漢十一年,陳豨反,高祖自将,至邯鄲。
未罷,淮陰侯謀反關中,呂後用蕭何計,誅淮陰侯,語在淮陰事中。
上已聞淮陰侯誅,使使拜丞相何為相國,益封五千戶,令卒五百人一都尉為相國衛。
諸君皆賀,召平獨吊。
召平者,故秦東陵侯。
秦破,為布衣,貧,種瓜於長安城東,瓜美,故世俗謂之“東陵瓜”,從召平以為名也。
召平謂相國曰:“禍自此始矣。
上暴露於外而君守於中,非被矢石之事而益君封置衛者,以今者淮陰侯新反於中,疑君心矣。
夫置衛衛君,非以寵君也。
願君讓封勿受,悉以家私财佐軍,則上心說。
”相國從其計,高帝乃大喜。
漢十二年秋,黥布反,上自将擊之,數使使問相國何為。
相國為上在軍,乃拊循勉力百姓,悉以所有佐軍,如陳豨時。
客有說相國曰:“君滅族不久矣。
夫君位為相國,功第一,可複加哉?然君初入關中,得百姓心,十馀年矣,皆附君,常複孳孳得民和。
上所為數問君者,畏君傾動關中。
今君胡不多買田地,賤贳貸以自汙?上心乃安。
”於是相國從其計,上乃大說。
上罷布軍歸,民道遮行上書,言相國賤彊買民田宅數千萬。
上至,相國谒。
上笑曰:“夫相國乃利民!”民所上書皆以與相國,曰:“君自謝民。
”相國因為民請曰:“長安地狹,上林中多空地,棄,願令民得入田,毋收稿為禽獸食。
”上大怒曰:“相國多受賈人财物,乃為請吾苑!”乃下相國廷尉,械系之。
數日,王衛尉侍,前問曰:“相國何大罪,陛下系之暴也?”上曰:“吾聞李斯相秦皇帝,有善歸主,有惡自與。
今相國多受賈豎金而為民請吾苑,以自媚於民,故系治之。
”王衛尉曰:“夫職事苟有便於民而請之,真宰相事,陛下柰何乃疑相國受賈人錢乎!且陛下距楚數歲,陳豨、黥布反,陛下自将而往,當是時,相國守關中,搖足則關以西非陛下有也。
相國不以此時為利,今乃利賈人之金乎?且秦以不聞其過亡天下,李斯之分過,又何足法哉。
陛下何疑宰相之淺也。
”高帝不怿。
是日,使使持節赦出相國。
相國年老,素恭謹,入,徒跣謝。
高帝曰:“相國休矣!相國為民請苑,吾不許,我不過為桀纣主,而相國為賢相。
吾故系相國,欲令百姓聞吾過也。
” 何素不與曹參相能,及何病,孝惠自臨視相國病,因問曰:“君即百歲後,誰可代君者?”對曰:“知臣莫如主。
”孝惠曰:“曹參何如?”何頓首曰:“帝得之矣!臣死不恨矣!” 何置田宅必居窮處,為家不治垣屋。
曰:“後世賢,師吾儉;不賢,毋為勢家所奪。
” 孝惠二年,相國何卒,谥為文終侯。
後嗣以罪失侯者四世,絕,天子辄複求何後,封續酂侯,功臣莫得比焉。
太史公曰:蕭相國何於秦時為刀筆吏,錄錄未有奇節。
及漢興,依日月之末光,何謹守管籥,因民之疾秦法,順流與之更始。
淮陰、黥布等皆以誅滅,而何之勳爛焉。
位冠群臣,聲施後世,與闳夭、散宜生等争烈矣。
○史記-曹相國世家 平陽侯曹參者,沛人也。
秦時為沛獄掾,而蕭何為主吏,居縣為豪吏矣。
高祖為沛公而初起也,參以中涓從。
将擊胡陵、方與,攻秦監公軍,大破之。
東下薛,擊泗水守軍薛郭西。
複攻胡陵,取之。
徙守方與。
方與反為魏,擊之。
豐反為魏,攻之。
賜爵七大夫。
擊秦司馬軍砀東,破之,取砀、狐父、祁善置。
又攻下邑以西,至虞,擊章邯車騎。
攻爰戚及亢父,先登。
遷為五大夫。
北救阿,擊章邯軍,陷陳,追至濮陽。
攻定陶,取臨濟。
南救雍丘。
擊李由軍,破之,殺李由,虜秦侯一人。
秦将章邯破殺項梁也,沛公與項羽引而東。
楚懷王以沛公為砀郡長,将砀郡兵。
於是乃封參為執帛,号曰建成君。
遷為戚公,屬砀郡。
其後從攻東郡尉軍,破之成武南。
擊王離軍成陽南,複攻之杠裡,大破之。
追北,西至開封,擊趙贲軍,破之,圍趙贲開封城中。
西擊秦将楊熊軍於曲遇,破之,虜秦司馬及禦史各一人。
遷為執珪。
從攻陽武,下轘轅、缑氏,絕河津,還擊趙贲軍屍北,破之。
從南攻犨,與南陽守齮戰陽城郭東,陷陳,取宛,虜齮,盡定南陽郡。
從西攻武關、峣關,取之。
前攻秦軍藍田南,又夜擊其北,秦軍大破,遂至鹹陽,滅秦。
項羽至,以沛公為漢王。
漢王封參為建成侯。
從至漢中,遷為将軍。
從還定三秦,初攻下辯、故道、雍、斄。
擊章平軍於好畤南,破之,圍好畤,取壤鄉。
擊三秦軍壤東及高栎,破之。
複圍章平,章平出好畤走。
因擊趙贲、内史保軍,破之。
東取鹹陽,更名曰新城。
參将兵守景陵二十日,三秦使章平等攻參,參出擊,大破之。
賜食邑於甯秦。
參以将軍引兵圍章邯於廢丘。
以中尉從漢王出臨晉關。
至河内,下脩武,渡圍津,東擊龍且、項他定陶,破之。
東取砀、蕭、彭城。
擊項籍軍,漢軍大敗走。
參以中尉圍取雍丘。
王武反於外黃,程處反於燕,往擊,盡破之。
柱天侯反於衍氏,又進破取衍氏。
擊羽嬰於昆陽,追至葉。
還攻武彊,因至荥陽。
參自漢中為将軍中尉,從擊諸侯,及項羽敗,還至荥陽,凡二歲。
高祖二年,拜為假左丞相,入屯兵關中。
月馀,魏王豹反,以假左丞相别與韓信東攻魏将軍孫遫軍東張,大破之。
因攻安邑,得魏将王襄。
擊魏王於曲陽,追至武垣,生得魏王豹。
取平陽,得魏王母妻子,盡定魏地,凡五十二城。
賜食邑平陽。
因從韓信擊趙相國夏說軍於邬東,大破之,斬夏說。
韓信與故常山王張耳引兵下井陉,擊成安君,而令參還圍趙别将戚将軍於邬城中。
戚将軍出走,追斬之。
乃引兵詣敖倉漢王之所。
韓信已破趙,為相國,東擊齊。
參以右丞相屬韓信,攻破齊曆下軍,遂取臨菑。
還定濟北郡,攻著、漯陰、平原、鬲、盧。
已而從韓信擊龍且軍於上假密,大破之,斬龍且,虜其将軍周蘭。
定齊,凡得七十馀縣。
得故齊王田廣相田光,其守相許章,及故齊膠東将軍田既。
韓信為齊王,引兵詣陳,與漢王共破項羽,而參留平齊未服者。
項籍已死,天下定,漢王為皇帝,韓信徙為楚王,齊為郡。
參歸漢相印。
高帝以長子肥為齊王,而以參為齊相國。
以高祖六年賜爵列侯,與諸侯剖符,世世勿絕。
食邑平陽萬六百三十戶,号曰平陽侯,除前所食邑。
以齊相國擊陳豨将張春軍,破之。
黥布反,參以齊相國從悼惠王将兵車騎十二萬人,與高祖會擊黥布軍,大破之。
南至蕲,還定竹邑、相、蕭、留。
參功:凡下二國,縣一百二十二;得王二人,相三人,将軍六人,大莫敖、郡守、司馬、候、禦史各一人。
孝惠帝元年,除諸侯相國法,更以參為齊丞相。
參之相齊,齊七十城。
天下初定,悼惠王富於春秋,參盡召長老諸生,問所以安集百姓,如齊故諸儒以百數,言人人殊,參未知所定。
聞膠西有蓋公,善治黃老言,使人厚币請之。
既見蓋公,蓋公為言治道貴清靜而民自定,推此類具言之。
參於是避正堂,舍蓋公焉。
其治要用黃老術,故相齊九年,齊國安集,大稱賢相。
惠帝二年,蕭何卒。
參聞之,告舍人趣治行,“吾将入相”。
居無何,使者果召參。
參去,屬其後相曰:“以齊獄市為寄,慎勿擾也。
”後相曰:“治無大於此者乎?”參曰:“不然。
夫獄市者,所以并容也,今君擾之,奸人安所容也?吾是以先之。
” 參始微時,與蕭何善;及為将相,有卻。
至何且死,所推賢唯參。
參代何為漢相國,舉事無所變更,一遵蕭何約束。
擇郡國吏木诎於文辭,重厚長者,即召除為丞相史。
吏之言文刻深,欲務聲名者,辄斥去之。
日夜飲醇酒。
卿大夫已下吏及賓客見參不事事,來者皆欲有言。
至者,參辄飲以醇酒,間之,欲有所言,複飲之,醉而後去,終莫得開說,以為常。
相舍後園近吏舍,吏舍日飲歌呼。
從吏惡之,無如之何,乃請參遊園中,聞吏醉歌呼,從吏幸相國召按之。
乃反取酒張坐飲,亦歌呼與相應和。
參見人之有細過,專掩匿覆蓋之,府中無事。
參子窋為中大夫。
惠帝怪相國不治事,以為“豈少朕與”?乃謂窋曰:“若歸,試私從容問而父曰:‘高帝新棄群臣,帝富於春秋,君為相,日飲,無所請事,何以憂天下乎?’然無言吾告若也。
”窋既洗沐歸,間侍,自從其所谏參。
參怒,而笞窋二百,曰:“趣入侍,天下事非若所當言也。
”至朝時,惠帝讓參曰:“與窋胡治乎?乃者我使谏君也。
”參免冠謝曰:“陛下自察聖武孰與高帝?”上曰:“朕乃安敢望先帝乎!”曰:“陛下觀臣能孰與蕭何賢?”上曰:“君似不及也。
”參曰:“陛下言之是也。
且高帝與蕭何定天下,法令既明,今陛下垂拱,參等守職,遵而勿失,不亦可乎?”惠帝曰:“善。
君休矣!” 參為漢相國,出入三年。
卒,谥懿侯。
子窋代侯。
百姓歌之曰:“蕭何為法,<冓頁>若畫一;曹參代之,守而勿失。
載其清淨,民以甯一。
” 平陽侯窋,高後時為禦史大夫。
孝文帝立,免為侯。
立二十九年卒,谥為靜侯。
子奇代
範增大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為之。
願賜骸骨歸卒伍。
”項王許之。
行未至彭城,疽發背而死。
漢将紀信說漢王曰:“事已急矣,請為王诳楚為王,王可以間出。
”於是漢王夜出女子荥陽東門被甲二千人,楚兵四面擊之。
紀信乘黃屋車,傅左纛,曰:“城中食盡,漢王降。
”楚軍皆呼萬歲。
漢王亦與數十騎從城西門出,走成臯。
項王見紀信,問:“漢王安在?”曰:“漢王已出矣。
”項王燒殺紀信。
漢王使禦史大夫周苛、枞公、魏豹守荥陽。
周苛、枞公謀曰:“反國之王,難與守城。
”乃共殺魏豹。
楚下荥陽城,生得周苛。
項王謂周苛曰:“為我将,我以公為上将軍,封三萬戶。
”周苛罵曰:“若不趣降漢,漢今虜若,若非漢敵也。
”項王怒,烹周苛,并殺枞公。
漢王之出荥陽,南走宛、葉,得九江王布,行收兵,複入保成臯。
漢之四年,項王進兵圍成臯。
漢王逃,獨與滕公出成臯北門,渡河走脩武,從張耳、韓信軍。
諸将稍稍得出成臯,從漢王。
楚遂拔成臯,欲西。
漢使兵距之鞏,令其不得西。
是時,彭越渡河擊楚東阿,殺楚将軍薛公。
項王乃自東擊彭越。
漢王得淮陰侯兵,欲渡河南。
鄭忠說漢王,乃止壁河内。
使劉賈将兵佐彭越,燒楚積聚。
項王東擊破之,走彭越。
漢王則引兵渡河,複取成臯,軍廣武,就敖倉食。
項王已定東海來,西,與漢俱臨廣武而軍,相守數月。
當此時,彭越數反梁地,絕楚糧食,項王患之。
為高俎,置太公其上,告漢王曰:“今不急下,吾烹太公。
”漢王曰:“吾與項羽俱北面受命懷王,曰‘約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則幸分我一桮羹。
”項王怒,欲殺之。
項伯曰:“天下事未可知,且為天下者不顧家,雖殺之無益,祇益禍耳。
”項王從之。
楚漢久相持未決,丁壯苦軍旅,老弱罷轉漕。
項王謂漢王曰:“天下匈匈數歲者,徒以吾兩人耳,願與漢王挑戰決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為也。
”漢王笑謝曰:“吾甯鬥智,不能鬥力。
”項王令壯士出挑戰。
漢有善騎射者樓煩,楚挑戰三合,樓煩辄射殺之。
項王大怒,乃自被甲持戟挑戰。
樓煩欲射之,項王瞋目叱之,樓煩目不敢視,手不敢發,遂走還入壁,不敢複出。
漢王使人間問之,乃項王也。
漢王大驚。
於是項王乃即漢王相與臨廣武間而語。
漢王數之,項王怒,欲一戰。
漢王不聽,項王伏弩射中漢王。
漢王傷,走入成臯。
項王聞淮陰侯已舉河北,破齊、趙,且欲擊楚,乃使龍且往擊之。
淮陰侯與戰,騎将灌嬰擊之,大破楚軍,殺龍且。
韓信因自立為齊王。
項王聞龍且軍破,則恐,使盱台人武濊涉往說淮陰侯。
淮陰侯弗聽。
是時,彭越複反,下梁地,絕楚糧。
項王乃謂海春侯大司馬曹咎等曰:“謹守成臯,則漢欲挑戰,慎勿與戰,毋令得東而已。
我十五日必誅彭越,定梁地,複從将軍。
”乃東,行擊陳留、外黃。
外黃不下。
數日,已降,項王怒,悉令男子年十五已上詣城東,欲阬之。
外黃令舍人兒年十三,往說項王曰:“彭越彊劫外黃,外黃恐,故且降,待大王。
大王至,又皆阬之,百姓豈有歸心?從此以東,梁地十馀城皆恐,莫肯下矣。
”項王然其言,乃赦外黃當阬者。
東至睢陽,聞之皆争下項王。
漢果數挑楚軍戰,楚軍不出。
使人辱之,五六日,大司馬怒,渡兵汜水。
士卒半渡,漢擊之,大破楚軍,盡得楚國貨賂。
大司馬咎、長史翳、塞王欣皆自刭汜水上。
大司馬咎者,故蕲獄掾,長史欣亦故栎陽獄吏,兩人嘗有德於項梁,是以項王信任之。
當是時,項王在睢陽,聞海春侯軍敗,則引兵還。
漢軍方圍锺離眛於荥陽東,項王至,漢軍畏楚,盡走險阻。
是時,漢兵盛食多,項王兵罷食絕。
漢遣陸賈說項王,請太公,項王弗聽。
漢王複使侯公往說項王,項王乃與漢約,中分天下,割鴻溝以西者為漢,鴻溝而東者為楚。
項王許之,即歸漢王父母妻子。
軍皆呼萬歲。
漢王乃封侯公為平國君。
匿弗肯複見。
曰:“此天下辯士,所居傾國,故号為平國君。
”項王已約,乃引兵解而東歸。
漢欲西歸,張良、陳平說曰:“漢有天下太半,而諸侯皆附之。
楚兵罷食盡,此天亡楚之時也,不如因其機而遂取之。
今釋弗擊,此所謂‘養虎自遺患’也。
”漢王聽之。
漢五年,漢王乃追項王至陽夏南,止軍,與淮陰侯韓信、建成侯彭越期會而擊楚軍。
至固陵,而信、越之兵不會。
楚擊漢軍,大破之。
漢王複入壁,深塹而自守。
謂張子房曰:“諸侯不從約,為之柰何?”對曰:“楚兵且破,信、越未有分地,其不至固宜。
君王能與共分天下,今可立緻也。
即不能,事未可知也。
君王能自陳以東傅海,盡與韓信;睢陽以北至穀城,以與彭越:使各自為戰,則楚易敗也。
”漢王曰:“善。
”於是乃發使者告韓信、彭越曰:“并力擊楚。
楚破,自陳以東傅海與齊王,睢陽以北至穀城與彭相國。
”使者至,韓信、彭越皆報曰:“請今進兵。
”韓信乃從齊往,劉賈軍從壽春并行,屠城父,至垓下。
大司馬周殷叛楚,以舒屠六,舉九江兵,随劉賈、彭越皆會垓下,詣項王。
項王軍壁垓下,兵少食盡,漢軍及諸侯兵圍之數重。
夜聞漢軍四面皆楚歌,項王乃大驚曰:“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項王則夜起,飲帳中。
有美人名虞,常幸從;駿馬名骓,常騎之。
於是項王乃悲歌慷慨,自為詩曰:“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柰何,虞兮虞兮柰若何!”歌數阕,美人和之。
項王泣數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視。
於是項王乃上馬騎,麾下壯士騎從者八百馀人,直夜潰圍南出,馳走。
平明,漢軍乃覺之,令騎将灌嬰以五千騎追之。
項王渡淮,騎能屬者百馀人耳。
項王至陰陵,迷失道,問一田父,田父绐曰“左”。
左,乃陷大澤中。
以故漢追及之。
項王乃複引兵而東,至東城,乃有二十八騎。
漢騎追者數千人。
項王自度不得脫。
謂其騎曰:“吾起兵至今八歲矣,身七十馀戰,所當者破,所擊者服,未嘗敗北,遂霸有天下。
然今卒困於此,此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
今日固決死,願為諸君快戰,必三勝之,為諸君潰圍,斬将,刈旗,令諸君知天亡我,非戰之罪也。
”乃分其騎以為四隊,四向。
漢軍圍之數重。
項王謂其騎曰:“吾為公取彼一将。
”令四面騎馳下,期山東為三處。
於是項王大呼馳下,漢軍皆披靡,遂斬漢一将。
是時,赤泉侯為騎将,追項王,項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馬俱驚,辟易數裡與其騎會為三處。
漢軍不知項王所在,乃分軍為三,複圍之。
項王乃馳,複斬漢一都尉,殺數十百人,複聚其騎,亡其兩騎耳。
乃謂其騎曰:“何如?”騎皆伏曰:“如大王言。
” 於是項王乃欲東渡烏江。
烏江亭長檥船待,謂項王曰:“江東雖小,地方千裡,衆數十萬人,亦足王也。
願大王急渡。
今獨臣有船,漢軍至,無以渡。
”項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為!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於心乎?”乃謂亭長曰:“吾知公長者。
吾騎此馬五歲,所當無敵,嘗一日行千裡,不忍殺之,以賜公。
”乃令騎皆下馬步行,持短兵接戰。
獨籍所殺漢軍數百人。
項王身亦被十馀創。
顧見漢騎司馬呂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項王也。
”項王乃曰:“吾聞漢購我頭千金,邑萬戶,吾為若德。
”乃自刎而死。
王翳取其頭,馀騎相蹂踐争項王,相殺者數十人。
最其後,郎中騎楊喜,騎司馬呂馬童,郎中呂勝、楊武各得其一體。
五人共會其體,皆是。
故分其地為五:封呂馬童為中水侯,封王翳為杜衍侯,封楊喜為赤泉侯,封楊武為吳防侯,封呂勝為涅陽侯。
項王已死,楚地皆降漢,獨魯不下。
漢乃引天下兵欲屠之,為其守禮義,為主死節,乃持項王頭視魯,魯父兄乃降。
始,楚懷王初封項籍為魯公,及其死,魯最後下,故以魯公禮葬項王穀城。
漢王為發哀,泣之而去。
諸項氏枝屬,漢王皆不誅。
乃封項伯為射陽侯。
桃侯、平臯侯、玄武侯皆項氏,賜姓劉。
太史公曰:吾聞之周生曰“舜目蓋重瞳子”,又聞項羽亦重瞳子。
羽豈其苗裔邪?何興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陳涉首難,豪傑蜂起,相與并争,不可勝數。
然羽非有尺寸,乘埶起隴畝之中,三年,遂将五諸侯滅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為“霸王”,位雖不終,近古以來未嘗有也。
及羽背關懷楚,放逐義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難矣。
自矜功伐,奮其私智而不師古,謂霸王之業,欲以力征經營天下,五年卒亡其國,身死東城,尚不覺寤而不自責,過矣。
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豈不謬哉! ○史記-蕭相國世家 蕭相國何者,沛豐人也。
以文無害為沛主吏掾。
高祖為布衣時,何數以吏事護高祖。
高祖為亭長,常左右之。
高祖以吏繇鹹陽,吏皆送奉錢三,何獨以五。
秦禦史監郡者與從事,常辨之。
何乃給泗水卒史事,第一。
秦禦史欲入言徵何,何固請,得毋行。
及高祖起為沛公,何常為丞督事。
沛公至鹹陽,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何獨先入收秦丞相禦史律令圖書藏之。
沛公為漢王,以何為丞相。
項王與諸侯屠燒鹹陽而去。
漢王所以具知天下阸塞,戶口多少,彊弱之處,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圖書也。
何進言韓信,漢王以信為大将軍。
語在淮陰侯事中。
漢王引兵東定三秦,何以丞相留收巴蜀,填撫谕告,使給軍食。
漢二年,漢王與諸侯擊楚,何守關中,侍太子,治栎陽。
為法令約束,立宗廟社稷宮室縣邑,辄奏上,可,許以從事;即不及奏上,辄以便宜施行,上來以聞。
關中事計戶口轉漕給軍,漢王數失軍遁去,何常興關中卒,辄補缺。
上以此專屬任何關中事。
漢三年,漢王與項羽相距京索之間,上數使使勞苦丞相。
鮑生謂丞相曰:“王暴衣露蓋,數使使勞苦君者,有疑君心也。
為君計,莫若遣君子孫昆弟能勝兵者悉詣軍所,上必益信君。
”於是何從其計,漢王大說。
漢五年,既殺項羽,定天下,論功行封。
群臣争功,歲馀功不決。
高祖以蕭何功最盛,封為酂侯,所食邑多。
功臣皆曰:“臣等身被堅執銳,多者百馀戰,少者數十合,攻城略地,大小各有差。
今蕭何未嘗有汗馬之勞,徒持文墨議論,不戰,顧反居臣等上,何也?”高帝曰:“諸君知獵乎?”曰:“知之。
”“知獵狗乎?”曰:“知之。
”高帝曰:“夫獵,追殺獸兔者狗也,而發蹤指示獸處者人也。
今諸君徒能得走獸耳,功狗也。
至如蕭何,發蹤指示,功人也。
且諸君獨以身随我,多者兩三人。
今蕭何舉宗數十人皆随我,功不可忘也。
”群臣皆莫敢言。
列侯畢已受封,及奏位次,皆曰:“平陽侯曹參身被七十創,攻城略地,功最多,宜第一。
”上已桡功臣,多封蕭何,至位次未有以複難之,然心欲何第一。
關内侯鄂君進曰:“群臣議皆誤。
夫曹參雖有野戰略地之功,此特一時之事。
夫上與楚相距五歲,常失軍亡衆,逃身遁者數矣。
然蕭何常從關中遣軍補其處,非上所诏令召,而數萬衆會上之乏絕者數矣。
夫漢與楚相守荥陽數年,軍無見糧,蕭何轉漕關中,給食不乏。
陛下雖數亡山東,蕭何常全關中以待陛下,此萬世之功也。
今雖亡曹參等百數,何缺於漢?漢得之不必待以全。
柰何欲以一旦之功而加萬世之功哉!蕭何第一,曹參次之。
”高祖曰:“善。
”於是乃令蕭何第一,賜帶劍履上殿,入朝不趨。
上曰:“吾聞進賢受上賞。
蕭何功雖高,得鄂君乃益明。
”於是因鄂君故所食關内侯邑封為安平侯。
是日,悉封何父子兄弟十馀人,皆有食邑。
乃益封何二千戶,以帝嘗繇鹹陽時何送我獨赢奉錢二也。
漢十一年,陳豨反,高祖自将,至邯鄲。
未罷,淮陰侯謀反關中,呂後用蕭何計,誅淮陰侯,語在淮陰事中。
上已聞淮陰侯誅,使使拜丞相何為相國,益封五千戶,令卒五百人一都尉為相國衛。
諸君皆賀,召平獨吊。
召平者,故秦東陵侯。
秦破,為布衣,貧,種瓜於長安城東,瓜美,故世俗謂之“東陵瓜”,從召平以為名也。
召平謂相國曰:“禍自此始矣。
上暴露於外而君守於中,非被矢石之事而益君封置衛者,以今者淮陰侯新反於中,疑君心矣。
夫置衛衛君,非以寵君也。
願君讓封勿受,悉以家私财佐軍,則上心說。
”相國從其計,高帝乃大喜。
漢十二年秋,黥布反,上自将擊之,數使使問相國何為。
相國為上在軍,乃拊循勉力百姓,悉以所有佐軍,如陳豨時。
客有說相國曰:“君滅族不久矣。
夫君位為相國,功第一,可複加哉?然君初入關中,得百姓心,十馀年矣,皆附君,常複孳孳得民和。
上所為數問君者,畏君傾動關中。
今君胡不多買田地,賤贳貸以自汙?上心乃安。
”於是相國從其計,上乃大說。
上罷布軍歸,民道遮行上書,言相國賤彊買民田宅數千萬。
上至,相國谒。
上笑曰:“夫相國乃利民!”民所上書皆以與相國,曰:“君自謝民。
”相國因為民請曰:“長安地狹,上林中多空地,棄,願令民得入田,毋收稿為禽獸食。
”上大怒曰:“相國多受賈人财物,乃為請吾苑!”乃下相國廷尉,械系之。
數日,王衛尉侍,前問曰:“相國何大罪,陛下系之暴也?”上曰:“吾聞李斯相秦皇帝,有善歸主,有惡自與。
今相國多受賈豎金而為民請吾苑,以自媚於民,故系治之。
”王衛尉曰:“夫職事苟有便於民而請之,真宰相事,陛下柰何乃疑相國受賈人錢乎!且陛下距楚數歲,陳豨、黥布反,陛下自将而往,當是時,相國守關中,搖足則關以西非陛下有也。
相國不以此時為利,今乃利賈人之金乎?且秦以不聞其過亡天下,李斯之分過,又何足法哉。
陛下何疑宰相之淺也。
”高帝不怿。
是日,使使持節赦出相國。
相國年老,素恭謹,入,徒跣謝。
高帝曰:“相國休矣!相國為民請苑,吾不許,我不過為桀纣主,而相國為賢相。
吾故系相國,欲令百姓聞吾過也。
” 何素不與曹參相能,及何病,孝惠自臨視相國病,因問曰:“君即百歲後,誰可代君者?”對曰:“知臣莫如主。
”孝惠曰:“曹參何如?”何頓首曰:“帝得之矣!臣死不恨矣!” 何置田宅必居窮處,為家不治垣屋。
曰:“後世賢,師吾儉;不賢,毋為勢家所奪。
” 孝惠二年,相國何卒,谥為文終侯。
後嗣以罪失侯者四世,絕,天子辄複求何後,封續酂侯,功臣莫得比焉。
太史公曰:蕭相國何於秦時為刀筆吏,錄錄未有奇節。
及漢興,依日月之末光,何謹守管籥,因民之疾秦法,順流與之更始。
淮陰、黥布等皆以誅滅,而何之勳爛焉。
位冠群臣,聲施後世,與闳夭、散宜生等争烈矣。
○史記-曹相國世家 平陽侯曹參者,沛人也。
秦時為沛獄掾,而蕭何為主吏,居縣為豪吏矣。
高祖為沛公而初起也,參以中涓從。
将擊胡陵、方與,攻秦監公軍,大破之。
東下薛,擊泗水守軍薛郭西。
複攻胡陵,取之。
徙守方與。
方與反為魏,擊之。
豐反為魏,攻之。
賜爵七大夫。
擊秦司馬軍砀東,破之,取砀、狐父、祁善置。
又攻下邑以西,至虞,擊章邯車騎。
攻爰戚及亢父,先登。
遷為五大夫。
北救阿,擊章邯軍,陷陳,追至濮陽。
攻定陶,取臨濟。
南救雍丘。
擊李由軍,破之,殺李由,虜秦侯一人。
秦将章邯破殺項梁也,沛公與項羽引而東。
楚懷王以沛公為砀郡長,将砀郡兵。
於是乃封參為執帛,号曰建成君。
遷為戚公,屬砀郡。
其後從攻東郡尉軍,破之成武南。
擊王離軍成陽南,複攻之杠裡,大破之。
追北,西至開封,擊趙贲軍,破之,圍趙贲開封城中。
西擊秦将楊熊軍於曲遇,破之,虜秦司馬及禦史各一人。
遷為執珪。
從攻陽武,下轘轅、缑氏,絕河津,還擊趙贲軍屍北,破之。
從南攻犨,與南陽守齮戰陽城郭東,陷陳,取宛,虜齮,盡定南陽郡。
從西攻武關、峣關,取之。
前攻秦軍藍田南,又夜擊其北,秦軍大破,遂至鹹陽,滅秦。
項羽至,以沛公為漢王。
漢王封參為建成侯。
從至漢中,遷為将軍。
從還定三秦,初攻下辯、故道、雍、斄。
擊章平軍於好畤南,破之,圍好畤,取壤鄉。
擊三秦軍壤東及高栎,破之。
複圍章平,章平出好畤走。
因擊趙贲、内史保軍,破之。
東取鹹陽,更名曰新城。
參将兵守景陵二十日,三秦使章平等攻參,參出擊,大破之。
賜食邑於甯秦。
參以将軍引兵圍章邯於廢丘。
以中尉從漢王出臨晉關。
至河内,下脩武,渡圍津,東擊龍且、項他定陶,破之。
東取砀、蕭、彭城。
擊項籍軍,漢軍大敗走。
參以中尉圍取雍丘。
王武反於外黃,程處反於燕,往擊,盡破之。
柱天侯反於衍氏,又進破取衍氏。
擊羽嬰於昆陽,追至葉。
還攻武彊,因至荥陽。
參自漢中為将軍中尉,從擊諸侯,及項羽敗,還至荥陽,凡二歲。
高祖二年,拜為假左丞相,入屯兵關中。
月馀,魏王豹反,以假左丞相别與韓信東攻魏将軍孫遫軍東張,大破之。
因攻安邑,得魏将王襄。
擊魏王於曲陽,追至武垣,生得魏王豹。
取平陽,得魏王母妻子,盡定魏地,凡五十二城。
賜食邑平陽。
因從韓信擊趙相國夏說軍於邬東,大破之,斬夏說。
韓信與故常山王張耳引兵下井陉,擊成安君,而令參還圍趙别将戚将軍於邬城中。
戚将軍出走,追斬之。
乃引兵詣敖倉漢王之所。
韓信已破趙,為相國,東擊齊。
參以右丞相屬韓信,攻破齊曆下軍,遂取臨菑。
還定濟北郡,攻著、漯陰、平原、鬲、盧。
已而從韓信擊龍且軍於上假密,大破之,斬龍且,虜其将軍周蘭。
定齊,凡得七十馀縣。
得故齊王田廣相田光,其守相許章,及故齊膠東将軍田既。
韓信為齊王,引兵詣陳,與漢王共破項羽,而參留平齊未服者。
項籍已死,天下定,漢王為皇帝,韓信徙為楚王,齊為郡。
參歸漢相印。
高帝以長子肥為齊王,而以參為齊相國。
以高祖六年賜爵列侯,與諸侯剖符,世世勿絕。
食邑平陽萬六百三十戶,号曰平陽侯,除前所食邑。
以齊相國擊陳豨将張春軍,破之。
黥布反,參以齊相國從悼惠王将兵車騎十二萬人,與高祖會擊黥布軍,大破之。
南至蕲,還定竹邑、相、蕭、留。
參功:凡下二國,縣一百二十二;得王二人,相三人,将軍六人,大莫敖、郡守、司馬、候、禦史各一人。
孝惠帝元年,除諸侯相國法,更以參為齊丞相。
參之相齊,齊七十城。
天下初定,悼惠王富於春秋,參盡召長老諸生,問所以安集百姓,如齊故諸儒以百數,言人人殊,參未知所定。
聞膠西有蓋公,善治黃老言,使人厚币請之。
既見蓋公,蓋公為言治道貴清靜而民自定,推此類具言之。
參於是避正堂,舍蓋公焉。
其治要用黃老術,故相齊九年,齊國安集,大稱賢相。
惠帝二年,蕭何卒。
參聞之,告舍人趣治行,“吾将入相”。
居無何,使者果召參。
參去,屬其後相曰:“以齊獄市為寄,慎勿擾也。
”後相曰:“治無大於此者乎?”參曰:“不然。
夫獄市者,所以并容也,今君擾之,奸人安所容也?吾是以先之。
” 參始微時,與蕭何善;及為将相,有卻。
至何且死,所推賢唯參。
參代何為漢相國,舉事無所變更,一遵蕭何約束。
擇郡國吏木诎於文辭,重厚長者,即召除為丞相史。
吏之言文刻深,欲務聲名者,辄斥去之。
日夜飲醇酒。
卿大夫已下吏及賓客見參不事事,來者皆欲有言。
至者,參辄飲以醇酒,間之,欲有所言,複飲之,醉而後去,終莫得開說,以為常。
相舍後園近吏舍,吏舍日飲歌呼。
從吏惡之,無如之何,乃請參遊園中,聞吏醉歌呼,從吏幸相國召按之。
乃反取酒張坐飲,亦歌呼與相應和。
參見人之有細過,專掩匿覆蓋之,府中無事。
參子窋為中大夫。
惠帝怪相國不治事,以為“豈少朕與”?乃謂窋曰:“若歸,試私從容問而父曰:‘高帝新棄群臣,帝富於春秋,君為相,日飲,無所請事,何以憂天下乎?’然無言吾告若也。
”窋既洗沐歸,間侍,自從其所谏參。
參怒,而笞窋二百,曰:“趣入侍,天下事非若所當言也。
”至朝時,惠帝讓參曰:“與窋胡治乎?乃者我使谏君也。
”參免冠謝曰:“陛下自察聖武孰與高帝?”上曰:“朕乃安敢望先帝乎!”曰:“陛下觀臣能孰與蕭何賢?”上曰:“君似不及也。
”參曰:“陛下言之是也。
且高帝與蕭何定天下,法令既明,今陛下垂拱,參等守職,遵而勿失,不亦可乎?”惠帝曰:“善。
君休矣!” 參為漢相國,出入三年。
卒,谥懿侯。
子窋代侯。
百姓歌之曰:“蕭何為法,<冓頁>若畫一;曹參代之,守而勿失。
載其清淨,民以甯一。
” 平陽侯窋,高後時為禦史大夫。
孝文帝立,免為侯。
立二十九年卒,谥為靜侯。
子奇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