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四·書牍之屬一
關燈
小
中
大
肉,貴且快意。
當斯之時,願舉泰山以為肉,傾東海以為酒,伐雲夢之竹以為笛,斬泗濱之梓以為筝,食若填巨壑,飲若灌漏卮,其樂固難量,豈非大丈夫之樂哉。
然日不我與,曜靈急節,面有逸景之速,别有參差之闊。
思欲抑六龍之首,頓羲和之辔,折若木之華,閉蒙汜之谷,天路高邈,良無由緣,懷戀反側,如何如何! 得所來訊,文采委曲,晔若春榮,浏若清風。
申詠反覆,曠若複面。
其諸賢所著文章,想還所治,複申詠之也。
可令憙事小吏,諷而誦之。
夫文章之難,非獨今也,古之君子,亦猶病諸。
家有千裡骥而不珍焉;人懷盈尺,和氏而無貴矣。
夫君子而不知音樂,古之達論,謂之通而蔽。
墨翟不好伎,何為過朝歌而回車乎?足下好伎,而正值墨氏回車之縣,想足下助我張目也。
又聞足下在彼,自有佳政。
夫求而不得者有之矣,未有不求而得者也。
且改轍而行,非良、樂之禦;易民而治,非楚、鄭之政。
願足下勉之而已矣。
适對嘉賓,口授不悉。
往來數相聞。
曹植白。
○曹植-與楊德祖書 植白:數日不見,思子為勞,想同之也。
仆少小好為文章,迄至于今,二十有五年矣。
然今世作者,可略而言也:昔仲宣獨步于漢南,孔璋鷹揚于河朔,偉長擅名于青土,公斡振藻于海隅,德琏發迹于北魏,足下高視于上京。
當此之時,人人自謂握靈蛇之珠,家家自謂抱荊山之玉。
吾王于是設天網以該之,頓八纮以掩之,今悉集茲國矣。
然此數子,猶複不能飛軒絕迹,一舉千裡。
以孔璋之才,不閑于辭賦,而多自謂能與司馬長卿同風,譬畫虎未成,反為狗也。
前有書嘲之,反作論盛道仆贊其文。
夫鐘期不失聽,于今稱之。
吾亦不能妄歎者,畏後世之嗤餘也。
世人之著述,不能無病。
仆嘗好人譏彈其文,有不善者,應時改定。
昔丁敬禮常作小文,使仆潤飾之。
仆自以才不過若人,辭不為也。
敬禮謂仆:“卿何所疑難?文之佳惡,吾自得之,後世誰相知定吾文者邪?”吾常歎此達言,以為美談。
昔尼父之文辭,與人通流;至于《春秋》,遊、夏之徒乃不能措一辭。
過此而言不病者,吾未之見也。
蓋有南威之容,乃可以論于淑媛;有龍泉之利,乃可以議于斷割。
劉季緒才不能逮于作者,而好诋河文章,掎摭利病。
昔田巴毀五帝,罪三王,呰五霸于稷下,一旦而服千人。
魯連一說,使終身杜口。
劉生之辨,未若田氏;今之仲連,求之不難,可無歎息乎。
人各有好尚:蘭茞荪蕙之芳,衆人所好,而海畔有逐臭之夫;鹹池六莖之發,衆人所共樂,而墨翟有非之之論,豈可同哉。
今往仆少小所著辭賦一通,相與夫街談巷說,必有可采,擊轅之歌,有應風雅,匹夫之思,未易輕棄也。
辭賦小道,固未足以揄揚大義,彰示來世也。
昔揚子雲先朝執戟之臣,猶稱壯夫不為也。
吾雖德薄,位為蕃侯,猶庶幾戮力上國,流惠下民,建永世之業,留金石之功;豈徒以翰墨為勳績,辭賦為君子哉。
若吾志未果,吾道不行,則将采庶官之實錄,辯時俗之得失,定仁義之衷,成一家之言。
雖未能藏之于名山,将以傳之于同好。
非要之皓首,豈今日之論乎。
其言不慚,恃惠子之知我也。
明早相迎,書不盡懷。
植白。
○吳質-答魏太子箋 二月八日庚寅,臣質言:奉讀手命,追亡慮存,恩哀之隆,形于文墨。
日月冉冉,歲不與我。
昔侍左右,廁坐衆賢,出有微行之遊,人有管弦之歡,置酒樂飲,賦詩稱壽,自謂可終始相保,并騁材力,效節明主。
何意數年之間,死喪略盡。
臣獨何德以堪久長? 陳、徐、劉、應,才學所著,誠如來命;惜其不遂,可為痛切。
凡此數子,于雍容侍從,實其人也。
若乃邊境有虞,群下鼎沸,軍書輻至,羽檄交馳,于彼諸賢,非其任也。
往者孝武之世,文章為盛。
若東方朔、枚臯之徒,不能持論,即阮、陳之俦也。
其唯嚴助、壽王,與聞政事。
然皆不慎其身,善謀于國,卒以敗亡,臣竊恥之。
至于司馬長卿,稱疾避事,以著書為務,則徐生庶幾焉。
而今各逝,已為異物矣。
後來君子,實可畏也。
伏惟所天,優遊典籍之場,休息篇章之圃,發言抗論,窮理盡微,摛藻下筆,鸾龍之文奮矣。
雖年齊蕭王,才實百之。
此衆議所以歸高,遠近所以同聲也。
然年歲若墜,今質已四十二矣,白發生鬓,所慮日深,實不複若平日之時也。
但欲保身敕行,不蹈有過之地,以為知己之累耳。
遊宴之歡,難可再遇,盛年一過,實不可追。
臣幸得下愚之才,值風雲之會,時邁齒耋,猶欲觸胸奮首,展其割裂之用也。
不勝慺慺。
以來命備悉,故略陳至情。
質死罪死罪。
○吳質-在元城與魏太子箋 臣質言:前蒙延納,侍宴終日,曜靈匿景,繼以華燈。
雖虞卿适趙,平原入秦,受贈千金,浮觞旬日,無以過也。
小器易盈,先取沉頓,醒寤之後,不識所言。
即以五日到官。
初至承前,未知深淺。
然觀地形,察土宜,西帶恒山,連岡平代,北鄰柏人,乃高帝之所忌也。
重以泜水,漸漬疆宇,喟然歎息。
思淮陰之奇谲,亮成安之失策。
南望邯鄲,想廉、蔺之風。
東接钜鹿,存李齊之流。
都人士女,服習禮教,皆懷慷慨之節。
包左車之計,而質暗弱,無以莅之。
若乃邁德種恩,樹之風聲,使農夫逸豫于疆畔,女工吟詠于機抒,固非質之所能也。
至于奉遵科教,班揚明令,下無威福之吏,邑無豪俠之傑,賦事行刑,資于故實,抑亦懔懔有庶幾之心。
往者嚴助釋承明之歡,受會稽之位;壽王去侍從之娛,統東郡之任,其後皆克複舊職,追尋前軌。
今獨不然,不亦異乎。
張敞在外,自謂無奇,陳鹹憤積,思入京城,彼豈虛談誇論,诳曜世俗哉?斯實薄郡守之榮,顯左右之勤也。
古今一揆,先後不貿,焉知來者之不如今?聊以當觐,不敢多雲。
質死罪死罪。
○吳質-答東阿王書 質白:信到,奉所惠贶,發函伸紙,是何文采之巨麗,而慰喻之綢缪乎!夫登東嶽者,然後知衆山之逦<辶也>也;奉至尊者,然後知百裡之卑微也。
自旋之初,伏念五六日,至于旬時。
精散思越,惘若有失。
非敢羨寵光之休,慕猗頓之富。
誠以身賤犬馬,德輕鴻毛,至乃曆玄阙,排金門,升玉堂,伏虛檻于前殿,臨曲池而行觞。
既威儀虧替,言辭漏渫,雖恃平原養士之懿,愧無毛遂擢穎之才;深蒙薛公折節之禮,而無馮谖三窟之效;屢獲信陵虛左之德,又無候生可述之美。
凡此數者,乃質之所以憤積于胸臆,懷眷而悁邑者也。
若追前宴,謂之未究,欲傾海為酒,舉山為肉,代竹雲夢,斬梓泗濱,然後極雅意,盡歡情,信公子之壯觀,非鄙人之所庶幾也。
若質之志,實在所天,思投印釋黻,朝夕侍坐,鑽仲父之遺訓,覽老氏之要言,對清酤而不酌,抑嘉肴而不享,使西施出帷,嫫母侍側,斯盛德之所蹈,明哲之所保也。
若乃近者之觀,實蕩鄙心,秦筝發徽,二八疊奏,埙蕭激于華屋,靈鼓動于座右,耳嘈嘈于無聞,情踴躍于鞍馬。
謂可北懾肅慎,使貢其楛矢;南震百越,使獻其白雉,又況權、備,夫何足視乎。
還治諷采所著,觀省英玮,實賦頌之宗,作者之師也。
衆賢所述,亦各有志。
昔趙武過鄭,七子賦詩,《春秋》列載,以為美談。
質小人也,無以承命。
又所答贶,辭醜義陋,申之再三,赧然汗下。
此邦之人,閑習辭賦,三事大夫,莫不諷誦,何但小吏之有乎? 重惠苦言,訓以政事,恻隐之恩,形乎文墨。
墨子回車,而質四年雖無德與民,式歌且舞。
儒墨不同,固以久矣,然一旅之衆,不足以揚名;步武之間,不足以騁迹。
若不改轍易禦,将何以效其力哉?今處此而求大功,猶絆良骥之足,而責千裡之任;檻猿猴之勢,而望其巧捷之能者也。
不勝見恤,謹附遣白答,不敢繁辭。
吳質白。
○楊修-答臨淄侯箋 修死罪死罪:不待數日,若彌年載。
豈由愛顧之隆,使系仰之情深耶?損辱嘉命,蔚矣其文,誦讀反覆,雖諷《雅》《頌》,不複過此。
若仲宣之擅漢表,陳氏之跨冀域,徐、劉之顯青、豫,應生之發魏國,斯皆然矣。
至于修者,聽采風聲,仰德不暇,自周章于省覽,何遑高視哉。
伏惟君侯,少長貴盛,體發、旦之資,有聖善之教,遠近觀者,徒謂能宣昭懿德,光贊大業而已。
不複謂能兼覽傳記,留思文章。
今乃含王超陳,度越數子矣。
觀者駭視而拭目,聽者傾首而竦耳,非夫體通性達,受之自然,其孰能至于此乎。
又嘗親見執事握牍持筆,有所造作,若成誦在心,借書于手,曾不斯須少留思慮。
仲尼日月,無得逾焉,修之仰望,殆如此矣。
是以對鹖而辭,作《暑賦》,彌日而不獻,見西施之容,歸憎其貌者也。
伏想執事不知其然,猥受顧錫,教使刊定。
《春秋》之成,莫能損益。
《呂氏》《淮南》,宇值千金。
然而弟子箝口,市人拱手者,聖賢卓荦,因所以殊絕凡庸也。
今之賦頌,古詩之流,不更孔公,《風》《雅》無别耳。
修家子雲,老不曉事,強著一書,悔其少作。
若此仲山、周旦之疇,為皆有愆耶?君侯忘聖賢之顯迹,述鄙宗之過言,竊以為未之思也。
若乃不忘經國之大美,流千載之英聲,銘功景鐘,書名竹帛,斯自雅量,素所蓄也,豈與文章相妨害哉?辄受所惠,竊備蒙瞍誦詠而已,敢望惠施,以忝莊氏。
季緒璅璅,何足以雲。
反答造次,不能宣備。
修死罪死罪。
○薛綜-與諸葛恪書 山越恃阻,不賓曆世,緩則首鼠,急則狼顧。
皇帝赫然,命将西征。
神策内授,武師外震。
兵不染锷,甲不沾汗。
元惡既袅,種黨歸義,蕩滌山薮,獻戎十萬。
野無遺寇,邑罔殘奸。
既埽兇慝,又充軍用。
藜稂莠,化為善草,魑魅魍魉,更成虎士。
雖實國家威靈之所加,亦信元帥臨履之所緻也。
雖《詩》美執訊,《易》嘉折首,周之方、召,漢之衛、霍,豈足以談。
功轶古人,勳超前世,主上歡然,遙用歎息。
感四牡之遺典,思飲至之舊章,故遣中台近官,迎緻犒賜,以旌茂功,以慰劬勞。
○高崧-為會稽王昱與桓溫書 寇難宜平,時會宜接,此實為國遠圖,經略大算。
能弘斯會,非足下而誰!但以此興師動衆,要當以資實為本。
運轉之艱,古人之所難,不可易之于始而不熟慮,須所以深用惟疑,在乎此耳。
然異常之舉,衆之所駭,遊聲噂<口沓>,想足下亦少聞之。
苟患失之,無所不至。
或能望風振擾,一時崩散。
如其不然者,則望實并喪,社稷之事去矣。
皆由吾暗弱,德信不著,不能鎮靜群庶,保固維城,所以内愧于心,外慚良友。
吾與足下雖職有内外,安社稷,保家國,其緻一也。
天下安危,系之明德。
先存甯國,而後圖其外,使王基克隆,大義弘著,所望于足下。
區區誠懷,豈可複顧嫌而不盡哉! ○王羲之-與會稽王箋 古人恥其君不為堯舜,北面之道,豈不願尊其所事,比隆往代,況遇千載一時之運?顧智力屈于當年,何得不權輕重而處之也。
今雖有可欣之會,内求諸己,而所憂乃重于所欣。
《傳》雲:“自非聖人,外甯必有内憂。
”今外不甯,内憂已深。
古之弘大業者,或不謀于衆,傾國以濟一時功者,亦往往而有之。
誠獨運之明足以邁衆,暫勞之弊終獲永逸者可也。
求之于今,可得拟議乎! 夫廟算決勝,必宜審量彼我,萬全而後動。
功就之日,便當因其衆而即其實。
今功未可期,而遺黎殲盡,萬不餘一。
且千裡饋糧,自古為難,況今轉運供繼,西輸許洛,北入黃河。
雖秦政之弊,未至于此,而十室之憂,便以交至。
今運無還期,征求日重,以區區吳越經緯天下十分之九,不亡何待!而不度德量力,不弊不已,此封内所痛心歎悼而莫敢吐誠。
往者不可谏,來者猶可追,願殿下更垂三思,解而更張,令殷浩、荀羨還據合肥、廣陵,許昌、谯郡、梁、彭城諸軍皆還保淮,為不可勝之基,須根立勢舉,謀之未晚,此實當今策之上者。
若不行此,社稷之憂可計日而待。
安危之機,易于反掌,考之虛實,著于目前,願運獨斷之明,定之于一朝也。
地淺而言深,豈不知其未易。
然古人處闾閻行陣之間,尚或幹時謀國,評裁者不以為譏,況廁大臣末行,豈可默而不言哉!存亡所系,決在行之,不可複持疑後機,不定之于此,後欲悔之,亦無及也。
殿下德冠宇内,以公室輔朝,最可直道行之,緻隆當年,而未允物望,受殊遇者所以寤寐長歎,實為殿下惜之。
國家之慮深矣,常恐伍員之憂不獨在昔,麋鹿之遊将不止林薮而已。
願殿下暫廢虛遠之懷,以救倒懸之急,可謂以亡為存,轉禍為福,則宗廟之慶,四海有賴矣。
時東土饑荒,羲之辄開倉振貸。
然朝廷賦役繁重,吳會憂甚,羲之每上疏争之,事多見從。
又遺尚書仆射謝安書曰: 頃所陳論,每蒙允納,所以令下小得蘇息,各安其業。
若不耳,此一郡久以蹈東海矣。
今事之大者未布,漕運是也。
吾意望朝廷可申下定期,委之所司,勿複催下,但當歲終考其殿最。
長吏尤殿,命檻車送詣天台。
三縣不舉,二千石必免,或可左降,令在疆塞極難之地。
又自吾到此,從事常有四五,兼以台司及都水禦史行台文符如雨,倒錯違背,不複可知。
吾又瞑目循常推前,取重者及綱紀,輕者在五曹。
主者莅事,未嘗得十日,吏民趨走,功費萬計。
卿方任其重,可徐尋所言。
江左平日,揚州一良刺史便足統之,況以群才而更不理,正由為法不
當斯之時,願舉泰山以為肉,傾東海以為酒,伐雲夢之竹以為笛,斬泗濱之梓以為筝,食若填巨壑,飲若灌漏卮,其樂固難量,豈非大丈夫之樂哉。
然日不我與,曜靈急節,面有逸景之速,别有參差之闊。
思欲抑六龍之首,頓羲和之辔,折若木之華,閉蒙汜之谷,天路高邈,良無由緣,懷戀反側,如何如何! 得所來訊,文采委曲,晔若春榮,浏若清風。
申詠反覆,曠若複面。
其諸賢所著文章,想還所治,複申詠之也。
可令憙事小吏,諷而誦之。
夫文章之難,非獨今也,古之君子,亦猶病諸。
家有千裡骥而不珍焉;人懷盈尺,和氏而無貴矣。
夫君子而不知音樂,古之達論,謂之通而蔽。
墨翟不好伎,何為過朝歌而回車乎?足下好伎,而正值墨氏回車之縣,想足下助我張目也。
又聞足下在彼,自有佳政。
夫求而不得者有之矣,未有不求而得者也。
且改轍而行,非良、樂之禦;易民而治,非楚、鄭之政。
願足下勉之而已矣。
适對嘉賓,口授不悉。
往來數相聞。
曹植白。
○曹植-與楊德祖書 植白:數日不見,思子為勞,想同之也。
仆少小好為文章,迄至于今,二十有五年矣。
然今世作者,可略而言也:昔仲宣獨步于漢南,孔璋鷹揚于河朔,偉長擅名于青土,公斡振藻于海隅,德琏發迹于北魏,足下高視于上京。
當此之時,人人自謂握靈蛇之珠,家家自謂抱荊山之玉。
吾王于是設天網以該之,頓八纮以掩之,今悉集茲國矣。
然此數子,猶複不能飛軒絕迹,一舉千裡。
以孔璋之才,不閑于辭賦,而多自謂能與司馬長卿同風,譬畫虎未成,反為狗也。
前有書嘲之,反作論盛道仆贊其文。
夫鐘期不失聽,于今稱之。
吾亦不能妄歎者,畏後世之嗤餘也。
世人之著述,不能無病。
仆嘗好人譏彈其文,有不善者,應時改定。
昔丁敬禮常作小文,使仆潤飾之。
仆自以才不過若人,辭不為也。
敬禮謂仆:“卿何所疑難?文之佳惡,吾自得之,後世誰相知定吾文者邪?”吾常歎此達言,以為美談。
昔尼父之文辭,與人通流;至于《春秋》,遊、夏之徒乃不能措一辭。
過此而言不病者,吾未之見也。
蓋有南威之容,乃可以論于淑媛;有龍泉之利,乃可以議于斷割。
劉季緒才不能逮于作者,而好诋河文章,掎摭利病。
昔田巴毀五帝,罪三王,呰五霸于稷下,一旦而服千人。
魯連一說,使終身杜口。
劉生之辨,未若田氏;今之仲連,求之不難,可無歎息乎。
人各有好尚:蘭茞荪蕙之芳,衆人所好,而海畔有逐臭之夫;鹹池六莖之發,衆人所共樂,而墨翟有非之之論,豈可同哉。
今往仆少小所著辭賦一通,相與夫街談巷說,必有可采,擊轅之歌,有應風雅,匹夫之思,未易輕棄也。
辭賦小道,固未足以揄揚大義,彰示來世也。
昔揚子雲先朝執戟之臣,猶稱壯夫不為也。
吾雖德薄,位為蕃侯,猶庶幾戮力上國,流惠下民,建永世之業,留金石之功;豈徒以翰墨為勳績,辭賦為君子哉。
若吾志未果,吾道不行,則将采庶官之實錄,辯時俗之得失,定仁義之衷,成一家之言。
雖未能藏之于名山,将以傳之于同好。
非要之皓首,豈今日之論乎。
其言不慚,恃惠子之知我也。
明早相迎,書不盡懷。
植白。
○吳質-答魏太子箋 二月八日庚寅,臣質言:奉讀手命,追亡慮存,恩哀之隆,形于文墨。
日月冉冉,歲不與我。
昔侍左右,廁坐衆賢,出有微行之遊,人有管弦之歡,置酒樂飲,賦詩稱壽,自謂可終始相保,并騁材力,效節明主。
何意數年之間,死喪略盡。
臣獨何德以堪久長? 陳、徐、劉、應,才學所著,誠如來命;惜其不遂,可為痛切。
凡此數子,于雍容侍從,實其人也。
若乃邊境有虞,群下鼎沸,軍書輻至,羽檄交馳,于彼諸賢,非其任也。
往者孝武之世,文章為盛。
若東方朔、枚臯之徒,不能持論,即阮、陳之俦也。
其唯嚴助、壽王,與聞政事。
然皆不慎其身,善謀于國,卒以敗亡,臣竊恥之。
至于司馬長卿,稱疾避事,以著書為務,則徐生庶幾焉。
而今各逝,已為異物矣。
後來君子,實可畏也。
伏惟所天,優遊典籍之場,休息篇章之圃,發言抗論,窮理盡微,摛藻下筆,鸾龍之文奮矣。
雖年齊蕭王,才實百之。
此衆議所以歸高,遠近所以同聲也。
然年歲若墜,今質已四十二矣,白發生鬓,所慮日深,實不複若平日之時也。
但欲保身敕行,不蹈有過之地,以為知己之累耳。
遊宴之歡,難可再遇,盛年一過,實不可追。
臣幸得下愚之才,值風雲之會,時邁齒耋,猶欲觸胸奮首,展其割裂之用也。
不勝慺慺。
以來命備悉,故略陳至情。
質死罪死罪。
○吳質-在元城與魏太子箋 臣質言:前蒙延納,侍宴終日,曜靈匿景,繼以華燈。
雖虞卿适趙,平原入秦,受贈千金,浮觞旬日,無以過也。
小器易盈,先取沉頓,醒寤之後,不識所言。
即以五日到官。
初至承前,未知深淺。
然觀地形,察土宜,西帶恒山,連岡平代,北鄰柏人,乃高帝之所忌也。
重以泜水,漸漬疆宇,喟然歎息。
思淮陰之奇谲,亮成安之失策。
南望邯鄲,想廉、蔺之風。
東接钜鹿,存李齊之流。
都人士女,服習禮教,皆懷慷慨之節。
包左車之計,而質暗弱,無以莅之。
若乃邁德種恩,樹之風聲,使農夫逸豫于疆畔,女工吟詠于機抒,固非質之所能也。
至于奉遵科教,班揚明令,下無威福之吏,邑無豪俠之傑,賦事行刑,資于故實,抑亦懔懔有庶幾之心。
往者嚴助釋承明之歡,受會稽之位;壽王去侍從之娛,統東郡之任,其後皆克複舊職,追尋前軌。
今獨不然,不亦異乎。
張敞在外,自謂無奇,陳鹹憤積,思入京城,彼豈虛談誇論,诳曜世俗哉?斯實薄郡守之榮,顯左右之勤也。
古今一揆,先後不貿,焉知來者之不如今?聊以當觐,不敢多雲。
質死罪死罪。
○吳質-答東阿王書 質白:信到,奉所惠贶,發函伸紙,是何文采之巨麗,而慰喻之綢缪乎!夫登東嶽者,然後知衆山之逦<辶也>也;奉至尊者,然後知百裡之卑微也。
自旋之初,伏念五六日,至于旬時。
精散思越,惘若有失。
非敢羨寵光之休,慕猗頓之富。
誠以身賤犬馬,德輕鴻毛,至乃曆玄阙,排金門,升玉堂,伏虛檻于前殿,臨曲池而行觞。
既威儀虧替,言辭漏渫,雖恃平原養士之懿,愧無毛遂擢穎之才;深蒙薛公折節之禮,而無馮谖三窟之效;屢獲信陵虛左之德,又無候生可述之美。
凡此數者,乃質之所以憤積于胸臆,懷眷而悁邑者也。
若追前宴,謂之未究,欲傾海為酒,舉山為肉,代竹雲夢,斬梓泗濱,然後極雅意,盡歡情,信公子之壯觀,非鄙人之所庶幾也。
若質之志,實在所天,思投印釋黻,朝夕侍坐,鑽仲父之遺訓,覽老氏之要言,對清酤而不酌,抑嘉肴而不享,使西施出帷,嫫母侍側,斯盛德之所蹈,明哲之所保也。
若乃近者之觀,實蕩鄙心,秦筝發徽,二八疊奏,埙蕭激于華屋,靈鼓動于座右,耳嘈嘈于無聞,情踴躍于鞍馬。
謂可北懾肅慎,使貢其楛矢;南震百越,使獻其白雉,又況權、備,夫何足視乎。
還治諷采所著,觀省英玮,實賦頌之宗,作者之師也。
衆賢所述,亦各有志。
昔趙武過鄭,七子賦詩,《春秋》列載,以為美談。
質小人也,無以承命。
又所答贶,辭醜義陋,申之再三,赧然汗下。
此邦之人,閑習辭賦,三事大夫,莫不諷誦,何但小吏之有乎? 重惠苦言,訓以政事,恻隐之恩,形乎文墨。
墨子回車,而質四年雖無德與民,式歌且舞。
儒墨不同,固以久矣,然一旅之衆,不足以揚名;步武之間,不足以騁迹。
若不改轍易禦,将何以效其力哉?今處此而求大功,猶絆良骥之足,而責千裡之任;檻猿猴之勢,而望其巧捷之能者也。
不勝見恤,謹附遣白答,不敢繁辭。
吳質白。
○楊修-答臨淄侯箋 修死罪死罪:不待數日,若彌年載。
豈由愛顧之隆,使系仰之情深耶?損辱嘉命,蔚矣其文,誦讀反覆,雖諷《雅》《頌》,不複過此。
若仲宣之擅漢表,陳氏之跨冀域,徐、劉之顯青、豫,應生之發魏國,斯皆然矣。
至于修者,聽采風聲,仰德不暇,自周章于省覽,何遑高視哉。
伏惟君侯,少長貴盛,體發、旦之資,有聖善之教,遠近觀者,徒謂能宣昭懿德,光贊大業而已。
不複謂能兼覽傳記,留思文章。
今乃含王超陳,度越數子矣。
觀者駭視而拭目,聽者傾首而竦耳,非夫體通性達,受之自然,其孰能至于此乎。
又嘗親見執事握牍持筆,有所造作,若成誦在心,借書于手,曾不斯須少留思慮。
仲尼日月,無得逾焉,修之仰望,殆如此矣。
是以對鹖而辭,作《暑賦》,彌日而不獻,見西施之容,歸憎其貌者也。
伏想執事不知其然,猥受顧錫,教使刊定。
《春秋》之成,莫能損益。
《呂氏》《淮南》,宇值千金。
然而弟子箝口,市人拱手者,聖賢卓荦,因所以殊絕凡庸也。
今之賦頌,古詩之流,不更孔公,《風》《雅》無别耳。
修家子雲,老不曉事,強著一書,悔其少作。
若此仲山、周旦之疇,為皆有愆耶?君侯忘聖賢之顯迹,述鄙宗之過言,竊以為未之思也。
若乃不忘經國之大美,流千載之英聲,銘功景鐘,書名竹帛,斯自雅量,素所蓄也,豈與文章相妨害哉?辄受所惠,竊備蒙瞍誦詠而已,敢望惠施,以忝莊氏。
季緒璅璅,何足以雲。
反答造次,不能宣備。
修死罪死罪。
○薛綜-與諸葛恪書 山越恃阻,不賓曆世,緩則首鼠,急則狼顧。
皇帝赫然,命将西征。
神策内授,武師外震。
兵不染锷,甲不沾汗。
元惡既袅,種黨歸義,蕩滌山薮,獻戎十萬。
野無遺寇,邑罔殘奸。
既埽兇慝,又充軍用。
藜稂莠,化為善草,魑魅魍魉,更成虎士。
雖實國家威靈之所加,亦信元帥臨履之所緻也。
雖《詩》美執訊,《易》嘉折首,周之方、召,漢之衛、霍,豈足以談。
功轶古人,勳超前世,主上歡然,遙用歎息。
感四牡之遺典,思飲至之舊章,故遣中台近官,迎緻犒賜,以旌茂功,以慰劬勞。
○高崧-為會稽王昱與桓溫書 寇難宜平,時會宜接,此實為國遠圖,經略大算。
能弘斯會,非足下而誰!但以此興師動衆,要當以資實為本。
運轉之艱,古人之所難,不可易之于始而不熟慮,須所以深用惟疑,在乎此耳。
然異常之舉,衆之所駭,遊聲噂<口沓>,想足下亦少聞之。
苟患失之,無所不至。
或能望風振擾,一時崩散。
如其不然者,則望實并喪,社稷之事去矣。
皆由吾暗弱,德信不著,不能鎮靜群庶,保固維城,所以内愧于心,外慚良友。
吾與足下雖職有内外,安社稷,保家國,其緻一也。
天下安危,系之明德。
先存甯國,而後圖其外,使王基克隆,大義弘著,所望于足下。
區區誠懷,豈可複顧嫌而不盡哉! ○王羲之-與會稽王箋 古人恥其君不為堯舜,北面之道,豈不願尊其所事,比隆往代,況遇千載一時之運?顧智力屈于當年,何得不權輕重而處之也。
今雖有可欣之會,内求諸己,而所憂乃重于所欣。
《傳》雲:“自非聖人,外甯必有内憂。
”今外不甯,内憂已深。
古之弘大業者,或不謀于衆,傾國以濟一時功者,亦往往而有之。
誠獨運之明足以邁衆,暫勞之弊終獲永逸者可也。
求之于今,可得拟議乎! 夫廟算決勝,必宜審量彼我,萬全而後動。
功就之日,便當因其衆而即其實。
今功未可期,而遺黎殲盡,萬不餘一。
且千裡饋糧,自古為難,況今轉運供繼,西輸許洛,北入黃河。
雖秦政之弊,未至于此,而十室之憂,便以交至。
今運無還期,征求日重,以區區吳越經緯天下十分之九,不亡何待!而不度德量力,不弊不已,此封内所痛心歎悼而莫敢吐誠。
往者不可谏,來者猶可追,願殿下更垂三思,解而更張,令殷浩、荀羨還據合肥、廣陵,許昌、谯郡、梁、彭城諸軍皆還保淮,為不可勝之基,須根立勢舉,謀之未晚,此實當今策之上者。
若不行此,社稷之憂可計日而待。
安危之機,易于反掌,考之虛實,著于目前,願運獨斷之明,定之于一朝也。
地淺而言深,豈不知其未易。
然古人處闾閻行陣之間,尚或幹時謀國,評裁者不以為譏,況廁大臣末行,豈可默而不言哉!存亡所系,決在行之,不可複持疑後機,不定之于此,後欲悔之,亦無及也。
殿下德冠宇内,以公室輔朝,最可直道行之,緻隆當年,而未允物望,受殊遇者所以寤寐長歎,實為殿下惜之。
國家之慮深矣,常恐伍員之憂不獨在昔,麋鹿之遊将不止林薮而已。
願殿下暫廢虛遠之懷,以救倒懸之急,可謂以亡為存,轉禍為福,則宗廟之慶,四海有賴矣。
時東土饑荒,羲之辄開倉振貸。
然朝廷賦役繁重,吳會憂甚,羲之每上疏争之,事多見從。
又遺尚書仆射謝安書曰: 頃所陳論,每蒙允納,所以令下小得蘇息,各安其業。
若不耳,此一郡久以蹈東海矣。
今事之大者未布,漕運是也。
吾意望朝廷可申下定期,委之所司,勿複催下,但當歲終考其殿最。
長吏尤殿,命檻車送詣天台。
三縣不舉,二千石必免,或可左降,令在疆塞極難之地。
又自吾到此,從事常有四五,兼以台司及都水禦史行台文符如雨,倒錯違背,不複可知。
吾又瞑目循常推前,取重者及綱紀,輕者在五曹。
主者莅事,未嘗得十日,吏民趨走,功費萬計。
卿方任其重,可徐尋所言。
江左平日,揚州一良刺史便足統之,況以群才而更不理,正由為法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