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三·奏議之屬三
關燈
小
中
大
困于平城,當時将相群臣,豈無賈生之比?三表五餌,人知其疏,而欲以困中行說,尤不可信矣。
兵,兇器也,而易言之,正如趙括之輕秦,李信之易楚。
若文帝亟用其說,則天下殆将不安。
使賈生嘗曆艱難,亦必自悔其說,施之晚歲,其術必精,不幸喪亡,非意所及。
不然,文帝豈棄材之主?绛、灌豈蔽賢之士?至于晁錯,尤号刻薄,文帝之世,止于太子家令,而景帝既立,以為禦史大夫,申屠嘉賢相,發憤而死,紛更政令,天下騷然。
及至七國發難,而錯之術亦窮矣。
文、景優劣,于斯可見。
大抵名器爵祿,人所奔趨,必使積勞而後遷,以明持久而難得,則人各安其分,不敢躁求。
今若多開驟進之門,使有意外之得,公卿侍從,跬步可圖,其得者既不肯以僥幸自名,則其不得者必皆以沉淪為恨。
使天下常調,舉生妄心,恥不若人,何所不至?欲望風俗之厚,豈可得哉。
選人之改京官,常須十年以上,薦更險阻,計析毫厘。
其間一事聱牙,常至終身淪棄。
今乃以一言之薦,舉而與之,猶恐未稱,章服随至。
使積勞久次而得者,何以厭服哉?夫常調之人,非守則令,員多阙少,久已患之,不可複開多門以待巧進。
若巧者侵奪已甚,則拙者迫怵無聊,利害相形,不得不察。
故近歲樸拙之人愈少,而巧佞之士益多。
惟陛下重之惜之,哀之救之。
如近日三司獻言,使天下郡選一人,催驅三司文字,許之先次指射以酬其勞,則數年之後,審官吏部,又有三百餘人得先占阙,常調待次,不其愈難?此外勾當發運均輸,按行農田水利,已振監司之體,各懷進用之心,轉對者望以稱旨而驟遷,奏課者求為優等而速化,相勝以力,相高以言,而名實亂矣。
惟陛下以簡易為法,以清淨為心,使奸無所緣,而民德歸厚。
臣之所願厚風俗者,此之謂也。
古者建國,使内外相制,輕重相權。
如周如唐,則外重而内輕。
如秦如魏,則外輕而内重。
内重之弊,必有奸臣指鹿之患。
外重之弊,必有大國問鼎之憂。
聖人方盛而慮衰,常先立法以救弊。
我國家租賦籍于計省,重兵聚于京師,以古揆今,則似内重。
恭惟祖宗所以深計而預慮,固非小臣所能臆度而周知。
然觀其委任台谏之一端,則是聖人過防之至計。
曆觀秦、漢以及五代,谏诤而死,蓋數百人。
而自建隆以來,未嘗罪一言者,縱有薄責,旋即超升。
許以風聞,而無官長。
風采所系,不問尊卑。
言及乘輿,則天子改容;事關廊廟,則宰相待罪。
故仁宗之世,議者譏宰相但奉行台谏風旨而已。
聖人深意,流俗豈知?台谏固未必皆賢,所言亦未必皆是,然須養其銳氣而借之重權者,豈徒然哉?将以折奸臣之萌,而救内重之弊也。
夫奸臣之始,以台谏折之而有餘,及其既成,以幹戈取之而不足。
今法令嚴密,朝廷清明,所謂奸臣,萬無此理。
然而養貓所以去鼠,不可以無鼠而養不捕之貓。
畜狗所以防奸,不可以無奸而畜不吠之狗。
陛下得不上念祖宗設此官之意,下為子孫立萬一之防,朝廷紀綱,孰大于此? 臣自幼小所記,及聞長老之談,皆謂台谏所言,常随天下公議。
公議所與,台谏亦與之;公議所擊,台谏亦擊之。
及至英廟之初,始建稱親之議,本非人主大過,亦無禮典明文,徒以衆心未安,公議不允,當時台谏,以死争之。
今者物論沸騰,怨讟交至,公議所在,亦可知矣,而相顧不發,中外失望。
夫彈劾積威之後,雖庸人亦可奮揚;風采消委之餘,雖豪傑有所不能振起。
臣恐自茲以往,習慣成風,盡為執政私人,以緻人主孤立。
紀綱一廢,何事不生?孔子曰:“鄙夫可與事君也欤?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
苟患失之,無所不至矣。
”臣始讀此書,疑其太過,以為鄙夫之患失,不過備位而苟容。
及觀李斯憂蒙恬之奪其權,則立二世以亡秦;盧杞憂李懷光之數其惡,則誤德宗以再亂。
其心本生于患失,而其禍乃至于喪邦。
孔子之言,良不為過。
是以知為國者,平居必常有忘軀犯顔之士,則臨難庶幾有徇義守死之臣。
若平居尚不能一言,則臨難何以責其死節?人臣苟皆如此,天下亦曰殆哉。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和如和羹,同如濟水。
孫寶有言:“周公上聖,召公大賢,猶不相悅,著于經典。
兩不相損。
”晉之王導,可謂元臣,每與客言,舉坐稱善,而王述不悅,以為人非堯舜,安得每事盡善,導亦斂衽謝之。
若使言無不同,意無不合,更唱疊和,何者非賢?萬一有小人居其間,則人主何緣知覺?臣之所願存紀綱者,此之謂也。
臣非敢曆诋新政,苟為異論。
如近日裁減皇族恩例、刊定任子條式、修完器械、閱習鼓旗,皆陛下神算之至明,乾剛之必斷,物議既允,臣安敢有詞。
至于所獻之三言,則非臣之私見,中外所病,其誰不知?昔禹戒舜曰:“無若丹朱傲,惟慢遊是好。
”舜豈有是哉!周公戒成王曰:“毋若商王,受之迷亂,酗于酒德。
”成王豈有是哉!周昌以漢高為桀、纣,劉毅以晉武為桓、靈,當時人君,曾莫之罪,而書之史冊,以為美談。
使臣所獻三言,皆朝廷未嘗有此,則天下之幸,臣與有焉。
若有萬一似之,則陛下安可不察?然而臣之為計,可謂愚矣。
以蝼蟻之命,試雷霆之威,積其狂愚,豈可數赦?大則身首異處,破壞家門,小則削籍投荒,流離道路。
雖然,陛下必不為此。
何也?臣天賦至愚,笃于自信。
向者與議學校貢舉,首違大臣本意,已期竄逐,敢意自全。
而陛下獨然其言,曲賜召對,從容久之,至謂臣曰:“方今政令得失安在?雖朕過失,指陳可也。
”臣即對曰:“陛下生知之性,天縱文武,不患不明,不患不勤,不患不斷,但患求治太速,進人太銳,聽言太廣。
”又俾具述所以然之狀。
陛下颔之曰:“卿所獻三言,朕當熟思之。
”臣之狂愚,非獨今日,陛下容之久矣。
豈其容之于始而不赦之于終?恃此而言,所以不懼。
臣之所懼者,譏刺既衆,怨仇實多,必将诋臣以深文,中臣以危法,使陛下雖欲赦臣而不可得,豈不殆哉!死亡不辭,但恐天下以臣為戒,無複言者,是以思之經月,夜以繼書,表成複毀,至于再三。
感陛下聽其一言,懷不能已,卒吐其說。
惟陛下憐其愚忠而卒赦之,不勝俯伏待罪憂恐之至。
○蘇轼-代張方平谏用兵書 臣聞好兵猶好色也。
傷生之事非一,而好色者必死。
賊民之事非一,而好兵者必亡。
此理之必然者也。
夫惟聖人之兵,皆出于不得已,故其勝也,享安全之福。
其不勝也,必無意外之患。
後世用兵,皆得已而不已,故其勝也,則變遲而禍大,其不勝也,則變速而禍小。
是以聖人不計勝負之功,而深戒用兵之禍。
何者?興師十萬,日費千金,内外騷動,殆于道路者七十萬家。
内則府庫空虛,外則百姓窮匮。
饑寒逼迫,其後必有盜賊之憂,死傷愁怨,其終必緻水旱之報。
上則将帥擁衆,有跋扈之心,下則士衆久役,有潰叛之志。
變故百出,皆由用兵。
至于興事首議之人,冥谪尤重。
蓋以平民無故緣兵而死,怨氣充積,必有任其咎者。
是以聖人畏之重之,非不得已,不敢用也。
自古人主好動幹戈,由敗而亡者,不可勝數,臣今不敢複言。
請為陛下言其勝者。
秦始皇既平六國,複事吳越,戍役之患,被于四海。
雖拓地千裡,遠過三代,而墳土未幹,天下怨叛,二世被害,子嬰就擒,滅亡之酷,自古所未嘗有也。
漢武帝承文、景富溢之餘,首挑匈奴,兵連不解,遂使侵尋及于諸國,歲歲調發,所向成功。
建元之間,兵禍始作,是時蚩尤旗出,長與天等,其春戾太子生。
自是師行三十餘年,死者無數。
及巫蠱事起,京師流血,僵屍數萬,太子父子皆敗。
班固以為太子生長于兵,與之終始。
帝雖悔悟自克,而殁身之恨,已無及矣。
隋文帝既下江南,繼事夷狄,炀帝嗣位,此志不衰。
皆能誅滅強國,威震萬裡。
然而民怨盜起,亡不旋踵。
唐太宗神武無敵,尤喜用兵,既已破滅突厥、高昌、吐谷渾等,猶且未厭,親駕遼東。
皆志在立功,非不得已而用。
其後武氏之難,唐室淩遲,不絕如線。
蓋用兵之禍,物理難逃。
不然,太宗仁聖寬厚,克己裕人,幾至刑措,而一傳之後,子孫塗炭,此豈為善之報也哉。
由此觀之,漢、唐用兵于寬仁之後,故其勝而僅存。
秦、隋用兵于殘暴之餘,故其勝而遂滅。
臣每讀書至此,未嘗不掩卷流涕,傷其計之過也。
若使此四君者,方其用兵之初,随即敗衄,惕然戒懼,知用兵之難,則禍敗之興,當不至此。
不幸每舉辄勝,故使狃于功利,慮患不深。
臣故曰:勝則變遲而禍大,不勝則變速而禍小。
不可不察也。
昔仁宗皇帝覆育天下,無意于兵。
将士惰偷,兵革朽鈍,元昊乘間竊發,西鄙延安、泾、原、麟、府之間,敗者三四,所喪動以萬計,而海内晏然。
兵休事已,而民無怨言,國無遺患。
何者?天下臣庶知其無好兵之心,天地鬼神諒其有不得已之實故也。
今陛下天錫勇智,意在富強。
即位以來,繕甲治兵,伺候鄰國。
群臣百寮,窺見此指,多言用兵。
其始也,弼臣執國命者,無憂深思遠之心。
樞臣當國論者,無慮害持難之識。
在台谏之職者,無獻替納忠之議。
從微至著,遂成厲階。
既而薛向為橫山之謀,韓绛效深入之計,陳升之、呂公弼等,陰與之協力,師徒喪敗,财用耗屈。
較之寶元、慶曆之敗,不及十一,然而天怒人怨,邊兵背叛,京師騷然,陛下為之旰食者累月。
何者?用兵之端,陛下作之。
是以吏士無怨敵之意而不直陛下也。
尚賴祖宗積累之厚,皇天保佑之深,故使兵出無功,感悟聖意。
然淺見之士,方且以敗為恥,力欲求勝,以稱上心。
于是王韶構禍于熙河,章惇造釁于橫山,熊本發難于渝泸。
然此等皆戕賊已降,俘累老弱困弊腹心,而取空虛無用之地,以為武功。
使陛下受此虛名而忽于實禍,勉強砥砺,奮于功名。
故沈起、劉彜,複發于安南,使十餘萬人暴露瘴毒,死者十而五六,道路之人,斃于輸送,赀糧器械,不見敵而盡。
以為用兵之意,必且少衰。
而李憲之師,複出于洮州矣。
今師徒克捷,銳氣方盛,陛下喜于一勝,必有輕視四夷淩侮敵國之意。
天意難測,臣實畏之。
且夫戰勝之後,陛下可得而知者,凱旋捷奏,拜表稱賀,赫然耳目之觀耳。
至于遠方之民,肝腦屠于白刃,筋骨絕于饋饷,流離破産,鬻賣男女,薰眼折臂自經之狀,陛下必不得而見也。
慈父孝子孤臣寡婦之哭聲,陛下必不得而聞也。
譬猶屠殺牛羊、刳脔魚鼈以為饍馐,食者甚美,見食者甚苦。
使陛下見其号呼于挺刃之下,宛轉于刀幾之間,雖八珍之美,必将投箸而不忍食,而況用人之命,以為耳目之觀乎?且使陛下将卒精強,府庫充實,如秦、漢、隋、唐之君。
既勝之後,禍亂方興,尚不可救,而況所在将吏罷軟凡庸,較之古人,萬萬不逮。
而數年以來,公私窘乏,内府累世之積,掃地無餘,州郡征稅之儲,上供殆盡,百官廪俸,僅而能繼,南郊賞給,久而未辦,以此舉動,雖有智者,無以善其後矣。
且饑役之後,所在盜賊蜂起,京東、河北,尤不可言。
若軍事一興,橫斂随作,民窮而無告,其勢不為大盜,無以自全。
邊事方深,内患複起,則勝、廣之形,将在于此。
此老臣所以終夜不寐,臨食而歎,至于恸哭而不能自止也。
且臣聞之:凡舉大事,必順天心。
天之所向,以之舉事必成;天之所背,以之舉事必敗。
蓋天心向背之迹,見于災祥豐歉之間。
今自近歲日蝕星變,地震山崩,水旱疠疫,連年不解,民死将半。
天心之向背,可以見矣。
而陛下方且斷然不顧,興事不已,譬如人子得過于父母,惟有恭順靜思引咎自責,庶歲可解。
今乃紛然诘責奴婢,恣行箠楚,以此事親,未有見赦于父母者。
故臣願陛下遠覽前世興亡之迹,深察天心向背之理,絕意兵革之事,保疆睦鄰,安靜無為,固社稷長久之計。
上以安二宮朝夕之養,下以濟四方億兆之命。
則臣雖老死溝壑,瞑目于地下矣。
昔漢祖破滅群雄,遂有天下,光武百戰百勝,祀漢配天。
然至白登被圍,則講和親之議;西域請吏,則出謝絕之言。
此二帝者,非不知兵也。
蓋經變既多,則慮患深遠。
今陛下深居九重,而輕議讨伐,老臣庸懦,私竊以為過矣。
然人臣納說于君,因其既厭而止之,則易為力,迎其方銳而折之,則難為功。
凡有血氣之倫,皆有好勝之意。
方其氣之盛也,雖布衣賤士,有不可奪,自非智識特達,度量過人,未有能于勇銳奮發之中,舍己從人,惟義是聽者也。
今陛下盛氣于用武,勢不可回,臣非不知。
而獻言不已者,誠見陛下聖德寬大,聽納不疑。
故不敢以衆人好勝之常心望于陛下,且意陛下他日親用兵之害,必将哀痛悔恨,而追咎左右大臣未嘗一言,臣亦将老且死見先帝于地下,亦有以藉口矣。
惟陛下哀而察之。
○蘇轼-徐州上皇帝書 臣以庸材,備員冊府,出守兩郡,皆東方要地,私竊以為守法令,治文書,赴期會,不足以報塞萬一。
辄伏思念東方之要務,陛下之所宜知者,得其一二,草具以聞,而陛下擇焉。
臣前任密州,建言自古河北與中原離合,常系社稷存亡,而京東之地,所以灌輸河北,瓶竭則罍恥,唇亡則齒寒,而其民喜為盜賊,為患最甚,因為陛下畫所以待盜賊之策。
及移守徐州,覽觀山川之形勢,察其風俗之所上,而考之于載籍,然後又知徐州為南北之襟要,而京東諸郡安危所寄也。
昔項羽入關,既燒鹹陽,而東歸則都彭城。
夫以羽之雄略,舍鹹陽而取彭城,則彭城之險固形便,足以得志于諸侯者可知矣。
臣觀其地,三面被山,獨其西平川數百裡,西走梁、宋,使楚人開關而延敵,材官驺發,突騎雲縱,真若屋上建瓴水也。
地宜菽麥,一熟而飽數歲。
其城三面阻水,樓堞之下,以汴、泗為池,獨其南可通車馬,而戲馬台在焉。
其高十仞,廣袤百步,若用武之世,屯千人其上,聚櫑木炮石,凡戰守之具,以與城相表裡,而積三年糧于城中,雖用十萬人,不易取也。
其民皆長大,膽力絕人,喜為剽掠,小不适意,則有飛揚跋扈之心,非止為盜而已。
漢高祖,沛人也;項羽,宿遷人也;劉裕,彭城人也;朱全忠,砀山人也:皆在今徐州數百裡間耳。
其人以此自負,兇桀之氣,積以成俗。
魏太武以三十萬人攻彭城,不能下。
而王智興以卒伍庸材,恣睢于徐,朝廷亦不能讨。
豈非以其地形便利,人卒勇悍故耶? 州之東北七十餘裡,即利國監,自古為鐵官,商賈所聚,其民富樂,凡三十六冶,冶戶皆大家,藏镪巨萬,常為盜賊所窺,而兵衛寡弱,有同兒戲。
臣中夜以思,即為寒心。
使劇賊緻死者十餘人,白晝入市,則守者皆棄而走耳。
地既産精鐵,而民皆善鍛,散冶戶之财,以嘯召無賴,則烏合之衆,數千人之仗,可以一夕具也。
順流南下,辰發巳至,而徐有不守之憂矣。
使不幸而賊有過人之才,如呂布、劉備之徒,得徐而逞其志,則京東之安危,未可知也。
近者河北轉運司奏乞禁止利國監鐵不許入河北,朝廷從之。
昔楚人亡弓,不能忘楚,孔子猶小之,況天下一家,東北二冶,皆為國興利,而奪彼與此,不已隘乎?自鐵不北行,冶戶皆有失業之憂,詣臣而訴者數矣。
臣欲因此以征冶戶,為利國監之捍屏。
今三十六冶,冶各百餘人,采礦伐炭,多饑寒亡命強力鸷忍之民也。
臣欲使冶戶每冶各擇有材力而忠謹者,保任十人,籍其名于官,授以卻刃刀槊,教之擊刺,每月兩衙,集于知監之庭而閱試之,藏其刃于官,以待大盜,不得役使,犯者以違制論。
冶戶為盜所睨久矣,民皆知之,使冶出十人以自衛,民所樂也,而官又為除近日之禁,使鐵得北行,則冶戶皆悅而聽命,奸猾破膽而不敢謀矣。
徐城雖險固,而樓橹敝惡,又城大而兵少,緩急不可守。
今戰兵千人耳,臣欲乞移南京新招騎射兩指揮于徐。
此故徐人也,嘗屯于徐。
營壘材石既具矣,而遷于南京,異時轉運使分東西路,畏饋饷之勞,而移之西耳。
今兩路為一,其去來無所損益,
兵,兇器也,而易言之,正如趙括之輕秦,李信之易楚。
若文帝亟用其說,則天下殆将不安。
使賈生嘗曆艱難,亦必自悔其說,施之晚歲,其術必精,不幸喪亡,非意所及。
不然,文帝豈棄材之主?绛、灌豈蔽賢之士?至于晁錯,尤号刻薄,文帝之世,止于太子家令,而景帝既立,以為禦史大夫,申屠嘉賢相,發憤而死,紛更政令,天下騷然。
及至七國發難,而錯之術亦窮矣。
文、景優劣,于斯可見。
大抵名器爵祿,人所奔趨,必使積勞而後遷,以明持久而難得,則人各安其分,不敢躁求。
今若多開驟進之門,使有意外之得,公卿侍從,跬步可圖,其得者既不肯以僥幸自名,則其不得者必皆以沉淪為恨。
使天下常調,舉生妄心,恥不若人,何所不至?欲望風俗之厚,豈可得哉。
選人之改京官,常須十年以上,薦更險阻,計析毫厘。
其間一事聱牙,常至終身淪棄。
今乃以一言之薦,舉而與之,猶恐未稱,章服随至。
使積勞久次而得者,何以厭服哉?夫常調之人,非守則令,員多阙少,久已患之,不可複開多門以待巧進。
若巧者侵奪已甚,則拙者迫怵無聊,利害相形,不得不察。
故近歲樸拙之人愈少,而巧佞之士益多。
惟陛下重之惜之,哀之救之。
如近日三司獻言,使天下郡選一人,催驅三司文字,許之先次指射以酬其勞,則數年之後,審官吏部,又有三百餘人得先占阙,常調待次,不其愈難?此外勾當發運均輸,按行農田水利,已振監司之體,各懷進用之心,轉對者望以稱旨而驟遷,奏課者求為優等而速化,相勝以力,相高以言,而名實亂矣。
惟陛下以簡易為法,以清淨為心,使奸無所緣,而民德歸厚。
臣之所願厚風俗者,此之謂也。
古者建國,使内外相制,輕重相權。
如周如唐,則外重而内輕。
如秦如魏,則外輕而内重。
内重之弊,必有奸臣指鹿之患。
外重之弊,必有大國問鼎之憂。
聖人方盛而慮衰,常先立法以救弊。
我國家租賦籍于計省,重兵聚于京師,以古揆今,則似内重。
恭惟祖宗所以深計而預慮,固非小臣所能臆度而周知。
然觀其委任台谏之一端,則是聖人過防之至計。
曆觀秦、漢以及五代,谏诤而死,蓋數百人。
而自建隆以來,未嘗罪一言者,縱有薄責,旋即超升。
許以風聞,而無官長。
風采所系,不問尊卑。
言及乘輿,則天子改容;事關廊廟,則宰相待罪。
故仁宗之世,議者譏宰相但奉行台谏風旨而已。
聖人深意,流俗豈知?台谏固未必皆賢,所言亦未必皆是,然須養其銳氣而借之重權者,豈徒然哉?将以折奸臣之萌,而救内重之弊也。
夫奸臣之始,以台谏折之而有餘,及其既成,以幹戈取之而不足。
今法令嚴密,朝廷清明,所謂奸臣,萬無此理。
然而養貓所以去鼠,不可以無鼠而養不捕之貓。
畜狗所以防奸,不可以無奸而畜不吠之狗。
陛下得不上念祖宗設此官之意,下為子孫立萬一之防,朝廷紀綱,孰大于此? 臣自幼小所記,及聞長老之談,皆謂台谏所言,常随天下公議。
公議所與,台谏亦與之;公議所擊,台谏亦擊之。
及至英廟之初,始建稱親之議,本非人主大過,亦無禮典明文,徒以衆心未安,公議不允,當時台谏,以死争之。
今者物論沸騰,怨讟交至,公議所在,亦可知矣,而相顧不發,中外失望。
夫彈劾積威之後,雖庸人亦可奮揚;風采消委之餘,雖豪傑有所不能振起。
臣恐自茲以往,習慣成風,盡為執政私人,以緻人主孤立。
紀綱一廢,何事不生?孔子曰:“鄙夫可與事君也欤?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
苟患失之,無所不至矣。
”臣始讀此書,疑其太過,以為鄙夫之患失,不過備位而苟容。
及觀李斯憂蒙恬之奪其權,則立二世以亡秦;盧杞憂李懷光之數其惡,則誤德宗以再亂。
其心本生于患失,而其禍乃至于喪邦。
孔子之言,良不為過。
是以知為國者,平居必常有忘軀犯顔之士,則臨難庶幾有徇義守死之臣。
若平居尚不能一言,則臨難何以責其死節?人臣苟皆如此,天下亦曰殆哉。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和如和羹,同如濟水。
孫寶有言:“周公上聖,召公大賢,猶不相悅,著于經典。
兩不相損。
”晉之王導,可謂元臣,每與客言,舉坐稱善,而王述不悅,以為人非堯舜,安得每事盡善,導亦斂衽謝之。
若使言無不同,意無不合,更唱疊和,何者非賢?萬一有小人居其間,則人主何緣知覺?臣之所願存紀綱者,此之謂也。
臣非敢曆诋新政,苟為異論。
如近日裁減皇族恩例、刊定任子條式、修完器械、閱習鼓旗,皆陛下神算之至明,乾剛之必斷,物議既允,臣安敢有詞。
至于所獻之三言,則非臣之私見,中外所病,其誰不知?昔禹戒舜曰:“無若丹朱傲,惟慢遊是好。
”舜豈有是哉!周公戒成王曰:“毋若商王,受之迷亂,酗于酒德。
”成王豈有是哉!周昌以漢高為桀、纣,劉毅以晉武為桓、靈,當時人君,曾莫之罪,而書之史冊,以為美談。
使臣所獻三言,皆朝廷未嘗有此,則天下之幸,臣與有焉。
若有萬一似之,則陛下安可不察?然而臣之為計,可謂愚矣。
以蝼蟻之命,試雷霆之威,積其狂愚,豈可數赦?大則身首異處,破壞家門,小則削籍投荒,流離道路。
雖然,陛下必不為此。
何也?臣天賦至愚,笃于自信。
向者與議學校貢舉,首違大臣本意,已期竄逐,敢意自全。
而陛下獨然其言,曲賜召對,從容久之,至謂臣曰:“方今政令得失安在?雖朕過失,指陳可也。
”臣即對曰:“陛下生知之性,天縱文武,不患不明,不患不勤,不患不斷,但患求治太速,進人太銳,聽言太廣。
”又俾具述所以然之狀。
陛下颔之曰:“卿所獻三言,朕當熟思之。
”臣之狂愚,非獨今日,陛下容之久矣。
豈其容之于始而不赦之于終?恃此而言,所以不懼。
臣之所懼者,譏刺既衆,怨仇實多,必将诋臣以深文,中臣以危法,使陛下雖欲赦臣而不可得,豈不殆哉!死亡不辭,但恐天下以臣為戒,無複言者,是以思之經月,夜以繼書,表成複毀,至于再三。
感陛下聽其一言,懷不能已,卒吐其說。
惟陛下憐其愚忠而卒赦之,不勝俯伏待罪憂恐之至。
○蘇轼-代張方平谏用兵書 臣聞好兵猶好色也。
傷生之事非一,而好色者必死。
賊民之事非一,而好兵者必亡。
此理之必然者也。
夫惟聖人之兵,皆出于不得已,故其勝也,享安全之福。
其不勝也,必無意外之患。
後世用兵,皆得已而不已,故其勝也,則變遲而禍大,其不勝也,則變速而禍小。
是以聖人不計勝負之功,而深戒用兵之禍。
何者?興師十萬,日費千金,内外騷動,殆于道路者七十萬家。
内則府庫空虛,外則百姓窮匮。
饑寒逼迫,其後必有盜賊之憂,死傷愁怨,其終必緻水旱之報。
上則将帥擁衆,有跋扈之心,下則士衆久役,有潰叛之志。
變故百出,皆由用兵。
至于興事首議之人,冥谪尤重。
蓋以平民無故緣兵而死,怨氣充積,必有任其咎者。
是以聖人畏之重之,非不得已,不敢用也。
自古人主好動幹戈,由敗而亡者,不可勝數,臣今不敢複言。
請為陛下言其勝者。
秦始皇既平六國,複事吳越,戍役之患,被于四海。
雖拓地千裡,遠過三代,而墳土未幹,天下怨叛,二世被害,子嬰就擒,滅亡之酷,自古所未嘗有也。
漢武帝承文、景富溢之餘,首挑匈奴,兵連不解,遂使侵尋及于諸國,歲歲調發,所向成功。
建元之間,兵禍始作,是時蚩尤旗出,長與天等,其春戾太子生。
自是師行三十餘年,死者無數。
及巫蠱事起,京師流血,僵屍數萬,太子父子皆敗。
班固以為太子生長于兵,與之終始。
帝雖悔悟自克,而殁身之恨,已無及矣。
隋文帝既下江南,繼事夷狄,炀帝嗣位,此志不衰。
皆能誅滅強國,威震萬裡。
然而民怨盜起,亡不旋踵。
唐太宗神武無敵,尤喜用兵,既已破滅突厥、高昌、吐谷渾等,猶且未厭,親駕遼東。
皆志在立功,非不得已而用。
其後武氏之難,唐室淩遲,不絕如線。
蓋用兵之禍,物理難逃。
不然,太宗仁聖寬厚,克己裕人,幾至刑措,而一傳之後,子孫塗炭,此豈為善之報也哉。
由此觀之,漢、唐用兵于寬仁之後,故其勝而僅存。
秦、隋用兵于殘暴之餘,故其勝而遂滅。
臣每讀書至此,未嘗不掩卷流涕,傷其計之過也。
若使此四君者,方其用兵之初,随即敗衄,惕然戒懼,知用兵之難,則禍敗之興,當不至此。
不幸每舉辄勝,故使狃于功利,慮患不深。
臣故曰:勝則變遲而禍大,不勝則變速而禍小。
不可不察也。
昔仁宗皇帝覆育天下,無意于兵。
将士惰偷,兵革朽鈍,元昊乘間竊發,西鄙延安、泾、原、麟、府之間,敗者三四,所喪動以萬計,而海内晏然。
兵休事已,而民無怨言,國無遺患。
何者?天下臣庶知其無好兵之心,天地鬼神諒其有不得已之實故也。
今陛下天錫勇智,意在富強。
即位以來,繕甲治兵,伺候鄰國。
群臣百寮,窺見此指,多言用兵。
其始也,弼臣執國命者,無憂深思遠之心。
樞臣當國論者,無慮害持難之識。
在台谏之職者,無獻替納忠之議。
從微至著,遂成厲階。
既而薛向為橫山之謀,韓绛效深入之計,陳升之、呂公弼等,陰與之協力,師徒喪敗,财用耗屈。
較之寶元、慶曆之敗,不及十一,然而天怒人怨,邊兵背叛,京師騷然,陛下為之旰食者累月。
何者?用兵之端,陛下作之。
是以吏士無怨敵之意而不直陛下也。
尚賴祖宗積累之厚,皇天保佑之深,故使兵出無功,感悟聖意。
然淺見之士,方且以敗為恥,力欲求勝,以稱上心。
于是王韶構禍于熙河,章惇造釁于橫山,熊本發難于渝泸。
然此等皆戕賊已降,俘累老弱困弊腹心,而取空虛無用之地,以為武功。
使陛下受此虛名而忽于實禍,勉強砥砺,奮于功名。
故沈起、劉彜,複發于安南,使十餘萬人暴露瘴毒,死者十而五六,道路之人,斃于輸送,赀糧器械,不見敵而盡。
以為用兵之意,必且少衰。
而李憲之師,複出于洮州矣。
今師徒克捷,銳氣方盛,陛下喜于一勝,必有輕視四夷淩侮敵國之意。
天意難測,臣實畏之。
且夫戰勝之後,陛下可得而知者,凱旋捷奏,拜表稱賀,赫然耳目之觀耳。
至于遠方之民,肝腦屠于白刃,筋骨絕于饋饷,流離破産,鬻賣男女,薰眼折臂自經之狀,陛下必不得而見也。
慈父孝子孤臣寡婦之哭聲,陛下必不得而聞也。
譬猶屠殺牛羊、刳脔魚鼈以為饍馐,食者甚美,見食者甚苦。
使陛下見其号呼于挺刃之下,宛轉于刀幾之間,雖八珍之美,必将投箸而不忍食,而況用人之命,以為耳目之觀乎?且使陛下将卒精強,府庫充實,如秦、漢、隋、唐之君。
既勝之後,禍亂方興,尚不可救,而況所在将吏罷軟凡庸,較之古人,萬萬不逮。
而數年以來,公私窘乏,内府累世之積,掃地無餘,州郡征稅之儲,上供殆盡,百官廪俸,僅而能繼,南郊賞給,久而未辦,以此舉動,雖有智者,無以善其後矣。
且饑役之後,所在盜賊蜂起,京東、河北,尤不可言。
若軍事一興,橫斂随作,民窮而無告,其勢不為大盜,無以自全。
邊事方深,内患複起,則勝、廣之形,将在于此。
此老臣所以終夜不寐,臨食而歎,至于恸哭而不能自止也。
且臣聞之:凡舉大事,必順天心。
天之所向,以之舉事必成;天之所背,以之舉事必敗。
蓋天心向背之迹,見于災祥豐歉之間。
今自近歲日蝕星變,地震山崩,水旱疠疫,連年不解,民死将半。
天心之向背,可以見矣。
而陛下方且斷然不顧,興事不已,譬如人子得過于父母,惟有恭順靜思引咎自責,庶歲可解。
今乃紛然诘責奴婢,恣行箠楚,以此事親,未有見赦于父母者。
故臣願陛下遠覽前世興亡之迹,深察天心向背之理,絕意兵革之事,保疆睦鄰,安靜無為,固社稷長久之計。
上以安二宮朝夕之養,下以濟四方億兆之命。
則臣雖老死溝壑,瞑目于地下矣。
昔漢祖破滅群雄,遂有天下,光武百戰百勝,祀漢配天。
然至白登被圍,則講和親之議;西域請吏,則出謝絕之言。
此二帝者,非不知兵也。
蓋經變既多,則慮患深遠。
今陛下深居九重,而輕議讨伐,老臣庸懦,私竊以為過矣。
然人臣納說于君,因其既厭而止之,則易為力,迎其方銳而折之,則難為功。
凡有血氣之倫,皆有好勝之意。
方其氣之盛也,雖布衣賤士,有不可奪,自非智識特達,度量過人,未有能于勇銳奮發之中,舍己從人,惟義是聽者也。
今陛下盛氣于用武,勢不可回,臣非不知。
而獻言不已者,誠見陛下聖德寬大,聽納不疑。
故不敢以衆人好勝之常心望于陛下,且意陛下他日親用兵之害,必将哀痛悔恨,而追咎左右大臣未嘗一言,臣亦将老且死見先帝于地下,亦有以藉口矣。
惟陛下哀而察之。
○蘇轼-徐州上皇帝書 臣以庸材,備員冊府,出守兩郡,皆東方要地,私竊以為守法令,治文書,赴期會,不足以報塞萬一。
辄伏思念東方之要務,陛下之所宜知者,得其一二,草具以聞,而陛下擇焉。
臣前任密州,建言自古河北與中原離合,常系社稷存亡,而京東之地,所以灌輸河北,瓶竭則罍恥,唇亡則齒寒,而其民喜為盜賊,為患最甚,因為陛下畫所以待盜賊之策。
及移守徐州,覽觀山川之形勢,察其風俗之所上,而考之于載籍,然後又知徐州為南北之襟要,而京東諸郡安危所寄也。
昔項羽入關,既燒鹹陽,而東歸則都彭城。
夫以羽之雄略,舍鹹陽而取彭城,則彭城之險固形便,足以得志于諸侯者可知矣。
臣觀其地,三面被山,獨其西平川數百裡,西走梁、宋,使楚人開關而延敵,材官驺發,突騎雲縱,真若屋上建瓴水也。
地宜菽麥,一熟而飽數歲。
其城三面阻水,樓堞之下,以汴、泗為池,獨其南可通車馬,而戲馬台在焉。
其高十仞,廣袤百步,若用武之世,屯千人其上,聚櫑木炮石,凡戰守之具,以與城相表裡,而積三年糧于城中,雖用十萬人,不易取也。
其民皆長大,膽力絕人,喜為剽掠,小不适意,則有飛揚跋扈之心,非止為盜而已。
漢高祖,沛人也;項羽,宿遷人也;劉裕,彭城人也;朱全忠,砀山人也:皆在今徐州數百裡間耳。
其人以此自負,兇桀之氣,積以成俗。
魏太武以三十萬人攻彭城,不能下。
而王智興以卒伍庸材,恣睢于徐,朝廷亦不能讨。
豈非以其地形便利,人卒勇悍故耶? 州之東北七十餘裡,即利國監,自古為鐵官,商賈所聚,其民富樂,凡三十六冶,冶戶皆大家,藏镪巨萬,常為盜賊所窺,而兵衛寡弱,有同兒戲。
臣中夜以思,即為寒心。
使劇賊緻死者十餘人,白晝入市,則守者皆棄而走耳。
地既産精鐵,而民皆善鍛,散冶戶之财,以嘯召無賴,則烏合之衆,數千人之仗,可以一夕具也。
順流南下,辰發巳至,而徐有不守之憂矣。
使不幸而賊有過人之才,如呂布、劉備之徒,得徐而逞其志,則京東之安危,未可知也。
近者河北轉運司奏乞禁止利國監鐵不許入河北,朝廷從之。
昔楚人亡弓,不能忘楚,孔子猶小之,況天下一家,東北二冶,皆為國興利,而奪彼與此,不已隘乎?自鐵不北行,冶戶皆有失業之憂,詣臣而訴者數矣。
臣欲因此以征冶戶,為利國監之捍屏。
今三十六冶,冶各百餘人,采礦伐炭,多饑寒亡命強力鸷忍之民也。
臣欲使冶戶每冶各擇有材力而忠謹者,保任十人,籍其名于官,授以卻刃刀槊,教之擊刺,每月兩衙,集于知監之庭而閱試之,藏其刃于官,以待大盜,不得役使,犯者以違制論。
冶戶為盜所睨久矣,民皆知之,使冶出十人以自衛,民所樂也,而官又為除近日之禁,使鐵得北行,則冶戶皆悅而聽命,奸猾破膽而不敢謀矣。
徐城雖險固,而樓橹敝惡,又城大而兵少,緩急不可守。
今戰兵千人耳,臣欲乞移南京新招騎射兩指揮于徐。
此故徐人也,嘗屯于徐。
營壘材石既具矣,而遷于南京,異時轉運使分東西路,畏饋饷之勞,而移之西耳。
今兩路為一,其去來無所損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