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三·奏議之屬三
關燈
小
中
大
孰敢肆其胸臆,輕犯人心?昔子産焚《載書》以弭衆言,賂伯石以安巨室,以為衆怒難犯,專欲難成。
而子夏亦曰:“信,而後勞其民;未信,則以為厲己也。
”唯商鞅變法,不顧人言,雖能驟緻富強,亦以召怨天下,使其民知利而不知義,見刑而不見德,雖得天下,旋踵而失也。
至于其身,亦卒不免,負罪出走,而諸侯不納,車裂以徇,而秦人莫哀。
君臣之間,豈願如此?宋襄公雖行仁義,失衆而亡。
田常雖不義,得衆而強。
是以君子未論行事之是非,先觀衆心之向背。
謝安之用諸桓未必是,而衆之所樂,則國以乂安。
庾亮之召蘇峻未必非,而勢有不可,則反為危辱。
自古及今,未有和易同衆而不安,剛果自用而不危者也。
今陛下亦知人心之不悅矣。
中外之人,無賢不肖,皆言祖宗以來,治财用者不過三司使副判官,經今百年,未嘗阙事。
今者無故又創一司,号曰制置三司條例。
使六七少年日夜講求于内,使者四十餘輩,分行營幹于外,造端宏大,民實驚疑,創法新奇,吏皆惶惑。
賢者則求其說而不可得,未免于憂;小人則以其意而度朝廷,遂以為謗。
謂陛下以萬乘之主而言利,謂執政以天子之宰而治财,商賈不行,物價騰踴。
近自淮甸,遠及川蜀,喧傳萬口,論說百端。
或言京師正店,議置監官,夔路深山,當行酒禁,拘收僧尼常住,減刻兵吏廪祿,如此等類,不可勝言。
而甚者至以為欲複肉刑。
斯言一出,民且狼顧。
陛下與二三大臣,亦聞其語矣。
然而莫之顧者,徒曰我無其事,又無其意,何恤于人言。
夫人言雖未必皆然,而疑似則有以緻謗。
人必貪财也,而後人疑其盜。
人必好色也,而後人疑其淫。
何者?未置此司,則無此謗,豈去歲之人皆忠厚,而今歲之人皆虛浮?孔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又曰:“必也正名乎。
”今陛下操其器而諱其事,有其名而辭其意,雖家置一喙以自解,市列千金以購人,人必不信,謗亦不止。
夫制置三司條例司,求利之名也。
六七少年與使者四十餘輩,求利之器也。
驅鷹犬而赴林薮,語人曰,我非獵也。
不如放鷹犬而獸自馴。
操網罟而入江湖,語人曰,我非漁也,不如捐網罟而人自信。
故臣以為消讒慝以召和氣,複人心而安國本,則莫若罷制置三司條例司。
夫陛下之所以創此司者,不過以興利除害也。
使罷之而利不興,害不除,則勿罷。
罷之而天下悅,人心安,興利除害,無所不可,則何苦而不罷?陛下欲去積弊而立法,必使宰相熟議而後行。
事若不由中書,則是亂世之法,聖君賢相,夫豈其然?必若立法不免由中書,熟議不免使宰相,則此司之設,無乃冗長而無名。
智者所圖,貴于無迹。
漢之文、景,《紀》無可書之事;唐之房、杜,《傳》無可載之功,而天下之言治者與文、景,言賢者與房、杜。
蓋事已立而迹不見,功已成而人不知。
故曰:善用兵者,無赫赫之功。
豈惟用兵,事莫不然。
今所圖者,萬分未獲其一也,而迹之布于天下,已若泥中之鬥獸,亦可謂拙謀矣。
陛下誠欲富國,擇三司官屬與漕運使副,而陛下與二三大臣,孜孜講求,磨以歲月,則積弊自去而人不知。
但恐立志不堅,中道而廢。
孟子有言:“其進銳者其退速。
”若有始有卒,自可徐徐,十年之後,何事不立?孔子曰:“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使孔子而非聖人,則此言亦不可用。
《書》曰:“謀及卿士,至于庶人。
翕然大同,乃底元吉。
”若違多而從少,則靜吉而作兇。
今上自宰相大臣,既已辭免不為,則外之議論,斷亦可知。
宰相,人臣也,且不欲以此自污,而陛下獨安受其名而不辭,非臣愚之所識也。
君臣宵旰,幾一年矣,而富國之效,茫如捕風,徒聞内帑出數百萬缗,祠部度五千餘人耳。
以此為術,其誰不能。
且遣使縱橫,本非令典。
漢武遣繡衣直指,桓帝遣八使,皆以守宰狼籍,盜賊公行,出于無術,行此下策。
宋文帝元嘉之政,比于文、景,當時責成郡縣,未嘗遣使。
及至孝武,以為郡縣遲緩,始命台使督之,以至蕭齊,此弊不革。
故景陵王子良上疏,極言其事,以為此等朝辭禁門,情态即異,暮宿村縣,威福便行,驅追郵傳,折辱守宰,公私勞擾,民不聊生。
唐開元中,宇文融奏置勸農判官使裴寬等二十九人,并攝禦史,分行天下,招攜戶口,檢責漏田。
時張說、楊玚、皇甫璟、楊相如皆以為不便,而相繼罷黜。
雖得戶八十餘萬,皆州縣希旨,以主為客,以少為多。
及使百官集議都省,而公卿以下,懼融威勢,不敢異辭。
陛下試取其《傳》而讀之,觀其所行,為是為否?近者均稅寬恤,冠蓋相望,朝廷亦旋覺其非,而天下至今以為謗。
曾未數歲,是非較然。
臣恐後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
且其所遣,尤不适宜。
事少而員多,人輕而權重。
夫人輕而權重,則人多不服,或緻侮慢以興争。
事少而員多,則無以為功,必須生事以塞責。
陛下雖嚴賜約束,不許邀功,然人臣事君之常情,不從其令而從其意。
今朝廷之意,好動而惡靜,好同而惡異,指趣所在,誰敢不從?臣恐陛下赤子,自此無甯歲矣。
至于所行之事,行路皆知其難。
何者?汴水濁流,自生民以來,不以種稻。
秦人之歌曰:“泾水一石,其泥數鬥。
且溉且糞,長我禾黍。
”何嘗言長我粳稻耶?今欲陂而清之,萬頃之稻,必用千頃之陂,一歲一淤,三歲而滿矣。
陛下遽信其說,即使相視地形,萬一官吏苟且順從,真謂陛下有意興作,上糜帑廪,下奪農時,堤防一開,水失故道,雖食議者之肉,何補于民。
天下久平,民物滋息,四方遺利,蓋略盡矣。
今欲鑿空訪尋水利,所謂即鹿無虞,豈惟徒勞,必大煩擾。
凡有擘畫利害,不問何人,小則随事酬勞,大則量才錄用。
若官私格沮,并重行黜降,不以赦原。
若材力不辦興修,便許申奏替換,賞可謂重,罰可謂輕。
然并終不言諸色人妄有申陳或官私誤興工役,當得何罪。
如此,則妄庸輕剽,浮浪奸人,自此争言水利矣。
成功則有賞,敗事則無誅。
官司雖知其疏,豈可便行抑退?所在追集老少,相視可否,吏卒所過,雞犬一空。
若非灼然難行,必須且為興役。
何則?格沮之罪重,而誤興之過輕。
人多愛身,勢必如此。
且古陂廢堰,多為側近冒耕,歲月既深,已同永業,苟欲興複,必盡追收,人心或搖,甚非善政。
又有好訟之黨,多怨之人,妄言某處可作陂渠,規壞所怨田産,或指人舊業,以為官陂,冒佃之訟,必倍今日。
臣不知朝廷本無一事,何苦而行此哉。
自古役人,必用鄉戶,猶食之必用五谷,衣之必用絲麻,濟川之必用舟楫,行地之必用牛馬,雖其間或有以他物充代,然終非天下所可常行。
今者徒聞江浙之間,數郡雇役,而欲措之天下,是猶見燕晉之棗栗,岷蜀之蹲鸱,而欲以廢五谷,豈不難哉!又欲官賣所在坊場,以充衙前雇直,雖有長役,更無酬勞。
長役所得既微,自此必漸衰散,則州郡事體,憔悴可知。
士大夫捐親戚,棄墳墓,以從宦于四方者,宣力之餘,亦欲取樂,此人之至情也。
若凋弊太甚,廚傳蕭然,則似危邦之陋風,恐非太平之盛觀。
陛下誠慮及此,必不肯為。
且今法令莫嚴于禦軍,軍法莫嚴于逃竄,禁軍三犯,廂軍五犯,大率處死。
然逃軍常半天下,不知雇人為役,與廂軍何異?若有逃者,何以罪之?其勢必輕于逃軍,則其逃必甚于今日,為其官長,不亦難乎?近者雖使鄉戶頗得雇人,然而所雇逃亡,鄉戶猶任其責。
今遂欲于兩稅之外,别立一科,謂之庸錢,以備官雇。
則雇人之責,官所自任矣。
自唐楊炎廢租庸調以為兩稅,取大曆十四年應幹賦斂之數,以定兩稅之額,則是租調與庸,兩稅既兼之矣。
今兩稅如故,奈何複欲取庸?聖人之立法,必慮後世,豈可于兩稅之外,别出科名哉!萬一不幸,後世有多欲之君,輔之以聚斂之臣,庸錢不除,差役仍舊,使天下怨讟,推所從來,則必有任其咎者矣。
又欲使坊郭等第之民,與鄉戶均役,品官形勢之家,與齊民并事。
其說曰:“《周禮》田不耕者出屋粟,宅不毛者有裡布。
而漢世宰相之子,不免戍邊。
”此其所以藉口也。
古者官養民,今者民養官。
給之以田而不耕,勸之以農而不力,于是乎有裡布屋粟夫家之征。
今民無以為生,去為商賈,事勢當爾,何名役之?且一歲之戍,不過三日,三日之雇,其直三百。
今世三大戶之役,自公卿以降,毋得免者,其費豈特三百而已。
大抵事若可行,不必皆有故事。
若民所不悅,俗所不安,縱有經典明文,無補于怨。
若行此二者,必怨無疑。
女戶單丁,蓋天民之窮者也。
古之王者,首務恤此。
而今陛下首欲役之,此等苟非戶将絕而未亡,則是家有丁而尚幼。
若假之數歲,則必成丁而就役,老死而沒官。
富有四海,忍不加恤? 孟子曰:“始作俑者,其無後乎?”《春秋》書“作丘甲”、“用田賦”,皆重其始為民患也。
青苗放錢,自昔有禁。
今陛下始立成法,每歲常行,雖雲不許抑配,而數世之後,暴君污吏,陛下能保之欤?異日天下恨之,國史記之曰:青苗錢自陛下始,豈不惜哉!且東南買絹,本用見錢,陝西糧草,不許折兌。
朝廷既有著令,職司又每舉行。
然而買絹未嘗不折鹽,糧草未嘗不折鈔,乃知青苗不許抑配之說,亦是空文。
隻如治平之初,揀刺義勇,當時诏旨慰谕,明言永不戍邊,著在簡書,有如盟約。
于今幾日,議論已搖,或以代還東軍,或欲抵換弓手,約束難恃,豈不明哉。
縱使此令決行,果不抑配,計其間願請之戶,必皆孤貧不濟之人。
家若自有赢餘,何至與官交易?此等鞭撻已急,則繼之逃亡,逃亡之餘,則均之鄰保。
勢有必至,理有固然。
且夫常平之為法也,可謂至矣,所守者約,而所及者廣。
借使萬家之邑,止有千斛,而谷貴之際,千斛在市,物價自平。
一市之價既平,一邦之食自足,無操瓢乞丐之弊,無裡正催驅之勞。
今若變為青苗,家貸一斛,則千戶之外,孰救其饑?且常平官錢,常患其少,若盡數收籴,則無借貸,若留充借貸,則所籴幾何?乃知常平青苗,其勢不能兩立,壞彼成此,所喪愈多,虧官害民,雖悔何逮?臣竊計陛下欲考其實,則必亦問人,人知陛下方欲力行,必謂此法有利無害。
以臣愚見,恐未可憑。
何以明之?臣頃在陝西,見刺義勇,提舉諸縣,臣嘗親行,愁怨之民,哭聲振野。
當時奉使還者,皆言民盡樂為。
希合取容,自古如此。
不然,則山東之盜,二世何緣不覺?南诏之敗,明皇何緣不知?今雖未至于此,亦望陛下審聽而己。
昔漢武之世,财力匮竭,用賈人桑弘羊之說,買賤賣貴,謂之均輸。
于時商賈不行,盜賊滋熾,幾至于亂。
孝昭既立,學者争排其說,霍光順民所欲,從而予之,天下歸心,遂以無事。
不意今者此論複興。
立法之初,其說尚淺,徒言徙貴就賤,用近易遠。
然而廣置官屬,多出缗錢,豪商大賈,皆疑而不敢動,以為雖不明言販賣,然既已許之變易,變易既行,而不與商賈争利者,未之聞也。
夫商賈之事,曲折難行,其買也先期而與錢,其賣也後期而取直,多方相濟,委曲相通,倍稱之息,由此而得。
今官買是物,必先設官置吏,簿書廪祿,為費已厚。
非良不售,非賄不行,是以官買之價,比民必貴。
及其賣也,弊複如前,商賈之利,何緣而得?朝廷不知慮此,乃捐五百萬缗以予之。
此錢一出,恐不可複。
縱使其間薄有所獲,而征商之額,所損必多。
今有人為其主牧牛羊,不告其主,而以一牛易五羊。
一牛之失,則隐而不言,五羊之獲,則指為勞績。
陛下以為壞常平而言青苗之功,虧商稅而取均輸之利,何以異此? 陛下天機洞照,聖略如神,此事至明,豈有不曉?必謂已行之事,不欲中變,恐天下以為執德不一,用人不終,是以遲留歲月,庶幾萬一,臣竊以為過矣。
古之英主,無出漢高。
郦生謀撓楚權,欲複六國,高祖曰善,趣刻印。
及聞留侯之言,吐哺而罵之曰:“趣銷印。
”夫稱善未幾,繼之以罵,刻印、銷印,有同兒戲。
何嘗累高祖之知人?适足明聖人之無我。
陛下以為可而行之,知其不可而罷之,至聖至明,無以加此。
議者必謂民可與樂成,難與慮始,故勸陛下堅執不顧,期于必行。
此乃戰國貪功之人,行險僥幸之說。
陛下若信而用之,則是徇高論而逆至情,持空名而邀實禍,未及樂成,而怨已起矣。
臣之所願結人心者,此之謂也。
士之進言者,為不少矣,亦嘗有以國家之所以存亡、曆數之所以長短告陛下者乎?夫國家之所以存亡者,在道德之淺深,不在乎強與弱;曆數之所以長短者,在風俗之厚薄,不在乎富與貧。
道德誠深,風俗誠厚,雖貧且弱,不害于長而存。
道德誠淺,風俗誠薄,雖強且富,不救于短而亡。
人主知此,則知所輕重矣。
是以古之賢君,不以弱而忘道德,不以貧而傷風俗,而智者觀人之國,亦以此而察之。
齊至強也,周公知其後必有篡弑之臣。
衛至弱也,季子知其後亡。
吳破楚入郢,而陳大夫逢滑知楚之必複。
晉武既平吳,何曾知其将亂。
隋文既平陳,房喬知其不久。
元帝斬郅支,朝呼韓,功多于武、宣矣,偷安而王氏之釁生。
宣宗收燕趙,複河湟,力強于憲、武矣,消兵而龐勳之亂起。
故臣願陛下務崇道德而厚風俗,不願陛下急于有功而貪富強。
使陛下富如隋,強如秦,西取靈武,北取燕薊,謂之有功可也,而國之長短,則不在此。
夫國之長短,如人之壽夭,人之壽夭在元氣,國之長短在風俗。
世有尫羸而壽考,亦有盛壯而暴亡。
若元氣猶存,則尫羸而無害。
及其已耗,則盛壯而愈危。
是以善養生者,慎起居,節飲食,導引關節,吐故納新。
不得已而用藥,則擇其品之上、性之良,可以久服而無害者,則五髒和平而壽命長。
不善養生者,薄節慎之功,遲吐納之效,厭上藥而用下品,伐真氣而助強陽,根本已空,僵仆無日。
天下之勢,與此無殊。
故臣願陛下愛惜風俗,如護元氣。
古之聖人,非不知深刻之法可以齊衆,勇悍之夫可以集事,忠厚近于迂闊,老成初若遲鈍。
然終不肯以彼而易此者,知其所得小而所喪大也。
曹參,賢相也,曰慎無擾獄市。
黃霸,循吏也,曰治道去泰甚。
或譏謝安以清談廢事,安笑曰,秦用法吏,二世而亡。
劉晏為度支,專用果銳少年,務在急速集事,好利之黨,相師成風。
德宗初即位,擢崔祐甫為相。
祐甫以道德寬大,推廣上意,故建中之政,其聲翕然,天下想望,庶幾貞觀。
及盧杞為相,諷上以刑名整齊天下,馴緻澆薄,以及播遷。
我仁祖之馭天下也,持法至寬,用人有叙,專務掩覆過失,未嘗輕改舊章。
然考其成功,則曰未至,以言乎用兵,則十出而九敗,以言乎府庫,則僅足而無餘。
徒以德澤在人,風俗知義。
是以升遐之日,天下如喪考妣,社稷長遠,終必賴之。
則仁祖可謂知本矣。
今議者不察,徒見其末年吏多因循,事不振舉,乃欲矯之以苛察,齊之以智能,招來新進勇銳之人,以圖一切速成之效,未享其利,澆風已成。
且大時不齊,人誰無過?國君貪垢,至察無徒。
若陛下多方包容,則人材取次可用。
必欲廣置耳目,務求瑕疵,則人不自安,各圖苟免,恐非朝廷之福,亦豈陛下所願哉?漢文欲拜虎圈啬夫,釋之以為利口傷俗。
今若以口舌捷給而取士,以應對遲鈍而退人,以虛誕無實為能文,以矯激不仕為有德,則先王之澤,遂将散微。
自古用人,必須曆試。
雖有卓異之器,必有已成之功,一則使其更變而知難,事不輕作,一則待其功高而望重,人自無辭。
昔先主以黃忠為後将軍,而諸葛亮憂其不可,以為忠之名望,素非關、張之倫,若班爵遽同,則必不悅,其後關羽果以為言。
以黃忠豪勇之姿,以先主君臣之契,尚複慮此,況其他乎?世常謂漢文不用賈生,以為深恨。
臣嘗推究其旨,竊謂不然。
賈生固天下之奇才,所言亦一時之良策。
然請為屬國欲以系單于,則是處士之大言,少年之銳氣。
昔高祖以三十萬衆
而子夏亦曰:“信,而後勞其民;未信,則以為厲己也。
”唯商鞅變法,不顧人言,雖能驟緻富強,亦以召怨天下,使其民知利而不知義,見刑而不見德,雖得天下,旋踵而失也。
至于其身,亦卒不免,負罪出走,而諸侯不納,車裂以徇,而秦人莫哀。
君臣之間,豈願如此?宋襄公雖行仁義,失衆而亡。
田常雖不義,得衆而強。
是以君子未論行事之是非,先觀衆心之向背。
謝安之用諸桓未必是,而衆之所樂,則國以乂安。
庾亮之召蘇峻未必非,而勢有不可,則反為危辱。
自古及今,未有和易同衆而不安,剛果自用而不危者也。
今陛下亦知人心之不悅矣。
中外之人,無賢不肖,皆言祖宗以來,治财用者不過三司使副判官,經今百年,未嘗阙事。
今者無故又創一司,号曰制置三司條例。
使六七少年日夜講求于内,使者四十餘輩,分行營幹于外,造端宏大,民實驚疑,創法新奇,吏皆惶惑。
賢者則求其說而不可得,未免于憂;小人則以其意而度朝廷,遂以為謗。
謂陛下以萬乘之主而言利,謂執政以天子之宰而治财,商賈不行,物價騰踴。
近自淮甸,遠及川蜀,喧傳萬口,論說百端。
或言京師正店,議置監官,夔路深山,當行酒禁,拘收僧尼常住,減刻兵吏廪祿,如此等類,不可勝言。
而甚者至以為欲複肉刑。
斯言一出,民且狼顧。
陛下與二三大臣,亦聞其語矣。
然而莫之顧者,徒曰我無其事,又無其意,何恤于人言。
夫人言雖未必皆然,而疑似則有以緻謗。
人必貪财也,而後人疑其盜。
人必好色也,而後人疑其淫。
何者?未置此司,則無此謗,豈去歲之人皆忠厚,而今歲之人皆虛浮?孔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又曰:“必也正名乎。
”今陛下操其器而諱其事,有其名而辭其意,雖家置一喙以自解,市列千金以購人,人必不信,謗亦不止。
夫制置三司條例司,求利之名也。
六七少年與使者四十餘輩,求利之器也。
驅鷹犬而赴林薮,語人曰,我非獵也。
不如放鷹犬而獸自馴。
操網罟而入江湖,語人曰,我非漁也,不如捐網罟而人自信。
故臣以為消讒慝以召和氣,複人心而安國本,則莫若罷制置三司條例司。
夫陛下之所以創此司者,不過以興利除害也。
使罷之而利不興,害不除,則勿罷。
罷之而天下悅,人心安,興利除害,無所不可,則何苦而不罷?陛下欲去積弊而立法,必使宰相熟議而後行。
事若不由中書,則是亂世之法,聖君賢相,夫豈其然?必若立法不免由中書,熟議不免使宰相,則此司之設,無乃冗長而無名。
智者所圖,貴于無迹。
漢之文、景,《紀》無可書之事;唐之房、杜,《傳》無可載之功,而天下之言治者與文、景,言賢者與房、杜。
蓋事已立而迹不見,功已成而人不知。
故曰:善用兵者,無赫赫之功。
豈惟用兵,事莫不然。
今所圖者,萬分未獲其一也,而迹之布于天下,已若泥中之鬥獸,亦可謂拙謀矣。
陛下誠欲富國,擇三司官屬與漕運使副,而陛下與二三大臣,孜孜講求,磨以歲月,則積弊自去而人不知。
但恐立志不堅,中道而廢。
孟子有言:“其進銳者其退速。
”若有始有卒,自可徐徐,十年之後,何事不立?孔子曰:“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使孔子而非聖人,則此言亦不可用。
《書》曰:“謀及卿士,至于庶人。
翕然大同,乃底元吉。
”若違多而從少,則靜吉而作兇。
今上自宰相大臣,既已辭免不為,則外之議論,斷亦可知。
宰相,人臣也,且不欲以此自污,而陛下獨安受其名而不辭,非臣愚之所識也。
君臣宵旰,幾一年矣,而富國之效,茫如捕風,徒聞内帑出數百萬缗,祠部度五千餘人耳。
以此為術,其誰不能。
且遣使縱橫,本非令典。
漢武遣繡衣直指,桓帝遣八使,皆以守宰狼籍,盜賊公行,出于無術,行此下策。
宋文帝元嘉之政,比于文、景,當時責成郡縣,未嘗遣使。
及至孝武,以為郡縣遲緩,始命台使督之,以至蕭齊,此弊不革。
故景陵王子良上疏,極言其事,以為此等朝辭禁門,情态即異,暮宿村縣,威福便行,驅追郵傳,折辱守宰,公私勞擾,民不聊生。
唐開元中,宇文融奏置勸農判官使裴寬等二十九人,并攝禦史,分行天下,招攜戶口,檢責漏田。
時張說、楊玚、皇甫璟、楊相如皆以為不便,而相繼罷黜。
雖得戶八十餘萬,皆州縣希旨,以主為客,以少為多。
及使百官集議都省,而公卿以下,懼融威勢,不敢異辭。
陛下試取其《傳》而讀之,觀其所行,為是為否?近者均稅寬恤,冠蓋相望,朝廷亦旋覺其非,而天下至今以為謗。
曾未數歲,是非較然。
臣恐後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
且其所遣,尤不适宜。
事少而員多,人輕而權重。
夫人輕而權重,則人多不服,或緻侮慢以興争。
事少而員多,則無以為功,必須生事以塞責。
陛下雖嚴賜約束,不許邀功,然人臣事君之常情,不從其令而從其意。
今朝廷之意,好動而惡靜,好同而惡異,指趣所在,誰敢不從?臣恐陛下赤子,自此無甯歲矣。
至于所行之事,行路皆知其難。
何者?汴水濁流,自生民以來,不以種稻。
秦人之歌曰:“泾水一石,其泥數鬥。
且溉且糞,長我禾黍。
”何嘗言長我粳稻耶?今欲陂而清之,萬頃之稻,必用千頃之陂,一歲一淤,三歲而滿矣。
陛下遽信其說,即使相視地形,萬一官吏苟且順從,真謂陛下有意興作,上糜帑廪,下奪農時,堤防一開,水失故道,雖食議者之肉,何補于民。
天下久平,民物滋息,四方遺利,蓋略盡矣。
今欲鑿空訪尋水利,所謂即鹿無虞,豈惟徒勞,必大煩擾。
凡有擘畫利害,不問何人,小則随事酬勞,大則量才錄用。
若官私格沮,并重行黜降,不以赦原。
若材力不辦興修,便許申奏替換,賞可謂重,罰可謂輕。
然并終不言諸色人妄有申陳或官私誤興工役,當得何罪。
如此,則妄庸輕剽,浮浪奸人,自此争言水利矣。
成功則有賞,敗事則無誅。
官司雖知其疏,豈可便行抑退?所在追集老少,相視可否,吏卒所過,雞犬一空。
若非灼然難行,必須且為興役。
何則?格沮之罪重,而誤興之過輕。
人多愛身,勢必如此。
且古陂廢堰,多為側近冒耕,歲月既深,已同永業,苟欲興複,必盡追收,人心或搖,甚非善政。
又有好訟之黨,多怨之人,妄言某處可作陂渠,規壞所怨田産,或指人舊業,以為官陂,冒佃之訟,必倍今日。
臣不知朝廷本無一事,何苦而行此哉。
自古役人,必用鄉戶,猶食之必用五谷,衣之必用絲麻,濟川之必用舟楫,行地之必用牛馬,雖其間或有以他物充代,然終非天下所可常行。
今者徒聞江浙之間,數郡雇役,而欲措之天下,是猶見燕晉之棗栗,岷蜀之蹲鸱,而欲以廢五谷,豈不難哉!又欲官賣所在坊場,以充衙前雇直,雖有長役,更無酬勞。
長役所得既微,自此必漸衰散,則州郡事體,憔悴可知。
士大夫捐親戚,棄墳墓,以從宦于四方者,宣力之餘,亦欲取樂,此人之至情也。
若凋弊太甚,廚傳蕭然,則似危邦之陋風,恐非太平之盛觀。
陛下誠慮及此,必不肯為。
且今法令莫嚴于禦軍,軍法莫嚴于逃竄,禁軍三犯,廂軍五犯,大率處死。
然逃軍常半天下,不知雇人為役,與廂軍何異?若有逃者,何以罪之?其勢必輕于逃軍,則其逃必甚于今日,為其官長,不亦難乎?近者雖使鄉戶頗得雇人,然而所雇逃亡,鄉戶猶任其責。
今遂欲于兩稅之外,别立一科,謂之庸錢,以備官雇。
則雇人之責,官所自任矣。
自唐楊炎廢租庸調以為兩稅,取大曆十四年應幹賦斂之數,以定兩稅之額,則是租調與庸,兩稅既兼之矣。
今兩稅如故,奈何複欲取庸?聖人之立法,必慮後世,豈可于兩稅之外,别出科名哉!萬一不幸,後世有多欲之君,輔之以聚斂之臣,庸錢不除,差役仍舊,使天下怨讟,推所從來,則必有任其咎者矣。
又欲使坊郭等第之民,與鄉戶均役,品官形勢之家,與齊民并事。
其說曰:“《周禮》田不耕者出屋粟,宅不毛者有裡布。
而漢世宰相之子,不免戍邊。
”此其所以藉口也。
古者官養民,今者民養官。
給之以田而不耕,勸之以農而不力,于是乎有裡布屋粟夫家之征。
今民無以為生,去為商賈,事勢當爾,何名役之?且一歲之戍,不過三日,三日之雇,其直三百。
今世三大戶之役,自公卿以降,毋得免者,其費豈特三百而已。
大抵事若可行,不必皆有故事。
若民所不悅,俗所不安,縱有經典明文,無補于怨。
若行此二者,必怨無疑。
女戶單丁,蓋天民之窮者也。
古之王者,首務恤此。
而今陛下首欲役之,此等苟非戶将絕而未亡,則是家有丁而尚幼。
若假之數歲,則必成丁而就役,老死而沒官。
富有四海,忍不加恤? 孟子曰:“始作俑者,其無後乎?”《春秋》書“作丘甲”、“用田賦”,皆重其始為民患也。
青苗放錢,自昔有禁。
今陛下始立成法,每歲常行,雖雲不許抑配,而數世之後,暴君污吏,陛下能保之欤?異日天下恨之,國史記之曰:青苗錢自陛下始,豈不惜哉!且東南買絹,本用見錢,陝西糧草,不許折兌。
朝廷既有著令,職司又每舉行。
然而買絹未嘗不折鹽,糧草未嘗不折鈔,乃知青苗不許抑配之說,亦是空文。
隻如治平之初,揀刺義勇,當時诏旨慰谕,明言永不戍邊,著在簡書,有如盟約。
于今幾日,議論已搖,或以代還東軍,或欲抵換弓手,約束難恃,豈不明哉。
縱使此令決行,果不抑配,計其間願請之戶,必皆孤貧不濟之人。
家若自有赢餘,何至與官交易?此等鞭撻已急,則繼之逃亡,逃亡之餘,則均之鄰保。
勢有必至,理有固然。
且夫常平之為法也,可謂至矣,所守者約,而所及者廣。
借使萬家之邑,止有千斛,而谷貴之際,千斛在市,物價自平。
一市之價既平,一邦之食自足,無操瓢乞丐之弊,無裡正催驅之勞。
今若變為青苗,家貸一斛,則千戶之外,孰救其饑?且常平官錢,常患其少,若盡數收籴,則無借貸,若留充借貸,則所籴幾何?乃知常平青苗,其勢不能兩立,壞彼成此,所喪愈多,虧官害民,雖悔何逮?臣竊計陛下欲考其實,則必亦問人,人知陛下方欲力行,必謂此法有利無害。
以臣愚見,恐未可憑。
何以明之?臣頃在陝西,見刺義勇,提舉諸縣,臣嘗親行,愁怨之民,哭聲振野。
當時奉使還者,皆言民盡樂為。
希合取容,自古如此。
不然,則山東之盜,二世何緣不覺?南诏之敗,明皇何緣不知?今雖未至于此,亦望陛下審聽而己。
昔漢武之世,财力匮竭,用賈人桑弘羊之說,買賤賣貴,謂之均輸。
于時商賈不行,盜賊滋熾,幾至于亂。
孝昭既立,學者争排其說,霍光順民所欲,從而予之,天下歸心,遂以無事。
不意今者此論複興。
立法之初,其說尚淺,徒言徙貴就賤,用近易遠。
然而廣置官屬,多出缗錢,豪商大賈,皆疑而不敢動,以為雖不明言販賣,然既已許之變易,變易既行,而不與商賈争利者,未之聞也。
夫商賈之事,曲折難行,其買也先期而與錢,其賣也後期而取直,多方相濟,委曲相通,倍稱之息,由此而得。
今官買是物,必先設官置吏,簿書廪祿,為費已厚。
非良不售,非賄不行,是以官買之價,比民必貴。
及其賣也,弊複如前,商賈之利,何緣而得?朝廷不知慮此,乃捐五百萬缗以予之。
此錢一出,恐不可複。
縱使其間薄有所獲,而征商之額,所損必多。
今有人為其主牧牛羊,不告其主,而以一牛易五羊。
一牛之失,則隐而不言,五羊之獲,則指為勞績。
陛下以為壞常平而言青苗之功,虧商稅而取均輸之利,何以異此? 陛下天機洞照,聖略如神,此事至明,豈有不曉?必謂已行之事,不欲中變,恐天下以為執德不一,用人不終,是以遲留歲月,庶幾萬一,臣竊以為過矣。
古之英主,無出漢高。
郦生謀撓楚權,欲複六國,高祖曰善,趣刻印。
及聞留侯之言,吐哺而罵之曰:“趣銷印。
”夫稱善未幾,繼之以罵,刻印、銷印,有同兒戲。
何嘗累高祖之知人?适足明聖人之無我。
陛下以為可而行之,知其不可而罷之,至聖至明,無以加此。
議者必謂民可與樂成,難與慮始,故勸陛下堅執不顧,期于必行。
此乃戰國貪功之人,行險僥幸之說。
陛下若信而用之,則是徇高論而逆至情,持空名而邀實禍,未及樂成,而怨已起矣。
臣之所願結人心者,此之謂也。
士之進言者,為不少矣,亦嘗有以國家之所以存亡、曆數之所以長短告陛下者乎?夫國家之所以存亡者,在道德之淺深,不在乎強與弱;曆數之所以長短者,在風俗之厚薄,不在乎富與貧。
道德誠深,風俗誠厚,雖貧且弱,不害于長而存。
道德誠淺,風俗誠薄,雖強且富,不救于短而亡。
人主知此,則知所輕重矣。
是以古之賢君,不以弱而忘道德,不以貧而傷風俗,而智者觀人之國,亦以此而察之。
齊至強也,周公知其後必有篡弑之臣。
衛至弱也,季子知其後亡。
吳破楚入郢,而陳大夫逢滑知楚之必複。
晉武既平吳,何曾知其将亂。
隋文既平陳,房喬知其不久。
元帝斬郅支,朝呼韓,功多于武、宣矣,偷安而王氏之釁生。
宣宗收燕趙,複河湟,力強于憲、武矣,消兵而龐勳之亂起。
故臣願陛下務崇道德而厚風俗,不願陛下急于有功而貪富強。
使陛下富如隋,強如秦,西取靈武,北取燕薊,謂之有功可也,而國之長短,則不在此。
夫國之長短,如人之壽夭,人之壽夭在元氣,國之長短在風俗。
世有尫羸而壽考,亦有盛壯而暴亡。
若元氣猶存,則尫羸而無害。
及其已耗,則盛壯而愈危。
是以善養生者,慎起居,節飲食,導引關節,吐故納新。
不得已而用藥,則擇其品之上、性之良,可以久服而無害者,則五髒和平而壽命長。
不善養生者,薄節慎之功,遲吐納之效,厭上藥而用下品,伐真氣而助強陽,根本已空,僵仆無日。
天下之勢,與此無殊。
故臣願陛下愛惜風俗,如護元氣。
古之聖人,非不知深刻之法可以齊衆,勇悍之夫可以集事,忠厚近于迂闊,老成初若遲鈍。
然終不肯以彼而易此者,知其所得小而所喪大也。
曹參,賢相也,曰慎無擾獄市。
黃霸,循吏也,曰治道去泰甚。
或譏謝安以清談廢事,安笑曰,秦用法吏,二世而亡。
劉晏為度支,專用果銳少年,務在急速集事,好利之黨,相師成風。
德宗初即位,擢崔祐甫為相。
祐甫以道德寬大,推廣上意,故建中之政,其聲翕然,天下想望,庶幾貞觀。
及盧杞為相,諷上以刑名整齊天下,馴緻澆薄,以及播遷。
我仁祖之馭天下也,持法至寬,用人有叙,專務掩覆過失,未嘗輕改舊章。
然考其成功,則曰未至,以言乎用兵,則十出而九敗,以言乎府庫,則僅足而無餘。
徒以德澤在人,風俗知義。
是以升遐之日,天下如喪考妣,社稷長遠,終必賴之。
則仁祖可謂知本矣。
今議者不察,徒見其末年吏多因循,事不振舉,乃欲矯之以苛察,齊之以智能,招來新進勇銳之人,以圖一切速成之效,未享其利,澆風已成。
且大時不齊,人誰無過?國君貪垢,至察無徒。
若陛下多方包容,則人材取次可用。
必欲廣置耳目,務求瑕疵,則人不自安,各圖苟免,恐非朝廷之福,亦豈陛下所願哉?漢文欲拜虎圈啬夫,釋之以為利口傷俗。
今若以口舌捷給而取士,以應對遲鈍而退人,以虛誕無實為能文,以矯激不仕為有德,則先王之澤,遂将散微。
自古用人,必須曆試。
雖有卓異之器,必有已成之功,一則使其更變而知難,事不輕作,一則待其功高而望重,人自無辭。
昔先主以黃忠為後将軍,而諸葛亮憂其不可,以為忠之名望,素非關、張之倫,若班爵遽同,則必不悅,其後關羽果以為言。
以黃忠豪勇之姿,以先主君臣之契,尚複慮此,況其他乎?世常謂漢文不用賈生,以為深恨。
臣嘗推究其旨,竊謂不然。
賈生固天下之奇才,所言亦一時之良策。
然請為屬國欲以系單于,則是處士之大言,少年之銳氣。
昔高祖以三十萬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