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一·奏議之屬一
關燈
小
中
大
君莫不欲安存而惡危亡,然而政亂國危者甚衆,所任者非其人,而所由者非其道,是以政日以仆滅也。
夫周道衰于幽、厲,非道亡也,幽、厲不由也。
至于宣王,思昔先王之德,興滞補弊,明文、武之功業,周道粲然複興,詩人美之而作,上天枯之,為生賢佐,後世稱誦,至今不絕。
此夙夜不解行善之所緻也。
孔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也。
故治亂廢興在于己,非天降命,不可得反,其所操持悖謬,失其統也。
臣聞天之所大奉使之王者,必有非人力所能緻而自至者,此受申之符也。
天下之人同心歸之,若歸父母,故天瑞應誠而至。
書曰:白魚人于王舟,有火複于王屋,流為烏”,此蓋受命之符也。
周公甲“複哉複哉”,孔子曰“德不孤,必有鄰”,皆積善累德之效也。
及至後世,氵?佚衰微,不能統理群生,諸侯背畔,殘賊良民以争壤土,廢德教而任刑罰,刑罰不中,則生邪氣。
邪氣積于下,怨惡畜于上。
上下不和,則陰陽缪煞而妖孽生矣。
此災異所緣而起也。
臣聞命者,天之令也;性者,生之質也;情者,人之欲也。
或夭或壽,或仁或鄙,陶冶而成之,不能粹美,有治亂之所生,故不齊也。
孔子曰:“君子之德風也,小人之德草也,草上之風必偃。
”故堯、舜行德,則民仁壽;桀、纣行暴,則民鄙夭。
夫上之化下,下之從上,猶泥之在鈞,惟甄者之所為;猶金之在熔,惟冶者之所鑄。
“綏之斯俫,動之斯和”。
此之謂也。
臣謹案《春秋》之文,求王道之端,得之于正。
正次王,王次春。
春者,天之所為也;正者,王之所為也。
其意曰:上承天之所為,而下以正其所為,正王道之端雲爾。
然則王者欲有所為,宜求其端于天。
天道之大者在陰陽。
陽為德,陰為刑。
刑主殺而德主生。
是故陽常居大夏,而以生育養長為事;陰常居大冬,而積于空虛不用之處。
以此見天之任德不任刑也。
天使陽出布施于上而主歲功,使陰入伏于下而時出佐陽。
陽不得陰之助,亦不能獨成歲。
終陽以成歲為名,此天意也。
王者承天意以從事,故任德教而不任刑。
刑者不可任以治世,猶陰之不可任以成歲也。
為政而任刑,不順于天,故先王莫之肯為也。
今廢先王德教之官,而獨任執法之吏治民,毋乃任刑之意與?孔子曰:“不教而誅謂之虐。
”虐政用于下,而欲德教之被四海,故難成也。
臣謹案《春秋》謂一元之意,一者,萬物之所從始也;元者,辭之所謂大也。
謂一為元者,視大始而欲正本也。
《春秋》深探其本,而反自貴者始。
故為人君者,正心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百官,正百官以正萬民,正萬民以正四方。
四方正,遠近莫敢不壹于正,而亡有邪氣奸其間者。
是以陰陽調而風雨時,群生和而萬民殖,五谷孰而草木茂,天地之間被潤澤而大豐美,四海之内聞盛德而皆徕臣,諸福之物,可緻之祥,莫不畢至,而王道終矣。
孔子曰:“鳳鳥不至,河不出圖,吾已矣夫!”自悲可緻此物,而身卑賤不得緻也。
今陛下貴為天子,富有四海,居得緻之位,操可緻之勢,又有能緻之資,行高而恩厚,知明而意美,愛民而好士,可謂誼主矣。
然而天地未應而美祥莫至者,何也?凡以教化不立,而萬民不正也。
夫萬民之從利也,如水之走下,不以教化堤防之,不能止也。
是故教化立而奸邪皆止者,其堤防完也;教化廢而奸邪并出刑罰不能勝者,其堤防壞也。
古之王者明于此,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為大務。
立太學以教于國,設庠序以化于邑,漸民以仁,摩民以誼,節民以禮,故其刑罰甚輕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習俗美也。
聖王之繼亂世也,埽除其迹而悉去之,複修教化而崇起之。
教化已明,習俗已成,子孫循之,行五六百歲尚未敗也。
至周之末世,大為亡道以失天下。
秦繼其後,獨不能改,又益甚之,重禁文學,不得挾書,棄捐禮誼而惡聞之,其心欲盡滅先聖之道,而颛為自恣苟簡之治,故立為天子十四歲而國破亡矣。
自古以侏,未嘗有以亂濟亂,大敗天下之民如秦者也。
其遺毒馀烈,至今未滅,使習俗薄惡,人民嚣頑,抵冒殊扡,孰爛如此之甚者也。
孔子曰:“腐朽之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圬也。
今漢繼秦之後,如朽木、糞牆矣,雖欲善治之,亡可奈何。
法出而奸生,令下而詐起,如以湯止沸,抱薪救火,愈甚,亡益也。
竊譬之琴瑟不調,甚者必解而更張之,乃可鼓也;為政而不行,甚者必變而更化之,乃可理也。
當更張而不更張,雖有良工,不能善調也;當更化而不更化,雖有大賢,不能善治也。
故漢得天下以來,常欲善治而至今不可善治者,失之于當更化而不更化也。
古人有言曰:“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
”今臨政而願治七十馀歲矣,不如退而更化。
更化,則可善治。
善治,則災害日去,福祿日來。
詩雲:“宜民宜人,受祿于天。
”為政而宜于民者,固當受祿于天。
夫仁誼禮知信五常之道,王者所當修饬也。
五者修饬,故受天之枯,而享鬼神之靈,德施于方外,延及群生也。
○董仲舒-對賢良策二 制曰:蓋聞虞舜之時,遊于岩郎之上,垂拱無為,而天下太平;周文王至于日昃不暇食,而宇内亦治。
夫帝王之道,豈不同條共貫與?何逸勞之殊也?蓋儉者不造玄黃旌旗之飾,及至周室,設兩觀,乘大路,朱幹玉戚,八佾陳于庭,而頌聲興。
夫帝王之道豈異指哉?或曰良玉不彖,又雲非文亡以輔德,二端異焉。
殷人執五刑以督奸,傷肌膚以懲惡。
成、康不式,四十馀年天下不犯,囹圄空虛。
秦國用之,死者甚衆,刑者相望,耗矣哀哉! 烏乎!朕夙寤晨興,惟前帝王之憲,永思所以奉至尊,章洪業,皆在力本任賢。
今朕親耕藉田以為農先,勸孝弟,崇有德,使者冠蓋相望,問勤勞,恤孤獨,盡思極神,功烈休德未始雲獲也。
今陰陽錯缪,氛氣充塞,群生寡遂,黎民未濟,廉恥貿亂,賢不肖渾淆,未得其真,故詳延特起之士,意庶幾乎?今子大夫待诏百有馀人,或道世務而未濟,稽諸上古而不同,考之于今而難行,毋乃牽于文系而不得騁與?将所由異術,所聞殊方與?各悉對,著于篇,毋諱有司。
明其指略,切磋究之,以稱朕意。
仲舒對曰:臣聞堯受命,以天下為憂,而未以位為樂也,故誅逐亂臣,務求賢聖,是以得舜、禹、稷、禹、咎繇。
衆聖輔德,賢能佐職,教化大行,天下和洽,萬民皆安仁樂誼,各得其宜,動作應禮,從容中道。
故孔子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後仁”,此之謂也。
堯在位七十載,乃遜于位以禅虞舜。
堯崩,天下不歸堯子丹朱而歸舜。
舜知不可辟,乃即天子之位,以禹為相,因堯之輔佐,繼其統業,是以垂拱無為而天下治。
孔子曰“《韶》盡美矣,又盡善也”,此之謂也。
至于殷纣,逆天暴物,殺戮賢知,殘賊百姓。
伯夷、太公,皆當世賢者,隐處而不為臣。
守職之人,皆奔走逃亡,人于河海。
天下耗亂,萬民不安,故天下去殷而從周。
文王順天理物,師用賢聖,是以闳夭、大颠、散宜生等亦聚于朝廷。
愛施兆民,天下歸之,故太公起海濱而即三公也。
當此之時,纣尚在上,尊卑昏亂,百姓散亡,故文王悼痛而欲安之,是以日昃而不暇食也。
孔子作《春秋》,先正王而系萬事,見素王之文焉。
由此觀之,帝王之條貫同,然而勞逸異者,所遇之時異也。
孔子曰“《武》盡美矣,未盡善也”,此之謂也。
臣聞制度文采玄黃之飾,所以明尊卑、異貴賤而勸有德也,故春秋受命所先制者,改正朔,易服色,所以應天也。
然則宮室旌旗之制,有法而然者也。
故孔子曰:“奢則不遜,儉則固。
”儉非聖人之中制也。
臣聞良玉不豫,資質潤美,不待刻彖,此亡異于達巷黨人不學而自知也。
然則常玉不豫,不成文章;君子不學,不成其德。
臣聞聖王之治天下也,少則習之學,長則材諸位,爵祿以養其德,刑罰以威其惡,故民曉于禮誼而恥犯其上。
武王行大誼,平殘賊,周公作禮樂以文之,至于成、康之隆,囹圄空虛四十馀年,此亦教化之漸而仁誼之流,非獨傷肌膚之效也。
至秦則不然。
師申、商之法,行韓非之說,憎帝王之道,以貪狼為俗,非有文德以教訓于天下也。
誅名而不察實,為善者不必免,而犯惡者未必刑也。
是以百官皆飾空言虛辭而不顧實,外有事君之禮,内有背上之心,造僞飾詐,趣利無恥。
又好用憯酷之吏,賦斂亡度,竭民财力,百姓散亡,不得從耕織之業,群盜并起。
是以刑者甚衆,死者相望,而奸不息,俗化使然也。
故孔子曰“導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此之謂也。
今陛下并有天下,海内莫不率服,廣覽兼聽,極群下之知,盡天下之美,至德昭然,施于方外。
夜郎、康居,殊方萬裡,說德歸誼,此太平之緻也。
然而功不加于百姓者,殆王心未加焉。
曾子曰:“尊其所聞,則高明矣;行其所知,則光大矣。
高明光大,不在于它,在乎加之意而已。
”願陛下因用所聞,設誠于内而緻行之,則三王何異哉! 陛下親耕藉田以為農先,夙寤晨興,憂勞萬民,思惟往古,而務以求賢,此亦堯、舜之用心也,然而未雲獲者,士素不厲也。
夫不素養士而欲求賢,譬猶不彖玉而求文采也。
故養士之大者,莫大乎太學。
太學者,賢士之所關也,教化之本原也。
今以一郡一國之衆,對亡應書者,是王道往往而絕也。
臣願陛下興太學,置明師,以養天下之士,數考問以盡其材,則英俊宜可得矣。
今之郡守、縣令,民之師帥,所使承流而宣化也。
故師帥不賢,則主德不宣,恩澤不流。
今吏既亡教訓于下,或不承用主上之法,暴虐百姓,與奸為市,貧窮孤弱,冤苦失職,甚不稱陛下之意。
是以陰陽錯缪,氛氣充塞,群生寡遂,黎民未濟,皆長吏不明,使至于此也。
夫長吏多出于郎中、中郎,吏二千石子弟。
選郎吏,又以富訾,未必賢也。
且古所謂功者,以任官稱職為差,非所謂積日累久也。
故小材雖累日,不離于小官;賢材雖未久,不害為輔佐。
是以有司竭力盡知,務治其業而以赴功。
今則不然。
累日以取貴,積久以緻官,是以廉恥貿亂,賢不肖渾淆,未得其真。
臣愚以為使諸列侯、郡守二千石各擇其吏民之賢者,歲貢各二人以給宿衛,且以觀大臣之能。
所貢賢者有賞,所貢不肖者有罰。
夫如是,諸侯、吏二千石皆盡心于求賢,天下之士可得而官使也。
遍得天下之賢人,則三王之盛易為,而堯、舜之名可及也。
毋以日月為功,實試賢能為上,量材而授官,錄德而定位,則廉恥殊路,賢不肖異處矣。
陛下加惠,寬臣之罪,令勿牽制于文,使得切磋究之,臣敢不盡愚! ○董仲舒-對賢良策三 制曰:蓋聞善言天者,必有征于人;善言古者,必有驗于今。
故朕垂問乎天人之應,上嘉唐、虞,下悼桀、纣,寝微寝滅寝明寝昌之道,虛心以改。
今子大夫明于陰陽所以造化,習于先聖之道業,然而文采未極,豈惑乎當世之務哉?條貫靡竟,統紀未終,意朕之不明與?聽若眩與?夫三王之教,所祖不同,而皆有失。
或謂久而不易者道也,意豈異哉?今子大夫既已著大道之極,陳治亂之端矣,其悉之究之,孰之複之。
詩不雲乎:“嗟爾君子,毋常安息,神之聽之,介爾景福。
”朕将親覽焉,子大夫其茂明之。
仲舒複對曰: 臣聞《論語》曰:“有始有卒者,其唯聖人乎?”今陛下幸加惠,留聽于承學之臣,複下明冊以切其意,而究盡聖德,非愚臣之所能具也。
前所上對,條貫靡竟,統紀不終,辭不别白,指不分明,此臣淺陋之罪也。
冊曰:“善言天者,必有征于人;善言古者,必有驗于今。
”臣聞天者,群物之祖也,故遍覆包函而無所殊,建日月風雨以和之,經陰陽寒暑以成之。
故聖人法天而立道,亦溥愛而亡私,布德施仁以厚之,設誼立禮以導之。
春者,天之所以生也;仁者,君之所以愛也;夏者,天之所以長也;德者,君之所以養也;霜者,天之所以殺也;刑者,君之所以罰也。
由此言之,天人之征,古今之道也。
孔子作《春秋》,上揆之天道,下質諸人情,參之于古,考之于今。
故《春秋》之所譏,災害之所加也;《春秋》之所惡,怪異之所施也。
書邦家之過,兼災異之變,以此見人之所為,其美惡之極,乃與天地流通而往來相應,此亦言天之一端也。
古者修教訓之官,務以德善化民,民已大化之後,天下常亡一人之獄矣。
今世廢而不修,亡以化民,民以故棄仁誼而死财利,是以犯法而罪多,一歲之獄以萬千數。
以此見古之不可不用也,故《春秋》變古則譏之。
天令之謂命,命非聖人不行;質樸之謂性,性非教化不成;人欲之謂情,情非度制不節。
是故王者上謹于承天意,以順命也;下務明教化民,以成性也;正法度之宜,别上下之序,以防欲也。
修此三者,而大本舉矣。
人受命于天,固超然異于群生,人有父子兄弟之親,出有君臣上下之誼,會聚相遇,則有耆老長幼之施。
粲然有文以相接,歡然有恩以相愛,此人之所以貴也。
生五谷以食之,桑麻以衣之,六畜以養之,服牛乘馬,圈豹檻虎,是其得天之靈,貴于物也。
故孔子曰:“天地之性,人為貴。
”明于天性,知自貴于物。
知自貴于物,然後知仁誼。
知仁誼,然後重禮節。
重禮節,然後安處善。
安處善,然後樂循理。
樂循理,然後謂之君子。
故孔子曰“不知命,亡以為君子”,此之謂也。
冊曰:“上嘉唐、虞,下悼桀、纣,寝微寝滅寝明寝昌之道,虛心以改。
”臣聞衆少成多,積小緻巨,故聖人莫不以崦緻明,以微緻顯。
是以堯發于諸侯,舜興乎深山,非一日而顯也,蓋有漸以緻之矣。
言出于己,不可塞也;行發于身,不可掩也。
言行,治之大者,君子之所以動天地也。
故盡小者大,慎微者著。
《詩》雲:叫唯此文王,小心翼翼。
”故堯兢兢日行其道,而舜業業日緻其孝,善積而名顯,德章而身尊,此其寝明寝昌之道也。
積善在身,猶長日加益,而人不知也;積惡在身,猶火之銷膏,而人不見也。
非明乎情性、察乎流俗者,孰能知之?此唐、虞之所以得令名,而桀、纣之可為悼懼者也。
夫善惡之相從,如景鄉之應形聲也。
故桀、纣暴謾,讒賊并進,賢知欣,惡日顯,國日亂,晏然自以如日在天,終陵夷而大壞。
夫暴逆仁者;非一日而亡也,亦以漸至,故桀、纣雖亡道,然猶享國十馀年,此其寝微寝滅之道也。
冊曰:“三王之教,所祖不同,而皆有失,或謂久而不易者道也,意豈異哉?”臣聞夫樂而不亂、複而不厭者,謂之道。
道者,萬世亡弊,弊者,道之失也。
先王之道必有偏而不起之處,故政有吒而不行,舉其偏者以補其弊而已矣。
三王之道,所祖不同,非其相反,将以救溢扶衰,所遭之變然也。
故孔子曰:“亡為而治者,其舜乎!”改正朔,易服色,以順天命而已,其馀盡循堯道,何更為哉?故王者有改制之名,亡變道之實。
然夏上忠,殷上敬,周上文者,所繼之救,當用此也。
孔子曰:“殷因于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
”此言百王之用。
以此三者矣。
夏因于虞,而獨不言所損益者,其道如一,而所上同也。
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變,道亦不變,是以禹繼舜,舜繼堯,三聖相受而守一道,亡救弊之政也,故不言其所損益也。
由是觀之,繼治世者,其道同;繼亂世者,其道變。
今漢繼大亂之後,若宜少損周之文、緻用夏之忠者。
陛下有明德嘉道,愍世俗之靡薄,悼王道之不昭,故舉賢良方正之士,論誼考問,将欲興仁誼之休德,明帝王之法制,建太平之道也。
臣愚不肖,述所聞,誦所學,道師之言,僅能勿失耳。
若乃論政事之得失,察天下之息毛,此大臣輔佐之職,三公九卿之任,非臣仲舒所能及也。
然而臣竊有怪者。
夫古之天下,亦今之天下;今之天下,亦古之天下。
共是天下,古亦大治,上下和睦,習俗美盛,不令而行,不禁而止,吏亡奸邪,民亡盜賊,囹圄空虛,德潤草木,澤被四海,鳳皇來集,麒麟來遊。
以古準今,壹何不相逮之遠也?安所缪整而陵夷若是?意者有所失于古之道與?有所詭于天之理與?試迹之古,返之于天,黨可得見乎? 夫天亦有所分予,予之齒者去其角,傅其翼者兩其足,是所受大者不得取小也。
古之所予祿者,不食于力,不動于末,是亦受大者不得取小,與天同意者也。
夫已受大,又取小,天不能足,而況人乎?此民之所以嚣嚣苦不足也。
身寵而載高位,家溫而食厚祿,因乘富貴之資力,以與民争利于下,民安能如之哉?是故衆其奴婢,多其牛羊,廣其田宅,博其産業,畜其積委,務此而亡已,以迫蹴民,民日削月朘,寝以大窮。
富者奢侈羨溢,貧者窮急愁苦。
窮急愁苦,而上不救,則民不樂生。
民不樂生,尚不避死,安能避罪?此刑罰之所以蕃而奸邪不可勝者也。
故受祿之家,食祿而已,不與民争業,然後利可均布,而民可家足。
此上天之理,而亦太古之道,天子之所宜法以為制,大夫之所當循以為行也。
故公儀子相魯,之其家,見織帛,怒而出其妻;食于舍而茹葵,愠而拔其葵,曰:“吾已食祿,又奪園夫紅女利乎?”古之賢人君子在列位者皆如是,是故下高其行,而從其教;民化其廉,而不貪鄙。
及至周室之衰,其卿大夫緩于誼而急于利。
亡推讓之風,而有争田之訟。
故詩人疾而刺之曰:“節彼南山,維石岩岩,赫赫師尹,民具爾瞻。
”爾好誼,則民鄉仁而俗善;爾好利,則民好邪而俗敗。
由是觀之,天子大夫者,下民之所視效,遠方之所四面而内望也。
近者視而放之,遠者望而效之,豈可以居賢人之位而為庶人行哉!夫皇皇求财利常恐乏匮者,庶人之意也;皇皇求仁誼常恐不能化民者,大夫之意也。
《易》曰:“負且乘,緻寇至。
”乘車者,君子之位也;負擔者,小人之事也。
此言居君于之位而為庶人之行者,其禍患必至也。
若居君子之位,當君子之行,則舍公儀休之相魯,亡可為者矣。
《春秋》大一統者,天地之常經,古今之通誼也。
今師異道,人異論,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統,法制數變,下不知所守。
臣愚以為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并進。
邪辟之說滅息,然後統紀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從矣。
夫周道衰于幽、厲,非道亡也,幽、厲不由也。
至于宣王,思昔先王之德,興滞補弊,明文、武之功業,周道粲然複興,詩人美之而作,上天枯之,為生賢佐,後世稱誦,至今不絕。
此夙夜不解行善之所緻也。
孔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也。
故治亂廢興在于己,非天降命,不可得反,其所操持悖謬,失其統也。
臣聞天之所大奉使之王者,必有非人力所能緻而自至者,此受申之符也。
天下之人同心歸之,若歸父母,故天瑞應誠而至。
書曰:白魚人于王舟,有火複于王屋,流為烏”,此蓋受命之符也。
周公甲“複哉複哉”,孔子曰“德不孤,必有鄰”,皆積善累德之效也。
及至後世,氵?佚衰微,不能統理群生,諸侯背畔,殘賊良民以争壤土,廢德教而任刑罰,刑罰不中,則生邪氣。
邪氣積于下,怨惡畜于上。
上下不和,則陰陽缪煞而妖孽生矣。
此災異所緣而起也。
臣聞命者,天之令也;性者,生之質也;情者,人之欲也。
或夭或壽,或仁或鄙,陶冶而成之,不能粹美,有治亂之所生,故不齊也。
孔子曰:“君子之德風也,小人之德草也,草上之風必偃。
”故堯、舜行德,則民仁壽;桀、纣行暴,則民鄙夭。
夫上之化下,下之從上,猶泥之在鈞,惟甄者之所為;猶金之在熔,惟冶者之所鑄。
“綏之斯俫,動之斯和”。
此之謂也。
臣謹案《春秋》之文,求王道之端,得之于正。
正次王,王次春。
春者,天之所為也;正者,王之所為也。
其意曰:上承天之所為,而下以正其所為,正王道之端雲爾。
然則王者欲有所為,宜求其端于天。
天道之大者在陰陽。
陽為德,陰為刑。
刑主殺而德主生。
是故陽常居大夏,而以生育養長為事;陰常居大冬,而積于空虛不用之處。
以此見天之任德不任刑也。
天使陽出布施于上而主歲功,使陰入伏于下而時出佐陽。
陽不得陰之助,亦不能獨成歲。
終陽以成歲為名,此天意也。
王者承天意以從事,故任德教而不任刑。
刑者不可任以治世,猶陰之不可任以成歲也。
為政而任刑,不順于天,故先王莫之肯為也。
今廢先王德教之官,而獨任執法之吏治民,毋乃任刑之意與?孔子曰:“不教而誅謂之虐。
”虐政用于下,而欲德教之被四海,故難成也。
臣謹案《春秋》謂一元之意,一者,萬物之所從始也;元者,辭之所謂大也。
謂一為元者,視大始而欲正本也。
《春秋》深探其本,而反自貴者始。
故為人君者,正心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百官,正百官以正萬民,正萬民以正四方。
四方正,遠近莫敢不壹于正,而亡有邪氣奸其間者。
是以陰陽調而風雨時,群生和而萬民殖,五谷孰而草木茂,天地之間被潤澤而大豐美,四海之内聞盛德而皆徕臣,諸福之物,可緻之祥,莫不畢至,而王道終矣。
孔子曰:“鳳鳥不至,河不出圖,吾已矣夫!”自悲可緻此物,而身卑賤不得緻也。
今陛下貴為天子,富有四海,居得緻之位,操可緻之勢,又有能緻之資,行高而恩厚,知明而意美,愛民而好士,可謂誼主矣。
然而天地未應而美祥莫至者,何也?凡以教化不立,而萬民不正也。
夫萬民之從利也,如水之走下,不以教化堤防之,不能止也。
是故教化立而奸邪皆止者,其堤防完也;教化廢而奸邪并出刑罰不能勝者,其堤防壞也。
古之王者明于此,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為大務。
立太學以教于國,設庠序以化于邑,漸民以仁,摩民以誼,節民以禮,故其刑罰甚輕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習俗美也。
聖王之繼亂世也,埽除其迹而悉去之,複修教化而崇起之。
教化已明,習俗已成,子孫循之,行五六百歲尚未敗也。
至周之末世,大為亡道以失天下。
秦繼其後,獨不能改,又益甚之,重禁文學,不得挾書,棄捐禮誼而惡聞之,其心欲盡滅先聖之道,而颛為自恣苟簡之治,故立為天子十四歲而國破亡矣。
自古以侏,未嘗有以亂濟亂,大敗天下之民如秦者也。
其遺毒馀烈,至今未滅,使習俗薄惡,人民嚣頑,抵冒殊扡,孰爛如此之甚者也。
孔子曰:“腐朽之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圬也。
今漢繼秦之後,如朽木、糞牆矣,雖欲善治之,亡可奈何。
法出而奸生,令下而詐起,如以湯止沸,抱薪救火,愈甚,亡益也。
竊譬之琴瑟不調,甚者必解而更張之,乃可鼓也;為政而不行,甚者必變而更化之,乃可理也。
當更張而不更張,雖有良工,不能善調也;當更化而不更化,雖有大賢,不能善治也。
故漢得天下以來,常欲善治而至今不可善治者,失之于當更化而不更化也。
古人有言曰:“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
”今臨政而願治七十馀歲矣,不如退而更化。
更化,則可善治。
善治,則災害日去,福祿日來。
詩雲:“宜民宜人,受祿于天。
”為政而宜于民者,固當受祿于天。
夫仁誼禮知信五常之道,王者所當修饬也。
五者修饬,故受天之枯,而享鬼神之靈,德施于方外,延及群生也。
○董仲舒-對賢良策二 制曰:蓋聞虞舜之時,遊于岩郎之上,垂拱無為,而天下太平;周文王至于日昃不暇食,而宇内亦治。
夫帝王之道,豈不同條共貫與?何逸勞之殊也?蓋儉者不造玄黃旌旗之飾,及至周室,設兩觀,乘大路,朱幹玉戚,八佾陳于庭,而頌聲興。
夫帝王之道豈異指哉?或曰良玉不彖,又雲非文亡以輔德,二端異焉。
殷人執五刑以督奸,傷肌膚以懲惡。
成、康不式,四十馀年天下不犯,囹圄空虛。
秦國用之,死者甚衆,刑者相望,耗矣哀哉! 烏乎!朕夙寤晨興,惟前帝王之憲,永思所以奉至尊,章洪業,皆在力本任賢。
今朕親耕藉田以為農先,勸孝弟,崇有德,使者冠蓋相望,問勤勞,恤孤獨,盡思極神,功烈休德未始雲獲也。
今陰陽錯缪,氛氣充塞,群生寡遂,黎民未濟,廉恥貿亂,賢不肖渾淆,未得其真,故詳延特起之士,意庶幾乎?今子大夫待诏百有馀人,或道世務而未濟,稽諸上古而不同,考之于今而難行,毋乃牽于文系而不得騁與?将所由異術,所聞殊方與?各悉對,著于篇,毋諱有司。
明其指略,切磋究之,以稱朕意。
仲舒對曰:臣聞堯受命,以天下為憂,而未以位為樂也,故誅逐亂臣,務求賢聖,是以得舜、禹、稷、禹、咎繇。
衆聖輔德,賢能佐職,教化大行,天下和洽,萬民皆安仁樂誼,各得其宜,動作應禮,從容中道。
故孔子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後仁”,此之謂也。
堯在位七十載,乃遜于位以禅虞舜。
堯崩,天下不歸堯子丹朱而歸舜。
舜知不可辟,乃即天子之位,以禹為相,因堯之輔佐,繼其統業,是以垂拱無為而天下治。
孔子曰“《韶》盡美矣,又盡善也”,此之謂也。
至于殷纣,逆天暴物,殺戮賢知,殘賊百姓。
伯夷、太公,皆當世賢者,隐處而不為臣。
守職之人,皆奔走逃亡,人于河海。
天下耗亂,萬民不安,故天下去殷而從周。
文王順天理物,師用賢聖,是以闳夭、大颠、散宜生等亦聚于朝廷。
愛施兆民,天下歸之,故太公起海濱而即三公也。
當此之時,纣尚在上,尊卑昏亂,百姓散亡,故文王悼痛而欲安之,是以日昃而不暇食也。
孔子作《春秋》,先正王而系萬事,見素王之文焉。
由此觀之,帝王之條貫同,然而勞逸異者,所遇之時異也。
孔子曰“《武》盡美矣,未盡善也”,此之謂也。
臣聞制度文采玄黃之飾,所以明尊卑、異貴賤而勸有德也,故春秋受命所先制者,改正朔,易服色,所以應天也。
然則宮室旌旗之制,有法而然者也。
故孔子曰:“奢則不遜,儉則固。
”儉非聖人之中制也。
臣聞良玉不豫,資質潤美,不待刻彖,此亡異于達巷黨人不學而自知也。
然則常玉不豫,不成文章;君子不學,不成其德。
臣聞聖王之治天下也,少則習之學,長則材諸位,爵祿以養其德,刑罰以威其惡,故民曉于禮誼而恥犯其上。
武王行大誼,平殘賊,周公作禮樂以文之,至于成、康之隆,囹圄空虛四十馀年,此亦教化之漸而仁誼之流,非獨傷肌膚之效也。
至秦則不然。
師申、商之法,行韓非之說,憎帝王之道,以貪狼為俗,非有文德以教訓于天下也。
誅名而不察實,為善者不必免,而犯惡者未必刑也。
是以百官皆飾空言虛辭而不顧實,外有事君之禮,内有背上之心,造僞飾詐,趣利無恥。
又好用憯酷之吏,賦斂亡度,竭民财力,百姓散亡,不得從耕織之業,群盜并起。
是以刑者甚衆,死者相望,而奸不息,俗化使然也。
故孔子曰“導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此之謂也。
今陛下并有天下,海内莫不率服,廣覽兼聽,極群下之知,盡天下之美,至德昭然,施于方外。
夜郎、康居,殊方萬裡,說德歸誼,此太平之緻也。
然而功不加于百姓者,殆王心未加焉。
曾子曰:“尊其所聞,則高明矣;行其所知,則光大矣。
高明光大,不在于它,在乎加之意而已。
”願陛下因用所聞,設誠于内而緻行之,則三王何異哉! 陛下親耕藉田以為農先,夙寤晨興,憂勞萬民,思惟往古,而務以求賢,此亦堯、舜之用心也,然而未雲獲者,士素不厲也。
夫不素養士而欲求賢,譬猶不彖玉而求文采也。
故養士之大者,莫大乎太學。
太學者,賢士之所關也,教化之本原也。
今以一郡一國之衆,對亡應書者,是王道往往而絕也。
臣願陛下興太學,置明師,以養天下之士,數考問以盡其材,則英俊宜可得矣。
今之郡守、縣令,民之師帥,所使承流而宣化也。
故師帥不賢,則主德不宣,恩澤不流。
今吏既亡教訓于下,或不承用主上之法,暴虐百姓,與奸為市,貧窮孤弱,冤苦失職,甚不稱陛下之意。
是以陰陽錯缪,氛氣充塞,群生寡遂,黎民未濟,皆長吏不明,使至于此也。
夫長吏多出于郎中、中郎,吏二千石子弟。
選郎吏,又以富訾,未必賢也。
且古所謂功者,以任官稱職為差,非所謂積日累久也。
故小材雖累日,不離于小官;賢材雖未久,不害為輔佐。
是以有司竭力盡知,務治其業而以赴功。
今則不然。
累日以取貴,積久以緻官,是以廉恥貿亂,賢不肖渾淆,未得其真。
臣愚以為使諸列侯、郡守二千石各擇其吏民之賢者,歲貢各二人以給宿衛,且以觀大臣之能。
所貢賢者有賞,所貢不肖者有罰。
夫如是,諸侯、吏二千石皆盡心于求賢,天下之士可得而官使也。
遍得天下之賢人,則三王之盛易為,而堯、舜之名可及也。
毋以日月為功,實試賢能為上,量材而授官,錄德而定位,則廉恥殊路,賢不肖異處矣。
陛下加惠,寬臣之罪,令勿牽制于文,使得切磋究之,臣敢不盡愚! ○董仲舒-對賢良策三 制曰:蓋聞善言天者,必有征于人;善言古者,必有驗于今。
故朕垂問乎天人之應,上嘉唐、虞,下悼桀、纣,寝微寝滅寝明寝昌之道,虛心以改。
今子大夫明于陰陽所以造化,習于先聖之道業,然而文采未極,豈惑乎當世之務哉?條貫靡竟,統紀未終,意朕之不明與?聽若眩與?夫三王之教,所祖不同,而皆有失。
或謂久而不易者道也,意豈異哉?今子大夫既已著大道之極,陳治亂之端矣,其悉之究之,孰之複之。
詩不雲乎:“嗟爾君子,毋常安息,神之聽之,介爾景福。
”朕将親覽焉,子大夫其茂明之。
仲舒複對曰: 臣聞《論語》曰:“有始有卒者,其唯聖人乎?”今陛下幸加惠,留聽于承學之臣,複下明冊以切其意,而究盡聖德,非愚臣之所能具也。
前所上對,條貫靡竟,統紀不終,辭不别白,指不分明,此臣淺陋之罪也。
冊曰:“善言天者,必有征于人;善言古者,必有驗于今。
”臣聞天者,群物之祖也,故遍覆包函而無所殊,建日月風雨以和之,經陰陽寒暑以成之。
故聖人法天而立道,亦溥愛而亡私,布德施仁以厚之,設誼立禮以導之。
春者,天之所以生也;仁者,君之所以愛也;夏者,天之所以長也;德者,君之所以養也;霜者,天之所以殺也;刑者,君之所以罰也。
由此言之,天人之征,古今之道也。
孔子作《春秋》,上揆之天道,下質諸人情,參之于古,考之于今。
故《春秋》之所譏,災害之所加也;《春秋》之所惡,怪異之所施也。
書邦家之過,兼災異之變,以此見人之所為,其美惡之極,乃與天地流通而往來相應,此亦言天之一端也。
古者修教訓之官,務以德善化民,民已大化之後,天下常亡一人之獄矣。
今世廢而不修,亡以化民,民以故棄仁誼而死财利,是以犯法而罪多,一歲之獄以萬千數。
以此見古之不可不用也,故《春秋》變古則譏之。
天令之謂命,命非聖人不行;質樸之謂性,性非教化不成;人欲之謂情,情非度制不節。
是故王者上謹于承天意,以順命也;下務明教化民,以成性也;正法度之宜,别上下之序,以防欲也。
修此三者,而大本舉矣。
人受命于天,固超然異于群生,人有父子兄弟之親,出有君臣上下之誼,會聚相遇,則有耆老長幼之施。
粲然有文以相接,歡然有恩以相愛,此人之所以貴也。
生五谷以食之,桑麻以衣之,六畜以養之,服牛乘馬,圈豹檻虎,是其得天之靈,貴于物也。
故孔子曰:“天地之性,人為貴。
”明于天性,知自貴于物。
知自貴于物,然後知仁誼。
知仁誼,然後重禮節。
重禮節,然後安處善。
安處善,然後樂循理。
樂循理,然後謂之君子。
故孔子曰“不知命,亡以為君子”,此之謂也。
冊曰:“上嘉唐、虞,下悼桀、纣,寝微寝滅寝明寝昌之道,虛心以改。
”臣聞衆少成多,積小緻巨,故聖人莫不以崦緻明,以微緻顯。
是以堯發于諸侯,舜興乎深山,非一日而顯也,蓋有漸以緻之矣。
言出于己,不可塞也;行發于身,不可掩也。
言行,治之大者,君子之所以動天地也。
故盡小者大,慎微者著。
《詩》雲:叫唯此文王,小心翼翼。
”故堯兢兢日行其道,而舜業業日緻其孝,善積而名顯,德章而身尊,此其寝明寝昌之道也。
積善在身,猶長日加益,而人不知也;積惡在身,猶火之銷膏,而人不見也。
非明乎情性、察乎流俗者,孰能知之?此唐、虞之所以得令名,而桀、纣之可為悼懼者也。
夫善惡之相從,如景鄉之應形聲也。
故桀、纣暴謾,讒賊并進,賢知欣,惡日顯,國日亂,晏然自以如日在天,終陵夷而大壞。
夫暴逆仁者;非一日而亡也,亦以漸至,故桀、纣雖亡道,然猶享國十馀年,此其寝微寝滅之道也。
冊曰:“三王之教,所祖不同,而皆有失,或謂久而不易者道也,意豈異哉?”臣聞夫樂而不亂、複而不厭者,謂之道。
道者,萬世亡弊,弊者,道之失也。
先王之道必有偏而不起之處,故政有吒而不行,舉其偏者以補其弊而已矣。
三王之道,所祖不同,非其相反,将以救溢扶衰,所遭之變然也。
故孔子曰:“亡為而治者,其舜乎!”改正朔,易服色,以順天命而已,其馀盡循堯道,何更為哉?故王者有改制之名,亡變道之實。
然夏上忠,殷上敬,周上文者,所繼之救,當用此也。
孔子曰:“殷因于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
”此言百王之用。
以此三者矣。
夏因于虞,而獨不言所損益者,其道如一,而所上同也。
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變,道亦不變,是以禹繼舜,舜繼堯,三聖相受而守一道,亡救弊之政也,故不言其所損益也。
由是觀之,繼治世者,其道同;繼亂世者,其道變。
今漢繼大亂之後,若宜少損周之文、緻用夏之忠者。
陛下有明德嘉道,愍世俗之靡薄,悼王道之不昭,故舉賢良方正之士,論誼考問,将欲興仁誼之休德,明帝王之法制,建太平之道也。
臣愚不肖,述所聞,誦所學,道師之言,僅能勿失耳。
若乃論政事之得失,察天下之息毛,此大臣輔佐之職,三公九卿之任,非臣仲舒所能及也。
然而臣竊有怪者。
夫古之天下,亦今之天下;今之天下,亦古之天下。
共是天下,古亦大治,上下和睦,習俗美盛,不令而行,不禁而止,吏亡奸邪,民亡盜賊,囹圄空虛,德潤草木,澤被四海,鳳皇來集,麒麟來遊。
以古準今,壹何不相逮之遠也?安所缪整而陵夷若是?意者有所失于古之道與?有所詭于天之理與?試迹之古,返之于天,黨可得見乎? 夫天亦有所分予,予之齒者去其角,傅其翼者兩其足,是所受大者不得取小也。
古之所予祿者,不食于力,不動于末,是亦受大者不得取小,與天同意者也。
夫已受大,又取小,天不能足,而況人乎?此民之所以嚣嚣苦不足也。
身寵而載高位,家溫而食厚祿,因乘富貴之資力,以與民争利于下,民安能如之哉?是故衆其奴婢,多其牛羊,廣其田宅,博其産業,畜其積委,務此而亡已,以迫蹴民,民日削月朘,寝以大窮。
富者奢侈羨溢,貧者窮急愁苦。
窮急愁苦,而上不救,則民不樂生。
民不樂生,尚不避死,安能避罪?此刑罰之所以蕃而奸邪不可勝者也。
故受祿之家,食祿而已,不與民争業,然後利可均布,而民可家足。
此上天之理,而亦太古之道,天子之所宜法以為制,大夫之所當循以為行也。
故公儀子相魯,之其家,見織帛,怒而出其妻;食于舍而茹葵,愠而拔其葵,曰:“吾已食祿,又奪園夫紅女利乎?”古之賢人君子在列位者皆如是,是故下高其行,而從其教;民化其廉,而不貪鄙。
及至周室之衰,其卿大夫緩于誼而急于利。
亡推讓之風,而有争田之訟。
故詩人疾而刺之曰:“節彼南山,維石岩岩,赫赫師尹,民具爾瞻。
”爾好誼,則民鄉仁而俗善;爾好利,則民好邪而俗敗。
由是觀之,天子大夫者,下民之所視效,遠方之所四面而内望也。
近者視而放之,遠者望而效之,豈可以居賢人之位而為庶人行哉!夫皇皇求财利常恐乏匮者,庶人之意也;皇皇求仁誼常恐不能化民者,大夫之意也。
《易》曰:“負且乘,緻寇至。
”乘車者,君子之位也;負擔者,小人之事也。
此言居君于之位而為庶人之行者,其禍患必至也。
若居君子之位,當君子之行,則舍公儀休之相魯,亡可為者矣。
《春秋》大一統者,天地之常經,古今之通誼也。
今師異道,人異論,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統,法制數變,下不知所守。
臣愚以為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并進。
邪辟之說滅息,然後統紀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從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