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诏令之屬

關燈
下左降官,即與量移近處,已量移者更與量移。

    流人配隸,及藩鎮效力,并緣罪犯與諸使驅使官,兼别敕諸州縣安置,及得罪人家口未得歸者,一切放還。

    應先有痕累禁锢,及反逆緣坐,承前恩赦所不該者,并宜洗雪。

    亡官失爵放歸勿齒者,量加收叙,未複資者更與進叙。

    人之行業,或未必廉,構大廈者方集於群材,建奇功者不限於常檢,苟在适用,則無棄人。

    況黜免之徒,沉郁既久,朝過夕改,仁何遠哉。

    流移降黜,亡官失爵,配隸人等,有材能著聞者,特加錄用,勿拘常例。

    諸軍使、諸道赴奉天及進收京城将士等,或百戰摧敵,或萬裡勤王,固全城,驅除大憝,濟危難者其節者,複社稷者其業崇。

     我圖爾功,特加彜典,錫名疇賦,永永無窮,宜并賜名奉天定難功臣。

    身有過犯,遞減罪三等,子孫有過犯,遞減罪二等。

    當戶應有差科使役,一切蠲免。

    其功臣已後雖衰老疾患,不任軍旅,當分糧賜,并宜全給。

    身死之後,十年内仍回給家口。

    其有食實封者,子孫相繼,代代無絕。

    其馀叙錄,及功賞條件,待收京日,并準去年十月十七日、十一月十四日敕處分。

    諸道、諸軍将士等,久勤捍禦,累著功勳,方鎮克甯,惟爾之力。

    其應在行營者,并超三資與官,仍賜勳五轉;不離鎮者,依資與官,賜勳三轉。

    其累加勳爵,仍許回授周親。

    内外文武官,三品已上賜爵一級,四品已下各加一階,仍并賜勳兩轉。

    見危緻命,先哲攸貴;掩骼,禮典所先。

    雖效用而或殊,在恻隐而何間。

    諸道兵士有死王事者,各委所在州縣給遞送歸,本管官為葬祭。

    其有因戰陣殺戮,及擒獲伏辜,暴骨原野者,亦委所在逐近便收葬;應緣流貶及犯罪未葬者,并許其家各據本官以禮收葬。

    自頃軍旅所給,賦役繁興,吏因為奸,人不堪命,咨嗟怨苦,道路無聊,汔可小康,與之休息。

    其墊陌及稅間架竹木茶漆榷鐵等諸色名目,悉宜停罷。

    京畿之内,屬此寇戎。

    攻劫焚燒,靡有甯室,王師仰給,人以重勞,特宜減放令年夏稅之半。

     朕以兇鬼犯阙,遽用于征,爰度近郊,息駕茲邑,軍儲克辦,師旅攸甯,式當裒旌,以志吾過。

    其奉天宜升為赤縣,百姓并給複五年。

    尚德者,教化之所先,求賢者,邦家之大本,永言茲道,夢想勞懷。

    而澆薄之風,趨競不息,幽栖之士,寂寞無聞,蓋誠所未孚,故求之不至。

    天下有隐居行義,才德高遠,晦迹邱園,不求聞達者,委所在長吏具姓名聞奏,當備禮邀緻。

    諸色人中有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谏,及博通墳典,達於教化,并洞識韬钤,堪任将帥者委常參官及所在長吏聞薦。

    天下孤老,鳏寡獨不能自活者,并委州縣長吏量事優恤,其有年九十已上者,刺史縣令就門存問,義夫節婦,孝子順孫,旌表門闾,終身勿事。

    大兵之後,内外耗竭,貶食省用,宜自朕躬。

    當節乘輿之服禦,絕宮室之華飾,率已師儉,為天下先。

    諸道貢獻,自非供宗廟軍國之用,一切并停。

    應内外官有冗員,及百司有不急之費,委中書門下即商量條件,停滅聞奏。

    布澤行賞,仰惟舊章,今以馀孽未平,帑藏空竭,有乖慶賜,深愧于懷。

    赦書有所未該者,委所司類例條件聞奏,敢以赦前事相言告者,以其罪罪之。

    亡命山澤,挾藏軍器,百日不首,複罪如初。

    赦書日行五百裡,布告遐迩,鹹使聞知。

     ○陸贽-議減鹽價诏 三代立制,山澤不禁,天地材利,與人共之。

    王道浸微,強霸争骛,於是設祈望之守,興榷管之法,以佐兵賦,以寬地征。

    公私之間,猶謂兼澤,曆代遵用,遂為典常。

    自頃寇難薦興。

    已三十載,服幹橹者,農耕盡廢。

    居裡闾者,杼軸其空。

    革車方殷,軍食屢調,人多轉徙,田畝萊。

    乃專煮海之利,以為贍國之術,度其所入,歲倍田租。

    近者軍費日增,榷價日重,至有以谷一鬥,易鹽一升。

    本末相逾,科條益峻,念彼貧匮,何能自滋。

    五味失和,百疾生害,以茲夭斃,實為痛傷。

    嗚呼!朕丕承列聖之緒,遐覽前王之典,既不克靜事以息用,又不獲弛禁以便人。

    征利滋深,疲緻困,予則不恤,其誰省憂?應江淮并峽内榷鹽,宜令中書門下及度支商議,裁減估價,兼厘革利害,速具條件聞奏。

    削去苛刻,止塞奸訛,務於利人,必稱朕意。

     ○韓愈-進士策問十三首 問:《書》稱“汝則有大疑,謀及乃心,謀及卿士,以至于庶人,龜筮考其從違,以審吉兇。

    ”則是聖人之舉事興為,無不與人共之者也;于《易》則又曰:“君不密則失臣,臣不密則失身,幾事不密則害成。

    ”而《春秋》亦有譏“漏言”之詞。

    如是,則又似不與人共之而獨運者。

    《書》與《易》、《春秋》,經也。

    聖人于是乎盡其心焉耳矣。

    今其文相戾悖如此,欲人之無疑,不可得已。

    是二說者,其信有是非乎?抑所指各殊,而學者不之能察也?諒非深考古訓,讀聖人之書者,其何能辨之?此固吾子之所宜無讓者,願承教焉! 問,古之人有雲,夏之政尚忠,殷之政尚敬,而周之政尚文,是三者相循環終始,若五行之與四時焉。

    原其所以為心,皆非故立殊而求異也,各适于時,救其弊而巳矣。

    夏殷之書,存者可見矣,至周之典籍鹹在。

    考其文章,其所尚若不相遠然,焉所謂三者之異雲乎?抑其道深微,不可究欤?将其詞隐而難知也?不然,則是說為謬矣。

    周之後,秦漢蜀吳魏晉之興與霸,亦有尚乎無也?觀其所為,其亦有意雲爾。

    循環之說安在?吾子其無所隐焉。

    ) 問:夫子之序帝王之書,而系以秦魯;及次列國之風,而宋魯獨稱頌焉。

    秦穆之德,不逾于二霸;宋魯之君,不賢乎齊晉;其位等,其德同,升黜取舍,如是之相遠,亦将有由乎?願聞所以辨之之說。

     問:夫子既沒,聖人之道不明,蓋有楊墨者,始侵而亂之,其時天下鹹化而從焉。

    孟子辭而辟之,則既廓如也。

    今其書尚有存者,其道可推,而知不可乎?其所守者何事?其不合于道者幾何?孟子之所以辭而辟之者何說?今之學者,有學于彼者乎?有近于彼者乎?其已無傳乎?其無乃化而不自知乎?其無傳也,則善矣,如其尚在,将何以救之乎?諸生學聖人之道,必有能言是者,共無所為讓。

     問:所貴乎道者,不以其便于人而得于己乎?當周之衰,管夷吾以其君霸,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戎狄以微,京師以尊,四海之内,無不受其賜者。

    天下諸侯,奔走其政令之不暇,而誰與為敵!此豈非便于人而得于己乎?秦用商君之法,人以富,國以強,諸侯不敢抗,及七君,而天下為秦。

    使天下為秦者,商君也。

    而後代之稱道者,鹹羞言管、商氏,何哉?庸非求其名而不責其實欤?願與諸生論之,無惑于舊說。

     問:夫子之言,“盍各言爾志”;又曰“居則曰:不吾知也。

    如或知爾,則何以哉?”今之舉者,不本于鄉,不序于庠,一朝而群至乎有司,有司之不之知也宜矣。

    今将自州縣始,請各誦所懷,聊以觀諸生之志。

    死者可作,其誰與歸?事其大夫之賢者?友其士之仁者?敢問諸生之所事而友者為誰乎?所謂賢而仁者,其事如何哉?言及之而不言,亦君子之所不為也。

     問:春秋之時,百有餘國,皆有大夫士,詳于傳者,無國無賢人焉,其餘皆足以充其位,不聞有無其人,而阙其官者。

    春秋之後,其書尤詳,以至于吳蜀魏,下及晉氏之亂,國分如锱铢,讀其書,亦皆有人焉。

    今天下九州四海,其為土地大矣。

    國家之舉士,内有明經、進士,外有方維大臣之薦,其餘以門地勳力進者,又有倍于是,其為門戶多矣。

    而自禦史台、尚書省,以至于中書門下省,鹹不足其官,豈今之人不及于古之人邪?何求而不得也?夫子之言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

    ”誠得忠信如聖人者,而委之以大臣宰相之事,有不可乎?況于百執事之微者哉?古之十室必有任宰相大臣者,今之天下而不足士大夫于朝,其亦有說乎? 問:夫子曰:“潔淨精微,《易》教也。

    ”今習其書,不識四者之所謂,盍舉其義而陳其數焉? 問:《易》之說曰:“乾,健也。

    ”今考乾之爻,在初者曰“潛龍勿用”,在三者曰“夕惕若厲無咎”,在四者亦曰“無咎”,在上曰“有悔”。

    卦六位:一勿用,二苟得無咎有一悔,安在其為健乎?又曰:“乾以易知,坤以簡能。

    ”乾之四位既不為易矣,坤之爻又曰“龍戰于野”。

    戰之于事,其足為簡乎?《易》,六經也。

    學者之所宜用心,願施其詞,陳其義焉。

     問:人之仰而生者谷帛,谷帛豐,無饑寒之患。

    然後可以行之于仁義之途,措之于安平之地,此愚智所同識也。

    今天下谷愈多,而帛愈賤,人愈困者,何也?耕者不多,而谷有餘,蠶者不多,而帛有餘,有餘宜足,而反不足,此其故又何也,将以救之,其說如何? 問:夫子言“堯舜垂衣裳而天下理”,又曰:“無為而理者,其舜也欤。

    ”《書》之說堯曰“親九族”;又曰:“平章百姓”;又曰“協和萬邦”;又曰:“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時”;又曰洪水“懷山襄陵,下人其咨”。

    夫親九族,平百姓,和萬邦,則天道,授人時,愁水禍,非無事也,而其言曰:“垂衣裳而天下理”者,何也?于舜則曰“慎五典”;又曰“叙百揆”;又曰“賓四門”;又曰“齊七政”;又曰“類上帝,禋六宗,望山川,遍群神”;又曰“協時月正日,同律度量衡,五載一巡狩”;又曰“分十二州,封山浚川,恤五刑,典三禮,彰施五色,出納五言”。

    嗚呼,其何勤且煩如是,而其言曰“無為而理”者,何也?将亦有深辭隐義,不可曉邪?抑其年代已遠,失其傳邪?二三子其辨焉! 問:古之學者,必有師,所以通其業,成就其道德者也。

    由漢氏已來,師道日微,然猶時有授經傳業者,及于今,則無聞矣。

    德行若顔回,言語若子貢,政事若子路,文學若子遊,猶且有師。

    非獨如此,雖孔子亦有師。

    問《禮》于老聃,問《樂》于苌弘是也。

    今之人不及孔子、顔回遠矣,而且無師。

    然其不聞有業不通,而道德不成者,何也? 問:食粟衣帛,服仁行義,以俟死者,二帝三王之所守,聖人未之有改焉者也。

    今之說者,有神仙不死之道,不食粟,不衣帛,薄仁義以為不足為,是誠何道邪?聖人之於人,猶父母之於子。

    有其道而不以教之,不仁;其道雖有而未之知,不智;仁與智且不能,又烏足為聖人乎?不然,則說神仙者妄矣! ○韓愈-祭鳄魚文 維年月日,潮州刺史韓愈,使軍事衙推秦濟,以羊一、豬一,投惡溪之潭水,以與鳄魚食,而告之曰:昔先王既有天下,列山澤,罔繩擉刃,以除蟲蛇惡物為民害者,驅而出之四海之外。

    及後王德薄,不能遠有,則江、漢之間,尚皆棄之,以與蠻夷、楚越。

    況潮,嶺海之間,去京師萬裡哉?鳄魚之涵淹卵育於此,亦固其所。

    今天子嗣唐位,神聖慈武,四海之外,六合之内,皆撫而有之,況禹迹所揜,揚州之近地,刺史、縣令之所治,出貢賦以供天地宗廟百神之祀之壤者哉!鳄魚其不可與刺史雜處此土也! 刺史受天子命,守此土,治此民,而鳄魚睅然不安溪潭,據處食民、畜、熊、豕、鹿、獐,以肥其身,以種其子孫,與刺史亢拒,争為長雄。

    刺史雖驽弱,亦安肯為鳄魚低首下心,伈伈睍睍,為民吏羞,以偷活於此邪?且承天子命以來為吏,固其勢不得不與鳄魚辨。

     鳄魚有知,其聽刺史言:潮之州,大海在其南。

    鲸、鵬之大,蝦、蟹之細,無不容歸,以生以食。

    鳄魚朝發而夕至也。

    今與鳄魚約,盡三日,其率醜類南徙於海,以避天子之命吏。

    三日不能,至五日;五日不能,至七日;七日不能,是終不肯徙也,是不有刺史聽從其言也。

    不然,則是鳄魚冥頑不靈,刺史雖有言,不聞不知也。

    夫傲天子之命吏,不聽其言,不徙以避之,與冥頑不靈而為民物害者,皆可殺。

    刺史則選材技吏民,操強弓毒矢,以與鳄魚從事,必盡殺乃止。

    其無悔! ○歐陽修-拟制九篇 【任守信可遙郡刺史,依舊鄜延路駐泊兵馬钤轄制: 敕:國家自靈夏不賓,邊隅多警。

    議者率以謂用兵之道,任将宜專。

    恩信不久,則無以得士心;山川不習,則不可圖勝算。

    頃自兵宿于野,久而無功,此殆将帥數易之過也。

    苟其能者,無遽奪焉。

    以具官任守信,選以敏材,臨于戎事,肅軍捍寇,宣力有聞。

    遽以飛章,自言滿歲。

    顧久親于矢石,豈不念于勤勞?然而士卒之樂既汝安,夷狄之情惟汝熟,雖欲代汝,實難其人。

    所宜旌以郡章,仍臨舊部。

    體茲委寄,服我茂恩。

    可。

     【杜鈛可衛尉寺丞制】 敕:朕撫有萬國而官群材,不敢專用獨見之明,而外诏庶寮,各舉其善。

    具官杜鈛:舉者言爾材堪親民,是用升汝司衛之丞,而将用汝臨人于治。

    《詩》雲:“豈弟君子,民之父母。

    ”蓋夫善為政者,能使其民愛之如此。

    汝能以此親我民乎?往膺進秩之榮,無為舉者之累。

    可。

     【張去惑可秘書丞制】 敕具官張去惑:國家設官之法,患乎巧僞幹譽者之難止。

    故考績之格,三載而一例遷,所以使沉實守正之人得以自進。

    及其弊也,庸人希累日之賞,而賢者不能自别。

    故又增舊法,稍欲因舉類而求能者焉。

    推爾之材,世所稱美。

    夫累日而遷非爾志,幹譽而進不可為。

    惟思厥中,務廣其業。

    可。

     【郭固可甯州軍事推官制】 敕具官郭固:自邊陲用兵,而天下遊談之士趨時蹈利者,吾非不知其濫,而未始怠焉者,冀必有得于其間。

    惟爾之能,乃其素學。

    夫學有實者,诘之不窮,而推之可用。

    嘉汝施設,精而有條,慮變适宜,将觀汝用。

    可。

     【李仲昌可大理寺丞簽署渭州判官公事制】 敕具官李仲昌:群材之在下者思達其上,難矣。

    而在上者思得可用之材,豈為易哉?朕頃自擇能臣,使舉其類,而洙以爾充薦。

    今琦又以為言。

    琦、洙皆能體吾勞于擇士之心者,舉爾不應不慎。

    霈然推寵,吾所不疑。

    爾尚勉哉,以稱茲舉。

    可。

     【郭子儀孫元亨可永興軍助教制】 敕郭元亨:繼絕世,褒有功,非惟推恩以及遠,所以勸天下之為臣者焉。

    況爾先王,名載舊史。

    勳德之厚,宜其流澤于無窮,而其後裔不可以廢。

    往服新命,以榮厥家。

    可。

     【李景圭可大理評事制】 敕具官李景圭:九州四海,風俗不同,而王者之化無不及。

    吾于遠者,尤加意焉。

    夫吏非敏于其事,則不能通俗習而順其宜,政一失焉,下則重困。

    邈茲南海,爾莅吾民。

    今會課上聞,增爾榮秩。

    克勤厥職,以副予懷。

    可。

     【孫砺李國慶并可殿中丞制】 敕具官孫砺等:六經皆載治民之術,而法者為吏之資也。

    汝等學之,用以從政。

    經之道廣矣,擇其宜于民者;法之文密矣,取其平而不害者。

    足以莅爾官,而成厥績焉。

    膺茲叙遷,勉用爾學。

    可。

     ○曾鞏-拟制四篇 【賈昌衡知鄧州制】 敕:記舊欲者,稱南陽之民誇奢,上氣力,難制禦。

    今其餘習殆尚有存者,故有邦之任,朕不輕以屬人。

    具官某,中外踐更,令聞惟舊,茲用考擇,往分彼土。

    蓋穰氵育之間,雖俗雜難治,然教民敦本,興于好善,召信臣、杜詩之遺迹在焉。

    使農桑勸而風俗厚,爾尚思繼于前人。

    其往懋哉,無替朕命。

    可。

     【梅福封壽春真人制】 敕某:在漢之際,數以孤遠,極言天下之事,其志壯哉。

    晚而家居,讀書養性。

    卒遺俗高蹈,世傳為仙。

    今大江之西,實存廟像。

    禱祠辄應,能澤吾民。

    有司上聞,是用錫茲顯号。

    光靈不泯,其服朕恩。

    可。

     【王中正種谔降官制】 朕大興士衆,屬爾等以伐羌,固将舉其巢穴,非徒卻虜收并塞之地而已。

    兵西出則近,而爾等東繇綏德回遠之路,以疲士馬,費刍粟,緻功用不集。

    中正議既不審,又約有分地,當攻其左,而不能奮擊,以殲除醜類。

    夫軍賞吾必信,而罰亦安得已哉?是用按爾之罪,降秩有差。

    其體寬恩,尚思報稱。

    可。

     【張颉知均州制】 嶺之西南,桂為劇部。

    外有溪居海聚之民壤錯内屬,拊巡填守,讵可屬非其人。

    爾比選于朝,往備茲任。

    而内不能統齊士吏,外不能綏靖華夷。

    緻茲繹騷,自幹邦憲。

    奪其美職,處以偏州。

    茲惟朕恩,無忘思省。

    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