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七·詞賦之屬下編二
關燈
小
中
大
陸吾)
安得沙棠,制為龍舟。
泛彼滄海,眇然遐遊。
聊以逍遙,任波去留。
(沙棠) 天帝之女,蓬發虎顔。
穆王執贽,賦詩交歡。
韻外之事,難以具言。
(西王母) 先民有作,龜貝為貨。
貴以文彩,賈以小大。
簡則易從,犯而不過。
(文貝) 質則混沌,神則旁通。
自然靈照,聽不以聰。
強為之名,曰惟帝江。
(帝江) 鳥飛以翼,當扈則須。
廢多任少,沛然有餘。
輪運于毂,至用在無。
(當扈) 駮惟馬類,實畜之英。
騰髦骧首,噓天雷鳴。
氣無不淩,吞虎辟兵。
(駮) 物以感應,亦不數動。
壯士挺劍,氣激白虹。
鳋魚潛淵,出則民悚。
(鳋魚) 涸和損平,莫慘于憂。
詩詠萱草,帶山則倏。
壑焉遺岱,聊以盤遊。
(倏魚) 跖實以足,排虛以羽。
翹尾翻飛,奇哉耳鼠。
厥皮惟良,百毒是禦。
(耳鼠) 幽頞似猴,俾愚作智。
觸物則笑,見人佯睡。
好用小慧,終是嬰系。
(幽頞) 磁石吸鐵,玳瑁取芥。
氣有潛感,數亦冥會。
物之相投,出乎意外。
(磁石) 狍鸮貪婪,其目在腋。
食人未盡,還自龈割。
圖形妙鼎,是謂不若。
(狍鸮) 龍馮雲遊,騰蛇假霧。
未若無馬,自然淩翥。
有理懸運,天機潛禦。
(天馬) 蚌則含珠,獸胡不可?狪狪如豚,被褐懷禍。
患難無繇,招之自我。
(狪々) 犰狳之獸,見人佯眠。
與災協氣,出則無年。
此豈能為?歸之于天。
(犰狳) 治在得賢,亡由失人。
峳々之來,乃緻狡賓。
歸之冥應,誰見其津。
(峳々) 水圓四十,潛源溢沸。
靈龜爰處,掉尾養氣。
莊生是感,揮竿傲貴。
(蠵龜) 茫茫帝台,維靈之貴。
爰有石棋,五彩煥蔚。
觞禱百神,以和天氣。
(帝台棋) 山膏如豚,厥性好罵。
黃棘是食,匪子匪化。
雖無貞操,理同不嫁。
(山膏獸黃棘) 爰有嘉樹,厥名曰栯。
薄言采之,窈窕是服。
君子維歡,家無反目。
(栯木) 荀草赤實,厥狀如菅。
婦人服之,練色易顔。
夏姬是豔,厥媚三遷。
(荀草) 厥苞橘櫾,奇者維甘。
朱實金鮮,葉蒨翠藍。
靈均是詠,以為美談。
(橘櫾) 太騩之山,爰有蘋草。
青華白實,食之無夭。
雖不增齡,可以窮老。
({艹狼}) 蝮維毒魁,鸩鳥是啖。
拂翼鳴林,草瘁木慘。
羽行隐戮,厥罰難犯。
(鸩鳥) 岷山之精,上絡東井。
始出一勺,終緻淼冥。
作紀南夏,天清地靜。
(岷山) 青耕禦疫,跂踵降災。
物之相反,各以氣來。
見則民咨,實為病媒。
(跂踵) 清冷之水,在乎山頂。
耕父是遊,流光灑景。
黔首祀禜,以弭災眚。
(神耕父) 帝台之水,飲蠲心病。
靈府是滌,和神養性。
食可逍遙,濯發浴泳。
(帝台漿) 賤無定貢,貴無常珍。
物不自物,自物由人。
萬事皆然,豈伊蛇鱗。
(自此山來,蟲為蛇,蛇号為魚。
) 三珠所生,赤水之際。
翹葉柏竦,美壯若彗。
濯彩丹波,自相霞映。
(三珠樹) 有人爰處,圜丘之上。
赤泉駐年,神木養命。
禀此遐齡,悠悠無竟。
(不死國) 雖雲一氣,呼吸異道。
觀則俱見,食則皆飽。
物形自周,造化非巧。
(三首國) 群籁舛吹,氣有萬殊。
大人三丈,焦僥尺餘。
混之一歸,此亦僑如。
(焦僥國) 聖德廣被,物無不懷。
爰乃殂落,封墓表哀。
異類猶然,矧乃華黎。
(狄山,帝堯葬于陽,帝喾葬于陰。
) 聚肉有眼,而無腸胃。
與彼馬勃,頗相仿佛。
奇在不盡,食之薄味。
(視肉) 筮禦飛龍,果舞九代。
雲融是揮,玉璜是佩。
對揚帝德,禀天靈誨。
(夏後啟) 品物流行,以散混沌。
增不為多,減不為損。
厥變難原,請尋其本。
(三身國、一臂國) 彼姝者子,誰氏二女?曷為水間,操魚持俎?厥俪安在?離群逸處。
(女祭、女戚) 十日并<米>,女醜以斃。
暴于山阿,揮袖自翳。
彼美誰子?逢天之厲。
(女醜屍) 軒轅之人,承天之祜。
冬不襲衣,夏不扇暑。
猶氣之和,家為彭祖。
(軒轅國) 飛黃奇駿,乘之難老。
揣角輕騰,忽若龍矯。
實鑒有德,乃集厥皂。
(乘黃) 萬物相傳,非子則根。
無因心,構肉生魂。
所以能然,尊形者存。
(無國) 蒼四不多,此一不少。
子野冥瞽,洞見無表。
形遊逆旅,所貴維眇。
(一目國) 神哉誇父,難以理尋。
傾河逐日,遁形鄧林。
觸類而化,應無常心。
(誇父) 女子鲛人,體近蠶蚌。
出珠匪甲,吐絲匪蛹。
化出無方,物豈有種。
(歐絲野) 牢悲海鳥,西子駭麋。
或貴穴倮,或尊裳衣。
物我相傾,孰了是非。
(毛民國) 狌々之狀,形乍如犬。
厥性識往,為物警辨。
以酒招災,自贻纓罥。
(狌々) 昆侖之陽,鴻鹭之阿。
爰有嘉谷,号曰本禾。
匪植匪藝,自然靈播。
(木禾) 萬物暫見,人生如寄。
不死之樹,壽蔽天地。
請藥西姥,焉得如羿。
(不死樹) 醴泉睿木,養齡盡性,增氣之和,祛神之冥。
何必生知,然後為聖。
(甘水聖木) 金精朱鬛,龍行駿跱。
拾節鴻鹜,塵不及起。
是謂吉黃,釋聖牖裡。
(吉良) 怪獸五彩,尾參于身。
矯足千裡,倏忽若神。
是謂驺虞,《詩》歎其仁。
(驺虞) 子夜之屍,體分成七。
離不為疏,合不為密。
苟以神禦,形歸于一。
(王子夜屍) 都廣之野,珍怪所聚。
爰有羔谷,鸾歌鳳舞。
後稷托終,樂哉斯土。
(都之廣野) 吹萬不同,陽煦陰蒸。
款冬之生,擢穎堅冰。
物體所安,焉知渙凝。
(款冬) 車前之草,别名芣莒。
王會之雲,其實如李。
名之相亂,在乎疑似。
(芣莒) 草皮之良,莫貴于麻,用無不給,服無不加。
至物在迩,求之好遐。
(麻) 萍之在水,猶卉植地,靡見其布,漠爾鱗被。
物無常托,孰知所寄。
(萍) (按:《款冬》、《芣苡》、《麻》、《萍》四贊為《爾雅圖贊》羼入者。
) ○夏侯湛-東方朔畫贊 大夫諱朔,字曼倩,平原厭次人也。
魏建安中,分厭次以為樂陵郡,故又為郡人焉。
事漢武帝,《漢書》具載其事。
先生瑰玮博達,思周變通。
以為濁世不可以富貴也,故薄遊以取位;苟出不可以直道也,故颉蟒以傲世;傲世不可以垂訓也,故正谏以明節;明節不可以久安也,故诙諧以取容。
潔其道而穢其迹,清其質而濁其文,弛張而不為邪,進退而不離群。
若乃遠心曠度,贍智宏材,倜傥博物,觸類多能,合變以明算,幽贊以知來;自《三墳》、《五典》、《八索》、《九丘》,陰陽圖緯之學,百家衆流之論,周給敏捷之辯,支離覆逆之數,經脈藥石之藝,射禦書計之術,乃研精而究其理,不習而盡其功,經目而諷于口,過耳而暗于心。
夫其明濟開豁,包含弘大,陵轹卿相,嘲曬豪傑,籠罩靡前,跆藉貴勢,出不休顯,賤不憂戚,戲萬乘若寮友,視俦列如草芥,雄節邁倫,高氣蓋世,可謂拔乎其萃,遊方之外者已。
談者又以先生噓吸沖和,吐故納新,蟬蛻龍變,棄俗登仙,神交造化,靈為星辰,此又奇怪惚恍,不可備論者也。
大人來守此國,仆自京都言歸定省,睹先生之縣邑,想先生之高風,徘徊路寝,見先生之遺像;逍遙城郭,觀先生之祠宇,慨然有懷,乃作頌焉。
其辭曰: 矯矯先生,肥遁居貞。
退不終否,進亦避榮。
臨世濯足,希古振纓,涅而無滓,既濁能清。
無滓伊何,高明克柔;能清伊何,視污若浮。
樂在必行,處淪罔憂。
跨世陵時,遠蹈獨遊。
瞻望往代,爰想遐蹤,邈邈先生,其道猶龍。
染迹朝隐,和而不同。
栖遲下位,聊以從容。
我來自東,言适茲邑。
敬問墟墳,企伫原隰。
墟墓徒存,精靈永戢。
民思其軌,祠宇斯立。
徘徊寺寝,遺像在圖。
周旋祠宇,庭序荒蕪。
榱棟傾落,草萊弗除。
肅肅先生,豈焉是居?是居弗形,悠悠我情。
昔在有德,罔不遺靈。
天秩有禮,神監孔明。
仿佛風塵,用垂頌聲。
○袁宏-三國名臣序贊 夫百姓不能自治,故立君以治之;明君不能獨治,則為臣以佐之。
然則三五疊隆,曆世承基,揖讓之與幹戈,文德之與武功,莫不宗匠陶鈞而群才緝熙,元首經略而股肱肆力。
遭離不同,迹有優劣;至于體分冥固,道契不墜,風美所扇,訓革千載,其揆一也。
故二八升而唐朝盛,伊、呂用而湯、武甯,三賢進而小白興,五臣顯而重耳霸。
中古陵遲,斯道替矣。
居上者不以至公理物,為下者必以私路期榮;禦圓者不以信誠率衆,執方者必以權謀自顯。
于是君臣離而名教薄,世多亂而時不治。
故蘧、甯以之卷舒,柳下以之三黜,接輿以之行歌,魯連以之赴海。
衰世之中,保持名節,君臣相體,若合符契,則燕昭、樂毅,古之流也。
夫未遇伯樂,則千載無一骥;時值龍顔,則當年控三傑。
漢之得材,于斯為貴。
高祖雖不以道勝禦物,群下得盡其忠;蕭、曹雖不以三代事主,百姓不失其業。
靜亂庇人,抑亦其次。
夫時方颠沛,則顯不如隐;萬物思治,則默不如語。
是以古之君子,不患宏道難,遭時難;遭時不難,遇君難。
故有道無時,孟子所以咨嗟;有時無君,賈生所以垂泣。
夫萬載一期,有生之通途;千載一遇,賢智之嘉會。
遇之不能無欣,喪之何能無慨。
古人之言,信有情哉!餘以暇日,常覽《國志》,考其君臣,比其行事,雖道謝先代,亦異世一時也。
文若懷獨見之明,而有救世之心。
論時則民方塗炭,計能則莫出魏武。
故委面霸朝,豫議世事。
舉才不以标鑒,故久之而後顯;籌畫不以要功,故事至而後定。
雖亡身明順,識亦高矣。
董卓之亂,神器遷逼。
公達慨然,志在緻命。
由斯而談,故以大存名節。
至如身為漢隸,而迹入魏幕,源流趣舍,其亦文若之謂。
所以存亡殊緻,始終不同;将以文若既明,名教有寄乎?夫仁義不可不明,則時宗舉其緻;生理不可不全,故達識攝其契。
相與弘道,豈不遠哉。
崔生高朗,折而不撓。
所以策名魏武,執笏霸朝者,蓋以漢主當陽,魏後北面者哉?若乃一旦進玺,君臣易位,則崔子所不與,魏武所不容。
夫江湖所以濟舟,亦所以覆舟;仁義所以全身,亦所以亡身。
然而先賢玉摧于前,來哲攘袂于後,豈非天懷發中,而名教束物者乎? 孔明盤桓,俟時而動,遐想管、樂,遠明風流。
治國以禮,民無怨聲。
刑罰不濫,沒有馀泣。
雖古之遺愛,何以加茲!及其臨終顧托,受遺作相,劉後授之無疑心,武侯處之無懼色,繼體納之無貳情,百姓信之無異辭,君臣之際,良可詠矣。
公瑾卓爾,逸志不群。
總角料主,則素契于伯符;晚節曜奇,則參分于赤壁。
惜其齡促,志未可量。
子布佐策,緻延譽之美。
辍哭止哀,有翼戴之功。
神情所涉,豈徒蹇谔而已哉!然而杜門不用,登壇受譏。
夫一人之身,所昭未異,而用舍之間,俄有不同。
況沈迹溝壑,遇與不遇者乎? 夫詩頌之作,有自來矣,或以吟詠性情,或以述德顯功,雖大旨同歸,所托或乖。
若夫出處有道,名體不滞,風軌德音,為世之範,不可廢也。
故複撰序所懷以為之贊雲。
《魏志》九人,《蜀志》四人,《吳志》七人。
荀彧,字文若;諸葛亮,字孔明;周瑜,字公瑾;荀攸,宇公達;龐統,字士元;張昭,字子布;
泛彼滄海,眇然遐遊。
聊以逍遙,任波去留。
(沙棠) 天帝之女,蓬發虎顔。
穆王執贽,賦詩交歡。
韻外之事,難以具言。
(西王母) 先民有作,龜貝為貨。
貴以文彩,賈以小大。
簡則易從,犯而不過。
(文貝) 質則混沌,神則旁通。
自然靈照,聽不以聰。
強為之名,曰惟帝江。
(帝江) 鳥飛以翼,當扈則須。
廢多任少,沛然有餘。
輪運于毂,至用在無。
(當扈) 駮惟馬類,實畜之英。
騰髦骧首,噓天雷鳴。
氣無不淩,吞虎辟兵。
(駮) 物以感應,亦不數動。
壯士挺劍,氣激白虹。
鳋魚潛淵,出則民悚。
(鳋魚) 涸和損平,莫慘于憂。
詩詠萱草,帶山則倏。
壑焉遺岱,聊以盤遊。
(倏魚) 跖實以足,排虛以羽。
翹尾翻飛,奇哉耳鼠。
厥皮惟良,百毒是禦。
(耳鼠) 幽頞似猴,俾愚作智。
觸物則笑,見人佯睡。
好用小慧,終是嬰系。
(幽頞) 磁石吸鐵,玳瑁取芥。
氣有潛感,數亦冥會。
物之相投,出乎意外。
(磁石) 狍鸮貪婪,其目在腋。
食人未盡,還自龈割。
圖形妙鼎,是謂不若。
(狍鸮) 龍馮雲遊,騰蛇假霧。
未若無馬,自然淩翥。
有理懸運,天機潛禦。
(天馬) 蚌則含珠,獸胡不可?狪狪如豚,被褐懷禍。
患難無繇,招之自我。
(狪々) 犰狳之獸,見人佯眠。
與災協氣,出則無年。
此豈能為?歸之于天。
(犰狳) 治在得賢,亡由失人。
峳々之來,乃緻狡賓。
歸之冥應,誰見其津。
(峳々) 水圓四十,潛源溢沸。
靈龜爰處,掉尾養氣。
莊生是感,揮竿傲貴。
(蠵龜) 茫茫帝台,維靈之貴。
爰有石棋,五彩煥蔚。
觞禱百神,以和天氣。
(帝台棋) 山膏如豚,厥性好罵。
黃棘是食,匪子匪化。
雖無貞操,理同不嫁。
(山膏獸黃棘) 爰有嘉樹,厥名曰栯。
薄言采之,窈窕是服。
君子維歡,家無反目。
(栯木) 荀草赤實,厥狀如菅。
婦人服之,練色易顔。
夏姬是豔,厥媚三遷。
(荀草) 厥苞橘櫾,奇者維甘。
朱實金鮮,葉蒨翠藍。
靈均是詠,以為美談。
(橘櫾) 太騩之山,爰有蘋草。
青華白實,食之無夭。
雖不增齡,可以窮老。
({艹狼}) 蝮維毒魁,鸩鳥是啖。
拂翼鳴林,草瘁木慘。
羽行隐戮,厥罰難犯。
(鸩鳥) 岷山之精,上絡東井。
始出一勺,終緻淼冥。
作紀南夏,天清地靜。
(岷山) 青耕禦疫,跂踵降災。
物之相反,各以氣來。
見則民咨,實為病媒。
(跂踵) 清冷之水,在乎山頂。
耕父是遊,流光灑景。
黔首祀禜,以弭災眚。
(神耕父) 帝台之水,飲蠲心病。
靈府是滌,和神養性。
食可逍遙,濯發浴泳。
(帝台漿) 賤無定貢,貴無常珍。
物不自物,自物由人。
萬事皆然,豈伊蛇鱗。
(自此山來,蟲為蛇,蛇号為魚。
) 三珠所生,赤水之際。
翹葉柏竦,美壯若彗。
濯彩丹波,自相霞映。
(三珠樹) 有人爰處,圜丘之上。
赤泉駐年,神木養命。
禀此遐齡,悠悠無竟。
(不死國) 雖雲一氣,呼吸異道。
觀則俱見,食則皆飽。
物形自周,造化非巧。
(三首國) 群籁舛吹,氣有萬殊。
大人三丈,焦僥尺餘。
混之一歸,此亦僑如。
(焦僥國) 聖德廣被,物無不懷。
爰乃殂落,封墓表哀。
異類猶然,矧乃華黎。
(狄山,帝堯葬于陽,帝喾葬于陰。
) 聚肉有眼,而無腸胃。
與彼馬勃,頗相仿佛。
奇在不盡,食之薄味。
(視肉) 筮禦飛龍,果舞九代。
雲融是揮,玉璜是佩。
對揚帝德,禀天靈誨。
(夏後啟) 品物流行,以散混沌。
增不為多,減不為損。
厥變難原,請尋其本。
(三身國、一臂國) 彼姝者子,誰氏二女?曷為水間,操魚持俎?厥俪安在?離群逸處。
(女祭、女戚) 十日并<米>,女醜以斃。
暴于山阿,揮袖自翳。
彼美誰子?逢天之厲。
(女醜屍) 軒轅之人,承天之祜。
冬不襲衣,夏不扇暑。
猶氣之和,家為彭祖。
(軒轅國) 飛黃奇駿,乘之難老。
揣角輕騰,忽若龍矯。
實鑒有德,乃集厥皂。
(乘黃) 萬物相傳,非子則根。
無因心,構肉生魂。
所以能然,尊形者存。
(無國) 蒼四不多,此一不少。
子野冥瞽,洞見無表。
形遊逆旅,所貴維眇。
(一目國) 神哉誇父,難以理尋。
傾河逐日,遁形鄧林。
觸類而化,應無常心。
(誇父) 女子鲛人,體近蠶蚌。
出珠匪甲,吐絲匪蛹。
化出無方,物豈有種。
(歐絲野) 牢悲海鳥,西子駭麋。
或貴穴倮,或尊裳衣。
物我相傾,孰了是非。
(毛民國) 狌々之狀,形乍如犬。
厥性識往,為物警辨。
以酒招災,自贻纓罥。
(狌々) 昆侖之陽,鴻鹭之阿。
爰有嘉谷,号曰本禾。
匪植匪藝,自然靈播。
(木禾) 萬物暫見,人生如寄。
不死之樹,壽蔽天地。
請藥西姥,焉得如羿。
(不死樹) 醴泉睿木,養齡盡性,增氣之和,祛神之冥。
何必生知,然後為聖。
(甘水聖木) 金精朱鬛,龍行駿跱。
拾節鴻鹜,塵不及起。
是謂吉黃,釋聖牖裡。
(吉良) 怪獸五彩,尾參于身。
矯足千裡,倏忽若神。
是謂驺虞,《詩》歎其仁。
(驺虞) 子夜之屍,體分成七。
離不為疏,合不為密。
苟以神禦,形歸于一。
(王子夜屍) 都廣之野,珍怪所聚。
爰有羔谷,鸾歌鳳舞。
後稷托終,樂哉斯土。
(都之廣野) 吹萬不同,陽煦陰蒸。
款冬之生,擢穎堅冰。
物體所安,焉知渙凝。
(款冬) 車前之草,别名芣莒。
王會之雲,其實如李。
名之相亂,在乎疑似。
(芣莒) 草皮之良,莫貴于麻,用無不給,服無不加。
至物在迩,求之好遐。
(麻) 萍之在水,猶卉植地,靡見其布,漠爾鱗被。
物無常托,孰知所寄。
(萍) (按:《款冬》、《芣苡》、《麻》、《萍》四贊為《爾雅圖贊》羼入者。
) ○夏侯湛-東方朔畫贊 大夫諱朔,字曼倩,平原厭次人也。
魏建安中,分厭次以為樂陵郡,故又為郡人焉。
事漢武帝,《漢書》具載其事。
先生瑰玮博達,思周變通。
以為濁世不可以富貴也,故薄遊以取位;苟出不可以直道也,故颉蟒以傲世;傲世不可以垂訓也,故正谏以明節;明節不可以久安也,故诙諧以取容。
潔其道而穢其迹,清其質而濁其文,弛張而不為邪,進退而不離群。
若乃遠心曠度,贍智宏材,倜傥博物,觸類多能,合變以明算,幽贊以知來;自《三墳》、《五典》、《八索》、《九丘》,陰陽圖緯之學,百家衆流之論,周給敏捷之辯,支離覆逆之數,經脈藥石之藝,射禦書計之術,乃研精而究其理,不習而盡其功,經目而諷于口,過耳而暗于心。
夫其明濟開豁,包含弘大,陵轹卿相,嘲曬豪傑,籠罩靡前,跆藉貴勢,出不休顯,賤不憂戚,戲萬乘若寮友,視俦列如草芥,雄節邁倫,高氣蓋世,可謂拔乎其萃,遊方之外者已。
談者又以先生噓吸沖和,吐故納新,蟬蛻龍變,棄俗登仙,神交造化,靈為星辰,此又奇怪惚恍,不可備論者也。
大人來守此國,仆自京都言歸定省,睹先生之縣邑,想先生之高風,徘徊路寝,見先生之遺像;逍遙城郭,觀先生之祠宇,慨然有懷,乃作頌焉。
其辭曰: 矯矯先生,肥遁居貞。
退不終否,進亦避榮。
臨世濯足,希古振纓,涅而無滓,既濁能清。
無滓伊何,高明克柔;能清伊何,視污若浮。
樂在必行,處淪罔憂。
跨世陵時,遠蹈獨遊。
瞻望往代,爰想遐蹤,邈邈先生,其道猶龍。
染迹朝隐,和而不同。
栖遲下位,聊以從容。
我來自東,言适茲邑。
敬問墟墳,企伫原隰。
墟墓徒存,精靈永戢。
民思其軌,祠宇斯立。
徘徊寺寝,遺像在圖。
周旋祠宇,庭序荒蕪。
榱棟傾落,草萊弗除。
肅肅先生,豈焉是居?是居弗形,悠悠我情。
昔在有德,罔不遺靈。
天秩有禮,神監孔明。
仿佛風塵,用垂頌聲。
○袁宏-三國名臣序贊 夫百姓不能自治,故立君以治之;明君不能獨治,則為臣以佐之。
然則三五疊隆,曆世承基,揖讓之與幹戈,文德之與武功,莫不宗匠陶鈞而群才緝熙,元首經略而股肱肆力。
遭離不同,迹有優劣;至于體分冥固,道契不墜,風美所扇,訓革千載,其揆一也。
故二八升而唐朝盛,伊、呂用而湯、武甯,三賢進而小白興,五臣顯而重耳霸。
中古陵遲,斯道替矣。
居上者不以至公理物,為下者必以私路期榮;禦圓者不以信誠率衆,執方者必以權謀自顯。
于是君臣離而名教薄,世多亂而時不治。
故蘧、甯以之卷舒,柳下以之三黜,接輿以之行歌,魯連以之赴海。
衰世之中,保持名節,君臣相體,若合符契,則燕昭、樂毅,古之流也。
夫未遇伯樂,則千載無一骥;時值龍顔,則當年控三傑。
漢之得材,于斯為貴。
高祖雖不以道勝禦物,群下得盡其忠;蕭、曹雖不以三代事主,百姓不失其業。
靜亂庇人,抑亦其次。
夫時方颠沛,則顯不如隐;萬物思治,則默不如語。
是以古之君子,不患宏道難,遭時難;遭時不難,遇君難。
故有道無時,孟子所以咨嗟;有時無君,賈生所以垂泣。
夫萬載一期,有生之通途;千載一遇,賢智之嘉會。
遇之不能無欣,喪之何能無慨。
古人之言,信有情哉!餘以暇日,常覽《國志》,考其君臣,比其行事,雖道謝先代,亦異世一時也。
文若懷獨見之明,而有救世之心。
論時則民方塗炭,計能則莫出魏武。
故委面霸朝,豫議世事。
舉才不以标鑒,故久之而後顯;籌畫不以要功,故事至而後定。
雖亡身明順,識亦高矣。
董卓之亂,神器遷逼。
公達慨然,志在緻命。
由斯而談,故以大存名節。
至如身為漢隸,而迹入魏幕,源流趣舍,其亦文若之謂。
所以存亡殊緻,始終不同;将以文若既明,名教有寄乎?夫仁義不可不明,則時宗舉其緻;生理不可不全,故達識攝其契。
相與弘道,豈不遠哉。
崔生高朗,折而不撓。
所以策名魏武,執笏霸朝者,蓋以漢主當陽,魏後北面者哉?若乃一旦進玺,君臣易位,則崔子所不與,魏武所不容。
夫江湖所以濟舟,亦所以覆舟;仁義所以全身,亦所以亡身。
然而先賢玉摧于前,來哲攘袂于後,豈非天懷發中,而名教束物者乎? 孔明盤桓,俟時而動,遐想管、樂,遠明風流。
治國以禮,民無怨聲。
刑罰不濫,沒有馀泣。
雖古之遺愛,何以加茲!及其臨終顧托,受遺作相,劉後授之無疑心,武侯處之無懼色,繼體納之無貳情,百姓信之無異辭,君臣之際,良可詠矣。
公瑾卓爾,逸志不群。
總角料主,則素契于伯符;晚節曜奇,則參分于赤壁。
惜其齡促,志未可量。
子布佐策,緻延譽之美。
辍哭止哀,有翼戴之功。
神情所涉,豈徒蹇谔而已哉!然而杜門不用,登壇受譏。
夫一人之身,所昭未異,而用舍之間,俄有不同。
況沈迹溝壑,遇與不遇者乎? 夫詩頌之作,有自來矣,或以吟詠性情,或以述德顯功,雖大旨同歸,所托或乖。
若夫出處有道,名體不滞,風軌德音,為世之範,不可廢也。
故複撰序所懷以為之贊雲。
《魏志》九人,《蜀志》四人,《吳志》七人。
荀彧,字文若;諸葛亮,字孔明;周瑜,字公瑾;荀攸,宇公達;龐統,字士元;張昭,字子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