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論著之屬二
關燈
小
中
大
用于當世,而風俗之變益甚,以至于不可複反。
幸而又有聖人焉,承其後而維之,則天下可以複治;不幸其後無聖人,其變窮而無所複入,則已矣。
昔者,吾嘗欲觀古之變而不可得也,于《詩》見商與周焉而不詳。
及今觀《書》,然後見堯舜之時與三代之相變,如此之亟也。
自堯而至于商,其變也皆得聖人而承之,故無憂。
至于周,而天下之變窮矣。
忠之變而入于質,質之變而入于文,其勢便也。
及夫文之變,而又欲反之于忠也,是猶欲移江河而行之山也。
人之喜文而惡質與忠也,猶水之不肯避下而就高也。
彼其始未嘗文焉,故忠質而不辭;今吾日食之以太牢,而欲使之複茹其菽哉?嗚呼!其後無聖人,其變窮而無所複入,則已矣。
周之後而無王焉,固也。
其始之制其風俗也,固不容為其後者計也,而又适不值乎聖人,固也,後之無王者也。
當堯之時,舉天下而授之舜。
舜得堯之天下,而又授之禹。
方堯之未授天下于舜也,天下未嘗聞有如此之事也,度其當時之民,莫不以為大怪也。
然而舜與禹也,受而居之,安然若天下固其所有,而其祖宗既已為之數十世者,未嘗與其民道其所以當得天下之故也,又未嘗悅之以利,而開之以丹朱、商均之不肖也。
其意以為天下之民以我為當在此位也,則亦不俟乎援天以神之,譽己以固之也。
湯之伐桀也,嚣嚣然數其罪而以告人,如曰彼有罪,我伐之宜也。
既又懼天下之民不己悅也,則又嚣嚣然以言柔之曰:“萬方有罪,在予一人。
予一人有罪,無以爾萬方。
”如曰我如是而為爾之君,爾可以許我焉爾。
籲!亦既薄矣。
至于武王,而又自言其先祖父皆有顯功,既已受命而死,其大業不克終,今我奉承其志,舉兵而東伐,而東國之士女束帛以迎我,纣之兵倒戈以納我。
籲!又甚矣。
如曰吾家之當為天子久矣,如此乎民之欲我速入商也。
伊尹之在商也,如周公之在周也。
伊尹攝位三年而無一言以自解,周公為之紛紛乎急于自疏其非篡也。
夫固由風俗之變而後用其權,權用而風俗成,吾安坐而鎮之,夫孰知夫風俗之變而不複反也。
○蘇洵-詩論 人之嗜欲,好之有甚于生,而憤憾怨怒,有不顧其死,于是禮之權又窮。
禮之法曰:好色不可為也。
為人臣,為人子,為人弟,不可使有怨于其君父兄也。
使天下之人皆不好色,皆不怨其君父兄,夫豈不善。
使人之情皆泊然而無思,和易而優柔,以從事于此,則天下固亦大治。
而人之情又不能皆然,好色之心毆諸其中,是非不平之氣攻諸其外,炎炎而生,不顧利害,趨死而後已。
噫!禮之權止于死生。
天下之事不至乎可以博生者,則人不敢獨死以違吾法。
今也,人之好色與人之是非不平之心勃然而發于中,以為可以博生也,而先以死自處其身,則死生之機固已去矣。
死生之機去,則禮為無權。
區區舉無權之禮以強人之所不能,則亂益甚,而禮益敗。
今吾告人曰:必無好色,必無怨而君父兄。
彼将遂從吾言而忘其中心所自有之情耶?将不能也。
彼既已不能純用吾法,将遂大棄而不顧吾法。
既已大棄而不顧,則人之好色與怨其君父兄之心,将遂蕩然無所隔限,而易内竊妻之變與弑其君父兄之禍,必反公行于天下。
聖人憂焉,曰:禁人之好色而至于淫,禁人之怨其君父兄而至于叛,患生于責人太詳。
好色之不絕,而怨之不禁,則彼将反不至于亂。
故聖人之道,嚴于《禮》而通于《詩》。
《禮》曰:必無好色,必無怨而君父兄。
《詩》曰:好色而無至于淫,怨而君父兄而無至于叛。
嚴以待天下之賢人,通以全天下之中人。
吾觀《國風》婉娈柔媚而卒守以正,好色而不至于淫者也;《小雅》悲傷诟ゥ,而君臣之情卒不忍去,怨而不至于叛者也。
故天下觀之曰:聖人固許我以好色,而不尤我之怨吾君父兄也。
許我以好色,不淫可也;不尤我之怨吾君父兄,則彼雖以虐遇我,我明譏而明怨之,使天下明知之,則吾之怨亦得當焉,不叛可也。
夫背聖人之法而自棄于淫叛之地者,非斷不能也。
斷之始,生于不勝,人不自勝其忿,然後忍棄其身。
故《詩》之教,不使人之情至于不勝也。
夫橋之所以為安于舟者,以有橋而言也。
水潦大至,橋必解而舟不至于必敗。
故舟者,所以濟橋之所不及也。
籲!禮之權窮于易達,而有《易》焉;窮于後世之不信,而有樂焉;窮于強人,而有《詩》焉。
籲!聖人之慮事也蓋詳。
○蘇洵-樂論 禮之始作也,難而易行,既行也,易而難久。
天下未知君之為君,父之為父,兄之為兄,而聖人為之君父兄。
天下未有以異其君父兄,而聖人為之拜起坐立。
天下未肯靡然以從我拜起坐立,而聖人身先之以恥。
嗚呼!其亦難矣。
天下惡夫死也久矣,聖人招之曰:來,吾生爾。
既而其法果可以生天下之人,天下之人視其向也如此之危,而今也如此之安,則宜何從?故當其時雖難而易行。
既行也,天下之人視君父兄,如頭足之不待别白而後識,視拜起坐立如寝食之不待告語而後從事。
雖然,百人從之,一人不從,則其勢不得遽至乎死。
天下之人,不知其初之無禮而死,而見其今之無禮而不至乎死也,則曰聖人欺我。
故當其時雖易而難久。
嗚呼!聖人之所恃以勝天下之勞逸者,獨有死生之說耳。
死生之說不信于天下,則勞逸之說将出而勝之。
勞逸之說勝,則聖人之權去矣。
酒有鸩,肉有堇,然後人不敢飲食。
藥可以生死,然後人不敢以苦口為諱。
去其鸩,徹其堇,則酒肉之權固勝于藥。
聖人之始作禮也,其亦逆知其勢之将必如此也,曰:告人以誠,而後人信之。
幸今之時吾之所以告人者,其理誠然,而其事亦然,故人以為信。
吾知其理,而天下之人知其事,事有不必然者,則吾之理不足以折天下之口,此告語之所不及也。
告語之所不及,必有以陰驅而潛率之。
于是觀之天地之間,得其至神之機,而竊之以樂。
雨,吾見其所以濕萬物也;日,吾見其所以燥萬物也;風,吾見其所以動萬物也;隐隐谹谹而謂之雷者,彼何用也?陰凝而不散,物蹙而不遂,雨之所不能濕,日之所不能燥,風之所不能動,雷一震焉而凝者散,蹙者遂。
曰雨者,曰日者,曰風者,以形用;曰雷者,以神用。
用莫神于聲,故聖人因聲以為樂。
為之君臣、父子、兄弟者,禮也。
禮之所不及,而樂及焉。
正聲入乎耳,而人皆有事君、事父、事兄之心,則禮者固吾心之所有也,而聖人之說又何從而不信乎? ○蘇洵-谏論二首 古今論谏,常與諷而少直。
其說蓋出于仲尼。
吾以為諷、直一也,顧用之之術何如耳。
伍舉進隐語,楚王淫益甚;茅焦解衣危論,秦帝立悟。
諷固不可盡與,直亦未易少之。
吾故曰:顧用之之術何如耳。
然則仲尼之說非乎?曰:仲尼之說,純乎經者也。
吾之說,參乎權而歸乎經者也。
如得其術,則人君有少不為桀、纣者,吾百谏而百聽矣,況虛己者乎?不得其術,則人君有少不若堯舜者,吾百谏而百不聽矣,況逆忠者乎? 然則奚術而可?曰:機智勇辯如古遊說之士而已。
夫遊說之士,以機智勇辯濟其詐,吾欲谏者,以機智勇辯濟其忠。
請備論其效。
周衰,遊說熾于列國,自是世有其人。
吾獨怪夫谏而從者百一,說而從者十九,谏而死者皆是,說而死者未嘗聞。
然而抵觸忌諱,說或甚于谏。
由是知不必乎諷,而必乎術也。
說之術可為谏法者五,理谕之,勢禁之,利誘之,激怒之,隐諷之之謂也。
觸龍以趙後愛女賢于愛子,未旋踵而長安君出質;甘羅以杜郵之死诘張唐,而相燕之行有日;趙卒以兩賢王之意語燕,而立歸武臣,此理而谕之也。
子貢以内憂教田常,而齊不得伐魯;武公以麋鹿脅頃襄,而楚不敢圖周;魯連以烹醢懼垣衍,而魏不果帝秦,此勢而禁之也。
田生以萬戶侯啟張卿,而劉澤封;朱建以富貴餌闳孺,而辟陽赦;鄒陽以愛幸悅長君,而樂王釋,此利而誘之也。
蘇秦以牛後羞韓,而惠王按劍太息;範睢以無王恥秦,而昭王長跪請教;郦生以助秦淩漢,而沛公辍洗聽計,此激而怒之也。
蘇代以土偶笑田文,楚人以弓繳感襄王,蒯通以娶婦悟齊相,此隐而諷之也。
五者,相傾險詖之論,雖然,施之忠臣足以成功。
何則?理而谕之,主雖昏必悟;勢而禁之,主雖驕必懼;利而誘之,主雖怠必奮;激而怒之,主雖懦必立;隐而諷之,主雖暴必容。
悟則明,懼則恭,奮則勤,立則勇,容則寬,緻君之道盡于此矣。
吾觀昔之臣言必從,理必濟,莫如唐魏鄭公,其初實學縱橫之說,此所謂得其術者欤?噫!龍逢、比幹不獲稱良臣,無蘇秦、張儀之術也;蘇秦、張儀不免為遊說,無龍逢、比幹之心也。
是以龍逢、比幹吾取其心,不取其術;蘇秦、張儀吾取其術,不取其心,以為谏法。
夫臣能谏,不能使君必納谏,非真能谏之臣。
君能納谏,不能使臣必谏,非真能納谏之君。
欲君必納乎,向之論備矣。
欲臣必谏乎,吾其言之。
夫君之大,天也,其尊,神也,其威,雷霆也。
人之不能抗天、觸神、忤雷霆,亦明矣。
聖人知其然,故立賞以勸之。
《傳》曰“興王賞谏臣”是也。
猶懼其選Й阿谀,使一日不得聞其過,故制刑以威之。
《書》曰“臣下不正,其刑墨”是也。
人之情非病風喪心,未有避賞而就刑者,何苦而不谏哉。
賞與刑不設,則人之情又何苦而抗天、觸神、忤雷霆哉。
自非性忠義、不悅賞、不畏罪,誰欲以言博死者。
人君又安能盡得性忠義者而任之。
今有三人焉,一人勇,一人勇怯半,一人怯。
有與之臨乎淵谷者,且告之曰:能跳而越,此謂之勇,不然為怯。
彼勇者恥怯,必跳而越焉,其勇怯半者與怯者則不能也。
又告之曰:跳而越者予千金,不然則否。
彼怯半者奔利,必跳而越焉,其怯者猶未能也。
須臾,顧見猛虎暴然向逼,則怯者不待告,跳而越之如康莊矣。
然則人豈有勇怯哉,要在以勢驅之耳。
君之難犯,猶淵谷之難越也。
所謂性忠義、不悅賞、不畏罪者,勇者也,故無不谏焉。
悅賞者,勇怯半者也,故賞而後谏焉。
畏罪者,怯者也,故刑而後谏焉。
先王知勇者不可常得,故以賞為千金,以刑為猛虎,使其前有所趨,後有所避,其勢不得不極言規失,此三代所以興也。
末世不然,遷其賞于不谏,遷其刑于谏,宜乎臣之噤口卷舌,而亂亡随之也。
間或賢君欲聞其過,亦不過賞之而已。
嗚呼!不有猛虎,彼怯者肯越淵谷乎?此無他,墨刑之廢耳。
三代之後,如霍光誅昌邑不谏之臣者,不亦鮮哉! 今之谏賞,時或有之,不谏之刑,缺然無矣。
苟增其所有,有其所無,則谀者直,佞者忠,況忠直者乎!誠如是,欲聞傥言而不獲,吾不信也。
○蘇洵-辨奸論 事有必至,理有固然,惟天下之靜者乃能見微而知著。
月暈而風,疏潤而雨,人人知之。
人事之推移,理勢之相因,其疏闊而難知,變化而不可測者,孰與天地陰陽之事,而賢者有不知,其故何也?好惡亂其中而利害奪其外也。
昔者羊叔子見王衍曰:“誤天下蒼生者,必此人也。
”郭汾陽見盧杞曰:“此人得志,吾子孫無遺類矣。
”自今而言之,其理固有可見者。
以吾觀之,王衍之為人,容貌言語固有以欺世而盜名者,然不忮不求,與物浮沉,使晉無惠帝,僅得中主,雖衍百千,何從而亂天下乎?盧杞之奸,固足以敗國,然而不學無文,容貌不足以動人,言語不足以眩世,非德宗之鄙暗,亦何從而用之。
由是言之,二公之料二子,亦容有未必然也。
今有人口誦孔、老之言,身履夷、齊之行,收召好名之士、不得志之人,相與造作言語,私立名字,以為顔淵、孟轲複出,而陰賊險狠與人異趣,是王衍、盧杞合而為一人也,其禍豈可勝言哉。
夫面垢不忘洗,衣垢不忘浣,此人之至情也。
今也不然,衣巨虜之衣,食犬彘之食,囚首喪面而談《詩》、《書》,此豈其情也哉?凡事之不近人情者,鮮不為大奸慝,豎刁、易牙、開方是也。
以蓋世之名而濟其未形之患,雖有願治之主、好賢之相,猶将舉而用之,則其為天下患必然而無疑者,非特二子之比也。
孫子曰:“善用兵者無赫赫之功。
”使斯人而不用也,則吾言為過,而斯人有不遇之歎,孰知禍之至于此哉?不然,天下将被其禍,而吾獲知言之名,悲夫! ○蘇轼-魯隐公論 公子翚請殺桓公以求太宰。
隐公曰:“為其少故也,吾将授之矣。
使營菟裘,吾将老焉。
”翚懼,反谮公于桓公而弑之。
蘇子曰:盜以兵拟人,人必殺之。
夫豈獨其所拟,塗之人皆捕擊之矣。
塗之人與盜非仇也,以為不擊,則盜且并殺己也。
隐公之智,曾不若是塗之人也,哀哉!隐公,惠公繼室之子也。
其為非嫡,與桓均爾,而長于桓。
隐公追先君之志而授國焉,可不謂仁乎?惜乎其不敏于智也。
使隐公誅暈而讓桓,雖夷、齊何以尚茲。
骊姬欲殺申生而難裡克,則優施來之;二世欲殺扶蘇而難李斯,則趙高來之。
此二人之智,若出一人,而其受禍亦不少異。
裡克不免于惠公之誅,李斯不免于二世之虐,皆無足哀者。
吾獨表而出之,以為世戒。
君子之為仁義也,非有計于利害。
然君子之所為,義利常兼,而小人反是。
李斯聽趙高之謀,非其本意,獨畏蒙氏之奪其位,故勉而聽高。
使斯聞高之言,即召百官,陳六師而斬之,其德于扶蘇,豈有既乎?何蒙氏之是憂?釋此不為,而具五刑于市,非下愚而何? 嗚呼!亂臣賊子,猶蝮蛇也。
其所螫草木,猶足以殺人,況其所噬齧者欤?鄭小同為高貴鄉公侍中,嘗詣司馬師。
師有密疏未屏也,如廁還,問小同:“見吾疏乎?”曰:“不見。
”師曰:“甯我負卿,無卿負我。
”遂鸩之。
王允之從王敦夜飲,辭醉先寝。
敦與錢風謀逆,允之已醒,悉聞其言,慮敦疑己,遂大吐,衣面皆污。
敦果照視之,見允之卧吐中,乃已,哀哉小同,殉哉岌岌乎允之也!孔子曰:“危邦不入,亂邦不居。
”有以也夫! 吾讀史,得魯隐公、晉裡克、秦李斯、鄭小同、王允之五人,感其所遇禍福如此,故特書其事。
後之君子,可以覽觀焉。
○蘇轼-戰國任俠論 春秋之末,至于戰國,諸侯卿相皆争養士。
自謀夫說客、談天雕龍、堅白同異之流,下至擊劍扛鼎、雞鳴狗盜之徒,莫不賓禮。
靡衣玉食以館于上者,何可勝數。
越王勾踐有君子六千人。
魏無忌、齊田文、趙勝、黃歇、呂不韋,皆有客三千人。
而田文招緻任俠奸人六萬家于薛。
齊稷下談者亦千人。
魏文侯、燕昭王、太子丹,皆緻客無數。
下至秦漢之間,張耳、陳餘号多士,賓客厮養,皆天下豪傑。
而田橫亦有士五百人。
其略見于傳記者如此。
度其餘,當倍官吏而半農夫也。
此皆奸民蠹國者,民何以支,而國何以堪乎? 蘇子曰:此先王之所不能免也。
國之有奸也,猶鳥獸之有猛鸷,昆蟲之有毒螫也。
區處條理,使各安其處,則有之矣。
鋤而盡去之,則無是道也。
吾考之世變,知六國之所以久存,而秦之所以速亡者,蓋出于此,不可以不察也。
夫智、勇、辯、力,此四者,皆天民之秀傑者也,類不能惡衣食以養人,皆役人以自養者也。
故先王分天下之富貴,與此四者共之。
此四者不失職,則民靖矣。
四者雖異,先王因俗設法,使出于一。
三代以上,出于學;戰國至秦,出于客;漢以後,出于郡縣吏;魏、晉以來,出于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于科舉。
雖不盡然,取其多者論之。
六國之君,虐用其民,不減始皇、二世,然當是時,百姓無一人叛者,以凡民之秀傑者,多以客養之,不失職也。
其力耕以奉上,皆椎魯無能為者,雖欲怨叛而莫為之先,此其所以少安而不即亡也。
始皇初欲逐客,用李斯之言而止。
既并天下,則以客為無用,于是任法而不任人,謂民可以恃法而治,謂吏不必才,取能守吾法而已。
故堕名城,殺豪傑,民之秀異者散而歸田畝,向之食于四公子、呂不韋之徒者,皆安歸哉?不知其能槁項黃馘以老死于布褐乎?抑将辍耕太息以俟時也?秦之亂雖成于二世,然使始皇知畏此四人者,有以處之,使不失職,秦之亡不至若是速也。
縱百萬虎狼于山林而饑渴之,不知其将噬人,世以始皇為智,吾不信也。
楚、漢之禍,生民盡矣,豪傑宜無幾,而代相陳,從車千乘,蕭、曹為政,莫之禁也。
至文、景、武之世,法令至密,然吳濞、淮南、梁王、魏其、武安之流,皆争緻賓客,世主不問也。
豈懲秦之禍,以為爵祿不能盡縻天下士,故少寬之使得或出于此也邪? 若夫先王之政,則不然,曰:“君子學道則愛人,小人學道則易使也。
”嗚呼!此豈秦漢之所及也哉。
○蘇轼-韓非論 聖人之所為惡夫異端,盡力而排之者,非異端之能亂天下,而天下之亂所由出也。
昔周之衰,有老聃、莊周、列禦寇之徒,更為虛無淡泊之言,而治其猖狂浮遊之說,紛纭颠倒,而卒歸于無有。
由其道者,蕩然莫得其當,是以忘乎富貴之樂,而齊乎死生之分。
此不得志于天下,高世遠舉之人,所以放心而無憂。
雖非聖人之道,而其用意,固亦無惡于天下。
自老聃之死百餘年,有商鞅、韓非,著書言治天下無若刑名之賢。
及秦用之,終于勝、廣之亂。
教化不足而法有餘,秦以不祀,而天下被其毒。
後世之學者,知申、韓之罪,而不知老聃、莊周之使然。
何者?仁義之道,起于夫婦、父子、兄弟相愛之間;而禮樂刑政之原,出于君臣上下相忌之際。
相愛則有所不忍,相忌則有所不敢。
不敢與不忍之心合,而後聖人之道得存乎其中。
今老聃、莊周論君臣父子之間,泛泛乎若萍遊于江湖而适相值也。
夫是以父不足愛,而君不足忌。
不忌其君,不愛其父,則仁不足以懷,義不足以勸,禮樂不足以化。
此四者皆不足用,而欲置天下于無有。
夫無有,豈誠足以治天下哉!商鞅、韓非求為其說而不得,得其所以輕天下而齊萬物之術,是以敢為殘忍而無疑。
今夫不忍殺人,而不足以為仁,而仁亦不足以治民。
則是殺人不足以為不仁,而不仁亦不足以亂天下。
如此,則舉天下惟吾之所為,刀鋸斧钺,何施而不可?昔者夫子未嘗一日易其言,雖天下之小物,亦莫不有所畏。
今其視天下眇然若不足為者,此其所以輕殺人與! 太史遷曰:“申子卑卑,施于名實。
韓子引繩墨,切事情,明是非,其極慘核少恩,皆原于道德之意。
”嘗讀而思之。
事固有不相謀而相感者,莊、老之後,其禍為申、韓。
由三代之衰至于今,凡所以亂聖人之道者,其弊固已多矣,而未知其所終。
奈何其不為之所也!
幸而又有聖人焉,承其後而維之,則天下可以複治;不幸其後無聖人,其變窮而無所複入,則已矣。
昔者,吾嘗欲觀古之變而不可得也,于《詩》見商與周焉而不詳。
及今觀《書》,然後見堯舜之時與三代之相變,如此之亟也。
自堯而至于商,其變也皆得聖人而承之,故無憂。
至于周,而天下之變窮矣。
忠之變而入于質,質之變而入于文,其勢便也。
及夫文之變,而又欲反之于忠也,是猶欲移江河而行之山也。
人之喜文而惡質與忠也,猶水之不肯避下而就高也。
彼其始未嘗文焉,故忠質而不辭;今吾日食之以太牢,而欲使之複茹其菽哉?嗚呼!其後無聖人,其變窮而無所複入,則已矣。
周之後而無王焉,固也。
其始之制其風俗也,固不容為其後者計也,而又适不值乎聖人,固也,後之無王者也。
當堯之時,舉天下而授之舜。
舜得堯之天下,而又授之禹。
方堯之未授天下于舜也,天下未嘗聞有如此之事也,度其當時之民,莫不以為大怪也。
然而舜與禹也,受而居之,安然若天下固其所有,而其祖宗既已為之數十世者,未嘗與其民道其所以當得天下之故也,又未嘗悅之以利,而開之以丹朱、商均之不肖也。
其意以為天下之民以我為當在此位也,則亦不俟乎援天以神之,譽己以固之也。
湯之伐桀也,嚣嚣然數其罪而以告人,如曰彼有罪,我伐之宜也。
既又懼天下之民不己悅也,則又嚣嚣然以言柔之曰:“萬方有罪,在予一人。
予一人有罪,無以爾萬方。
”如曰我如是而為爾之君,爾可以許我焉爾。
籲!亦既薄矣。
至于武王,而又自言其先祖父皆有顯功,既已受命而死,其大業不克終,今我奉承其志,舉兵而東伐,而東國之士女束帛以迎我,纣之兵倒戈以納我。
籲!又甚矣。
如曰吾家之當為天子久矣,如此乎民之欲我速入商也。
伊尹之在商也,如周公之在周也。
伊尹攝位三年而無一言以自解,周公為之紛紛乎急于自疏其非篡也。
夫固由風俗之變而後用其權,權用而風俗成,吾安坐而鎮之,夫孰知夫風俗之變而不複反也。
○蘇洵-詩論 人之嗜欲,好之有甚于生,而憤憾怨怒,有不顧其死,于是禮之權又窮。
禮之法曰:好色不可為也。
為人臣,為人子,為人弟,不可使有怨于其君父兄也。
使天下之人皆不好色,皆不怨其君父兄,夫豈不善。
使人之情皆泊然而無思,和易而優柔,以從事于此,則天下固亦大治。
而人之情又不能皆然,好色之心毆諸其中,是非不平之氣攻諸其外,炎炎而生,不顧利害,趨死而後已。
噫!禮之權止于死生。
天下之事不至乎可以博生者,則人不敢獨死以違吾法。
今也,人之好色與人之是非不平之心勃然而發于中,以為可以博生也,而先以死自處其身,則死生之機固已去矣。
死生之機去,則禮為無權。
區區舉無權之禮以強人之所不能,則亂益甚,而禮益敗。
今吾告人曰:必無好色,必無怨而君父兄。
彼将遂從吾言而忘其中心所自有之情耶?将不能也。
彼既已不能純用吾法,将遂大棄而不顧吾法。
既已大棄而不顧,則人之好色與怨其君父兄之心,将遂蕩然無所隔限,而易内竊妻之變與弑其君父兄之禍,必反公行于天下。
聖人憂焉,曰:禁人之好色而至于淫,禁人之怨其君父兄而至于叛,患生于責人太詳。
好色之不絕,而怨之不禁,則彼将反不至于亂。
故聖人之道,嚴于《禮》而通于《詩》。
《禮》曰:必無好色,必無怨而君父兄。
《詩》曰:好色而無至于淫,怨而君父兄而無至于叛。
嚴以待天下之賢人,通以全天下之中人。
吾觀《國風》婉娈柔媚而卒守以正,好色而不至于淫者也;《小雅》悲傷诟ゥ,而君臣之情卒不忍去,怨而不至于叛者也。
故天下觀之曰:聖人固許我以好色,而不尤我之怨吾君父兄也。
許我以好色,不淫可也;不尤我之怨吾君父兄,則彼雖以虐遇我,我明譏而明怨之,使天下明知之,則吾之怨亦得當焉,不叛可也。
夫背聖人之法而自棄于淫叛之地者,非斷不能也。
斷之始,生于不勝,人不自勝其忿,然後忍棄其身。
故《詩》之教,不使人之情至于不勝也。
夫橋之所以為安于舟者,以有橋而言也。
水潦大至,橋必解而舟不至于必敗。
故舟者,所以濟橋之所不及也。
籲!禮之權窮于易達,而有《易》焉;窮于後世之不信,而有樂焉;窮于強人,而有《詩》焉。
籲!聖人之慮事也蓋詳。
○蘇洵-樂論 禮之始作也,難而易行,既行也,易而難久。
天下未知君之為君,父之為父,兄之為兄,而聖人為之君父兄。
天下未有以異其君父兄,而聖人為之拜起坐立。
天下未肯靡然以從我拜起坐立,而聖人身先之以恥。
嗚呼!其亦難矣。
天下惡夫死也久矣,聖人招之曰:來,吾生爾。
既而其法果可以生天下之人,天下之人視其向也如此之危,而今也如此之安,則宜何從?故當其時雖難而易行。
既行也,天下之人視君父兄,如頭足之不待别白而後識,視拜起坐立如寝食之不待告語而後從事。
雖然,百人從之,一人不從,則其勢不得遽至乎死。
天下之人,不知其初之無禮而死,而見其今之無禮而不至乎死也,則曰聖人欺我。
故當其時雖易而難久。
嗚呼!聖人之所恃以勝天下之勞逸者,獨有死生之說耳。
死生之說不信于天下,則勞逸之說将出而勝之。
勞逸之說勝,則聖人之權去矣。
酒有鸩,肉有堇,然後人不敢飲食。
藥可以生死,然後人不敢以苦口為諱。
去其鸩,徹其堇,則酒肉之權固勝于藥。
聖人之始作禮也,其亦逆知其勢之将必如此也,曰:告人以誠,而後人信之。
幸今之時吾之所以告人者,其理誠然,而其事亦然,故人以為信。
吾知其理,而天下之人知其事,事有不必然者,則吾之理不足以折天下之口,此告語之所不及也。
告語之所不及,必有以陰驅而潛率之。
于是觀之天地之間,得其至神之機,而竊之以樂。
雨,吾見其所以濕萬物也;日,吾見其所以燥萬物也;風,吾見其所以動萬物也;隐隐谹谹而謂之雷者,彼何用也?陰凝而不散,物蹙而不遂,雨之所不能濕,日之所不能燥,風之所不能動,雷一震焉而凝者散,蹙者遂。
曰雨者,曰日者,曰風者,以形用;曰雷者,以神用。
用莫神于聲,故聖人因聲以為樂。
為之君臣、父子、兄弟者,禮也。
禮之所不及,而樂及焉。
正聲入乎耳,而人皆有事君、事父、事兄之心,則禮者固吾心之所有也,而聖人之說又何從而不信乎? ○蘇洵-谏論二首 古今論谏,常與諷而少直。
其說蓋出于仲尼。
吾以為諷、直一也,顧用之之術何如耳。
伍舉進隐語,楚王淫益甚;茅焦解衣危論,秦帝立悟。
諷固不可盡與,直亦未易少之。
吾故曰:顧用之之術何如耳。
然則仲尼之說非乎?曰:仲尼之說,純乎經者也。
吾之說,參乎權而歸乎經者也。
如得其術,則人君有少不為桀、纣者,吾百谏而百聽矣,況虛己者乎?不得其術,則人君有少不若堯舜者,吾百谏而百不聽矣,況逆忠者乎? 然則奚術而可?曰:機智勇辯如古遊說之士而已。
夫遊說之士,以機智勇辯濟其詐,吾欲谏者,以機智勇辯濟其忠。
請備論其效。
周衰,遊說熾于列國,自是世有其人。
吾獨怪夫谏而從者百一,說而從者十九,谏而死者皆是,說而死者未嘗聞。
然而抵觸忌諱,說或甚于谏。
由是知不必乎諷,而必乎術也。
說之術可為谏法者五,理谕之,勢禁之,利誘之,激怒之,隐諷之之謂也。
觸龍以趙後愛女賢于愛子,未旋踵而長安君出質;甘羅以杜郵之死诘張唐,而相燕之行有日;趙卒以兩賢王之意語燕,而立歸武臣,此理而谕之也。
子貢以内憂教田常,而齊不得伐魯;武公以麋鹿脅頃襄,而楚不敢圖周;魯連以烹醢懼垣衍,而魏不果帝秦,此勢而禁之也。
田生以萬戶侯啟張卿,而劉澤封;朱建以富貴餌闳孺,而辟陽赦;鄒陽以愛幸悅長君,而樂王釋,此利而誘之也。
蘇秦以牛後羞韓,而惠王按劍太息;範睢以無王恥秦,而昭王長跪請教;郦生以助秦淩漢,而沛公辍洗聽計,此激而怒之也。
蘇代以土偶笑田文,楚人以弓繳感襄王,蒯通以娶婦悟齊相,此隐而諷之也。
五者,相傾險詖之論,雖然,施之忠臣足以成功。
何則?理而谕之,主雖昏必悟;勢而禁之,主雖驕必懼;利而誘之,主雖怠必奮;激而怒之,主雖懦必立;隐而諷之,主雖暴必容。
悟則明,懼則恭,奮則勤,立則勇,容則寬,緻君之道盡于此矣。
吾觀昔之臣言必從,理必濟,莫如唐魏鄭公,其初實學縱橫之說,此所謂得其術者欤?噫!龍逢、比幹不獲稱良臣,無蘇秦、張儀之術也;蘇秦、張儀不免為遊說,無龍逢、比幹之心也。
是以龍逢、比幹吾取其心,不取其術;蘇秦、張儀吾取其術,不取其心,以為谏法。
夫臣能谏,不能使君必納谏,非真能谏之臣。
君能納谏,不能使臣必谏,非真能納谏之君。
欲君必納乎,向之論備矣。
欲臣必谏乎,吾其言之。
夫君之大,天也,其尊,神也,其威,雷霆也。
人之不能抗天、觸神、忤雷霆,亦明矣。
聖人知其然,故立賞以勸之。
《傳》曰“興王賞谏臣”是也。
猶懼其選Й阿谀,使一日不得聞其過,故制刑以威之。
《書》曰“臣下不正,其刑墨”是也。
人之情非病風喪心,未有避賞而就刑者,何苦而不谏哉。
賞與刑不設,則人之情又何苦而抗天、觸神、忤雷霆哉。
自非性忠義、不悅賞、不畏罪,誰欲以言博死者。
人君又安能盡得性忠義者而任之。
今有三人焉,一人勇,一人勇怯半,一人怯。
有與之臨乎淵谷者,且告之曰:能跳而越,此謂之勇,不然為怯。
彼勇者恥怯,必跳而越焉,其勇怯半者與怯者則不能也。
又告之曰:跳而越者予千金,不然則否。
彼怯半者奔利,必跳而越焉,其怯者猶未能也。
須臾,顧見猛虎暴然向逼,則怯者不待告,跳而越之如康莊矣。
然則人豈有勇怯哉,要在以勢驅之耳。
君之難犯,猶淵谷之難越也。
所謂性忠義、不悅賞、不畏罪者,勇者也,故無不谏焉。
悅賞者,勇怯半者也,故賞而後谏焉。
畏罪者,怯者也,故刑而後谏焉。
先王知勇者不可常得,故以賞為千金,以刑為猛虎,使其前有所趨,後有所避,其勢不得不極言規失,此三代所以興也。
末世不然,遷其賞于不谏,遷其刑于谏,宜乎臣之噤口卷舌,而亂亡随之也。
間或賢君欲聞其過,亦不過賞之而已。
嗚呼!不有猛虎,彼怯者肯越淵谷乎?此無他,墨刑之廢耳。
三代之後,如霍光誅昌邑不谏之臣者,不亦鮮哉! 今之谏賞,時或有之,不谏之刑,缺然無矣。
苟增其所有,有其所無,則谀者直,佞者忠,況忠直者乎!誠如是,欲聞傥言而不獲,吾不信也。
○蘇洵-辨奸論 事有必至,理有固然,惟天下之靜者乃能見微而知著。
月暈而風,疏潤而雨,人人知之。
人事之推移,理勢之相因,其疏闊而難知,變化而不可測者,孰與天地陰陽之事,而賢者有不知,其故何也?好惡亂其中而利害奪其外也。
昔者羊叔子見王衍曰:“誤天下蒼生者,必此人也。
”郭汾陽見盧杞曰:“此人得志,吾子孫無遺類矣。
”自今而言之,其理固有可見者。
以吾觀之,王衍之為人,容貌言語固有以欺世而盜名者,然不忮不求,與物浮沉,使晉無惠帝,僅得中主,雖衍百千,何從而亂天下乎?盧杞之奸,固足以敗國,然而不學無文,容貌不足以動人,言語不足以眩世,非德宗之鄙暗,亦何從而用之。
由是言之,二公之料二子,亦容有未必然也。
今有人口誦孔、老之言,身履夷、齊之行,收召好名之士、不得志之人,相與造作言語,私立名字,以為顔淵、孟轲複出,而陰賊險狠與人異趣,是王衍、盧杞合而為一人也,其禍豈可勝言哉。
夫面垢不忘洗,衣垢不忘浣,此人之至情也。
今也不然,衣巨虜之衣,食犬彘之食,囚首喪面而談《詩》、《書》,此豈其情也哉?凡事之不近人情者,鮮不為大奸慝,豎刁、易牙、開方是也。
以蓋世之名而濟其未形之患,雖有願治之主、好賢之相,猶将舉而用之,則其為天下患必然而無疑者,非特二子之比也。
孫子曰:“善用兵者無赫赫之功。
”使斯人而不用也,則吾言為過,而斯人有不遇之歎,孰知禍之至于此哉?不然,天下将被其禍,而吾獲知言之名,悲夫! ○蘇轼-魯隐公論 公子翚請殺桓公以求太宰。
隐公曰:“為其少故也,吾将授之矣。
使營菟裘,吾将老焉。
”翚懼,反谮公于桓公而弑之。
蘇子曰:盜以兵拟人,人必殺之。
夫豈獨其所拟,塗之人皆捕擊之矣。
塗之人與盜非仇也,以為不擊,則盜且并殺己也。
隐公之智,曾不若是塗之人也,哀哉!隐公,惠公繼室之子也。
其為非嫡,與桓均爾,而長于桓。
隐公追先君之志而授國焉,可不謂仁乎?惜乎其不敏于智也。
使隐公誅暈而讓桓,雖夷、齊何以尚茲。
骊姬欲殺申生而難裡克,則優施來之;二世欲殺扶蘇而難李斯,則趙高來之。
此二人之智,若出一人,而其受禍亦不少異。
裡克不免于惠公之誅,李斯不免于二世之虐,皆無足哀者。
吾獨表而出之,以為世戒。
君子之為仁義也,非有計于利害。
然君子之所為,義利常兼,而小人反是。
李斯聽趙高之謀,非其本意,獨畏蒙氏之奪其位,故勉而聽高。
使斯聞高之言,即召百官,陳六師而斬之,其德于扶蘇,豈有既乎?何蒙氏之是憂?釋此不為,而具五刑于市,非下愚而何? 嗚呼!亂臣賊子,猶蝮蛇也。
其所螫草木,猶足以殺人,況其所噬齧者欤?鄭小同為高貴鄉公侍中,嘗詣司馬師。
師有密疏未屏也,如廁還,問小同:“見吾疏乎?”曰:“不見。
”師曰:“甯我負卿,無卿負我。
”遂鸩之。
王允之從王敦夜飲,辭醉先寝。
敦與錢風謀逆,允之已醒,悉聞其言,慮敦疑己,遂大吐,衣面皆污。
敦果照視之,見允之卧吐中,乃已,哀哉小同,殉哉岌岌乎允之也!孔子曰:“危邦不入,亂邦不居。
”有以也夫! 吾讀史,得魯隐公、晉裡克、秦李斯、鄭小同、王允之五人,感其所遇禍福如此,故特書其事。
後之君子,可以覽觀焉。
○蘇轼-戰國任俠論 春秋之末,至于戰國,諸侯卿相皆争養士。
自謀夫說客、談天雕龍、堅白同異之流,下至擊劍扛鼎、雞鳴狗盜之徒,莫不賓禮。
靡衣玉食以館于上者,何可勝數。
越王勾踐有君子六千人。
魏無忌、齊田文、趙勝、黃歇、呂不韋,皆有客三千人。
而田文招緻任俠奸人六萬家于薛。
齊稷下談者亦千人。
魏文侯、燕昭王、太子丹,皆緻客無數。
下至秦漢之間,張耳、陳餘号多士,賓客厮養,皆天下豪傑。
而田橫亦有士五百人。
其略見于傳記者如此。
度其餘,當倍官吏而半農夫也。
此皆奸民蠹國者,民何以支,而國何以堪乎? 蘇子曰:此先王之所不能免也。
國之有奸也,猶鳥獸之有猛鸷,昆蟲之有毒螫也。
區處條理,使各安其處,則有之矣。
鋤而盡去之,則無是道也。
吾考之世變,知六國之所以久存,而秦之所以速亡者,蓋出于此,不可以不察也。
夫智、勇、辯、力,此四者,皆天民之秀傑者也,類不能惡衣食以養人,皆役人以自養者也。
故先王分天下之富貴,與此四者共之。
此四者不失職,則民靖矣。
四者雖異,先王因俗設法,使出于一。
三代以上,出于學;戰國至秦,出于客;漢以後,出于郡縣吏;魏、晉以來,出于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于科舉。
雖不盡然,取其多者論之。
六國之君,虐用其民,不減始皇、二世,然當是時,百姓無一人叛者,以凡民之秀傑者,多以客養之,不失職也。
其力耕以奉上,皆椎魯無能為者,雖欲怨叛而莫為之先,此其所以少安而不即亡也。
始皇初欲逐客,用李斯之言而止。
既并天下,則以客為無用,于是任法而不任人,謂民可以恃法而治,謂吏不必才,取能守吾法而已。
故堕名城,殺豪傑,民之秀異者散而歸田畝,向之食于四公子、呂不韋之徒者,皆安歸哉?不知其能槁項黃馘以老死于布褐乎?抑将辍耕太息以俟時也?秦之亂雖成于二世,然使始皇知畏此四人者,有以處之,使不失職,秦之亡不至若是速也。
縱百萬虎狼于山林而饑渴之,不知其将噬人,世以始皇為智,吾不信也。
楚、漢之禍,生民盡矣,豪傑宜無幾,而代相陳,從車千乘,蕭、曹為政,莫之禁也。
至文、景、武之世,法令至密,然吳濞、淮南、梁王、魏其、武安之流,皆争緻賓客,世主不問也。
豈懲秦之禍,以為爵祿不能盡縻天下士,故少寬之使得或出于此也邪? 若夫先王之政,則不然,曰:“君子學道則愛人,小人學道則易使也。
”嗚呼!此豈秦漢之所及也哉。
○蘇轼-韓非論 聖人之所為惡夫異端,盡力而排之者,非異端之能亂天下,而天下之亂所由出也。
昔周之衰,有老聃、莊周、列禦寇之徒,更為虛無淡泊之言,而治其猖狂浮遊之說,紛纭颠倒,而卒歸于無有。
由其道者,蕩然莫得其當,是以忘乎富貴之樂,而齊乎死生之分。
此不得志于天下,高世遠舉之人,所以放心而無憂。
雖非聖人之道,而其用意,固亦無惡于天下。
自老聃之死百餘年,有商鞅、韓非,著書言治天下無若刑名之賢。
及秦用之,終于勝、廣之亂。
教化不足而法有餘,秦以不祀,而天下被其毒。
後世之學者,知申、韓之罪,而不知老聃、莊周之使然。
何者?仁義之道,起于夫婦、父子、兄弟相愛之間;而禮樂刑政之原,出于君臣上下相忌之際。
相愛則有所不忍,相忌則有所不敢。
不敢與不忍之心合,而後聖人之道得存乎其中。
今老聃、莊周論君臣父子之間,泛泛乎若萍遊于江湖而适相值也。
夫是以父不足愛,而君不足忌。
不忌其君,不愛其父,則仁不足以懷,義不足以勸,禮樂不足以化。
此四者皆不足用,而欲置天下于無有。
夫無有,豈誠足以治天下哉!商鞅、韓非求為其說而不得,得其所以輕天下而齊萬物之術,是以敢為殘忍而無疑。
今夫不忍殺人,而不足以為仁,而仁亦不足以治民。
則是殺人不足以為不仁,而不仁亦不足以亂天下。
如此,則舉天下惟吾之所為,刀鋸斧钺,何施而不可?昔者夫子未嘗一日易其言,雖天下之小物,亦莫不有所畏。
今其視天下眇然若不足為者,此其所以輕殺人與! 太史遷曰:“申子卑卑,施于名實。
韓子引繩墨,切事情,明是非,其極慘核少恩,皆原于道德之意。
”嘗讀而思之。
事固有不相謀而相感者,莊、老之後,其禍為申、韓。
由三代之衰至于今,凡所以亂聖人之道者,其弊固已多矣,而未知其所終。
奈何其不為之所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