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論著之屬二
關燈
小
中
大
曰:“纣有臣億萬,惟億萬心;周有臣三千,惟一心。
”纣之時,億萬人各異心,可謂不為朋矣,然纣以亡國。
周武王之臣三千人為一大朋,而周用以興。
後漢獻帝時,盡取天下名士囚禁之,目為黨人。
及黃巾賊起,漢室大亂,後方悔悟,盡解黨人而釋之,然已無救矣。
唐之晚年,漸起朋黨之論。
及昭宗時,盡殺朝之名士,或投之黃河,曰:“此輩清流,可投濁流。
”而唐遂亡矣。
夫前世之主,能使人人異心不為朋,莫如纣;能禁絕善人為朋,莫如漢獻帝;能誅戮清流之朋,莫如唐昭宗之世。
然皆亂亡其國。
更相稱美推讓而不自疑,莫如舜之二十二人,舜亦不疑而皆用之。
然而後世不诮舜為二十二人朋黨所欺,而稱舜為聰明之聖者,以能辨君子與小人也。
周武之世,舉其國之臣三千人共為一朋,自古為朋之多且大莫如周,然周用此以興者,善人雖多而不厭也。
夫興亡治亂之迹,為人君者可以鑒矣。
○周敦頤-通書 通書·誠上第一 誠者,聖人之本。
大哉幹元,萬物資始,誠之源也。
幹道變化,各正性命,誠斯立焉,純粹至善者也。
故曰: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
元亨,誠之通;利貞,誠之複。
大哉《易》也,性命之源乎! 通書·誠下第二 聖,誠而已矣。
誠,五常之本,百行之源也。
靜無而動有,至正而明達也。
五常百行,非誠非也,邪暗塞也,故誠則無事矣。
至易而行難,果而确,無難焉。
故曰:一日克己複禮,天下歸仁焉。
通書·誠幾德第三 誠無為,幾善惡,德愛曰仁,宜曰義,理曰禮,通曰智,守曰信;性焉安焉之謂聖,複焉執焉之謂賢,發微不可見、充周不可窮之謂神。
通書·聖第四 寂然不動者,誠也;感而遂通者,神也;動而未形、有無之間者,幾也。
誠精故明,神應故妙,幾微故幽。
誠、神、幾,曰聖人。
通書·慎動第五 動而正曰道,用而和曰德。
匪仁,匪義,匪禮,匪智,匪信,悉邪也!邪動,辱也。
甚焉,害也。
故君子慎動。
通書·道第六 聖人之道,仁義中正而已矣。
守之貴,行之利,廓之配天地。
豈不易簡?豈為難知?不守,不行,不廓耳! 通書·師第七 或問曰:“曷為天下善?”曰:“師”。
曰:“何謂也?”曰:“性者,剛柔善惡,中而已矣。
”不達。
曰:“剛,善:為義,為直,為斷,為嚴毅,為幹固;惡:為猛,為隘,為強梁。
柔,善:為慈,為順,為巽;惡:為懦弱,為無斷,為邪佞。
惟中也者,和也,中節也,天下之達道也,聖人之事也。
故聖人立教,俾人自易其惡,自至其中而止矣。
故先覺覺後覺,暗者求于明,而師道立矣。
師道立,則善人多。
善人多,則朝廷正,而天下治矣。
通書·幸第八 人之生,不幸不聞過,大不幸無恥。
必有恥則可教,聞過則可賢。
通書·思第九 《洪範》曰:思曰睿,睿作聖。
無思,本也;思通,用也。
幾動于彼,誠動于此。
無思而無不通為聖人,不思則不能通微,不睿則不能無不通。
是則無不通生于通微,通微生于思。
故思者,聖功之本,而吉兇之機也。
《易》曰:“君子見幾而作,不俟終日。
”又曰:“知幾,其神乎! 通書·志第十 聖希天,賢希聖,士希賢。
伊尹、顔淵,大賢也。
伊尹恥其君不為堯、舜,一夫不得其所,若撻于市;顔淵不遷怒,不貳過,三月不違仁。
志伊尹之所志,學顔子之所學,過則聖,及則賢,不及則亦不失于令名。
通書·順化第十一 天以陽生萬物,以陰成萬物。
生,仁也;成,義也。
故聖人在上,以仁育萬物,以義正萬民。
天道行而萬物順,聖德修而萬民化。
大順大化,不見其迹、莫知其然之謂神。
故天下之衆,本在一人。
道豈遠乎哉?術豈多乎哉? 通書·治第十二 十室之邑,人人提耳,而教且不及,況天下之廣、兆民之衆哉?曰:純其心而已矣。
仁、義、禮、智四者,動靜、言貌、視聽無違之謂純。
心純則賢才輔,賢才輔則天下治。
純心要矣,用賢急焉。
通書·禮樂第十三 禮,理也;樂,和也,陰陽理而後和。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婦婦,各得其理然後和,故禮先而樂後。
通書·務實第十四 實勝,善也;名勝,恥也。
故君子進德修業,孳孳不息,務實勝也;德業有未着,則恐恐然畏人知,遠恥也。
小人則僞而已。
故君子日休,小人日憂。
通書·愛敬第十五 有善不及,曰:“不及則學焉。
”問曰:“有不善?”曰:“不善則告之不善,且勸曰:‘庶幾有改乎,斯為君子。
’有善一,不善二,則學其一勸其二。
有語曰:‘斯人有是之不善,非大惡也?’則曰:‘孰無過?焉知其不能改?改則為君子矣!不改,為惡惡者。
天惡之。
彼豈無畏耶?烏知其不能改?”故君子悉有衆善,無弗愛且敬焉。
通書·動靜第十六 動而無靜,靜而無動,物也;動而無動,靜而無靜,神也。
動而無動,靜而無靜,非不動不靜也。
物則不通,神妙萬物。
水陰根陽,火陽根陰。
五行陰陽,陰陽太極,四時運行,萬物終始。
混兮辟兮,其無窮兮。
通書·樂上第十七 古者,聖王制禮法,修教化。
三綱正,九疇叙,百姓大和,萬物鹹若。
乃作樂以宣八風之氣,以平天下之情。
故樂聲淡而不傷,和而不淫。
入其耳,感其心,莫不淡且和焉。
淡則欲心平,和則燥心釋。
優柔平中,德之盛也;天下化中,治之至也。
是謂道配天地,古之極也。
後世禮法不修,政刑苛紊,縱欲敗度,下民困苦。
謂古樂不足聽也,代變新聲,妖淫愁怨,導欲增悲,不能自止。
故有賊君棄父、輕生敗倫、不可禁者矣。
嗚呼!樂者,古以平心,今以助欲;古以宣化,今以長怨。
不複古禮,不變今樂,而欲至治者,遠矣! 通書·樂中第十八 樂者,本乎政也。
政善民安,則天下之心和。
故聖人作樂,以宣暢其和心,達于天地,天地之氣,感而大和焉。
天地和則萬物順,故神隻格,鳥獸馴。
通書·樂下第十九 樂聲淡,則聽心平;樂辭善,則歌者慕。
故風移而俗易矣。
妖聲豔辭之化也,亦然。
通書·聖學第二十 “聖可學乎?”曰:“可。
”曰:“有要乎?”曰:“有。
”“請問焉。
”曰:“一為要。
一者,無欲也。
無欲。
則靜虛動直。
靜虛則明,明則通;動直則公,公則溥。
明通公溥。
庶矣乎!” 通書·公明第二十一 公于己者公于人,未有不公于己而能公于人也。
明不至,則疑生。
明。
無疑也。
謂能疑為明。
何啻千裡! 通書·理性命第二十二 阙彰阙微。
匪靈弗瑩,剛善剛惡,柔亦如之,中焉止矣。
二氣五行,化生萬物:五殊二實,二本則一。
是萬為一,一實為萬;萬一各正,大小有定。
通書·顔子第二十三 顔子,一箪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而不改其樂。
夫富貴,人所愛也,顔子不愛不求,而樂乎貧者,獨何心哉?天地間有至貴至愛可求而異乎彼者,見其大而忘其小焉爾!見其大則心泰,心泰則無不足,無不足則富貴貧賤處之一也。
處之一,則能化而齊,故顔子亞聖。
通書·師友第二十四 天地間,至尊者道,至貴者德而已矣。
至難者得人,人而至難得者,道德有于身而已矣。
求人至難得者有于身,非師友則不可得也已。
通書·師友下第二十五 道義者,身有之,則貴且尊。
人生而蒙,長無師友則愚。
是道義由師友有之,而得貴且尊,其義不亦重乎!其聚不亦樂乎! 通書·過第二十六 仲由喜聞過,令名無窮焉。
今人有過,不喜人規,如護疾而忌醫,甯滅其身而無悟也。
噫! 通書·勢第二十七章 天下,勢而已矣。
勢,輕重也。
極重不可反。
識其重而亟反之,可也。
反之,力也。
識不早,力不易也。
力而不競,天也;不識不力,人也。
天乎?人也,何尤! 通書·文辭第二十八 文,所以載道也。
輪轅飾而人弗庸,徒飾也,況虛車乎?文辭,藝也;道德,實也。
笃其實,而藝者書之,美則愛,愛則傳焉。
賢者得以學而至之,是為教。
故曰:“言之無文,行之不遠。
然不賢者,雖父兄臨之,師保勉之,不學也,強之不從也。
不知務道德,而第以文辭為能者,藝焉而已。
噫!弊也久矣! 通書·聖蘊第二十九 不憤不啟;不悱不發。
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複也。
子曰:“予欲無言,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
”然則聖人之蘊,微顔子殆不可見。
發聖人之蘊,教萬世無窮者,顔子也。
聖同天,不亦深乎!常人有一聞知,恐人不速知其有也,急人知而名也,薄亦甚矣! 通書·精蘊第三十 聖人之精,畫卦以示;聖人之蘊,因卦以發。
卦不畫,聖人之精不可得而見;微卦,聖人之蘊殆不可悉得而聞。
《易》,何止五經之源?其天地鬼神之奧乎! 通書·幹損益動第三十一 君子幹幹不息于誠,然必懲忿窒欲、遷善改過而後至。
幹之用,其善是,損益之大莫是過,聖人之旨深哉!“吉兇悔吝生乎動”。
噫!吉一而已,動可不慎乎! 通書·家人睽複無妄第三十二 冶天下有本,身之謂也;治天下有則,家之謂也。
本必端,端本誠心而已矣,則必善,善則,和親而已矣。
家難而天下易,家親而天下疏也。
家人離,必起于婦人。
故睽次家人,以二女同居而志不同行也。
堯所以厘降二女于妫汭,舜可襌乎?吾茲試矣。
是治天下觀于家,治家觀身而已矣。
身端,心誠之謂也。
誠心複其不善之動而已矣。
不善之動,妄也;妄複則無妄矣;無妄則誠矣。
故無妄次複,而曰先王以茂對時育萬物,深哉! 通書·富貴第三十三 君子以道充為貴,身安為富,故常泰無不足。
而铢視軒冕,塵視金玉,其重無加焉爾! 通書·陋第三十四 聖人之道,入乎耳,存乎心,蘊之為德行,行之為事業。
彼以文辭而已者,陋矣! 通書·拟議第三十五 至誠則動,動則變,變則化。
故曰:拟之而後言,議之而後動,拟議以成其變化。
通書·刑第三十六 天以春生萬物,止之以秋。
物之生也,既成矣,不止則過焉,故得秋以成。
聖人之法天,以政養萬民,肅之以刑。
民之盛也,欲動情勝,利害相攻,不止則賊滅無倫焉。
故得刑以冶。
情僞微暧,其變千狀。
苟非中正明達果斷者,不能治也。
《訟》卦曰:“利見大人,”以剛得中也。
《噬嗑》曰:“利用獄”。
以動而明也。
嗚呼!天下之廣,主刑者,民之司命也。
任用可不慎乎! 通書·公第三十七 聖人之道,至公而已矣。
或曰:“何謂也?”曰“天地至公而已矣。
” 通書·孔子上第三十八 《春秋》,正王道,明大法也,孔子為後世王者而修也。
亂臣賊子,誅死者于前,所以懼生者于後也。
宜乎萬世無窮,王祀夫子,報德報功之無盡焉! 通書·孔子下第三十九 道德高厚,教化無窮,實與天地參而四時同,其惟孔子乎? 通書·蒙艮第四十 童蒙求我,我正果行,如筮焉。
筮,叩神也,再三則渎矣,渎則不告也。
我正果行,如筮焉。
筮,叩神也,再三則渎矣,渎則不告也。
山下出泉,靜而清也。
汨則亂,亂不決也,慎哉,其惟時中乎!艮其背,背非見也;靜則止,止非為也,為不止矣。
其道也深乎! ○張載-西銘 乾稱父,坤稱母;予茲藐焉,乃混然中處。
故天地之塞,吾共體;天地之帥,吾其性。
民吾同胞,物吾與也。
大君者,吾父母宗子;其大臣,宗子之家相也。
尊高年,所以長其長;慈孤弱,所以幼吾幼。
聖其合德,賢其秀也。
凡天下疲癃殘疾、惸獨鳏寡,皆吾兄弟之颠連而無告者也。
于時保之,子之翼也;樂且不憂,純乎孝者也。
違曰悖德,害仁曰賊;濟惡者不才,其踐形,唯肖者也。
知化則善述其事,窮神則善繼其志。
不愧屋漏為無忝,存心養性為匪懈。
惡旨酒,崇伯子之顧養;育英才,颍封人之錫類。
不弛勞而底豫,舜其功也;無所逃而待烹,申生其恭也。
體其受而歸全者,參乎!勇于從而順令者,伯奇也。
富貴福澤,将厚吾之生也;貧賤憂戚,庸玉女于成也。
存,吾順事,沒,吾甯也。
○張載-東銘 戲言出于思也,戲動作于謀也。
發乎聲,見乎四支,謂非己心,不明也;欲人無己疑,不能也。
過言非心也,過動非誠也。
失于聲,缪迷其四體,謂己當然,自誣也;欲他人己從,誣人也。
或者以出于心者歸咎為己戲,失于思者自誣為己誠,不知戒其出汝者,歸咎其不出汝者,長傲且遂非,不知孰甚焉! ○司馬光-漢中王即皇帝位論 天生烝民,其勢不能自治,必相與戴君以治之。
苟能禁暴除害以保全其生,賞善罰惡使不至于亂,斯可謂之君矣。
是以三代之前,海内諸侯,何啻萬國,有民人、社稷者,通謂之君。
合萬國而君之,立法度,班号令,而天下莫敢違者,乃謂之王。
王德既衰,強大之國能帥諸侯以尊天子者,則謂之霸。
故自古天下無道,諸侯力争,或曠世無王者,固亦多矣。
秦焚書坑儒,漢興,學者始推五德生、勝,以秦為閏位,在木火之間,霸而不王,于是正閏之論興矣。
及漢室颠覆,三國鼎跱。
晉氏失馭,五胡雲擾。
宋、魏以降,南北分治,各有國史,互相排黜,南謂北為索虜,北謂南為島夷。
朱氏代唐,四方幅裂,朱邪入汴,比之窮、新,運曆年紀,皆棄而不數,此皆私己之偏辭,非大公之通論也。
臣愚誠不足以識前代之正閏,竊以為苟不能使九州合為一統,皆有天子之名,而無其實者也。
雖華夷仁暴,大小強弱,或時不同,要皆與古之列國無異,豈得獨尊獎一國謂之正統,而其馀皆為僣僞哉!若以自上相授受者為正邪,則陳氏何所授?拓跋氏何所受?若以居中夏者為正邪,則劉、石、慕容、苻、姚、赫連所得之土,皆五帝、三王之舊都也。
若有以道德者為正邪,則蕞爾之國,必有令主,三代之季,豈無僻王!是以正閏之論,自古及今,未有能通其義,确然使人不可移奪者也。
臣今所述,止欲叙國家之興衰,著生民之休戚,使觀者自擇其善惡得失,以為勸戒,非若《春秋》立褒貶之法,拔亂世反諸正也。
正閏之際,非所敢知,但據其功業之實而言之。
周、秦、漢、晉、隋、唐,皆嘗混壹九州,傳祚于後,子孫雖微弱播遷,猶承祖宗之業,有紹複之望,四方與之争衡者,皆其故臣也,故全用天子之制以臨之。
其馀地醜德齊,莫能相壹,名号不異,本非君臣者,皆以列國之制處之,彼此鈞敵,無所抑揚,庶幾不誣事實,近于至公。
然天下離析之際,不可無歲、時、月、日以識事之先後。
據漢傳于魏而晉受之,晉傳于宋以至于陳而隋取之,唐傳于梁以至于周而大宋承之,故不得不取魏、宋、齊、梁、陳、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年号,以紀諸國之事,非尊此而卑彼,有正閏之辨也。
昭烈之漢,雖雲中山靖王之後,而族屬疏遠,不能紀其世數名位,亦猶宋高祖稱楚元王後,南唐烈祖稱吳王恪後,是非難辨,故不敢以光武及晉元帝為比,使得紹漢氏之遺統也。
○蘇洵-易論 聖人之道,得禮而信,得《易》而尊。
信之而不可廢,尊之而不敢廢,故聖人之道所以不廢者,禮為之明而《易》為之幽也。
生民之初,無貴賤,無尊卑,無長幼,不耕而不,不蠶而不寒,故其民逸。
民之苦勞而樂逸也,若水之走下。
而聖人者,獨為之君臣,而使天下貴役賤;為之父子,而使天下尊役卑;為之兄弟,而使天下長役幼;蠶而後衣,耕而後食,率天下而勞之。
一聖人之力固非足以勝天下之民之衆,而其所以能奪其樂而易之以其所苦,而天下之民亦遂肯棄逸而即勞,欣然戴之以為君師,而遵蹈其法制者,禮則使然也。
聖人之始作禮也,其說曰:天下無貴賤,無尊卑,無長幼,是人之相殺無已也。
不耕而食鳥獸之肉,不蠶而衣鳥獸之皮,是鳥獸與人相食無已也。
有貴賤,有尊卑,有長幼,則人不相殺。
食吾之所耕,而衣吾之所蠶,則鳥獸與人不相食。
人之好生也甚于逸,而惡死也甚于勞,聖人奪其逸死而與之勞生,此雖三尺豎子知所趨避矣。
故其道之所以信于天下而不可廢者,禮為之明也。
雖然,明則易達,易達則亵,亵則易廢。
聖人懼其道之廢,而天下複于亂也,然後作《易》。
觀天地之象以為爻,通陰陽之變以為卦,考鬼神之情以為辭。
探之茫茫,索之冥冥,童而習之,白首而不得其源。
故天下視聖人如神之幽,如天之高,尊其人而其教亦随而尊。
故其道之所以尊于天下而不敢廢者,《易》為之幽也。
凡人之所以見信者,其中無所不可測者也。
人之所以獲尊者,其中有所不可窺者也。
是以禮無所不可測,而《易》有所不可窺,故天下之人信聖人之道而尊之。
不然,則《易》者豈聖人務為新奇秘怪以誇後世耶? 聖人不因天下之至神,則無所施其教。
蔔筮者,天下之至神也。
而蔔者,聽乎天而人不預焉者也,筮者決之天而營之人者也。
龜,漫而無理者也,灼荊而鑽之,方功義弓,惟其所為,而人何預焉?聖人曰:是純乎天技耳,技何所施吾教?于是取筮。
夫筮之所以或為陽、或為陰者,必自分而為二始;卦一,吾知其為一而卦之也;揲之以四,吾知其為四而揲之也;歸奇于扌力,吾知其為一、為二、為三、為四而歸之也,人也。
分而為二,吾不知其為幾而分之也,天也。
聖人曰:是天人參焉,道也,道有所施吾教矣。
于是因而作《易》以神天下之耳目,而其道遂尊而不廢。
此聖人用其機權以持天下之心,而濟其道于不窮也。
○蘇洵-書論 風俗之變,聖人為之也。
聖人因風俗之變而用其權。
聖人之權
”纣之時,億萬人各異心,可謂不為朋矣,然纣以亡國。
周武王之臣三千人為一大朋,而周用以興。
後漢獻帝時,盡取天下名士囚禁之,目為黨人。
及黃巾賊起,漢室大亂,後方悔悟,盡解黨人而釋之,然已無救矣。
唐之晚年,漸起朋黨之論。
及昭宗時,盡殺朝之名士,或投之黃河,曰:“此輩清流,可投濁流。
”而唐遂亡矣。
夫前世之主,能使人人異心不為朋,莫如纣;能禁絕善人為朋,莫如漢獻帝;能誅戮清流之朋,莫如唐昭宗之世。
然皆亂亡其國。
更相稱美推讓而不自疑,莫如舜之二十二人,舜亦不疑而皆用之。
然而後世不诮舜為二十二人朋黨所欺,而稱舜為聰明之聖者,以能辨君子與小人也。
周武之世,舉其國之臣三千人共為一朋,自古為朋之多且大莫如周,然周用此以興者,善人雖多而不厭也。
夫興亡治亂之迹,為人君者可以鑒矣。
○周敦頤-通書 通書·誠上第一 誠者,聖人之本。
大哉幹元,萬物資始,誠之源也。
幹道變化,各正性命,誠斯立焉,純粹至善者也。
故曰: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
元亨,誠之通;利貞,誠之複。
大哉《易》也,性命之源乎! 通書·誠下第二 聖,誠而已矣。
誠,五常之本,百行之源也。
靜無而動有,至正而明達也。
五常百行,非誠非也,邪暗塞也,故誠則無事矣。
至易而行難,果而确,無難焉。
故曰:一日克己複禮,天下歸仁焉。
通書·誠幾德第三 誠無為,幾善惡,德愛曰仁,宜曰義,理曰禮,通曰智,守曰信;性焉安焉之謂聖,複焉執焉之謂賢,發微不可見、充周不可窮之謂神。
通書·聖第四 寂然不動者,誠也;感而遂通者,神也;動而未形、有無之間者,幾也。
誠精故明,神應故妙,幾微故幽。
誠、神、幾,曰聖人。
通書·慎動第五 動而正曰道,用而和曰德。
匪仁,匪義,匪禮,匪智,匪信,悉邪也!邪動,辱也。
甚焉,害也。
故君子慎動。
通書·道第六 聖人之道,仁義中正而已矣。
守之貴,行之利,廓之配天地。
豈不易簡?豈為難知?不守,不行,不廓耳! 通書·師第七 或問曰:“曷為天下善?”曰:“師”。
曰:“何謂也?”曰:“性者,剛柔善惡,中而已矣。
”不達。
曰:“剛,善:為義,為直,為斷,為嚴毅,為幹固;惡:為猛,為隘,為強梁。
柔,善:為慈,為順,為巽;惡:為懦弱,為無斷,為邪佞。
惟中也者,和也,中節也,天下之達道也,聖人之事也。
故聖人立教,俾人自易其惡,自至其中而止矣。
故先覺覺後覺,暗者求于明,而師道立矣。
師道立,則善人多。
善人多,則朝廷正,而天下治矣。
通書·幸第八 人之生,不幸不聞過,大不幸無恥。
必有恥則可教,聞過則可賢。
通書·思第九 《洪範》曰:思曰睿,睿作聖。
無思,本也;思通,用也。
幾動于彼,誠動于此。
無思而無不通為聖人,不思則不能通微,不睿則不能無不通。
是則無不通生于通微,通微生于思。
故思者,聖功之本,而吉兇之機也。
《易》曰:“君子見幾而作,不俟終日。
”又曰:“知幾,其神乎! 通書·志第十 聖希天,賢希聖,士希賢。
伊尹、顔淵,大賢也。
伊尹恥其君不為堯、舜,一夫不得其所,若撻于市;顔淵不遷怒,不貳過,三月不違仁。
志伊尹之所志,學顔子之所學,過則聖,及則賢,不及則亦不失于令名。
通書·順化第十一 天以陽生萬物,以陰成萬物。
生,仁也;成,義也。
故聖人在上,以仁育萬物,以義正萬民。
天道行而萬物順,聖德修而萬民化。
大順大化,不見其迹、莫知其然之謂神。
故天下之衆,本在一人。
道豈遠乎哉?術豈多乎哉? 通書·治第十二 十室之邑,人人提耳,而教且不及,況天下之廣、兆民之衆哉?曰:純其心而已矣。
仁、義、禮、智四者,動靜、言貌、視聽無違之謂純。
心純則賢才輔,賢才輔則天下治。
純心要矣,用賢急焉。
通書·禮樂第十三 禮,理也;樂,和也,陰陽理而後和。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婦婦,各得其理然後和,故禮先而樂後。
通書·務實第十四 實勝,善也;名勝,恥也。
故君子進德修業,孳孳不息,務實勝也;德業有未着,則恐恐然畏人知,遠恥也。
小人則僞而已。
故君子日休,小人日憂。
通書·愛敬第十五 有善不及,曰:“不及則學焉。
”問曰:“有不善?”曰:“不善則告之不善,且勸曰:‘庶幾有改乎,斯為君子。
’有善一,不善二,則學其一勸其二。
有語曰:‘斯人有是之不善,非大惡也?’則曰:‘孰無過?焉知其不能改?改則為君子矣!不改,為惡惡者。
天惡之。
彼豈無畏耶?烏知其不能改?”故君子悉有衆善,無弗愛且敬焉。
通書·動靜第十六 動而無靜,靜而無動,物也;動而無動,靜而無靜,神也。
動而無動,靜而無靜,非不動不靜也。
物則不通,神妙萬物。
水陰根陽,火陽根陰。
五行陰陽,陰陽太極,四時運行,萬物終始。
混兮辟兮,其無窮兮。
通書·樂上第十七 古者,聖王制禮法,修教化。
三綱正,九疇叙,百姓大和,萬物鹹若。
乃作樂以宣八風之氣,以平天下之情。
故樂聲淡而不傷,和而不淫。
入其耳,感其心,莫不淡且和焉。
淡則欲心平,和則燥心釋。
優柔平中,德之盛也;天下化中,治之至也。
是謂道配天地,古之極也。
後世禮法不修,政刑苛紊,縱欲敗度,下民困苦。
謂古樂不足聽也,代變新聲,妖淫愁怨,導欲增悲,不能自止。
故有賊君棄父、輕生敗倫、不可禁者矣。
嗚呼!樂者,古以平心,今以助欲;古以宣化,今以長怨。
不複古禮,不變今樂,而欲至治者,遠矣! 通書·樂中第十八 樂者,本乎政也。
政善民安,則天下之心和。
故聖人作樂,以宣暢其和心,達于天地,天地之氣,感而大和焉。
天地和則萬物順,故神隻格,鳥獸馴。
通書·樂下第十九 樂聲淡,則聽心平;樂辭善,則歌者慕。
故風移而俗易矣。
妖聲豔辭之化也,亦然。
通書·聖學第二十 “聖可學乎?”曰:“可。
”曰:“有要乎?”曰:“有。
”“請問焉。
”曰:“一為要。
一者,無欲也。
無欲。
則靜虛動直。
靜虛則明,明則通;動直則公,公則溥。
明通公溥。
庶矣乎!” 通書·公明第二十一 公于己者公于人,未有不公于己而能公于人也。
明不至,則疑生。
明。
無疑也。
謂能疑為明。
何啻千裡! 通書·理性命第二十二 阙彰阙微。
匪靈弗瑩,剛善剛惡,柔亦如之,中焉止矣。
二氣五行,化生萬物:五殊二實,二本則一。
是萬為一,一實為萬;萬一各正,大小有定。
通書·顔子第二十三 顔子,一箪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而不改其樂。
夫富貴,人所愛也,顔子不愛不求,而樂乎貧者,獨何心哉?天地間有至貴至愛可求而異乎彼者,見其大而忘其小焉爾!見其大則心泰,心泰則無不足,無不足則富貴貧賤處之一也。
處之一,則能化而齊,故顔子亞聖。
通書·師友第二十四 天地間,至尊者道,至貴者德而已矣。
至難者得人,人而至難得者,道德有于身而已矣。
求人至難得者有于身,非師友則不可得也已。
通書·師友下第二十五 道義者,身有之,則貴且尊。
人生而蒙,長無師友則愚。
是道義由師友有之,而得貴且尊,其義不亦重乎!其聚不亦樂乎! 通書·過第二十六 仲由喜聞過,令名無窮焉。
今人有過,不喜人規,如護疾而忌醫,甯滅其身而無悟也。
噫! 通書·勢第二十七章 天下,勢而已矣。
勢,輕重也。
極重不可反。
識其重而亟反之,可也。
反之,力也。
識不早,力不易也。
力而不競,天也;不識不力,人也。
天乎?人也,何尤! 通書·文辭第二十八 文,所以載道也。
輪轅飾而人弗庸,徒飾也,況虛車乎?文辭,藝也;道德,實也。
笃其實,而藝者書之,美則愛,愛則傳焉。
賢者得以學而至之,是為教。
故曰:“言之無文,行之不遠。
然不賢者,雖父兄臨之,師保勉之,不學也,強之不從也。
不知務道德,而第以文辭為能者,藝焉而已。
噫!弊也久矣! 通書·聖蘊第二十九 不憤不啟;不悱不發。
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複也。
子曰:“予欲無言,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
”然則聖人之蘊,微顔子殆不可見。
發聖人之蘊,教萬世無窮者,顔子也。
聖同天,不亦深乎!常人有一聞知,恐人不速知其有也,急人知而名也,薄亦甚矣! 通書·精蘊第三十 聖人之精,畫卦以示;聖人之蘊,因卦以發。
卦不畫,聖人之精不可得而見;微卦,聖人之蘊殆不可悉得而聞。
《易》,何止五經之源?其天地鬼神之奧乎! 通書·幹損益動第三十一 君子幹幹不息于誠,然必懲忿窒欲、遷善改過而後至。
幹之用,其善是,損益之大莫是過,聖人之旨深哉!“吉兇悔吝生乎動”。
噫!吉一而已,動可不慎乎! 通書·家人睽複無妄第三十二 冶天下有本,身之謂也;治天下有則,家之謂也。
本必端,端本誠心而已矣,則必善,善則,和親而已矣。
家難而天下易,家親而天下疏也。
家人離,必起于婦人。
故睽次家人,以二女同居而志不同行也。
堯所以厘降二女于妫汭,舜可襌乎?吾茲試矣。
是治天下觀于家,治家觀身而已矣。
身端,心誠之謂也。
誠心複其不善之動而已矣。
不善之動,妄也;妄複則無妄矣;無妄則誠矣。
故無妄次複,而曰先王以茂對時育萬物,深哉! 通書·富貴第三十三 君子以道充為貴,身安為富,故常泰無不足。
而铢視軒冕,塵視金玉,其重無加焉爾! 通書·陋第三十四 聖人之道,入乎耳,存乎心,蘊之為德行,行之為事業。
彼以文辭而已者,陋矣! 通書·拟議第三十五 至誠則動,動則變,變則化。
故曰:拟之而後言,議之而後動,拟議以成其變化。
通書·刑第三十六 天以春生萬物,止之以秋。
物之生也,既成矣,不止則過焉,故得秋以成。
聖人之法天,以政養萬民,肅之以刑。
民之盛也,欲動情勝,利害相攻,不止則賊滅無倫焉。
故得刑以冶。
情僞微暧,其變千狀。
苟非中正明達果斷者,不能治也。
《訟》卦曰:“利見大人,”以剛得中也。
《噬嗑》曰:“利用獄”。
以動而明也。
嗚呼!天下之廣,主刑者,民之司命也。
任用可不慎乎! 通書·公第三十七 聖人之道,至公而已矣。
或曰:“何謂也?”曰“天地至公而已矣。
” 通書·孔子上第三十八 《春秋》,正王道,明大法也,孔子為後世王者而修也。
亂臣賊子,誅死者于前,所以懼生者于後也。
宜乎萬世無窮,王祀夫子,報德報功之無盡焉! 通書·孔子下第三十九 道德高厚,教化無窮,實與天地參而四時同,其惟孔子乎? 通書·蒙艮第四十 童蒙求我,我正果行,如筮焉。
筮,叩神也,再三則渎矣,渎則不告也。
我正果行,如筮焉。
筮,叩神也,再三則渎矣,渎則不告也。
山下出泉,靜而清也。
汨則亂,亂不決也,慎哉,其惟時中乎!艮其背,背非見也;靜則止,止非為也,為不止矣。
其道也深乎! ○張載-西銘 乾稱父,坤稱母;予茲藐焉,乃混然中處。
故天地之塞,吾共體;天地之帥,吾其性。
民吾同胞,物吾與也。
大君者,吾父母宗子;其大臣,宗子之家相也。
尊高年,所以長其長;慈孤弱,所以幼吾幼。
聖其合德,賢其秀也。
凡天下疲癃殘疾、惸獨鳏寡,皆吾兄弟之颠連而無告者也。
于時保之,子之翼也;樂且不憂,純乎孝者也。
違曰悖德,害仁曰賊;濟惡者不才,其踐形,唯肖者也。
知化則善述其事,窮神則善繼其志。
不愧屋漏為無忝,存心養性為匪懈。
惡旨酒,崇伯子之顧養;育英才,颍封人之錫類。
不弛勞而底豫,舜其功也;無所逃而待烹,申生其恭也。
體其受而歸全者,參乎!勇于從而順令者,伯奇也。
富貴福澤,将厚吾之生也;貧賤憂戚,庸玉女于成也。
存,吾順事,沒,吾甯也。
○張載-東銘 戲言出于思也,戲動作于謀也。
發乎聲,見乎四支,謂非己心,不明也;欲人無己疑,不能也。
過言非心也,過動非誠也。
失于聲,缪迷其四體,謂己當然,自誣也;欲他人己從,誣人也。
或者以出于心者歸咎為己戲,失于思者自誣為己誠,不知戒其出汝者,歸咎其不出汝者,長傲且遂非,不知孰甚焉! ○司馬光-漢中王即皇帝位論 天生烝民,其勢不能自治,必相與戴君以治之。
苟能禁暴除害以保全其生,賞善罰惡使不至于亂,斯可謂之君矣。
是以三代之前,海内諸侯,何啻萬國,有民人、社稷者,通謂之君。
合萬國而君之,立法度,班号令,而天下莫敢違者,乃謂之王。
王德既衰,強大之國能帥諸侯以尊天子者,則謂之霸。
故自古天下無道,諸侯力争,或曠世無王者,固亦多矣。
秦焚書坑儒,漢興,學者始推五德生、勝,以秦為閏位,在木火之間,霸而不王,于是正閏之論興矣。
及漢室颠覆,三國鼎跱。
晉氏失馭,五胡雲擾。
宋、魏以降,南北分治,各有國史,互相排黜,南謂北為索虜,北謂南為島夷。
朱氏代唐,四方幅裂,朱邪入汴,比之窮、新,運曆年紀,皆棄而不數,此皆私己之偏辭,非大公之通論也。
臣愚誠不足以識前代之正閏,竊以為苟不能使九州合為一統,皆有天子之名,而無其實者也。
雖華夷仁暴,大小強弱,或時不同,要皆與古之列國無異,豈得獨尊獎一國謂之正統,而其馀皆為僣僞哉!若以自上相授受者為正邪,則陳氏何所授?拓跋氏何所受?若以居中夏者為正邪,則劉、石、慕容、苻、姚、赫連所得之土,皆五帝、三王之舊都也。
若有以道德者為正邪,則蕞爾之國,必有令主,三代之季,豈無僻王!是以正閏之論,自古及今,未有能通其義,确然使人不可移奪者也。
臣今所述,止欲叙國家之興衰,著生民之休戚,使觀者自擇其善惡得失,以為勸戒,非若《春秋》立褒貶之法,拔亂世反諸正也。
正閏之際,非所敢知,但據其功業之實而言之。
周、秦、漢、晉、隋、唐,皆嘗混壹九州,傳祚于後,子孫雖微弱播遷,猶承祖宗之業,有紹複之望,四方與之争衡者,皆其故臣也,故全用天子之制以臨之。
其馀地醜德齊,莫能相壹,名号不異,本非君臣者,皆以列國之制處之,彼此鈞敵,無所抑揚,庶幾不誣事實,近于至公。
然天下離析之際,不可無歲、時、月、日以識事之先後。
據漢傳于魏而晉受之,晉傳于宋以至于陳而隋取之,唐傳于梁以至于周而大宋承之,故不得不取魏、宋、齊、梁、陳、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年号,以紀諸國之事,非尊此而卑彼,有正閏之辨也。
昭烈之漢,雖雲中山靖王之後,而族屬疏遠,不能紀其世數名位,亦猶宋高祖稱楚元王後,南唐烈祖稱吳王恪後,是非難辨,故不敢以光武及晉元帝為比,使得紹漢氏之遺統也。
○蘇洵-易論 聖人之道,得禮而信,得《易》而尊。
信之而不可廢,尊之而不敢廢,故聖人之道所以不廢者,禮為之明而《易》為之幽也。
生民之初,無貴賤,無尊卑,無長幼,不耕而不,不蠶而不寒,故其民逸。
民之苦勞而樂逸也,若水之走下。
而聖人者,獨為之君臣,而使天下貴役賤;為之父子,而使天下尊役卑;為之兄弟,而使天下長役幼;蠶而後衣,耕而後食,率天下而勞之。
一聖人之力固非足以勝天下之民之衆,而其所以能奪其樂而易之以其所苦,而天下之民亦遂肯棄逸而即勞,欣然戴之以為君師,而遵蹈其法制者,禮則使然也。
聖人之始作禮也,其說曰:天下無貴賤,無尊卑,無長幼,是人之相殺無已也。
不耕而食鳥獸之肉,不蠶而衣鳥獸之皮,是鳥獸與人相食無已也。
有貴賤,有尊卑,有長幼,則人不相殺。
食吾之所耕,而衣吾之所蠶,則鳥獸與人不相食。
人之好生也甚于逸,而惡死也甚于勞,聖人奪其逸死而與之勞生,此雖三尺豎子知所趨避矣。
故其道之所以信于天下而不可廢者,禮為之明也。
雖然,明則易達,易達則亵,亵則易廢。
聖人懼其道之廢,而天下複于亂也,然後作《易》。
觀天地之象以為爻,通陰陽之變以為卦,考鬼神之情以為辭。
探之茫茫,索之冥冥,童而習之,白首而不得其源。
故天下視聖人如神之幽,如天之高,尊其人而其教亦随而尊。
故其道之所以尊于天下而不敢廢者,《易》為之幽也。
凡人之所以見信者,其中無所不可測者也。
人之所以獲尊者,其中有所不可窺者也。
是以禮無所不可測,而《易》有所不可窺,故天下之人信聖人之道而尊之。
不然,則《易》者豈聖人務為新奇秘怪以誇後世耶? 聖人不因天下之至神,則無所施其教。
蔔筮者,天下之至神也。
而蔔者,聽乎天而人不預焉者也,筮者決之天而營之人者也。
龜,漫而無理者也,灼荊而鑽之,方功義弓,惟其所為,而人何預焉?聖人曰:是純乎天技耳,技何所施吾教?于是取筮。
夫筮之所以或為陽、或為陰者,必自分而為二始;卦一,吾知其為一而卦之也;揲之以四,吾知其為四而揲之也;歸奇于扌力,吾知其為一、為二、為三、為四而歸之也,人也。
分而為二,吾不知其為幾而分之也,天也。
聖人曰:是天人參焉,道也,道有所施吾教矣。
于是因而作《易》以神天下之耳目,而其道遂尊而不廢。
此聖人用其機權以持天下之心,而濟其道于不窮也。
○蘇洵-書論 風俗之變,聖人為之也。
聖人因風俗之變而用其權。
聖人之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