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論著之屬二
關燈
小
中
大
赤眉因之,西都荒毀,百姓流亡。
建武中,以馬援領隴西太守,讨叛羌,徙其餘種于關中,居馮翊、河東空地,而與華人雜處。
數歲之後,族類蕃息,既恃其肥強,且苦漢人侵之。
永初之元,騎都尉王弘使西域,發調羌、氏,以為行衛。
于是群羌奔駭,互相扇動,二州之戎,一時俱發,覆沒将守,屠破城邑。
鄧骘之征,棄甲委兵,輿屍喪師,前後相繼,諸戎遂熾,至于南入蜀漢,東掠趙、魏,唐突轵關,侵及河内。
及遣北軍中候朱寵将五營士于孟津距羌,十年之中,夷夏俱斃,任尚、馬賢僅乃克之。
此所以為害深重、累年不定者,雖由禦者之無方,将非其才,亦豈不以寇發心腹,害起肘腋,疢笃難療,瘡大遲愈之故哉!自此之後,餘燼不盡,小有際會,辄複侵叛。
馬賢忸忲,終于覆敗;段穎臨沖,自西徂樂。
雍州之戎,常為國患,中世之寇,惟此為大。
漢末之亂,關中殘滅。
魏興之初,與蜀分隔,疆埸之戎,一彼一此。
魏武皇帝令将軍夏侯妙才讨叛氏阿貴、千萬等,後因拔棄漢中,遂徙武都之種于秦川,欲以弱寇強國,扞禦蜀虜。
此蓋權宜之計,一時之勢,非所以為萬世之利也。
今者當之,已受其弊矣。
” 夫關中土沃物豐,厥田上上,加以泾、渭之流溉其舄鹵,鄭國、白渠灌浸相通,黍稷之饒,畝号一鐘,百姓謠詠其殷實,帝王之都每以為居,未聞戎狄宜在此土也。
非我族類,其心必異,戎狄志态,不與華同。
而因其衰弊,遷之畿服,士庶玩習,侮其輕弱,使其怨恨之氣毒于骨髓。
至于蕃育衆盛,則坐生其心。
以貪悍之性,挾憤怒之情,候隙乘便,辄為橫逆。
而居封域之内,無障塞之隔,掩不備之人,收散野之積,故能為禍滋擾,暴害不測。
此必然之勢,已驗之事也。
當今之宜,宜及兵威方盛,衆事未罷,徙馮翊、北地、新平、安定界内諸羌,著先零、罕并、析支之地;徙扶風、始平、京兆之氐,出還隴右,著陰平、武都之界。
廪其道路之糧,令足自緻,各附本種,反其舊土,使屬國、撫夷就安集之。
戎晉不雜,并得其所,上合往古即叙之義,下為盛世永久之規。
縱有猾夏之心,風塵之警,則絕遠中國,隔閡山河,雖為寇暴,所害不廣。
是以充國、子明能以數萬之衆制群羌之命,有征無戰,全軍獨克,雖有謀谟深計,廟勝遠圖,豈不以華夷異處,戎夏區别,要塞易守之故,得成其功也哉! 難者曰:方今關中之禍,暴兵二載,征戍之勞,老師十萬,水旱之害,薦饑累荒,疫疠之災,劄瘥夭昏。
兇逆既戮,悔惡初附,且款且畏,鹹懷危懼,百姓愁苦,異人同慮,望甯息之有期,若枯旱之思雨露,誠宜鎮之以安豫。
而子方欲作役起徒,興功造事,使疲悴之衆,徙自猜之寇,以無谷之人,遷乏食之虜,恐勢盡力屈,緒業不卒,羌戎離散,心不可一,前害未及弭,而後變複橫出矣。
答曰:羌戎狡猾,擅相号署,攻城野戰,傷害牧守,連兵聚衆,載離寒暑矣。
而今異類瓦解,同種土崩,老幼系虜,丁壯降散,禽離獸迸,不能相一。
子以此等為尚挾餘資,悔惡反善,懷我德惠而來柔附乎?将勢窮道盡,智力俱困,懼我兵誅以至于此乎?曰,無有餘力,勢窮道盡故也。
然則我能制其短長之命,而令其進退由己矣。
夫樂其業者不易事,安其居者無遷志。
方其自疑危懼,畏怖促遽,故可制以兵威,使之左右無違也。
迨其死亡散流,離逷未鸠,與關中之人,戶皆為仇,故可遐遷遠處,令其心不懷土也。
夫聖賢之謀事也,為之于未有,理之于未亂,道不著而平,德不顯而成。
其次則能轉禍為福,因敗為功,值困必濟,遇否能通。
今子遭弊事之終而不圖更制之始,愛易轍之勤而得覆車之軌,何哉?且關中之人百餘萬口,率其少多,戎狄居半,處之與遷,必須口實。
若有窮乏糁粒不繼者,故當傾關中之谷以全其生生之計,必無擠于溝壑而不為侵掠之害也。
今我遷之,傳食而至,附其種族,自使相贍,而秦地之人得其半谷,此為濟行者以廪糧,遺居者以積倉,寬關中之逼,去盜賊之原,除旦夕之損,建終年之益。
若憚暫舉之小勞,而忘永逸之弘策;惜日月之煩苦,而遺累世之寇敵,非所謂能開物成務,創業垂統,崇其拓迹,謀及子孫者也。
并州之胡,本實匈奴桀惡之寇也。
漢宣之世,凍餒殘破,國内五裂,後合為二,呼韓邪遂衰弱孤危,不能自存,依阻塞下,委質柔服。
建武中,南單于複來降附,遂令入塞,居于漠南,數世之後,亦辄叛戾,故何熙、梁槿戎車屢征。
中平中,以黃巾賊起,發調其兵,部衆不從,而殺羌渠。
由是於彌扶羅求助于漢,以讨其賊。
仍值世喪亂,遂乘釁而作,鹵掠趙、魏,寇至河南。
建安中,又使右賢王去卑誘質呼廚泉,聽其部落散居六郡。
鹹熙之際,以一部太強,分為三率。
泰始之初,又增為四。
于是劉猛内叛,連結外虜。
近者郝散之變,發于谷遠。
今五部之衆,戶至數萬,人口之盛,過于西戎。
然其天性骁勇,弓馬便利,倍于氐、羌。
若有不虞風塵之慮,則并州之域可為寒心。
荥陽句骊本居遼東塞外,正始中,幽州刺史毌丘儉伐其叛者,徙其餘種。
始徙之時,戶落百數,子孫孳息,今以千計,數世之後,必至殷熾。
今百姓失職,猶或亡叛,犬馬肥充,則有噬齧,況于夷狄,能不為變!但顧其微弱勢力不陳耳。
夫為邦者,患不在貧而在不均,憂不在寡而在不安。
以四海之廣,士庶之富,豈須夷虜在内,然後取足哉!此等皆可申谕發遣,還其本域,慰彼羁旅懷土之思,釋我華夏纖介之憂。
惠此中國,以綏四方,德施永世,于計為長。
○韓愈-原道 博愛之謂仁,行而宜之之謂義;由是而之焉之謂道,足乎己無待于外之謂德。
仁與義為定名,道與德為虛位。
故道有君子小人,而德有兇有吉。
老子之小仁義,非毀之也,其見者小也。
坐井而觀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
彼以煦煦為仁,孑孑為義,其小之也則宜。
其所謂道,道其所道,非吾所謂道也;其所謂德,德其所德,非吾所謂德也。
凡吾所謂道德雲者,合仁與義言之也,天下之公言也。
老子之所謂道德雲者,去仁與義言之也,一人之私言也。
周道衰,孔子沒,火于秦,黃、老于漢,佛于晉、魏、梁、隋之間。
其言道德仁義者,不入于楊,則入于墨;不入于老,則入于佛。
入于彼,必出于此。
入者主之,出者奴之;入者附之,出者之。
噫!後之人其欲聞仁義道德之說,孰從而聽之?老者曰:“孔子,吾師之弟子也。
”佛者曰:“孔子,吾師之弟子也。
”為孔子者,習聞其說,樂其誕而自小也,亦曰:“吾師亦嘗雲爾。
”不惟舉之于其口,而又筆之于其書。
噫!後之人雖欲聞仁義道德之說,其孰從而求之?甚矣,人之好怪也!不求其端,不訊其末,惟怪之欲聞。
古之為民者四,今之為民者六;古之教者處其一,今之教者處其三。
農之家一,而食粟之家六;工之家一,而用器之家六;賈之家一,而資焉之家六;奈之何民不窮且盜也! 古之時,人之害多矣。
有聖人者立,然後教之以相生養之道。
為之君,為之師,驅其蟲蛇禽獸,而處之中土。
寒然後為之衣,饑然後為之食。
木處而颠,土處而病也,然後為之宮室。
為之工以贍其器用,為之賈以通其有為之醫藥以濟其夭死,為之葬埋祭祀以長其恩愛,為之禮以次其先後,為之樂以宣其壹郁,為之政以率其怠倦,為之刑以鋤其強梗。
相欺也,為之符玺鬥斛權衡以信之,相奪也,為之城郭甲兵以守之。
害至而為之備,患生而為之防。
今其言曰:“聖人不死,大盜不止;剖鬥折衡,而民不争。
”嗚呼,其亦不思而已矣!如古之無聖人,人之類滅久矣。
何也?無羽毛鱗介以居寒熱也,無爪牙以争食也。
是故君者,出令者也;臣者,行君之令而緻之民者也;民者,出粟米麻絲、作器皿、通貨财,以事其上者也。
君不出令,則失其所以為君;臣不行君之令而緻之民,民不出粟米麻絲、作器皿、通貨财,以事其上,則誅。
今其法曰:“必棄而君臣,去而父子,禁而相生養之道。
”以求其所謂清淨寂滅者。
嗚呼!其亦幸而出于三代之後,不見黜于禹、湯、文、武、周公、孔子也;其亦不幸而不出于三代之前,不見正于禹、湯、文、武、周公、孔子也。
帝之與王,其号名殊,其所以為聖一也。
夏葛而冬裘,渴飲而饑食,其事殊,其所以為智一也。
今其言曰:“曷不為太古之無事?”是亦責冬之裘者曰:“曷不為葛之之易也?”責饑之食者曰:“曷不為飲之之易也?”《傳》曰:“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
”然則古之所謂正心而誠意者,将以有為也。
今也欲治其心,而外天下國家,滅其天常,子焉而不父其父,臣焉而不君其君,民焉而不事其事。
孔子之作《春秋》也,諸侯用夷禮則夷之,進于中國則中國之。
《經》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
”《詩》曰:“戎狄是膺,荊舒是懲。
”今也舉夷狄之法,而加之先王之教之上,幾何其不胥而為夷也! 夫所謂先王之教者,何也?博愛之謂仁,行而宜之之謂義,由是而之焉之謂道,足乎己無待于外之謂德。
其文,《詩》、《書》、《易》、《春秋》;其法,禮、樂、刑、政;其民,士、農、工、賈;其位,君臣、父子、師友、賓主、昆弟、夫婦;其服,麻絲;其居,宮室;其食,粟米、果蔬、魚肉。
其為道易明,而其為教易行也。
是故以之為己,則順而祥;以之為人,則愛而公;以之為心,則和而平;以之為天下國家,無所處而不當)。
是故生則得其情,死則盡其常,郊焉而天神假,廟焉而人鬼飨。
曰:斯道也,何道也?曰:斯吾所謂道也,非向所謂老與佛之道也。
堯以是傳之舜,舜以是傳之禹,禹以是傳之湯,湯以是傳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傳之孔子,孔子傳之孟轲。
轲之死,不得其傳焉。
荀與揚也,擇焉而不精,語焉而不詳。
由周公而上,上而為君,故其事行;由周公而下,下而為臣,故其說長。
然則如之何而可也?曰:不塞不流,不止不行。
人其人,火其書,廬其居,明先王之道以道之,鳏寡孤獨<疒發>疾者有養也。
其亦庶乎其可也。
○韓愈-原性 性也者,與生俱生也;情也者,接于物而生也。
性之品有三,而其所以為性者五;情之品有三,而其所以為情者七。
曰:何也?曰:性之品有上中下三。
上焉者,善焉而已矣;中焉者,可導而上下也;下焉者,惡焉而已矣。
其所以為性者五:曰仁、曰禮、曰信、曰義、曰智。
上焉者之于五也,主于一而行于四;中焉者之于五也,一不少有焉,則少反焉,其于四也混;下焉者之于五也,反于一而悖于四。
性之于情視其品。
情之品有上中下三,其所以為情者七:曰喜、曰怒、曰哀、曰懼、曰愛、曰惡、曰欲。
上焉者之于七也,動而處其中;中焉者之于七也,有所甚,有所亡,然而求合其中者也;下焉者之于七也,亡與甚,直情而行者也。
情之于性視其品。
孟子之言性曰:人之性善。
荀子之言性曰:人之性惡。
揚子之言性曰:人之性善惡混。
夫始善而進惡,與始惡而進善,與始也混而今也善惡,皆舉其中而遺其上下者也,得其一而失其二者也。
叔魚之生也,其母視之,知其必以賄死。
楊食我之生也,叔向之母聞其号也,知必滅其宗。
越椒之生也,子文以為大戚,知若敖氏之鬼不食也。
人之性果善乎?後稷之生也,其母無災,其始匍匐也,則岐岐然,嶷嶷然。
文王之在母也,母不憂;既生也,傅不勤;既學也,師不煩;人之性果惡乎?堯之朱,舜之均,文王之管、蔡,習非不善也,而卒為奸;瞽叟之舜,鲧之禹,習非不惡也,而卒為聖。
人之性善惡果混乎?故曰:三子之言性也,舉其中而遺其上下者也,得其一而失其二者也。
曰:然則性之上下者,其終不可移乎?曰:上之性,就學而愈明;下之性,畏威而寡罪;是故上者可教,而下者可制也,其品則孔子謂不移也。
曰:今之言性者異于此,何也?曰:今之言者,雜佛、老而言也;雜佛、老而言也者,奚言而不異? ○韓愈-原毀 古之君子,其責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輕以約。
重以周,故不怠;輕以約,故人樂為善。
聞古之人有舜者,其為人也,仁義人也。
求其所以為舜者,責于己曰:“彼人也,予人也;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早夜以思,去其不如舜者,就其如舜者。
聞古之人有周公者,其為人也,多才與藝人也。
求其所以為周公者,責于己曰:“彼人也,予人也;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早夜以思,去其不如周公者,就其如周公者。
舜,大聖人也,後世無及焉;周公,大聖人也,後世無及焉。
是人也,乃曰:“不如舜,不如周公,吾之病也。
”是不亦責于身者重以周乎!其于人也,曰:“彼人也,能有是,是足為良人矣;能善是,是足為藝人矣。
”取其一不責其二,即其新不究其舊,恐恐然惟懼其人之不得為善之利。
一善易修也,一藝易能也,其于人也,乃曰:“能有是,是亦足矣。
”曰:“能善是,是亦足矣。
”不亦待于人者輕以約乎! 今之君子則不然。
其責人也詳,其待己也廉。
詳,故人難于為善;廉,故自取也少。
己未有善,曰:“我善是,是亦足矣。
”己未有能,曰:“我能是,是亦足矣。
”外以欺于人,内以欺于心,未少有得而止矣,不亦待其身者已廉乎!其于人也,曰:“彼雖能是,其人不足稱也;彼雖善是,其用不足稱也。
”舉其一不計其十,究其舊不圖其新,恐恐然惟懼其人之有聞也。
是不亦責于人者已詳乎!夫是之謂不以衆人待其身,而以聖人望于人,吾未見其尊己也。
雖然,為是者有本有原,怠與忌之謂也。
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
吾常試之矣。
嘗試語于衆曰:“某,良士;某,良士。
”其應者,必其人之與也;不然,則其所疏遠不與同其利者也;不然,則其畏也。
不若是,強者必怒于言,懦者必怒于色矣。
又嘗語于衆曰:“某,非良士;某,非良士。
”其不應者,必其人之與也;不然,則其所疏遠不與同其利者也;不然,則其畏也。
不若是,強者必說于言,懦者必說于色矣。
是故事修而謗興,德高而毀來。
嗚呼!士之處此世,而望名譽之光,道德之行,難已! 将有作于上者,得吾說而存之,其國家可幾而理欤! ○韓愈-伯夷頌 士之特立獨行,适于義而已,不顧人之是非,皆豪傑之士,信道笃而自知明者也。
一家非之,力行而不惑者,寡矣;至于一國一州非之,力行而不惑者,蓋天下一人而已矣;若至于舉世非之,力行而不惑者,則千百年乃一人而已耳。
若伯夷者,窮天地、亘萬世而不顧者也。
昭乎日月不足為明,乎泰山不足為高,巍乎天地不足為容也!當殷之亡,周之興,微子賢也,抱祭器而去之;武王、周公,聖也,從天下之賢士,與天下之諸侯,而往攻之,未嘗聞有非之者也。
彼伯夷、叔齊者,乃獨以為不可。
殷既滅矣,天下宗周,彼二子乃獨恥食其粟,餓死而不顧。
由是而言,夫豈有求而為哉?信道笃而自知明也。
今世之所謂士者,一凡人譽之,則自以為有餘;一凡人沮之,則自以為不足。
彼獨非聖人,而自是如此。
夫聖人乃萬世之标{淮十}也。
餘故曰:若伯夷者,特立獨行,窮天地、亘萬世而不顧者也。
雖然,微二子,亂臣賊子接迹于後世矣。
○韓愈-獲麟解 麟之為靈昭昭也,詠于《詩》,書于《春秋》,雜出于傳記百家之書,雖婦人小子,皆知其為祥也。
然麟之為物,不畜于家,不恒有于天下。
其為形也不類,非若馬牛犬豕豺狼麋鹿然。
然則雖有麟,不可知其為麟也。
角者吾知其為牛,鬣者吾知其為馬,犬豕豺狼麋鹿,吾知其為犬豕豺狼麋鹿,惟麟也不可知。
不可知,則其謂之不祥也亦宜。
雖然,麟之出,必有聖人在乎位。
麟為聖人出也。
聖人者,必知麟,麟之果不為不祥也。
又曰:麟之所以為麟者,以德不以形。
若麟之出不待聖人,則謂之不祥也亦宜。
○韓愈-雜說四首 龍噓氣成雲,雲固弗靈于龍也。
然龍乘是氣,茫洋窮乎玄間,薄日月,伏光景,感震電,神變化,水下上,汩陵谷,雲亦靈怪矣哉!雲,龍之所能使為靈也;若龍之靈,則非雲之所能使為靈也。
然龍弗得雲,無以神其靈矣,失其所憑依,信不可欤!異哉,其所憑依,乃其所自為也。
《易》曰:“雲從龍。
”既曰龍,雲從之矣。
善醫者,不視人之瘠肥,察其脈之病否而已矣;善計天下者,不視天下之安危,察其紀綱之理亂而已矣。
天下者,人也;安危者,肥瘠也;紀綱者,脈也。
脈不病,雖瘠不害;脈病而肥者,死矣。
通于此說者,其知所以為天下乎!夏、殷、周之衰也,諸侯作而戰伐日行矣。
傳數十王而天下不傾者,紀綱存焉耳。
秦之王天下也,無分勢于諸侯,聚兵而焚之,傳二世而天下傾者,紀綱亡焉耳。
是故四支雖無故,不足恃也,脈而已矣;四海雖無事,不足矜也,紀綱而已矣。
憂其所可恃,懼其所可矜,善醫善計者,謂之天扶與之。
《易》曰:“視履考祥。
”善醫善計者為之。
談生之為《崔山君傳》,稱鶴言者,豈不怪哉!然吾觀于人,其能盡其性而不類于禽獸異物者希矣,将憤世嫉邪長往而不來者之所為乎?昔之聖者,其首有若牛者,其形有若蛇者,其喙有若鳥者,其貌有若蒙亻其者,彼皆貌似而心不同焉,可謂之非人邪?即有平肋曼膚,顔如渥丹,美而很者,貌則人,其心則禽獸,又惡可謂之人邪?然則觀貌之是非,不若論其心與其行事之可否為不失也。
怪神之事,孔子之徒不言,餘将特取其憤世嫉邪而作之,故題之雲爾。
世有伯樂,然後有千裡馬。
千裡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故雖有名馬,隻辱于奴隸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間,不以千裡稱也。
馬之千裡者,一食或盡粟一石。
食馬者,不知其能千裡而食也。
是馬也,雖有千裡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見外,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裡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
”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韓愈-改葬服議 經曰:“改葬缌。
”《春秋谷梁傳》亦曰:“改葬之禮缌,舉下緬也。
”此皆謂子之于父母,其他則皆無服。
何以識其必然?經次五等之服,小功之下,然後著改葬之制,更無輕重之差。
以此知惟記其最親者,其他無服,則不記也。
若主人當服斬衰,其餘親各服其服,則經亦言之,不當惟雲缌也。
《傳》稱“舉下緬者”,緬,猶遠也;下謂服之最輕
建武中,以馬援領隴西太守,讨叛羌,徙其餘種于關中,居馮翊、河東空地,而與華人雜處。
數歲之後,族類蕃息,既恃其肥強,且苦漢人侵之。
永初之元,騎都尉王弘使西域,發調羌、氏,以為行衛。
于是群羌奔駭,互相扇動,二州之戎,一時俱發,覆沒将守,屠破城邑。
鄧骘之征,棄甲委兵,輿屍喪師,前後相繼,諸戎遂熾,至于南入蜀漢,東掠趙、魏,唐突轵關,侵及河内。
及遣北軍中候朱寵将五營士于孟津距羌,十年之中,夷夏俱斃,任尚、馬賢僅乃克之。
此所以為害深重、累年不定者,雖由禦者之無方,将非其才,亦豈不以寇發心腹,害起肘腋,疢笃難療,瘡大遲愈之故哉!自此之後,餘燼不盡,小有際會,辄複侵叛。
馬賢忸忲,終于覆敗;段穎臨沖,自西徂樂。
雍州之戎,常為國患,中世之寇,惟此為大。
漢末之亂,關中殘滅。
魏興之初,與蜀分隔,疆埸之戎,一彼一此。
魏武皇帝令将軍夏侯妙才讨叛氏阿貴、千萬等,後因拔棄漢中,遂徙武都之種于秦川,欲以弱寇強國,扞禦蜀虜。
此蓋權宜之計,一時之勢,非所以為萬世之利也。
今者當之,已受其弊矣。
” 夫關中土沃物豐,厥田上上,加以泾、渭之流溉其舄鹵,鄭國、白渠灌浸相通,黍稷之饒,畝号一鐘,百姓謠詠其殷實,帝王之都每以為居,未聞戎狄宜在此土也。
非我族類,其心必異,戎狄志态,不與華同。
而因其衰弊,遷之畿服,士庶玩習,侮其輕弱,使其怨恨之氣毒于骨髓。
至于蕃育衆盛,則坐生其心。
以貪悍之性,挾憤怒之情,候隙乘便,辄為橫逆。
而居封域之内,無障塞之隔,掩不備之人,收散野之積,故能為禍滋擾,暴害不測。
此必然之勢,已驗之事也。
當今之宜,宜及兵威方盛,衆事未罷,徙馮翊、北地、新平、安定界内諸羌,著先零、罕并、析支之地;徙扶風、始平、京兆之氐,出還隴右,著陰平、武都之界。
廪其道路之糧,令足自緻,各附本種,反其舊土,使屬國、撫夷就安集之。
戎晉不雜,并得其所,上合往古即叙之義,下為盛世永久之規。
縱有猾夏之心,風塵之警,則絕遠中國,隔閡山河,雖為寇暴,所害不廣。
是以充國、子明能以數萬之衆制群羌之命,有征無戰,全軍獨克,雖有謀谟深計,廟勝遠圖,豈不以華夷異處,戎夏區别,要塞易守之故,得成其功也哉! 難者曰:方今關中之禍,暴兵二載,征戍之勞,老師十萬,水旱之害,薦饑累荒,疫疠之災,劄瘥夭昏。
兇逆既戮,悔惡初附,且款且畏,鹹懷危懼,百姓愁苦,異人同慮,望甯息之有期,若枯旱之思雨露,誠宜鎮之以安豫。
而子方欲作役起徒,興功造事,使疲悴之衆,徙自猜之寇,以無谷之人,遷乏食之虜,恐勢盡力屈,緒業不卒,羌戎離散,心不可一,前害未及弭,而後變複橫出矣。
答曰:羌戎狡猾,擅相号署,攻城野戰,傷害牧守,連兵聚衆,載離寒暑矣。
而今異類瓦解,同種土崩,老幼系虜,丁壯降散,禽離獸迸,不能相一。
子以此等為尚挾餘資,悔惡反善,懷我德惠而來柔附乎?将勢窮道盡,智力俱困,懼我兵誅以至于此乎?曰,無有餘力,勢窮道盡故也。
然則我能制其短長之命,而令其進退由己矣。
夫樂其業者不易事,安其居者無遷志。
方其自疑危懼,畏怖促遽,故可制以兵威,使之左右無違也。
迨其死亡散流,離逷未鸠,與關中之人,戶皆為仇,故可遐遷遠處,令其心不懷土也。
夫聖賢之謀事也,為之于未有,理之于未亂,道不著而平,德不顯而成。
其次則能轉禍為福,因敗為功,值困必濟,遇否能通。
今子遭弊事之終而不圖更制之始,愛易轍之勤而得覆車之軌,何哉?且關中之人百餘萬口,率其少多,戎狄居半,處之與遷,必須口實。
若有窮乏糁粒不繼者,故當傾關中之谷以全其生生之計,必無擠于溝壑而不為侵掠之害也。
今我遷之,傳食而至,附其種族,自使相贍,而秦地之人得其半谷,此為濟行者以廪糧,遺居者以積倉,寬關中之逼,去盜賊之原,除旦夕之損,建終年之益。
若憚暫舉之小勞,而忘永逸之弘策;惜日月之煩苦,而遺累世之寇敵,非所謂能開物成務,創業垂統,崇其拓迹,謀及子孫者也。
并州之胡,本實匈奴桀惡之寇也。
漢宣之世,凍餒殘破,國内五裂,後合為二,呼韓邪遂衰弱孤危,不能自存,依阻塞下,委質柔服。
建武中,南單于複來降附,遂令入塞,居于漠南,數世之後,亦辄叛戾,故何熙、梁槿戎車屢征。
中平中,以黃巾賊起,發調其兵,部衆不從,而殺羌渠。
由是於彌扶羅求助于漢,以讨其賊。
仍值世喪亂,遂乘釁而作,鹵掠趙、魏,寇至河南。
建安中,又使右賢王去卑誘質呼廚泉,聽其部落散居六郡。
鹹熙之際,以一部太強,分為三率。
泰始之初,又增為四。
于是劉猛内叛,連結外虜。
近者郝散之變,發于谷遠。
今五部之衆,戶至數萬,人口之盛,過于西戎。
然其天性骁勇,弓馬便利,倍于氐、羌。
若有不虞風塵之慮,則并州之域可為寒心。
荥陽句骊本居遼東塞外,正始中,幽州刺史毌丘儉伐其叛者,徙其餘種。
始徙之時,戶落百數,子孫孳息,今以千計,數世之後,必至殷熾。
今百姓失職,猶或亡叛,犬馬肥充,則有噬齧,況于夷狄,能不為變!但顧其微弱勢力不陳耳。
夫為邦者,患不在貧而在不均,憂不在寡而在不安。
以四海之廣,士庶之富,豈須夷虜在内,然後取足哉!此等皆可申谕發遣,還其本域,慰彼羁旅懷土之思,釋我華夏纖介之憂。
惠此中國,以綏四方,德施永世,于計為長。
○韓愈-原道 博愛之謂仁,行而宜之之謂義;由是而之焉之謂道,足乎己無待于外之謂德。
仁與義為定名,道與德為虛位。
故道有君子小人,而德有兇有吉。
老子之小仁義,非毀之也,其見者小也。
坐井而觀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
彼以煦煦為仁,孑孑為義,其小之也則宜。
其所謂道,道其所道,非吾所謂道也;其所謂德,德其所德,非吾所謂德也。
凡吾所謂道德雲者,合仁與義言之也,天下之公言也。
老子之所謂道德雲者,去仁與義言之也,一人之私言也。
周道衰,孔子沒,火于秦,黃、老于漢,佛于晉、魏、梁、隋之間。
其言道德仁義者,不入于楊,則入于墨;不入于老,則入于佛。
入于彼,必出于此。
入者主之,出者奴之;入者附之,出者之。
噫!後之人其欲聞仁義道德之說,孰從而聽之?老者曰:“孔子,吾師之弟子也。
”佛者曰:“孔子,吾師之弟子也。
”為孔子者,習聞其說,樂其誕而自小也,亦曰:“吾師亦嘗雲爾。
”不惟舉之于其口,而又筆之于其書。
噫!後之人雖欲聞仁義道德之說,其孰從而求之?甚矣,人之好怪也!不求其端,不訊其末,惟怪之欲聞。
古之為民者四,今之為民者六;古之教者處其一,今之教者處其三。
農之家一,而食粟之家六;工之家一,而用器之家六;賈之家一,而資焉之家六;奈之何民不窮且盜也! 古之時,人之害多矣。
有聖人者立,然後教之以相生養之道。
為之君,為之師,驅其蟲蛇禽獸,而處之中土。
寒然後為之衣,饑然後為之食。
木處而颠,土處而病也,然後為之宮室。
為之工以贍其器用,為之賈以通其有為之醫藥以濟其夭死,為之葬埋祭祀以長其恩愛,為之禮以次其先後,為之樂以宣其壹郁,為之政以率其怠倦,為之刑以鋤其強梗。
相欺也,為之符玺鬥斛權衡以信之,相奪也,為之城郭甲兵以守之。
害至而為之備,患生而為之防。
今其言曰:“聖人不死,大盜不止;剖鬥折衡,而民不争。
”嗚呼,其亦不思而已矣!如古之無聖人,人之類滅久矣。
何也?無羽毛鱗介以居寒熱也,無爪牙以争食也。
是故君者,出令者也;臣者,行君之令而緻之民者也;民者,出粟米麻絲、作器皿、通貨财,以事其上者也。
君不出令,則失其所以為君;臣不行君之令而緻之民,民不出粟米麻絲、作器皿、通貨财,以事其上,則誅。
今其法曰:“必棄而君臣,去而父子,禁而相生養之道。
”以求其所謂清淨寂滅者。
嗚呼!其亦幸而出于三代之後,不見黜于禹、湯、文、武、周公、孔子也;其亦不幸而不出于三代之前,不見正于禹、湯、文、武、周公、孔子也。
帝之與王,其号名殊,其所以為聖一也。
夏葛而冬裘,渴飲而饑食,其事殊,其所以為智一也。
今其言曰:“曷不為太古之無事?”是亦責冬之裘者曰:“曷不為葛之之易也?”責饑之食者曰:“曷不為飲之之易也?”《傳》曰:“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
”然則古之所謂正心而誠意者,将以有為也。
今也欲治其心,而外天下國家,滅其天常,子焉而不父其父,臣焉而不君其君,民焉而不事其事。
孔子之作《春秋》也,諸侯用夷禮則夷之,進于中國則中國之。
《經》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
”《詩》曰:“戎狄是膺,荊舒是懲。
”今也舉夷狄之法,而加之先王之教之上,幾何其不胥而為夷也! 夫所謂先王之教者,何也?博愛之謂仁,行而宜之之謂義,由是而之焉之謂道,足乎己無待于外之謂德。
其文,《詩》、《書》、《易》、《春秋》;其法,禮、樂、刑、政;其民,士、農、工、賈;其位,君臣、父子、師友、賓主、昆弟、夫婦;其服,麻絲;其居,宮室;其食,粟米、果蔬、魚肉。
其為道易明,而其為教易行也。
是故以之為己,則順而祥;以之為人,則愛而公;以之為心,則和而平;以之為天下國家,無所處而不當)。
是故生則得其情,死則盡其常,郊焉而天神假,廟焉而人鬼飨。
曰:斯道也,何道也?曰:斯吾所謂道也,非向所謂老與佛之道也。
堯以是傳之舜,舜以是傳之禹,禹以是傳之湯,湯以是傳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傳之孔子,孔子傳之孟轲。
轲之死,不得其傳焉。
荀與揚也,擇焉而不精,語焉而不詳。
由周公而上,上而為君,故其事行;由周公而下,下而為臣,故其說長。
然則如之何而可也?曰:不塞不流,不止不行。
人其人,火其書,廬其居,明先王之道以道之,鳏寡孤獨<疒發>疾者有養也。
其亦庶乎其可也。
○韓愈-原性 性也者,與生俱生也;情也者,接于物而生也。
性之品有三,而其所以為性者五;情之品有三,而其所以為情者七。
曰:何也?曰:性之品有上中下三。
上焉者,善焉而已矣;中焉者,可導而上下也;下焉者,惡焉而已矣。
其所以為性者五:曰仁、曰禮、曰信、曰義、曰智。
上焉者之于五也,主于一而行于四;中焉者之于五也,一不少有焉,則少反焉,其于四也混;下焉者之于五也,反于一而悖于四。
性之于情視其品。
情之品有上中下三,其所以為情者七:曰喜、曰怒、曰哀、曰懼、曰愛、曰惡、曰欲。
上焉者之于七也,動而處其中;中焉者之于七也,有所甚,有所亡,然而求合其中者也;下焉者之于七也,亡與甚,直情而行者也。
情之于性視其品。
孟子之言性曰:人之性善。
荀子之言性曰:人之性惡。
揚子之言性曰:人之性善惡混。
夫始善而進惡,與始惡而進善,與始也混而今也善惡,皆舉其中而遺其上下者也,得其一而失其二者也。
叔魚之生也,其母視之,知其必以賄死。
楊食我之生也,叔向之母聞其号也,知必滅其宗。
越椒之生也,子文以為大戚,知若敖氏之鬼不食也。
人之性果善乎?後稷之生也,其母無災,其始匍匐也,則岐岐然,嶷嶷然。
文王之在母也,母不憂;既生也,傅不勤;既學也,師不煩;人之性果惡乎?堯之朱,舜之均,文王之管、蔡,習非不善也,而卒為奸;瞽叟之舜,鲧之禹,習非不惡也,而卒為聖。
人之性善惡果混乎?故曰:三子之言性也,舉其中而遺其上下者也,得其一而失其二者也。
曰:然則性之上下者,其終不可移乎?曰:上之性,就學而愈明;下之性,畏威而寡罪;是故上者可教,而下者可制也,其品則孔子謂不移也。
曰:今之言性者異于此,何也?曰:今之言者,雜佛、老而言也;雜佛、老而言也者,奚言而不異? ○韓愈-原毀 古之君子,其責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輕以約。
重以周,故不怠;輕以約,故人樂為善。
聞古之人有舜者,其為人也,仁義人也。
求其所以為舜者,責于己曰:“彼人也,予人也;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早夜以思,去其不如舜者,就其如舜者。
聞古之人有周公者,其為人也,多才與藝人也。
求其所以為周公者,責于己曰:“彼人也,予人也;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早夜以思,去其不如周公者,就其如周公者。
舜,大聖人也,後世無及焉;周公,大聖人也,後世無及焉。
是人也,乃曰:“不如舜,不如周公,吾之病也。
”是不亦責于身者重以周乎!其于人也,曰:“彼人也,能有是,是足為良人矣;能善是,是足為藝人矣。
”取其一不責其二,即其新不究其舊,恐恐然惟懼其人之不得為善之利。
一善易修也,一藝易能也,其于人也,乃曰:“能有是,是亦足矣。
”曰:“能善是,是亦足矣。
”不亦待于人者輕以約乎! 今之君子則不然。
其責人也詳,其待己也廉。
詳,故人難于為善;廉,故自取也少。
己未有善,曰:“我善是,是亦足矣。
”己未有能,曰:“我能是,是亦足矣。
”外以欺于人,内以欺于心,未少有得而止矣,不亦待其身者已廉乎!其于人也,曰:“彼雖能是,其人不足稱也;彼雖善是,其用不足稱也。
”舉其一不計其十,究其舊不圖其新,恐恐然惟懼其人之有聞也。
是不亦責于人者已詳乎!夫是之謂不以衆人待其身,而以聖人望于人,吾未見其尊己也。
雖然,為是者有本有原,怠與忌之謂也。
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
吾常試之矣。
嘗試語于衆曰:“某,良士;某,良士。
”其應者,必其人之與也;不然,則其所疏遠不與同其利者也;不然,則其畏也。
不若是,強者必怒于言,懦者必怒于色矣。
又嘗語于衆曰:“某,非良士;某,非良士。
”其不應者,必其人之與也;不然,則其所疏遠不與同其利者也;不然,則其畏也。
不若是,強者必說于言,懦者必說于色矣。
是故事修而謗興,德高而毀來。
嗚呼!士之處此世,而望名譽之光,道德之行,難已! 将有作于上者,得吾說而存之,其國家可幾而理欤! ○韓愈-伯夷頌 士之特立獨行,适于義而已,不顧人之是非,皆豪傑之士,信道笃而自知明者也。
一家非之,力行而不惑者,寡矣;至于一國一州非之,力行而不惑者,蓋天下一人而已矣;若至于舉世非之,力行而不惑者,則千百年乃一人而已耳。
若伯夷者,窮天地、亘萬世而不顧者也。
昭乎日月不足為明,乎泰山不足為高,巍乎天地不足為容也!當殷之亡,周之興,微子賢也,抱祭器而去之;武王、周公,聖也,從天下之賢士,與天下之諸侯,而往攻之,未嘗聞有非之者也。
彼伯夷、叔齊者,乃獨以為不可。
殷既滅矣,天下宗周,彼二子乃獨恥食其粟,餓死而不顧。
由是而言,夫豈有求而為哉?信道笃而自知明也。
今世之所謂士者,一凡人譽之,則自以為有餘;一凡人沮之,則自以為不足。
彼獨非聖人,而自是如此。
夫聖人乃萬世之标{淮十}也。
餘故曰:若伯夷者,特立獨行,窮天地、亘萬世而不顧者也。
雖然,微二子,亂臣賊子接迹于後世矣。
○韓愈-獲麟解 麟之為靈昭昭也,詠于《詩》,書于《春秋》,雜出于傳記百家之書,雖婦人小子,皆知其為祥也。
然麟之為物,不畜于家,不恒有于天下。
其為形也不類,非若馬牛犬豕豺狼麋鹿然。
然則雖有麟,不可知其為麟也。
角者吾知其為牛,鬣者吾知其為馬,犬豕豺狼麋鹿,吾知其為犬豕豺狼麋鹿,惟麟也不可知。
不可知,則其謂之不祥也亦宜。
雖然,麟之出,必有聖人在乎位。
麟為聖人出也。
聖人者,必知麟,麟之果不為不祥也。
又曰:麟之所以為麟者,以德不以形。
若麟之出不待聖人,則謂之不祥也亦宜。
○韓愈-雜說四首 龍噓氣成雲,雲固弗靈于龍也。
然龍乘是氣,茫洋窮乎玄間,薄日月,伏光景,感震電,神變化,水下上,汩陵谷,雲亦靈怪矣哉!雲,龍之所能使為靈也;若龍之靈,則非雲之所能使為靈也。
然龍弗得雲,無以神其靈矣,失其所憑依,信不可欤!異哉,其所憑依,乃其所自為也。
《易》曰:“雲從龍。
”既曰龍,雲從之矣。
善醫者,不視人之瘠肥,察其脈之病否而已矣;善計天下者,不視天下之安危,察其紀綱之理亂而已矣。
天下者,人也;安危者,肥瘠也;紀綱者,脈也。
脈不病,雖瘠不害;脈病而肥者,死矣。
通于此說者,其知所以為天下乎!夏、殷、周之衰也,諸侯作而戰伐日行矣。
傳數十王而天下不傾者,紀綱存焉耳。
秦之王天下也,無分勢于諸侯,聚兵而焚之,傳二世而天下傾者,紀綱亡焉耳。
是故四支雖無故,不足恃也,脈而已矣;四海雖無事,不足矜也,紀綱而已矣。
憂其所可恃,懼其所可矜,善醫善計者,謂之天扶與之。
《易》曰:“視履考祥。
”善醫善計者為之。
談生之為《崔山君傳》,稱鶴言者,豈不怪哉!然吾觀于人,其能盡其性而不類于禽獸異物者希矣,将憤世嫉邪長往而不來者之所為乎?昔之聖者,其首有若牛者,其形有若蛇者,其喙有若鳥者,其貌有若蒙亻其者,彼皆貌似而心不同焉,可謂之非人邪?即有平肋曼膚,顔如渥丹,美而很者,貌則人,其心則禽獸,又惡可謂之人邪?然則觀貌之是非,不若論其心與其行事之可否為不失也。
怪神之事,孔子之徒不言,餘将特取其憤世嫉邪而作之,故題之雲爾。
世有伯樂,然後有千裡馬。
千裡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故雖有名馬,隻辱于奴隸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間,不以千裡稱也。
馬之千裡者,一食或盡粟一石。
食馬者,不知其能千裡而食也。
是馬也,雖有千裡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見外,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裡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
”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韓愈-改葬服議 經曰:“改葬缌。
”《春秋谷梁傳》亦曰:“改葬之禮缌,舉下緬也。
”此皆謂子之于父母,其他則皆無服。
何以識其必然?經次五等之服,小功之下,然後著改葬之制,更無輕重之差。
以此知惟記其最親者,其他無服,則不記也。
若主人當服斬衰,其餘親各服其服,則經亦言之,不當惟雲缌也。
《傳》稱“舉下緬者”,緬,猶遠也;下謂服之最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