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論著之屬一

關燈
技擊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銳士,秦之銳士不可以當桓、文之節制,桓、文之節制不可以敵湯、武之仁義,有遇之者,若以焦熬投石焉。

    兼是數國者,皆幹賞蹈利之兵也,傭徒鬻賣之道也,未有貴上、安制、綦節之理也;諸侯有能微妙之以節,則作而兼殆之耳。

    故招近募選,隆埶詐,尚功利,是漸之也;禮義教化,是齊之也。

    故以詐遇詐,猶有巧拙焉;以詐遇齊,辟之猶以錐刀堕太山也,非天下之愚人莫敢試。

    故王者之兵不試。

    湯、武之誅桀、纣也,拱挹指麾而強暴之國莫不趨使,誅桀、纣若誅獨夫。

    故《泰誓》曰:‘獨夫纣。

    ’此之謂也。

    故兵大齊則制天下,小齊則治鄰敵。

    若夫招近募選,隆埶詐,尚功利之兵,則勝不勝無常,代翕代張,代存代亡,相為雌雄耳矣。

    夫是之謂盜兵,君子不由也。

    故齊之田單,楚之莊跷,秦之衛鞅,燕之缪虮,是皆世俗所謂善用兵者也;是其巧拙強弱則未有以相君也,若其道一也,未及和齊也,掎契司詐,權謀傾覆,未免盜兵也。

    齊桓、晉文、楚莊、吳阖闾、越勾踐,是皆和齊之兵也,可謂入其域矣,然而未有本統也,故可以霸而不可以王。

    是強弱之效也。

    ” 孝成王、臨武君曰:“善!請問為将。

    ”孫卿子曰:“知莫大乎棄疑,行莫大乎無過,事莫大乎無悔。

    事至無悔而止矣,成不可必也。

    故制号政令欲嚴以威;慶賞刑罰欲必以信;處舍收藏欲周以固;徙舉進退欲安以重,欲疾以速;窺敵觀變欲潛以深,欲伍以參;遇敵決戰必道吾所明,無道吾所疑:夫是之謂六術。

    無欲将而惡廢,無急勝而忘敗,無威内而輕外,無見其利而不顧其害,凡慮事欲孰而用财欲泰,夫是之謂五權。

    所以不受命於主有三:可殺而不可使處不完,可殺而不可使擊不勝,可殺而不可使欺百姓,夫是之謂三至。

    凡受命於主而行三軍,三軍既定,百官得序,群物皆正,則主不能喜,敵不能怒,夫是之謂至臣。

    慮必先事而申之以敬,慎終如始,終始如一,夫是之謂大吉。

    凡百事之成也必在敬之,其敗也必在慢之。

    故敬勝怠則吉,怠勝敬則滅;計勝欲則從,欲勝計則兇。

    戰如守,行如戰,有功如幸。

    敬謀無圹,敬事無圹,敬吏無圹,敬衆無圹,敬敵無圹:夫是之謂五無圹。

    慎行此六術、五權、三至而處之以恭敬無圹,夫是之謂天下之将,則通於神明矣。

    ”臨武君曰:“善!請問王者之軍制。

    ” 孫卿子曰:“将死鼓,禦死辔,百吏死職,士大夫死行列。

    聞鼓聲而進,聞金聲而退,順命為上,有功次之。

    令不進而進,猶令不退而退也,其罪惟均。

    不殺老弱,不獵禾稼,服者不禽,格者不舍,奔命者不獲。

    凡誅,非誅其百姓也,誅其亂百姓者也。

    百姓有捍其賊,則是亦賊也。

    以故順刃者生,蘇刃者死,奔命者貢。

    微子開封於宋,曹觸龍斷於軍,殷之服民,所以養生之者也,無異周人。

    故近者歌讴而樂之,遠者竭蹶而趨之,無幽閑辟陋之國莫不趨使而安樂之,四海之内若一家,通達之屬莫不從服,夫是之謂人師。

    《詩》曰:“自西自東,自南自北,無思不服。

    ”此之謂也。

    王者有誅而無戰,城守不攻,兵格不擊。

    上下相喜則慶之。

    不屠城,不潛軍,不留衆,師不越時。

    故亂者樂其政,不安其上,欲其至也。

    ”臨武君曰:“善!” 陳嚣問孫卿子曰:“先生議兵,常以仁義為本。

    仁者愛人,義者循理,然則又何以兵為?凡所為有兵者,為争奪也。

    ”孫卿子曰:“非女所知也。

    彼仁者愛人,愛人,故惡人之害之也;義者循理,循理,故惡人之亂之也。

    彼兵者,所以禁暴除害也,非争奪也。

    故仁人之兵,所存者神,所過者化,若時雨之降,莫不說喜。

    是以堯伐歡兜,舜伐有苗,禹伐共工,湯伐有夏,文王伐崇,武王伐纣,此四帝兩王,皆以仁義之兵行於天下也。

    故近者親其善,遠方慕其德,兵不血刃,遠迩來服,德盛於此,施及四極。

    《詩》曰:‘淑人君子,其儀不忒。

    ’此之謂也。

    ” 李斯問孫卿子曰:“秦四世有勝,兵強海内,威行諸侯,非以仁義為之也,以便從事而已。

    ” 孫卿子曰:“非女所知也。

    女所謂便者,不便之便也;吾所謂仁義者,大便之便也。

    彼仁義者,所以修政者也,政修則民親其上,樂其君,而輕為之死。

    故曰:‘凡在於軍,将率末事也。

    ’秦四世有勝,諰々然常恐天下之一合而軋己也,此所謂末世之兵,未有本統也。

    故湯之放桀也,非其逐之鳴條之時也,武王之誅纣也,非以甲子之朝而後勝之也,皆前行素修也,所謂仁義之兵也。

    今女不求之於本而索之於末,此世之所以亂也。

    ” 禮者,治辨之極也,強國之本也,威行之道也,功名之總也。

    王公由之,所以得天下也;不由,所以隕社稷也。

    故堅甲利兵不足以為勝,高城深池不足以為固,嚴令繁刑不足以為威,由其道則行,不由其道則廢。

    楚人鲛革犀兕以為甲,堅如金石,宛钜鐵釶,慘如蜂虿,輕利僄遬,卒如飄風,然而兵殆於垂沙,唐蔑死,莊跷起,楚分而為三四。

    是豈無堅甲利兵也哉!其所以統之者非其道故也。

    汝、颍以為險,江、漢以為池,限之以鄧林,緣之以方城,然而秦師至而鄢、郢舉,若振槁然。

    是豈無固塞隘阻也哉?其所以統之者非其道故也。

    纣刳比幹,囚箕子,為炮烙刑,殺戮無時,臣下懔然莫必其命,然而周師至而令不行乎下,不能用其民。

    是豈令不嚴,刑不繁也哉?其所以統之者非其道故也。

    古之兵,戈矛弓矢而已矣,然而敵國不待試而诎;城郭不辨,溝池不拑,固塞不樹,機變不張,然而國晏然不畏外而明内者,無它故焉,明道而分鈞之,時使而誠愛之,下之和上也如影向,有不由令者然後誅之以刑。

    故刑一人而天下服,罪人不郵其上,知罪之在己也。

    是故刑罰省而威流,無它故焉,由其道故也。

    古者帝堯之治天下也,蓋殺一人、刑二人而天下治。

    傳曰:“威厲而不試,刑錯而不用。

    ”此之謂也。

     凡人之動也,為賞慶為之則見害傷焉止矣。

    故賞慶、刑罰、埶詐不足以盡人之力,緻人之死。

    為人主上者也,其所以接下之百姓者無禮義忠信,焉慮率用賞慶、刑罰、埶詐除阸其下,獲其功用而已矣。

    大寇則至,使之持危城則必畔,遇敵處戰則必北,勞苦煩辱則必奔,霍焉離耳,下反制其上。

    故賞慶、刑罰、埶詐之為道者,傭徒鬻賣之道也,不足以合大衆,美國家,故古之人羞而不道也。

    故厚德音以先之,明禮義以道之,緻忠信以愛之,尚賢使能以次之,爵服慶賞以申之,時其事、輕其任以調齊之,長養之,如保赤子。

    政令以定,風俗以一,有離俗不順其上,則百姓莫不敦惡,莫不毒孽,若祓不祥,然後刑於是起矣。

    是大刑之所加也,辱孰大焉?将以為利邪?則大刑加焉,身苟不狂惑戆陋,誰睹是而不改也哉!然後百姓曉然皆知修上之法,像上之志而安樂之。

    於是有能化善、修身、正行、積禮義、尊道德,百姓莫不貴敬,莫不親譽,然後賞於是起矣。

    是高爵豐祿之所加也,榮孰大焉?将以為害邪?則高爵豐祿以持養之,生民之屬,孰不願也?雕雕焉縣貴爵重賞於其前,縣明刑大辱於其後,雖欲無化,能乎哉!故民歸之如流水,所存者神,所為者化。

    暴悍勇力之屬為之化而願,旁辟曲私之屬為之化而公,矜糾收缭之屬為之化而調,夫是之謂大化至一。

    《詩》曰:“王猶允塞,徐方既來。

    ”此之謂也。

     凡兼人者有三術:有以德兼人者,有以力兼人者,有以富兼人者。

    彼貴我名聲,美我德行,欲為我民,故辟門除塗以迎吾入,因其民,襲其處,而百姓皆安,立法施令莫不順比。

    是故得地而權彌重,兼人而兵俞強,是以德兼人者也。

    非貴我名聲也,非美我德行也,彼畏我威,劫我埶,故民雖有離心,不敢有畔慮,若是,則戎甲俞衆,奉養必費,是故得地而權彌輕,兼人而兵俞弱,是以力兼人者也。

    非貴我名聲也,非美我德行也,用貧求富,用饑求飽,虛腹張口來歸我食。

    若是,則必發夫掌窌之粟以食之,委之财貨以富之,立良有司以接之,已期三年,然後民可信也。

    是故得地而權彌輕,兼人而國俞貧,是以富兼人者也。

    故曰:以德兼人者王,以力兼人者弱,以富兼人者貧。

    古今一也。

     兼并易能也,唯堅凝之難焉。

    齊能并宋而不能凝也,故魏奪之;燕能并齊而不能凝也,故田單奪之;韓之上地,方數百裡,完全富足而趨趙,趙不能凝也,故秦奪之。

    故能并之而不能凝,則必奪;不能并之又不能凝其有,則必亡。

    能凝之,則必能并之矣。

    得之則凝,兼并無強。

    古者湯以薄,武王以滈,皆百裡之地也,天下為一,諸侯為臣,無它故焉,能凝之也。

    故凝士以禮,凝民以政,禮修而士服,政平而民安。

    士服民安,夫是之謂大凝,以守則固,以征則強,令行禁止,王者之事畢矣。

     ○韓非子-說難篇 凡說之難,非吾知之有以說之之難也;又非吾辯之能明吾意之難也;又非吾敢橫失而能盡之難也。

    凡說之難:在知所說之心,可以吾說當之。

     所說出于為名高者也,而說之以厚利,則見下節而遇卑賤,必棄遠矣。

    所說出於厚利者也,而說之以名高,則見無心而遠事情,必不收矣。

    所說陰為厚利而顯為名高者也,而說之以名高,則陽收其身而實疏之;說之以厚利,則陰用其言顯棄其身矣。

    此不可不察也。

     夫事以密成,語以洩敗。

    未必其身洩之也,而語及所匿之事,如此者身危。

    彼顯有所出事,而乃以成他故,說者不徒知所出而已矣,又知其所以為,如此者身危。

    規異事而當,知者揣之外而得之,事洩於外,必以為己也,如此者身危。

    周澤未渥也,而語極知,說行而有功則德忘,說不行而有敗則見疑,如此者身危。

    貴人有過端,而說者明言禮義以挑其惡,如此者身危。

    貴人或得計而欲自以為功,說者與知焉,如此者身危。

    強以其所不能為,止以其所不能已,如此者身危。

    故與之論大人,則以為間己矣;與之論細人,則以為賣重;論其所愛,則以為藉資;論其所憎,則以為嘗己也;徑省其說,則以為不智而拙之;米鹽博辯,則以為多而交之。

    略事陳意,則曰怯懦而不盡;慮事廣肆,則曰草野而倨侮。

    此說之難,不可不知也。

     凡說之務,在知飾所說之所矜而滅其所恥。

    彼有私急也,必以公義示而強之。

    其意有下也,然而不能已,說者因為之飾其美而少其不為也。

    其心有高也,而實不能及,說者為之舉其過而見其惡而多其不行也。

    有欲矜以智能,則為之舉異事之同類者,多為之地;使之資說于我,而佯不知也以資其智。

    欲内相存之言,則必以美名明之,而微見其合於私利也。

    欲陳危害之事,則顯其毀诽,而微見其合於私患也。

    譽異人與同行者,規異事與同計者。

    有與同污者,則必以大飾其無傷也;有與同敗者,則必以明飾其無失也。

    彼自多其力,則毋以其難概之也;自勇其斷,則無以其谪怒之;自智其計,則毋以其敗窮之。

    大意無所拂悟,辭言無所系縻,然後極騁智辯焉。

    此道所得親近不疑而得盡辭也。

     伊尹為宰,百裡奚為虜,皆所以幹其上也。

    此二人者,皆聖人也,然猶不能無役身以進,如此其污也。

    今以吾言為宰虜,而可以聽用而振世,此非能仕之所恥也。

    夫曠日彌久,而周澤既渥,深計而不疑,引争而不罪,則明割利害以緻其功,直指是非以飾其身。

    以此相持,此說之成也。

     昔者鄭武公欲伐胡,故先以其女妻胡君以娛其意,因問於群臣:“吾欲用兵,誰可伐者?”大夫關其思對曰:“胡可伐。

    ”武公怒而戮之,曰:“胡,兄弟之國也,子言伐之何也?”胡君聞之,以鄭為親己,遂不備鄭,鄭人襲胡,取之。

    宋有富人,天雨牆壞,其子曰:“不築,必将有盜。

    ”其鄰人之父亦雲。

    暮而果大亡其财。

    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鄰人之父。

    此二人說者皆當矣,厚者為戮,薄者見疑,則非知之難也,處之則難也。

    故繞朝之言當矣,其為聖人于晉而為戮于秦也,此不可不察。

     昔者彌子瑕有寵於衛君。

    衛國之法:竊駕君車者罪刖。

    彌子瑕母病,人聞,有夜告彌子,彌子矯駕君車以出。

    君聞而賢之,曰:“孝哉!為母之故,忘其犯刖罪。

    ”異日,與君遊於果園,食桃而甘,不盡,以其半啗君。

    君曰:“愛我哉!忘其口味,以啗寡人。

    ”及彌子色衰愛弛,得罪於君,君曰:“是固嘗矯駕吾車,又嘗啗我以馀桃。

    ”故彌子之行未變於初也,而以前之所以見賢而後獲罪者,愛憎之變也。

    故有愛於主,則智當而加親;有憎于主,則智不當見罪而加疏。

    故谏說談論之士,不可不察愛憎之主而後說焉。

     夫龍之為蟲也,柔可狎而騎也;然其喉下有逆鱗徑尺,若人有嬰之者,則必殺人。

    人主亦有逆鱗,說者能無嬰人主之逆鱗,則幾矣! ○賈誼-過秦論上 秦孝公據崤函之固,擁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窺周室,有席卷天下、包舉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當是時,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務耕織,修守戰之備;外連衡而鬥諸侯。

    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孝公既沒,惠王、武王蒙故業,因遺冊,南兼漢中,西舉巴蜀,東割膏腴之地,收要害之郡。

    諸侯恐懼,會盟而謀弱秦,不愛珍器重寶肥美之地,以緻天下之士,合從締交,相與為一。

    當是時,齊有孟嘗,趙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

    此四君者,皆明知而忠信,寬厚而愛人,尊賢重士,約從離橫,并韓、魏、燕、楚、齊、趙、宋、衛、中山之衆。

    于是六國之士,有甯越、徐尚、蘇秦、杜赫之屬為之謀,齊明、周最、陳轸、昭滑、樓緩、翟景、蘇厲、樂毅之徒通其意,吳起、孫膑、帶佗、兒良、王廖、田忌、廉頗、趙奢之朋制其兵。

    嘗以十倍之地,百萬之衆,叩關而攻秦。

    秦人開關延敵,九國之師,逡巡遁逃而不敢進。

    秦無亡矢遺镞之費,而天下諸侯已困矣。

    于是從散約解,争割地而奉秦。

    秦有餘力而制其敝,追亡逐北,伏屍百萬,流血漂鹵。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河山。

    強國請服,弱國入朝。

     延及孝文王、莊襄王,享國日淺,國家無事。

    及至秦王,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禦宇内,吞二周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執棰以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南取百越之地,以為桂林、象郡。

    百越之君,俯首系頸,委命下吏。

    乃使蒙恬北築長城,而守藩籬,卻匈奴七百餘裡。

    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報怨。

    于是廢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堕名城,殺豪俊,收天下之兵,聚之鹹陽,銷鋒鑄,以為金人十二,以弱黔首之民。

    然後斬華為城,因河為池,據億丈之城,臨不測之溪以為固。

    良将勁弩,守要害之處;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天下已定,秦王之心,自以為關中之固,金城千裡,子孫帝王萬世之業也。

    秦王既沒,餘威震于殊俗。

    陳涉,甕牖繩樞之子,隸之人,而遷徙之徒,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賢,陶朱、猗頓之富;蹑足行伍之間,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罷散之卒,将數百之衆,而轉攻秦,斬木為兵,揭竿為旗,天下雲集響應,赢糧而景從,山東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

    陳涉之位,非尊于齊、楚、燕、趙、韓、魏、宋、衛、中山之君;棘矜,非锬于句戟長铩也;适戍之衆,非抗于九國之師;深謀遠慮,行軍用兵之道,非及鄉時之士也。

    然而成敗異變,功業相反也。

    試使山東之國,與陳涉度長大,比權量力,則不可同年而語矣。

    然秦以區區之地,千乘之權,招八州而朝同列,百有餘年矣,然後以六合為家,崤函為宮。

    一夫作難而七廟隳,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賈誼-過秦論中 秦并海内,兼諸侯,南面稱帝,以養四海。

    天下之士,斐然鄉風。

    若是者,何也?曰:近古之無王者久矣!周室卑微,五霸既沒,令不行于天下。

    是以諸侯力政,強侵弱,衆暴寡,兵革不休,士民罷敝。

    今秦南面而王天下,是上有天子也。

    既元元之民,冀得安其性命,莫不虛心而仰上。

    當此之時,守威定功,安危之本,在于此矣。

     秦王懷貪鄙之心,行自奮之智,不信功臣,不親士民,廢王道,立私權,禁文書而酷刑法,先詐力而後仁義,以暴虐為天下始。

    夫并兼者,高詐力;安定者,貴順權:此言取與守不同術也。

    秦離戰國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守之者異也。

    孤獨而有之,故其亡可立而待。

    借使秦王計上世之事,并殷周之迹,以制禦其政,後雖有淫驕之主,而未有傾危之患也。

    故三王之建天下,名号顯美,功業長久。

     今秦二世立,天下莫不引領而觀其政。

    夫寒者利褐,而饑者甘糟糠。

    天下之嗷嗷,新主之資也。

    此言勞民之易為仁也。

    鄉使二世有庸主之行,而任忠賢,臣主一心而憂海内之患,缟素而正先帝之過;裂地分民,以封功臣之後;建國立君,以禮天下;虛囹圄而免刑戮,除去收帑污穢之罪,使各反其鄉裡;發倉廪,散财币,以振孤獨窮困之士;輕賦少事,以佐百姓之急;約法省刑,以持其後,使天下之人,皆得自新,更節修行,各慎其身;塞萬民之望,而以威德與天下,天下集矣。

    即四海之内,皆然各自安樂其處,惟恐有變。

    雖有狡猾之民,無離上之心,則不軌之臣無以飾其智,而暴亂之奸止矣。

    二世不行此術,而重之以無道,壞宗廟與民更始,作阿房宮;繁刑嚴誅,吏治刻深;賞罰不當,賦斂無度。

    天下多事,吏弗能紀;百姓困窮,而主弗收恤。

    然後奸僞并起,而上下相遁,蒙罪者衆,刑戮相望于道,而天下苦之。

    自君卿以下,至于衆庶,人懷自危之心,親處窮苦之實,鹹不安其位,故易動也。

    是以陳涉不用湯武之賢,不借公侯之尊,奮臂于大澤,而天下響應者,其民危也。

    故先王見始終之變,知存亡之機。

    是以牧民之道,務在安之而已。

    天下雖有逆行之臣,必無響應之助矣。

    故曰:安民可與行義,而危民易與為非。

    此之謂也。

    貴為天子,富有天下,身不免于戮殺者,正傾非也。

    是二世之過也。

     ○賈誼-過秦論下 秦并兼諸侯山東三十餘郡,繕津關,據險塞,修甲兵而守之。

    然陳涉以戍卒散亂之衆數百,奮臂大呼,不用弓戟之兵,白梃,望屋而食,橫行天下。

    秦人阻險不守,關梁不阖,長戟不刺,強驽不射。

    楚師深入,戰于鴻門,曾無籬之艱。

    于是山東大擾,諸侯并起,豪俊相立。

    秦使章邯将而東征。

    章邯因以三軍之衆,要市于外,以謀其上。

    群臣之不信,可見于此矣。

    子嬰立,遂不寤。

    藉使子嬰有庸主之才,僅得中佐,山東雖亂,秦之地可全而有,宗廟之祀未當絕也。

     秦地被山帶河以為固,四塞之國也。

    自缪公以來,至于秦王,二十餘君,常為諸侯雄。

    豈世世賢哉?其勢居然也。

    且天下嘗同心并力而攻秦矣。

    當此之世,賢智并列,良将行其師,賢相通其謀,然困于阻險而不能進,秦乃延入戰而為之開關,百萬之徒逃北而遂壞。

    豈勇力智慧不足哉?形不利,勢不便也。

    秦小邑并大城,守險塞而軍,高壘毋戰,閉關據,荷戟而守之。

    諸侯起于匹夫,以利合,非有素王之行也。

    其交未親,其下未附,名為亡秦,其實利之也。

    彼見秦阻之難犯也。

    必退師。

    安土息民,以待其敝;收弱扶罷,以令大國之君,不患不得意于海内。

    貴為天子,富有天下,而身為禽者,其救敗非也。

     秦王足己不問,遂過而不變。

    二世受之,因而不改,暴虐以重禍。

    子嬰孤立無親,危弱無輔。

    三主惑而終身不悟,亡,不亦宜乎?當此時也,世非無深慮知化之士也,然所以不敢盡忠拂過者,秦俗多忌諱之禁,忠言未卒于口,而身為戮沒矣。

    故使天下之士,傾耳而聽,重足而立,鉗口而不言。

    是以三主失道,忠臣不敢谏,知士不敢謀,天下已亂,奸不上聞,豈不哀哉!先王知雍蔽之傷國也,故置公卿大夫士,以飾法設刑,而天下治。

    其強也,禁暴誅亂而天下服;其弱也,五伯征而諸侯從;其削也,内守外附而社稷存。

    故秦之盛也,繁法嚴刑而天下振;及其衰也,百姓怨望而海内畔矣。

    故周五序得其道,而千餘歲不絕;秦本末并失,故不長久。

    由此觀之,安危之統。

    相去遠矣。

     野諺曰:“前事之不忘,後事之師也。

    ”是以君子為國,觀之上古,驗之當世,參以人事,察盛衰之理,審權勢之宜,去就有序,變化應時,故曠日長久,而社稷安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