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論著之屬一
關燈
小
中
大
之在天地之間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澤乎?計中國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倉乎?号物之數謂之萬,人處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車之所通,人處一焉;此其比萬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馬體乎?五帝之所連,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憂,任士之所勞,盡此矣。
伯夷辭之以為名,仲尼語之以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爾向之自多于水乎?” 河伯曰:“然則吾大天地而小豪末,可乎?” 北海若曰:“否。
夫物,量無窮,時無止,分無常,終始無故。
是故大知觀于遠近,故小而不寡,大而不多,知量無窮;證曏今故,故遙而不悶,掇而不跂,知時無止;察乎盈虛,故得而不喜,失而不憂,知分之無常也;明乎坦途,故生而不說,死而不禍,知終始之不可故也。
計人之所知,不若其所不知;其生之時,不若未生之時;以其至小求窮其至大之域,是故迷亂而不能自得也。
由此觀之,又何以知豪末之足以定至細之倪!又何以知天地之足以窮至大之域!” 河伯曰:“世之議者皆曰:‘至精無形,至大不可圍。
’是信情乎?” 北海若曰:“夫自細視大者不盡,自大視細者不明。
夫精,小之微也;垺,大之殷也;故異便。
此勢之有也。
夫精粗者,期于有形者也;無形者,數之所不能分也;不可圍者,數之所不能窮也。
可以言論者,物之粗也;可以意緻者,物之精也;言之所不能論,意之所不能察緻者,不期精粗焉。
是故大人之行,不出乎害人,不多仁恩;動不為利,不賤門隸;貨财弗争,不多辭讓;事焉不借人,不多食乎力,不賤貪污;行殊乎俗,不多辟異;為在從衆,不賤佞谄;世之爵祿不足以為勸,戮恥不足以為辱;知是非之不可為分,細大之不可為倪。
聞曰:‘道人不聞,至德不得,大人無己。
’約分之至也。
” 河伯曰:“若物之外,若物之内,惡至而倪貴賤?惡至而倪小大?” 北海若曰:“以道觀之,物無貴賤;以物觀之,自貴而相賤;以俗觀之,貴賤不在己。
以差觀之,因其所大而大之,則萬物莫不大;因其所小而小之,則萬物莫不小;知天地之為稊米也,知豪末之為丘山也,則差數睹矣。
以功觀之,因其所有而有之,則萬物莫不有,因其所無而無之,則萬物莫不無;知東西之相反而不可以相無,則功分定矣。
以趣觀之,因其所然而然之,則萬物莫不然;因其所非而非之,則萬物莫不非;知堯、桀之自然而相非,則趣操睹矣。
昔者,堯、舜讓而帝,之、哙讓而絕;湯、武争而王,白公争而滅。
由此觀之,争讓之禮,堯、桀之行,貴賤有時,未可以為常也。
梁麗可以沖城,而不可以窒穴,言殊器也;骐骥骅骝,一日而馳千裡,捕鼠不如狸狌,言殊技也;鸱鸺夜撮蚤,察毫末,晝出瞋目而不見丘山,言殊性也。
故曰,蓋師是而無非,師治而無亂乎?是未明天地之理,萬物之情者也。
是猶師天而無地,師陰而無陽,其不可行明矣。
然且語而不舍,非愚則誣也。
帝王殊禅,三代殊繼。
差其時,逆其俗者,謂之篡夫;當其時,順其俗者,謂之義之徒。
默默乎河伯!女惡知貴賤之門,小大之家!” 河伯曰:“然則我何為乎,何不為乎?吾辭受趣舍,吾終奈何?” 北海若曰:“以道觀之,何貴何賤,是謂反衍;無拘而志,與道大蹇。
何少何多,是謂謝施;無一而行,與道參差。
嚴乎若國之有君,其無私德;繇繇乎若祭之有社,其無私福;泛泛乎其若四方之無窮,其無所畛域。
兼懷萬物,其孰承翼?是謂無方。
萬物一齊,孰短孰長?道無終始,物有死生,不恃其成;一虛一滿,不位乎其形。
年不可舉,時不可止;消息盈虛,終則有始。
是所以語大義之方,論萬物之理也。
物之生也,若驟若馳,無動而不變,無時而不移。
何為乎,何不為乎?夫固将自化。
” 河伯曰:“然則何貴于道邪?” 北海若曰:“知道者必達于理,達于理者必明于權,明于權者不以物害己。
至德者,火弗能熱,水弗能溺,寒暑弗能害,禽獸弗能賊。
非謂其薄之也,言察乎安危,甯于禍福,謹于去就,莫之能害也。
故曰,天在内,人在外,德在乎天。
知天人之行,本乎天,位乎得;蹢躅而屈伸,反要而語極。
” 曰:“何謂天?何謂人?” 北海若曰:“牛馬四足,是謂天;落馬首,穿牛鼻,是謂人。
故曰,無以人滅天,無以故滅命,無以得殉名。
謹守而勿失,是謂反其真。
” 夔憐蚿,蚿憐蛇,蛇憐風,風憐目,目憐心。
夔謂蚿曰:“吾以一足趻踔而行,予無如矣。
“今子之使萬足,獨奈何?” 蚿曰:“不然。
子不見夫唾者乎?噴則大者如珠,小者如霧,雜而下者不可勝數也。
今予動吾天機,而不知其所以然。
” 蚿謂蛇曰:“吾以衆足行,而不及子之無足,何也?” 蛇曰:“夫天機之所動,何可易邪?吾安用足哉!” 蛇謂風曰:“予動吾脊脅而行,則有似也。
今子蓬蓬然起于北海,蓬蓬然入于南海,而似無有,何也?” 風曰:“然。
予蓬蓬然起于北海而入于南海也,然而指我則勝我,鱿我亦勝我。
雖然,夫折大木,蜚大屋者,唯我能也,故以衆小不勝為大勝也。
為大勝者,唯聖人能之。
” 孔子遊于匡,宋人圍之數匝,而弦歌不惙。
子路入見,曰:“何夫子之如娛也?” 孔子曰:“來!吾語女。
我諱窮久矣,而不免,命也;求通久矣,而不得,時也。
當堯、舜而天下無窮人,非知得也;當桀、纣而天下無通人,非知失也;時勢适然。
夫水行不避蛟龍者,漁父之勇也;陸行不避兕虎者,獵夫之勇也;白刃交于前,視死若生者,烈士之勇也;知窮之有命,知通之有時,臨大難而不懼者,聖人之勇也。
由處矣,吾命有所制矣。
”無幾何,将甲者進,辭曰:“以為陽虎也,故圍之。
今非也,請辭而退。
” 公孔龍問于魏牟曰:“龍少學先王之道,長而明仁義之行;合同異,離堅白;然不然,可不可;困百家之知,窮衆口之辯;吾自以為至達已。
今吾聞莊子之言,汒焉異之。
不知論之不及與,知之弗若與?今吾無所開吾喙,敢問其方。
” 公子牟隐機大息,仰天而笑曰:“子獨不聞夫埳井之蛙乎?謂東海之鼈曰:“吾樂與!出跳梁乎井幹之上,入休乎缺甃之崖;赴水則接腑持頤,蹶泥則沒足滅跗;還虷蟹與科鬥,莫吾能若也。
且夫擅一壑之水,而跨跱埳井之樂,此亦至矣,夫子奚不時來入觀乎!’東海之鼈左足未入,而右膝已絷矣。
于是逡巡而卻,告之海曰:‘夫千裡之遠,不足以舉其大;千仞之高,不足以極其深。
禹之時十年九潦,而水弗為加益;湯之時八年七旱,而崖不為加損。
夫不為頃久推移,不以多少進退者,此亦東海之大樂也。
’于是埳井之蛙聞之,适适然驚,規規然自失也。
且夫知不知是非之竟,而猶欲觀于莊子之言,是猶使蛟負山,商蚷馳河也,必不勝任矣。
且夫知不知論極妙之言而自适一時之利者,是非埳井之蛙與?且彼方跐黃泉登大皇,無南無北,奭然四解,淪于不測;無東無西,始于玄冥,反于大通。
子乃規規然而求之以察,索之以辯,是直用管窺天,用錐指地也,不亦小乎!子往矣!且子獨不聞夫壽陵餘子之學行于邯鄲與?未得國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歸耳。
今子不去,将忘子之故,失子之業。
” 公孫龍口呿而不合,舌舉而不下,乃逸而走。
莊子釣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願以境内累矣!” 莊子持竿不顧,曰:“吾聞楚有神龜,死已三千歲矣,王巾笥而藏之廟堂之上。
此龜者,甯其死為留骨而貴乎?甯其生而曳尾于途中乎?” 二大夫曰:“甯生而曳尾途中。
” 莊子曰:“住矣!吾将曳尾于途中。
” 惠子相梁,莊子往見之。
或謂惠子曰:“莊子來,欲代子相。
”于是惠子恐,搜于國中三日三夜。
莊子往見之,曰:“南方有鳥,其名曰鹓雛,子知之乎?夫鹓雛,發于南海而飛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練實不食,非醴泉不飲。
于是鸱得腐鼠,鹓雛過之,仰而視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國而吓我邪?” 莊子與惠子遊于濠梁之上。
莊子曰:“儵魚出遊從容,是魚之樂也。
” 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 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
” 莊子曰:“請循其本。
子曰‘汝安知魚樂’雲者,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我知之濠上也。
” ○荀子-榮辱篇 憍洩者,人之殃也;恭儉者,偋五兵也。
雖有戈矛之刺,不如恭儉之利也。
故與人善言,煖於布帛;傷人之言,深於矛戟。
故薄薄之地,不得履之。
非地不安也。
危足無所履者,凡在言也。
巨塗則讓,小塗則殆,雖欲不謹,若雲不使。
快快而亡者,怒也;察察而殘者,忮也;博而窮者,訾也;清之而俞濁者,口也;豢之而俞瘠者,交也;辯而不說者,争也;直立而不見知者,勝也;廉而不見貴者,刿也;勇而不見憚者,貪也;信而不見敬者,好剸行也:此小人之所務而君子之所不為也。
鬥者,忘其身者也,忘其親者也,忘其君者也。
行其少頃之怒而喪終身之軀,然且為之,是忘其身也;室家立殘,親戚不免乎刑戮,然且為之,是忘其親也;君上之所惡也,刑法之所大禁也,然且為之,是忘其君也。
憂忘其身,内忘其親,上忘其君,是刑法之所不舍也,聖王之所不畜也。
乳彘觸虎,乳狗不遠遊,不忘其親也。
人也,憂忘其身,内忘其親,上忘其君,則是人也而曾狗彘之不若也。
凡鬥者,必自以為是而以人為非也。
己誠是也,人誠非也,則是己君子而人小人也,以君子與小人相賊害也。
憂以忘其身,内以忘其親,上以忘其君,豈不過甚矣哉!是人也,所謂“以狐父之戈钃牛矢”也。
将以為智邪?則愚莫大焉。
将以為利邪?則害莫大焉。
将以為榮邪?則辱莫大焉。
将以為安邪?則危莫大焉。
人之有鬥,何哉?我欲屬之狂惑疾病邪,則不可,聖王又誅之。
我欲屬之鳥鼠禽獸邪,則不可,其形體又人,而好惡多同。
人之有鬥,何哉?我甚醜之! 有狗彘之勇者,有賈盜之勇者,有小人之勇者,有士君子之勇者:争飲食,無廉恥,不知是非,不辟死傷,不畏衆強,恈々然唯利飲食之見,是狗彘之勇也。
為事利,争貨财,無辭讓,果敢而振,猛貪而戾,恈々然唯利之見,是賈盜之勇也。
輕死而暴,是小人之勇也。
義之所在,不傾於權,不顧其利,舉國而與之不為改視,重死持義而不桡,是士君子之勇也。
鯈<魚本>者,浮陽之魚也,胠於沙而思水,則無逮矣。
挂於患而欲謹,則無益矣。
自知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怨人者窮,怨天者無志。
失之己,反之人,豈不迂乎哉! 榮辱之大分,安危利害之常體:先義而後利者榮,先利而後義者辱;榮者常通,辱者常窮;通者常制人,窮者常制於人:是榮辱之大分也。
材悫者常安利,蕩悍者常危害;安利者常樂易,危害者常憂險;樂易者常壽長,憂險者常夭折:是安危利害之常體也。
夫天生蒸民,有所以取之。
志意緻修,德行緻厚,智慮緻明,是天子之所以取天下也。
政令法,舉措時,聽斷公,上則能順天子之命,下則能保百姓,是諸侯之所以取國家也。
志行修,臨官治,上則能順上,下則能保其職,是士大夫之所以取田邑也。
循法則、度量、刑辟、圖籍,不知其義,謹守其數,慎不敢損益也,父子相傳,以持王公,是故三代雖亡,治法猶存,是官人百吏之所以取祿秩也。
孝弟原悫,軥錄疾力,以敦比其事業,而不敢怠傲,是庶人之所以取煖衣飽食,長生久視,以免於刑戮也。
飾邪說,文奸言,為倚事,陶誕、突盜,愓、悍、憍、暴,以偷生反側於亂世之間,是奸人之所以取危辱死刑也。
其慮之不深,其擇之不謹,其定取舍楛僈,是其所以危也。
材性知能,君子小人一也。
好榮惡辱,好利惡害,是君子小人之所同也,若其所以求之之道則異矣。
小人也者,疾為誕而欲人之信己也,疾為詐而欲人之親己也,禽獸之行而欲人之善己也。
慮之難知也,行之難安也,持之難立也,成則必不得其所好,必遇其所惡焉。
故君子者,信矣,而亦欲人之信己也;忠矣,而亦欲人之親己也;修正治辨矣,而亦欲人之善己也。
慮之易知也,行之易安也,持之易立也,成則必得其所好,必不遇其所惡焉。
是故窮則不隐,通則大明,身死而名彌白,小人莫不延頸舉踵而願曰:“知慮材性,固有以賢人矣。
”夫不知其與己無以異也。
則君子注錯之當,而小人注錯之過也。
故孰察小人之知能,足以知其有馀,可以為君子之所為也。
譬之越人安越,楚人安楚,君子安雅。
是非知能材性然也,是注錯習俗之節異也。
仁義德行,常安之術也,然而未必不危也;汙僈、突盜,常危之術也,然而未必不安也。
故君子道其常而小人道其怪。
凡人有所一同:饑而欲食,寒而欲煖,勞而欲息,好利而惡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是無待而然者也,是禹、桀之所同也。
目辨白黑美惡,耳辨音聲清濁,口辨酸鹹甘苦,鼻辨芬芳腥臊,骨體膚理辨寒暑疾養,是又人之所常生而有也,是無待而然者也,是禹、桀之所同也。
可以為堯、禹,可以為桀、跖,可以為工匠,可以為農賈,在執注錯習俗之所積耳。
為堯、禹則常安榮,為桀、跖則常危辱;為堯、禹則常愉佚,為工匠農賈則常煩勞。
然而人力為此而寡為彼,何也?曰:陋也。
堯、禹者,非生而具者也,夫起於變故,成乎修修之為,待盡而後備者也。
人之生固小人,無師無法則唯利之見耳。
人之生固小人,又以遇亂世,得亂俗,是以小重小也,以亂得亂也。
君子非得埶以臨之,則無由得開内焉。
今是人之口腹,安知禮義?安知辭讓?安知廉恥隅積?亦呥々而噍,鄉鄉而飽已矣。
人無師無法,則其心正其口腹也。
今使人生而未嘗睹刍豢稻粱也,惟菽藿糟糠之為睹,則以至足為在此也,俄而粲然有秉刍豢稻粱而至者,則瞲然視之曰:“此何怪也?”彼臭之而無嗛於鼻,嘗之而甘於口,食之而安於體,則莫不棄此而取彼矣。
今以夫先王之道,仁義之統,以相群居,以相持養,以相藩飾,以相安固邪?以夫桀、跖之道,是其為相縣也,幾直夫刍豢稻粱之縣糟糠爾哉!然而人力為此而寡為彼,何也?曰:陋也。
陋也者,天下之公患也,人之大殃大害也。
故曰:仁者好告示人。
告之示之,靡之儇之,钅公之重之,則夫塞者俄且通也,陋者俄且僩也,愚者俄且知也。
是若不行,則湯、武在上曷益?桀、纣在上曷損?湯武存則天下從而治,桀、纣存則天下從而亂。
如是者,豈非人之情固可與如此,可與如彼也哉! 人之情,食欲有刍豢,衣欲有文繡,行欲有輿馬,又欲夫馀财蓄積之富也;然而窮年累世不知不足,是人之情也。
今人之生也,方知蓄雞狗豬彘,又蓄牛羊,然而食不敢有酒肉;馀刀布,有囷窌,然而衣不敢有絲帛;約者有筐箧之藏,然而行不敢有輿馬。
是何也?非不欲也,幾不長慮顧後而恐無以繼之故也。
於是又節用禦欲,收斂蓄藏以繼之也,是於己長慮顧後,幾不甚善矣哉!今夫偷生淺知之屬,曾此而不知也,糧食大侈,不顧其後,俄則屈安窮矣,是其所以不免於凍餓,操瓢囊為溝壑中瘠者也。
況夫先王之道,仁義之統,《詩》、《書》、《禮》、《樂》之分乎。
彼固天下之大慮也,将為天下生民之屬長慮顧後而保萬世也。
其流長矣,其溫厚矣,其功盛姚遠矣,非孰修為之君子莫之能知也。
故曰:短绠不可以汲深井之泉,知不幾者不可與及聖人之言。
夫《詩》、《書》、《禮》、《樂》之分,固非庸人之所知也。
故曰:一之而可再也,有之而可久也,廣之而可通也,慮之而可安也,反钅公察之而俞可好也。
以治情則利,以為名則榮,以群則和,以獨則足,樂意者其是邪? 夫貴為天子,富有天下,是人情之所同欲也。
然則從人之欲則埶不能容,物不能贍也。
故先王案為之制禮義以分之,使有貴賤之等,長幼之差,知愚、能不能之分,皆使人載其事而各得其宜。
然後使谷祿多少厚薄之稱,是夫群居和一之道也。
故仁人在上,則農以力盡田,賈以察盡财,百工以巧盡械器,士大夫以上至於公侯,莫不以仁厚知能盡官職。
夫是之謂至平。
故或祿天下而不自以為多,或監門、禦旅、抱關、擊柝而不自以為寡。
故曰:“斬而齊,枉而順,不同而一。
”夫是之謂人倫。
《詩》曰:“受小共大共,為下國駿蒙。
”此之謂也。
○荀子-議兵篇 臨武君與孫卿子議兵於趙孝成王前。
王曰:“請問兵要。
”臨武君對曰:“上得天時,下得地利,觀敵之變動,後之發,先之至,此用兵之要術也。
”孫卿子曰:“不然。
臣所聞古之道,凡用兵攻戰之本在乎壹民。
弓矢不調,則羿不能以中微;六馬不和,則造父不能以緻遠;士民不親附,則湯、武不能以必勝也。
故善附民者,是乃善用兵者也。
故兵要在乎附民而已。
”臨武君曰:“不然。
兵之所貴者埶利也,所行者變詐也。
善用兵者,感忽悠闇,莫知其所從出,孫、吳用之,無敵於天下,豈必待附民哉!”孫卿子曰:“不然。
臣之所道,仁者之兵,王者之志也。
君之所貴,權謀埶利也;所行,攻奪變詐也,諸侯之事也。
仁人之兵,不可詐也。
彼可詐者,怠慢者也,路亶者也,君臣上下之間滑然有離德者也。
故以桀詐桀,猶巧拙有幸焉。
以桀詐堯,譬之若以卵投石,以指撓沸,若赴水火,入焉焦沒耳。
故仁人上下,百将一心,三軍同力,臣之於君也,下之於上也,若子之事父,弟之事兄,若手臂之捍頭目而覆胸腹也,詐而襲之,與先驚而後擊之,一也。
且仁人之用十裡之國,則将有百裡之聽;用百裡之國,則将有千裡之聽;用千裡之國,則将有四海之聽。
必将聰明警戒,和傳而一。
故仁人之兵聚則成卒,散則成列,延則若莫邪之長刃,嬰之者斷;兌則若莫邪之利鋒,當之者潰;圜居而方止,則若盤石然,觸之者角摧,案角鹿埵、隴種、東籠而退耳。
且夫暴國之君,将誰與至哉?彼其所與至者,必其民也。
而其民之親我歡若父母,其好我芬若椒蘭;彼反顧其上則若灼黥,若仇雠。
人之情,雖桀、跖,豈又肯為其所惡賊其所好者哉!是猶使人之子孫自賊其父母也,彼必将來告之,夫又何可詐也?故仁人用,國日明,諸侯先順者安,後順者危,慮敵之者削,反之者亡。
《詩》曰:‘武王載發,有虔秉钺,如火烈烈,則莫我敢遏。
’此之謂也。
”孝成王、臨武君曰:“善!請問王者之兵設何道何行而可?”孫卿子曰:“凡在大王,将率末事也。
臣請遂道王者諸侯強弱存亡之效,安危之埶;君賢者其國治,君不能者其國亂;隆禮貴義者其國治,簡禮賤義者其國亂。
治者強,亂者弱,是強弱之本也。
上足卬,則下可用也,上不卬,則下不可用也。
下可用則強,下不可用則弱,是強弱之常也。
隆禮效功,上也;重祿貴節,次也;上功賤節,下也:是強弱之凡也。
好士者強,不好士者弱;愛民者強,不愛民者弱;政令信者強,政令不信者弱;民齊者強,民不齊者弱;賞重者強,賞輕者弱;刑威者強,刑侮者弱;械用兵革攻完便利者強,械用兵革窳楛不便利者弱;重用兵者強,輕用兵者弱;權出一者強,權出二者弱:是強弱之常也。
齊人隆技擊,其技也,得一首者則賜贖锱金,無本賞矣。
是事小敵毳則偷可用也,事大敵堅則焉渙離耳。
若飛鳥然,傾側反覆無日,是亡國之兵也,兵莫弱是矣。
是其去賃市、傭而戰之幾矣。
魏氏之武卒,以度取之,衣三屬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負服矢五十個,置戈其上,冠<革由>帶劍,赢三日之糧,日中而趨百裡,中試則複其戶,利其田宅,是數年而衰而未可奪也,改造則不易周也。
是故地雖大,其稅必寡,是危國之兵也。
秦人,其生民也陿阨,其使民也酷烈,劫之以埶,隐之以阨,忸之以慶賞,?之以刑罰,使天下之民所以要利於上者,非鬥無由也。
阨而用之,得而後功之,功賞相長也,五甲首而隸五家,是最為衆強長久,多地以正。
故四世有勝,非幸也,數也。
故齊之
伯夷辭之以為名,仲尼語之以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爾向之自多于水乎?” 河伯曰:“然則吾大天地而小豪末,可乎?” 北海若曰:“否。
夫物,量無窮,時無止,分無常,終始無故。
是故大知觀于遠近,故小而不寡,大而不多,知量無窮;證曏今故,故遙而不悶,掇而不跂,知時無止;察乎盈虛,故得而不喜,失而不憂,知分之無常也;明乎坦途,故生而不說,死而不禍,知終始之不可故也。
計人之所知,不若其所不知;其生之時,不若未生之時;以其至小求窮其至大之域,是故迷亂而不能自得也。
由此觀之,又何以知豪末之足以定至細之倪!又何以知天地之足以窮至大之域!” 河伯曰:“世之議者皆曰:‘至精無形,至大不可圍。
’是信情乎?” 北海若曰:“夫自細視大者不盡,自大視細者不明。
夫精,小之微也;垺,大之殷也;故異便。
此勢之有也。
夫精粗者,期于有形者也;無形者,數之所不能分也;不可圍者,數之所不能窮也。
可以言論者,物之粗也;可以意緻者,物之精也;言之所不能論,意之所不能察緻者,不期精粗焉。
是故大人之行,不出乎害人,不多仁恩;動不為利,不賤門隸;貨财弗争,不多辭讓;事焉不借人,不多食乎力,不賤貪污;行殊乎俗,不多辟異;為在從衆,不賤佞谄;世之爵祿不足以為勸,戮恥不足以為辱;知是非之不可為分,細大之不可為倪。
聞曰:‘道人不聞,至德不得,大人無己。
’約分之至也。
” 河伯曰:“若物之外,若物之内,惡至而倪貴賤?惡至而倪小大?” 北海若曰:“以道觀之,物無貴賤;以物觀之,自貴而相賤;以俗觀之,貴賤不在己。
以差觀之,因其所大而大之,則萬物莫不大;因其所小而小之,則萬物莫不小;知天地之為稊米也,知豪末之為丘山也,則差數睹矣。
以功觀之,因其所有而有之,則萬物莫不有,因其所無而無之,則萬物莫不無;知東西之相反而不可以相無,則功分定矣。
以趣觀之,因其所然而然之,則萬物莫不然;因其所非而非之,則萬物莫不非;知堯、桀之自然而相非,則趣操睹矣。
昔者,堯、舜讓而帝,之、哙讓而絕;湯、武争而王,白公争而滅。
由此觀之,争讓之禮,堯、桀之行,貴賤有時,未可以為常也。
梁麗可以沖城,而不可以窒穴,言殊器也;骐骥骅骝,一日而馳千裡,捕鼠不如狸狌,言殊技也;鸱鸺夜撮蚤,察毫末,晝出瞋目而不見丘山,言殊性也。
故曰,蓋師是而無非,師治而無亂乎?是未明天地之理,萬物之情者也。
是猶師天而無地,師陰而無陽,其不可行明矣。
然且語而不舍,非愚則誣也。
帝王殊禅,三代殊繼。
差其時,逆其俗者,謂之篡夫;當其時,順其俗者,謂之義之徒。
默默乎河伯!女惡知貴賤之門,小大之家!” 河伯曰:“然則我何為乎,何不為乎?吾辭受趣舍,吾終奈何?” 北海若曰:“以道觀之,何貴何賤,是謂反衍;無拘而志,與道大蹇。
何少何多,是謂謝施;無一而行,與道參差。
嚴乎若國之有君,其無私德;繇繇乎若祭之有社,其無私福;泛泛乎其若四方之無窮,其無所畛域。
兼懷萬物,其孰承翼?是謂無方。
萬物一齊,孰短孰長?道無終始,物有死生,不恃其成;一虛一滿,不位乎其形。
年不可舉,時不可止;消息盈虛,終則有始。
是所以語大義之方,論萬物之理也。
物之生也,若驟若馳,無動而不變,無時而不移。
何為乎,何不為乎?夫固将自化。
” 河伯曰:“然則何貴于道邪?” 北海若曰:“知道者必達于理,達于理者必明于權,明于權者不以物害己。
至德者,火弗能熱,水弗能溺,寒暑弗能害,禽獸弗能賊。
非謂其薄之也,言察乎安危,甯于禍福,謹于去就,莫之能害也。
故曰,天在内,人在外,德在乎天。
知天人之行,本乎天,位乎得;蹢躅而屈伸,反要而語極。
” 曰:“何謂天?何謂人?” 北海若曰:“牛馬四足,是謂天;落馬首,穿牛鼻,是謂人。
故曰,無以人滅天,無以故滅命,無以得殉名。
謹守而勿失,是謂反其真。
” 夔憐蚿,蚿憐蛇,蛇憐風,風憐目,目憐心。
夔謂蚿曰:“吾以一足趻踔而行,予無如矣。
“今子之使萬足,獨奈何?” 蚿曰:“不然。
子不見夫唾者乎?噴則大者如珠,小者如霧,雜而下者不可勝數也。
今予動吾天機,而不知其所以然。
” 蚿謂蛇曰:“吾以衆足行,而不及子之無足,何也?” 蛇曰:“夫天機之所動,何可易邪?吾安用足哉!” 蛇謂風曰:“予動吾脊脅而行,則有似也。
今子蓬蓬然起于北海,蓬蓬然入于南海,而似無有,何也?” 風曰:“然。
予蓬蓬然起于北海而入于南海也,然而指我則勝我,鱿我亦勝我。
雖然,夫折大木,蜚大屋者,唯我能也,故以衆小不勝為大勝也。
為大勝者,唯聖人能之。
” 孔子遊于匡,宋人圍之數匝,而弦歌不惙。
子路入見,曰:“何夫子之如娛也?” 孔子曰:“來!吾語女。
我諱窮久矣,而不免,命也;求通久矣,而不得,時也。
當堯、舜而天下無窮人,非知得也;當桀、纣而天下無通人,非知失也;時勢适然。
夫水行不避蛟龍者,漁父之勇也;陸行不避兕虎者,獵夫之勇也;白刃交于前,視死若生者,烈士之勇也;知窮之有命,知通之有時,臨大難而不懼者,聖人之勇也。
由處矣,吾命有所制矣。
”無幾何,将甲者進,辭曰:“以為陽虎也,故圍之。
今非也,請辭而退。
” 公孔龍問于魏牟曰:“龍少學先王之道,長而明仁義之行;合同異,離堅白;然不然,可不可;困百家之知,窮衆口之辯;吾自以為至達已。
今吾聞莊子之言,汒焉異之。
不知論之不及與,知之弗若與?今吾無所開吾喙,敢問其方。
” 公子牟隐機大息,仰天而笑曰:“子獨不聞夫埳井之蛙乎?謂東海之鼈曰:“吾樂與!出跳梁乎井幹之上,入休乎缺甃之崖;赴水則接腑持頤,蹶泥則沒足滅跗;還虷蟹與科鬥,莫吾能若也。
且夫擅一壑之水,而跨跱埳井之樂,此亦至矣,夫子奚不時來入觀乎!’東海之鼈左足未入,而右膝已絷矣。
于是逡巡而卻,告之海曰:‘夫千裡之遠,不足以舉其大;千仞之高,不足以極其深。
禹之時十年九潦,而水弗為加益;湯之時八年七旱,而崖不為加損。
夫不為頃久推移,不以多少進退者,此亦東海之大樂也。
’于是埳井之蛙聞之,适适然驚,規規然自失也。
且夫知不知是非之竟,而猶欲觀于莊子之言,是猶使蛟負山,商蚷馳河也,必不勝任矣。
且夫知不知論極妙之言而自适一時之利者,是非埳井之蛙與?且彼方跐黃泉登大皇,無南無北,奭然四解,淪于不測;無東無西,始于玄冥,反于大通。
子乃規規然而求之以察,索之以辯,是直用管窺天,用錐指地也,不亦小乎!子往矣!且子獨不聞夫壽陵餘子之學行于邯鄲與?未得國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歸耳。
今子不去,将忘子之故,失子之業。
” 公孫龍口呿而不合,舌舉而不下,乃逸而走。
莊子釣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願以境内累矣!” 莊子持竿不顧,曰:“吾聞楚有神龜,死已三千歲矣,王巾笥而藏之廟堂之上。
此龜者,甯其死為留骨而貴乎?甯其生而曳尾于途中乎?” 二大夫曰:“甯生而曳尾途中。
” 莊子曰:“住矣!吾将曳尾于途中。
” 惠子相梁,莊子往見之。
或謂惠子曰:“莊子來,欲代子相。
”于是惠子恐,搜于國中三日三夜。
莊子往見之,曰:“南方有鳥,其名曰鹓雛,子知之乎?夫鹓雛,發于南海而飛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練實不食,非醴泉不飲。
于是鸱得腐鼠,鹓雛過之,仰而視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國而吓我邪?” 莊子與惠子遊于濠梁之上。
莊子曰:“儵魚出遊從容,是魚之樂也。
” 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 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
” 莊子曰:“請循其本。
子曰‘汝安知魚樂’雲者,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我知之濠上也。
” ○荀子-榮辱篇 憍洩者,人之殃也;恭儉者,偋五兵也。
雖有戈矛之刺,不如恭儉之利也。
故與人善言,煖於布帛;傷人之言,深於矛戟。
故薄薄之地,不得履之。
非地不安也。
危足無所履者,凡在言也。
巨塗則讓,小塗則殆,雖欲不謹,若雲不使。
快快而亡者,怒也;察察而殘者,忮也;博而窮者,訾也;清之而俞濁者,口也;豢之而俞瘠者,交也;辯而不說者,争也;直立而不見知者,勝也;廉而不見貴者,刿也;勇而不見憚者,貪也;信而不見敬者,好剸行也:此小人之所務而君子之所不為也。
鬥者,忘其身者也,忘其親者也,忘其君者也。
行其少頃之怒而喪終身之軀,然且為之,是忘其身也;室家立殘,親戚不免乎刑戮,然且為之,是忘其親也;君上之所惡也,刑法之所大禁也,然且為之,是忘其君也。
憂忘其身,内忘其親,上忘其君,是刑法之所不舍也,聖王之所不畜也。
乳彘觸虎,乳狗不遠遊,不忘其親也。
人也,憂忘其身,内忘其親,上忘其君,則是人也而曾狗彘之不若也。
凡鬥者,必自以為是而以人為非也。
己誠是也,人誠非也,則是己君子而人小人也,以君子與小人相賊害也。
憂以忘其身,内以忘其親,上以忘其君,豈不過甚矣哉!是人也,所謂“以狐父之戈钃牛矢”也。
将以為智邪?則愚莫大焉。
将以為利邪?則害莫大焉。
将以為榮邪?則辱莫大焉。
将以為安邪?則危莫大焉。
人之有鬥,何哉?我欲屬之狂惑疾病邪,則不可,聖王又誅之。
我欲屬之鳥鼠禽獸邪,則不可,其形體又人,而好惡多同。
人之有鬥,何哉?我甚醜之! 有狗彘之勇者,有賈盜之勇者,有小人之勇者,有士君子之勇者:争飲食,無廉恥,不知是非,不辟死傷,不畏衆強,恈々然唯利飲食之見,是狗彘之勇也。
為事利,争貨财,無辭讓,果敢而振,猛貪而戾,恈々然唯利之見,是賈盜之勇也。
輕死而暴,是小人之勇也。
義之所在,不傾於權,不顧其利,舉國而與之不為改視,重死持義而不桡,是士君子之勇也。
鯈<魚本>者,浮陽之魚也,胠於沙而思水,則無逮矣。
挂於患而欲謹,則無益矣。
自知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怨人者窮,怨天者無志。
失之己,反之人,豈不迂乎哉! 榮辱之大分,安危利害之常體:先義而後利者榮,先利而後義者辱;榮者常通,辱者常窮;通者常制人,窮者常制於人:是榮辱之大分也。
材悫者常安利,蕩悍者常危害;安利者常樂易,危害者常憂險;樂易者常壽長,憂險者常夭折:是安危利害之常體也。
夫天生蒸民,有所以取之。
志意緻修,德行緻厚,智慮緻明,是天子之所以取天下也。
政令法,舉措時,聽斷公,上則能順天子之命,下則能保百姓,是諸侯之所以取國家也。
志行修,臨官治,上則能順上,下則能保其職,是士大夫之所以取田邑也。
循法則、度量、刑辟、圖籍,不知其義,謹守其數,慎不敢損益也,父子相傳,以持王公,是故三代雖亡,治法猶存,是官人百吏之所以取祿秩也。
孝弟原悫,軥錄疾力,以敦比其事業,而不敢怠傲,是庶人之所以取煖衣飽食,長生久視,以免於刑戮也。
飾邪說,文奸言,為倚事,陶誕、突盜,愓、悍、憍、暴,以偷生反側於亂世之間,是奸人之所以取危辱死刑也。
其慮之不深,其擇之不謹,其定取舍楛僈,是其所以危也。
材性知能,君子小人一也。
好榮惡辱,好利惡害,是君子小人之所同也,若其所以求之之道則異矣。
小人也者,疾為誕而欲人之信己也,疾為詐而欲人之親己也,禽獸之行而欲人之善己也。
慮之難知也,行之難安也,持之難立也,成則必不得其所好,必遇其所惡焉。
故君子者,信矣,而亦欲人之信己也;忠矣,而亦欲人之親己也;修正治辨矣,而亦欲人之善己也。
慮之易知也,行之易安也,持之易立也,成則必得其所好,必不遇其所惡焉。
是故窮則不隐,通則大明,身死而名彌白,小人莫不延頸舉踵而願曰:“知慮材性,固有以賢人矣。
”夫不知其與己無以異也。
則君子注錯之當,而小人注錯之過也。
故孰察小人之知能,足以知其有馀,可以為君子之所為也。
譬之越人安越,楚人安楚,君子安雅。
是非知能材性然也,是注錯習俗之節異也。
仁義德行,常安之術也,然而未必不危也;汙僈、突盜,常危之術也,然而未必不安也。
故君子道其常而小人道其怪。
凡人有所一同:饑而欲食,寒而欲煖,勞而欲息,好利而惡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是無待而然者也,是禹、桀之所同也。
目辨白黑美惡,耳辨音聲清濁,口辨酸鹹甘苦,鼻辨芬芳腥臊,骨體膚理辨寒暑疾養,是又人之所常生而有也,是無待而然者也,是禹、桀之所同也。
可以為堯、禹,可以為桀、跖,可以為工匠,可以為農賈,在執注錯習俗之所積耳。
為堯、禹則常安榮,為桀、跖則常危辱;為堯、禹則常愉佚,為工匠農賈則常煩勞。
然而人力為此而寡為彼,何也?曰:陋也。
堯、禹者,非生而具者也,夫起於變故,成乎修修之為,待盡而後備者也。
人之生固小人,無師無法則唯利之見耳。
人之生固小人,又以遇亂世,得亂俗,是以小重小也,以亂得亂也。
君子非得埶以臨之,則無由得開内焉。
今是人之口腹,安知禮義?安知辭讓?安知廉恥隅積?亦呥々而噍,鄉鄉而飽已矣。
人無師無法,則其心正其口腹也。
今使人生而未嘗睹刍豢稻粱也,惟菽藿糟糠之為睹,則以至足為在此也,俄而粲然有秉刍豢稻粱而至者,則瞲然視之曰:“此何怪也?”彼臭之而無嗛於鼻,嘗之而甘於口,食之而安於體,則莫不棄此而取彼矣。
今以夫先王之道,仁義之統,以相群居,以相持養,以相藩飾,以相安固邪?以夫桀、跖之道,是其為相縣也,幾直夫刍豢稻粱之縣糟糠爾哉!然而人力為此而寡為彼,何也?曰:陋也。
陋也者,天下之公患也,人之大殃大害也。
故曰:仁者好告示人。
告之示之,靡之儇之,钅公之重之,則夫塞者俄且通也,陋者俄且僩也,愚者俄且知也。
是若不行,則湯、武在上曷益?桀、纣在上曷損?湯武存則天下從而治,桀、纣存則天下從而亂。
如是者,豈非人之情固可與如此,可與如彼也哉! 人之情,食欲有刍豢,衣欲有文繡,行欲有輿馬,又欲夫馀财蓄積之富也;然而窮年累世不知不足,是人之情也。
今人之生也,方知蓄雞狗豬彘,又蓄牛羊,然而食不敢有酒肉;馀刀布,有囷窌,然而衣不敢有絲帛;約者有筐箧之藏,然而行不敢有輿馬。
是何也?非不欲也,幾不長慮顧後而恐無以繼之故也。
於是又節用禦欲,收斂蓄藏以繼之也,是於己長慮顧後,幾不甚善矣哉!今夫偷生淺知之屬,曾此而不知也,糧食大侈,不顧其後,俄則屈安窮矣,是其所以不免於凍餓,操瓢囊為溝壑中瘠者也。
況夫先王之道,仁義之統,《詩》、《書》、《禮》、《樂》之分乎。
彼固天下之大慮也,将為天下生民之屬長慮顧後而保萬世也。
其流長矣,其溫厚矣,其功盛姚遠矣,非孰修為之君子莫之能知也。
故曰:短绠不可以汲深井之泉,知不幾者不可與及聖人之言。
夫《詩》、《書》、《禮》、《樂》之分,固非庸人之所知也。
故曰:一之而可再也,有之而可久也,廣之而可通也,慮之而可安也,反钅公察之而俞可好也。
以治情則利,以為名則榮,以群則和,以獨則足,樂意者其是邪? 夫貴為天子,富有天下,是人情之所同欲也。
然則從人之欲則埶不能容,物不能贍也。
故先王案為之制禮義以分之,使有貴賤之等,長幼之差,知愚、能不能之分,皆使人載其事而各得其宜。
然後使谷祿多少厚薄之稱,是夫群居和一之道也。
故仁人在上,則農以力盡田,賈以察盡财,百工以巧盡械器,士大夫以上至於公侯,莫不以仁厚知能盡官職。
夫是之謂至平。
故或祿天下而不自以為多,或監門、禦旅、抱關、擊柝而不自以為寡。
故曰:“斬而齊,枉而順,不同而一。
”夫是之謂人倫。
《詩》曰:“受小共大共,為下國駿蒙。
”此之謂也。
○荀子-議兵篇 臨武君與孫卿子議兵於趙孝成王前。
王曰:“請問兵要。
”臨武君對曰:“上得天時,下得地利,觀敵之變動,後之發,先之至,此用兵之要術也。
”孫卿子曰:“不然。
臣所聞古之道,凡用兵攻戰之本在乎壹民。
弓矢不調,則羿不能以中微;六馬不和,則造父不能以緻遠;士民不親附,則湯、武不能以必勝也。
故善附民者,是乃善用兵者也。
故兵要在乎附民而已。
”臨武君曰:“不然。
兵之所貴者埶利也,所行者變詐也。
善用兵者,感忽悠闇,莫知其所從出,孫、吳用之,無敵於天下,豈必待附民哉!”孫卿子曰:“不然。
臣之所道,仁者之兵,王者之志也。
君之所貴,權謀埶利也;所行,攻奪變詐也,諸侯之事也。
仁人之兵,不可詐也。
彼可詐者,怠慢者也,路亶者也,君臣上下之間滑然有離德者也。
故以桀詐桀,猶巧拙有幸焉。
以桀詐堯,譬之若以卵投石,以指撓沸,若赴水火,入焉焦沒耳。
故仁人上下,百将一心,三軍同力,臣之於君也,下之於上也,若子之事父,弟之事兄,若手臂之捍頭目而覆胸腹也,詐而襲之,與先驚而後擊之,一也。
且仁人之用十裡之國,則将有百裡之聽;用百裡之國,則将有千裡之聽;用千裡之國,則将有四海之聽。
必将聰明警戒,和傳而一。
故仁人之兵聚則成卒,散則成列,延則若莫邪之長刃,嬰之者斷;兌則若莫邪之利鋒,當之者潰;圜居而方止,則若盤石然,觸之者角摧,案角鹿埵、隴種、東籠而退耳。
且夫暴國之君,将誰與至哉?彼其所與至者,必其民也。
而其民之親我歡若父母,其好我芬若椒蘭;彼反顧其上則若灼黥,若仇雠。
人之情,雖桀、跖,豈又肯為其所惡賊其所好者哉!是猶使人之子孫自賊其父母也,彼必将來告之,夫又何可詐也?故仁人用,國日明,諸侯先順者安,後順者危,慮敵之者削,反之者亡。
《詩》曰:‘武王載發,有虔秉钺,如火烈烈,則莫我敢遏。
’此之謂也。
”孝成王、臨武君曰:“善!請問王者之兵設何道何行而可?”孫卿子曰:“凡在大王,将率末事也。
臣請遂道王者諸侯強弱存亡之效,安危之埶;君賢者其國治,君不能者其國亂;隆禮貴義者其國治,簡禮賤義者其國亂。
治者強,亂者弱,是強弱之本也。
上足卬,則下可用也,上不卬,則下不可用也。
下可用則強,下不可用則弱,是強弱之常也。
隆禮效功,上也;重祿貴節,次也;上功賤節,下也:是強弱之凡也。
好士者強,不好士者弱;愛民者強,不愛民者弱;政令信者強,政令不信者弱;民齊者強,民不齊者弱;賞重者強,賞輕者弱;刑威者強,刑侮者弱;械用兵革攻完便利者強,械用兵革窳楛不便利者弱;重用兵者強,輕用兵者弱;權出一者強,權出二者弱:是強弱之常也。
齊人隆技擊,其技也,得一首者則賜贖锱金,無本賞矣。
是事小敵毳則偷可用也,事大敵堅則焉渙離耳。
若飛鳥然,傾側反覆無日,是亡國之兵也,兵莫弱是矣。
是其去賃市、傭而戰之幾矣。
魏氏之武卒,以度取之,衣三屬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負服矢五十個,置戈其上,冠<革由>帶劍,赢三日之糧,日中而趨百裡,中試則複其戶,利其田宅,是數年而衰而未可奪也,改造則不易周也。
是故地雖大,其稅必寡,是危國之兵也。
秦人,其生民也陿阨,其使民也酷烈,劫之以埶,隐之以阨,忸之以慶賞,?之以刑罰,使天下之民所以要利於上者,非鬥無由也。
阨而用之,得而後功之,功賞相長也,五甲首而隸五家,是最為衆強長久,多地以正。
故四世有勝,非幸也,數也。
故齊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