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論著之屬一

關燈
處身也,若厥株拘;吾執臂也,若槁木之枝;雖天地之大,萬物之多,而唯蜩翼之知。

    吾不反不側,不以萬物易蜩之翼,何為而不得!” 孔子顧謂弟子曰:“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其痀偻丈人之謂乎!” 顔淵問仲尼曰:“吾嘗濟乎觞深之淵,津人操舟若神。

    吾問焉,曰:‘操舟可學邪?’曰:‘可。

    善遊者數能。

    若乃夫沒人,則未嘗見舟而便操之也。

    ’吾問焉而不吾告,敢問何謂也?” 仲尼曰:“善遊者數能,忘水也。

    若乃夫沒人之未嘗見舟而便操之也,彼視淵若陵,視舟之覆猶其車卻也。

    覆卻萬方陳乎前而不得入其舍,惡往而不暇!以瓦注者巧,以鈎注者憚,以黃金注者<歹昬>。

    其巧一也,而有所矜,則重外也。

    凡外重者内拙。

    ” 田開之見周威公,威公曰:“吾聞祝賢學生,吾子與祝賢遊,亦何聞焉?” 田開之曰:“開之操拔篲以侍門庭,亦何聞于夫子!” 威公曰:“田子無讓,寡人願聞之。

    ” 開之曰:“聞之夫子曰:‘善養生者,若牧羊然,視其後者而鞭之。

    ’” 威公曰:“何謂也?” 田開之曰:“魯有單豹者,岩居而水飲,不與民共利,行年七十而猶有嬰兒之色;不幸遇餓虎,餓虎殺而食之。

    有張毅者,高門縣薄,無不走也,行年四十而有内熱之病以死。

    豹養其内而虎食其外,毅養其外而病攻其内,此二子者,皆不鞭其後者也。

    ” 仲尼曰:“無入而藏,無出而陽,柴立其中央。

    三者若得,其名必極。

    夫畏途者,十殺一人,則父子兄弟相戒也,必盛卒徒而後敢出焉,不亦知乎!人之所取畏者,衽席之上,飲食之間;而不知為之戒者,過也。

    ” 祝宗人玄端以臨牢筴,說彘曰:“汝奚惡死?吾将三月牜豢汝,十日戒,三日齊,藉白茅,加汝肩尻乎雕俎之上,則汝為之乎?”為彘謀,曰不如食以糠糟而錯之牢筴之中,自為謀,則苟生有軒冕之尊,死得于腞楯之上、聚偻之中則為之。

    為彘謀則去之,自為謀則取之,所異彘者何也? 桓公田于澤,管仲禦,見鬼焉。

    公撫管仲之手曰:“仲父何見?”對曰:“臣無所見。

    ” 公反,诶诒為病,數日不出。

    齊士有皇子告敖者曰:“公則自傷,鬼惡能傷公!夫忿滀之氣,散而不反,則為不足;上而不下,則使人善怒;下而不上,則使人善忘;不上不下,中身當心,則為病。

    ” 桓公曰:“然則有鬼乎?” 曰:“有。

    沈有履,竈有髻。

    戶内之煩壤,雷霆處之;東北方之下者,倍阿鲑蠪躍之;西北方之下者,則泆陽處之。

    水有罔象,丘有峷,山有夔,野有彷徨,澤有委蛇。

    ” 公曰:“請問委蛇之狀何如?”皇子曰:“委蛇,其大如毂,其長如轅,紫衣而朱冠。

    其為物也,惡聞雷車之聲,則捧其首而立。

    見之者殆乎霸。

    ” 桓公冁然而笑曰:“此寡人之所見者也。

    ”于是正衣冠與之坐,不終日而不知病之去也。

     紀渻子為王養鬥雞。

     十日而問:“雞已乎?”曰:“未也,方虛憍而恃氣。

    ” 十日又問,曰:“未也,猶應向景。

    ” 十日又問,曰:“未也。

    猶疾視而盛氣。

    ” 十日又問,曰:“幾矣。

    雞雖有鳴者,已無變矣,望之似木雞矣,其德異全矣,異雞無敢應者,反走矣。

    ” 孔子觀于呂梁,縣水三十仞,流沫四十裡,鼋鼍魚鼈之所不能遊也。

    見一丈夫遊之,以為有苦而欲死也,使弟子并流而拯之。

    數百步而出,被發行歌而遊于塘下。

     孔子從而問焉,曰:“吾以子為鬼,察子則人也。

    請問,蹈水有道乎?” 曰:“亡,吾無道。

    吾始乎故,長乎性,成乎命。

    與齊俱入,與汩偕出,從水之道而不為私焉。

    此吾所以蹈之也。

    ” 孔子曰:“何謂始乎故,長乎性,成乎命?” 曰:“吾生于陵而安于陵,放也;長于水而安于水,性也;不知吾所以然而然,命也。

    ” 梓慶削木為鋸,鋸成,見者驚猶鬼神。

    魯侯見而問焉,曰:“子何術以為焉?” 對曰:“臣工人,何術之有!雖然,有一焉。

    臣将為鋸,未嘗敢以耗氣也,必齊以靜心。

    齊三日,而不敢懷慶賞爵祿;齊五日,不敢懷非譽巧拙;齊七日,辄然忘吾有四枝形體也。

    當是時也,無公朝,其巧專而外骨消;然後入山林,觀天性;形軀至矣,然後成見鋸,然後加手焉;不然則已。

    則以天合天,器之所以疑神者,其是與!” 東野稷以禦見莊公,進退中繩,左右旋中規。

    莊公以為文弗過也。

    使之鈎百而反。

     顔阖遇之,入見曰:“稷之馬将敗。

    ”公密而不應。

     少焉,果敗而反。

    公曰:“子何以知之?” 曰:“其馬力竭矣,而猶求焉,故曰敗。

    ” 工倕旋而蓋規矩,指與物化而不以心稽,故其靈台一而不桎。

    忘足,履之适也;忘要,帶之适也;知忘是非,心之适也;不内變,不外從,事會之适也。

    始乎适而未嘗不适者,忘适之适也。

     有孫休者,踵門而詫子扁慶子曰:“休居鄉不見謂不脩,臨難不見謂不勇;然而田原不遇歲,事君不遇世,賓于鄉裡,逐于州部,則胡罪乎天哉?休惡遇此命也?” 扁子曰:“子獨不聞夫至人之自行邪?忘其肝膽,遺其耳目,芒然彷徨乎塵垢之外,逍遙乎無事之業,是謂為而不恃,長而不宰。

    今汝飾知以驚愚,脩身以明汙,昭昭乎若揭日月而行也。

    汝得全而形軀,具而九竅,無中道夭于聾盲跛蹇而比于人數,亦幸矣,又何暇乎天之怨哉!子往矣!” 孫子出。

    扁子入,坐有間,仰天而歎。

    弟子問曰:“先生何為歎乎?” 扁子曰:“向者休來,吾告之以至人之德,吾恐其驚而遂至于惑也。

    ” 弟子曰:“不然。

    孫子之所言是邪?先生所言非邪?非固不能惑是。

    孫子所言非邪?先生所言是邪?彼固惑而來矣,又奚罪焉!” 扁子曰:“不然。

    昔者有鳥止于魯郊,魯君說之,為具太牢以飨之,奏九韶以樂之。

    鳥乃始憂悲眩視,不敢飲食。

    此之謂以己養養鳥也。

    若夫以鳥養養鳥者,宜栖之深林,浮之江湖,食之以委蛇,則平陸而已矣。

    今休,款啟寡聞之民也,吾告之以至人之德,譬之若載鼷以車馬,樂鴳以鐘鼓也。

    彼又惡能無驚乎哉!” ○莊子-山木篇 莊子行于山中,見大木,枝葉盛茂,伐木者止其旁而不敢也。

    問其故,曰:“無所可用。

    ”莊子曰:“此木以不材得終其天年。

    ” 夫子出于山,舍子故人之家。

    故人喜,命豎子殺雁而烹之。

    豎子請曰:“其一能鳴,其一不能鳴,請奚殺?”主人曰:“殺不能鳴者。

    ” 明日,弟子問于莊子曰:“昨日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終其天年;今主人之雁,以不材死;先生将何處?” 莊子笑曰:“周将處乎材與不材之間。

    材與不材之間,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

    若夫乘道德而浮遊則不然。

    無譽無訾,一龍一蛇,與時俱化,而無肯專為;一上一下,以和為量,浮遊于萬物之祖;物物而不物于物,則胡可得而累邪!此神農、黃帝之法則也。

    若夫萬物之情,人倫之傳,則不然。

    合則離,成則毀;廉則挫,尊則議,有為則虧,賢則謀,不肖則欺,胡可得而心乎哉!悲夫!弟子志之,其唯道德之鄉乎!” 市南宜僚見魯侯,魯侯有憂色。

    市南子曰:“君有憂色,何也?” 魯侯曰:“吾學先王之道,脩先君之業;吾敬鬼尊賢,親而行之,無須臾離居;然不免于患,吾是以憂。

    ” 市南子曰:“君之除患之術淺矣!夫豐狐文豹,栖于山林,伏于岩穴,靜也;夜行晝居,戒也;雖饑渴隐約,猶旦胥疏于江湖之上而求食焉,定也;然且不免于網羅機辟之患。

    是何罪之有哉?其皮為之災也。

    今魯國獨非君之皮邪?吾願君刳形去皮,灑心去欲,而遊于無人之野。

    南越有邑焉,名為建德之國。

    其民愚而樸,少私而寡欲;知作而不知藏,與而不求其報;不知義之所适,不知禮之所将;猖狂妄行,乃蹈乎大方;其生可樂,其死可葬。

    吾願君去國捐俗,與道相輔而行。

    ” 君曰:“彼其道遠而險,又有江山,我無舟車,奈何?” 市南子曰:“君無形倨,無留居,以為君車。

    ” 君曰:“彼其道幽遠而無人,吾誰與鄰?吾無糧,我無食,安得而至焉?” 市南子曰:“少君之費,寡君之欲,雖無糧而乃足。

    君其涉于江而浮于海,望之而不見其崖,愈往而不知其所窮。

    送君者皆自崖而反,君自此遠矣!故有人者累,見有于人者憂。

    故堯非有人也,非見有于人也。

    吾願去君之累,除君之憂,而獨與道遊于大莫之國。

    方舟而濟于河,有虛船來觸舟,雖有惼心之人不怒。

    有一人在其上,則呼張歙之;一呼而不聞,再呼而不聞,于是三呼邪,則必以惡聲随之。

    向也不怒而今也怒,向也虛而今也實。

    人能虛己以遊世,其孰能害之!” 北宮奢為衛靈公賦斂以為鐘,為壇乎郭門之外,三月而成上下之縣。

     王子慶忌見而問焉,曰:“子何術之設?” 奢曰:“一之間,無敢設也。

    奢聞之,‘既雕既琢,複歸于樸。

    ’侗乎其無識,傥乎其怠疑;萃乎芒乎,其送往而迎來;來者勿禁,往者勿止;從其強梁,随其曲傅,因其自窮,故朝夕賦斂而毫毛不挫,而況有大塗者乎!” 孔子圍于陳蔡之間,七日不火食。

     大公任往吊之曰:“子幾死乎?”曰:“然。

    ” “子惡死乎?”曰:“然。

    ” 任曰:“予嘗言不死之道。

    東海有鳥焉,其名曰意怠。

    其為鳥也,翂翂翐々,而似無能;引援而飛,迫脅而栖;進不敢為前,退不敢為後;食不敢先嘗,必取其緒。

    是故其行列不斥,而外人卒不得害,是以免于患。

    直木先伐,甘井先竭。

    子其意者飾知以驚愚,脩身以明汙,昭昭乎如揭日月而行,故不免也。

    昔吾聞之大成之人曰:‘自伐者無功,功成者堕,名成者虧。

    ’孰能去功與名而還與衆人!道流而不明,居得行而不名處;純純常常,乃比于狂;削迹捐勢,不為功名;是故無責于人,人亦無責焉。

    至人不聞,子何喜哉?” 孔子曰:“善哉!”辭其交遊,去其弟子,逃于大澤;衣裘褐,食杼栗;入獸不亂群,入鳥不亂行。

    鳥獸不惡,而況人乎! 孔子問子桑雽曰:“吾再逐于魯,伐樹于宋,削迹于衛,窮于商周,圍于陳蔡之間。

    吾犯此數患,親交益疏,徒友益散,何與?” 子桑雽曰:“子獨不聞假人之亡與?林回棄千金之璧,負赤子而趨。

    或曰:‘為其布與?赤子之布寡矣;為其累與?赤子之累多矣;棄千金之璧,負赤子而趨,何也?’林回曰:‘彼以利合,此以天屬也。

    ’夫以利合者,迫窮禍患害相棄也;以天屬者,迫窮禍患害相收也。

    夫相收之與相棄亦遠矣,且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君子淡以親,小人甘以絕。

    彼無故以合者,則無故以離。

    ” 孔子曰:“敬聞命矣!”徐行翔佯而歸,絕學捐書,弟子無挹于前,其愛益加進。

     異日,桑雽又曰:“舜之将死,真泠禹曰:‘汝戒之哉!形莫若緣,情莫若率。

    緣則不離,率則不勞;不離不勞,則不求文以待形;不求文以待形,固不待物。

    ’” 莊子衣大布而補之,正緳系履而過魏王。

    魏王曰:“何先生之憊邪?” 莊子曰:“貧也,非憊也。

    士有道德不能行,憊也;衣弊履穿,貧也,非憊也;此所謂非遭時也。

    王獨不見夫騰猿乎?其得柟梓豫章也,攬蔓其枝而王長其間,雖羿、蓬蒙不能眄睨也。

    及其得柘棘枳枸之間也,危行側視,振動悼慄;此筋骨非有加急而不柔也,處勢不便,未足以逞其能也。

    今處昏上亂相之間,而欲無憊,奚可得邪?此比幹之見剖心徵也夫!” 孔子窮于陳蔡之間,七日不火食,左據槁木,右擊槁枝,而歌猋氏之風,有其具而無其數,有其聲而無宮角,木聲與人聲,犁然有當于人之心。

     顔回端拱還目而窺之。

    仲尼恐其廣己而造大也,愛己而造哀也,曰:“回,無受天損易,無受人益難。

    無始而非卒也,人與天一也。

    夫今之歌者其誰乎?” 回曰:“敢問無受天損易。

    ” 仲尼曰:“饑渴寒暑,窮桎不行,天地之行也,運物之洩也,言與之偕逝之謂也。

    為人臣者,不敢去之。

    執臣之道猶若是,而況乎所以待天乎!” “何謂無受人益難?” 仲尼曰:“始用四達,爵祿并至而不窮,物之所利,乃非己也,吾命其在外者也。

    君子不為盜,賢人不為竊。

    吾若取之,何哉!故曰,鳥莫知于鷾鸸,目之所不宜處,不給視,雖落其實,棄之而走。

    其畏人也,而襲諸人間,社稷存焉爾。

    ” “何謂無始而非卒?” 仲尼曰:“化其萬物而不知其禅之者,焉知其所終?焉知其所始?正而待之而已耳。

    ” “何謂人與天一邪?” 仲尼曰:“有人,天也;有天,亦天也。

    人之不能有天,性也,聖人晏然體逝而終矣!” 莊周遊于雕陵之樊,睹一異鵲自南方來者,翼廣七尺,目大運寸,感周之颡而集于栗林。

    莊周曰:“此何鳥哉,翼殷不逝,目大不睹?”蹇裳躩步,執彈而留之。

    睹一蟬,方得美蔭而忘其身;螳螂執翳而搏之,見得而忘其形;異鵲從而利之,見利而忘其真。

    莊周怵然曰:“噫!物固相累,二類相召也!”捐彈而反走,虞人逐而谇之。

     莊周反入,三月不庭。

    蔺且從而問之:“夫子何為頃間甚不庭乎?” 莊周曰:“吾守形而忘身,觀于濁水而迷于清淵。

    且吾聞諸夫子曰:‘入其俗,從其令。

    ’今吾遊于雕陵而忘吾身,異鵲感吾颡,遊于栗林而忘真,栗林虞人以吾為戮,吾所以不庭也。

    ” 陽子之宋,宿于逆旅。

    逆旅人有妾二人,其一人美,其一人惡,惡者貴而美者賤。

    陽子問其故,逆旅小子對曰:“其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也;其惡者自惡,吾不知其惡也。

    ” 陽子曰:“弟子記之!行賢而去自賢之行,安往而不愛哉!” ○莊子-外物篇 外物不可必,故龍逢誅,比幹戮,箕子狂,惡來死,桀、纣亡。

    人主莫不欲其臣之忠,而忠未必信,故伍員流于江,苌弘死開蜀,藏其血三年而化為碧。

    人親莫不欲其子之孝,而孝未必愛,故孝己憂而曾參悲。

    木與木相摩則然,金與火相守則流。

    陰陽錯行,則天地大絯,于是乎有雷有霆,水中有火,乃焚大槐。

    有甚憂兩陷而無所逃,螴蜳不得成,心若縣于天地之間,慰暋沈屯,利害相摩,生火甚多,衆人焚和,月固不勝火,于是乎有僓然而道盡。

     莊周家貧,故往貸粟于監河侯。

    監河侯曰:“諾。

    我将得邑金,将貸子三百金,可乎?” 莊周忿然作色曰:“周昨來,有中道而呼者。

    周顧視車轍中,有鲋魚焉。

    周問之曰:‘鲋魚來!子何為者邪?’對曰:‘我,東海之波臣也。

    君豈有鬥升之水而活我哉?’周曰:‘諾。

    我且南遊吳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鲋魚忿然作色曰:‘吾失我常與,我無所處。

    我得鬥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魚之肆!’” 任公子為大鈎巨缁,五十犗以為餌,蹲于會稽,投竿東海,旦旦而釣,期年不得魚。

    已而大魚食之,牽巨鈎,錎沒而下,骛揚而奮鬐,白波若山,海水震蕩,聲侔鬼神,憚赫千裡。

    任公子得若魚,離而臘之,自制河以東,蒼梧已北,莫不厭若魚者。

    已而後世辁才諷說之徒,皆驚而相告也。

    夫揭竿累,趣灌渎,守鲵鲋,其于得大魚難矣!飾小說以幹縣令,其于大達亦遠矣,是以未嘗聞任氏之風俗,其不可與經于世亦遠矣。

     儒以《詩》、《禮》發冢,大儒胪傳曰:“東方作矣,事之何若?” 小儒曰:“未解裙襦,口中有珠。

    《詩》固有之曰:‘青青之麥,生于陵陂。

    生不布施,死何含珠為!’接其鬓,壓其頰,儒以金椎控其頤,徐别其頰,無傷口中珠!” 老萊子之弟子出薪,遇仲尼,反以告,曰:“有人于彼,脩上而趨下,末偻而後耳,視若營四海,不知誰氏之子。

    ” 老萊子曰:“是丘也,召而來。

    ” 仲尼至。

    曰:“丘去汝軀矜與汝容知,斯為君子矣。

    ” 仲尼揖而退,蹙然改容而問曰:“業可得進乎?” 老萊子曰:“夫不忍一世之傷而骜萬世之患,抑固窭邪,亡其略弗及邪?惠以歡為骜,終身之醜,中民之行易進焉耳,相引以名,相結以隐。

    與其譽堯而非桀,不如兩忘而閉其所譽。

    反無非傷也,動無非邪也。

    聖人躊躇以興事,以每成功。

    奈何哉其載焉終矜爾?” 宋元君夜半而夢人被發窺阿門,曰:“予自宰路之淵,予為清江使河泊之所,漁者餘且得予。

    ” 元君覺,使人占之,曰:“此神龜也。

    ” 君曰:“漁者有餘且乎?” 左右曰:“有。

    ” 君曰:“令餘且會朝。

    ” 明日,餘且朝,君曰:“漁何得?” 對曰:“且之網得白龜焉,其圓五尺。

    ” 君曰:“獻若之龜。

    ” 龜至,君再欲殺之,再欲活之,心疑,蔔之,曰:“殺龜以蔔吉。

    ”乃刳龜,七十二鑽而無遺筴。

     仲尼曰:“神龜能見夢于元君,而不能避餘且之網;知能七十二鑽而無遺筴,不能避刳腸之患。

    如是,則知有所困,神有所不及也。

    雖有至知,萬人謀之。

    魚不畏網而畏鹈鹕。

    去小知而大知明,去善而自善矣。

    嬰兒生無石師而能言,與能言者處也。

    ” 惠子謂莊子曰:“子言無用。

    ” 莊子曰:“知無用而始可與言用矣。

    天地非不廣且大也,人之所用容足耳。

    然則廁足而墊之緻黃泉,人尚有用乎?”惠子曰:“無用。

    ” 莊子曰:“然則無用之為用也亦明矣。

    ” 莊子曰:“人有能遊,且得不遊乎?人而不能遊,且得遊乎?夫流遁之志,決絕之行,噫,其非至知厚德之任與!覆墜而不反,火馳而不顧,雖相與為君臣,時也,易世而無以相賤。

    故曰至人不留行焉。

     夫尊古而卑今,學者之流也。

    且以犭希韋氏之流觀今之世,夫孰能不波,唯至人乃能遊于世而不僻,順人而不失己。

    彼教不學,承意不彼。

     目徹為明,耳徹為聰,鼻徹為顫,口徹為甘,心徹為知,知徹為德。

    凡道不欲壅,壅則哽,哽而不止則跈,跈則衆害生。

    物之有和者恃息,其不殷,非天之罪。

    天之穿之,日夜無降,人則顧塞其窦。

    胞有重阆,心有天遊。

    室無空虛,則婦姑勃谿;心無天遊,則六鑿相攘。

    大林丘山之善于人也,亦神者不勝。

     德溢乎名,名溢乎暴,謀稽乎誸,知出乎争,柴生乎守,官事果乎衆宜。

    春雨日時,草木怒生,銚鎒于是乎始脩,草木之到植者過半而不知其然。

     靜然可以補病,眦<女滅>可以休老,甯可以止遽。

    雖然,若是,勞者之務也,非佚者之所未嘗過而問焉。

    聖人之所以駴天下,神人未嘗過而問焉;賢人之所以駴世,聖人未嘗過而問焉;君子所以駴國,賢人未嘗過而問焉;小人所以合時,君子未嘗過而問焉。

    演門有親死者,以善毀爵為官師,其黨人毀而死者半。

    堯與許由天下,許由逃之;湯與務光,務光怒之,紀他聞之,帥弟子而踆于窾水,諸侯吊之,三年,申徒狄因以踣河。

    荃者所以在魚,得魚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吾安得夫忘言之人而與之言哉!” ○莊子-秋水篇 秋水時至,百川灌河。

    泾流之大,兩涘渚崖之間,不辯牛馬。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

    順流而東行,至于北海,東面而視,不見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歎曰:“野語有之曰,聞道百以為莫己若者’,我之謂也。

    且夫我嘗聞少仲尼之聞而輕伯夷之義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難窮也,吾非至于子之門則殆矣,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

    ” 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語于海者,拘于虛也;夏蟲不可以語于冰者,笃于時也;曲士不可以語于道者,束于教也。

    今爾出于崖涘,觀于大海,乃知爾醜,爾将可以語大理矣。

    天下之水,莫大于海,萬川歸之,不知何時止而不盈;尾闾洩之,不知何時已而不虛;春秋不變,水旱不知。

    此其過江河之流,不可為量數。

    而吾未嘗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氣于陰陽,吾在于天地之間,猶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見少,又奚以自多!計四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