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子潇遊藝錄

關燈
日前得到一冊蔣子潇所著的《遊藝錄》,有山陰葉承沣的原序,無年月,此乃是光緒戊子長白豫山在湖南所重刻。

    書凡三卷,卷上凡三十三目,皆象緯推步輿地之說,從《蔣氏學算記》八卷中抄出,門人彭齡在目錄後有附記,雲門人等雖聞緒論,莫問津涯者也。

    卷下凡二十四目,皆從《讀書日記》十卷中抄出,雜論各家學術得失。

    第三卷為别錄,凡文八篇,葉序雲仙佛鬼神之作,實則為論釋道及剌麻教等關于宗教者七篇,又《天方聲類》序一篇,乃以亞剌伯字來講音韻也。

    在這裡邊第一分簡直一點不懂,第二分讀了最覺得有意思,可佩服,雖然其後半講醫法術數的十四篇也不敢領教了。

    下卷各篇多奇論,如《九流》引龔定庵之言曰,九流之亡儒家最早。

    又《大儒五人》則列舉鄭司農,漳浦黃公,黃南雷戴東原錢竹汀。

    但我覺得有趣的卻是不關經學儒術大問題的文章,其論近人古文雲: “餘初入京師,于陳石士先生座上得識上元管同異之,二君皆姚姬傳門下都講也,因聞古文緒論,謂古文以方望溪為大宗,方氏一傳而為劉海峰,再傳而為姚姬傳,乃八家之正法也。

    餘時于方姚二家之集已得讀之,唯劉氏之文未見,雖心不然其說而口不能不唯唯。

    及購得海峰文集詳繹之,其才氣健于方姚而根柢之淺與二家同,蓋皆未聞道也。

    夫文以載道,而道不可見,于日用飲食見之,就人情物理之變幻處閱曆揣摩,而準之以聖經之權衡,自不為迂腐無用之言。

    今三家之文誤以理學家語錄中之言為道,于人情物理無一可推得去,是所談者乃高頭講章中之道也,其所謂道者非也,八家者唐宋人之文,彼時無今代功令文之式樣,故各成一家之法,自明代以八股文為取士之功令,其熟于八家古文者即以八家之法就功令文之範,于是功令文中鈎提伸縮頓宕諸法往往具八家遺意,傳習既久,千面一孔,有今文無古文矣。

    豪傑之士欲為古文,自必力研古書,争勝負于韓柳歐蘇之外,别辟一徑而後可以成家,如乾隆中汪容甫嘉慶中陳恭甫,皆所謂開徑自行者也。

    今三家之文仍是千面一孔之功令文,特少對仗耳。

    以不對仗之功令文為古文,是其所謂法者非也。

    餘持此論三十年,唯石屏朱丹木所見相同。

    ”八家以後的古文無非是不對仗的八股,這意見似新奇而十分确實,曾見謝章铤在《賭棋山莊随筆》亦曾說及,同意的人蓋亦不少。

    我卻更佩服他關于道的說法,道不可見,隻就日用飲食人情物理上看出來,這就是很平常的人的生活法,一點兒沒有什麼玄妙。

    正如我在《雜拌兒之二》序上所說,以科學常識為本,加上明淨的感情與清澈的理智,調合成功一種人生觀,“以此為志,言志固佳,以此為道,載道亦複何礙。

    ”假如蔣君先是那樣說明,再來主張文以載道,那麼我就不會表示反對,蓋我原是反對高頭講章之道,若是當然的人生之路,誰都是走着,所謂何莫由此道也。

    至于豪傑之士那種做古文法我們可以不論,大抵反抗功令時文隻有兩條路走,倒走是古文,順走是白話,蔣君則取了前者耳。

    又有袁詩一則雲: 問我清遊何日最,木樨風外等秋潮,忽有故人心上過,乃是虹生與子潇。

    注曰,吳虹生及固始蔣子潇孝廉也。

    惜近日少忙,不及去翻閱《癸巳存稿》《類稿》,或恐其中亦有說及,隻好且等他日再查了。

     附記 近日又借得《春晖閣詩鈔選》二冊,亦同治八年重刊本,凡六卷,詩三百首。

    有陽湖洪符孫元和潘筠基二序,《養自然齋詩話》所雲蓋即直錄潘序中語,王鹄撰小傳則本明引洪序也。

    我于新舊詩是外行,不能有所批評,但有些詩我也覺得喜歡。

    卷一有《秋懷七首》,其第六雲: 日暮揮戈讵再東,讀書有志奈途窮。

    饑驅上座諸侯客,妄想名山太史公。

    作賊總非傷事主,欺人畢竟不英雄。

    茫茫四顧吾衰甚,文苑何嘗要廢翁。

     據我看來,蔣君的最可佩服的地方還是在他思想的清楚通達,劉元培所謂大而入細,奇不乖純,是也。

    如中國人喜言一切學術古已有之,《文鈔》卷四中則有《西法非中土所傳論》,又《遊藝錄》末卷《釋藏總論》中雲: 關于蔣子潇的著作和事迹,我從玄同借到《碑傳集補》第五十卷,内有夏寅官的《蔣湘南傳》,又從幼漁借到《七經樓文鈔》六卷,其《春晖閣詩》六卷無從去借,隻在書店裡找來一冊抄本,面題“盛昱校抄本陳蔣二家詩”,内收元和陳梁叔固始蔣子潇詩各一卷,各有王鹄所撰小傳一篇,而蔣詩特别少,隻有八頁四十三首,紙尾有裁截痕,可知并非完本。

    夏寅官所作傳大抵隻是集錄《文鈔》中王濟宏劉元培劉彤恩諸人序中語,隻篇首雲“先世本回部”為各序所無耳,王鹄小傳則雲,“故回籍也,而好食肉飲酒,”蓋蔣君脫籍已久遠,如《釋藏總論》中雲,“回教即婆羅門正派也”,便可見他對于這方面已是頗疏隔的了。

    夏傳根據王序,雲蔣于道光乙未中式舉人,後乃雲道光戊子儀征張椒雲典河南鄉試時所取中,自相矛盾。

    末又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