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論第三十九下

關燈
書》,又散曲曰《齒雪餘香》,凡十二種;王澹翁撰《雙合》、《金椀》、《紫袍》、《蘭佩》《櫻桃園》,散曲曰《欸乃編》,凡六種。

    二君皆自能度品登場,體調流麗,優人便之,一出而搬演幾遍國中。

    姚江有葉美度進士者,工隽摹古,撰《玉麟》、《雙卿》、《鸶鎞》、《四豔》、《金鎖》,以及諸雜劇,共十餘種。

    同舍有呂公子勤之,曰郁藍生者,從髫年便解摛掞,如《神女》、《金合》、《戒珠》、《神鏡》、《三星》、《雙栖》、《雙閣》、《四相》、《四元》、《二媱》、《神劍》,以迨小劇,共二三十種。

    惜玉樹早摧,赍志未竟。

    自餘獨本單行,如錢海屋輩,不下一二十人。

    一時風尚,概可見已。

     徐天池先生《四聲猿》,故是天地間一種奇絕文字。

    《木蘭》之北,與《黃崇嘏》之南,尤奇中之奇。

    先生居,與餘僅隔一垣,作時每了一劇,辄呼過齋頭,朗歌一過,津津意得。

    餘拈所警絕以複,則舉大白以釂,賞為知音。

    中《月明度柳翠》一劇,系先生早年之筆;《木蘭》、《祢衡》,得之新創;而《女狀元》則命餘更覓一事,以足四聲之數。

    餘舉楊用修所稱《黃崇嘏春桃記》為對,先生遂以春桃名嘏。

    今好事者以《女狀元》并餘舊所譜《陳子高傳》稱為《男皇後》,并刻以傳,亦一的對,特餘不敢與先生匹耳。

    先生好談詞曲,每右本色,于《西廂》、《琵琶》皆有口授心解;獨不喜《玉玦》,目為“闆漢”。

    先生逝矣,邈成千古,以方古人,蓋真曲子中縛不住者,則蘇長公其流哉。

     陳鳴野先生,以詩、畫、書翰推重一時。

    生平好遊狹斜,故多贈青樓之作,儇俏清便,亦一詞場駿足。

    餘生晚,不及識先生。

    今相國朱文懿公,先生壻也,嘗謂餘言:“先生風流跌宕,喜遊揚後進。

    兼妙聲歌,故諸作絕無累字。

    今不可複見矣!”董少宰中峰先生,亦吾邑人也,幼舉神童,年十九魁南宮第一。

    在翰苑時,曾有應制《駕幸西湖》南北調詞一阕,今存集中,即限于體栽,亦勝楊南峰數等。

     餘大父爐峰公博學高才,著述甚富,有集數十卷。

    往與王方湖、王真翁兩先生齊名。

    鄉人士稱為“于越三王”。

    少時曾草《紅葉》一記,都雅婉逸,翩翩有風人之緻。

    遺命秘不令傳。

    今藏家塾。

    餘弱歲卧病,先君子命稍更其語,别為一傳,易名《題紅》,為屠緯真儀部強序入梓。

    然其時所窺淺近,遺聲署韻,間有出入;今辄大悔,懼人齒及。

    顧傳播已多,不可禁止。

    昨入都,一中貴為餘言:“頃業曾進禦。

    ”可發一大笑也。

     南九宮蔣氏舊譜,每調各輯一曲,功不可誣。

    然似集時義,隻是遇一題,便檢一文備數,不問其佳否何如,故率多鄙俚及失調之曲。

    詞隐又多仍其舊,便注了平仄,作譜其間,是者固多,而亦有不能盡合處。

    故作詞者遇有杌陧,須别尋數調,仔細參酌,務求字字合律,方可下手,不宜盡泥舊文。

    餘非敢以翹先生之過,蓋先生雅意,原欲世人共守畫一,以成雅道,餘稍參一隙,亦為先生作忠臣意也。

    作譜,餘實慫恿先生為之,其時恨不曾請于先生,将各宮調曲,分細、中、緊三等,類置卷中,似更有次第,今無及矣。

     金、元雜劇甚多,《辍耕錄》載七百餘種,《錄鬼簿》及《太和正音譜》載六百餘種。

    康太史謂于館閣中見幾千百種,何元朗謂家藏三百種,今吾姚孫司馬家藏亦三百種。

    餘家舊藏,及見沈光祿、毛孝廉所,可二三百種。

    《辍耕錄》所列,有其目而無其書;《正音譜》所列,今存者尚半,其餘皆散逸湮沒,不可複見,然尚得因諸書所載,略知梗概。

    今南戲繁多,不可勝計。

    舊有集諸戲名目為曲者。

    今之新編,多舊已做過,以其本不傳,遂人不及見;更稍稽歲月,益滅沒不可考矣。

    餘欲于暇中,仿《辍耕》、《正音》二書例,盡籍記今之戲曲,且甄别美惡,次第甲乙,以傳示将來,恨未能悉見所有。

    又散套曲,古所傳不能盡識其人,尚有因舊刻而得其二三者。

    坊間射利,每僞标其名,又并時曲亦盡題作古人名氏,以欺世人,不可勝紀。

    得并古曲,亦一一署所知者,以存一代典刑,似亦佳事。

    頃南戲郁藍生已作《曲品》,行之金陵,散曲尚未及耳。

     近吳興臧博士晉叔校刻元劇,上下部共百種。

    自有雜劇以來,選刻之富,無逾此。

    讀其二序,自言搜選之勤,多從秘本中遴出。

    至其雌黃評駁,兼及南詞,于曲家俨任賞音;獨其跻《拜月》于《琵琶》,故是何元朗一偏之說。

    又謂:“臨川南曲,絕無才情。

    ”夫臨川所诎者,法耳,若才情,正是其勝場,此言亦非公論。

    其百種之中,諸上乘從來脍炙人口者,已十備七八;第期于滿百,頗參中驷,不免魚目、夜光之混。

    又句字多所竄易,稍失本來,即音調亦間有未葉,不無遺憾。

    晉叔故儁才,詩文并楚楚,乃津津曲學,而未見其一染指,豈亦不敢輕涉其藩耶?要之,此舉搜奇萃渙,典刑斯備,厥勚居多,實時露疵缪,未稱合作,功過自不相掩。

    若其妍媸差等,吾友吳郡毛允遂每種列為關目、曲、白三則,自一至十,各以分數等之,功令犁然,锱铢畢析。

    其間全具足數者,十不得一,既嚴且确,不愧其家董狐。

    行當縣之國門,毋庸贅一辭矣。

     客問今日詞人之冠,餘曰:“于北詞得一人,曰高郵王西樓--俊豔工煉,字字精琢,惜不見長篇。

    于南詞得二人:曰吾師山陰徐天池先生--瑰玮濃郁,超邁絕塵。

    《木蘭》、《崇嘏》二劇,刳腸嘔心,可泣神鬼。

    惜不多作。

    曰臨川湯若士--婉麗妖冶,語動刺骨,獨字句平仄,多逸三尺,然其妙處,往往非詞人工力所及。

    惜不見散套耳。

    ” 問體孰近?曰:“于文辭一家得一人,曰宣城梅禹金--摛華掞藻,斐亶有緻;于本色一家,亦惟是奉常一人--其才情在淺深、濃淡、雅俗之間,為獨得三味。

    餘則修绮而非垛則陳,尚質而非腐則俚矣。

    若未見者,則未敢限其工拙也。

    ” 孫比部諱如法,字世行,别号俟居,吾郡之餘姚人,忠烈公曾孫,而清簡公冢子也。

    蚤穎。

    甫髫,舉于順天,以進士高第授官比部。

    上疏請建皇太子,及論鄭貴妃不宜先王恭妃冊封,神廟震怒,拟賜杖。

    賴政府疏救,谪尉潮陽,遂杜門不出。

    時居柳城(先生别墅),以圖史自娛。

    雅精字學,喜校雠。

    自經史諸子而外,尤加意聲律。

    詞曲一道,詞隐專厘平仄;而陰陽之辨,則先生諸父大司馬月峰公始抉其竅,已授先生,益加精竅。

    嘗悉取新舊傳奇,為更正其韻之訛者,平仄之舛者,與陰陽之乖錯者,可數十種,藏于家塾。

    時為郁藍生言:“吾于諸傳奇,鹹不難矢筆更定;獨于《玉合》、《題紅》二記,欲稍更一二字,不能施手,以其詞佳,勉更之便失故吾耳。

    ”又與湯奉常為同年友。

    湯令遂昌日,會先生謬賞餘《題紅》不置,因問先生:“此君謂餘《紫箫》何若?”(時《紫钗》以下,俱未出。

    )先生言:“嘗聞伯良豔稱公才,而略短公法。

    ”湯曰:“良然。

    吾茲以報滿抵會城,當邀此君共削正之。

    ”既以罷歸,不果,故後《還魂記》中《警夢》折白,有“韓夫人得遇于郎,曾有《題紅記》”語,以此。

    先生自谪歸,人士罕見其面,獨時招餘及郁藍生,把酒商榷詞學,娓娓不倦。

    嘗慫恿餘作《曲律》及南韻,曰:“此絕學,非君其誰任之!”頃餘考注《西廂》,相與訂定疑窦,往複手劄,蓋盈笥箧。

    竟以目眚誤醫,病卒,底今時時有西州之怆。

    餘于陰、陽二字之旨,實大司馬暨先生指授為多,不敢忘所自得,于其殁也,識以寄痛! 郁藍生呂姓,諱天成,字勤之,别号棘津,亦餘姚人,太傅文安公曾孫,吏部姜山公子;而吏部太夫人孫,則大司馬公姊氏,于比部稱表伯父,其于詞學,故有淵源。

    勤之童年便有聲律之嗜。

    既為諸生,有名,兼工古文詞。

    與餘稱文字交垂二十年,每抵掌談詞,日昃不休。

    孫太夫人好儲書,于古今劇戲,靡不購存,故勤之泛瀾極博。

    所著傳奇,始工绮麗,才藻烨然;後最服膺詞隐,改轍從之,稍流質易,然宮調、字句、平仄,兢兢毖昚,不少假借。

    詞隐生平著述,悉授勤之,并為刻播,可謂尊信之極,不負相知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