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關燈
小
中
大
偷語詩例
如陳後主《入隋侍宴應诏》詩雲[60]:‘日月光天德',取傅長虞《贈何劭王濟》詩[61]:‘日月光太清'。
上三字語同[62],下二字義同。
偷意詩例 如沈佺期《酬蘇味道》詩[63]:‘小池殘暑退,高樹早涼歸。
'取柳恽《從武帝登景陽樓》詩[64]:‘太液滄波起,長楊高樹秋。
' 偷勢詩例 如王昌齡《獨遊》詩[65]:‘手攜雙鯉魚,目送千裡雁。
悟彼飛有适,嗟此罹憂患。
'取嵇康《送秀才入軍》詩[66]:‘目送歸鴻,手揮五弦。
俯仰自得,遊心太玄。
' 品藻 評曰:古來詩集,多亦不公[67],或雖公而不鑒。
今則不然。
與二三作者縣衡于衆制之表,覽而鑒之,庶無遺矣。
其華豔,如百葉芙蓉,菡萏照水;其體裁,如龍行虎步,氣逸情高;脫若思來景遏,其勢中斷,亦須如寒松病枝,風擺半折。
百葉芙蓉菡萏照水例 如曹子建詩:‘明月照高樓,流光正徘徊。
'宣城公詩:‘金波麗鳷鵲,玉繩低建章。
'江文通詩:‘露彩方泛滟,月華始徘徊。
'此類是也[68]。
龍行虎步氣逸情高例 如左思《詠史》詩:‘吾希段幹木,偃息藩魏君;吾慕魯仲連,談笑卻秦軍。
'又詩[69]:‘被褐出阊阖,高步追許由。
振衣千仞崗,濯足萬裡流。
'此類是也。
寒松病枝風擺半折例 如康樂公詩:‘明月照積雪,朔風勁且哀。
'範灑心詩:‘喬木聳田園,青山亂商鄧。
'此類是也[70]。
辯體有一十九字 評曰:夫詩人之思初發[71],取境偏高,則一首舉體便高;取境偏逸,則一首舉體便逸。
才性等字亦然[72]。
體有所長[73],故各歸功一字。
偏高、偏逸之例,直于詩體,篇目、風貌不妨。
一字之下,風律外彰,體德内蘊,如車之有毂,衆輻歸焉[74]。
其一十九字,括文章德體風味盡矣,如《易》之有《彖辭》焉。
今但注于前卷中,後卷不複備舉。
其比、興等六義,本乎情思,亦蘊乎十九字中,無複别出矣。
高、風韻朗暢曰高[75]。
逸、體格閑放曰逸。
貞、放詞正直曰貞。
忠、臨危不變曰忠。
節、持操不改曰節。
志、立性不改曰志。
氣、風情耿介曰氣[76]。
情、緣景不盡曰情[77]。
思、氣多含蓄曰思。
德、詞溫而正曰德。
誡、檢束防閑曰誡。
閑、情性疎野曰閑。
達、心迹曠誕曰達。
悲、傷甚曰悲。
怨、詞調凄切曰怨。
意、立言盤泊曰意[78]。
力、體裁勁健曰力。
靜、非如松風不動,林狖未鳴,乃謂意中之靜。
遠。
非如渺渺望水,杳杳看山,乃謂意中之遠。
中序 叙曰:貞元初,予與二三子居東溪草堂,每相謂曰:世事喧喧,非禅者之意。
假使有宣尼之博識,胥臣之多聞,終朝目前,矜道侈義,适足以擾我真性。
豈若孤松片雲,禅坐相對,無言而道合,至靜而性同哉?吾将深入杼峰,與松雲為侶。
所著《詩式》及諸文筆,并寝而不紀。
因顧筆硯笑而言曰:‘我疲爾役,爾困我愚。
數十年間,了無所得。
況你是外物,何累于我哉?住既無心,去亦無我。
予将放爾,各還其性。
使物自物,不關于予,豈不樂乎?'遂命弟子黜焉。
至五年夏五月,會前禦史中丞李公洪自河北負譴遇恩,再移為湖州長史,初與相見,未交一言,恍然神合。
予素知公精于佛理,因請益焉。
先問宗源,次及心印。
公笑而後答,溫兮其言,使寒叢之欲榮;俨兮其容,若春冰之将釋。
予于是受辭而退。
他日言及《詩式》,予具陳以夙昔之志。
公曰:‘不然。
'因命門人檢出草本。
一覽而歎曰:‘早歲曾見沈約《品藻》、惠休《翰林》、庾信《詩箴》,三子之論,殊不及此。
奈何學小乘褊見,以夙志為辭邪?'再三顧予,敢不唯命。
因舉邑中詞人吳季德,即梁散騎常侍均之後,其文有家風,予器而重之。
昨所贈詩,即此生也。
其詩曰:‘别來春風多,掃盡雪山雪。
為君中夜起,孤坐石上月。
'公欣然,因請吳生相與編錄。
有不當者,公乃點而竄之,不使琅玕與珷玞參列[79]。
勒成五卷,粲然可觀矣。
‘團扇'二篇 評曰:江則假象見意,班則貌題直書。
至如‘出入君懷袖,動搖[80]微風發。
常恐秋節至,涼飙奪炎熱',旨婉詞正,有潔婦之節。
但此兩對,亦足以揜映江生。
詩曰:‘畫作秦王女,乘鸾向煙霧。
'興生于中,無有古事。
假使佳人玩之在手,乘鸾之意,飄然莫偕,雖蕩如夏姬,自忘情改節。
吾許江生情遠辭麗,方之班女,亦未可減價。
不用事第一格 漢班婕妤詩[81]:‘出入君懷袖,動搖[82]微風發。
常恐秋節至,涼飙奪炎熱
上三字語同[62],下二字義同。
偷意詩例 如沈佺期《酬蘇味道》詩[63]:‘小池殘暑退,高樹早涼歸。
'取柳恽《從武帝登景陽樓》詩[64]:‘太液滄波起,長楊高樹秋。
' 偷勢詩例 如王昌齡《獨遊》詩[65]:‘手攜雙鯉魚,目送千裡雁。
悟彼飛有适,嗟此罹憂患。
'取嵇康《送秀才入軍》詩[66]:‘目送歸鴻,手揮五弦。
俯仰自得,遊心太玄。
' 品藻 評曰:古來詩集,多亦不公[67],或雖公而不鑒。
今則不然。
與二三作者縣衡于衆制之表,覽而鑒之,庶無遺矣。
其華豔,如百葉芙蓉,菡萏照水;其體裁,如龍行虎步,氣逸情高;脫若思來景遏,其勢中斷,亦須如寒松病枝,風擺半折。
百葉芙蓉菡萏照水例 如曹子建詩:‘明月照高樓,流光正徘徊。
'宣城公詩:‘金波麗鳷鵲,玉繩低建章。
'江文通詩:‘露彩方泛滟,月華始徘徊。
'此類是也[68]。
龍行虎步氣逸情高例 如左思《詠史》詩:‘吾希段幹木,偃息藩魏君;吾慕魯仲連,談笑卻秦軍。
'又詩[69]:‘被褐出阊阖,高步追許由。
振衣千仞崗,濯足萬裡流。
'此類是也。
寒松病枝風擺半折例 如康樂公詩:‘明月照積雪,朔風勁且哀。
'範灑心詩:‘喬木聳田園,青山亂商鄧。
'此類是也[70]。
辯體有一十九字 評曰:夫詩人之思初發[71],取境偏高,則一首舉體便高;取境偏逸,則一首舉體便逸。
才性等字亦然[72]。
體有所長[73],故各歸功一字。
偏高、偏逸之例,直于詩體,篇目、風貌不妨。
一字之下,風律外彰,體德内蘊,如車之有毂,衆輻歸焉[74]。
其一十九字,括文章德體風味盡矣,如《易》之有《彖辭》焉。
今但注于前卷中,後卷不複備舉。
其比、興等六義,本乎情思,亦蘊乎十九字中,無複别出矣。
高、風韻朗暢曰高[75]。
逸、體格閑放曰逸。
貞、放詞正直曰貞。
忠、臨危不變曰忠。
節、持操不改曰節。
志、立性不改曰志。
氣、風情耿介曰氣[76]。
情、緣景不盡曰情[77]。
思、氣多含蓄曰思。
德、詞溫而正曰德。
誡、檢束防閑曰誡。
閑、情性疎野曰閑。
達、心迹曠誕曰達。
悲、傷甚曰悲。
怨、詞調凄切曰怨。
意、立言盤泊曰意[78]。
力、體裁勁健曰力。
靜、非如松風不動,林狖未鳴,乃謂意中之靜。
遠。
非如渺渺望水,杳杳看山,乃謂意中之遠。
中序 叙曰:貞元初,予與二三子居東溪草堂,每相謂曰:世事喧喧,非禅者之意。
假使有宣尼之博識,胥臣之多聞,終朝目前,矜道侈義,适足以擾我真性。
豈若孤松片雲,禅坐相對,無言而道合,至靜而性同哉?吾将深入杼峰,與松雲為侶。
所著《詩式》及諸文筆,并寝而不紀。
因顧筆硯笑而言曰:‘我疲爾役,爾困我愚。
數十年間,了無所得。
況你是外物,何累于我哉?住既無心,去亦無我。
予将放爾,各還其性。
使物自物,不關于予,豈不樂乎?'遂命弟子黜焉。
至五年夏五月,會前禦史中丞李公洪自河北負譴遇恩,再移為湖州長史,初與相見,未交一言,恍然神合。
予素知公精于佛理,因請益焉。
先問宗源,次及心印。
公笑而後答,溫兮其言,使寒叢之欲榮;俨兮其容,若春冰之将釋。
予于是受辭而退。
他日言及《詩式》,予具陳以夙昔之志。
公曰:‘不然。
'因命門人檢出草本。
一覽而歎曰:‘早歲曾見沈約《品藻》、惠休《翰林》、庾信《詩箴》,三子之論,殊不及此。
奈何學小乘褊見,以夙志為辭邪?'再三顧予,敢不唯命。
因舉邑中詞人吳季德,即梁散騎常侍均之後,其文有家風,予器而重之。
昨所贈詩,即此生也。
其詩曰:‘别來春風多,掃盡雪山雪。
為君中夜起,孤坐石上月。
'公欣然,因請吳生相與編錄。
有不當者,公乃點而竄之,不使琅玕與珷玞參列[79]。
勒成五卷,粲然可觀矣。
‘團扇'二篇 評曰:江則假象見意,班則貌題直書。
至如‘出入君懷袖,動搖[80]微風發。
常恐秋節至,涼飙奪炎熱',旨婉詞正,有潔婦之節。
但此兩對,亦足以揜映江生。
詩曰:‘畫作秦王女,乘鸾向煙霧。
'興生于中,無有古事。
假使佳人玩之在手,乘鸾之意,飄然莫偕,雖蕩如夏姬,自忘情改節。
吾許江生情遠辭麗,方之班女,亦未可減價。
不用事第一格 漢班婕妤詩[81]:‘出入君懷袖,動搖[82]微風發。
常恐秋節至,涼飙奪炎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