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轼
關燈
小
中
大
注:應劭曰:“陌額絮也。
”顔師古曰:“冒,覆也。
老人所以覆其頭。
” ③ 王注:次公曰:“銅钲,今所謂鑼也。
” ④ 又:次公曰:“杜子美有《赤谷西崦人家詩》。
” 紀昀曰:起有神緻。
三四句惡,不必曲為之諱。
範成大《新嶺》詩雲:“曈曈赤幟張,昱昱金钲上。
”本此詩第四句。
本題共二首,其二雲:“身世悠悠我此行,溪邊委辔聽溪聲。
散材畏見搜林斧,疲馬思聞卷旆钲。
細雨足時茶戶喜,亂山深處長官清。
人間歧路知多少,試向桑田問耦耕。
” 《栾城集》五有《次韻子瞻新城道中》,系次首和作。
山村 煙雨蒙蒙雞犬聲,有生何處不安生。
但教黃犢無人佩②,布谷何勞也勸耕③。
老翁七十自腰鐮④,慚愧春山筍蕨甜。
豈是聞韶解忘味,爾來三月食無鹽⑤。
杖藜裹飯去匆匆⑥,過眼青錢轉手空⑦。
赢得兒童語音好,一年強半在城中⑧。
① 《總案》九:熙甯六年癸醜,二月,作《山村》詩。
② 王注:《漢書》:龔遂為北海太守,民有帶持刀劍者,使賣劍買牛,賣刀賣犢,曰:“何為帶牛佩犢?” ③ 又:次公曰:“布谷,鳥名,其聲雲然,俗雲催耕鳥也。
”查注:《烏台詩案》:“《山邨》第二首,言是時販私鹽者,多帶刀杖,故取《前漢》龔遂事。
意謂但将鹽法寬平,令人不帶刀劍,而買牛買犢,則自力耕,不勞勸督,以譏諷朝廷鹽法太峻不便也。
” 王文诰曰:本集《上文侍中論榷鹽書》雲:“轼在餘杭時,奸民以兵杖護送,吏士不敢近者,常以數百人為輩。
特不為他盜,故上下通知而不以聞耳。
”可與《詩案》互證。
④ 查注:元結詩:“老公七十自腰鐮,将引兒孫行時稼。
”合注:《古樂府》:“腰鐮八九月,俱在束薪中。
” ⑤ 王注:《論語》:“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
”(《述而》) 查注:《烏台詩案》:“第三首,意言山中之人饑貧無食,雖老,猶自采筍蕨充饑。
時鹽法太峻,僻遠之人,無鹽食,動經數月。
若古之聖人,則能聞韶忘味,山中小民,豈能食淡而樂乎!亦以譏鹽法太峻也。
” 王文诰曰:本集《上文侍中論榷鹽書》雲:“私販罰重而官鹽貴,則民之貧而懦者,或不食鹽。
往在浙中,見山谷之人有數月食無鹽者。
”。
據此文,則詩為實錄矣。
⑥ 王注:《莊子·讓王篇》:“原憲藜杖,應門裹飯。
” ⑦ 王文诰曰:公奏狀:“每見散青苗錢,則縣中酒庫暴增;鄉民有徒手而歸者,可為流涕。
” ⑧ 查注:《烏台詩案》:“第四首,意言百姓雖得青苗錢,立便于城中浮費使卻。
又言鄉村之人,一年兩度複秋稅,又數度請納和預買錢,今此更添青苗助役錢。
因此莊家幼小子弟多在城市,不著次第,但學得城中語音而已。
以譏諷朝廷新法青苗助役不便也。
” 合注:子由詩雲:“似恐田家忘帝力,多差使者出催耕。
”又:“近來南海波尤惡,未許乘槎自在遊”等句,亦系譏諷時政,而當時獨免于指摘,豈有幸有不幸耶? 紀昀曰:語多露骨,不為佳作。
本題共五首,其一雲:竹籬茅屬趁谿斜,春入山村處處花。
無象太平還有象,孤煙起處是人家。
其五雲:竊祿忘歸我自羞,豐年底事汝憂愁!不須更待飛鸢堕,方念平生馬少遊。
《栾城集》五有《次韻子瞻山村五絕》。
於潛女 青裙缟袂於潛女,兩足如霜不穿屦②。
觰【觰角上張,一作觰用。
】沙髩發絲穿檸③,蓬沓障前走風雨④。
老濞宮妝傳父祖⑤,至今遺民悲故主。
苕溪楊柳初飛絮⑥,照溪畫眉渡溪去。
逢郎樵歸相媚妩⑦,不信姬姜有齊魯⑧。
① 《總案》九:熙甯六年癸醜,三月,行部於潛,作《於潛女》詩。
② 王注:李太白詩:“屣上足如霜,不著雅頭襪。
”邵注:李太白詩:“一雙金齒屐,兩足白如霜。
” ③ 王注:次公曰:“韓退之《月蝕》詩:‘赤鳥司南方,尾秃翅觰沙。
’檸當作杼;字書檸同楮字耳,于‘絲穿’之下無義。
杼,《說文》曰:‘機之持緯者。
’‘絲穿杼’言鬓如絲之穿杼也。
”(《蘇亭詩話》五:《六書故》:“觰,角本大也。
”俗謂披張為觰沙。
) ④ 《於潛令刁同年野翁亭》自注:於潛婦女皆插大銀栉,長尺許,謂之“蓬沓”。
⑤ 王注:厚曰:(李德載)“老濞,吳王濞也。
杜牧之詩:‘老濞即山鑄,後庭千蛾眉。
’此指吳越王錢氏也。
”查注:《晉書·陸機傳》:“我父祖名播四海,甯不知耶?”杜子美詩:“塞上得阮生,迥繼先父祖。
” ⑥ 合注:《名勝志》:“苕溪源出天目山,東流臨于潛界。
” ⑦ 邵注:《舊唐書》:“太宗大笑曰:‘人言魏徵舉動疏慢,我但覺其妩媚耳。
’” ⑧ 王注:程天祐曰:“齊女姜姓,魯女姬姓。
” 紀昀曰:老濞二句,橫亘中間,殊無頭緒。
僧清順新作垂雲亭 江山雖有餘,亭榭苦難穩。
登臨不得要,萬象各偃蹇②。
惜哉垂雲軒,此地得何晚。
天功争向背,詩眼巧增損③。
路窮朱欄出,山破石壁狠。
海門浸坤軸④,湖尾抱雲巘⑤。
蔥蔥城郭麗⑥,淡淡煙村遠⑦。
紛紛鳥雀去,一一漁樵返。
雄觀快新獲,微景收昔遁。
道人真古人,嘯吟慕嵇阮⑧。
空齋卧蒲褐,芒屦每自捆⑨。
天憐詩人窮,乞與供詩本。
我詩久不作,荒澀施鉏墾。
從君覓佳句,咀嚼廢朝飯。
① 《總案》九:熙甯六年癸醜,遊寶岩院,清順新作垂雲亭,記以詩。
王注:李錞曰:“《杭州圖經》:寶岩院,(唐明宗)天成二年(927)錢氏建。
其亭館有借竹軒,垂雲亭;亭乃詩僧清順作。
”查注:《西湖遊覽志餘》:“東坡一日遊僧舍,壁間見小詩雲:‘竹暗不通日,泉聲落如雨。
春風自有期,桃李亂深塢。
’問誰所作。
或以清順對。
即日求得之,聲名頓起。
”(《志林》:祥符寺清順闍黎,予詩友也。
)鹹淳《臨安志》:“寶岩院舊名垂雲,治平二年(1065)改額。
僧清順作垂雲亭借竹軒。
陳述古《垂雲亭》詩雲:‘小亭巉絕出雲間,萬象升沉不得閑。
莫怪詩翁頭白早,時來向此寫湖山。
’” ② 王注:次公曰:“《左傳·哀公六年》:‘彼皆偃蹇’,蓋傲慢不随之貌。
” 邵注:《左傳》注:“偃蹇,驕傲。
”《楚辭·離騷》:“偃蹇”注:“高貌。
” ③ 合注:《史記·呂不韋傳》:“有能增損一字者,予千金。
” ④ 王注:杜子美詩:“安知有蒼池,萬頃浸坤軸!”合注:王昌齡詩:“殘月生海門。
” ⑤ 合注:陶宏景《許長史舊館壇碑》:“通氣雲巘。
” ⑥ 王注:《後漢光武紀論》:“蘇伯阿望春陵郭,唶曰:‘氣佳哉!郁郁蔥蔥然。
’” ⑦ 合注:“《高唐賦》:‘潰淡淡而并入。
’” ⑧ 王注:《晉書》:“周顗于王導坐傲然嘯詠。
導雲:‘卿欲希嵇、阮耶?’” ⑨ 又《孟子》注雲:“捆猶叩&#15212也。
織屦欲使堅,故叩之也。
” 紀昀曰:次句究是趁韻。
(遁韻)置之韓集,不可複辨。
力摹昌黎,而氣機流走,仍是本色。
雪後書北台壁二首 黃昏猶作雨纖纖,夜靜無風勢轉嚴。
但覺衾裯如潑水,不知庭院已堆鹽②。
五更曉色來書幌,半夜寒聲落畫檐。
試掃北台看馬耳③,未随埋沒有雙尖。
城頭初日始翻鴉,陌上晴泥已沒車。
凍合玉樓寒起粟,光搖銀海眩生花④。
遺蝗入地應千尺,宿麥連雲有幾家⑤。
老病自嗟詩力退⑥,空吟冰柱憶劉叉⑦。
① 《總案》十二:熙甯七年甲寅(1074)公年三十九。
九月,告下,公以太常博士直史館,權知密州軍州事,罷杭州通守任。
十月,王安石為呂惠卿所排。
十一月三日,到密州任。
十二月,雪後,用禁體書北台壁,并和韻。
(《總案》十:熙甯六年,李師中自文登移守齊州,辟子由為掌書記。
子由至齊州。
) 《唐宋詩舉要》六:張清源《雲谷雜記》三曰:“北台在密州之北,因城為台。
馬耳與常山在其南。
東坡為守日,葺而新之。
子由因請名之曰超然台。
”《清一統志》曰:“山東青州府,超然台,在諸城縣北城上。
” ② 又《世說新語·言語篇》曰:“謝太傅寒雪日内集,與兒女講論文義,俄而雪驟下,公欣然曰:‘白雪紛紛何所似!’兄子胡兒曰:“撒鹽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風起。
’”白樂天《對火玩雪詩》曰:“盈尺白鹽寒。
” ③ 又:子贍《超然台記》曰:“南望馬耳、常山。
”按:《水經·濰水注》曰:“濰水又東北,涓水注之。
水出馬耳山,高百丈,上有二石并舉,望齊馬耳,故世取名焉。
”《大清一統志》曰:“山東青州府:馬耳山在諸城縣西南五十裡。
” ④ 又:王注引李德載(厚)曰:“道經以項肩骨為玉樓,眼為銀海,起粟謂凍起肉上為生粟。
”又引趙彥材曰:“世傳王荊公常誦先生此詩,歎雲:‘蘇子贍乃能使事至此。
”時其婿蔡卞曰:‘此句不過詠雪之狀,妝樓台如玉樓,瀰漫萬象若銀海耳。
’荊公哂焉,謂曰:‘此出道書也。
’蔡卞曾不理會,于‘玉樓’何以謂之‘凍合’,而下三字雲‘寒起粟’;于‘銀海’何以謂之‘光搖’,而下三字雲‘眩生花’乎?‘粟’字蓋使趙飛燕(外傳)‘雖寒體無轸粟’也。
”方虛谷曰:“玉樓為肩,銀海為眼,用道家語,然竟不知出道家何書。
蓋《黃庭》一種書,相傳有此說。
”紀(昀)曰:“此因玉樓、銀海,太涉體物,故造為荊公此說,以周旋東坡。
其實隻是地如銀海,台似玉樓耳,不必曲為之說也。
” ⑤ 又:王注引宋正輔(援)曰:“雪宜麥而辟蝗,故為豐年之祥兆。
蝗遺子于地。
若雪深一尺,則入地一丈。
麥得雪則滋茂而成稔歲,此老農之也語。
”《齊民要術》二引氾勝之書曰:“夏至後七十日,可種宿麥。
”又曰:“冬雨雪止,以物辄蔺麥上,掩其雪,勿令從風飛去;後雪,複如此。
則麥耐旱多實。
”《爾雅翼》一曰:“麥比他谷獨隔歲種,故号宿麥。
” ⑥ 又:鄭守愚《寄題方幹處士詩》曰:“暮年詩力在。
” ⑦ 又《新唐書·劉叉傳》(附《韓愈傳》)曰:“叉作《冰柱》、《雪車》二詩,出盧仝、孟郊右。
”《韻語陽秋》三曰:“劉叉詩酷似玉川子。
《冰柱》、《雪車》二詩,雖作語奇怪,然議論亦皆出于正也。
”《冰柱詩》雲:“不為四時雨,徒于道路成泥柤。
不為九江浪,徒能汩沒天之涯。
”《雪車詩》謂:“官家不知民餒寒,盡驅牛車盈道載屑玉。
載載欲何之?秘藏深宮,以禦炎酷。
”如此等句,亦有補于時,與玉川《月蝕詩》稍相類。
《曆代詩話》五十八《示兒編》:王晉之與霍辨對談,雪盈尺。
王曰:“雪太深乎?”霍曰:“看北台、馬耳果何如?”左右曰:“有兩尖在。
”坡蓋用此。
紀昀曰:徒以窄韻得名,此禁體法。
王文诰曰:五更乃遲明之時,未應遽曉,而我方疑之;複因半夜寒聲,漸悟為雪也。
此乃以下句叫醒上句;其所以曉色之故,出落在下句也。
詩之前半,但知雨作;餘均架空,乃專為此二句地,須知前半不易着手也。
合注謂上雲“五更”,下雲“半夜”,似倒,因從《七集》本及《梁溪漫志》所載,作“半月”,以月影方半解。
闌入“月”字,全局打散;無論半月無聲,又與雨矛盾也。
所謂“寒聲”者,雪大而有聲也,其根在“勢轉嚴”三字内。
或恐混雨,特以“無風”二字為界。
聽去但若無風之雨,而所卧“衾裯如潑”,亦在嚴字生根。
此禁體法也。
讀者往往不喜“堆鹽”一聯,紀曉岚尤诋譏之。
殊不知四句必要暗落“雪”字;非合前後聯觀之,不知其白戰之妙也。
《唐宋詩舉要》六:吳(闿生)曰:“(第一首三四)得雪之神。
”又:“(第二首三四)清腴可愛。
” 查注:按陸放翁雲:“蘇文忠公雪詩,用‘尖’、‘叉’二韻,王文公有次韻詩。
議者謂非二公莫能為也。
呂成叔乃頓和至百篇,字字工妙,無牽強湊泊之病。
”據此,則“尖”、“叉”二韻,介甫當時皆有和章,今集中所載,止“叉”字韻六首耳。
至呂成叔百篇,世無一傳者。
古人名作,湮沒何可勝道,可發一歎? 子由次韻詩雲:“麥苗出土正纖纖,春早寒官令尚嚴。
雪複南山初半嶺,風幹東海盡成鹽。
來時瞬息平吞野,積久欹危欲敗檐。
強付酒樽判醉熟,更尋詩句鬥新尖。
”“點綴偏工亂鹄鴉,淹留亦解惱船車。
乘春已覺矜餘力,騁巧時能作細花。
僵雁堕鸱誰得罪,敗牆破屋若為家!天公愛物遙憐汝,應是門前守夜叉。
”(《栾城集》五)(自注:是歲京師雪尤甚,烏鸢凍死如積。
) 《謝人見和前篇》二首:已分酒杯欺淺懦,敢将詩律鬥深嚴!“漁簑”句好應須畫,柳絮才高不道鹽。
敗履尚存東郭足,飛花又舞谪仙檐。
書生事業真堪笑,忍凍孤吟筆退尖。
(王文诰曰:二詩語多托諷,明系答安石者,當為下年作。
王注:堯卿曰:鄭谷《雪詩》:“江上晚來堪畫處,漁人披得一簑歸。
”而段贊善小筆精微,摹為圖畫,先生常評此詩以為村舍學中語,然以其有實事,故引用之。
) 九陌凄風戰齒牙,銀杯逐馬帶随車。
也知不作堅牢玉,無奈能開頃刻花。
得酒強歡愁底事,閉門高卧定誰家?台前日暧君須愛,冰下寒魚漸可叉。
(《集》十二) 《載酒園詩話》:蘇語(玉樓二語)不免粗豪之累。
《石林詩話》:詩禁體物語,歐陽文忠公守汝陰,嘗與客賦雪于聚星堂,舉此令,往往(坐客)皆擱筆不能下。
然此亦定法。
若能者則出入縱橫,何可拘礙?鄭谷:“亂飄僧舍茶煙濕,密灑歌樓酒力微。
”非不去體物語,而氣格如此其卑。
蘇子贍“凍合……生花”,超然飛動,何害其言玉樓、銀海?韓退之兩篇力欲去此弊,雖冥搜奇谲,亦不免有縞帶銀盃之句。
杜子美“暗度南樓月,寒生北渚雲”,初不避雲月字。
若“随風且開葉,帶雨不成花”,則退之兩篇,殆無以逾也。
遊廬山次韻章傳道 塵容已似服轅駒②,野性猶同縱壑魚③。
出入岩巒千仞表,較量筋力十年初④。
雖無窈窕驅前馬⑤,還有鸱夷挂後車⑥。
莫笑吟詩淡生活⑦,當令阿買為君書⑧。
① 《總案》十三:熙甯八年乙卯(1075),公年四十。
三月,遊廬山,周攬廬敖洞、飲酒台、聖燈岩、三泉、障日峰諸勝,并有詩。
查注:陳沂《山東志》:“廬山在諸城縣東南四十五裡。
” 又:“章傳道名傳,閩人。
”(《集》九) 王文诰曰:本集《超然台記》雲:“其東則廬山,秦人盧敖之所從遁也。
” 合注:朱存理《鐵網珊瑚》載此詩帖。
首行雲:“轼謹次傳道先生遊廬山高韻。
”詩末又有“閱訖幸即付去人送公粥郎中,禹功太博,明叔教授,各乞一首。
轼上。
” ② 王注:《漢書·田蚡傳》:“漢武怒内史曰:‘公平生數言魏其武安長短,今日廷論,乃局促效轅下駒!’” 施注:《文選》孔稚圭《北山移文》:“抗塵容而走俗狀。
” ③ 又:《漢書·王褒傳》,褒為《聖主得賢臣頌》雲:“翼乎如鴻毛遇順風,沛乎如巨魚縱大壑”。
④ 又:韓退之贈鄭兵曹詩:“樽酒相逢十載前,君為壯夫我少年。
樽酒相逢十載後,我為壯夫君白首。
” ⑤ 王十朋注:引次公曰:“窈窕驅前馬。
”言官妓引馬。
施注:《儀禮》有執燭前馬。
⑥ 王十朋注:《詩》:“命彼後車。
” 施注:《漢書·陳遵傳》,揚雄《酒箴》:“鸱夷滑稽,腹大如壺。
盡日盛酒;人複借酤。
常為國器,托于屬車。
” ⑦ 王十朋注:《全唐詩話》:裴令公居守東洛,夜宴半酣,公索句。
元、白有德色。
公為破題。
次至楊汝士,曰:“昔日蘭亭無豔質,此時金谷有高人。
”白知不能加,遽裂之,曰:“笙歌鼎沸,勿作冷淡生活。
” ⑧ 又:韓退之詩:“阿買不識字,頗知書八分。
詩成使之寫,亦足張吾軍。
”堯卿曰:“或問黃魯直,阿買是退之何人?”魯直雲:“退之侄也。
” 惠崇春江晚景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
蒌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②。
① 《總案》二十六:元豐八年乙醜(1085),公年五十。
十月二十日告下,以禮部郎中(自登州)召還。
十二月抵京師,至禮部郎中任。
告下,遷起居舍人。
施注:《圖畫見聞志》:“建陽僧(慧)惠崇尤工小景。
善為寒汀(江)遠渚,潇灑虛曠之家,人所難到。
” 查注:《集繪寶鑒》:“建陽僧惠崇工畫鵝、雁、鹭鸶。
歐陽公以為九僧之一也。
” 合注:《宋詩紀事》:“惠崇,淮南人。
”(《舉要》八:崔星實曰:“一作建陽人。
”) ② 翁方綱注:《王漁洋詩話》:“《爾雅》:購,蔏蒌。
《釋草》:郭璞注:蔏蒌,蒌蒿也,生下田,初出可啖,江東用羹魚。
故坡詩雲然,非泛詠景物也。
” 施注:梅聖俞《河豚》詩:“春洲生荻芽,春岸飛楊花。
河豚于此時,貴不數魚蝦。
” 查注:苕溪漁隐雲:“按《遊仙雜錄》:暮春楊花飛,此魚大肥。
江、淮人脔其肉,雜萎蒿荻芽,瀹而為羹。
” 《西河詩詞話》引唐人詩:“花間覓路鳥先知。
”論“鴨先知”之失理。
紀昀曰:此是名篇,興象實為深妙。
王文诰曰:此乃本集上上絕句,人盡知之,而固陵毛氏獨不謂然。
張道南《蘇亭詩話》:畫有鴨則有鴨耳。
本題共二首,其二:兩兩歸鴻欲破群,依依還似北歸人。
遙知朔漠多風雪,更待江南半月春。
《西河詩話》五:詩以雅見難。
若裸私布穢,則狂夫能之矣。
亦以涵蘊見難。
若反唇戛膊,則市牙能之矣。
又以不着厓際見難。
若搬楦頭翻鍋底,則呆兒能之矣。
然則為宋詩者,亦何難何能何才技而以此誇人?吾不解也。
故曰台閣不能,且為堂皇;慎勿為草野,況藩溷乎! 嘗在金觀察許與汪蛟門舍人論宋詩。
舍人舉東坡詩“春江水暧鴨先知,正是河豚欲上時。
”不遠勝唐人乎?予曰:“此正效唐人而未能者。
‘花間覓路鳥先知’,唐人句也。
覓路在人,先知在鳥,以鳥習花間故也;此‘先’,先人也。
若鴨則先誰乎?水中之物皆知冷暧,必先以鴨,妄矣。
且細繹二語,誰勝誰負?若第以‘鴨’字‘河豚’字為不數見,不經人道過,遂矜為過人事,則江鳅土鼈皆物色矣。
”時一善歌者在坐。
觀察顧曰:“詩貴可歌詠。
若‘河豚’句似不便詠吟。
試請善歌者歌之,能脫嗓否?”各笑而罷。
《舉要》八:《漁隐叢話》前集卷三十一曰:“此正是二月景緻,是時河豚已盛矣。
但‘欲上’之語似乎未穩。
”按陳子象(岩肖)《庚溪詩話》卷下曰:“此由海而上,近海處先得之。
魚至江左,則春已暮矣。
江陵、毘陵無荻芽;秣陵等處則以荻芽芼之。
然則聖俞所詠乃江左河豚魚也。
”(聖俞時令建德〔池州〕據此,則河豚上時各地不同。
子贍所詠殆與聖俞同耳。
《集》十四:《和文與可洋川園池三十首·寒蘆港》雲:“溶溶晴港漾春晖,蘆筍生時柳絮飛。
還有江南風物否?桃花流水鮆魚肥。
”(鮆魚,魛魚。
張志和《漁父詞》:西塞山邊白鹭飛,桃花流水鳜魚肥。
) 讀孟郊詩二首 夜讀孟郊詩,細字如牛毛②。
寒燈照昏花,佳處時一遭。
孤芳擢荒穢,苦語餘詩騷③。
水清石鑿鑿④,湍激不受篙。
初如食小魚,所得不償勞。
又似煮彭&#160837⑤,竟日持空螯。
要當鬥僧清,未足當韓豪⑥。
人生如朝露,日夜火消膏⑦。
何苦将兩耳,聽此寒蟲号⑧。
不如且置之,飲我玉卮醪。
我憎孟郊詩,複作孟郊語。
饑腸自鳴喚,空壁轉饑鼠。
詩從肺腑出,出辄愁肺腑。
有如黃河魚,出膏以自煮。
尚愛銅鬥歌⑨,鄙俚頗近古。
挑弓射鴨罷,獨速短簑舞。
不憂踏船翻,踏浪不踏土。
吳姬霜雪白,赤腳浣白纻。
嫁與踏浪兒,不識離别苦。
歌君江湖曲,感我長羁旅。
① 《總案》十五:熙甯十年丁巳(1077),公年四十有二。
二月,告下,以尚書祠部員外郎、直史館、徙知徐州軍州事。
四月二十一日到徐州任。
又十六:元豐元年戊午(1078),公年四十三。
黃庭堅自京上書,并以古風為贽。
作報書。
查注:《舊唐書》:孟郊少隐于嵩山,稱處士。
留守鄭餘慶辟為賓佐。
性孤僻寡合。
韓愈一見以為忘形之契。
嘗稱其字曰東野,與之唱和。
(《唐詩紀事》:湖州人。
《全唐詩》十四:小傳:湖州武康人。
) ② 施注:杜子美《述古》詩:“秦時任商鞅,法令如牛毛。
” ③ 又:韓退之《憶昨行》:“危辭苦語感我耳。
” ④ 又《毛詩》:“白石鑿鑿。
” ⑤ 查注:郭璞《爾雅》注:“蟧即蟛螖也。
”《本草》:“蟹之最小者名蟛螖,音越。
吳人訛為彭&#160837。
” ⑥ 王十朋注:縯曰:“(僧)指如賈島者也。
島初為僧,名無本
”顔師古曰:“冒,覆也。
老人所以覆其頭。
” ③ 王注:次公曰:“銅钲,今所謂鑼也。
” ④ 又:次公曰:“杜子美有《赤谷西崦人家詩》。
” 紀昀曰:起有神緻。
三四句惡,不必曲為之諱。
範成大《新嶺》詩雲:“曈曈赤幟張,昱昱金钲上。
”本此詩第四句。
本題共二首,其二雲:“身世悠悠我此行,溪邊委辔聽溪聲。
散材畏見搜林斧,疲馬思聞卷旆钲。
細雨足時茶戶喜,亂山深處長官清。
人間歧路知多少,試向桑田問耦耕。
” 《栾城集》五有《次韻子瞻新城道中》,系次首和作。
山村 煙雨蒙蒙雞犬聲,有生何處不安生。
但教黃犢無人佩②,布谷何勞也勸耕③。
老翁七十自腰鐮④,慚愧春山筍蕨甜。
豈是聞韶解忘味,爾來三月食無鹽⑤。
杖藜裹飯去匆匆⑥,過眼青錢轉手空⑦。
赢得兒童語音好,一年強半在城中⑧。
① 《總案》九:熙甯六年癸醜,二月,作《山村》詩。
② 王注:《漢書》:龔遂為北海太守,民有帶持刀劍者,使賣劍買牛,賣刀賣犢,曰:“何為帶牛佩犢?” ③ 又:次公曰:“布谷,鳥名,其聲雲然,俗雲催耕鳥也。
”查注:《烏台詩案》:“《山邨》第二首,言是時販私鹽者,多帶刀杖,故取《前漢》龔遂事。
意謂但将鹽法寬平,令人不帶刀劍,而買牛買犢,則自力耕,不勞勸督,以譏諷朝廷鹽法太峻不便也。
” 王文诰曰:本集《上文侍中論榷鹽書》雲:“轼在餘杭時,奸民以兵杖護送,吏士不敢近者,常以數百人為輩。
特不為他盜,故上下通知而不以聞耳。
”可與《詩案》互證。
④ 查注:元結詩:“老公七十自腰鐮,将引兒孫行時稼。
”合注:《古樂府》:“腰鐮八九月,俱在束薪中。
” ⑤ 王注:《論語》:“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
”(《述而》) 查注:《烏台詩案》:“第三首,意言山中之人饑貧無食,雖老,猶自采筍蕨充饑。
時鹽法太峻,僻遠之人,無鹽食,動經數月。
若古之聖人,則能聞韶忘味,山中小民,豈能食淡而樂乎!亦以譏鹽法太峻也。
” 王文诰曰:本集《上文侍中論榷鹽書》雲:“私販罰重而官鹽貴,則民之貧而懦者,或不食鹽。
往在浙中,見山谷之人有數月食無鹽者。
”。
據此文,則詩為實錄矣。
⑥ 王注:《莊子·讓王篇》:“原憲藜杖,應門裹飯。
” ⑦ 王文诰曰:公奏狀:“每見散青苗錢,則縣中酒庫暴增;鄉民有徒手而歸者,可為流涕。
” ⑧ 查注:《烏台詩案》:“第四首,意言百姓雖得青苗錢,立便于城中浮費使卻。
又言鄉村之人,一年兩度複秋稅,又數度請納和預買錢,今此更添青苗助役錢。
因此莊家幼小子弟多在城市,不著次第,但學得城中語音而已。
以譏諷朝廷新法青苗助役不便也。
” 合注:子由詩雲:“似恐田家忘帝力,多差使者出催耕。
”又:“近來南海波尤惡,未許乘槎自在遊”等句,亦系譏諷時政,而當時獨免于指摘,豈有幸有不幸耶? 紀昀曰:語多露骨,不為佳作。
本題共五首,其一雲:竹籬茅屬趁谿斜,春入山村處處花。
無象太平還有象,孤煙起處是人家。
其五雲:竊祿忘歸我自羞,豐年底事汝憂愁!不須更待飛鸢堕,方念平生馬少遊。
《栾城集》五有《次韻子瞻山村五絕》。
於潛女 青裙缟袂於潛女,兩足如霜不穿屦②。
觰【觰角上張,一作觰用。
】沙髩發絲穿檸③,蓬沓障前走風雨④。
老濞宮妝傳父祖⑤,至今遺民悲故主。
苕溪楊柳初飛絮⑥,照溪畫眉渡溪去。
逢郎樵歸相媚妩⑦,不信姬姜有齊魯⑧。
① 《總案》九:熙甯六年癸醜,三月,行部於潛,作《於潛女》詩。
② 王注:李太白詩:“屣上足如霜,不著雅頭襪。
”邵注:李太白詩:“一雙金齒屐,兩足白如霜。
” ③ 王注:次公曰:“韓退之《月蝕》詩:‘赤鳥司南方,尾秃翅觰沙。
’檸當作杼;字書檸同楮字耳,于‘絲穿’之下無義。
杼,《說文》曰:‘機之持緯者。
’‘絲穿杼’言鬓如絲之穿杼也。
”(《蘇亭詩話》五:《六書故》:“觰,角本大也。
”俗謂披張為觰沙。
) ④ 《於潛令刁同年野翁亭》自注:於潛婦女皆插大銀栉,長尺許,謂之“蓬沓”。
⑤ 王注:厚曰:(李德載)“老濞,吳王濞也。
杜牧之詩:‘老濞即山鑄,後庭千蛾眉。
’此指吳越王錢氏也。
”查注:《晉書·陸機傳》:“我父祖名播四海,甯不知耶?”杜子美詩:“塞上得阮生,迥繼先父祖。
” ⑥ 合注:《名勝志》:“苕溪源出天目山,東流臨于潛界。
” ⑦ 邵注:《舊唐書》:“太宗大笑曰:‘人言魏徵舉動疏慢,我但覺其妩媚耳。
’” ⑧ 王注:程天祐曰:“齊女姜姓,魯女姬姓。
” 紀昀曰:老濞二句,橫亘中間,殊無頭緒。
僧清順新作垂雲亭 江山雖有餘,亭榭苦難穩。
登臨不得要,萬象各偃蹇②。
惜哉垂雲軒,此地得何晚。
天功争向背,詩眼巧增損③。
路窮朱欄出,山破石壁狠。
海門浸坤軸④,湖尾抱雲巘⑤。
蔥蔥城郭麗⑥,淡淡煙村遠⑦。
紛紛鳥雀去,一一漁樵返。
雄觀快新獲,微景收昔遁。
道人真古人,嘯吟慕嵇阮⑧。
空齋卧蒲褐,芒屦每自捆⑨。
天憐詩人窮,乞與供詩本。
我詩久不作,荒澀施鉏墾。
從君覓佳句,咀嚼廢朝飯。
① 《總案》九:熙甯六年癸醜,遊寶岩院,清順新作垂雲亭,記以詩。
王注:李錞曰:“《杭州圖經》:寶岩院,(唐明宗)天成二年(927)錢氏建。
其亭館有借竹軒,垂雲亭;亭乃詩僧清順作。
”查注:《西湖遊覽志餘》:“東坡一日遊僧舍,壁間見小詩雲:‘竹暗不通日,泉聲落如雨。
春風自有期,桃李亂深塢。
’問誰所作。
或以清順對。
即日求得之,聲名頓起。
”(《志林》:祥符寺清順闍黎,予詩友也。
)鹹淳《臨安志》:“寶岩院舊名垂雲,治平二年(1065)改額。
僧清順作垂雲亭借竹軒。
陳述古《垂雲亭》詩雲:‘小亭巉絕出雲間,萬象升沉不得閑。
莫怪詩翁頭白早,時來向此寫湖山。
’” ② 王注:次公曰:“《左傳·哀公六年》:‘彼皆偃蹇’,蓋傲慢不随之貌。
” 邵注:《左傳》注:“偃蹇,驕傲。
”《楚辭·離騷》:“偃蹇”注:“高貌。
” ③ 合注:《史記·呂不韋傳》:“有能增損一字者,予千金。
” ④ 王注:杜子美詩:“安知有蒼池,萬頃浸坤軸!”合注:王昌齡詩:“殘月生海門。
” ⑤ 合注:陶宏景《許長史舊館壇碑》:“通氣雲巘。
” ⑥ 王注:《後漢光武紀論》:“蘇伯阿望春陵郭,唶曰:‘氣佳哉!郁郁蔥蔥然。
’” ⑦ 合注:“《高唐賦》:‘潰淡淡而并入。
’” ⑧ 王注:《晉書》:“周顗于王導坐傲然嘯詠。
導雲:‘卿欲希嵇、阮耶?’” ⑨ 又《孟子》注雲:“捆猶叩&#15212也。
織屦欲使堅,故叩之也。
” 紀昀曰:次句究是趁韻。
(遁韻)置之韓集,不可複辨。
力摹昌黎,而氣機流走,仍是本色。
雪後書北台壁二首 黃昏猶作雨纖纖,夜靜無風勢轉嚴。
但覺衾裯如潑水,不知庭院已堆鹽②。
五更曉色來書幌,半夜寒聲落畫檐。
試掃北台看馬耳③,未随埋沒有雙尖。
城頭初日始翻鴉,陌上晴泥已沒車。
凍合玉樓寒起粟,光搖銀海眩生花④。
遺蝗入地應千尺,宿麥連雲有幾家⑤。
老病自嗟詩力退⑥,空吟冰柱憶劉叉⑦。
① 《總案》十二:熙甯七年甲寅(1074)公年三十九。
九月,告下,公以太常博士直史館,權知密州軍州事,罷杭州通守任。
十月,王安石為呂惠卿所排。
十一月三日,到密州任。
十二月,雪後,用禁體書北台壁,并和韻。
(《總案》十:熙甯六年,李師中自文登移守齊州,辟子由為掌書記。
子由至齊州。
) 《唐宋詩舉要》六:張清源《雲谷雜記》三曰:“北台在密州之北,因城為台。
馬耳與常山在其南。
東坡為守日,葺而新之。
子由因請名之曰超然台。
”《清一統志》曰:“山東青州府,超然台,在諸城縣北城上。
” ② 又《世說新語·言語篇》曰:“謝太傅寒雪日内集,與兒女講論文義,俄而雪驟下,公欣然曰:‘白雪紛紛何所似!’兄子胡兒曰:“撒鹽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風起。
’”白樂天《對火玩雪詩》曰:“盈尺白鹽寒。
” ③ 又:子贍《超然台記》曰:“南望馬耳、常山。
”按:《水經·濰水注》曰:“濰水又東北,涓水注之。
水出馬耳山,高百丈,上有二石并舉,望齊馬耳,故世取名焉。
”《大清一統志》曰:“山東青州府:馬耳山在諸城縣西南五十裡。
” ④ 又:王注引李德載(厚)曰:“道經以項肩骨為玉樓,眼為銀海,起粟謂凍起肉上為生粟。
”又引趙彥材曰:“世傳王荊公常誦先生此詩,歎雲:‘蘇子贍乃能使事至此。
”時其婿蔡卞曰:‘此句不過詠雪之狀,妝樓台如玉樓,瀰漫萬象若銀海耳。
’荊公哂焉,謂曰:‘此出道書也。
’蔡卞曾不理會,于‘玉樓’何以謂之‘凍合’,而下三字雲‘寒起粟’;于‘銀海’何以謂之‘光搖’,而下三字雲‘眩生花’乎?‘粟’字蓋使趙飛燕(外傳)‘雖寒體無轸粟’也。
”方虛谷曰:“玉樓為肩,銀海為眼,用道家語,然竟不知出道家何書。
蓋《黃庭》一種書,相傳有此說。
”紀(昀)曰:“此因玉樓、銀海,太涉體物,故造為荊公此說,以周旋東坡。
其實隻是地如銀海,台似玉樓耳,不必曲為之說也。
” ⑤ 又:王注引宋正輔(援)曰:“雪宜麥而辟蝗,故為豐年之祥兆。
蝗遺子于地。
若雪深一尺,則入地一丈。
麥得雪則滋茂而成稔歲,此老農之也語。
”《齊民要術》二引氾勝之書曰:“夏至後七十日,可種宿麥。
”又曰:“冬雨雪止,以物辄蔺麥上,掩其雪,勿令從風飛去;後雪,複如此。
則麥耐旱多實。
”《爾雅翼》一曰:“麥比他谷獨隔歲種,故号宿麥。
” ⑥ 又:鄭守愚《寄題方幹處士詩》曰:“暮年詩力在。
” ⑦ 又《新唐書·劉叉傳》(附《韓愈傳》)曰:“叉作《冰柱》、《雪車》二詩,出盧仝、孟郊右。
”《韻語陽秋》三曰:“劉叉詩酷似玉川子。
《冰柱》、《雪車》二詩,雖作語奇怪,然議論亦皆出于正也。
”《冰柱詩》雲:“不為四時雨,徒于道路成泥柤。
不為九江浪,徒能汩沒天之涯。
”《雪車詩》謂:“官家不知民餒寒,盡驅牛車盈道載屑玉。
載載欲何之?秘藏深宮,以禦炎酷。
”如此等句,亦有補于時,與玉川《月蝕詩》稍相類。
《曆代詩話》五十八《示兒編》:王晉之與霍辨對談,雪盈尺。
王曰:“雪太深乎?”霍曰:“看北台、馬耳果何如?”左右曰:“有兩尖在。
”坡蓋用此。
紀昀曰:徒以窄韻得名,此禁體法。
王文诰曰:五更乃遲明之時,未應遽曉,而我方疑之;複因半夜寒聲,漸悟為雪也。
此乃以下句叫醒上句;其所以曉色之故,出落在下句也。
詩之前半,但知雨作;餘均架空,乃專為此二句地,須知前半不易着手也。
合注謂上雲“五更”,下雲“半夜”,似倒,因從《七集》本及《梁溪漫志》所載,作“半月”,以月影方半解。
闌入“月”字,全局打散;無論半月無聲,又與雨矛盾也。
所謂“寒聲”者,雪大而有聲也,其根在“勢轉嚴”三字内。
或恐混雨,特以“無風”二字為界。
聽去但若無風之雨,而所卧“衾裯如潑”,亦在嚴字生根。
此禁體法也。
讀者往往不喜“堆鹽”一聯,紀曉岚尤诋譏之。
殊不知四句必要暗落“雪”字;非合前後聯觀之,不知其白戰之妙也。
《唐宋詩舉要》六:吳(闿生)曰:“(第一首三四)得雪之神。
”又:“(第二首三四)清腴可愛。
” 查注:按陸放翁雲:“蘇文忠公雪詩,用‘尖’、‘叉’二韻,王文公有次韻詩。
議者謂非二公莫能為也。
呂成叔乃頓和至百篇,字字工妙,無牽強湊泊之病。
”據此,則“尖”、“叉”二韻,介甫當時皆有和章,今集中所載,止“叉”字韻六首耳。
至呂成叔百篇,世無一傳者。
古人名作,湮沒何可勝道,可發一歎? 子由次韻詩雲:“麥苗出土正纖纖,春早寒官令尚嚴。
雪複南山初半嶺,風幹東海盡成鹽。
來時瞬息平吞野,積久欹危欲敗檐。
強付酒樽判醉熟,更尋詩句鬥新尖。
”“點綴偏工亂鹄鴉,淹留亦解惱船車。
乘春已覺矜餘力,騁巧時能作細花。
僵雁堕鸱誰得罪,敗牆破屋若為家!天公愛物遙憐汝,應是門前守夜叉。
”(《栾城集》五)(自注:是歲京師雪尤甚,烏鸢凍死如積。
) 《謝人見和前篇》二首:已分酒杯欺淺懦,敢将詩律鬥深嚴!“漁簑”句好應須畫,柳絮才高不道鹽。
敗履尚存東郭足,飛花又舞谪仙檐。
書生事業真堪笑,忍凍孤吟筆退尖。
(王文诰曰:二詩語多托諷,明系答安石者,當為下年作。
王注:堯卿曰:鄭谷《雪詩》:“江上晚來堪畫處,漁人披得一簑歸。
”而段贊善小筆精微,摹為圖畫,先生常評此詩以為村舍學中語,然以其有實事,故引用之。
) 九陌凄風戰齒牙,銀杯逐馬帶随車。
也知不作堅牢玉,無奈能開頃刻花。
得酒強歡愁底事,閉門高卧定誰家?台前日暧君須愛,冰下寒魚漸可叉。
(《集》十二) 《載酒園詩話》:蘇語(玉樓二語)不免粗豪之累。
《石林詩話》:詩禁體物語,歐陽文忠公守汝陰,嘗與客賦雪于聚星堂,舉此令,往往(坐客)皆擱筆不能下。
然此亦定法。
若能者則出入縱橫,何可拘礙?鄭谷:“亂飄僧舍茶煙濕,密灑歌樓酒力微。
”非不去體物語,而氣格如此其卑。
蘇子贍“凍合……生花”,超然飛動,何害其言玉樓、銀海?韓退之兩篇力欲去此弊,雖冥搜奇谲,亦不免有縞帶銀盃之句。
杜子美“暗度南樓月,寒生北渚雲”,初不避雲月字。
若“随風且開葉,帶雨不成花”,則退之兩篇,殆無以逾也。
遊廬山次韻章傳道 塵容已似服轅駒②,野性猶同縱壑魚③。
出入岩巒千仞表,較量筋力十年初④。
雖無窈窕驅前馬⑤,還有鸱夷挂後車⑥。
莫笑吟詩淡生活⑦,當令阿買為君書⑧。
① 《總案》十三:熙甯八年乙卯(1075),公年四十。
三月,遊廬山,周攬廬敖洞、飲酒台、聖燈岩、三泉、障日峰諸勝,并有詩。
查注:陳沂《山東志》:“廬山在諸城縣東南四十五裡。
” 又:“章傳道名傳,閩人。
”(《集》九) 王文诰曰:本集《超然台記》雲:“其東則廬山,秦人盧敖之所從遁也。
” 合注:朱存理《鐵網珊瑚》載此詩帖。
首行雲:“轼謹次傳道先生遊廬山高韻。
”詩末又有“閱訖幸即付去人送公粥郎中,禹功太博,明叔教授,各乞一首。
轼上。
” ② 王注:《漢書·田蚡傳》:“漢武怒内史曰:‘公平生數言魏其武安長短,今日廷論,乃局促效轅下駒!’” 施注:《文選》孔稚圭《北山移文》:“抗塵容而走俗狀。
” ③ 又:《漢書·王褒傳》,褒為《聖主得賢臣頌》雲:“翼乎如鴻毛遇順風,沛乎如巨魚縱大壑”。
④ 又:韓退之贈鄭兵曹詩:“樽酒相逢十載前,君為壯夫我少年。
樽酒相逢十載後,我為壯夫君白首。
” ⑤ 王十朋注:引次公曰:“窈窕驅前馬。
”言官妓引馬。
施注:《儀禮》有執燭前馬。
⑥ 王十朋注:《詩》:“命彼後車。
” 施注:《漢書·陳遵傳》,揚雄《酒箴》:“鸱夷滑稽,腹大如壺。
盡日盛酒;人複借酤。
常為國器,托于屬車。
” ⑦ 王十朋注:《全唐詩話》:裴令公居守東洛,夜宴半酣,公索句。
元、白有德色。
公為破題。
次至楊汝士,曰:“昔日蘭亭無豔質,此時金谷有高人。
”白知不能加,遽裂之,曰:“笙歌鼎沸,勿作冷淡生活。
” ⑧ 又:韓退之詩:“阿買不識字,頗知書八分。
詩成使之寫,亦足張吾軍。
”堯卿曰:“或問黃魯直,阿買是退之何人?”魯直雲:“退之侄也。
” 惠崇春江晚景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
蒌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②。
① 《總案》二十六:元豐八年乙醜(1085),公年五十。
十月二十日告下,以禮部郎中(自登州)召還。
十二月抵京師,至禮部郎中任。
告下,遷起居舍人。
施注:《圖畫見聞志》:“建陽僧(慧)惠崇尤工小景。
善為寒汀(江)遠渚,潇灑虛曠之家,人所難到。
” 查注:《集繪寶鑒》:“建陽僧惠崇工畫鵝、雁、鹭鸶。
歐陽公以為九僧之一也。
” 合注:《宋詩紀事》:“惠崇,淮南人。
”(《舉要》八:崔星實曰:“一作建陽人。
”) ② 翁方綱注:《王漁洋詩話》:“《爾雅》:購,蔏蒌。
《釋草》:郭璞注:蔏蒌,蒌蒿也,生下田,初出可啖,江東用羹魚。
故坡詩雲然,非泛詠景物也。
” 施注:梅聖俞《河豚》詩:“春洲生荻芽,春岸飛楊花。
河豚于此時,貴不數魚蝦。
” 查注:苕溪漁隐雲:“按《遊仙雜錄》:暮春楊花飛,此魚大肥。
江、淮人脔其肉,雜萎蒿荻芽,瀹而為羹。
” 《西河詩詞話》引唐人詩:“花間覓路鳥先知。
”論“鴨先知”之失理。
紀昀曰:此是名篇,興象實為深妙。
王文诰曰:此乃本集上上絕句,人盡知之,而固陵毛氏獨不謂然。
張道南《蘇亭詩話》:畫有鴨則有鴨耳。
本題共二首,其二:兩兩歸鴻欲破群,依依還似北歸人。
遙知朔漠多風雪,更待江南半月春。
《西河詩話》五:詩以雅見難。
若裸私布穢,則狂夫能之矣。
亦以涵蘊見難。
若反唇戛膊,則市牙能之矣。
又以不着厓際見難。
若搬楦頭翻鍋底,則呆兒能之矣。
然則為宋詩者,亦何難何能何才技而以此誇人?吾不解也。
故曰台閣不能,且為堂皇;慎勿為草野,況藩溷乎! 嘗在金觀察許與汪蛟門舍人論宋詩。
舍人舉東坡詩“春江水暧鴨先知,正是河豚欲上時。
”不遠勝唐人乎?予曰:“此正效唐人而未能者。
‘花間覓路鳥先知’,唐人句也。
覓路在人,先知在鳥,以鳥習花間故也;此‘先’,先人也。
若鴨則先誰乎?水中之物皆知冷暧,必先以鴨,妄矣。
且細繹二語,誰勝誰負?若第以‘鴨’字‘河豚’字為不數見,不經人道過,遂矜為過人事,則江鳅土鼈皆物色矣。
”時一善歌者在坐。
觀察顧曰:“詩貴可歌詠。
若‘河豚’句似不便詠吟。
試請善歌者歌之,能脫嗓否?”各笑而罷。
《舉要》八:《漁隐叢話》前集卷三十一曰:“此正是二月景緻,是時河豚已盛矣。
但‘欲上’之語似乎未穩。
”按陳子象(岩肖)《庚溪詩話》卷下曰:“此由海而上,近海處先得之。
魚至江左,則春已暮矣。
江陵、毘陵無荻芽;秣陵等處則以荻芽芼之。
然則聖俞所詠乃江左河豚魚也。
”(聖俞時令建德〔池州〕據此,則河豚上時各地不同。
子贍所詠殆與聖俞同耳。
《集》十四:《和文與可洋川園池三十首·寒蘆港》雲:“溶溶晴港漾春晖,蘆筍生時柳絮飛。
還有江南風物否?桃花流水鮆魚肥。
”(鮆魚,魛魚。
張志和《漁父詞》:西塞山邊白鹭飛,桃花流水鳜魚肥。
) 讀孟郊詩二首 夜讀孟郊詩,細字如牛毛②。
寒燈照昏花,佳處時一遭。
孤芳擢荒穢,苦語餘詩騷③。
水清石鑿鑿④,湍激不受篙。
初如食小魚,所得不償勞。
又似煮彭&#160837⑤,竟日持空螯。
要當鬥僧清,未足當韓豪⑥。
人生如朝露,日夜火消膏⑦。
何苦将兩耳,聽此寒蟲号⑧。
不如且置之,飲我玉卮醪。
我憎孟郊詩,複作孟郊語。
饑腸自鳴喚,空壁轉饑鼠。
詩從肺腑出,出辄愁肺腑。
有如黃河魚,出膏以自煮。
尚愛銅鬥歌⑨,鄙俚頗近古。
挑弓射鴨罷,獨速短簑舞。
不憂踏船翻,踏浪不踏土。
吳姬霜雪白,赤腳浣白纻。
嫁與踏浪兒,不識離别苦。
歌君江湖曲,感我長羁旅。
① 《總案》十五:熙甯十年丁巳(1077),公年四十有二。
二月,告下,以尚書祠部員外郎、直史館、徙知徐州軍州事。
四月二十一日到徐州任。
又十六:元豐元年戊午(1078),公年四十三。
黃庭堅自京上書,并以古風為贽。
作報書。
查注:《舊唐書》:孟郊少隐于嵩山,稱處士。
留守鄭餘慶辟為賓佐。
性孤僻寡合。
韓愈一見以為忘形之契。
嘗稱其字曰東野,與之唱和。
(《唐詩紀事》:湖州人。
《全唐詩》十四:小傳:湖州武康人。
) ② 施注:杜子美《述古》詩:“秦時任商鞅,法令如牛毛。
” ③ 又:韓退之《憶昨行》:“危辭苦語感我耳。
” ④ 又《毛詩》:“白石鑿鑿。
” ⑤ 查注:郭璞《爾雅》注:“蟧即蟛螖也。
”《本草》:“蟹之最小者名蟛螖,音越。
吳人訛為彭&#160837。
” ⑥ 王十朋注:縯曰:“(僧)指如賈島者也。
島初為僧,名無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