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
關燈
小
中
大
害之。
坦之甚懼,問計幹安。
安神色不變,曰:“晉祚存亡,在此一行!”既見溫,坦之流汗沾衣,倒執手闆。
安從容就席,坐定,謂溫曰:“安聞諸侯有道,守在四鄰,明公何須壁後置人邪?”溫笑曰:“正自不能不爾耳。
”遂笑語移日。
及溫病笃,諷朝廷加九錫。
使袁宏具草。
安見辄改之,由是曆旬不就,會溫薨,錫命遂寝。
⑦ 又:《謝安傳》曰:時會稽王道子專權,而奸谄頗相扇構。
安出鎮廣陵之步丘,築壘曰新城以避之。
帝出祖于西池,獻觞賦詩焉。
安雖受朝寄,然東山之志,始末不渝,每形于顔色。
及鎮新城,盡金而行,造泛海之裝。
欲須經略粗定,自江道還東,雅志未就,遂遇疾笃。
上疏清量宜旋旆。
遂還都。
聞當輿入西州門,自以本志不遂,深自慨失。
又曰:新城築埭于城北。
後人追思之,名為召伯埭。
⑧ 李注:唐德宗時,浙江觀察使韓滉于石頭築五城。
五城即石城,冶城,台城,苑城,新城。
⑨ 《唐宋詩舉要》:隴,壟之通借字,蓋謂丘壟。
以對下“西州”,或用“壟東”相配耳。
⑩ 又:《謝安傳》曰:羊昙者,太山人,知名士也,為安所愛重。
安薨後,辍樂彌年,行不由西州路。
嘗因石頭大醉,扶路唱樂,不覺至州門。
左右白曰:“此西州門。
”昙悲感不已,以馬策扣扉,誦曹子建詩曰:“生存華屋處,零落歸山丘!”恸哭而去。
⑾ 又:《謝安傳》曰:安少有盛名,時多愛慕,鄉人有罷中宿縣者,還詣安。
安問其歸資,答曰:“有蒲葵扇五萬。
”安乃取其中者捉之。
京師士庶競市,價增數倍。
⑿ 又:《謝安傳》曰:桓溫嘗以安所作《簡文帝谥議》,以示坐賓曰:“此謝安石碎金也。
” ⒀ 又:《謝安傳》曰:安善行書。
張懷瓘《書斷》曰:安石隸、行、草并入妙。
李注:閣帖中亦有公尺牍。
⒁ 又:《謝安傳》曰:嘗與王羲之登冶城,羲之謂曰:“今四郊多壘,宜思自效;而虛談廢務,浮文妨要,恐非當今所宜。
”安曰:“秦任商鞅,二世而亡,豈清言緻患邪!” ⒂ 又:“東陽故侯孫”,疑謂沈道原也。
《梁書·沈約傳》曰:“隆昌元年出為甯朔将軍,東陽太守。
梁高祖受禅,為尚書仆射,封建昌縣侯。
”故以為況。
曾子固《仁壽縣太君吳氏墓志銘》曰:“七子者,曰安仁、安道、安石、安國、安世、安禮、安上;女三人,長适沙縣張奎,次适天長朱明之,次适揚州沈季長。
”道原蓋季長字也。
介甫《瘧起示道原詩》,李注曰:“道原姓沈,公之妹婿。
”按:介甫又有《定林示道原》、《對棋與道原至草堂寺》、《同沈道原遊八功德水》等詩,則此同遊者為道原可知矣。
⒃ 又:《禮記·學記》曰:入學鼓箧。
鄭注曰:鼓箧,擊鼓警衆,乃發箧出所治經業也。
⒄ 又:韓退之《潮州刺史謝上表》曰:“嶺海之陬。
”按:嶺謂五嶺,海謂南海;唐之嶺南道,宋之廣南路也。
⒅ 又:《後漢書·馬援傳》曰:援從容謂官屬曰:“吾從弟少遊常哀吾慷慨多大志,曰:‘士生一世,但取衣食裁足,乘下澤車,禦款段馬,為郡掾史,守墳墓,鄉裡稱善人,斯可矣。
緻求盈餘,但自苦耳。
’當吾在浪泊、西裡間,虜未滅之時,下潦上霧,毒氣重蒸,仰視飛鸢跕跕堕水中。
卧念少遊平生時語,何可得也!”李賢注曰:款猶緩也,言形段遲緩也。
跕跕,堕貌也。
⒆ 李注:唐代宗時,禁民皂衫擫耳帽,以餘官健。
⒇ 《唐宋詩舉要》:《曲禮》上曰:“羹之有菜者用梜。
”鄭注曰:梜猶箸也今人或謂箸為梜提。
《釋文》曰:《字林》作筴,雲“箸也”。
1 又:《莊子·齊物論》曰:夢飲酒者旦而哭泣,夢哭泣者旦而田獵。
2 又:《漢書·循吏·龔遂傳》曰:為渤海太守。
民有帶持刀劍者,使賣劍買牛,賣刀買犢。
3 又:《廣韻。
三十三業》曰:岌嶪,山貌。
按:此猶言岌岌,危也。
4 又:《莊子·大宗師》:丘(孔子),天之戮民也。
郭注:是知進而不知退,則性命喪矣。
《德充符》:天刑之,安可解乎!(無趾論孔子語) 5 又:《莊子·在宥》曰:吾未知聖智之不為桁楊椄槢也。
司馬(彪)雲:椄槢,械楔。
《釋文》引崔(譔)注:桎梏梁也。
6 又:《莊子·人間世》:葉公子高曰:“今吾朝受命而夕飲冰,我其内熱欤?”(謂孔子語。
受命,受命使齊也。
)《釋文》曰:葉公子高(葉音攝),楚大夫,為葉縣尹,僭稱公。
7 又:《謝安傳》曰:怅然謂所親曰:“昔桓溫在時,吾常懼不全。
忽夢乘溫輿,行十六裡,見一白雞而止。
乘溫輿者,代其位也。
十六裡止,今十六年矣。
白雞主酉,今太歲在酉,吾命殆不起乎?”尋薨。
年六十六。
(謝安卒于太元十年乙酉,介甫生于辛酉,故引白雞事。
) 8 又:《說文》:憭,慧也。
《莊子·列禦寇》曰:形諜成光。
郭注曰:舉動便解而成光儀也。
9 又:《漢書·遊俠·原涉傳》曰:郡國諸豪及長安五陵諸為氣節者,皆歸慕之。
顔曰:五陵謂長陵、安陵、陽陵、茂陵、平陵也。
11 又:《莊子·秋水》曰:公孫龍曰:“口呿而不合。
”(公孫龍聞魏牟論莊子語:“口呿而不合,舌舉而不下,乃逸而走。
”)呿,司馬雲:開也。
《天運篇》:孔子曰:“予口張而不能嗋。
”(孔子見老聃:“予何規老聃哉。
”下一語,歸謂弟子。
)《釋文》曰:嗋,合也。
《唐宋詩舉要》:吳先生(闿生)曰:著“雞夢”一語,則前文憑吊謝公,皆以自況。
此點睛法也。
又:奇險兀傲,韓公嗣音。
又:此詩之韻,凡三用之,而此首尤勝。
(《再用前韻寄蔡天啟》見《宋詩鈔》及《集》二,《用前韻戲贈葉緻遠直講》見《集》二,贈葉詩全詠圍棋。
介甫《謝公墩》詩:走馬白下門,投鞭謝公墩,昔人不可見,故物尚或存。
問樵樵不知,問牧牧不言。
摩挲蒼苔石,點檢屐齒痕。
想此絓長樯,想此倚短轅,想此玩雲月,狼藉盤與樽。
井徑亦已沒,漫然禾黍村。
摧藏羊昙骨,放浪李白魂,亦已同山丘,緬懷莳蘭荪。
小草戲陳迹,甘棠詠遺恩;萬事付鬼箓,恥榮何足論!天機自開闔,人理孰畔援?公色無懼喜,傥知福禍根。
涕淚對桓伊,暮年無乃昏!(《宋詩鈔》) 介甫又有《謝安》詩雲:謝公才業自超群,誤長清談助世紛。
秦晉區區等亡國,可能王衍勝商君!(《韻語陽秋》八。
) 又:《再用前韻寄蔡天啟》詩:蔡侯東方來,取友無所挾;翛翛一囊衣,偶以一書笈。
定林朝自炊,有匕或無筴;時時羹事藿,镬大苦難燮。
驕頑遂敢侮,有甚觀骈脅。
淡然山谷中,變色未嘗辄。
始見類欺魄,寒暄粗酬接;從容與之語,爛漫無不涉。
奇經可治疾,秘祝可解魇,巫醫之所知,瞽史之所業,載車必百兩,獨以方寸攝。
微言歸易悟,疾若髭赴鑷。
天機信卓越,學等何足躐!縱談及既往,每與唐許協。
揚雄尚漢儒,韓愈真秦俠。
好大人謂狂,知微乃如諜。
惟初造文字,人惑鬼愁懾。
秦愚既改“罪”,新眊仍易“疊”。
六書遂失恉,隸草矜敏捷。
誰珍壇山刻!共賞蘭亭帖。
東京一祭酒,收拾偶予惬。
少嘗妄思索,老懶因退怯。
侯方習篆籀,寸管靜嘗擫。
深原道德意,助我耕且獵。
昔功恐唐捐,異味今得馌。
京師媚學子,追師嘗劫劫;陸赢淮汴糧,水僦湖海艓。
遠求而近遺,如目不見睫。
僞鳳易悅楚,真龍反驚葉。
聞予再三歎,往往心不厭。
或自逸而走,或呿而不嗋;或嗤無郎漫,或訾白翁嗫。
铄金徒欲消,韞玉豈愁浥?賢愚有定分,咄汝無喋喋!跨鞍随我遊,曳屣聯我跕。
照泉浥清泚,跂石緣嵬嶪;東坡數鯈魚,西崦追蛱蝶;翳林窺搏黍,藉草聽批頰;黃尋遠蓮須,紅閱鄰杏靥。
荏苒光景流,楊園忽無葉。
扶痾歸未久,吾見喜甯帖;褰裳告我去,祿仕當随牒。
蕭晨秣款段,歸騎得追蹑;謂言循東路,複出西域牒。
行矣忍羁旅,無魚勿彈铗。
天閑久索骥,駿足方騰蹀;長驅勿驕矜,小踠亦勿惵。
鵬飛九萬裡,勿借風一箑。
溟波浩難窮,勉自養鱗鬣。
爵祿實天械,功名為椄□。
甯能複與我,搖漾秦淮楫!附書勿辭頻,隔歲期滿箧!(《宋詩鈔》) 沈遼有《德相送荊公三詩用元韻戲為之》,《德相所示論書聊複戲酬》,《德相惠新茶複次前韻奉謝》。
(見《雲巢詩鈔》,《宋詩鈔》) 明妃曲二首 明妃初出漢宮時,淚濕春風鬓腳垂。
沈約詩:“聊承雲鬓垂。
”李賀詩:“彈琴看文君,春風吹鬓影。
”低徊顧影無顔色,尚得君王不自持。
此作聯處似斷,用筆甚健。
歸來卻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幾曾有。
意态由來畫不成,當時枉殺毛延壽。
“低徊”二句,吳闿生《古今詩約選》:“深文曲緻。
”“當時”句,吳雲:“用意高絕。
”全詩,吳雲:“矜煉深雄,遠勝歐公。
”《昭昧詹言》十二:“歸來二字擲。
”一去心知更不歸,可憐着盡漢官衣。
寄聲欲問塞南事,隻有年年鴻雁飛。
吳闿生:《古今詩約選》:《漢書·蘇武傳》:“教使者謂單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書,言武等在某澤中。
”家人萬裡傳消息,好在氈城莫相憶。
君不見咫尺長門閉阿嬌,人生失意無南北。
明妃初嫁與胡兒,氈車百兩皆胡姬。
含情欲說獨無處,傳與琵琶心自知。
黃金捍撥春風手,《舊唐書·音樂志》:“舊琵琶皆以木撥彈之。
太宗貞觀,始有手彈之法。
”又《禮樂志》:“高麗伎琵琶以蛇皮為槽,厚寸餘,有鱗甲。
楸木為面,而象牙為捍撥。
”一捍撥當弦,所以護之。
查慎行《詩評》:“亦是一說,卻未有人道。
”彈看飛鴻勸胡酒。
李注:“意不在胡。
”嵇康《贈秀才入軍詩》:“目送飛鴻,手揮五弦;俯仰自得,遊心泰玄。
”漢宮侍女暗垂淚,沙上行人卻回首。
漢恩自淺胡自深,人生樂在相知心。
“樂莫樂兮新相知”,見《楚辭》。
上句“悲莫悲兮生别離。
”可憐青冢已蕪沒,尚有哀弦留至今。
① 《年譜》:詩作于仁宗嘉祐四年(1059)。
介甫年三十九,提點江西刑獄。
《後漢書·南匈奴傳》:昭君字嫱(《前漢書·元帝紀》作樯),南郡人也。
(李賢注:《前書》曰:“南郡秭歸人。
”)初,元帝時以良家子選人掖庭。
時呼韓邪來朝。
帝敕以宮女五人賜之。
昭君入宮數歲,不得見禦,積悲怨,乃請掖庭令求行。
呼韓邪臨辭,大會。
帝召五女以示之,昭君豐容靓飾,光明漢宮;顧景裴回,竦動左右。
帝見,大驚;意欲留之,而難以失信,遂與匈奴。
生二子。
及呼韓邪死,其前阏氏子代立,欲妻之。
昭君上書求歸。
成帝敕令從胡俗。
遂複為後單于阏氏焉。
《前書·匈奴傳》:歸王昭君,号甯胡阏氏。
生一男。
複株絫單于複妻王昭君,生二女。
聞人倓《古詩箋》:王嫱報元帝書:“南望漢關,徒增怆結。
有父有弟,望陛下幸少憐之。
” 《漢書》:元帝後宮既衆,乃令畫工圖之。
欲有呼者,辄披圖召之,其中常者,悉行貨賂。
王昭君姿容甚麗,志不可苟求。
工遂毀其狀。
後匈奴來和,求美女于帝,帝以昭君充行。
既召見而惜之。
名字已去,不欲中改。
于是遂行。
《琴操》:王昭君者,齊國王襄女也。
年十七,獻元帝。
(《文選》石季倫《王明君詞》注引) 《西京雜記》上:元帝後宮既多,不得常見,乃使畫工圖其形,按圖召幸。
諸宮人皆賂畫工,多者十萬,少者亦不減五萬,獨王嫱自恃容貌,不肯與。
工人乃醜圖之。
遂不得見。
後匈奴入朝,求美人為阏氏。
于是上按圖,以昭君行。
及去,召見,貌為後宮第一,善應對,舉止娴雅。
帝悔之,而名籍已定,方重信于外國。
故不複更人。
乃窮案其事,畫工盡棄市;籍其家資,皆巨萬。
又:上以昭君行。
及去,召見,貌為後宮第一,帝悔之,窮案其事,畫工韓延壽棄市。
又:畫工有杜陵毛延壽,為人形,醜好老少,必得其真。
《樂府古題要解》:天子窮究其事,畫工杜陵毛延壽,安陵陳敞,新豐劉白、龔寬,下杜陽望、樊青,皆同日棄市,籍其資财。
《漢書·西域傳》:武帝元封中,遣江都王建女細君為公主,以妻烏孫昆莫。
《樂府古題要解》:漢人憐昭君遠嫁,為作歌詩。
石崇有妓曰綠竹,善歌舞;以此曲教之,而自制《王明君歌》,其文悲雅。
《唐宋詩舉要》三據此謂:是所謂琵琶怨曲,皆後人所拟,非其自為矣。
《琴操》:王昭君,齊國王穰女,端正娴麗。
年十七,獻之元帝。
元帝以地遠不之幸,以備後宮,積五六年,帝每遊後宮,昭君常怨不出。
後單于遣使朝賀,帝宴之,盡召後宮,昭君乃盛飾而至。
帝問欲以一女賜單于,誰能行者,昭君乃越席請往。
時單于使在旁,帝驚恨不及。
昭君至匈奴,單于大悅。
昭君恨帝始不見遇,乃作怨思之歌。
單于死,子世達立。
昭君謂之曰:“為胡者妻母,為秦者更娶。
”世達曰:“欲作胡禮。
”昭君乃吞藥而死。
石崇《王明君詞》并序:王明君者,本是王昭君,以觸文帝諱,改焉。
匈奴盛,請婚于漢元帝。
以後宮良家子昭君配焉。
昔公主嫁烏孫,令琵琶馬上作樂,以慰其道路之思。
其送明君,亦必爾也。
其造新曲,多哀怨之聲,故叙之于紙雲爾。
詩雲:“我本漢家子,将适單于庭。
辭訣未及終,前驅已抗旌。
仆禦涕流離,轅馬悲且鳴。
哀郁傷五内,泣淚濕朱纓。
行行日已遠,遂造匈奴城。
延我于穹廬,加我阏氏名。
殊類非所安,雖貴非所榮。
父子見陵辱,對之慚且驚。
報身良不易,默默以苟生。
苟生亦何聊,積思常憤盈。
願假飛鴻翼,乘之以遐征,飛鴻不我顧,伫立以屏營。
昔為匣中玉,今為糞上英。
朝華不足歡,甘與秋草并。
傳語後世人,遠嫁難為情。
”(《文選》二十七) 傅玄《琵琶賦序》:《世本》不載作者。
故老雲:漢送烏孫公主,念其行道思慕,使知音者于馬上作之。
黃魯直跋第一首,引王深父(回)語謂:孔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也。
”“人生失意”句非是。
李注:黃以“子欲居九夷”解之。
李注:引範沖對高宗語謂:“詩人多作《明妃曲》,以失身胡虜為無窮之恨。
安石則曰:‘漢恩自淺胡自深,人生樂在相知心。
’然則劉豫不是罪過,漢恩淺而虜恩深也。
孟子曰:‘無父無君,是禽獸也。
’以胡虜有恩,而遂忘君父,非禽獸而何!”公語意固非;然詩人務一時為新奇,求出前人所未到,而不知其言之失也。
蔡上翔謂沖為祖禹之子。
祖禹于元祐中以與修《神宗實錄》獲罪。
黃生《載酒園詩話》評:王介甫《明妃曲》二篇,詩猶可觀,然意在翻案,如“家人(至)南北”。
其後篇益甚。
故遭人彈射不已。
至高季迪長篇,則翻案愈奇。
結句曰:“妾語還憑歸使傳,妾身沒虜不須憐。
願君莫殺毛延壽,留畫商岩夢裡賢。
”意則正矣。
有此事否?恐終是文人之語,非兒女子之言也。
餘因思此題終不及儲光羲“胡王知妾不勝悲,樂府皆傳漢國詞。
朝來馬上箜篌引,稍似宮中閑夜時。
”大都詩貴入情,不須立異。
後人欲求勝古人,遂愈不如古耳。
《宋詩菁華錄》:“低徊”二句,言漢帝之猶有眼力,勝于神宗。
“意态”句言人不易知。
“可憐”句用意忠厚。
末言君恩之不可恃。
“漢恩”二句即“與我善者為善人”意;本普通公理,說得太露耳。
二詩荊公自己寫照之最顯者。
歐陽修《明妃曲和王介甫作》:胡人以鞍馬為家,射獵為俗。
(李白《戰城南》:胡人以殺戮為耕作。
)泉甘草美無常處,鳥驚獸駭争馳逐。
誰将漢女嫁胡兒?風沙無情貌如玉。
身行不遇中國人,馬上自作思歸曲。
推手為琵卻手琶,胡人共聽亦咨嗟。
玉顔流落死天涯,琵琶卻傳來漢家。
漢宮争按新聲譜。
遺恨已深聲更苦。
纖纖女手出洞房,學得琵琶不下堂;不識黃雲出塞路,豈知此聲能斷腸!(《釋名·釋樂器》:批把本出于胡中,馬上所鼓也。
推手前曰批,引手卻曰把,象其鼓時,固以為也。
《類聚·樂部》四,引批把作琵琶。
《古今詩約選》玉韻下雲:“感歎深至。
”腸韻下雲:“寄托甚高。
”姚姜塢曰:“後四句頗具唐人風趣。
”方東樹曰:“恩深,無一處是恒人胸臆中所有。
”又曰:“以後一層作起,誰将句逆入明妃,玉顔二句逆入琵琶。
收四語又用他人逆襯,所以為思深筆曲也。
”) 又:再和《明妃曲》:漢宮有佳(一作“美”)人,天子初未識。
一朝随漢使,遠嫁單于國。
絕色天下無,一失難再得;(首六語用李延年歌及白居易《長恨歌》語意)雖能殺畫工,于事竟何益!耳目所及尚如此,萬裡安能制夷狄!漢計誠已拙,女色難自誇;明妃去時淚,灑向枝上花。
狂風日暮起,飄泊落誰家。
紅顔勝人多薄命,莫怨東風當自嗟。
(同上) 司馬光和王介甫《明妃曲》:胡雛上馬唱胡歌,錦車已駕白橐駝。
明妃揮淚辭漢主,漢主傷心知奈何!宮門銅環雙獸面,回首何時複來見。
自嗟不若住巫山,布袖蒿簪嫁鄉縣。
萬裡寒沙草木稀,居延塞外使人歸;舊來相識更無物,隻有雲邊秋雁飛。
愁坐冷冷調四弦,曲終掩面向胡天;侍兒不解漢家語,指下哀聲猶可傳,傳遍胡人到中土,萬一他年流樂府;妾身生死知不歸,妾意終期寤人主。
目前美醜良易知,咫尺掖庭猶可欺。
君不見白頭蕭太傅,被讒仰藥更無疑。
(《集》三)(劉敞有《同永叔和介甫昭君曲》,見《公是集》十八) 《石林詩話》中:昆陵張子厚善書。
餘嘗于其家見歐陽文忠子棐以烏絲欄絹一軸,求子厚書文忠《明妃曲》兩篇,《廬山高》一篇。
略雲:先君平日未嘗矜大所為文。
一日,被酒,語棐曰:“吾詩《廬山高》今人莫能為,唯太白能之;《明妃曲》後篇,太白不能為,唯杜子美能之;至于前篇,則子美亦不能為,唯吾能之也。
” 《唐宋詩舉要》三:叔弼托永叔之言,謂杜子美亦不能為,因為過情之譽,黃山谷跋介甫此篇,謂可與李翰林、王右丞并驅争先,亦不免溢美。
平心而論,實皆不失為佳構。
永叔《再和明妃曲》雲:“耳目所及尚如此,萬裡安能制夷狄!”議論既庸腐,詞亦質直少味。
介甫後篇雲:“漢恩自淺胡自深,人生樂在相知心。
”持論乖戾。
範元長(沖)對高宗論此詩,直斥為壞人心術,無父無君。
(李注引)雖不免深文周内,然亦物腐蟲生,偏激之論,有以緻之。
李雁湖曰:“詩人務一時為新奇,求出前人所未道,而不知其言之失也。
”可謂持平之論也。
介甫《明妃曲》:我本漢家子,早入深宮裡。
遠嫁單于國,憔悴無複理。
穹廬為室氈為牆,胡塵暗天道路長。
去住彼此無消息,明明漢月空相識。
死生難有卻回身,不忍回看舊寫真。
玉顔不是黃
坦之甚懼,問計幹安。
安神色不變,曰:“晉祚存亡,在此一行!”既見溫,坦之流汗沾衣,倒執手闆。
安從容就席,坐定,謂溫曰:“安聞諸侯有道,守在四鄰,明公何須壁後置人邪?”溫笑曰:“正自不能不爾耳。
”遂笑語移日。
及溫病笃,諷朝廷加九錫。
使袁宏具草。
安見辄改之,由是曆旬不就,會溫薨,錫命遂寝。
⑦ 又:《謝安傳》曰:時會稽王道子專權,而奸谄頗相扇構。
安出鎮廣陵之步丘,築壘曰新城以避之。
帝出祖于西池,獻觞賦詩焉。
安雖受朝寄,然東山之志,始末不渝,每形于顔色。
及鎮新城,盡金而行,造泛海之裝。
欲須經略粗定,自江道還東,雅志未就,遂遇疾笃。
上疏清量宜旋旆。
遂還都。
聞當輿入西州門,自以本志不遂,深自慨失。
又曰:新城築埭于城北。
後人追思之,名為召伯埭。
⑧ 李注:唐德宗時,浙江觀察使韓滉于石頭築五城。
五城即石城,冶城,台城,苑城,新城。
⑨ 《唐宋詩舉要》:隴,壟之通借字,蓋謂丘壟。
以對下“西州”,或用“壟東”相配耳。
⑩ 又:《謝安傳》曰:羊昙者,太山人,知名士也,為安所愛重。
安薨後,辍樂彌年,行不由西州路。
嘗因石頭大醉,扶路唱樂,不覺至州門。
左右白曰:“此西州門。
”昙悲感不已,以馬策扣扉,誦曹子建詩曰:“生存華屋處,零落歸山丘!”恸哭而去。
⑾ 又:《謝安傳》曰:安少有盛名,時多愛慕,鄉人有罷中宿縣者,還詣安。
安問其歸資,答曰:“有蒲葵扇五萬。
”安乃取其中者捉之。
京師士庶競市,價增數倍。
⑿ 又:《謝安傳》曰:桓溫嘗以安所作《簡文帝谥議》,以示坐賓曰:“此謝安石碎金也。
” ⒀ 又:《謝安傳》曰:安善行書。
張懷瓘《書斷》曰:安石隸、行、草并入妙。
李注:閣帖中亦有公尺牍。
⒁ 又:《謝安傳》曰:嘗與王羲之登冶城,羲之謂曰:“今四郊多壘,宜思自效;而虛談廢務,浮文妨要,恐非當今所宜。
”安曰:“秦任商鞅,二世而亡,豈清言緻患邪!” ⒂ 又:“東陽故侯孫”,疑謂沈道原也。
《梁書·沈約傳》曰:“隆昌元年出為甯朔将軍,東陽太守。
梁高祖受禅,為尚書仆射,封建昌縣侯。
”故以為況。
曾子固《仁壽縣太君吳氏墓志銘》曰:“七子者,曰安仁、安道、安石、安國、安世、安禮、安上;女三人,長适沙縣張奎,次适天長朱明之,次适揚州沈季長。
”道原蓋季長字也。
介甫《瘧起示道原詩》,李注曰:“道原姓沈,公之妹婿。
”按:介甫又有《定林示道原》、《對棋與道原至草堂寺》、《同沈道原遊八功德水》等詩,則此同遊者為道原可知矣。
⒃ 又:《禮記·學記》曰:入學鼓箧。
鄭注曰:鼓箧,擊鼓警衆,乃發箧出所治經業也。
⒄ 又:韓退之《潮州刺史謝上表》曰:“嶺海之陬。
”按:嶺謂五嶺,海謂南海;唐之嶺南道,宋之廣南路也。
⒅ 又:《後漢書·馬援傳》曰:援從容謂官屬曰:“吾從弟少遊常哀吾慷慨多大志,曰:‘士生一世,但取衣食裁足,乘下澤車,禦款段馬,為郡掾史,守墳墓,鄉裡稱善人,斯可矣。
緻求盈餘,但自苦耳。
’當吾在浪泊、西裡間,虜未滅之時,下潦上霧,毒氣重蒸,仰視飛鸢跕跕堕水中。
卧念少遊平生時語,何可得也!”李賢注曰:款猶緩也,言形段遲緩也。
跕跕,堕貌也。
⒆ 李注:唐代宗時,禁民皂衫擫耳帽,以餘官健。
⒇ 《唐宋詩舉要》:《曲禮》上曰:“羹之有菜者用梜。
”鄭注曰:梜猶箸也今人或謂箸為梜提。
《釋文》曰:《字林》作筴,雲“箸也”。
1 又:《莊子·齊物論》曰:夢飲酒者旦而哭泣,夢哭泣者旦而田獵。
2 又:《漢書·循吏·龔遂傳》曰:為渤海太守。
民有帶持刀劍者,使賣劍買牛,賣刀買犢。
3 又:《廣韻。
三十三業》曰:岌嶪,山貌。
按:此猶言岌岌,危也。
4 又:《莊子·大宗師》:丘(孔子),天之戮民也。
郭注:是知進而不知退,則性命喪矣。
《德充符》:天刑之,安可解乎!(無趾論孔子語) 5 又:《莊子·在宥》曰:吾未知聖智之不為桁楊椄槢也。
司馬(彪)雲:椄槢,械楔。
《釋文》引崔(譔)注:桎梏梁也。
6 又:《莊子·人間世》:葉公子高曰:“今吾朝受命而夕飲冰,我其内熱欤?”(謂孔子語。
受命,受命使齊也。
)《釋文》曰:葉公子高(葉音攝),楚大夫,為葉縣尹,僭稱公。
7 又:《謝安傳》曰:怅然謂所親曰:“昔桓溫在時,吾常懼不全。
忽夢乘溫輿,行十六裡,見一白雞而止。
乘溫輿者,代其位也。
十六裡止,今十六年矣。
白雞主酉,今太歲在酉,吾命殆不起乎?”尋薨。
年六十六。
(謝安卒于太元十年乙酉,介甫生于辛酉,故引白雞事。
) 8 又:《說文》:憭,慧也。
《莊子·列禦寇》曰:形諜成光。
郭注曰:舉動便解而成光儀也。
9 又:《漢書·遊俠·原涉傳》曰:郡國諸豪及長安五陵諸為氣節者,皆歸慕之。
顔曰:五陵謂長陵、安陵、陽陵、茂陵、平陵也。
11 又:《莊子·秋水》曰:公孫龍曰:“口呿而不合。
”(公孫龍聞魏牟論莊子語:“口呿而不合,舌舉而不下,乃逸而走。
”)呿,司馬雲:開也。
《天運篇》:孔子曰:“予口張而不能嗋。
”(孔子見老聃:“予何規老聃哉。
”下一語,歸謂弟子。
)《釋文》曰:嗋,合也。
《唐宋詩舉要》:吳先生(闿生)曰:著“雞夢”一語,則前文憑吊謝公,皆以自況。
此點睛法也。
又:奇險兀傲,韓公嗣音。
又:此詩之韻,凡三用之,而此首尤勝。
(《再用前韻寄蔡天啟》見《宋詩鈔》及《集》二,《用前韻戲贈葉緻遠直講》見《集》二,贈葉詩全詠圍棋。
介甫《謝公墩》詩:走馬白下門,投鞭謝公墩,昔人不可見,故物尚或存。
問樵樵不知,問牧牧不言。
摩挲蒼苔石,點檢屐齒痕。
想此絓長樯,想此倚短轅,想此玩雲月,狼藉盤與樽。
井徑亦已沒,漫然禾黍村。
摧藏羊昙骨,放浪李白魂,亦已同山丘,緬懷莳蘭荪。
小草戲陳迹,甘棠詠遺恩;萬事付鬼箓,恥榮何足論!天機自開闔,人理孰畔援?公色無懼喜,傥知福禍根。
涕淚對桓伊,暮年無乃昏!(《宋詩鈔》) 介甫又有《謝安》詩雲:謝公才業自超群,誤長清談助世紛。
秦晉區區等亡國,可能王衍勝商君!(《韻語陽秋》八。
) 又:《再用前韻寄蔡天啟》詩:蔡侯東方來,取友無所挾;翛翛一囊衣,偶以一書笈。
定林朝自炊,有匕或無筴;時時羹事藿,镬大苦難燮。
驕頑遂敢侮,有甚觀骈脅。
淡然山谷中,變色未嘗辄。
始見類欺魄,寒暄粗酬接;從容與之語,爛漫無不涉。
奇經可治疾,秘祝可解魇,巫醫之所知,瞽史之所業,載車必百兩,獨以方寸攝。
微言歸易悟,疾若髭赴鑷。
天機信卓越,學等何足躐!縱談及既往,每與唐許協。
揚雄尚漢儒,韓愈真秦俠。
好大人謂狂,知微乃如諜。
惟初造文字,人惑鬼愁懾。
秦愚既改“罪”,新眊仍易“疊”。
六書遂失恉,隸草矜敏捷。
誰珍壇山刻!共賞蘭亭帖。
東京一祭酒,收拾偶予惬。
少嘗妄思索,老懶因退怯。
侯方習篆籀,寸管靜嘗擫。
深原道德意,助我耕且獵。
昔功恐唐捐,異味今得馌。
京師媚學子,追師嘗劫劫;陸赢淮汴糧,水僦湖海艓。
遠求而近遺,如目不見睫。
僞鳳易悅楚,真龍反驚葉。
聞予再三歎,往往心不厭。
或自逸而走,或呿而不嗋;或嗤無郎漫,或訾白翁嗫。
铄金徒欲消,韞玉豈愁浥?賢愚有定分,咄汝無喋喋!跨鞍随我遊,曳屣聯我跕。
照泉浥清泚,跂石緣嵬嶪;東坡數鯈魚,西崦追蛱蝶;翳林窺搏黍,藉草聽批頰;黃尋遠蓮須,紅閱鄰杏靥。
荏苒光景流,楊園忽無葉。
扶痾歸未久,吾見喜甯帖;褰裳告我去,祿仕當随牒。
蕭晨秣款段,歸騎得追蹑;謂言循東路,複出西域牒。
行矣忍羁旅,無魚勿彈铗。
天閑久索骥,駿足方騰蹀;長驅勿驕矜,小踠亦勿惵。
鵬飛九萬裡,勿借風一箑。
溟波浩難窮,勉自養鱗鬣。
爵祿實天械,功名為椄□。
甯能複與我,搖漾秦淮楫!附書勿辭頻,隔歲期滿箧!(《宋詩鈔》) 沈遼有《德相送荊公三詩用元韻戲為之》,《德相所示論書聊複戲酬》,《德相惠新茶複次前韻奉謝》。
(見《雲巢詩鈔》,《宋詩鈔》) 明妃曲二首 明妃初出漢宮時,淚濕春風鬓腳垂。
沈約詩:“聊承雲鬓垂。
”李賀詩:“彈琴看文君,春風吹鬓影。
”低徊顧影無顔色,尚得君王不自持。
此作聯處似斷,用筆甚健。
歸來卻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幾曾有。
意态由來畫不成,當時枉殺毛延壽。
“低徊”二句,吳闿生《古今詩約選》:“深文曲緻。
”“當時”句,吳雲:“用意高絕。
”全詩,吳雲:“矜煉深雄,遠勝歐公。
”《昭昧詹言》十二:“歸來二字擲。
”一去心知更不歸,可憐着盡漢官衣。
寄聲欲問塞南事,隻有年年鴻雁飛。
吳闿生:《古今詩約選》:《漢書·蘇武傳》:“教使者謂單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書,言武等在某澤中。
”家人萬裡傳消息,好在氈城莫相憶。
君不見咫尺長門閉阿嬌,人生失意無南北。
明妃初嫁與胡兒,氈車百兩皆胡姬。
含情欲說獨無處,傳與琵琶心自知。
黃金捍撥春風手,《舊唐書·音樂志》:“舊琵琶皆以木撥彈之。
太宗貞觀,始有手彈之法。
”又《禮樂志》:“高麗伎琵琶以蛇皮為槽,厚寸餘,有鱗甲。
楸木為面,而象牙為捍撥。
”一捍撥當弦,所以護之。
查慎行《詩評》:“亦是一說,卻未有人道。
”彈看飛鴻勸胡酒。
李注:“意不在胡。
”嵇康《贈秀才入軍詩》:“目送飛鴻,手揮五弦;俯仰自得,遊心泰玄。
”漢宮侍女暗垂淚,沙上行人卻回首。
漢恩自淺胡自深,人生樂在相知心。
“樂莫樂兮新相知”,見《楚辭》。
上句“悲莫悲兮生别離。
”可憐青冢已蕪沒,尚有哀弦留至今。
① 《年譜》:詩作于仁宗嘉祐四年(1059)。
介甫年三十九,提點江西刑獄。
《後漢書·南匈奴傳》:昭君字嫱(《前漢書·元帝紀》作樯),南郡人也。
(李賢注:《前書》曰:“南郡秭歸人。
”)初,元帝時以良家子選人掖庭。
時呼韓邪來朝。
帝敕以宮女五人賜之。
昭君入宮數歲,不得見禦,積悲怨,乃請掖庭令求行。
呼韓邪臨辭,大會。
帝召五女以示之,昭君豐容靓飾,光明漢宮;顧景裴回,竦動左右。
帝見,大驚;意欲留之,而難以失信,遂與匈奴。
生二子。
及呼韓邪死,其前阏氏子代立,欲妻之。
昭君上書求歸。
成帝敕令從胡俗。
遂複為後單于阏氏焉。
《前書·匈奴傳》:歸王昭君,号甯胡阏氏。
生一男。
複株絫單于複妻王昭君,生二女。
聞人倓《古詩箋》:王嫱報元帝書:“南望漢關,徒增怆結。
有父有弟,望陛下幸少憐之。
” 《漢書》:元帝後宮既衆,乃令畫工圖之。
欲有呼者,辄披圖召之,其中常者,悉行貨賂。
王昭君姿容甚麗,志不可苟求。
工遂毀其狀。
後匈奴來和,求美女于帝,帝以昭君充行。
既召見而惜之。
名字已去,不欲中改。
于是遂行。
《琴操》:王昭君者,齊國王襄女也。
年十七,獻元帝。
(《文選》石季倫《王明君詞》注引) 《西京雜記》上:元帝後宮既多,不得常見,乃使畫工圖其形,按圖召幸。
諸宮人皆賂畫工,多者十萬,少者亦不減五萬,獨王嫱自恃容貌,不肯與。
工人乃醜圖之。
遂不得見。
後匈奴入朝,求美人為阏氏。
于是上按圖,以昭君行。
及去,召見,貌為後宮第一,善應對,舉止娴雅。
帝悔之,而名籍已定,方重信于外國。
故不複更人。
乃窮案其事,畫工盡棄市;籍其家資,皆巨萬。
又:上以昭君行。
及去,召見,貌為後宮第一,帝悔之,窮案其事,畫工韓延壽棄市。
又:畫工有杜陵毛延壽,為人形,醜好老少,必得其真。
《樂府古題要解》:天子窮究其事,畫工杜陵毛延壽,安陵陳敞,新豐劉白、龔寬,下杜陽望、樊青,皆同日棄市,籍其資财。
《漢書·西域傳》:武帝元封中,遣江都王建女細君為公主,以妻烏孫昆莫。
《樂府古題要解》:漢人憐昭君遠嫁,為作歌詩。
石崇有妓曰綠竹,善歌舞;以此曲教之,而自制《王明君歌》,其文悲雅。
《唐宋詩舉要》三據此謂:是所謂琵琶怨曲,皆後人所拟,非其自為矣。
《琴操》:王昭君,齊國王穰女,端正娴麗。
年十七,獻之元帝。
元帝以地遠不之幸,以備後宮,積五六年,帝每遊後宮,昭君常怨不出。
後單于遣使朝賀,帝宴之,盡召後宮,昭君乃盛飾而至。
帝問欲以一女賜單于,誰能行者,昭君乃越席請往。
時單于使在旁,帝驚恨不及。
昭君至匈奴,單于大悅。
昭君恨帝始不見遇,乃作怨思之歌。
單于死,子世達立。
昭君謂之曰:“為胡者妻母,為秦者更娶。
”世達曰:“欲作胡禮。
”昭君乃吞藥而死。
石崇《王明君詞》并序:王明君者,本是王昭君,以觸文帝諱,改焉。
匈奴盛,請婚于漢元帝。
以後宮良家子昭君配焉。
昔公主嫁烏孫,令琵琶馬上作樂,以慰其道路之思。
其送明君,亦必爾也。
其造新曲,多哀怨之聲,故叙之于紙雲爾。
詩雲:“我本漢家子,将适單于庭。
辭訣未及終,前驅已抗旌。
仆禦涕流離,轅馬悲且鳴。
哀郁傷五内,泣淚濕朱纓。
行行日已遠,遂造匈奴城。
延我于穹廬,加我阏氏名。
殊類非所安,雖貴非所榮。
父子見陵辱,對之慚且驚。
報身良不易,默默以苟生。
苟生亦何聊,積思常憤盈。
願假飛鴻翼,乘之以遐征,飛鴻不我顧,伫立以屏營。
昔為匣中玉,今為糞上英。
朝華不足歡,甘與秋草并。
傳語後世人,遠嫁難為情。
”(《文選》二十七) 傅玄《琵琶賦序》:《世本》不載作者。
故老雲:漢送烏孫公主,念其行道思慕,使知音者于馬上作之。
黃魯直跋第一首,引王深父(回)語謂:孔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也。
”“人生失意”句非是。
李注:黃以“子欲居九夷”解之。
李注:引範沖對高宗語謂:“詩人多作《明妃曲》,以失身胡虜為無窮之恨。
安石則曰:‘漢恩自淺胡自深,人生樂在相知心。
’然則劉豫不是罪過,漢恩淺而虜恩深也。
孟子曰:‘無父無君,是禽獸也。
’以胡虜有恩,而遂忘君父,非禽獸而何!”公語意固非;然詩人務一時為新奇,求出前人所未到,而不知其言之失也。
蔡上翔謂沖為祖禹之子。
祖禹于元祐中以與修《神宗實錄》獲罪。
黃生《載酒園詩話》評:王介甫《明妃曲》二篇,詩猶可觀,然意在翻案,如“家人(至)南北”。
其後篇益甚。
故遭人彈射不已。
至高季迪長篇,則翻案愈奇。
結句曰:“妾語還憑歸使傳,妾身沒虜不須憐。
願君莫殺毛延壽,留畫商岩夢裡賢。
”意則正矣。
有此事否?恐終是文人之語,非兒女子之言也。
餘因思此題終不及儲光羲“胡王知妾不勝悲,樂府皆傳漢國詞。
朝來馬上箜篌引,稍似宮中閑夜時。
”大都詩貴入情,不須立異。
後人欲求勝古人,遂愈不如古耳。
《宋詩菁華錄》:“低徊”二句,言漢帝之猶有眼力,勝于神宗。
“意态”句言人不易知。
“可憐”句用意忠厚。
末言君恩之不可恃。
“漢恩”二句即“與我善者為善人”意;本普通公理,說得太露耳。
二詩荊公自己寫照之最顯者。
歐陽修《明妃曲和王介甫作》:胡人以鞍馬為家,射獵為俗。
(李白《戰城南》:胡人以殺戮為耕作。
)泉甘草美無常處,鳥驚獸駭争馳逐。
誰将漢女嫁胡兒?風沙無情貌如玉。
身行不遇中國人,馬上自作思歸曲。
推手為琵卻手琶,胡人共聽亦咨嗟。
玉顔流落死天涯,琵琶卻傳來漢家。
漢宮争按新聲譜。
遺恨已深聲更苦。
纖纖女手出洞房,學得琵琶不下堂;不識黃雲出塞路,豈知此聲能斷腸!(《釋名·釋樂器》:批把本出于胡中,馬上所鼓也。
推手前曰批,引手卻曰把,象其鼓時,固以為也。
《類聚·樂部》四,引批把作琵琶。
《古今詩約選》玉韻下雲:“感歎深至。
”腸韻下雲:“寄托甚高。
”姚姜塢曰:“後四句頗具唐人風趣。
”方東樹曰:“恩深,無一處是恒人胸臆中所有。
”又曰:“以後一層作起,誰将句逆入明妃,玉顔二句逆入琵琶。
收四語又用他人逆襯,所以為思深筆曲也。
”) 又:再和《明妃曲》:漢宮有佳(一作“美”)人,天子初未識。
一朝随漢使,遠嫁單于國。
絕色天下無,一失難再得;(首六語用李延年歌及白居易《長恨歌》語意)雖能殺畫工,于事竟何益!耳目所及尚如此,萬裡安能制夷狄!漢計誠已拙,女色難自誇;明妃去時淚,灑向枝上花。
狂風日暮起,飄泊落誰家。
紅顔勝人多薄命,莫怨東風當自嗟。
(同上) 司馬光和王介甫《明妃曲》:胡雛上馬唱胡歌,錦車已駕白橐駝。
明妃揮淚辭漢主,漢主傷心知奈何!宮門銅環雙獸面,回首何時複來見。
自嗟不若住巫山,布袖蒿簪嫁鄉縣。
萬裡寒沙草木稀,居延塞外使人歸;舊來相識更無物,隻有雲邊秋雁飛。
愁坐冷冷調四弦,曲終掩面向胡天;侍兒不解漢家語,指下哀聲猶可傳,傳遍胡人到中土,萬一他年流樂府;妾身生死知不歸,妾意終期寤人主。
目前美醜良易知,咫尺掖庭猶可欺。
君不見白頭蕭太傅,被讒仰藥更無疑。
(《集》三)(劉敞有《同永叔和介甫昭君曲》,見《公是集》十八) 《石林詩話》中:昆陵張子厚善書。
餘嘗于其家見歐陽文忠子棐以烏絲欄絹一軸,求子厚書文忠《明妃曲》兩篇,《廬山高》一篇。
略雲:先君平日未嘗矜大所為文。
一日,被酒,語棐曰:“吾詩《廬山高》今人莫能為,唯太白能之;《明妃曲》後篇,太白不能為,唯杜子美能之;至于前篇,則子美亦不能為,唯吾能之也。
” 《唐宋詩舉要》三:叔弼托永叔之言,謂杜子美亦不能為,因為過情之譽,黃山谷跋介甫此篇,謂可與李翰林、王右丞并驅争先,亦不免溢美。
平心而論,實皆不失為佳構。
永叔《再和明妃曲》雲:“耳目所及尚如此,萬裡安能制夷狄!”議論既庸腐,詞亦質直少味。
介甫後篇雲:“漢恩自淺胡自深,人生樂在相知心。
”持論乖戾。
範元長(沖)對高宗論此詩,直斥為壞人心術,無父無君。
(李注引)雖不免深文周内,然亦物腐蟲生,偏激之論,有以緻之。
李雁湖曰:“詩人務一時為新奇,求出前人所未道,而不知其言之失也。
”可謂持平之論也。
介甫《明妃曲》:我本漢家子,早入深宮裡。
遠嫁單于國,憔悴無複理。
穹廬為室氈為牆,胡塵暗天道路長。
去住彼此無消息,明明漢月空相識。
死生難有卻回身,不忍回看舊寫真。
玉顔不是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