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修

關燈
定何益?下啄蚯蚓孰曰清;自餘多類不足數,一一推本煩神靈。

    我居中土别無鳥,老鴉鸜鹆方縱橫。

    教雛叫噪日群集,豈有勸酒花下傾。

    願君切莫怨啼鳥,啼鳥于君無所營。

    (《宋詩鈔》) 梅有《禽言》四首,其四為《竹雞》,雲:“泥滑滑,苦竹岡。

    雨潇潇,馬上郎。

    馬蹄淩競雨又急,此鳥為君應斷腸。

    ”其二為《提壺》,雲:“提壺盧,沽美酒。

    風為賓,樹為友。

    山花缭亂目前開,勸爾今朝千萬壽。

    ”其一其三為《子規》及《山鳥》,從略。

    (《宋詩鈔》) 吳闿生《昭昧詹言評本》:詩有賦情。

     菱溪大石 菱溪大【一本無“大”字】石① 新霜夜落秋水淺,有石露出寒溪垠。

    苔昏土蝕禽鳥啄,出沒溪水秋複春。

    溪邊老翁生長見,疑我來視何殷勤。

    愛之遠徙向幽谷,曳以三犢載兩輪。

    行穿城中罷市看,但驚可怪誰複珍。

    荒煙野草埋沒久,洗以石窦清泠泉。

    朱欄綠竹相映掩,選一作“邀”緻佳處當南軒。

    南軒旁列千萬峰,曾未有此奇嶙峋。

    乃知異物世所少,萬金争買傳幾人。

    山河百戰變陵谷,何為落彼荒溪濆。

    山經地志不可究,遂令異說争紛纭。

    皆雲女娲初鍛煉,融結一氣凝清純。

    仰視蒼蒼補其缺,染此绀碧瑩且溫。

    或疑古者燧人氏,鑽以出火為炮燔。

    苟非神聖親手迹,不爾孔竅一作“穴”誰雕剜。

    又雲漢使把漢節,漢使斥張蓦。

    《漢書》本傳:“(匈奴)留骞十餘歲,予妻,有子,然骞持漢節不失。

    ”西北萬裡窮昆侖。

    行經于阗得寶玉,流入中國随河源。

    沙磨水激自穿穴,所以镌鑿無瑕痕。

    嗟予有口莫能辨,歎息但以兩手扪。

    盧仝韓愈不在世,彈壓百怪無雄文。

    韓詩:“百怪入我腸。

    ”又《石鼓歌》:“少陵無人谪仙死,才薄将奈石鼓何!”争奇鬥異各取勝,遂至荒誕無根原。

    天高地厚靡不有,一作“有定”醜好萬狀奚足論。

    惟當掃雪席其側,日與嘉客陳清樽。

     ① 目錄:詩作于慶曆六年(1046)。

    永叔年四十。

     ② 《菱溪石記》:菱溪之石有六。

    其四為人取去;其一差小,而尤奇,亦藏民家;其最大者,偃然僵卧于溪側,以其難徙,故得獨存。

    每歲寒霜落,水涸而石出。

    溪旁人見其可怪,往往祀以為神。

    菱溪,按圖與經皆不載。

    唐會昌中,刺史李濆為《荇溪記》雲:“水出永陽嶺,西經皇(一作“黃”)道山下。

    ”以地求之,今無所謂荇溪者。

    詢于滁州人。

    曰:此溪是也。

    楊行密有(一作“據”)淮南,淮人為諱其嫌名,以“荇”為“菱”。

    理或然也。

    溪旁若有遺址。

    雲,故将劉金之宅,石即劉氏之物也。

    金僞(一作“為”)吳時貴将,與行密俱起合肥;号“三十六英雄”,金其一也。

    金本武夫悍(一作“骁”)卒,而乃能知愛賞奇異,為兒女子之(一作“所”)好。

    豈非遭逢亂世,功成志得,驕于富貴之佚欲而然耶?想其陂池台榭,奇木異草,與此石稱,亦一時之盛哉!今劉氏之後散為編民,(一作“氓”)尚有居溪旁者。

    予感夫人物之廢興(一無此字),惜其可愛而(一有“反”字)棄也,乃以三牛曳置幽谷。

    又索其小者,得于白塔民朱氏。

    遂立于亭之南北。

    亭負城而近,以為滁人歲時嬉遊之好。

    (《集》四十) 《豐樂亭記》:修既治滁之明年夏,始飲滁水而甘。

    問諸滁人,得于州(一作“城西”)南百步之近。

    其上豐山。

    ……下則幽谷。

    ……中有清泉。

    ……于是疏泉鑿石,闊地以為亭,而與滁人往遊(一作“還”,一有“于”字)其間。

    滁于五代幹戈之際,用武之地也。

     《昭昧詹言》十二:從韓《赤藤杖》來,不如坡《雪浪石》。

     “皆雲”十四句,平叙中入奇,議以代寫。

    吳評雲:無甚奇意,頗嫌其繁。

     韓《和虞部盧四汀酬錢七徽赤藤杖歌》:赤藤為杖世未窺,台郎始攜自滇池。

    ……途經百國皆莫識,君臣聚觀透旌麾。

    共傳滇神出水獻,赤龍拔須血淋漓。

    又雲羲和操火鞭,暝到西極睡所遺。

     蘇《次韻滕大夫三首》之一《雪浪石》:千峰石卷矗牙帳,崩崖鑿斷開土門。

    朅來城下作飛石,一炮驚落天驕魂。

    承平百年烽隧冷,此物僵卧枯榆根。

    畫師争摹雪浪勢,天工不見雷斧痕。

    離堆四面繞江水,坐無蜀士誰與論?(王氏《集注分類東坡詩》八) 蘇舜欽《和菱磎石歌》:滁州信至詫雙石,雲初得自菱水濱。

    長篇稱誇語險絕,欲使來者不複言。

    畫圖突兀亦頗怪,張之屋壁驚心魂。

    麒麟才生頭角異,混沌雖死竅鑿存。

    琅琊之郡偏且僻,得此固可駭衆觀。

    予嘗飛帆入震譯,窮探異境登龜鼋。

    (太湖二山名,最出怪石)居民百戶石為業,日夜采琢山不貧。

    山前森列戰白浪,猶似萬百鐵馬群。

    雨昏浪打歲月古,千株萬穴僵複奔。

    自嗟才力本衰弱,安敢抵敵為之文!況茲出産極易緻,鄉俗見慣不甚尊。

    彼以至少合貴重,胡為久棄如隐論?偶逢精識見獎拔,衆目今乃稱奇珍。

    百人擁持大車載,城市觀走風濤翻。

    立于新亭而幽谷,共為澡刷泥沙痕。

    涼泉下照嘉樹陰,翠影澄澹留煙雲。

    褒以篇章繪缣素,積歲汩沒一日伸。

    苟非高賢獨賞激,終古棄卧于窮津。

    世人愛憎逐興廢,使我吟歎傷精神。

    (《宋詩鈔》) 紫石屏歌 一本作“月石硯屏歌寄蘇子美”① 月從海底來,行上天東南。

    正當天中時,下照千丈潭。

    潭心無風月不動,倒影射入紫石岩。

    月光水潔石瑩淨,一作“徹”感此陰魄來中潛。

    自從月入此石中,天有兩曜分為三。

    清光萬古不磨滅,天地至寶難藏緘。

    天公呼雷公,夜持巨斧堕《集》作“隳”嶄岩。

    堕此一片落千仞,皎然寒鏡一作“生”在玉奁。

    蝦蟆白兔走天上,空留桂影猶杉杉。

    一作“毵毵”,毵,毛長貌。

    景山得之一作“虢州刺使”惜不得,贈我意與一作“比”千金兼。

    白雲每到月滿時,石在暗室光出檐。

    大哉天地間,萬怪難悉談。

    嗟予不度量,每事思窮探。

    欲将兩耳目所及,而與造化争亳纖。

    煌煌三辰行,日月尤尊嚴。

    若令下與物為比,擾擾萬類将誰瞻。

    不然此石竟何物,有口欲說嗟如鉗。

    吾奇一作“知”蘇子胸,羅列萬象中包含。

    不惟胸寬膽亦大,屢出言語驚愚凡。

    自吾得此石,未見蘇子心懷慚。

    不經老匠先指決,有手誰敢施镌鑱。

    刻文字于上也呼工畫石持寄似,一作“此”幸子留意其無謙。

    此與前作,皆能用所謂持久的想象者。

    永叔似恐創意太新,足以驚世駭俗,故兩詩末幅,均以常理自衡其說;就詩論詩,實蛇足也。

    此篇涉及蘇子美諸語,當是挑戰的索和之意,亦未必真向其請益也。

     ① 目錄:詩作于慶曆七年(1047)。

    永叔年四十一。

     《月石硯屏歌序》:張景山在虢州時,命治石橋小版。

    一石中有月形,石色紫而月白。

    月中有樹森森然,其文黑,而枝葉老勁,雖世之工畫者不能為。

    蓋奇物也。

    景山南谪,留以遺予。

    予念此石古所未有,欲但書事,則懼不為信。

    因令善畫工來,松(一作“摸”)寫以為圖。

    子美見之,當愛歎也。

    其月滿,西旁微有不滿處,正如十三四時。

    其樹橫生一枝外出。

    皆其實如此,不敢增損,貴可信也。

    (《外集》十五) 蘇子美《永叔石月屏圖》:日月行上天,下照萬物根,向之生榮背則死,故為萬物生死門。

    東西兩交征,晝夜不暫停。

    胡為虢山石,留此皎月痕常存。

    桂樹散疏陰,有若圖畫成?永叔得之不得曉,作歌使我窮其原。

    且疑月入此石中,分此兩曜三處明。

    或雲蟾兔好溪山,逃遁出月不可關;浮破穴石恣所樂,嫦娥孤坐初不覺。

    玉杵夜無聲,無物來搗藥;嫦娥驚推輪,下天自尋捉,繞地掀天踏山嶽。

    二物驚奔不複見,留此玉輪之迹在青壁。

    風雨不可剝,此說亦詭異,予知未精确。

    物有無情自相感,不問幽微與高邈。

    老蚌向月月降胎,海犀望星星入角。

    彤霞爍石變靈砂,白虹貫岩生美璞。

    此乃西山石,久為月照着;歲久光不滅,遂有團團月。

    寒耀籠籠出輕霧,坐對不複嗟殘缺。

    蝦蟆縱汝惡嘴吻,可能食此清光沒。

    玉川子若在,見必喜不徹。

    此雖隐石中,時有靈光發;土怪山鬼不敢近,照之僵仆肝腦裂。

    有如君上明,下燭萬類無遁形,光豔百世無虧盈。

    (《宋詩鈔》) 梅《讀月石屏詩》:餘觀二人作詩論月石。

    月在天上,石在山下,安得石上有月迹!至矣歐陽公,知不可诘不竟述,欲使來者默自釋。

    蘇子苦豪邁,何用強引犀角蚌蛤巧擗析!犀蛤動活有情想,石無情想已非的。

    吾謂此石之迹雖似月,不能行天成紀曆。

    曾無纖毫光,不若燈照夕。

    徒為頑璞一片圓,溫潤又不似圭璧。

    乃有桂樹獨扶疏,嫦娥玉兔了無覓。

    無此等物豈可靈,隻以為屏安足惜!吾嗟才薄不複詠,略評二詩庶有益。

    (《宋詩鈔》) 梅《和吳沖卿學士石屏》:吳夫子,佩銀龜,乘天馬,素怪奇。

    忽得虢略一片石,其中白色園如規;又有樹與鳥,畫手雖妙何能為!吳乃持向歐陽公,比公曩獲尤可疑。

    疑不為辨賦以詩,詩辭粲粲明星垂。

    複遣赍來使我和,坐上钜公旁睨之。

    範侯實有揚雄學,鹹雲此理難究推。

    我歸滌慮反複思,義雖不經聊解頤:月與太陽和朔時,陽烏飛上桂樹枝,枝上作窠生群兒。

    人不知天公(疑“天公”下脫“知”字),天公欲俾世間見,影着石面如粘黐。

    鳥既不得去,月亦不可移。

    留為千古作好玩,慎勿傾樸同玉碑。

    (時在唐書局,與歐陽永叔、王元叔、範景仁會食,得所示詩。

    )(《宋詩鈔》) 王令《寒林石屏》:虢山之遠數千裡,虢石之重難将持。

    舟車虢來每苦重,釜盎尚棄不肯攜。

    苟非世尚且奇怪,孰肯甚遠載以來?何況虢人自珍秘,得一不換個瓊瑰?流傳中州盛稱尚,主以詫客客見祈。

    世人賤真珍貴假,見者喜色留膚皮。

    (《宋詩鈔》) 答原父 一作“答劉廷評”① 炎歊氣上蒸也,熱氣也。

    郁然蒸,午景熾方焰。

    子來清風興,蕭蕭一作“肅肅”吹幾簟。

    又如沃瓊漿,遽飲不知厭。

    嗟予學苦晚,白首困鉛椠。

    鉛,所以書;椠,木闆。

    《西京雜記》:“揚雄懷鉛提椠。

    ”危疑奚一作“何”所質,孔孟久已窆。

    群儒窒自私,惟子通且贍。

    幸時丐赢餘,屢得飽饑歉。

    嚴嚴一作“落落”春秋經,大法誰敢觇。

    一本有“譬猶天之蒼,乃欲學而染”兩句。

    三才失綱紀,一作“紀綱”五代極昏墊。

    《書》:“下民昏墊。

    ”因水災而昏惘下溺也。

    盜竊恣胠一作“發”箧,英雄争奪(奮)劍。

    興亡兩倉卒,事迹多遺欠。

    一作“貶”才能紀成敗,豈暇誅奸僭。

    聞見患孤寡,一作“陋”是非誰證驗。

    嘗一作“常”欣同好惡,遂乞指瑕玷。

    反蒙華袞褒,《春秋序》:“一字所嘉,有同華袞之贈。

    ”如譽嫫母黃帝第四妃豔。

    救非當在早,己暴一作“暴惡”何由斂。

    苟能哀廢痼,何休著《公羊墨守》,《左氏膏肓》,《谷梁廢疾》。

    鄭玄著《發墨守》。

    其可惜針砭。

    風舲小船有窗牖者或許邀,湖綠方滟滟。

     ① 目錄:詩作于仁宗皇祐二年(1050)。

    永叔年四十四。

    敞年三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