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堯臣

關燈
皆為異物,獨公與餘二人在,因作五言以叙之》詩(《宋詩鈔》),詩中叔嵩山之遊雲:“又憶遊嵩山,勝趣無不索。

    各具一壺酒,各蠟一雙屐。

    登危相扶牽,遇平相笑噱。

    石搗雲衣輕,岩裂天窗窄。

    上飲醒心泉,高颠溜寒液。

    下看峰半兩,廣甸飛甘澤。

    夜宿月頂寺,明月入戶白。

    分吟露氣冷,猛酌面易赤。

    明朝循歸途,兩胫痛若刺。

    日旰就馬乘,香草路迫阨。

    卻望峻極居,已與天外隔。

    薄暮投少林,漱濯整冠帻。

    碑觀巡幸僧,指古定空壁。

    誓将新詠章,燈前互诋擿。

    楊生護己短,一字不肯易。

    明年移河陽,簿書曰堆積。

    忽得謝公書,大誇遊覽劇。

    自嵩曆石堂,藓花題洞額。

    其文曰‘神清’,固非人筆畫。

    乃知二公貴,逆告意可赜。

    遂由龍門歸,裡堠環數驿。

    我時詩已答,或歌或辨責。

    責我不喜僧,性實未所獲。

    凡今三十年,累塚拱松柏。

    唯公與非才,同在不同昔。

    ” 範饒州坐中客語食河豚魚 春洲生荻芽,春岸飛楊花。

     河豚當是時,貴不數魚蝦。

     其狀已可怪,其毒亦莫加。

     忿腹若封豕②,怒目猶吳蛙③。

     庖煎苟失所,入喉為镆铘。

    【嚴有翼《藝苑雌黃》雲:“河豚盛氣易怒,捕時必以物觸之。

    ”《漁隐叢話》後集二十四引。

    】 若此喪軀體,何須資齒牙。

     持問南方人,黨護複矜誇。

     皆言美無度④,誰謂死如麻⑤。

     吾語不能屈,自思空咄嗟。

    【“其狀”二語,“若此”二語,“吾語”,皆可省。

    】 退之來潮陽,始憚飡籠蛇⑥。

     子厚居柳州,而甘食蝦蟆⑦。

     二物雖可憎,性命無舛差。

     斯味曾不比,中藏禍無涯。

     甚美惡亦稱,此言誠可嘉⑧。

     ① 張師曾《梅宛陵年譜》:明道四年,範仲淹(希文)徙潤州,過池陽。

    于其坐中賦河豚。

    時為建德令。

    (又:三年,範斥守饒州司谏。

    聖俞年卅三。

    ) ② 封豕,大豕也,見《左傳》。

     ③ 《韓非子·内儲說上》:越王慮伐吳,欲人之輕死也,出見怒蛙乃為之式,從者曰:“奚敬于此?”王曰:“為其有氣故也。

    ” ④ 《詩·魏風·汾沮洳》:彼其之子,美無度。

     ⑤ 李白《蜀道難》:朝避猛虎,夕避長蛇。

    磨牙吮血,殺人如麻。

     ⑥ 韓愈《初南食贻元十八協律》詩雲:惟蛇舊所識,實憚口眼獰。

    開籠聽其去,郁屈尚不平。

     ⑦ 韓愈《答柳柳州食蝦蟆》詩雲:而君複何為,甘食比豢豹。

    又雲:雖蒙勾踐禮,竟不聞報效。

     ⑧ 《左傳·襄公二十三年》:臧孫(謂其禦)曰:“季孫之愛我,疾疢也。

    孟孫之惡我,藥石也。

    美疢不如惡石。

    夫石猶生我,疢之美,其毒滋多。

    ” 《楓窗小牍》:東坡謂食河豚,值得一死。

     《六一詩話》:河豚常出于春暮,群遊水上,食絮而肥。

    南人多與荻芽為羹,雲最美。

    故知詩者謂隻破題兩句,已道盡河豚好處。

    聖俞平生苦于吟詠,以閑遠古談為意,故其構思極艱。

    此詩作于樽俎之間,筆力雄贍,頃刻而成,遂為絕唱。

     孔毅父《雜記》:永叔稱聖俞《河豚詩》雲:“春洲生荻芽,春岸飛楊花。

    河豚于此時,貴不數魚蝦。

    ”以謂河豚食柳絮而肥,聖俞破題兩句,便說盡河豚好處。

    乃永叔褒譽之詞,其實不爾。

    此魚盛于二月,至柳絮時,魚已過矣。

    (吳景旭《曆代詩話》五十六,當據《苕溪漁隐叢話》前集三十一引。

    ) 《石林詩話》卷上:今浙人食河豚,始于上元前。

    常州江陰最先得。

    方出時,一尾至直幹錢。

    然不多得。

    非富人大家預以金噉漁人未易緻。

    二月後日益多,一尾才百錢耳。

    柳絮時,人已不食,謂之“斑子”。

    或言其腹中生蟲,故惡之。

    而江西人始得食。

    蓋河豚出于海,初與潮俱上。

    至春深,其數稍流入于江。

    公,吉州人,故所知者江西事也。

     趙與虤《娛書堂詩話》:六一居士《詩話》載梅聖俞賦河豚魚詩……。

    聖俞詩多古淡,而此詩特雄贍,故尤為人稱美。

    如曰:“忿腹……鏌铘”;又曰:“退之……可嘉”,真佳作也。

     歐《外集》二十三《書梅聖俞河豚魚詩後》雲:餘每體中不康,誦之數過,辄佳。

    亦屢書以示人為奇贈。

     《曆代詩話》五十六:劉原父戲謂:鄭都官複有梅都官。

    鄭有鹧鸪詩,時呼鄭鹧鸪;梅有河豚詩,可呼梅河豚邪?則當時之推許此詩至矣。

     朱子《答鞏仲至(豐)》書雲:少時嘗語梅詩,亦知愛之。

    而于一時諸公所稱道如《河豚》等篇,有所未喻,用此頗疑。

    張、徐之論,亦未為過。

    至于寂寥短章,閑暇蕭散,猶有魏、晉以前高風餘韻,而不極力于當世之軌轍者,則恐論者有未盡察也。

     陳衍《宋詩菁華錄》:此詩絕佳者,實隻首四句,餘皆詞費。

    然所謂探骊得珠;其餘鱗瓜之而,聽之而已。

     永叔寄澄心堂紙二幅 昨朝人自東郡來,古紙兩軸緘縢開。

     滑如春冰密如繭,把玩驚喜心徘徊。

     蜀箋脆蠹不禁久,剡楮薄慢還可咍②。

     書言寄去當寶惜,慎勿亂與人剪裁。

     江南李氏有國日,百金不許市一枚。

     澄心堂中唯此物,靜幾鋪寫無塵埃。

     當時國破何所有,帑藏空竭生莓苔。

     但存圖書及此紙,辇大都府非珍瑰。

     于今已逾六十載,棄置大屋牆角堆。

     幅狹不堪作诏命,聊備粗使供鸾台③。

    【備供字複】 鸾台天官或好事,持歸秘惜何嫌猜。

     君今轉遺重增愧,無君筆劄無君才。

     心煩收拾乏匮椟,【匮,俗作櫃。

    】日畏扯裂防嬰孩。

    【畏防字複】 不忍揮亳徒有思,依依還起子山哀。

     ① 《苕溪漁隐叢話》前集三十雲:澄心堂紙,乃江南李後主所制,國初亦不甚以為貴。

    自劉貢父(攽,敞之弟。

    )首為題之,又邀諸公賦之,然後世以為貴重。

    貢父詩雲:“當時百金售一幅,澄心堂中千萬軸。

    後人聞名甯複得,就令得之當不識。

    ”(當本《王直方詩話》) 《曆代詩話》五十六:澄心堂紙,取李氏澄心堂樣制也。

    堂在建業。

    後主時制紙極光潤滑膩。

    往往書畫多藉之。

    宋初,紙猶有存者。

    按淳化閣帖皆此紙所拓。

    歐公《五代史》亦用此屬草。

     《蜀箋譜》:澄心堂紙取李氏澄心堂樣制也。

    (細薄光潤,為一時之甲。

    ) 《後山叢談》:澄心堂,南唐烈祖(李璟)節度金陵之宴居也。

    世以為元宗(李璟)書殿,誤矣。

     張《譜》:聖俞寶元二年(1039)知汝州襄成縣,慶曆元年(1041)得官吳興(湖州監稅)。

    詩之作當在此時也。

    (聖俞年四十) ② 顧況《剡紙歌》詩:剡溪剡紙生剡藤,噴水搗後為蕉葉。

     ③ 《唐書·職官志》:(武後)光宅元年九月,改門下省為鸾台。

     歐有《和劉原父澄心紙》詩雲:君不見曼卿、子美真奇才,久已零落埋黃埃。

    子美生窮死愈貴,殘草斷稿如瓊瑰。

    曼卿醉題紅粉壁,壁粉已剝昏煙煤。

    河傾昆侖勢曲折,雪壓太華高崔崽。

    自從二子相繼沒,山川氣象皆低摧。

    君家雖有澄心紙,有敢下筆知誰哉。

    宣州詩翁餓欲死,黃鹄折翼鳴聲哀。

    有時得飽好言語,似聽高唱仰金罍。

    二子雖死此翁在,老手尚能功剪裁。

    奈何不寄反示我,如棄正論求俳诙。

    嗟我今衰不複昔,空(一作“徒”)能把卷闔且開。

    百年幹戈流戰血,一國歌舞今荒台。

    當時百物盡精好,往往遺棄論蒿萊。

    君從何處得此紙,純堅瑩膩卷百枚。

    (《宋詩鈔》) 聖俞又有《依韻和永叔澄心堂紙答劉原甫》詩雲:禁林晚入接俊彥,一出古紙還相哀。

    曼卿、子美人不識,昔嘗吟唱同樽罍。

    因之作詩答原甫,文字駛穩如刀裁。

    怪其有紙不寄我,如此出語亦善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