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堯臣
關燈
小
中
大
嘗期蹑屐過,吾侪色先愀。
【葉韻】 遂乖真谛言,茲亦甘自咎。
中頂會幾望,涼蟾皓如晝。
紛紛坐談谑,草草具觞豆。
清露濕巾裳,誰人苦羸瘦。
便即忘形骸,胡為戀纓绶。
或疑桂宮近,斯語豈狂瞀。
歸來遊少室,【太室西,登封北。
】崷崪殊引脰。
石室【《太平禦覽》三十九引《嵩高山》記:“又一石室,有自然經書飲食。
室前石柱,似承露盤。
有石暗滴下,食之一合與天地相畢。
”】迢遞過,探訪仍邂逅。
扪蘿上岑邃,仙屋何廣袤。
乳水出其間,涓涓自成溜。
凡骨此熏蒸,靈真安可觏。
霞壁幾千尋,四字侔篆籀。
鹹意苔藓文,誠為造化授。
标之神清洞,民俗未嘗遘。
忽覺風雨冥,無能久瞻扣。
匆匆遂宵征,勝事皆可複。
俚歌縱喧嘩,怪說多駮糅。
淩晨阙塞陽,追賞顔匪厚。
窮極四百裡,甯憚疲左右。
昨朝書報予,聞甚醉醇酎。
所嗟遊遠方,心焉倍如疚。
① 《四部叢刊》影印元刊本《歐陽文忠公集·附錄》卷五:謝舍人绛《遊嵩山寄梅殿丞書》(原注:明道元年九月(1032),聖俞年卅一,歐公年廿六。
):聖俞足下:近有使者東來,付仆诏書,并禦祝封香,遣告嵩嶽太常移文。
合用讀祝、捧币二員,府以歐陽永叔、楊子聰分攝。
會尹師魯、王幾道至自缑氏。
因思早時約聖俞有太室中峰之行,聖俞中春時遂往,仆為人間所窘,未皇也。
今幸其便,又二三子可以為山水遊侶,然亟與之議,皆喜見顔色,不戒而赴。
十二日,晝漏未盡十刻,出建春門,宿十八裡河。
翌日,過缑氏,閱遊嵩詩碑。
碑甚大字而未镌。
(《四部叢刊》影印鐵琴銅劍樓藏宋刊本《皇朝文鑒》作“碑甚大而字未镌”,但此篇系鈔配。
)上缑嶺,尋子晉祠。
陟辍轅道,入登封。
出北門,齋于廟中。
是夕寝,既興,吏白五鼓,有司請朝服行事。
事已,谒新治宮,拜真宗禦容。
稍即山麓,至峻極中院,始改冠服,卻車徒,從者不過十數人,輕赍遂行。
是時秋清日陰,天未甚寒。
晚花幽草,虧蔽岩壁。
正當人力清壯(《文鑒》作精壯)之際,加有朋簪談燕之适,升高蹑險,氣豪心果。
遇盤石,過大樹,必休其上下。
酌酒飲茗,傲然者久之。
道徑差平,則腰輿以行;嶃崪鬥甚,則芒蹻以進。
窺玉女窗搗衣石,石誠異,窗則亡有。
迤逦至八仙壇,憩三醉石。
遍視墨迹,不複存矣。
考乎三君所賦,亦名過其實。
午昃,方抵峻極上院。
師魯體最溢,最先到。
永叔最少,最疲。
于是浣漱食飲,從容間跻封禅壇,下瞰群峰,乃向所跂而望之,謂非插翼不可到者,皆培塿焉。
邑居樓觀人物之夥,視若蟻壤。
世所謂仙人者,仆未知其有無;果有,則人世不得不為其輕蔑矣。
武後封祀碑故存,自号大周。
當時名賢皆镌姓名于碑陰,不虞後代之譏其不典也。
碑之空無字處,睹聖俞記樂理國而下四人同遊,鑱刻尤精。
仆意古帝王祀天神紀功德于此,當時尊美甚盛,後之君子,不必廢之壞之也。
又尋韓文公所謂石室者。
因詣盡東峰頂。
既而與諸君議,欲見誦《法華經》汪僧。
永叔進,以為不可。
且言聖俞往時嘗雲斯人之鄙,恐不足損大雅一顧。
仆強諸君往焉。
自峻極東南,緣險而徑下三四裡。
“法華”者,栖石室中。
形貌,土木也。
飲食,猿鳥也。
叩厥真旨,則軟語善答,神色睟正。
法道谛實,至論多矣,不可具道。
所切當雲:“古之人念念在定慧,何由雜;今之人念念在散亂,何由定。
”師魯、永叔扶道貶異,最為辯士,不覺心醉色怍,欽歎忘返。
共恨聖俞聞缪而喪真甚矣。
是夕,宿頂上。
會幾望,天無纖翳,萬裡在目。
子聰疑去月差近,令人浩然絕世間慮。
盤桓三(《文鑒》作立)清露下,直覺冷透骨發。
羸體将不堪可。
方即舍張燭,具豐馔醇醴。
五人者相與岸帻褫帶,環坐滿引,賦詩談道,間以谑劇,然不知形骸之累,利欲之萌為何物也。
夜分,少就枕以息。
明日,訪歸路,步履無苦。
昔鼯鼠窮伎,能上而不能下,豈近此乎。
午間,至中院。
邑大夫來逆,其禮益謹。
申刻,出登封西門,道颍陽,宿金店。
十六日晨發,據鞍縱望,太室猶在後,雖(《文鑒》作路)曲南西,則但見少室。
若夫觀少室之美,非繇茲路,則不能盡諸。
邑人謂之冠子山,正得其狀。
自是行七十裡,出颍陽北門,訪石堂山紫雲洞,即邢和璞著書之所。
(唐開元時猶在。
好黃老,蔔居嵩颍間。
)山徑極險。
扪蘿而上者七八裡。
上有大洞,蔭數畝,水泉出焉。
久為道士所占,薰煙熏燎,又塗塓其内’甚渎靈真之境。
已戒邑宰稍營草屋于側,徙而出之。
此間峰勢危絕,大抵相向,如巧者為之。
又峭壁有若四字雲,“神清之洞”。
體法雄妙,蓋薛老峰之比。
(來集之《倘湖樵書》五雲:《閩書》:閩縣薛老峰,山頂突起“向陽峰”三字。
周樸詩:“薛老峰頭三個字,須知此與石齊生。
直教截斷蒼苔色,浮世人才始眼明。
”薛老,薛逢也。
鹹通中,為侯官令,與僧靈觀遊。
創庭其側。
人書其峰曰“薛老”。
)諸君疑古苔藓自成文,又意造化者筆焉,莫得究其本末。
問道士及近居之民,皆曰:“向無此異,不知也。
”少留數十刻,會将雨而去。
猶昌夜行二十五裡,宿呂氏店。
馬上粗若疲厭,則有師魯語怪,永叔、子聰歌俚調,幾道吹洞箫,往往一笑絕倒,豈知道路之短長也。
十七日,宿彭(《文鑒》作鼓)婆鎮,遂緣伊流陟香山,上上方,飲于八節灘上。
始自峻極中院,未(《文鑒》作末)及此,凡題名于壁、于石、于樹間者,蓋十有四處。
大凡出東門極東而南之,自長夏門入,繞松轘一匝四百裡。
可謂窮極勝覽。
切切未滿志者,聖俞不與焉。
今既還府,恐相次便有塵事侵汩,故急寫此奉報,庶代一昔之談。
不宜。
绛頓首。
又謝绛《答梅聖俞書》雲:绛白:前自嵩嶺回,即緻書左右。
本為與足下不得同此勝事,諸君所共歎恨。
自入山至還府,凡一登臨,一談話,一食飲間,必廣記而備言之。
欲使足下覽見本末,與夫方駕連襼之不若,間可以助發一笑,勤勤在此爾。
及辱報,反謂詫此行而陋中春之遊。
疑足下遽答使者,視前書之未詳也。
雖諷閱鄭重,然秘不示外。
何則,非諸君本意,恐傳之而惑,方欲道此以幹聰明,而未敢也。
忽得五百言詩,自始及末,誦次遊觀之美,如指諸掌;而又語重韻險,亡有一字近浮靡而涉缪異,則知足下于《雅》《頌》為深。
劉賓客有言:“人之神妙,其在于詩。
”以明詩之難能于文筆百倍矣。
今足下以文示人為略,以詩曉人為精。
吾徒将不足遊其藩,況敢與奧阼也。
歎感,歎感。
不宣。
绛頓首。
(謝绛,富陽人。
聖俞妻兄。
師魯,尹洙字。
子聰名無考。
幾道,名複。
《歐陽修外集》十四有《送楊子聰戶曹序》。
) 《歐陽修全集》二十六有希深墓志,謂希深時移書丞相,言歲兇,嵩山宮宜罷勿治。
歐《外集》一《嵩山十二首·三醉石》題下雲:三醉石,在八仙壇上,南臨巨崖,峰岫迤逦,蒼煙白雲,郁郁在下。
物外之适,相與酣酌,坐石欹醉,似非人間。
因索筆,目聖俞書三《醉》字于石上。
而三人者,又各題其姓名而刻之。
葉夢得《避暑錄話》:公為西京留守推官時,嘗與尹師魯諸人遊嵩山,見藓書成文,有若“神清之洞”四字者,他人莫見。
《韻語陽秋》十二:(歐)《贈石唐山人詩》乃雲:“我昔曾為洛陽客,偶向岩前坐盤石。
四字丹書萬仞崖,‘神清之洞’鎖樓台。
雲深路絕無人到,鸾鶴今應待我來。
”石唐山人(許昌齡)詩乃公(歐)臨終寄許之作也。
聖俞又有《永叔内翰見索謝公遊嵩書,感歎希深、師魯、子聰、幾道
【葉韻】 遂乖真谛言,茲亦甘自咎。
中頂會幾望,涼蟾皓如晝。
紛紛坐談谑,草草具觞豆。
清露濕巾裳,誰人苦羸瘦。
便即忘形骸,胡為戀纓绶。
或疑桂宮近,斯語豈狂瞀。
歸來遊少室,【太室西,登封北。
】崷崪殊引脰。
石室【《太平禦覽》三十九引《嵩高山》記:“又一石室,有自然經書飲食。
室前石柱,似承露盤。
有石暗滴下,食之一合與天地相畢。
”】迢遞過,探訪仍邂逅。
扪蘿上岑邃,仙屋何廣袤。
乳水出其間,涓涓自成溜。
凡骨此熏蒸,靈真安可觏。
霞壁幾千尋,四字侔篆籀。
鹹意苔藓文,誠為造化授。
标之神清洞,民俗未嘗遘。
忽覺風雨冥,無能久瞻扣。
匆匆遂宵征,勝事皆可複。
俚歌縱喧嘩,怪說多駮糅。
淩晨阙塞陽,追賞顔匪厚。
窮極四百裡,甯憚疲左右。
昨朝書報予,聞甚醉醇酎。
所嗟遊遠方,心焉倍如疚。
① 《四部叢刊》影印元刊本《歐陽文忠公集·附錄》卷五:謝舍人绛《遊嵩山寄梅殿丞書》(原注:明道元年九月(1032),聖俞年卅一,歐公年廿六。
):聖俞足下:近有使者東來,付仆诏書,并禦祝封香,遣告嵩嶽太常移文。
合用讀祝、捧币二員,府以歐陽永叔、楊子聰分攝。
會尹師魯、王幾道至自缑氏。
因思早時約聖俞有太室中峰之行,聖俞中春時遂往,仆為人間所窘,未皇也。
今幸其便,又二三子可以為山水遊侶,然亟與之議,皆喜見顔色,不戒而赴。
十二日,晝漏未盡十刻,出建春門,宿十八裡河。
翌日,過缑氏,閱遊嵩詩碑。
碑甚大字而未镌。
(《四部叢刊》影印鐵琴銅劍樓藏宋刊本《皇朝文鑒》作“碑甚大而字未镌”,但此篇系鈔配。
)上缑嶺,尋子晉祠。
陟辍轅道,入登封。
出北門,齋于廟中。
是夕寝,既興,吏白五鼓,有司請朝服行事。
事已,谒新治宮,拜真宗禦容。
稍即山麓,至峻極中院,始改冠服,卻車徒,從者不過十數人,輕赍遂行。
是時秋清日陰,天未甚寒。
晚花幽草,虧蔽岩壁。
正當人力清壯(《文鑒》作精壯)之際,加有朋簪談燕之适,升高蹑險,氣豪心果。
遇盤石,過大樹,必休其上下。
酌酒飲茗,傲然者久之。
道徑差平,則腰輿以行;嶃崪鬥甚,則芒蹻以進。
窺玉女窗搗衣石,石誠異,窗則亡有。
迤逦至八仙壇,憩三醉石。
遍視墨迹,不複存矣。
考乎三君所賦,亦名過其實。
午昃,方抵峻極上院。
師魯體最溢,最先到。
永叔最少,最疲。
于是浣漱食飲,從容間跻封禅壇,下瞰群峰,乃向所跂而望之,謂非插翼不可到者,皆培塿焉。
邑居樓觀人物之夥,視若蟻壤。
世所謂仙人者,仆未知其有無;果有,則人世不得不為其輕蔑矣。
武後封祀碑故存,自号大周。
當時名賢皆镌姓名于碑陰,不虞後代之譏其不典也。
碑之空無字處,睹聖俞記樂理國而下四人同遊,鑱刻尤精。
仆意古帝王祀天神紀功德于此,當時尊美甚盛,後之君子,不必廢之壞之也。
又尋韓文公所謂石室者。
因詣盡東峰頂。
既而與諸君議,欲見誦《法華經》汪僧。
永叔進,以為不可。
且言聖俞往時嘗雲斯人之鄙,恐不足損大雅一顧。
仆強諸君往焉。
自峻極東南,緣險而徑下三四裡。
“法華”者,栖石室中。
形貌,土木也。
飲食,猿鳥也。
叩厥真旨,則軟語善答,神色睟正。
法道谛實,至論多矣,不可具道。
所切當雲:“古之人念念在定慧,何由雜;今之人念念在散亂,何由定。
”師魯、永叔扶道貶異,最為辯士,不覺心醉色怍,欽歎忘返。
共恨聖俞聞缪而喪真甚矣。
是夕,宿頂上。
會幾望,天無纖翳,萬裡在目。
子聰疑去月差近,令人浩然絕世間慮。
盤桓三(《文鑒》作立)清露下,直覺冷透骨發。
羸體将不堪可。
方即舍張燭,具豐馔醇醴。
五人者相與岸帻褫帶,環坐滿引,賦詩談道,間以谑劇,然不知形骸之累,利欲之萌為何物也。
夜分,少就枕以息。
明日,訪歸路,步履無苦。
昔鼯鼠窮伎,能上而不能下,豈近此乎。
午間,至中院。
邑大夫來逆,其禮益謹。
申刻,出登封西門,道颍陽,宿金店。
十六日晨發,據鞍縱望,太室猶在後,雖(《文鑒》作路)曲南西,則但見少室。
若夫觀少室之美,非繇茲路,則不能盡諸。
邑人謂之冠子山,正得其狀。
自是行七十裡,出颍陽北門,訪石堂山紫雲洞,即邢和璞著書之所。
(唐開元時猶在。
好黃老,蔔居嵩颍間。
)山徑極險。
扪蘿而上者七八裡。
上有大洞,蔭數畝,水泉出焉。
久為道士所占,薰煙熏燎,又塗塓其内’甚渎靈真之境。
已戒邑宰稍營草屋于側,徙而出之。
此間峰勢危絕,大抵相向,如巧者為之。
又峭壁有若四字雲,“神清之洞”。
體法雄妙,蓋薛老峰之比。
(來集之《倘湖樵書》五雲:《閩書》:閩縣薛老峰,山頂突起“向陽峰”三字。
周樸詩:“薛老峰頭三個字,須知此與石齊生。
直教截斷蒼苔色,浮世人才始眼明。
”薛老,薛逢也。
鹹通中,為侯官令,與僧靈觀遊。
創庭其側。
人書其峰曰“薛老”。
)諸君疑古苔藓自成文,又意造化者筆焉,莫得究其本末。
問道士及近居之民,皆曰:“向無此異,不知也。
”少留數十刻,會将雨而去。
猶昌夜行二十五裡,宿呂氏店。
馬上粗若疲厭,則有師魯語怪,永叔、子聰歌俚調,幾道吹洞箫,往往一笑絕倒,豈知道路之短長也。
十七日,宿彭(《文鑒》作鼓)婆鎮,遂緣伊流陟香山,上上方,飲于八節灘上。
始自峻極中院,未(《文鑒》作末)及此,凡題名于壁、于石、于樹間者,蓋十有四處。
大凡出東門極東而南之,自長夏門入,繞松轘一匝四百裡。
可謂窮極勝覽。
切切未滿志者,聖俞不與焉。
今既還府,恐相次便有塵事侵汩,故急寫此奉報,庶代一昔之談。
不宜。
绛頓首。
又謝绛《答梅聖俞書》雲:绛白:前自嵩嶺回,即緻書左右。
本為與足下不得同此勝事,諸君所共歎恨。
自入山至還府,凡一登臨,一談話,一食飲間,必廣記而備言之。
欲使足下覽見本末,與夫方駕連襼之不若,間可以助發一笑,勤勤在此爾。
及辱報,反謂詫此行而陋中春之遊。
疑足下遽答使者,視前書之未詳也。
雖諷閱鄭重,然秘不示外。
何則,非諸君本意,恐傳之而惑,方欲道此以幹聰明,而未敢也。
忽得五百言詩,自始及末,誦次遊觀之美,如指諸掌;而又語重韻險,亡有一字近浮靡而涉缪異,則知足下于《雅》《頌》為深。
劉賓客有言:“人之神妙,其在于詩。
”以明詩之難能于文筆百倍矣。
今足下以文示人為略,以詩曉人為精。
吾徒将不足遊其藩,況敢與奧阼也。
歎感,歎感。
不宣。
绛頓首。
(謝绛,富陽人。
聖俞妻兄。
師魯,尹洙字。
子聰名無考。
幾道,名複。
《歐陽修外集》十四有《送楊子聰戶曹序》。
) 《歐陽修全集》二十六有希深墓志,謂希深時移書丞相,言歲兇,嵩山宮宜罷勿治。
歐《外集》一《嵩山十二首·三醉石》題下雲:三醉石,在八仙壇上,南臨巨崖,峰岫迤逦,蒼煙白雲,郁郁在下。
物外之适,相與酣酌,坐石欹醉,似非人間。
因索筆,目聖俞書三《醉》字于石上。
而三人者,又各題其姓名而刻之。
葉夢得《避暑錄話》:公為西京留守推官時,嘗與尹師魯諸人遊嵩山,見藓書成文,有若“神清之洞”四字者,他人莫見。
《韻語陽秋》十二:(歐)《贈石唐山人詩》乃雲:“我昔曾為洛陽客,偶向岩前坐盤石。
四字丹書萬仞崖,‘神清之洞’鎖樓台。
雲深路絕無人到,鸾鶴今應待我來。
”石唐山人(許昌齡)詩乃公(歐)臨終寄許之作也。
聖俞又有《永叔内翰見索謝公遊嵩書,感歎希深、師魯、子聰、幾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