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

關燈
拜南郊頌》:“遼河巨浸。

    ” 镕銀 蘇轼《中秋月詩第二首》:“镕銀百頃湖。

    ” 雙圓 唐無名氏《月照寒泉賦》:“輪照底而雙圓。

    ” 鲛人 見一卷《鲛人潛織》詩。

     合浦 見二卷《月銜樓間》詩。

     夜光 玓 并見一卷《清露點荷珠》詩。

     寶氣 見一卷《披沙揀金》詩。

     澄鮮 見二卷《空水共澄鮮》詩。

     神女 張衡《南都賦》:“遊女弄珠于漢臯之曲。

    ”李善注:“《韓詩外傳》曰:‘鄭交甫将南适楚,遵波漢臯台下,乃遇二女,佩兩珠,大如荊雞之卵。

    ’” 馮夷 謝惠連《雪賦》:“爾其流滴垂冰,緣溜承隅。

    粲兮若馮夷,剖蚌列明珠。

    ”李善注:“《抱樸子·釋鬼》篇曰:‘馮夷,華陰人。

    以八月上庚日度河,溺死。

    天帝署為河伯。

    ’” 照乘 見四卷《清露點荷珠》詩。

     藏淵 見二卷《披沙揀金》詩。

     象罔 《莊子·外篇·天地》篇:“黃帝遊乎赤水之北,登乎昆侖之丘而南望,還歸,遺其玄珠。

    使知索之而不得,使離朱索之而不得,使吃诟索之而不得也。

    乃使象罔,象罔得之。

    黃帝曰:‘異哉!象罔乃可以得之乎?’”郭象注:“明得真者,非用心也,象罔然即真也。

    ” 明堂 按:《詠珠》詩多用“明堂”字,蓋據唐崔曙有《明堂火珠》詩。

    然火珠以銅鑄之,施于屋上,即今宮殿之金頂,非蚌珠也。

    此誤相沿已久,雖工拙不系于此,而源委亦不可不知者。

     江海出明珠 施鳳起 月魄澄江映,星精碧海躔。

    鲛宮珠耀彩,碕岸水浮天。

    澤訝藏時媚,波看折處圓。

    呈輝當此日,毓秀已多年。

    煜爚璇源啟,晶瑩火齊然。

    隻應珊并網,未許蟻頻穿。

    種似分玄圃,珍宜獻禦筵。

    知無魚目混,喜見夜光懸。

     五、六句天然湊合,遂為高唱;結能開合試事,亦不泛然。

     月魄 按:此用“明月珠”意,見一卷《錐處囊》詩。

     澄江 見四卷《太阿如秋水》詩。

     星精 王筠《苦暑》詩:“繁星聚若珠。

    ” 碧海 東方朔《十洲記》:“扶桑在東海之東岸。

    岸直,陸行登岸一萬裡,東複有碧海。

    海廣狹浩汗,與東海等;水既不鹹苦,正作碧色,甘香味美。

    ”王嘉《拾遺記》:“昆侖山者,西方曰‘須彌山’。

    對七星之下,出碧海之中。

    ” 鲛宮 見一卷《鲛人潛織》詩。

     碕岸 左思《吳都賦》:“其琛賂則琨瑤之阜,銅锴之垠。

    火齊之寶,駭雞之珍。

    赪丹明玑,金華銀樸。

    紫貝流黃,缥碧素玉。

    隐赈崴,雜插幽屏。

    精曜潛穎,硩陊山谷。

    碕岸為之不枯,林木為之潤黩。

    ”李善注:“許慎《淮南子注》曰:‘碕,長邊也。

    巨依切。

    ’” 藏時媚 朱子《雜感詩·第三首》:“珠藏澤自媚。

    ” 折處圓 《淮南子·地形訓》:“水圓折者有珠,方折者有玉。

    ”高誘注:“圓折者,陽也。

    珠,陰中之陽。

    方折者,陰也。

    玉,陽中之陰。

    皆此類也。

    ” 璇源 詳後《水懷珠而川媚》詩“璇源秘亦彰”句。

     火齊 見四卷《紅藥當階翻》詩“翻梢火齊如”句。

     珊并網 《世說新語·汰侈第三十》劉孝标注:“《南州異物志》曰:‘珊瑚生大秦國,有洲在漲海中,距其國七八百裡,名珊瑚樹洲。

    底有盤石,水深二十餘丈。

    珊瑚生于石上,初生白,軟弱似茵。

    國人乘大船載鐵網先沒在水下,一年便生網目中。

    其色尚黃,枝柯交錯,高三四尺,大者圍尺餘。

    三年色赤,便以鐵砂發其根,系鐵網于船,絞車舉網還,裁鑿恣意所作;若過時不鑿,便枯索蟲蠹。

    其大者輸之王府,細者賣之。

    ’” 蟻頻穿 見二卷《蟻穿九曲珠》詩。

     縣圃 《淮南子·地形訓》:“掘昆侖(虛)以下地,中有增城九重,其高萬一千裡百一十四步二尺六寸。

    上有木禾,其修五尋;珠樹、玉樹、璇樹、不死樹在其西。

    ”高誘注:“在木禾之西也。

    ” 禦筵 李商隐《野菊》詩:“不取霜栽近禦筵。

    ” 魚目 夜光 并見一卷《清露點荷珠》詩。

     秋水長天一色 喻宗澤 物色經秋爽,憑欄意渺然。

    空明都訝水,瑩淨總如天。

    四面波無際,中央路幾千。

    橫來惟白鳥,盡處隻蒼煙。

    碧想三山接,清涵一鏡圓。

    何由窮浩渺,且喜對澄鮮。

    絕島浮雲外,孤舟落照邊。

    伊人誰宛在?聖主正求賢。

     “空明”二句妙寫“一色”二字,結意亦脫落恒蹊。

     空明 見一卷《千潭一月印》詩“隻以空明悟”句。

     瑩淨 梁簡文帝《道澄法師書》:“戒珠瑩淨。

    ” 無際 木華《海賦》:“洪濤瀾汗,萬裡無際。

    ” 幾千 梁元帝《蕩婦秋思賦》:“登樓一望,惟見遠樹含煙。

    平原如此,不知道路幾千?” 三山 見四卷《海日照三神山》詩。

     一鏡 李濋《華月照方池賦》:“一鏡合而内外澄鮮。

    ” 浩渺 宋之問《江亭晚望》詩:“浩渺浸雲根。

    ” 澄鮮 見二卷《空水共澄鮮》詩。

     伊人 宛在 《詩·秦風·蒹葭》篇:“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從之,道阻且長。

    溯遊從之,宛在水中央。

    ”鄭玄箋:“宛,坐見貌。

    ” 白露為霜 韓式邵 上苑猶承露,平臯忽戒霜。

    迎宵方湛湛,拂曙乍茫茫。

    拟雪形差薄,如珠質漸剛。

    闆橋人有迹,沙岸月分光。

    秋老丹楓外,煙沉古渡旁。

    寒聲催雁去,勁氣厲鷹揚。

    溫肅權相濟,陰陽理互藏。

    德威符帝治,震疊被遐方。

     “拟雪”二句實做“為”字有力。

    結處關合時事,運意甚别妙。

    以“寒聲”句承上,以“勁氣”句暗作轉軸,脫卸無痕。

     上苑 見一卷《禁林聞曉莺》詩。

     承露 見二卷《清高金莖露》詩。

     平臯 司馬相如《哀二世賦》:“汩淢噏習以永逝兮,注平臯之廣衍。

    ” 闆橋 見前《白露為霜》詩。

     沙岸 謝靈運《初去郡》詩:“曠野沙岸淨,天高秋月明。

    ” 丹楓 謝靈運《晚出西射堂》詩:“曉霜楓葉丹。

    ”羅願《爾雅翼·釋木三》:“楓似白楊,甚高大,厚葉弱枝而善搖。

    葉圓而岐,霜後丹色可愛。

    ” 古渡 王維《歸嵩山作》:“荒城臨古渡。

    ” 催雁去 陶宗儀《說郛·五·詩紀曆樞》:“天霜樹葉落,而鴻雁南飛。

    ” 厲鷹揚 陶宗儀《說郛·五·春秋感精符》:“霜,殺伐之表。

    秋季霜始降,鷹隼擊,王者順天行誅,以成肅殺之威。

    ” 互藏 張子正《蒙·參兩》篇:“陰陽之精互藏其宅,則各得其所安。

    故日月之形,萬古不變。

    若陰陽之氣,則循環疊至,聚散相蕩,升降相求,缊相揉,蓋相兼相制,欲一之而不能。

    ” 震疊 《詩·周頌·時邁》篇:“薄言震之,莫不震疊。

    ”毛苌《傳》:“震動疊懼。

    ”鄭玄箋:“其兵征伐,甫動之以威,則莫不動懼而服者。

    言其威武,又見畏也。

    ” 水懷珠而川媚 馮文止 陸機《文賦》:“或苕發穎樹,離衆絕緻。

    形不可逐,響難為系。

    塊孤立而特峙,非常音之所緯。

    心牢落而無偶,意徘徊而不揥。

    石韫玉而山輝,水懷珠而川媚。

    彼榛楛之勿剪,亦蒙榮于集翠。

    綴《下裡》于《白雪》,吾亦濟夫所偉。

    ”李善注:“雖無嘉偶,因而留之。

    譬若水石之藏珠玉,山川為之輝媚也。

    ” 巨壑千尋澈,明玑百琲藏。

    一灣秋印月,幾點夜浮光。

    鲛室潛雖久,璇源秘亦彰。

    遙知珠徑寸,宛在水中央。

    寶氣深深映,波紋淼淼長。

    自然含秀潤,不待露精芒。

    影重淵下,輝生兩岸旁。

    片言标警策,可以譬文章。

     着意“懷”字、“媚”字,方不泛作“珠”詩。

    結亦能不失本旨。

     三、四句人以為佳,不知十一、十二句尤得神。

     巨壑 見一卷《日浴鹹池》詩。

     明玑 見前《江海出明珠》詩“碕岸水浮天”句。

     百琲 王嘉《拾遺記》:“爾非細骨輕軀,那得百琲真珠。

    ”左思《吳都賦》:“珠琲闌幹。

    ”劉逵注:“琲,貫也。

    十貫為一琲。

    ” 鲛室 見一卷《披沙揀金》詩。

     璇源 顔延年《贈王太常》詩:“玉水記方流,璇源載圓折。

    蓄寶每希聲,雖秘猶彰徹。

    ” 珠徑寸 見四卷《清露點荷珠》詩。

     水中央 見前《秋水長天一色》詩。

     寶氣 見一卷《披沙揀金》詩。

     波紋 張正見《衰桃賦》:“苔畫波紋。

    ” 秀潤 薛逢《與崔秀才書》:“遠想淮山秀潤,水木幽奇。

    ” 精芒 見三卷《歐冶子鑄劍》詩。

     重淵 見二卷《魚登龍門》詩。

     兩岸 《淮南子·說山訓》:“淵生珠而岸不枯。

    ” 警策 《文賦》:“立片言而居要,乃一篇之警策。

    ” 水懷珠而川媚 蔺懷玑 玓圓珠映,淪漣曲渚長。

    澄波何處盡?至寶此中藏。

    微溜晴含态,奇珍夜吐芒。

    月開龍女鏡,水淨蜑人鄉。

    巨壑深難測,清晖久自彰。

    沉淵猶莫掩,入掌定生光。

    島嶼浮空闊,雲濤隔淼茫。

    江妃如愛惜,好取作明珰。

     “沉淵”二句絕佳。

    結語開合祈請,唐人舊法。

     玓 見二卷《清露點荷珠》詩。

     淪漣 《詩·魏風·伐檀》篇:“河水清且漣猗。

    ”又:“河水清且淪猗。

    ”毛苌《傳》:“風行水成文曰漣。

    ”陸德明《經典釋文》:“淪,音倫。

    韓《詩》:‘順流而風曰淪。

    淪,文貌。

    ’”孔穎達疏:“漣猗,淪猗,論水波之異。

    ”《易·乾坤鑿度·立坎離震兌四正》篇:“月者,阙水道。

    聖人究得源脈。

    浰涉淪漣,上下無息,在上曰漢,在下曰脈。

    ” 曲渚 劉孝綽《發建興渚示劉陸二黃門》詩:“洛橋分曲渚。

    ” 龍女鏡 謝宗可《水中月》詩:“鲛人泣罷珠猶濕,龍女妝成鏡未收。

    ” 蜑人鄉 範成大《桂海虞衡志·志蟲魚》:“珠出合浦海中,有珠池。

    蜑戶沒水采蚌取之。

    ” 巨壑 見一卷《日浴鹹池》詩。

     清晖 見一卷《山氣日夕佳》詩。

     沉淵 見一卷《披金揀沙》詩。

     入掌 見三卷《清露點荷珠》詩。

     島嶼 見四卷《鲛人潛織》詩。

     空闊 張九齡《自豫章南還江上作》:“轉逢空闊處。

    ” 雲濤 曹毗《觀濤賦》:“瞻滄津之騰起,觀雲濤之來征。

    ” 淼茫 郭璞《江賦》:“狀滔天以淼茫。

    ” 江妃 郭璞《江賦》:“江妃含而矊眇。

    ” 明珰 《漢樂府·豔歌》:“姮娥垂明珰。

    ” 水懷珠而川媚 路如逵 淼淼平川闊,遲遲媚态長。

    細看流水意,知有寶珠藏。

    秀色潛相映,微瀾靜不揚。

    一痕添月影,十裡借波光。

    遠景明丹嶼,餘輝徹碧塘。

    汀沙全帶潤,岸草亦含芳。

    有美難終秘,懷奇自必彰。

    璇源圓折處,至理試推詳。

     寫“媚”字極細潤。

    末四句認定題窾,自無從闌入膚詞。

     秀色 見二卷《雨後山光滿郭青》詩。

     微瀾 陸機《招隐詩·第一首》:“玉泉湧微瀾。

    ” 一痕 黃鑄《秋蕊香令》詞:“煙際一痕月淨。

    ” 十裡 沈括《夢溪筆談·異事》:“嘉祐中,揚州有一珠,甚大,天晦多見。

    初出于天長縣陂澤中,後轉入甓社湖,又後乃在新開湖中。

    予友人書齋在湖上,一夜忽見其珠甚近,初微開其房,光自吻中出,如橫一金線。

    俄傾,忽張殼,其大如半席;殼中白光如銀,珠大如拳,爛然不可正視,十餘裡間林木皆有光。

    ” 丹嶼 梁簡文帝《鴛鴦賦》:“夕歸丹嶼。

    ” 碧塘 皮日休《魯望以輪鈎相示緬懷高緻,因作詩第二首》:“一線飄然下碧塘。

    ” 有美 《易·文言傳》:“陰雖有美含之。

    ” 懷奇 韓愈《試大理評事王君墓志銘》:“懷奇負氣,不肯随人後。

    ” 璇源圓折 見前《水懷珠而川媚》詩“璇源秘亦章”句。

     明月照高樓 曹坦 漢無名氏《拟李陵錄别詩·第四首》:“明月照高樓,想見餘光輝。

    ”按:曹植《怨歌行》、宋南平王铄《拟孟冬寒氣至》詩、湯惠休《怨歌行》、謝燮《明月子》皆有“明月照高樓”句。

     皎皎涼宵月,清輝照绮樓。

    雕甍千尺峻,圓魄一輪秋。

    銀燭停蘭焰,珠簾上玉鈎。

    绛河如練挂,碧尾有波流。

    牛鬥窗前逼,關河望裡收。

    空明知地闊,孤迥訝身浮。

    出海光先得,銜山影尚留。

    泬廖天萬裡,仿佛廣寒遊。

     題中“高”字寫得出,“明”字、“照”字自寫得透。

    若竟寫“明月”,則“高樓”字必不得神。

     “銀燭”句用謝靈運《怨曉月賦》“滅華燭兮弄曉月”意;坊本改“停”字為“搖”字,失其旨矣。

     “出海”二句,從側面寫“高”字,用筆曲折,并“照”字亦推闡無餘。

     绮樓 韋應物《拟古詩·第四首》:“绮樓何氛氲。

    ” 雕甍 庾信《登州中新閣》詩:“雕甍鵬翅張。

    ” 圓魄 梁武帝《明月照高樓》詩:“圓魄當虛闼。

    ” 銀燭 《穆天子傳》曰:“天子之珤,玉果、璿珠、燭銀、黃金之膏。

    ”郭璞注:“銀有精光如燭。

    ”鮑照《芙蓉賦》:“輝蔥河之銀燭。

    ” 蘭焰 劉禹錫《浙西李大夫述夢》詩:“蘭焰凝芳澤。

    ”按:此用《楚詞》“蘭膏”之意。

     珠簾 詳後《風簾入雙燕》詩。

     玉鈎 《楚詞·招魂》:“砥室翠翹,挂曲瓊些。

    ”王逸注:“曲瓊,玉鈎也。

    ” 绛河 班固《漢武帝内傳》:“上元夫人遣一侍女答問雲:‘阿環再拜。

    ’上問起居,遠隔绛河,擾以官事,遂替顔色。

    近五千餘年。

    ”白居易《六帖·天河部》:“天河謂之天漢、銀漢、銀河、河漢、天津、绛河、明河。

    ” 碧尾 李商隐《令狐舍人說昨夜西掖玩月戲贈》詩:“清涼波沖碧。

    ” 牛鬥 孫逖《宿雲門寺閣》詩:“紗窗宿鬥牛。

    ” 身浮 齊己《登祝融峰》詩:“猿鳥共不到,我來身欲浮。

    ” 先得 見一卷《秋澄萬景清》詩。

     銜山 見二卷《月銜樓間峰》詩。

     泬廖 見一卷《秋澄萬景清》詩。

     廣寒 見前卷《月印萬川》詩“宛在清虛府”句。

     玉韫山含輝 何明禮 見二卷《被褐懷玉》詩。

     昆山鐘秀異,玄圃毓菁英。

    抱璞神還斂,含瑜氣自瑩。

    路回千嶂合,彩徹半岩明。

    訝是煙岚色,殊深琬琰情。

    澗阿懷大隐,草木媚餘清。

    至寶終難,奇珍豈漫呈?無瑕思砥砺,有美待裁成。

    聖世勞搜采,天球伫一鳴。

     “訝是”四句,寫“韫”字、“含輝”字俱好。

     昆山 玄圃 《書·允征》:“火炎昆岡,玉石俱焚。

    ”孔安國《傳》:“昆山出玉。

    ”《山海經·西山經》:“又西方三百二十裡,曰槐江之上。

    丘時之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泑水。

    其中多赢母,其上多青雄黃,多藏琅玕、黃金、玉,其陽多丹粟,其陰多采黃金銀。

    實惟帝之平圃。

    ”郭璞注:“即玄圃也。

    《穆天子傳》曰:‘乃為銘迹于玄圃之上。

    ’” 抱璞 蔡邕《釋誨》:“顔歜抱璞。

    ” 煙岚 賈島《登江亭晚望》詩:“煙岚沒遠村。

    ” 琬琰 《書·顧命》:“宏壁琬琰。

    ”《周禮·春官·典瑞》:“琬圭以治德,以結好;琰圭以易行,以除慝。

    ”鄭玄注,鄭司農雲:“琬圭無鋒芒,琰圭有鋒芒。

    ” 澗阿 《詩·衛風·考盤》篇:“考槃在澗。

    ”又:“考槃在阿。

    ” 大隐 王康琚《反招隐》詩:“小隐隐陵薮,大隐隐朝市。

    ” 草木 《淮南子·說山訓》:“故玉在山而草木潤。

    ”高誘注:“玉,陽中之陰也,故能潤澤草木。

    ” 餘清 謝靈運《遊南亭》詩:“密林含餘清。

    ” 無瑕 見一卷《追琢其章》詩。

     砥砺 《禮·儒行》:“近文章砥砺廉隅。

    ” 裁成 《易·象傳上》:“天地交泰,後以财成天地之道,輔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

    ”陸德明《經典釋文》:“财,音才。

    荀作裁。

    ” 天球 見二卷《泗濱浮磬》詩。

     玉韫山含輝 陳赓 何事嵚崎處,偏饒紫翠明。

    雲根凝石髓,地寶秘瓊英。

    到嶺天全别,披榛客欲驚。

    岚虛青霭合,日暖碧煙生。

    隐隐虹藏白,粼粼水映清。

    夜深光自照,秋老色同瑩。

    不負看山眼,難忘獻玉情。

    願因追琢力,聲價重宸京。

     “到嶺”四句,先寫“含輝”;“隐隐”四句,倒找出“韫玉”,因而以“不負”四句收到祈請。

    取徑頗别,布置極得勢。

     嵚崎 王延壽《王孫賦》:“處嶄岩之嵚崎。

    ” 紫翠 杜牧《早春下寓直蕭九舍人亦直内署,因寄書懷四韻》詩:“千峰橫紫翠。

    ” 雲根 見一卷《巨靈擘太華》詩。

     石髓 《晉書·嵇康傳》:“康遇王烈,共入山。

    烈嘗得石髓如饴,即自服半,餘半與康,皆凝而為石。

    ” 地寶 見三卷《披沙揀金》詩。

     瓊英 《詩·齊風·著》篇:“尚之以瓊英乎而。

    ”毛苌《傳》:“瓊英,美石似玉者。

    ” 披榛 趙至《與稽茂齊書》:“披榛覓路。

    ” 岚虛 杜甫《大曆二年九月三十日》詩:“草敵虛岚翠。

    ” 日暖 王應麟《困學紀聞》:“司空表聖雲:戴容州謂詩家之景,如藍田日暖,良玉生煙,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

    李義山‘玉生煙’之句,蓋本于此。

    ” 虹 白 見一卷《追琢其章》詩。

     粼粼 《詩·唐風·揚之水》篇:“揚之水,白石粼粼。

    ”毛苌《傳》:“粼粼,清澈也。

    ” 水 清 李商隐《玉山》詩:“玉山高與阆風齊,玉水清流不貯泥。

    ” 夜 光 《史記·李斯列傳》:“則是夜光之璧,不飾朝廷。

    ”班固《西都賦》:“懸黎垂棘,夜光在焉。

    ”李善注:“許慎《淮南子注》曰:‘夜光之珠有似明月,故曰明月也。

    ’”高誘以“隋侯”為“明月”,許慎以“明月”為“夜光”;班固上雲“隋侯明月”,下雲“懸黎垂棘,夜光在焉”。

    然則班固以“夜光”非“隋珠明月”矣,以二者合為一寶。

    經典不載“夜光”本末,故說者參差矣。

    《西京賦》曰:“流懸黎之夜光。

    ”《吳都賦》曰:“隋侯于是,鄙其夜光。

    ”鄒陽雲:“夜光之璧。

    ”劉琨曰:“夜光之珠。

    ”《尹文子》曰:“田父得寶玉徑尺,置于庑下,其夜照明一室。

    ”然則“夜光”為通稱,不系之于珠與璧。

     看山眼 鄭谷《讀故許昌薛尚書詩集》詩:“屬思看山眼。

    ” 獻玉情 見一卷《追琢其章》詩。

     追琢 亦見一卷《追琢其章》詩。

     濃薰班馬香 張天植 杜牧《冬至日寄小侄阿宜詩》:“高摘屈宋豔,濃薰班馬香。

    ” 作史推班馬,缣缃闡秘文。

    豈惟詞爛熳,實覺氣氤氲。

    玉軸時微啟,金爐訝細焚。

    蘭台清飲露,蠶室暖留雲。

    試以心靈瀹,居然鼻觀聞。

    生花知夢筆,辟蠹勝芸。

    好取薔薇盥,休言艾葉薰。

    和香方縱好,猶未比奇芬。

     題殊難于取似。

    句句雙關,可雲細巧;結以蔚宗烘托“班馬”,尤警切。

     班馬 《晉書·徐廣傳》:“丘明既沒,班、馬疊興。

    ” 缣缃 駱賓王《上兖州刺史啟》:“頗遊簡素,少閱缣缃。

    ” 秘文 見二卷《雲卧八極》詩。

     玉軸 庾信《哀江南賦》:“乃使玉軸揚灰。

    ” 金爐 洪刍《香譜·香之事》:“魏武《上雜物疏》曰:禦物三十種,有純金香爐一枚。

    ” 蘭台 《後漢書·班固傳》:“召詣校書郎,除蘭台令史。

    ” 飲露 見一卷《菊殘猶有傲霜枝》詩。

     蠶室 《漢書·司馬遷傳》:“李陵既生降,其家聲,而仆又茸以蠶室。

    ”注:蘇林曰:“茸,次也。

    若人相俾次。

    ”師古曰:“此說非也。

    茸,音人勇反,推也。

    蠶室,乃(初)腐刑所居溫密之室也。

    謂推置蠶室之中也。

    ”《後漢書·光武帝紀》章懷太子注:“蠶室,宮刑獄名。

    有罪者畏風,須暖,作窖室,蓄火如蠶室,因以名焉。

    ” 留雲 《梁元帝·香爐銘》:“蘇合氤氲,非煙若雲。

    ” 心靈 魏伯陽《參同契·法象成功章第三十一》:“神明或告人兮,心靈本自悟。

    ”鐘嵘《詩品·上》:“凡斯種種,感蕩心靈,非陳詩何以展其義?非長歌何以聘其情?” 鼻觀 蘇轼《和黃魯直燒香詩·第一首》:“四句燒香偈子,随香遍滿東南。

    不是聞思所及,且令鼻觀先參。

    ”施宿注:“《楞嚴經》:‘孫陀羅難陀白佛言:世尊教我,(乃)拘羅,觀鼻端白。

    我初谛觀,經三七日,見鼻中氣,出入如煙,煙相漸消,鼻息成白。

    ’” 生花 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李太白少時夢所用之筆,頭上生花,後天才贍逸,名聞天下。

    ” 辟蠹 李石《續博物志》:“《倉颉解诘》雲:‘芸蒿似邪蒿,可食魚豢。

    ’《典略》雲:‘芸香辟紙魚蠹,故藏書台稱“芸台”。

    ’” 薔薇盥 孔傳《續六帖·露部》:“柳宗元得韓愈所寄詩,先以薔薇露灌手,然後發讀。

    ” 艾葉薰 龍衮《江南野錄》:“韓熙載性好谑浪,有投贽荒惡者,使妓炷艾薰之俟來,嗅曰:‘子之卷軸何多艾氣也。

    ’” 和香方 《宋書·範(晔)蔚宗列傳》:“撰《和香方》,其序之曰:‘麝本多忌,過分必害;沈實易和,盈觔無傷。

    零藿虛燥,詹唐黏濕。

    甘松、蘇合、安息、郁金捺多、和羅之屬,并被珍于外國,無取于中土。

    又棗膏昏鈍,甲煎淺俗,非唯無助于馨烈,乃當彌增于尤疾也。

    ’此序所言,悉以比類朝士。

    ‘麝本多忌’,比庾炳之;‘零藿虛燥’,比何尚之;‘詹唐黏濕’,比沈演之;‘棗膏昏鈍’,比羊玄保;‘甲煎淺俗’,比徐湛之;‘甘松、蘇合’,比慧琳道人;‘沈實易和’,以自比也。

    ” 奇芬 韓愈《醉贈張秘書》詩:“天葩吐奇芬。

    ” 阮葵生三首 秋澄萬景清 秋宵涵萬景,涼夜氣初澄。

    碧落三千界,丹霄十二層。

    聽來蓮漏永,望去桂輪升。

    皎潔連銀漢,清輝引玉繩。

    涼飔潛欲度,爽籁靜偏增。

    漸覺微雲淡,全無宿霭蒸。

    天光真似水,人意總如冰。

    點筆慚垂露,含毫賦未能。

     “萬景”如何鋪叙?不得不從空際落墨矣。

    妙于“碧落”二句取境開闊,包得“萬”字。

    “聽來”二句,切定題之出處,全篇俱納入月色中,方不浮泛。

    “漸覺”四句亦警動。

     碧落 見四卷《查客至鬥牛》詩。

     三千界 見一卷《千潭一月印》詩“大千昭法象”句。

     丹霄 湛方生《廬山神仙》詩:“飲露丹霄。

    ” 十二層 李商隐《九成宮》詩:“十二層城阆苑西。

    ”白居易《酬微之開拆新樓初畢,相報,末聯見戲之作》:“南臨瞻部三千界,東對蓬宮十二層。

    ” 蓮漏 見三卷《春日遲遲》詩“試驗蓮花漏”句。

     桂輪 見一卷《千潭一月印》詩“深深桂影圓”句。

     銀漢 鮑照《夜聽妓》詩:“銀漢傾露落。

    ” 玉繩 見二卷《海人獻冰蠶》詩。

     涼飔 潘嶽《懷縣》詩:“涼飔自遠集。

    ” 爽籁 殷仲文《南州桓公九井作》詩:“爽籁警幽律。

    ” 微雲 王士源《孟浩然集·序》:“閑遊秘省,秋月新霁,諸英華賦詩作會。

    浩然句曰:‘微雲淡河漢,疏雨滴梧桐。

    ’舉坐歎其清絕。

    ” 宿霭 韓愈、孟郊《秋雨聯句》詩:“安得發商飙,廓然吹宿霭。

    ”原注:“愈。

    ” 似水 白居易《酬集賢劉郎中對月見寄,兼懷元浙東》詩:“月在洛陽天,天高靜如水。

    ” 如冰 梁武帝《淨業賦》:“心清冷其若冰。

    ” 垂露 庾信《謝趙王示新詩啟》:“筆非秋而垂露。

    ” 含毫 束皙《玄居釋》:“含毫散藻,考撰同異。

    ”陸機《文賦》:“或含毫而邈然。

    ”李善注:“毫,謂筆毫也。

    ”王逸《楚詞注》曰:“銳毛,謂毫也。

    ” 瑾瑜匿瑕 瑾瑜方在握,珍襲并琅玕。

    未惜微瑕掩,須知太璞完。

    白虹光有耀,素質點應難。

    讵覺聲華減,何妨别白看。

    奇光猶皎皎,清韻自珊珊。

    鴻寶呈非偶,良工鑒自寬。

    錯攻知有待,珉賤豈同觀?房序騰輝處,璘斒列敦槃。

     三、四句賓主分明,五句至十句完題面。

    十一句至末另進一意,寓祈請。

    唐人舊法也。

     在握 見一卷《被褐懷玉》詩。

     珍襲 歐陽詢《藝文類聚·地部》:“阚子曰:宋之愚人得燕石于梧台之東,歸而藏之,以為寶。

    周客聞而觀焉。

    主人齋七日,端冕玄服以發寶,革匮十重,缇巾十襲。

    客見之,掩口而笑曰:‘此燕石也,其與瓦甓不殊。

    ’” 微瑕 梁昭明太子《陶靖節集·序》:“白璧微瑕,惟在閑情一賦。

    ”《禮·聘義》:“瑕不掩瑜,瑜不掩瑕。

    ” 太璞 《戰國策·齊策》:“夫玉生于山,制則破焉,非弗寶貴矣。

    然太璞不完。

    ” 白虹 見一卷《追琢其章》詩。

     光有耀 見二卷《鑿壁偷光》詩。

     素質 孫綽《賀司空循像贊》:“素質玉潔。

    ” 點應難 見二卷《瑾瑜匿瑕》詩。

     聲華 任舫《宣德太後再敦勸梁王令》:“客遊梁朝,則聲華籍甚。

    ” 别白 王融《永明九年策秀才問·第一首》:“其骊翰改色,寅醜殊建,别白書之。

    ” 奇光 陶潛《讀山海經詩·第四首》:“白玉凝素液,瑾瑜發奇光。

    ” 清韻 錢起《片玉》篇:“獨使虹光天子識,不将清韻世人知。

    ” 珊珊 杜甫《鄭驸馬宅宴洞中》詩:“時聞雜佩聲珊珊。

    ”黃公紹《古今韻會舉要·平聲上》:“珊珊,佩聲。

    ” 鴻寶 權德輿《王公神道碑》:“常與故太師顔魯公及柳郎中芳、陸員外據、殷永甯寅為莫逆之交。

    陸嘗言:‘王之莊、柳之辯、殷之介,皆希代鴻寶。

    ’”按:“鴻寶秘書”本漢淮南王事,然乃書名所言皆黃白之術,故置彼引此。

     良工 《晏子春秋·雜上》:“和氏之璧,井裡之困也。

    良工修之則為存國之寶。

    ” 錯攻 見二卷《泗濱浮磬》詩。

     珉賤 《禮·聘義》:“子貢問于孔子曰:‘敢問君子,貴玉而賤珉者,何也?為玉之寡而珉之多與?’”鄭玄注:“珉石似玉,或作玟也。

    ” 房序 《書·顧命》:“赤刀、大訓、弘璧、琬琰,在西序。

    大玉、夷玉、天球、河圖,在東序。

    允(胤)之舞衣、大貝、鼖鼓,在西房。

    兌之戈、和之弓、垂之竹矢,在東房。

    ”按:此則玉在東西序,不在東西房;詩蓋互文言之,不以詞害意,可也。

     敦槃 《周禮·天官·玉府》:“若合諸侯,則共珠槃玉敦。

    ”鄭玄注:“敦,槃類,珠玉以為飾。

    古者以槃盛血,以敦盛食。

    合諸侯者必割牛耳,取其血歃之以盟。

    珠槃以盛牛耳,屍盟者執之。

    故《書》珠為夷。

    ”鄭司農雲:“夷槃,或為珠槃;玉敦,歃血玉器。

    ”陸德明《經典釋文》:“敦,音對。

    ” 風不鳴條 桓寬《鹽鐵論·水旱第三十六》:“古者,政有德,則陰陽調,星辰理,風雨時。

    故循行于内,聲聞于外;為善于下,福應于天。

    周公載紀而天下太平。

    國無天傷,歲無荒年。

    當此之時,雨不破塊,風不鳴條,旬而一雨,雨必以夜,無丘陵高下,皆熟。

    ” 骀蕩微和扇,祥風協巽爻。

    飄飄起末,寂寂過林梢。

    薄暖潛開甲,無聲暗拆苞。

    花搖鈴自響,竹亞玉停敲。

    春水吹還皺,平疇遠自交。

    那聞松谡谡,但有鳥咬咬。

    淑氣回三月,芳塵靜四郊。

    薰弦調萬類,清韻徹螭坳。

     以險韻寫難狀之景,揮灑自如,故為高手。

     骀蕩 謝朓《直中書省》詩:“春物方骀蕩。

    ”李善注:“莊子曰:‘惠施之林骀蕩,而不得逐物。

    ’不及司馬彪曰:‘骀蕩,猶弛散也。

    ’” 微和扇 見三卷《春服既成》詩。

     巽爻 《易·說卦傳》:“巽為風。

    ” 末 見二卷《風軟遊絲重》詩。

     林梢 王棨《涼風至賦》:“掠林梢而聲疾。

    ” 鈴自響 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天寶初,甯王日侍,好聲樂,風流蘊藉,諸王弗如也。

    至春時,于後園中紉紅絲為繩,密綴金鈴,系于花梢之上。

    毎有鳥鵲翔集,則令園吏掣鈴索以驚之,蓋惜花之故也。

    諸宮皆效之。

    ” 玉停敲 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岐王宮中于竹林内懸碎玉片子。

    每聞玉片子相觸之聲,既知有風,号為‘占風铎’。

    ” 吹還皺 馮延巳《谒金門》詩:“風乍起,吹皺一池春水。

    ” 遠自交 陶潛《葵卯歲始春懷古田舍詩·第二首》:“平疇交遠風。

    ” 谡谡 見一卷《松柏有心》詩。

     咬咬 《漢樂府·平調曲·長歌行》:“黃鳥飛相追,咬咬弄音聲。

    ” 淑氣 陸機《悲哉行》:“蕙草饒淑氣。

    ” 芳塵 謝靈運《石門新營所住四面高山回溪石濑修竹》詩,李善注:“庾闡《楊都賦》曰:‘結芳塵于绮疏。

    ’” 四郊 見一卷《折檻旌直臣》詩。

     薰弦 見一卷《西王母獻益地圖》詩。

     螭坳 見四卷《莺聲細雨中》詩。

     阮芝生三首 細葛含風軟 杜甫《端午日賜衣》詩:“細葛含風軟,香羅疊雪輕。

    ” 賜衣傳令節,細葛啟瓊函。

    羲禦方行比,薰風正自南。

    柔絲千縷薄,爽氣一身含。

    服美期無,芳敷憶始覃。

    乍披輕似葉,不畏暑如惔。

    著體何嫌膩?迎涼信亦堪。

    授時逢夏五,卻熱想秋三。

    欲獻宵衣頌,當叨聖澤涵。

     逐細刻畫,不見窄韻束縛之迹。

    “芳敷”句押韻甚工,對法亦活變。

     瓊函 陶弘景《許長史舊館壇碑》:“瓊函玉檢。

    ” 行比 《書·洪範》:“日月之行,則有冬有夏。

    ”孔穎達疏:“日月之行,四時皆有常法,變冬夏為南北之極,故舉以言之。

    張衡、蔡邕、王蕃等說‘渾天儀’者皆雲: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天體圓如彈丸,北高南下,北極出地上三十六度,南極入地下三十六度。

    北極去南極直徑一百二十二度弱,其依天體隆曲。

    南極去北極一百八十二度強,正當天之中央。

    南北二極中等之處謂之赤道,去南北極各九十一度。

    春分日行赤道,從此漸北。

    夏至赤道之北二十四度,去北極六十七度,去南極一百一十五度,日行黑道。

    從夏至日以後,日漸南。

    至秋分,還行赤道,與春分同。

    冬至行赤道之南二十四度,去南極六十七度,去北極一百一十五度,其日之行處謂之黃道。

    ” 自南 計敏夫《唐詩紀事》:“文宗夏日與諸學士聯句曰:‘人皆苦炎熱,我愛夏日長。

    ’公權續曰:‘薰風自南來,殿閣生微涼。

    ’五學士屬和,帝獨諷公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