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關燈
閣餞别序》:“逸興遄飛。

    ” 九九消寒圖 楊允孚《灤京雜詠詩·第六十九首》:“試數窗間九九圖,餘寒消盡暖回初。

    梅花點遍無餘白,看到今朝是杏株。

    ”自注:“冬至後,貼梅花一枝于窗間。

    佳人曉妝,日以胭脂圖一圈,八十一圈既足。

    變作杏花,即暖回矣。

    ”劉侗《帝京景物略·春場門》:“日冬至,畫素梅一枝,為瓣八十有一。

    日染一瓣,瓣盡而九九出,則春深矣,曰‘九九消寒圖’。

    ” 葭灰初動後,計日驗寒消。

    春信梅先得,新圖粉試調。

    蕊開争出五,萼破偶餘幺。

    九數呈椒壁,孤芳占绮寮。

    朝朝妝閣罷,點點薄脂描。

    不覺殘年度,俄看淑景饒。

    暗香融白雪,醉頰暈紅潮。

    杏苑傳生态,何須别染绡? 原評曰:起四句叙次清晰,五、六句表明花瓣有整有零,即為“九”字作襯。

    押韻亦險而穩。

     “九數”二句申足九九圖。

    以下細寫消寒。

    題無深意,如此淺淡還之,不失大雅。

    足矣。

     葭灰 見一卷《黃鐘宮為律》本詩。

     春信 鄭谷《梅》詩:“江國正寒春信穩,嶺頭枝上雪飄飄。

    ” 新圖 杜甫《韋諷錄事宅觀曹将軍畫馬歌》:“今之新圖有二馬。

    ” 粉試調 夏文彥《圖繪寶鑒》:“趙大亨乃二趙皂隸,每供其昆仲研朱調粉,遂以能畫。

    ” 出五 《宋書·符瑞志》:“草木花多五出,雪獨六出。

    ”楊炯《梅花落》:“窗外一株梅,寒花五出開。

    ”楊慎《升庵外集》:“冬至,陰極陽生。

    梅、桃、李、杏花,皆五出也。

    出,音綴。

    ”按:《宋書·符瑞志》二語,《埤雅》引為《韓詩外傳》,《學齋呫哔》引為《呂氏春秋》,今本并無。

     餘幺 方以智《通雅·疑始類》:“《說文》:‘幺,小也,象子初生之形。

    ’陸機《(文)賦》:‘弦幺徽急。

    ’注:‘小也。

    ’《爾雅》:‘幺,幼。

    ’注:‘豕後生者,俗呼幺豚。

    ’班彪論‘幺’即今所用‘麼麽’也;又有‘幺貝’,亦‘小貝’也。

    俗訛作‘麼’。

    丁度乃曰:‘麼,乃詞令名,有小麼令。

    ’‘幺’‘麼’不同。

    夫六麼,本于骰子之小點,豈有二字之理。

    《韻會小補》複收此說,而不正之。

    ” 九數 華光道人《畫梅譜》:“複以極數,故有九變。

    ” 椒壁 《三輔黃圖》:“未央宮溫室殿,武帝建,冬處之暖。

    ”《西京雜記》曰:“溫室以椒塗壁。

    ”梁元帝《縣名》詩:“椒壁雜風吹。

    ” 孤芳 釋德洪《華光仁老作墨梅》詩:“慚愧高人筆下春,解使孤芳長不老。

    ” 绮寮 左思《魏都賦》:“皦日籠光于绮寮。

    ”張衡《西京賦》:“交绮豁以疏寮。

    ”薛綜注:“疏,刻穿之也。

    ”李善注:“交結绮文,豁然穿以為寮也。

    ”《說文》曰:“绮,文缯也。

    ”《廣雅》曰:“豁,空也。

    ”然此刻镂為之。

    《蒼颉篇》曰:“寮,小窗也。

    ”《古詩》曰:“交窗結绮疏。

    ” 殘年 宋自遜《一室》詩:“殘年日易晚。

    ” 淑景 見一卷《迎歲早梅新》詩“銮坡淑景催”句。

     暗香 白雪 胡仔《苕溪漁隐叢話》:“古樂府《梅花落》蘇子卿雲:‘隻言花似雪,不悟有香來。

    ’王介甫《詠梅》雲:‘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

    ’韓子蒼《詠梅》雲:‘那知是花處,但覺暗香來。

    ’介甫、子蒼,雖襲子卿之詩意,然思益精而語益工也。

    ”按:此蘇子卿乃陳人,見郭茂倩《樂府詩集》。

    方虛谷疑非子卿作,蓋誤以為漢蘇武。

     醉頰 紅潮 惠洪《冷齋夜話》:“東坡在儋耳,又嘗醉插茉莉花,嚼槟榔。

    《戲書姜秀才幾上》雲:‘紫麝着人簪茉莉,紅潮登頰醉槟榔。

    ’” 杏苑 周利用《奉和九月九日登慈恩寺浮圖應制》詩:“杏苑被元功。

    ”按:“杏苑”即杏園。

    詳五卷《王道蕩蕩》詩“曲江連雁塔”句。

     傳生态 郭若虛《圖畫見聞志》:“徐崇嗣畫《沒骨圖》,以其無筆墨骨氣而名之,但取其濃麗生态以定品。

    ” 雨後山光滿郭青 張籍《寄和州劉使君》詩:“曉來江氣連城白,雨後山光滿郭青。

    ” 見說橫江好,城環萬笏形。

    每逢新雨過,鬥覺舊山青。

    秀色餐堪飽,懸流瀉未停。

    鮮明真照眼,渲染乍開屏。

    螺髻添膏沐,蛾眉鬥尹邢。

    波深涵倒影,樹碧隐重扃。

    出岫分雲縷,沖煙認鶴翎。

    試尋桃塢客,騁望水心亭。

     原評曰:一句原題,二句點“山”、點“郭”,三、四點完全題。

    妙于自在流出。

    五句正寫“山光”,六句掉轉“雨後”,七句寫“山光”,八句仍帶“雨後”。

    九句、十句寫“青”字,十分秀潤。

     “波深”“樹碧”,烘染“雨後”;“分雲縷”“認鶴翎”,烘染“山光”。

    結仍歸到本事,亦不苟。

     原評又曰:“出岫”二句,翻襯“青”字,從徐凝《瀑布》詩“今古長如白練飛,一條界破青山色”句脫胎。

     橫江 李白《橫江詩·第一首》:“人道橫江好。

    ”楊齊賢注:“孫桓督牛渚,作橫江橋。

    吳、晉間,嘗建橫江将軍,以督此渡。

    ”蕭士赟注:“《郡縣志》:橫江浦在和州,對江南之采石,往來濟渡處。

    ”《江南通志·山川》:“和州橫江,在州東南二十五裡。

    ” 萬笏形 華鑰《吳中勝記》:“天平如錦屏入座,其峰皆立。

    僧曰:‘此萬笏朝天也。

    ’” 鬥覺 韓愈《答張十一功曹》詩:“鬥覺霜毛一半加。

    ” 舊山 石延年《籌筆驿》詩:“愁外舊山青。

    ” 秀色 陸機《日出東南隅行》:“秀色若可餐。

    ”陸遊《山行》詩:“山光秀可餐。

    ” 懸流 郦道元《水經注·廬水》:“水導雙石之中,懸流飛瀑。

    ” 鮮明 班固《白虎通·德論》:“三月謂之姑洗何?姑者,故也。

    洗者,鮮也。

    言萬物皆去故就其新,莫不鮮明也。

    ”左思《招隐詩·第二首》:“峭蒨青蔥間。

    ”李善注:“峭蒨,鮮明貌。

    ” 照眼 梁武帝《子夜四時歌·春歌第一首》:“庭中花照眼。

    ” 渲染 郭熙《畫訣》:“淡墨重疊,旋旋而取之,謂之斡淡。

    以銳筆橫卧,惹惹而取之,謂之皴擦。

    以水墨再三而淋之,謂之渲。

    以水墨滾同而澤之,謂之刷。

    ”唐志契《論畫》:“古《畫譜》言用筆之法,未嘗不詳,乃畫家僅知皴、刷、點、拖四則而已。

    此外,如斡、如渲、如捽、如擢,其誰知之?蓋斡者,以淡墨重疊六七次,加而深厚者也。

    渲者,有意無意再用細筆細擦而淋漓,使人不知數十次點染者也。

    ” 開屏 韓熙載《溧水無相寺贈僧》詩:“山屏四面開。

    ” 螺髻 崔豹《古今注·魚蟲第五》:“童子結發,亦為螺髻。

    亦謂其形似螺殼。

    ”蘇轼《過廣愛寺見三學演師觀楊惠之塑寶山朱瑤畫文殊普賢詩·第二首》:“亂峰螺髻出。

    ” 膏沐 《詩·衛風·伯兮》篇:“豈無膏沐,誰适為容?”史浩《兩鈔摘腴》:“膏,所以膏面;沐,蓋沈也,米汁可以沐頭。

    ” 蛾眉 《詩·衛風·碩人》篇:“螓首蛾眉。

    ”葛洪《西京雜記》:“文君姣好,眉色如望遠山。

    ” 尹邢 褚少孫《補史記·外戚世家》:“尹夫人與邢夫人同時并幸,有诏,不得相見。

    尹夫人自請武帝,願望見邢夫人,帝許之。

    即令他夫人飾,從禦者數十人,為邢夫人來前。

    尹夫人前見之曰:‘此非邢夫人身也。

    ’帝曰:‘何以言之?’對曰:‘視其身貌形狀,不足以當人主矣。

    ’于是帝乃诏使邢夫人衣故衣獨身來前。

    尹夫人望見之曰:‘此真是也。

    ’于是乃低頭俯而泣,自痛其不如也。

    ”按:以尹、邢比山色,古無所見。

    惟漁洋山人《北征日記》曰:“望見鵲山,頃之,望見華不注山。

    二山空青缥缈,如尹、邢相照,濟水間之。

    故其行經鵲、華二山間,即自詩曰:‘是耶非耶看不定,尹、邢雙照蛾眉彎。

    ’”此句似用其語。

     倒影 晉廬山諸道人《遊石門詩序》:“流光回照,則衆山倒影。

    ” 重扃 漢武帝《落葉哀蟬曲》:“落葉依于重扃。

    ” 雲縷 《曲龍山仙詩·第二首》:“元鶴唳天雲一縷。

    ” 鶴翎 劉得仁《宿宣義池亭》詩:“菰蒲有鶴翎。

    ” 桃塢客 《一統志·江南和州》:“桃花塢,《輿地紀勝》:‘在含山縣西五裡,舊傳張籍讀書處。

    ’” 水心亭 本詩第二聯:“看花多上水心亭。

    ”《一統志·江南和州》:“水心亭,在州治三老堂前。

    ” 清濟貫濁河 按:唐李君房有《清濟貫濁河賦》。

     導沇方為濟,東行暫入河。

    獨憑清駛力,旁貫濁流過。

    伏見常難測,縱橫信足多。

    龍門輸勁疾,王屋想嵯峨。

    不遣泾侵渭,甯同江出沱。

    奔星看絕漢,潛織拟飛梭。

    經緯聊相間,朝宗遠自他。

    北條尊二渎,強弱竟如何? 前八句實寫濟貫河,後八句唱歎,以盡其意。

     原評曰:“不遣”句,清濁意醒;“甯同”句,反襯“貫”字,屬對亦活。

     又曰:意有主客,而理難褒貶。

    結最有含蓄。

     導沇 《書·禹貢》:“導沇水東流為濟,入于河,溢為荥。

    ”孔安國《傳》:“泉源為沇,流去為濟。

    在溫西北平地,濟水入河,并流十數裡,而南截河。

    又并流數裡,溢為荥澤,在敖倉東南。

    ”孔穎達疏:“濟水既入于河,與河相亂,而知截河過者,以河濁濟清,南出還清,故可知也。

    ” 清駛 韓愈《南溪始泛詩·第二首》:“南溪亦清駛。

    ” 濁流 郦道元《水經注·河水一》:“《物理論》曰:‘河色黃者,衆川之流蓋濁之也。

    百裡一小曲,千裡一曲一直矣。

    ’漢大司馬張仲議曰:‘河水濁,清澄一石水,六鬥泥;而民競引河溉田,令河不通利。

    至三月,桃花,水至則河決,以其噎不洩也。

    禁民勿複引河。

    ’”是黃河兼濁河之名矣。

     伏見 《新唐書·奸臣列傳》:“帝東封泰山,以敬宗領使。

    次濮陽,帝曰:‘《書》稱浮于濟、漯,今濟與漯斷不相屬,何故而然?’對曰:‘夏禹導沇水東流為濟,入于河。

    今自漯至溫而入河,水自此洑地,過河而南出為荥,又洑而至曹濮,散出于地,合而東。

    汶水自南入之,所謂泆為荥,東出于陶丘,北又東會于汶是也。

    古者五行皆有官,水官不失職,則能辨味與色;潛而出,合而更分,皆能識之。

    ’”董衝《唐書釋音》:“洑,房六切,洄流。

    ”按,《廣韻》:“洑,回流。

    ”《集韻》:“洑,伏流也。

    ”此應是“伏流”意,《釋音》誤。

     龍門 《書·禹貢》:“導河積石,至于龍門。

    ”郦道元《水經注·河水四》:“《穆天子傳》曰:‘孟門,即龍門之上口也。

    ’實謂黃河之巨阨,兼孟津之名矣。

    此石經始禹鑿,河中漱廣,夾岸崇深,傾崖返捍,巨石臨危,若墜複倚。

    其中水流交沖,素氣雲浮。

    往來遙觀者,常若霧露沾人,窺探悸魂。

    其水尚崩浪萬尋,懸流千丈,渾洪赑怒,鼓若山騰,浚波頹疊,迄于下口。

    方知慎于下龍門,流浮竹非驷馬之追也。

    ”《陝西通志·山川》:“韓城縣龍門山,在縣東北八十裡。

    ” 王屋 《淮南子·地形訓》:“濟出王屋。

    ”高誘注:“王屋山,在河東垣縣東北。

    ”《河南通志·山川》:“王屋山,在濟源縣西八十裡。

    ” 泾侵渭 《詩·邶風·谷風》篇:“泾以渭濁。

    ”毛苌《傳》:“泾渭相入,而清濁異。

    ” 江出沱 《書·禹貢》:“岷山導江,東别為沱。

    ” 奔星 《爾雅·釋天》:“奔星為彴約。

    ”郭璞注:“流星。

    ” 絕漢 《史記·天官書》:“後六星絕漢抵營室,曰閣道。

    ”司馬貞《索隐》:“絕,度也。

    ”張守節《正義》:“漢,天河也。

    直度曰絕。

    ” 潛織 見一卷《鲛人潛織》詩。

     經緯 《考工記》:“匠人營國,國中九經九緯,經塗九軌。

    ”賈公彥疏:“南北之道為經,東西之道為緯。

    ” 朝宗 《詩·小雅·沔水》篇:“沔彼流水,朝宗于海。

    ”鄭玄箋:“水流而入海,小就大也。

    喻諸侯朝天子亦猶是也。

    諸侯,春見天子曰朝,夏見曰宗。

    ” 遠自他 詳後《鑿壁偷光》詩。

     北條 《書·禹貢》,孔穎達疏:“從此導岍至敷淺源,舊說以為三條。

    《地理志》雲:‘《禹貢》:北條荊山,在馮翊懷德縣南;南條荊山,在南郡臨沮縣東北。

    ’是舊有三條之說也。

    故馬融、王肅,皆為三條:導岍北條,西傾中條,嶓冢南條。

    鄭玄以為四列:導岍為陰列,西傾為次陰列,嶓冢為次陽列,岷山為正陽列。

    鄭玄創為此說,孔亦當為三條也。

    ” 二渎 《爾雅·釋水》:“江、河、淮、濟為四渎。

    四渎者,發源注海者也。

    ”邢昺疏:“案《白虎通》雲:渎者何?謂濁。

    中國垢濁,發源東注海,其功著大,稱渎也。

    ”劉熙《釋名·釋水》:“渎,獨也。

    各獨出其所而入海也。

    ” 瑾瑜匿瑕 《左傳·宣公十五年》:“川澤納污,山薮藏疾,瑾瑜匿瑕,國君含垢。

    ”杜預注:“匿,亦藏也。

    雖美玉之質,亦或居藏瑕穢。

    ”又:“晉侯恥不救宋,故伯宗為說,小惡不損大德之喻。

    ” 明珠常有颣,美玉肯藏瑕。

    但識玙璠貴,何須指摘加。

    器元防玷缺,質本出泥沙。

    一眚甯為累,連城信匪奢。

    微雲同點綴,鼌采自光華。

    倘拟青蠅涴,徒令白璧嗟。

    理從含垢悟,情豈暗投差。

    聖代無遺寶,荊山未足誇。

     原評曰:“器元”二句,先為“瑕”字尋取出路。

    “一眚”二句,醒“匿”字意。

    “微雲”句,比喻典雅。

    “倘拟”二句,反逼警動。

    “理從”二句,收到正意。

     珠 颣 玉 瑕 《淮南子·說林訓》:“若珠之有颣,玉之有瑕,置之而全,去之而虧。

    ”劉勰《新論·妄瑕第二十六》:“荊岫之玉,必含纖瑕;骊龍之珠,亦有微颣。

    ” 玙璠 《左傳·定公五年》:“陽虎将以玙璠斂。

    ”杜預注:“玙璠,美玉,君所佩。

    ”按:玙璠,或作璠玙,傳寫異文。

    潘尼《贈陸機》詩,以“玙璠”葉“旃”字。

    王僧孺《從子永甯令诔》,以“璠玙”葉“書”字,古人亦因文互用,不能定也。

     指摘 何承天《重答顔永嘉書》:“夫良玉時玷,賤夫指其瑕。

    ”韓愈《陪杜侍禦遊湘西雨寺,獨宿有題一首因獻楊常侍》詩:“指摘困瑕玷。

    ” 玷缺 《新唐書·文藝傳》:“王翰如瓊杯玉斝,雖爛然可珍,而多玷缺。

    ” 泥沙 符載《說玉贈蕭易簡遊三峽》:“玉在寶族,拔乎其萃者也。

    當其沉耀隐璞,墜汩泥沙中,枯槁暗藹,光明不發,庸工睨之譬頑塊。

    ” 一眚 《左傳·僖公三十三年》:“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

    ”杜預注:“眚,過也。

    ”梁武帝《連珠·第二首》:“蓋聞一眚不足以掩德,五刑不可以妄加。

    是以徑寸之珠有時而颣,盈尺之寶不能無瑕。

    ” 連城 《史記·廉頗蔺相如列傳》:“趙惠文王時,得楚之和氏璧。

    秦昭王聞之,使人遺趙王書,願以十五城請易璧。

    ”魏文帝《與鐘繇謝玉玦書》:“不損連城之價。

    ” 微雲 見一卷《千潭一月印》詩“無雲微點綴”句。

     鼌采 《漢書·司馬相如傳》:“鼌采琬琰,和氏出焉。

    ”注,師古曰:“鼌,古朝字也。

    朝采者,美玉每旦有白虹之氣,光采上出,故名‘朝采’。

    猶言夜光之璧矣。

    ” 青蠅 白璧 傅鹹《青蠅賦》:“穢美玉之鮮潔。

    ”陳子昂《宴胡楚真禁所》詩:“青蠅一相點,白璧遂成冤。

    ”陸佃《埤雅·釋蟲》:“青蠅糞,尤能敗物,雖玉猶不免。

    所謂蠅糞點玉是也。

    ” 暗投 見一卷《錐處囊》詩。

     荊山 見一卷《追琢其章》詩。

     飲馬投錢 李昉《太平禦覽·地部二十七》:“《三輔決錄》曰:‘項仲山飲馬渭水,日與三錢以償之。

    ’” 飲馬臨清渭,囊錢每暗投。

    白波裁赴吻,赤仄已沉流。

    共仰通津汲,何嫌滿腹求。

    五铢拼浪擲,一勺肯忘酬。

    荇葉随輪漾,菱絲引貫收。

    貨應傷棄地,神豈計持籌。

    隻覺山川寶,難同雀鼠偷。

    獨嚴虛取戒,攬辔憶前修。

     原評曰:三、四句,流水對。

    “共仰”一聯宕開,“五铢”一聯拍合;似此展拓布置,自不局促。

    “荇葉”二句,細意雕镂。

     “貨應”四句,亦上開下合,一氣相生。

    此詩純以議論氣機驅駕,絕勝瑣屑刻畫之筆。

     清渭 潘嶽《西征賦》:“北有清渭濁泾。

    ” 囊錢 《後漢書·趙壹傳》:“文籍雖滿腹,不如一囊錢。

    ” 赴吻 蘇轼《韓幹馬十四匹》詩:“後有八匹飲且行,微流赴吻若有聲。

    ” 赤仄 《漢書·食貨志》:“郡國鑄錢,民多奸,鑄錢多輕,而公卿請令京師鑄官赤仄。

    ”注,應劭曰:“所謂子绀錢也。

    ”如淳曰:“以赤銅為其郭也。

    今錢郭見有赤者,不知作法雲何也。

    ” 通津 王凝之《蘭亭集詩·第二首》:“逍遙映通津。

    ” 滿腹 《莊子·内篇·逍遙遊》:“鼹鼠飲河,不過滿腹。

    ” 五铢 《史記·平準書》:“有司言三铢錢輕,易奸作,乃更請諸郡國鑄五铢錢,周郭其下,令不可磨取镕焉。

    ” 荇葉 杜佑《通典·食貨九》:“(前)廢帝景和二年,鑄二铢錢,文曰‘景和’,形式轉細。

    官錢每出,人間即模效之,而大小、厚薄皆不及也。

    無輪郭,不磨剪鑿者,謂之‘萊子’;尤薄輕者,謂之‘荇葉’。

    市井通用之。

    ” 菱絲 李賀《釣魚》詩:“菱絲引獨繭。

    ” 棄地 《禮·禮運》:“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鄭玄注:“貨,謂财貨也。

    既天下共之,不獨藏府庫。

    但若人不收錄,棄擲山林,則物壞,世窮無所資用。

    故各收寶而藏之,是惡棄地耳,非是藏之為己,有乏者便與也。

    ” 持籌 枚乘《七發》:“使之論天下之精微,理萬物之是非,孔老覽觀,孟子持籌而算之,萬不失一。

    ”《晉書·王戎傳》:“性好興利,廣收八方,田園水碓,周遍天下。

    積實聚财,不知紀極。

    每自執牙籌,晝夜算計,恒若不足。

    ” 雀鼠偷 見前《群鳥養羞》詩。

     虛取 《禮·月令》鄭玄注:“牲以供祠神靈,為民求福。

    明使民艾刍,是不虛取也。

    ” 攬辔 《史記·袁盎晁錯列傳》:“上欲西馳下峻阪,袁盎騎并車擥辔。

    ”《後漢書·範滂傳》:“登車攬辔,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

    ”按:“擥”即“攬”字,《史記索隐·述贊》正作“攬”。

     前修 《楚詞·離騷經》:“蹇吾法夫前修兮,非世俗之所服。

    ”王逸注:“言我忠信蹇蹇者,乃上法前世遠賢。

    ” 醴泉無源 段成式《酉陽雜俎·貶誤》:“予太和初,從事浙西贊皇公幕中,嘗因與曲宴,中夜公語及國朝詞人優劣雲:‘世人言靈芝無根,醴泉無源,張曲江著詞也。

    蓋取虞翻《與弟求婚書》,徒以芝草為靈芝耳。

    ’予後偶得《虞翻集》,果如公言。

    開成初,予職在集賢,頗獲所未見書。

    始覽王充《論衡》,自雲:‘充細族孤門。

    ’或啁之,答曰:‘鳥無世鳳凰,獸無種麒麟,人無祖聖賢。

    必當因祖有以效賢号,則甘泉有故源,而嘉禾有舊根。

    ’” 水脈常分派,川途必溯源。

    獨傳泉出醴,正似草無根。

    滋液甘霖足,霑濡膏露繁。

    隻供修绠汲,莫測濫觞存。

    天酒誰傾釀?雲漿自滿樽。

    隐随和氣溢,高謝衆流渾。

    作井甯當竭,先河勿概論。

    近看靈沼湧,不假導昆侖。

     原評曰:首句襯起,二句趺“源”字。

    三、四句棹合,一氣流轉,機調輕圓;尤妙于拆點“無源”二字,俱不從正面呆疏。

    五、六句為“醴泉”設喻,七、八句醒“無源”意。

     “天酒”四句,唱歎以盡其意。

    “作井”句從“醴”字點染,“先河”句又從“源”字烘托;二句一順下,一反剔,對法靈警。

    結亦緊切不懈。

     水脈 劉孝綽《釣竿》篇:“斂桡随水脈。

    ”劉敬叔《異苑》:“吳孫權赤烏八年,遣校尉陳勳漕句容,中道鑿破窯,掘得一黑物,無有首尾,形如數百斛船,長十丈,蠢蠢而動。

    有頃,悉融液成汁,時人莫能識得此。

    之後,遂獲泉源,或謂是水脈。

    每至大旱,餘渎皆竭,惟此巨流焉。

    ” 川途 虞世南《奉和幸江都應诏》詩:“鳳吹溢川途。

    ” 滋液 王褒《四子講德論》:“甘露滋液。

    ” 甘霖 《爾雅·釋天》:“甘雨時降,萬物以嘉,謂之醴泉。

    ”郭璞注:“所以出醴泉。

    ” 霑濡 司馬相如《難蜀父老》:“群生霑濡,洋溢乎方外。

    ” 膏露 《禮·禮運》:“故天降膏露,地出醴泉。

    ”鄭玄注:“膏,猶甘也。

    ”左思《魏都賦》:“甘露如醴。

    ” 修绠 耿《甘泉詩》:“修绠懸冰甃。

    ” 濫觞 《家語·三恕篇》:“夫江,始出于岷山,其源可以濫觞。

    ”王肅注:“觞,可以盛酒。

    言其微。

    ”丘光庭《兼明書》:“《江賦》雲:‘初發源乎濫觞。

    ’周翰曰:‘濫,謂泛濫水流貌。

    觞,酒杯也。

    謂江之發源流如一杯也。

    ’明曰:‘周翰以觞為酒杯則是也,然以流水如一杯之多則非也。

    何者?且濫非水流之貌。

    濫者,泛也。

    言其水小,裁可浮泛酒杯耳。

    ’” 天酒 見前《清高金莖露》詩。

     傾釀 劉義慶《世說新語·賞譽第八》:“劉尹雲:‘見何次道飲酒,使人欲傾家釀。

    ’”陸遊《老學庵筆記》:“晉人所謂‘見何次道,令人欲傾家釀’,猶雲:‘欲傾竭家資,以釀酒飲之也。

    ’故魯直雲:‘欲傾家以繼酌。

    ’韓文公借以作《簟》詩雲:‘有賣直欲傾家資。

    ’王平公《謝先大父贈簟》詩亦雲:‘傾家何計效韓公?’皆得晉人本意。

    至朱行中舍人有句雲:‘相逢盡欲傾家釀,久客誰能散橐金?’用‘家釀’對‘橐金’,非也。

    ” 雲漿 庾信《溫湯碑》:“其色變者,流為五雲之漿。

    ”郭憲《洞冥記》:“東方朔曰:‘臣有吉雲草十種,種于九景山東,二千歲一花。

    臣至東極,過吉雲之澤,多生此草。

    移于九景之山,全不如吉雲之地。

    ’帝曰:‘何謂吉雲?’朔曰:‘其國俗以雲氣占吉兇。

    若樂事,則滿室雲起,五色照人;着于草樹,皆成五色,露珠甚甘。

    ’” 和氣 《漢書·劉向傳》:“和氣緻祥。

    ” 高謝 《晉書·殷仲文傳》:“退不能辭粟首陽,拂衣高謝。

    ” 衆流 王粲《遊海賦》:“總衆流而臣下,為百谷之君王。

    ” 作井 《莊子·雜篇·山木》:“甘井先竭。

    ”按《逸周書·周祝解》:“甘泉必竭,直木必伐。

    ”《莊子》語蓋出此。

    《墨子》亦有此二語。

     先河 《禮·學記》:“三王之祭川也,皆先河而後海。

    或源也,或委也,此之謂務本。

    ”鄭玄注:“源泉所來也,委流所聚也。

    ”孔穎達疏:“河為海本,源為委本,皆曰川也,故總雲三王之祭川;源委,謂河海之外諸大川也。

    或解雲:‘源則河也,委則海也。

    ’”申明先河而後海,義亦通矣。

     昆侖 《史記·大宛列傳》:“太史公曰:《禹本紀》言河出昆侖,其高二千五百餘裡,日月所相避隐為光明也。

    其上有醴泉、瑤池。

    ” 海人獻冰蠶 王嘉《拾遺記》:“員峤山,一名環丘。

    上有冰蠶,長七寸,黑色,有角有鱗。

    以霜雪覆之,然後作繭。

    長一丈,其色五彩,織為文錦。

    入水不濡,以之投火,經宿不燎。

    唐堯之世,海人獻之,堯以為黼黻。

    ” 浣布曾然火,缫絲更取冰。

    傳來蠶種異,獻自海波澄。

    員峤經風引,扶桑見日升。

    雪霜資瑩潔,鱗角聳崚嶒。

    映箔聯珠鬥,移筐動玉繩。

    天孫機倦織,園客繭羞稱。

    絕域琛常貢,中朝服有恒。

    從教緻東赆,端合重西陵。

     原評曰:首聯陪起雅稱,次聯點足。

    三聯實寫“海人獻”字,先寫海道以展步,用“扶桑”字方不寬泛。

    四聯依本事鋪寫。

    五聯為“冰”字設色。

    六聯襯托,擡高身分。

    後二聯“絕域”句結住本題,對句推進一層,用中國之蠶壓倒,以見不貴異物,運意最高。

     浣布 《列子·湯問》篇:“火浣之布,浣之必投于火。

    布則火色,垢則布色;出火而振之,皓然疑乎雪。

    ” 海波澄 韓嬰《詩外傳》:“成王之時,越裳氏重九譯而至,獻白雉于周公:‘道路悠遠,山川幽深。

    恐使人之未達也,故重譯而來。

    ’周公曰:‘吾何以見賜也?’譯曰:‘吾受命國之黃發曰:久矣,天之不迅風疾雨也,海不波溢也,三年于茲矣。

    意者中國殆有聖人,盍往朝之。

    于是來也。

    ’” 風引 詳四卷《海日照三神山》詩。

     扶桑 《山海經·海外東經》:“湯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齒北。

    居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

    ” 珠鬥 王維《同崔員外秋宵寓直》詩:“月回藏珠鬥。

    ”趙殿成注:“謂鬥星相貫如珠。

    ” 玉繩 張衡《西京賦》:“上飛闼而仰眺,正睹瑤光與玉繩。

    ”李善注:“《春秋元命苞》曰:‘玉衡北,兩星為玉繩。

    ’” 天孫 見一卷《春蠶作繭》詩“會奪天孫錦”句。

     園客 見一卷《春蠶作繭》詩“如甕藉重緘”句。

     絕域 《漢書·武帝紀》:“其令州郡察吏民有茂材異等,可為将相及使絕域者。

    ”注,師古曰:“絕遠之國,謂聲教之外。

    ” 中朝 《漢書·劉輔傳注》:“孟康曰:‘中朝,内朝也。

    大司馬、左右前後将軍、侍中、常侍、散騎諸吏為中朝。

    丞相以下至六百石為外也。

    ’”王應麟《玉海·禮儀部·三禮義宗》曰:“周禮,天子諸侯皆有三朝:一曰外朝,二曰中朝,三曰内朝。

    其中朝之名,或内或外。

    若據外朝而言,謂之内朝。

    故鄭注‘文王世子諸侯,外朝一内朝二’是也。

    三朝之最外為外朝者,是決罪聽訟之朝也。

    中朝者,人君旦夕視政見卿大夫之朝也;所謂辨色而入者,在此朝也。

    内朝者,路寝也,人君視政退而居于此,待諸侯之複逆也。

    視卿大夫退,然後适燕寝;所謂大夫夙退,無使君勞,在此朝也。

    ” 服有恒 《禮·月令》:“仲秋之月,乃命司服,具饬衣裳,文繡有恒,制有小大,度有長短。

    衣服有量,必循其故,冠帶有常。

    ” 東赆 見一卷《西王母獻益地圖》詩。

     西陵 羅泌《路史·疏仡紀·黃帝紀上》:“命西陵氏勸蠶稼。

    月大火而浴種,夫人副祎而躬桑,乃獻蠶絲,遂稱織維之功。

    因之廣織,以給郊廟之服。

    ”羅蘋注:“《皇圖要覽》雲:‘伏羲化蠶,西陵氏始養蠶。

    ’故淮南王《蠶經》雲:‘西陵氏勸蠶稼。

    ’親蠶始此。

    ” 仁壽鏡 唐無名氏《仁壽鏡賦序》:“天寶初,有獻書阙下者,言巴蜀之間,有石鏡見于岩之半,‘仁壽’之字,昭然可觀。

    仆深奇之,因而為賦。

    ” 昔傳仁壽殿,鏡彩耀重檐。

    唐室呈金鑒,巴山貢寶奁。

    一輪窺月滿,萬象簇峰尖。

    玉壘驚飛鵲,花潭喜望蟾。

    桂崖穿石紐,映瀑晃晶簾。

    瑞牒真堪紀,奇文更應占。

    仁全山德靜,壽拟海籌添。

    聖代珠囊啟,甯同劍外瞻。

     仁壽鏡有二事。

    先用陸士衡所言仁壽殿鏡陪起,折入唐之仁壽鏡,眉目最清;又借張九齡千秋金鑒襯托“鏡”字,點明天寶初事,抉出君臣咨警能緻祥瑞之根,尤非泛設。

     原評曰:“一輪”二句是石鏡,“玉壘”二句點綴切蜀。

    以上皆摹寫形狀,以下乃疏解祥瑞之古、仁壽之義。

    結從高處壓落,尤如天外舉頭。

     仁壽殿 陸機《與弟雲書》:“仁壽殿前有大方銅鏡,高五尺餘,廣三尺二寸,立着庭中,向之便寫人形體了了,亦可怪也。

    ” 重檐 《禮·明堂位》:“複廟重檐。

    ”孔穎達疏:“複廟者,上下重屋也。

    重檐者,皇氏雲。

    鄭雲:‘重檐,重承壁材也。

    謂就外檐下壁,複安闆檐以辟風雨之灑壁,故雲重檐重承壁材。

    ’” 金鑒 張九齡《進千秋節金鏡錄表》:“伏見千秋節日,王公以下悉以金寶鏡進獻,誠貴尚之尤也。

    臣愚以謂,明鏡所以鑒形者也,有妍蚩則見之于外;往事所以鑒心者也,有善惡則省之于内。

    故黃帝鏡銘雲:‘以鏡自照見形容,以人自照見吉兇。

    ’又,古人雲:‘前事之不遠,後事之元龜。

    ’元龜亦猶鏡也。

    臣敢緣此義,謹于生辰節上事鑒十章,分為五卷,名曰《千秋金鏡錄》。

    ” 巴山 陳子昂《春晦餞陶七于江南,同用風字詩序》:“巴山望别。

    ” 貢 班固《東都賦·寶鼎》詩:“嶽修貢兮川效珍。

    ” 寶奁 李商隐《垂柳》詩:“寶奁抛擲久。

    ” 一輪 見一卷《日升月恒》詩。

     月滿 王嘉《拾遺記》“周靈王”條:“時異方貢玉人石鏡。

    此石色白如月,照面如雪,謂之月鏡。

    ” 萬象 溫庭筠《投翰林蕭舍人》詩:“萬象曉歸仁壽鏡。

    ” 峰尖 杜甫《魏将軍歌》:“華嶽峰尖見秋隼。

    ”又《送張二十參軍赴蜀州,因呈楊五侍禦》詩:“萬點蜀山尖。

    ” 玉壘 《漢書·地理志·蜀郡》:“綿虒玉壘山,湔水所出。

    ”《四川通志·山川》:“保縣玉壘山,在縣北,有石刻‘玉壘’二大字。

    ” 飛鵲 吳均《閨怨詩·第二首》:“願為飛鵲鏡。

    ”俞安期《唐類函·服飾部五》:“《神異經》曰:‘昔有夫婦将别,破鏡,人執半以為信。

    其妻忽與人通,鏡化鵲飛至夫前,其夫乃知之。

    後人因鑄鏡為鵲安背上也。

    ’”按:今本《神異經》無此文。

    俞氏原注《白帖》,今本《白帖》亦不載。

     花潭 任正一《遊浣花記》:“成都之俗,以遊樂相尚,而浣花為特甚。

    每歲孟夏十有九日,入梵安寺,羅拜冀國夫人祠下,退遊杜子美故宅,遂泛舟浣花溪之百花潭,因以名其遊與其日。

    曰:‘此冀國故事也。

    ’冀國姓任,本漢上小家女,奉釋氏教甚謹。

    有僧過其家,瘡疥滿體,衣服垢敝,見者心惡,獨女敬事之。

    一日,僧持衣從以求浣,女欣然濯之。

    溪邊每一漂衣,蓮花辄應手而出。

    裡人驚異,求僧已不知其所在,因識其處為百花潭。

    時餘猶為疑其說之不然者。

    杜子美詩曰‘百花潭北莊’,又曰‘百花潭水即滄浪’,其來久矣,非由冀國而得名也。

    ”《四川通志·山川》:“華陽縣浣花溪,在縣南五裡。

    《方輿勝覽》一名百花潭。

    ” 望蟾 郭憲《洞冥記》:“望蟾閣十二丈,上有金鏡,廣四尺。

    元封中,有袛國獻此鏡,照見魑魅,不獲隐形。

    ” 石紐 《蜀志·秦宓傳》:“禹生石紐,今之汶山郡是也。

    ”按:此因石紐在蜀,借用為鏡紐意。

     晶簾 宋之問《明河》篇:“水晶簾外轉逶迤。

    ” 瑞牒 班固《典引》:“若乃嘉谷靈草,奇獸神禽,應圖合牒,窮祥極瑞者,朝夕牱牧,日月邦畿。

    ”梁簡文帝《菩提樹頌》:“現彼法身,圖茲瑞牒。

    ” 海籌添 蘇轼《志林》:“嘗有三老人相遇,或問之年。

    一人曰:‘吾年不可記,但憶少年時,與盤古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