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中
關燈
小
中
大
所有白文亦全用骈句)《琵琶》、《拜月》,古今鹹推聖手也。
則誠以本色長,而未嘗不工藻飾(記中《賞荷》、《賞秋》,亦多绮語,不尚白描,惟末後八折,為朱教谕所補,詞不稱矣)。
君美以質樸著譽,而間亦傷于庸俗(君美此記為後人羼雜,殊失舊觀。
《拜月》一折,亦全襲漢卿原文,故魏良輔不為點闆)。
是以學則誠易失之腐,學君美易失之粗。
壽陵學步,騰笑萬夫。
而獻王《荊钗》,且直摩則誠之壘,出詞鄙俗,亦十倍于永嘉。
繼之者涅川《雙珠》,弇州《鳴鳳》,叔回《八義》,道行《青衫》,(均見《六十種曲》)膚淺庸劣,皆學則誠之失也。
《幽閨》嗣法,作家不多。
槎仙《蕉帕》,夷玉《紅梅》,俊詞翩翩,雅負出藍之譽矣。
吳江諸傳,獨知守法(沈璟字甯庵,吳江人,作曲十七種,僅存《義俠》一種),《紅蕖》一記,足繼高、施。
其餘諸作,頗傷拙直,雖持法至嚴,而措詞殊凡下。
臨川天才,不甘羁靮,異葩耀采,争巧天孫。
而诘屈聱牙,歌者咋舌(湯顯祖字義仍,臨川人,作曲五種)。
吳江嘗雲:“甯協律而詞不工,讀之不成句,讴之始協,是為中之之巧。
”曾為臨川改易《還魂》字句,托呂玉繩以緻臨川。
臨川不怿,複書玉繩曰:“彼烏知曲意哉?餘意所至,不妨拗折天下人嗓子。
”世所謂臨川近狂,吳江近狷,自是定論。
惟甯庵定法,可以力學求之,若士修詞,不可勉強,企及大匠能與人規矩,不能使人巧,此之謂也。
于是為兩家之調人者,如吳石渠之《粲花五種》(吳炳字石渠,宜興人,作曲五種,已見前目),孟稱舜之《嬌紅》、《節義》(孟字子若,會稽人,有《嬌紅記》、《桃花人面》劇),此以臨川之筆,協吳江之律也。
自詞隐作譜,海内承風,衣缽相傳,不失矩度者,如呂勤之《煙鬟閣》十種(呂天成字勤之,會稽人,自号郁藍生。
著有《神女》、《金合》、《戒珠》、《神鏡》、《三星》、《雙栖》、《雙閣》、《四相》、《四元》、《二淫》、《神劍》,十一種,皆不傳),蔔大荒之《乞麾》、《冬青》(蔔世臣,字大荒,秀水人),王伯良之《男後》、《題紅》(王骥德字伯良,會稽人,有《曲律》四卷,及《男王後》劇,《題紅記》傳奇),範文若之《鴛鴦》、《花夢》(文若字香令,号荀鴨,自稱吳侬,松江人。
有《花筵賺》、《鴛鴦棒》、《倩畫姻》、《勘皮靴》、《夢花酣》、《花眉旦》、《雌雄旦》、《金明池》、《歡喜冤家》九種),皆承詞隐之法。
而大荒《冬青》,終帙不用上去疊字,勤之《神劍》、《二淫》等記,并轉折科介,亦效吳江,其境益苦矣,此又以甯庵之律,學若士之詞也。
他若馮猶龍之《雙雄》、《萬事》(猶龍字子猶,吳縣人。
嘗取舊曲删改,成《墨憨齋十四種》。
又作《雙雄記》、《萬事足》二種),史叔考之《夢磊》、《合紗》(叔考名槃,會稽人。
有《雙丸》、《雙梅》、《攣瓯》、《夢磊》、《合紗》等十種),徐複祚之《紅梨》、《宵光》(複祚字陽初,常熟人。
有《一文錢》、《紅梨記》、《宵光劍》、《梧桐雨》四種),沈孚中之《绾春》、《息宰》(沈嵊字孚中,錢塘人。
有《绾春園》、《息宰河》二種),協律修辭,并臻美善,而詞藻豔發,更推孚中,斯又非前人所及矣。
有明曲家,作者至多,而條别家數,實不出吳江、臨川、昆山三家。
惟昆山一席,不尚文字。
伯龍好遊,家居絕少,吳中絕技,僅在歌伶,斯由太倉傳宗(太倉魏良輔,曾訂《曲律》,歌者皆宗之,吳江徐大椿,為再傳弟子),故工藝獨冠一世。
中秋虎阜,鬥韻流芬(吳中歌者,每逢中秋,必至虎阜獻伎。
見張宗子《陶庵夢憶》,沈寵綏《度曲須知》),沿至清初,此風未泯,亦足見一時之好尚,不獨關于吳下掌故也。
今就流傳最著者,述之如下: 《琵琶》:中郎入贅牛府事,王鳳洲極力申辯,固屬無謂,惟所引《說郛》中唐人小說,最為可據。
謂牛相國僧孺之子繁,與同郡蔡生,邂逅文字交,尋同舉進士,才蔡生,欲以女弟适之,蔡已有妻趙矣,力辭不得。
後牛氏與趙處,能卑順自将,蔡仕至節度副使。
記中情節本此。
此書與《西廂》齊名,而世多好《西廂》者,凡詞章性質,多崇美而略善,孝弟之言,固不敵兒女喁喁之動人。
實甫詞藻,組織歐、柳,五光十色,炫人心目。
則誠出以拙樸,自不免相形見绌,獨明太祖比諸布帛菽粟,可雲巨眼。
蓋歡娛難好,愁苦易工之說,不可例諸傳奇,故《五倫》、《投筆》,人皆目為笨伯。
而紅雪樓節義事實,必藻飾後出之,洵得機宜矣。
《幽閨》:本關漢卿《拜月亭》而作。
記中《拜月》一折,全襲原文,故為全書最勝處,餘則頗多支離叢脞。
餘嘗謂《拜月》多僻調,令人無從訂闆。
魏良輔僅定《琵琶》闆式,不及《幽閨》,于是作譜者鹹宗《琵琶》,而《拜月》諸牌,如〔恤刑兒〕、〔醉娘兒〕、〔五樣錦〕等腔格闆式,各無一定矣。
又如《旅昏》、《請醫》諸出,科白鄙俚,聞之噴飯,而嗜痂者反以為美,于是劇場惡诨,日多一日,此嘉隆間梅禹金、梁少白輩作劇,所以用骈句入科白,亟革此陋習也。
明人盛稱《結盟》、《驿會》兩折,亦未見佳。
《結盟》折惟〔雁兒落〕一支差勝,顧亦襲元鄧玉賓小令。
《驿會》〔銷金帳〕六支,情文亦生動,顧湯若士《紫钗》中,《女俠輕财》折,即依據此曲,持較優劣,若判霄壤,不止出藍而已也。
《荊钗》:此記曲本不佳,惟以藩邸之尊,而能洞明音呂,故一時傳唱,遍于旗亭,實則明曲中,尚屬中下乘也。
梅溪受誣,與中郎同,而為梅溪辯白者,亦不乏人。
有謂梅溪為禦史,彈劾丞相史浩,史門客因作此記。
玉蓮乃梅溪女,孫汝權為梅溪同榜進士,史客故謬其說耳。
(見《瓯江逸志》)夫宋時安得有傳奇?此言殊不足信。
又有謂玉蓮實錢氏,本倡家女,初王與之狎,錢心已許嫁,後王狀元及第歸,不複顧錢,錢憤投江死。
(見《劇說》)又有謂孫汝權乃宋朝名進士,有文集行世,玉蓮則王十朋女也。
十朋劾史浩八罪,乃汝權嗾之,理宗雖不聽,而史氏子姓,怨兩人刺骨,遂作《荊钗記》,以玉蓮為十朋妻,而汝權有奪配之事,其實不根之論也。
(見《聽雨筆記》)又有謂錢玉蓮宋名伎,從孫汝權。
某寺殿成,梁上題信士孫汝權,同妻錢玉蓮,喜舍。
(見《南窗閑筆》)此亦以玉蓮為伎,而前則失愛投江,後則委身施布,蓋見緣傳奇附會之耳,亦無足辨。
明人以丹邱為柯敬仲,不知為甯獻王道号,一切風影之談,皆因是起也。
《赴試》、《閨念》、《憶母》諸折,全摹則誠舊套,而出詞平實,遠遜《琵琶》,不獨結構間多可議焉。
《香囊》:此記譜張九成、九思兄弟事。
九成兄弟,同榜進士,以母老,同請終養。
而九成對策時,适觸秦桧之忌,遂矯旨參嶽武穆軍,九思歸裡養親。
武穆轉戰勝利,論功升轉,九成授兵部侍郎。
又奉使往五國城省視二帝,十年不歸。
所謂香囊者,蓋九成母手制,臨行佩帶者也。
參贊嶽軍,遺失戰地,殘軍拾得,歸報故鄉,于是老母生妻,皆謂九成死矣。
又值遷都臨安,紛紛移徙,張氏姑婦,乃至散失,重曆十載,始得完聚。
此其大略也。
記中頗襲《琵琶》、《拜月》格調,如《辭昏》、《驿會》諸折,皆胎脫二書。
《藝苑卮言》雲:“《香囊》雅而不動人。
”餘謂此記詞藻,未見工麗,惟白文時有俪語,已開《浣紗》、《玉合》之先矣。
《金印》:此記蘇秦事,自十上不遇,至佩六國相印止,通本皆依據《戰國策》。
惟雲秦之兄素奸惡,屢讒秦于父母,此則由“嫂不為炊”一語而附會之也。
劇中文字古樸,确為明初人手筆。
複之字裡,竟無可考,亦一憾事。
又支時、機微、蘇模等韻,皆混合不分,是承東嘉之弊,明曲頗多,不能專責複之也。
《往魏》折〔武陵花〕二曲,為記中最勝處,《種玉》之《往邊》、《長生殿》之《聞鈴》,概從此出,以此相較,則大辂椎輪,氣韻較厚矣。
《浣紗》:此記吳越興廢事,以少伯、夷光為主人。
鸱夷一事,本屬傳疑,今書謂二人先訂婚約,後因國難,以聘妻為女戎,功成仍偕遁,殊覺可笑。
《靜志居詩話》雲:“伯龍雅擅詞曲,所撰《江東白苎》,妙絕時人。
時邑人魏良輔,能喉啭音聲,始改弋陽、海鹽為昆腔,伯龍填《浣紗記》付之。
王元美詩:‘吳阊白面冶遊兒,争唱梁郎雪豔詞’是也。
同時又有陸九疇、鄭思笠、包郎郎、戴梅川輩,更唱疊和,清詞豔曲,流播人間,今已百年。
傳奇家曲别本,弋
則誠以本色長,而未嘗不工藻飾(記中《賞荷》、《賞秋》,亦多绮語,不尚白描,惟末後八折,為朱教谕所補,詞不稱矣)。
君美以質樸著譽,而間亦傷于庸俗(君美此記為後人羼雜,殊失舊觀。
《拜月》一折,亦全襲漢卿原文,故魏良輔不為點闆)。
是以學則誠易失之腐,學君美易失之粗。
壽陵學步,騰笑萬夫。
而獻王《荊钗》,且直摩則誠之壘,出詞鄙俗,亦十倍于永嘉。
繼之者涅川《雙珠》,弇州《鳴鳳》,叔回《八義》,道行《青衫》,(均見《六十種曲》)膚淺庸劣,皆學則誠之失也。
《幽閨》嗣法,作家不多。
槎仙《蕉帕》,夷玉《紅梅》,俊詞翩翩,雅負出藍之譽矣。
吳江諸傳,獨知守法(沈璟字甯庵,吳江人,作曲十七種,僅存《義俠》一種),《紅蕖》一記,足繼高、施。
其餘諸作,頗傷拙直,雖持法至嚴,而措詞殊凡下。
臨川天才,不甘羁靮,異葩耀采,争巧天孫。
而诘屈聱牙,歌者咋舌(湯顯祖字義仍,臨川人,作曲五種)。
吳江嘗雲:“甯協律而詞不工,讀之不成句,讴之始協,是為中之之巧。
”曾為臨川改易《還魂》字句,托呂玉繩以緻臨川。
臨川不怿,複書玉繩曰:“彼烏知曲意哉?餘意所至,不妨拗折天下人嗓子。
”世所謂臨川近狂,吳江近狷,自是定論。
惟甯庵定法,可以力學求之,若士修詞,不可勉強,企及大匠能與人規矩,不能使人巧,此之謂也。
于是為兩家之調人者,如吳石渠之《粲花五種》(吳炳字石渠,宜興人,作曲五種,已見前目),孟稱舜之《嬌紅》、《節義》(孟字子若,會稽人,有《嬌紅記》、《桃花人面》劇),此以臨川之筆,協吳江之律也。
自詞隐作譜,海内承風,衣缽相傳,不失矩度者,如呂勤之《煙鬟閣》十種(呂天成字勤之,會稽人,自号郁藍生。
著有《神女》、《金合》、《戒珠》、《神鏡》、《三星》、《雙栖》、《雙閣》、《四相》、《四元》、《二淫》、《神劍》,十一種,皆不傳),蔔大荒之《乞麾》、《冬青》(蔔世臣,字大荒,秀水人),王伯良之《男後》、《題紅》(王骥德字伯良,會稽人,有《曲律》四卷,及《男王後》劇,《題紅記》傳奇),範文若之《鴛鴦》、《花夢》(文若字香令,号荀鴨,自稱吳侬,松江人。
有《花筵賺》、《鴛鴦棒》、《倩畫姻》、《勘皮靴》、《夢花酣》、《花眉旦》、《雌雄旦》、《金明池》、《歡喜冤家》九種),皆承詞隐之法。
而大荒《冬青》,終帙不用上去疊字,勤之《神劍》、《二淫》等記,并轉折科介,亦效吳江,其境益苦矣,此又以甯庵之律,學若士之詞也。
他若馮猶龍之《雙雄》、《萬事》(猶龍字子猶,吳縣人。
嘗取舊曲删改,成《墨憨齋十四種》。
又作《雙雄記》、《萬事足》二種),史叔考之《夢磊》、《合紗》(叔考名槃,會稽人。
有《雙丸》、《雙梅》、《攣瓯》、《夢磊》、《合紗》等十種),徐複祚之《紅梨》、《宵光》(複祚字陽初,常熟人。
有《一文錢》、《紅梨記》、《宵光劍》、《梧桐雨》四種),沈孚中之《绾春》、《息宰》(沈嵊字孚中,錢塘人。
有《绾春園》、《息宰河》二種),協律修辭,并臻美善,而詞藻豔發,更推孚中,斯又非前人所及矣。
有明曲家,作者至多,而條别家數,實不出吳江、臨川、昆山三家。
惟昆山一席,不尚文字。
伯龍好遊,家居絕少,吳中絕技,僅在歌伶,斯由太倉傳宗(太倉魏良輔,曾訂《曲律》,歌者皆宗之,吳江徐大椿,為再傳弟子),故工藝獨冠一世。
中秋虎阜,鬥韻流芬(吳中歌者,每逢中秋,必至虎阜獻伎。
見張宗子《陶庵夢憶》,沈寵綏《度曲須知》),沿至清初,此風未泯,亦足見一時之好尚,不獨關于吳下掌故也。
今就流傳最著者,述之如下: 《琵琶》:中郎入贅牛府事,王鳳洲極力申辯,固屬無謂,惟所引《說郛》中唐人小說,最為可據。
謂牛相國僧孺之子繁,與同郡蔡生,邂逅文字交,尋同舉進士,才蔡生,欲以女弟适之,蔡已有妻趙矣,力辭不得。
後牛氏與趙處,能卑順自将,蔡仕至節度副使。
記中情節本此。
此書與《西廂》齊名,而世多好《西廂》者,凡詞章性質,多崇美而略善,孝弟之言,固不敵兒女喁喁之動人。
實甫詞藻,組織歐、柳,五光十色,炫人心目。
則誠出以拙樸,自不免相形見绌,獨明太祖比諸布帛菽粟,可雲巨眼。
蓋歡娛難好,愁苦易工之說,不可例諸傳奇,故《五倫》、《投筆》,人皆目為笨伯。
而紅雪樓節義事實,必藻飾後出之,洵得機宜矣。
《幽閨》:本關漢卿《拜月亭》而作。
記中《拜月》一折,全襲原文,故為全書最勝處,餘則頗多支離叢脞。
餘嘗謂《拜月》多僻調,令人無從訂闆。
魏良輔僅定《琵琶》闆式,不及《幽閨》,于是作譜者鹹宗《琵琶》,而《拜月》諸牌,如〔恤刑兒〕、〔醉娘兒〕、〔五樣錦〕等腔格闆式,各無一定矣。
又如《旅昏》、《請醫》諸出,科白鄙俚,聞之噴飯,而嗜痂者反以為美,于是劇場惡诨,日多一日,此嘉隆間梅禹金、梁少白輩作劇,所以用骈句入科白,亟革此陋習也。
明人盛稱《結盟》、《驿會》兩折,亦未見佳。
《結盟》折惟〔雁兒落〕一支差勝,顧亦襲元鄧玉賓小令。
《驿會》〔銷金帳〕六支,情文亦生動,顧湯若士《紫钗》中,《女俠輕财》折,即依據此曲,持較優劣,若判霄壤,不止出藍而已也。
《荊钗》:此記曲本不佳,惟以藩邸之尊,而能洞明音呂,故一時傳唱,遍于旗亭,實則明曲中,尚屬中下乘也。
梅溪受誣,與中郎同,而為梅溪辯白者,亦不乏人。
有謂梅溪為禦史,彈劾丞相史浩,史門客因作此記。
玉蓮乃梅溪女,孫汝權為梅溪同榜進士,史客故謬其說耳。
(見《瓯江逸志》)夫宋時安得有傳奇?此言殊不足信。
又有謂玉蓮實錢氏,本倡家女,初王與之狎,錢心已許嫁,後王狀元及第歸,不複顧錢,錢憤投江死。
(見《劇說》)又有謂孫汝權乃宋朝名進士,有文集行世,玉蓮則王十朋女也。
十朋劾史浩八罪,乃汝權嗾之,理宗雖不聽,而史氏子姓,怨兩人刺骨,遂作《荊钗記》,以玉蓮為十朋妻,而汝權有奪配之事,其實不根之論也。
(見《聽雨筆記》)又有謂錢玉蓮宋名伎,從孫汝權。
某寺殿成,梁上題信士孫汝權,同妻錢玉蓮,喜舍。
(見《南窗閑筆》)此亦以玉蓮為伎,而前則失愛投江,後則委身施布,蓋見緣傳奇附會之耳,亦無足辨。
明人以丹邱為柯敬仲,不知為甯獻王道号,一切風影之談,皆因是起也。
《赴試》、《閨念》、《憶母》諸折,全摹則誠舊套,而出詞平實,遠遜《琵琶》,不獨結構間多可議焉。
《香囊》:此記譜張九成、九思兄弟事。
九成兄弟,同榜進士,以母老,同請終養。
而九成對策時,适觸秦桧之忌,遂矯旨參嶽武穆軍,九思歸裡養親。
武穆轉戰勝利,論功升轉,九成授兵部侍郎。
又奉使往五國城省視二帝,十年不歸。
所謂香囊者,蓋九成母手制,臨行佩帶者也。
參贊嶽軍,遺失戰地,殘軍拾得,歸報故鄉,于是老母生妻,皆謂九成死矣。
又值遷都臨安,紛紛移徙,張氏姑婦,乃至散失,重曆十載,始得完聚。
此其大略也。
記中頗襲《琵琶》、《拜月》格調,如《辭昏》、《驿會》諸折,皆胎脫二書。
《藝苑卮言》雲:“《香囊》雅而不動人。
”餘謂此記詞藻,未見工麗,惟白文時有俪語,已開《浣紗》、《玉合》之先矣。
《金印》:此記蘇秦事,自十上不遇,至佩六國相印止,通本皆依據《戰國策》。
惟雲秦之兄素奸惡,屢讒秦于父母,此則由“嫂不為炊”一語而附會之也。
劇中文字古樸,确為明初人手筆。
複之字裡,竟無可考,亦一憾事。
又支時、機微、蘇模等韻,皆混合不分,是承東嘉之弊,明曲頗多,不能專責複之也。
《往魏》折〔武陵花〕二曲,為記中最勝處,《種玉》之《往邊》、《長生殿》之《聞鈴》,概從此出,以此相較,則大辂椎輪,氣韻較厚矣。
《浣紗》:此記吳越興廢事,以少伯、夷光為主人。
鸱夷一事,本屬傳疑,今書謂二人先訂婚約,後因國難,以聘妻為女戎,功成仍偕遁,殊覺可笑。
《靜志居詩話》雲:“伯龍雅擅詞曲,所撰《江東白苎》,妙絕時人。
時邑人魏良輔,能喉啭音聲,始改弋陽、海鹽為昆腔,伯龍填《浣紗記》付之。
王元美詩:‘吳阊白面冶遊兒,争唱梁郎雪豔詞’是也。
同時又有陸九疇、鄭思笠、包郎郎、戴梅川輩,更唱疊和,清詞豔曲,流播人間,今已百年。
傳奇家曲别本,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