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間集評注卷八

關燈
孫光憲四十八首 菩薩蠻五首 月華如水籠香砌,金镮碎撼門初閉。

    寒影堕高檐,鈎垂一面簾。

    碧煙輕袅袅,紅顫燈花笑。

    即此是高唐,掩屏秋夢長。

     〔校〕“紅顫”句,王本“顫”字作“戰”。

     〔評〕“顫”“笑”字新。

    (《雨村詞話》) 其二 花冠頻鼓牆頭翼,東方澹白連窗色。

    門外早莺聲,背樓殘月明。

    薄寒籠醉态,依舊鉛華在。

    握手送人歸,半拖金縷衣。

     〔評〕情事曆曆如繪。

    (《栩莊漫記》) 其三 小庭花落無人掃,疏香滿地東風老。

    春晚信沉沉,天涯何處尋。

    曉堂屏六扇,眉共湘山遠。

    争奈别離心,近來尤不禁。

     其四 青岩碧洞經朝雨,隔花相喚南溪去。

    一隻木蘭船,波平遠浸天。

    扣舷驚翡翠,嫩玉擡香臂。

    紅日欲沉西,煙中遙解攜。

     〔校〕“岩(巖)”字毛本作“岩”。

     “船”字王本作“舡”。

     “舷”字王本作“舡”。

     “攜”字王本作“”。

     其五 木棉花映叢祠小,越禽聲裡春光曉。

    銅鼓與蠻歌,南人祈賽多。

    客帆風正急,茜袖偎樯立。

    極浦幾回頭,煙波無限愁。

     〔注〕《本草釋名》:孔雀一名越禽。

     《翻譯名義集》:劫貝即木棉也。

    狀如土葵。

    有殼,剖以出花,如柳絮,可紉為布。

     “茜”字一作“蒨”,音倩,草也。

    根可染绛。

    又绛色也。

     〔校〕“樯”字王本作“牆”。

     “偎”字王本作“隈”。

     〔評〕南國風光,躍然紙上。

    (《栩莊漫記》) 河渎神二首 汾水碧依依,黃雲落葉初飛。

    翠華一去不言歸,廟門空掩斜晖。

    四壁陰森排古畫,依舊瓊輪羽駕。

    小殿沉沉清夜,銀燈飄落香灺。

     〔注〕《上林賦》:建翠華之旗。

    注雲,天子之旗,以翠羽為飾也。

     〔校〕“翠華”句,王本“華”字作“蛾”。

    毛本作“娥”。

     〔評〕原題本旨,直書祠廟中事,自無借□空影習氣。

    (湯顯祖) “袅袅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

    ”起筆仿佛似之。

    (《白雨齋詞評》) 其二 江上草芊芊,春晚湘妃廟前。

    一方卵色楚南天,數行征雁聯翩。

    獨倚朱闌情不極,魂斷終朝相憶。

    兩槳不知消息,遠汀時起鸂鶒。

     〔注〕《詞品》:唐人詩有“薄日烘雲卵色天”之句。

    花間詞“一方卵色楚南天”後人多沿用。

    東坡詩“相逢卵色五湖天”或訛為“柳”,又疑為“卯”,并非。

     〔校〕“一方”句,“卵”字王本作“柳”。

    吳本于“卵”字下注雲“卵”作“夘”,“夘”,古“柳”字。

    作“泖”,泖,水名。

     虞美人二首 紅窗寂寂無人語,暗澹梨花雨。

    繡羅紋地粉新描,博山香炷旋抽條,暗魂銷。

    天涯一去無消息,終日長相憶。

    教人相憶幾時休,不堪枨觸别離愁,淚還流。

     〔校〕“暗魂銷”句,“暗”字毛本王本均作“睡”。

     “教人”句,“教”字毛本王本均作“交”。

     其二 好風微揭簾旌起,金翼鸾相倚。

    翠檐愁聽乳禽聲,此時春态暗關情,獨難平。

    畫堂流水空相翳,一穗香搖曳。

    教人無處寄相思,落花芳草過前期,沒人知。

     〔校〕“一穗”句。

    “搖”字吳本作“遙”。

     “教人”句,“教”字毛本王本均作“交”。

     〔評〕《益州方物圖贊》,“虞”作“娛”。

    集中諸調,都不及虞姬事,想以此故。

    (湯顯祖) 後庭花二首 景陽鐘動宮莺啭,露涼金殿。

    輕飙吹起瓊花綻,玉葉如剪。

    晚來高閣上,珠簾卷,見墜香千片。

    修蛾慢臉陪雕辇,後庭新宴。

     〔注〕《國策》:後庭數十,皆擇稚齒。

     《南史》:陳後主每引賓客對張貴妃等遊宴,使諸貴人及學士與狎客,共賦新詩相贈答。

    采其尤麗者為曲調。

    其曲有《玉樹後庭花》。

     〔校〕“輕飙”句,“綻”字茅本作“旋”。

     “輕飙”句,吳本小注雲一作“鮮飙”。

     其二 石城依舊空江國,故宮春色。

    七尺青絲芳草綠,絕世難得。

    玉英凋落盡,更何人識,野棠如織,隻是教人添怨憶,怅望無極。

     〔注〕《吳紀》:建安十七年,城石頭,省稱石城。

     《陳書》:陳後主妃張麗華,容色端麗。

    常靓妝臨軒,宮中遙望,飄若神仙。

    隋兵入京,後主與麗華俱入井。

    隋軍出之,斬于青溪。

     〔評〕起筆挺。

    觸景生情,有不期然而然者。

    “隻是教人”四字,真乃達得出。

    (《白雨齋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