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間集評注卷一
關燈
小
中
大
溫庭筠五十首
溫庭筠本名岐,一名庭雲,字飛卿。
太原人。
所著詞有《握蘭集》三卷、《金荃集》十卷。
〔注〕溫庭筠者,太原人。
本名岐,字飛卿。
大中初應進士,苦心硯席,尤長詩賦。
初至京師,人士翕然推重。
然士行塵雜,不修邊幅。
能逐弦吹之音,為側豔之詞。
公卿家無賴子弟裴諴令狐缟(《新唐書》作“滈”)之徒,相與蒱飲,酣醉終日,由是累年不第。
徐商鎮襄陽,往依之,署為巡官。
鹹通中失意歸江東,路由廣陵,心怨令狐绹在位時不為成名;既至,與新進少年狂遊狹邪,久不刺谒。
又乞索于揚子院,醉而犯夜,為虞候所擊,敗面折齒,方還揚州,訴之令狐绹。
捕虞候治之,極言庭筠狹邪醜迹,乃兩釋之。
自是污行聞于京師。
庭筠自至長安,緻書公卿雪冤。
屬徐商知政事,頗為言之。
無何,商罷相出鎮。
楊收怒之,貶為方城尉。
再遷隋縣尉,卒。
庭筠著述頗多,而詩賦韻格清拔,文士稱之。
(《舊唐書》本傳) 彥博裔孫廷筠,少敏悟。
工為辭章,與李商隐皆有名,号“溫李”。
然薄于行,無檢幅。
又多作側辭豔曲。
與貴胄裴諴令狐滈等蒲飲狎昵。
數舉進士,不中第。
思神速,多為人作文。
大中末試,有司廉視尤謹。
廷筠不樂,上書千餘言,然私占授者已八人。
執政鄙其為,授方山尉。
徐商鎮襄陽,署巡官。
不得志,去歸江東。
令狐绹方鎮淮南,廷筠怨居中時不為助力,過府不肯谒。
丐錢揚子院,夜醉,為邏卒擊折其齒。
訴于绹,绹為劾吏,吏具道其污行,绹兩置之。
事聞京師,廷筠遍見公卿,言為吏誣染。
俄而徐商執政,頗右之,欲白用。
會商罷,楊收疾之,遂廢卒。
本名岐,字飛卿。
(《新唐書·溫大雅傳》) (商隐)與太原溫庭筠、南郡段成式齊名,時号“三 十六”。
文思清麗,庭筠過之。
(《舊唐書·李商隐傳》) 庭筠才思豔麗,工于小賦。
每入試,押官韻作賦,凡八叉手而八韻成,時号“溫八叉”。
多為鄰鋪假手,日救數人。
而士行玷缺,缙紳薄之。
李義山謂曰:“近得一聯句,遠比召公,三十六年宰輔。
未得偶成。
”溫曰:“何不雲,近同郭令,二十四考中書。
”宣宗嘗賦詩,上句有“金步搖”,未能對,遣求進士對之。
庭筠乃以“玉條脫”續之,宣宗賞焉。
又藥名有“白頭翁”,溫以“蒼耳子”為對。
他皆類此。
(《全唐詩話》) 庭筠又每歲舉場,多為舉人假手。
沈詢侍郎知舉,别施鋪席授庭筠,不與諸公鄰比。
翌日,于簾前請庭筠曰:“向來策名,皆是文賦托于學士。
某今歲場中,并無假托,學士勉旃。
”因遣之,由是不得意也。
(《北夢瑣言》) 北山沈侍郎主文年,特召溫飛卿于簾前試之,為飛卿愛救人故也。
适屬翌日,飛卿不樂,其日晚,請開門先出,仍獻啟千餘字。
或曰:已潛救八人矣。
(《唐摭言》) 溫庭筠舊名岐,并州人。
宰相彥博之孫也。
少敏悟,天才雄贍,能走筆成萬言。
善鼓琴吹笛,雲:有弦即彈,有孔即吹,何必爨桐與柯亭也。
側詞豔曲與李商隐齊名,時号“溫李”。
才情豔麗,尤工律賦。
每試押官韻燭下,未嘗起草,但籠憑幾,每一韻一吟而已,場中曰“溫八吟”。
又謂八叉手成八韻,名“溫八叉”。
多為鄰鋪假手。
然薄行無檢幅,與貴胄裴諴令狐滈等飲博。
後嘗醉诟狹邪間,為邏卒折齒,訴不得理。
舉進士數上又不第。
出入令狐相國邸第中,待遇甚優。
時宣宗喜歌《菩薩蠻》,绹假其所撰進之,戒令勿洩,而遽言于人。
绹又嘗問玉條脫事,對以出《南華經》,且曰:“非僻書,相公燮理之暇,亦宜覽古。
”又有言曰:“中書堂内坐将軍。
”譏绹無學,由是漸疏之。
自傷雲:“因知此恨人多積,悔讀《南華》第二篇。
”徐商鎮襄陽,辟巡官。
不得志,遊江東。
大中末,山北沈侍郎主文,特召庭筠試于簾下,恐其潛救。
是日不樂,逼暮,請先出,仍獻啟千餘言。
詢之,已占授八人矣。
執政鄙其為,留長安中待除。
宣宗微行,遇于傳舍,庭筠不識,傲然诘之曰:“公非司馬、長史之流乎?”又曰:“得非文參、簿尉之類?”帝曰:“非也。
”後谪方城尉,中書舍人裴坦當制,忸怩含毫久之,詞曰:“孔門以德行為先,文章為末。
爾既早随計吏,宿負雄名,徒誇不羁之才,罕有适時之用。
放騷人于湘浦,移賈誼于長沙。
尚有前席之時,未爽抽毫之思。
”庭筠之官,文士詩人争賦詩祖餞,惟紀唐夫擅場,曰:“鳳凰诏下雖沾命,鹦鹉才高卻累身。
”唐夫舉進士,有才名。
庭筠仕終國子助教。
竟流落以死。
今有《漢南真稿》十卷,《握蘭集》三卷,《金荃集》十卷,《詩集》五卷,及《學海》三十卷,又《采茶錄》一卷,及著《乾子》一卷。
序雲:“不爵不觥,非非炙,能悅諸心,庶乎乾之義。
”并傳于世。
(《唐才子傳》) 開明(疑是“開成”誤)中,溫庭筠才名籍甚;然而罕拘細行,以文為貨,識者鄙之。
無何,執政間複有惡者,奏庭筠攪擾場屋,出為随州方城尉。
時中書舍人裴坦當制,忸怩含毫久之。
時有老吏在側,因訊之升黜。
對曰:“舍人當為責辭。
”……坦釋然,故有澤畔長沙之比。
庭筠之任,文士争為詞送,惟紀唐夫得其尤。
(《唐摭言》) 令狐绹曾以舊事訪于庭筠。
對曰:“事出《南華》,非僻書也。
或冀相公燮理之暇時宜覽古。
”绹益怒,奏庭筠有才無行。
卒不得第。
庭筠有詩曰:“因知此恨人多積,悔讀《南華》第二篇。
”(《唐詩紀事》) 溫庭筠有詞賦盛名,初從鄉裡舉,客遊江淮間。
揚子留後姚勖厚遺之。
庭筠少年,其所得錢帛,多為狎邪所費。
勖大怒,笞且逐之。
以故庭筠不中第。
其姊趙颛之妻也,每以庭筠下第,辄切齒于勖。
一日,廳有客,溫氏偶問誰氏,左右以勖對。
溫氏遂出廳事,執勖袖大哭。
勖殊驚異,且持袖堅固不可脫,不知所為。
移時,溫氏方曰:“吾弟年少,宴遊人之常情,奈何笞之?迄今遂無成名,安得不由汝緻之!”複大哭,久之,方得解脫。
勖歸憤訝,竟因以得疾而卒。
(《玉泉子》) 宣宗微行,遇溫庭筠于逆旅。
溫不識龍顔,傲然诘之曰:“公非長史、司馬之流?”帝曰:“非也。
”曰:“得非六參、簿尉之類?”曰:“非也。
”谪為方城尉。
(《北夢瑣言》) 庭筠理發,思來即罷栉綴文。
(《北夢瑣言》) 裴郎中諴,晉國公次子也。
足情調,善诙諧。
與舉子溫岐為友,好作歌曲。
訖今飲席,多是其詞焉……二人又為新添聲《楊柳枝》詞,飲筵競唱其詞而打令也。
(《雲溪友議》) 周德華嘗在符刍郎中席上唱《柳枝》,如劉禹錫之“春江一曲柳千條”,賀知章之“碧玉裁成一樹高”,楊巨源之“江邊楊柳鞠塵絲”,而不取溫庭筠裴諴,二人有愧色。
(《耆舊續聞》) 溫岐貌甚陋,号“溫鐘馗”,不稱才名。
最善鼓琴吹笛。
雲:有絲即彈,有孔即吹,不必柯亭爨桐也。
(《桐薪》) 杜悰自西川除淮海,庭筠詣韋曲杜氏林亭留詩雲:“卓氏垆前金線柳,隋家堤畔錦帆風。
貪為兩地行霖雨,不見池蓮照水紅。
”邠公聞之,遺絹千匹。
(《全唐詩話》) 令狐绹以姓氏少,族人有投者,不吝其力。
由是遠近皆趨之,至有姓胡冒令者。
進士溫庭筠戲為詞曰:“自從元老登庸後,天下諸胡悉帶令。
”(《南部新書》) 溫庭筠嘗得一句雲:“蜜官金翼使。
”久之又聯其下曰:“花賊玉腰奴。
”道蜂蝶也。
(《顧氏說略》) 溫庭筠《握蘭集》三卷,《金荃集》十卷,《詩集》五卷,《漢南真稿》十卷。
(《唐書·藝文志》《宋志》同) 溫庭筠著《乾子》不傳。
有《握蘭集》《金荃集》《漢南真稿》。
(《唐詩紀事》) 溫庭筠有《金荃集》,蓋取其香而軟也。
(《北夢瑣言》) 溫飛卿所作詞曰《金荃集》,唐人詞有集曰《蘭畹》,蓋皆取其香而弱也。
然則雄壯者,固次之矣。
(《橫雲山人詞話》) 溫飛卿所著詞,《握蘭集》三卷,《金荃集》十卷,今皆無傳本。
明人有寫本《金奁集》一卷,鮑以文跋雲:“右《金奁集》一卷,計詞一百四十七阕。
明正統辛酉海虞吳讷所編《四朝名賢詞》之一也。
編纂各分宮調,此他詞集及詞譜所未有。
間取《全唐詩》校勘,中雜韋莊四十七首,張泌一首,歐陽炯十六首,溫氏詞隻六十三首。
疑是前人彙集四人之作,非飛卿專集也。
按飛卿有《握蘭》《金荃》二集,‘金奁’豈即‘金荃’之訛邪?”按鮑氏以《金奁集》為彙集韋莊張泌歐陽炯及溫氏四人之詞,其說甚是。
又疑“金奁”即“金荃”之訛,其說非也。
朱孝臧彊村所刻詞《金奁集》跋雲:“此鮑渌飲手稿,朱筆别紙,附寫本後。
按宋吉州本《歐陽文忠公集》,刻于慶元二年。
近體樂府校語引《尊前》《金奁》諸集,陸放翁跋《金奁集》雲:‘飛卿《南鄉子》八阕,語意工妙,殆可追配劉夢得《竹枝》,信一時傑作也。
淳熙己酉立秋,觀于國史院直廬。
’此則更在慶元之前。
蓋宋人雜取《花間集》中溫韋諸家詞,各分宮調,以供歌唱。
其意欲為《
太原人。
所著詞有《握蘭集》三卷、《金荃集》十卷。
〔注〕溫庭筠者,太原人。
本名岐,字飛卿。
大中初應進士,苦心硯席,尤長詩賦。
初至京師,人士翕然推重。
然士行塵雜,不修邊幅。
能逐弦吹之音,為側豔之詞。
公卿家無賴子弟裴諴令狐缟(《新唐書》作“滈”)之徒,相與蒱飲,酣醉終日,由是累年不第。
徐商鎮襄陽,往依之,署為巡官。
鹹通中失意歸江東,路由廣陵,心怨令狐绹在位時不為成名;既至,與新進少年狂遊狹邪,久不刺谒。
又乞索于揚子院,醉而犯夜,為虞候所擊,敗面折齒,方還揚州,訴之令狐绹。
捕虞候治之,極言庭筠狹邪醜迹,乃兩釋之。
自是污行聞于京師。
庭筠自至長安,緻書公卿雪冤。
屬徐商知政事,頗為言之。
無何,商罷相出鎮。
楊收怒之,貶為方城尉。
再遷隋縣尉,卒。
庭筠著述頗多,而詩賦韻格清拔,文士稱之。
(《舊唐書》本傳) 彥博裔孫廷筠,少敏悟。
工為辭章,與李商隐皆有名,号“溫李”。
然薄于行,無檢幅。
又多作側辭豔曲。
與貴胄裴諴令狐滈等蒲飲狎昵。
數舉進士,不中第。
思神速,多為人作文。
大中末試,有司廉視尤謹。
廷筠不樂,上書千餘言,然私占授者已八人。
執政鄙其為,授方山尉。
徐商鎮襄陽,署巡官。
不得志,去歸江東。
令狐绹方鎮淮南,廷筠怨居中時不為助力,過府不肯谒。
丐錢揚子院,夜醉,為邏卒擊折其齒。
訴于绹,绹為劾吏,吏具道其污行,绹兩置之。
事聞京師,廷筠遍見公卿,言為吏誣染。
俄而徐商執政,頗右之,欲白用。
會商罷,楊收疾之,遂廢卒。
本名岐,字飛卿。
(《新唐書·溫大雅傳》) (商隐)與太原溫庭筠、南郡段成式齊名,時号“三 十六”。
文思清麗,庭筠過之。
(《舊唐書·李商隐傳》) 庭筠才思豔麗,工于小賦。
每入試,押官韻作賦,凡八叉手而八韻成,時号“溫八叉”。
多為鄰鋪假手,日救數人。
而士行玷缺,缙紳薄之。
李義山謂曰:“近得一聯句,遠比召公,三十六年宰輔。
未得偶成。
”溫曰:“何不雲,近同郭令,二十四考中書。
”宣宗嘗賦詩,上句有“金步搖”,未能對,遣求進士對之。
庭筠乃以“玉條脫”續之,宣宗賞焉。
又藥名有“白頭翁”,溫以“蒼耳子”為對。
他皆類此。
(《全唐詩話》) 庭筠又每歲舉場,多為舉人假手。
沈詢侍郎知舉,别施鋪席授庭筠,不與諸公鄰比。
翌日,于簾前請庭筠曰:“向來策名,皆是文賦托于學士。
某今歲場中,并無假托,學士勉旃。
”因遣之,由是不得意也。
(《北夢瑣言》) 北山沈侍郎主文年,特召溫飛卿于簾前試之,為飛卿愛救人故也。
适屬翌日,飛卿不樂,其日晚,請開門先出,仍獻啟千餘字。
或曰:已潛救八人矣。
(《唐摭言》) 溫庭筠舊名岐,并州人。
宰相彥博之孫也。
少敏悟,天才雄贍,能走筆成萬言。
善鼓琴吹笛,雲:有弦即彈,有孔即吹,何必爨桐與柯亭也。
側詞豔曲與李商隐齊名,時号“溫李”。
才情豔麗,尤工律賦。
每試押官韻燭下,未嘗起草,但籠憑幾,每一韻一吟而已,場中曰“溫八吟”。
又謂八叉手成八韻,名“溫八叉”。
多為鄰鋪假手。
然薄行無檢幅,與貴胄裴諴令狐滈等飲博。
後嘗醉诟狹邪間,為邏卒折齒,訴不得理。
舉進士數上又不第。
出入令狐相國邸第中,待遇甚優。
時宣宗喜歌《菩薩蠻》,绹假其所撰進之,戒令勿洩,而遽言于人。
绹又嘗問玉條脫事,對以出《南華經》,且曰:“非僻書,相公燮理之暇,亦宜覽古。
”又有言曰:“中書堂内坐将軍。
”譏绹無學,由是漸疏之。
自傷雲:“因知此恨人多積,悔讀《南華》第二篇。
”徐商鎮襄陽,辟巡官。
不得志,遊江東。
大中末,山北沈侍郎主文,特召庭筠試于簾下,恐其潛救。
是日不樂,逼暮,請先出,仍獻啟千餘言。
詢之,已占授八人矣。
執政鄙其為,留長安中待除。
宣宗微行,遇于傳舍,庭筠不識,傲然诘之曰:“公非司馬、長史之流乎?”又曰:“得非文參、簿尉之類?”帝曰:“非也。
”後谪方城尉,中書舍人裴坦當制,忸怩含毫久之,詞曰:“孔門以德行為先,文章為末。
爾既早随計吏,宿負雄名,徒誇不羁之才,罕有适時之用。
放騷人于湘浦,移賈誼于長沙。
尚有前席之時,未爽抽毫之思。
”庭筠之官,文士詩人争賦詩祖餞,惟紀唐夫擅場,曰:“鳳凰诏下雖沾命,鹦鹉才高卻累身。
”唐夫舉進士,有才名。
庭筠仕終國子助教。
竟流落以死。
今有《漢南真稿》十卷,《握蘭集》三卷,《金荃集》十卷,《詩集》五卷,及《學海》三十卷,又《采茶錄》一卷,及著《乾子》一卷。
序雲:“不爵不觥,非非炙,能悅諸心,庶乎乾之義。
”并傳于世。
(《唐才子傳》) 開明(疑是“開成”誤)中,溫庭筠才名籍甚;然而罕拘細行,以文為貨,識者鄙之。
無何,執政間複有惡者,奏庭筠攪擾場屋,出為随州方城尉。
時中書舍人裴坦當制,忸怩含毫久之。
時有老吏在側,因訊之升黜。
對曰:“舍人當為責辭。
”……坦釋然,故有澤畔長沙之比。
庭筠之任,文士争為詞送,惟紀唐夫得其尤。
(《唐摭言》) 令狐绹曾以舊事訪于庭筠。
對曰:“事出《南華》,非僻書也。
或冀相公燮理之暇時宜覽古。
”绹益怒,奏庭筠有才無行。
卒不得第。
庭筠有詩曰:“因知此恨人多積,悔讀《南華》第二篇。
”(《唐詩紀事》) 溫庭筠有詞賦盛名,初從鄉裡舉,客遊江淮間。
揚子留後姚勖厚遺之。
庭筠少年,其所得錢帛,多為狎邪所費。
勖大怒,笞且逐之。
以故庭筠不中第。
其姊趙颛之妻也,每以庭筠下第,辄切齒于勖。
一日,廳有客,溫氏偶問誰氏,左右以勖對。
溫氏遂出廳事,執勖袖大哭。
勖殊驚異,且持袖堅固不可脫,不知所為。
移時,溫氏方曰:“吾弟年少,宴遊人之常情,奈何笞之?迄今遂無成名,安得不由汝緻之!”複大哭,久之,方得解脫。
勖歸憤訝,竟因以得疾而卒。
(《玉泉子》) 宣宗微行,遇溫庭筠于逆旅。
溫不識龍顔,傲然诘之曰:“公非長史、司馬之流?”帝曰:“非也。
”曰:“得非六參、簿尉之類?”曰:“非也。
”谪為方城尉。
(《北夢瑣言》) 庭筠理發,思來即罷栉綴文。
(《北夢瑣言》) 裴郎中諴,晉國公次子也。
足情調,善诙諧。
與舉子溫岐為友,好作歌曲。
訖今飲席,多是其詞焉……二人又為新添聲《楊柳枝》詞,飲筵競唱其詞而打令也。
(《雲溪友議》) 周德華嘗在符刍郎中席上唱《柳枝》,如劉禹錫之“春江一曲柳千條”,賀知章之“碧玉裁成一樹高”,楊巨源之“江邊楊柳鞠塵絲”,而不取溫庭筠裴諴,二人有愧色。
(《耆舊續聞》) 溫岐貌甚陋,号“溫鐘馗”,不稱才名。
最善鼓琴吹笛。
雲:有絲即彈,有孔即吹,不必柯亭爨桐也。
(《桐薪》) 杜悰自西川除淮海,庭筠詣韋曲杜氏林亭留詩雲:“卓氏垆前金線柳,隋家堤畔錦帆風。
貪為兩地行霖雨,不見池蓮照水紅。
”邠公聞之,遺絹千匹。
(《全唐詩話》) 令狐绹以姓氏少,族人有投者,不吝其力。
由是遠近皆趨之,至有姓胡冒令者。
進士溫庭筠戲為詞曰:“自從元老登庸後,天下諸胡悉帶令。
”(《南部新書》) 溫庭筠嘗得一句雲:“蜜官金翼使。
”久之又聯其下曰:“花賊玉腰奴。
”道蜂蝶也。
(《顧氏說略》) 溫庭筠《握蘭集》三卷,《金荃集》十卷,《詩集》五卷,《漢南真稿》十卷。
(《唐書·藝文志》《宋志》同) 溫庭筠著《乾子》不傳。
有《握蘭集》《金荃集》《漢南真稿》。
(《唐詩紀事》) 溫庭筠有《金荃集》,蓋取其香而軟也。
(《北夢瑣言》) 溫飛卿所作詞曰《金荃集》,唐人詞有集曰《蘭畹》,蓋皆取其香而弱也。
然則雄壯者,固次之矣。
(《橫雲山人詞話》) 溫飛卿所著詞,《握蘭集》三卷,《金荃集》十卷,今皆無傳本。
明人有寫本《金奁集》一卷,鮑以文跋雲:“右《金奁集》一卷,計詞一百四十七阕。
明正統辛酉海虞吳讷所編《四朝名賢詞》之一也。
編纂各分宮調,此他詞集及詞譜所未有。
間取《全唐詩》校勘,中雜韋莊四十七首,張泌一首,歐陽炯十六首,溫氏詞隻六十三首。
疑是前人彙集四人之作,非飛卿專集也。
按飛卿有《握蘭》《金荃》二集,‘金奁’豈即‘金荃’之訛邪?”按鮑氏以《金奁集》為彙集韋莊張泌歐陽炯及溫氏四人之詞,其說甚是。
又疑“金奁”即“金荃”之訛,其說非也。
朱孝臧彊村所刻詞《金奁集》跋雲:“此鮑渌飲手稿,朱筆别紙,附寫本後。
按宋吉州本《歐陽文忠公集》,刻于慶元二年。
近體樂府校語引《尊前》《金奁》諸集,陸放翁跋《金奁集》雲:‘飛卿《南鄉子》八阕,語意工妙,殆可追配劉夢得《竹枝》,信一時傑作也。
淳熙己酉立秋,觀于國史院直廬。
’此則更在慶元之前。
蓋宋人雜取《花間集》中溫韋諸家詞,各分宮調,以供歌唱。
其意欲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