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講 退之詩說

關燈
老杜“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好,而不太自在。

    韓退之七古《山石》亦不自在,千載下可見其用力之痕迹,具體感覺得到。

    苦行是手段,得自在是目的,但羨慕自在而無苦行根基,不可。

    亦有苦行而不能得自在者,然則畫鹘不成尚類鹜,尚不失詩法;若不苦行但求自在,則畫虎不成反類犬矣。

    (幽靈似的詩,太沒根基,非真缥缈,皆因無根基之故也。

    ) 微雲淡河漢,疏雨滴梧桐。

     (孟浩然《省試骐骥長鳴》) 從(二)錘煉到(三)氤氲,中有關聯。

    欲了解此關聯,即可參浩然此十字。

     “微雲淡河漢,疏雨滴梧桐”,自然,自在。

    “微”、“淡”等字與退之《山石》“大”、“肥”,老杜《春望》“破”、“在”,皆錘煉之功夫;又“河”、“漢”皆水旁,“梧”、“桐”皆木旁;且上句雙聲,下句對疊韻,而“淡”、“滴”二字聲亦近,誠如陸士衡《文賦》所說“考殿最于锱铢,定去留于毫芒”。

    又如木華(西晉)之《海賦》,多用水旁字,一看字,即如見水之波浪翻動。

    作詩要抓住字之形、音、義。

    所謂“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放翁語),話非不對,然此語害人不淺——希望煮熟的鴨子飛到嘴裡來,天下豈有不勞而獲的事?“妙手偶得”是天命,盡人事而聽天命,“妙手”始能“偶得”,然則“手”何以成“妙”?“微雲”二句也是錘煉而無痕迹,從苦行得大自在,此已能“善其事”矣。

     沒錘煉根基欲得氤氲結果,不成。

    反不如但緻力于錘煉,不到氤氲,尚不失詩法。

     以上是餘論。

     字句之錘煉可有兩種長處:一為有力、堅實,二為圓潤。

    有力堅實者,如杜甫之“星垂平野闊,月湧大江流”;圓潤者,如孟浩然之“微雲淡河漢,疏雨滴梧桐”。

    韓愈詩用字堅實不及杜、圓潤不及孟,但穩。

     中國詩可走錘煉的路子。

    錘煉宜于客觀的描寫,錘煉亦甚有助于客觀的描寫。

    (凡描寫皆客觀,身心以外之事自然皆為客觀,描寫自己亦需客觀,若不用客觀态度,不但描寫身外之物不成功,寫自己亦不成功。

    )韓退之之詩能錘煉,故其字法、句法及客觀描寫好。

    如其《山石》: 山石荦确行徑微,黃昏到寺蝙蝠飛。

     升堂坐階新雨足,芭蕉葉大栀子肥。

     僧言古壁佛畫好,以火來照所見稀。

     鋪床拂席置羹飯,疏粝亦足飽我饑。

     夜深靜卧百蟲絕,清月出嶺光入扉。

     天明獨去無道路,出入高下窮煙霏。

     山紅澗碧紛爛漫,時見松枥皆十圍。

     當流赤足踏澗石,水聲激激風吹衣。

     人生如此自可樂,豈必局促為人鞿。

     嗟哉吾黨二三子,安得至老不更歸。

     吾人看出其錘煉,而錘煉尚有條件,即客觀有餘裕。

    而此一層有危險:寫自己時一方面觀,一方面作,是人格之分裂;寫外界自然更為純客觀。

    故此種作品多缺乏動人的情感,唯感覺銳敏,如退之“芭蕉葉大栀子肥”(《山石》),其思路亦刻入,而缺乏同情,太善于利用客觀,對自己皆客觀,故把感情壓下去。

    不壓下感情,不能保持客觀态度,初為勉強,久之則感情不複動矣,如山谷、誠齋詩即如此。

    吾人常覺誠齋呻吟,似樹木之未修理,實則細一看,細極了,千錘百煉,然人不能受其感動,隻理智上覺得好,非直覺的好。

    《詩》、《騷》、“古詩十九首”皆為直覺的好,如“楊柳依依”、如“嫋嫋兮秋風”、如“思君令人老”。

    老杜錘煉而能令人感動,後山尚可,山谷、誠齋則不動人,蓋其出發點即理智,乃壓下感情寫的[107],故吾人感情不會為其所引動。

    如山谷《下棋》詩句“心似蛛絲遊碧落,身如蜩甲化枯枝”,寫下棋之用心、外表,甚好,但不能觸動人的感情,太客觀。

    短處即長處,長處即短處。

    而學詩至少須練會錘煉之本領,蓋吾人寫詩不能離開描寫,唯此乃手段非目的,不可至此便完。

    “江西派”即以為能錘煉即可,實則此但為文學之一部分。

    小說、戲劇亦不能離開錘煉,詩之長篇亦必須有客觀之描寫、鍛煉之字句,如老杜長篇之好者。

    寫長篇固須能敷衍、鋪張,如餘曾有“臘梅長句”[108],前半寫鹿之奔、鳥之鳴,外有海,然後日落、日出、聞香。

    吾人寫短篇的多,長篇的少,寫長篇則手忙腳亂,該去不去,該添不添,故亦須錘煉。

    故作詩錘煉功夫必須用,且此為保險的,不似夷猶之不可捉摸,錘煉則用一分力,得一分效。

    唯不可至此步便以為達到目的,此但為表現之手段、之普遍者。

     以上是就作詩功夫之先後說,未就如何用說。

     錘煉宜于客觀的描寫,作詩有時應利用此點。

    如老杜《北征》,亂後回家,對此茫茫,心中當如何?而老杜是詩人,于此未忘掉客觀,故尚能注意路上景物。

    不然則歸心似箭,豈能複有心情欣賞路中景色?老杜則連山上小果木皆看見: 山果多瑣細,羅生雜橡栗。

     或紅如丹砂,或黑如點漆。

     雨露之所濡,甘苦齊結實。

     此種客觀寫法是大詩人不能沒有的。

    詩中叙事需要錘煉,寫景亦需要錘煉,如退之“芭蕉葉大栀子肥”即錘煉而出。

     看韓詩應注意其修辭:(一)下字(下字确切),(二)結構(組織分明)。

     修辭是功夫,“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論語·衛靈公》)。

    而器利之後須有材料,但有工具,作出是句,不是詩。

    後之詩人多為有工具、無木料之匠人,不能表達思想、描寫現實。

     中國文字在修辭上易美,而在表現思想及寫實上有缺憾,因為音節太簡單,單音,整齊。

    思想是活的,客觀現實是活的,如雲煙變幻,而文字是死的。

    表達思想、寫實,不僅用字形、字義,而且用字音。

    韓退之修辭最好,如“山石荦确行徑微”。

     用“荦确”二字,好;若易為“磊落”(“落”乃語辭),或“磊磊”,或“嶙峋”,皆不可,如用之則不成其為韓退之。

    “磊磊”則形、音太整齊;“嶙峋”太漂亮,美;漂亮雖漂亮,而無力,皆不如“荦确”。

    且“荦确”二字對韓愈最合适,韓是陽剛,是壯美;若用“嶙峋”,是陰柔,是幽美。

    二詞雖相似而實不同。

    老杜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