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五代宋詞選二
關燈
小
中
大
王安石
桂枝香
登臨送目。
正故國〔一〕晩秋,天氣初肅。
千裡澄江似練,〔二〕翠峯如簇。
〔三〕歸帆去棹殘陽裏,背西風,酒旗斜矗。
〔四〕綵舟雲淡,星河鷺起,畫圖難足。
念往昔,繁華競逐。
歎門外樓頭,悲恨相續。
千古憑高,對此謾嗟榮辱。
六朝〔五〕舊事隨流水,但寒煙芳草凝緑。
至今商女,時時猶唱,《後庭》遺曲。
〔六〕 〔一〕故國,謂金陵也。
〔二〕練,吏硯切,連去聲,(ㄌ一ㄢ)熟絹也,潔白而不染色。
〔三〕簇,麤屋切,聰入聲,(ㄘㄨ)叢聚也。
〔四〕矗,初屋切,(ㄔㄨ)聳上也。
〔五〕六朝謂吳、晉、宋、齊、梁、陳,皆都金陵也。
〔六〕《隋書樂志》:“陳後主於清樂中造《黃驪留》,及《玉樹後庭花》等曲,與幸臣等製其歌詞,綺豔相高,極於輕蕩,男女相和,其音甚哀。
”杜牧詩:“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
” 浪淘沙令 伊呂兩衰翁,歷徧窮通,一爲釣叟一耕傭。
〔一〕若使當時身不遇,老了英雄! 湯武偶相逢,風虎雲龍,〔二〕興王祇在笑談中。
直至如今千載後,誰與争功? 〔一〕伊尹耕於有莘之野,後遇成湯,呂望釣於渭水之濱,後遇文王,成就商周之業。
〔二〕《易·乾文言》:“雲從龍,風從虎。
” 南鄉子 自古帝王州,鬰鬰蔥蔥佳氣浮。
〔一〕四百年來成一夢,堪愁,晉代衣冠成古邱!〔二〕繞水恣行遊,上盡層城更上樓。
往事悠悠君莫問,回頭,檻外長江空自流!〔三〕 〔一〕鬱鬱蔥蔥,氣暀盛也。
《後漢書》:“氣佳哉!鬱鬱蔥蔥然。
” 〔二〕李白《登金陵·鳳凰臺詩》:“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邱。
” 〔三〕王勃《滕王閣詩》:“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
” 王安石(一〇二一—一〇八六)字介甫,號半山,江西臨川人。
工爲文,議論高奇。
果於自用,能以辨博濟其説。
上萬言書,以變法爲言。
神宗時爲相,帝深倚之,謀改革政治,興青苗、水利、均輸、保甲、免役、市易、保馬、方田諸法。
物議沸騰,時名臣皆被斥,而新法卒無效。
然終不媿爲中國歷史上一大政治家也。
後封荊國公,家金陵,卒諡文,故亦稱王荊文公。
安石性強忮,文章拗折峭深,亦善爲詩。
詞不多作,而筆力豪縱,不爲妖媚語,一如其詩文。
在北宋東坡以前,豪放詞派,範仲淹實開先聲,安石亦其羽翼也。
詞名《臨川先生歌曲》,《彊邨叢書》本。
蘇軾 少年遊 潤州〔一〕作,代人寄遠。
去年相送,餘杭〔二〕門外,飛雪似楊花。
今年春盡,楊花似雪,猶不見還家! 對酒捲簾邀明月,風露透窗紗。
恰似姮娥〔三〕憐雙燕,分明照,畫梁斜。
〔一〕潤州今江蘇丹徒縣。
〔二〕餘杭本陳錢塘郡,隋改餘杭故城在今浙江杭縣之西。
〔三〕姮娥即嫦娥,此謂月也。
江城子 湖上與張先〔一〕同賦。
鳳凰山〔二〕下雨初晴,水風清,晚霞明。
一朵芙蓉,〔三〕開過尚盈盈。
何處飛來雙白鷺?如有意,慕娉婷。
〔四〕 忽聞江上弄哀筝,〔五〕苦含情,遣誰聽?煙斂雲收,依約是湘靈。
〔六〕欲待曲終尋問取,人不見,數峯青。
〔七〕 〔一〕張先字子野,湖州人,有《安陸集詞》。
〔二〕鳳凰山在杭縣。
〔三〕芙蓉,即荷花。
〔四〕娉婷音俜庭,美貌。
〔五〕《風俗通》:“筝、秦聲也,蒙恬所造。
” 〔六〕湘靈,帝堯之二女也,從舜南征三苗不返,道死沅湘之間,後世謂之湘靈。
〔七〕唐錢起《湘靈鼓瑟詩》:“曲終人不見,江上數峯青。
” 南鄉子 送述古。
〔一〕 回首亂山橫,不見居人隻見城。
誰似臨平〔二〕山上塔?亭亭,迎客西來送客行。
歸路晩風清,一枕初寒夢不成。
今夜殘燈斜照處,熒熒,秋雨晴時淚不晴。
〔一〕陳襄字述古,官杭州太守,與軾常共遊宴,此送其移守南都,在臨平舟中作也。
〔二〕臨平,山名,在浙江杭縣東北。
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
十年〔一〕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
千裡孤墳,〔二〕無處話淒涼。
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
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
〔一〕軾妻王夫人,卒於治平二年乙巳,至是熙寧八年乙卯,正十年也。
〔二〕王夫人卒於京師,歸葬於蜀之眉山,故曰“千裡孤墳。
” 望江南 超然臺〔一〕作。
春未老,風細柳斜斜。
試上超然臺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煙雨暗千家。
寒食〔二〕後,酒醒卻咨嗟。
休對故人思故國,且將新火〔三〕試新茶,詩酒趁年華。
〔一〕軾自杭移守密州,於郡治後作超然臺。
〔二〕《荊楚歲時記》:“冬節一百五日,即有疾風甚雨,謂之寒食,禁火三日。
” 〔三〕《周官》以季春出火,故曰新火。
水調歌頭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一〕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惟恐瓊樓玉宇,〔二〕高處不勝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别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
〔三〕 〔一〕蘇轍字子由,軾弟。
〔二〕瓊樓玉宇,謂天上樓臺,皆以瓊玉造成也。
〔三〕嬋娟音禪捐,狀人物美好之辭。
陽關曲 中秋作。
暮雲收盡溢清寒,銀漢〔一〕無聲轉玉盤。
〔二〕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 〔一〕銀漢,天河也。
〔二〕李白詩:“小時不識月,喚作白玉盤。
” 定風波 三月七日,沙湖〔一〕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餘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
竹杖芒鞵〔二〕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三〕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
回首向來蕭瑟〔四〕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一〕沙湖在湖北黃州。
時軾方貶官黃州團練副使。
〔二〕芒鞵即草鞋,鞵與鞋同。
〔三〕料峭,風著肌微寒貌。
〔四〕蕭瑟,蕭條瑟縮之狀。
浣溪沙 遊蘄水清泉寺。
〔一〕寺臨蘭溪,溪水西流。
山下蘭牙短浸溪,松間沙路浄無泥,蕭蕭暮雨子規〔二〕啼。
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髮唱黃雞。
〔三〕 〔一〕蘄水縣屬湖北。
清泉寺在蘄水郭門外二裡許。
〔二〕子規,即杜鵑。
〔三〕白居易《醉歌示·妓人商玲瓏》:“黃雞催曉醜時鳴,白日催年酉前沒。
腰間紅綬繫未穩,鏡裏朱顔看巳失。
” 念奴嬌 赤壁〔一〕懷古。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二〕赤壁。
亂石崩雲,驚濤裂岸,捲起千堆雪。
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三〕初嫁了,雄姿英發。
羽扇綸巾,〔四〕談笑間,強虜灰飛煙滅。
〔五〕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
人間如夢,一尊還酹〔六〕江月。
〔一〕周瑜以兵三萬,敗曹操於赤壁山,在鄂州蒲圻縣。
黃州亦有赤壁,軾蓋未深考也。
〔二〕周瑜字公瑾,廬江舒人。
孫策與瑜同年,獨相友善。
瑜時年二十四,吳中皆呼爲“周郎。
”後佐孫權,大破曹操,遂成三分之局。
〔三〕《三國志》:“瑜從策攻皖,拔之。
時得喬公兩女,皆國色也。
策自納大喬,瑜納小喬。
” 〔四〕羽扇,用鳥羽所製之扇。
綸巾,以青絲綬爲巾也。
《三才圖會》雲:“諸葛武侯嘗服綸巾,執羽扇,指揮軍事。
”後人借用爲軍師服飾。
〔五〕《三國志》:瑜部將黃蓋曰:“操軍方連船艦,首尾相接,可燒而走也。
”乃取蒙衝鬥艦數十艘,實以薪草,膏油灌其中,同時發火。
時風盛火猛,悉延燒岸上營落,頃之煙炎漲天,人馬燒溺,死者甚衆,操軍遂敗退。
〔六〕酹,路内切,音耒,(ㄌ)以酒灑地也。
臨江仙 夜飲東坡醒復醉,歸來髣髴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鳴。
敲門都不應,倚杖聽江聲。
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一〕夜闌風靜縠紋〔二〕平。
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
〔一〕營營,往還勞碌貌。
〔二〕縠,胡祿切,音斛,(ㄏㄨ)即今之縐紗。
此言微波如縐紗也。
蔔算子 黃州定慧院〔一〕寓居作。
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
誰見幽人獨往來?縹緲〔二〕孤鴻影。
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
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
〔一〕定慧院,在黃岡縣東南。
〔二〕縹緲,高遠貌。
定風波 王定國〔一〕歌兒曰柔奴,姓宇文氏,眉目娟麗,善應對,家世住京師。
定國南遷歸,餘問柔奴:“廣南風土,應是不好?”柔對曰:“此心安處,便是吾鄉。
”因爲綴詞雲: 常羨人間琢玉郎,〔二〕天應乞與點酥娘。
〔三〕自作清歌傳皓齒,風起,雪飛炎海〔四〕變清涼。
萬裡歸來年愈少,微笑,笑時猶帶嶺梅〔五〕香。
試問嶺南〔六〕應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
” 〔一〕王鞏字定國,從軾學爲文。
軾因事下獄,鞏坐貶賓州監酒稅,南遷,凡三年始歸。
〔二〕琢玉郎,言定國美姿容如玉也。
〔三〕點酥娘,言柔奴肌膚如凝酥之滑膩也。
〔四〕炎海,謂廣東濱海而炎熱也。
〔五〕嶺梅,謂大庾嶺上梅花。
〔六〕嶺南,大庾嶺以南,即今廣東也。
鷓鴣天 林斷山明竹隱牆,亂蟬衰草小池塘。
翻空白鳥時時見,照水紅蕖〔一〕細細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二〕徐步轉斜陽。
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涼! 〔一〕紅蕖,紅蓮花也。
〔二〕藜音黎,莖高五六尺,可以爲杖。
水龍吟 次韻章質夫〔一〕《楊花詞》。
似花還似非花,也無人惜從教墜。
抛家傍路,思量卻是,無情有思。
〔二〕縈損柔腸,困酣嬌眼,欲開還閉。
夢隨風萬裡,尋郎去處,又還被,鶯呼起。
不恨此花飛盡,恨西園,落紅難綴。
〔三〕曉來雨過,遺蹤何在?一池萍碎。
〔四〕春色三分,二分塵土,一分流水。
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
〔一〕章楶字質夫,時與軾同官京師。
〔二〕思,去聲。
〔三〕綴,竹衛切,(ㄓㄨ)縫布帛之類,使相連屬也。
〔四〕舊説楊花落水爲浮萍。
蘇軾(一〇三六—一一〇一)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人。
博通經史。
嘉祐中,試禮部,歐陽修擢置第二,曰:“吾當避此人出一頭也。
”王安石創行新法,軾上書論其不便,安石怒,令出通判杭州,徙知密州,湖州。
言者撫其詩語,以爲訕謗,逮赴臺獄。
旋以黃州團練副使安置,居黃五年。
元祐中,累官翰林學士,知杭州,後出知惠州,貶瓊州别駕。
赦還,提舉玉局觀,卒於常州,諡文忠。
軾師父洵爲文,既而得之於天。
嘗自謂:“作文如行雲流水,初無定質,但常行於所當行,止於所不可不止,雖嬉笑怒駡之辭,皆可書而誦之。
”兼善詩詞,其詞橫放傑出,雖有時不諧音律,而逸懷浩氣,超然乎塵垢之外,爲學者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
自此《花間》一派,及柳永諸人專言兒女私情之作,漸不爲人所重視矣。
軾詞名《東坡樂府》,《彊邨叢書》編年本最善。
晏幾道 臨江仙 身外閒愁空滿,眼中歡事常稀。
明年應賦送君詩。
細從今夜數,相會幾多時? 淺酒欲邀誰勸?深情唯有君知。
東溪春近好同歸。
柳垂江上影,梅謝雪中枝。
又 夢後樓臺高
正故國〔一〕晩秋,天氣初肅。
千裡澄江似練,〔二〕翠峯如簇。
〔三〕歸帆去棹殘陽裏,背西風,酒旗斜矗。
〔四〕綵舟雲淡,星河鷺起,畫圖難足。
念往昔,繁華競逐。
歎門外樓頭,悲恨相續。
千古憑高,對此謾嗟榮辱。
六朝〔五〕舊事隨流水,但寒煙芳草凝緑。
至今商女,時時猶唱,《後庭》遺曲。
〔六〕 〔一〕故國,謂金陵也。
〔二〕練,吏硯切,連去聲,(ㄌ一ㄢ)熟絹也,潔白而不染色。
〔三〕簇,麤屋切,聰入聲,(ㄘㄨ)叢聚也。
〔四〕矗,初屋切,(ㄔㄨ)聳上也。
〔五〕六朝謂吳、晉、宋、齊、梁、陳,皆都金陵也。
〔六〕《隋書樂志》:“陳後主於清樂中造《黃驪留》,及《玉樹後庭花》等曲,與幸臣等製其歌詞,綺豔相高,極於輕蕩,男女相和,其音甚哀。
”杜牧詩:“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
” 浪淘沙令 伊呂兩衰翁,歷徧窮通,一爲釣叟一耕傭。
〔一〕若使當時身不遇,老了英雄! 湯武偶相逢,風虎雲龍,〔二〕興王祇在笑談中。
直至如今千載後,誰與争功? 〔一〕伊尹耕於有莘之野,後遇成湯,呂望釣於渭水之濱,後遇文王,成就商周之業。
〔二〕《易·乾文言》:“雲從龍,風從虎。
” 南鄉子 自古帝王州,鬰鬰蔥蔥佳氣浮。
〔一〕四百年來成一夢,堪愁,晉代衣冠成古邱!〔二〕繞水恣行遊,上盡層城更上樓。
往事悠悠君莫問,回頭,檻外長江空自流!〔三〕 〔一〕鬱鬱蔥蔥,氣暀盛也。
《後漢書》:“氣佳哉!鬱鬱蔥蔥然。
” 〔二〕李白《登金陵·鳳凰臺詩》:“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邱。
” 〔三〕王勃《滕王閣詩》:“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
” 王安石(一〇二一—一〇八六)字介甫,號半山,江西臨川人。
工爲文,議論高奇。
果於自用,能以辨博濟其説。
上萬言書,以變法爲言。
神宗時爲相,帝深倚之,謀改革政治,興青苗、水利、均輸、保甲、免役、市易、保馬、方田諸法。
物議沸騰,時名臣皆被斥,而新法卒無效。
然終不媿爲中國歷史上一大政治家也。
後封荊國公,家金陵,卒諡文,故亦稱王荊文公。
安石性強忮,文章拗折峭深,亦善爲詩。
詞不多作,而筆力豪縱,不爲妖媚語,一如其詩文。
在北宋東坡以前,豪放詞派,範仲淹實開先聲,安石亦其羽翼也。
詞名《臨川先生歌曲》,《彊邨叢書》本。
蘇軾 少年遊 潤州〔一〕作,代人寄遠。
去年相送,餘杭〔二〕門外,飛雪似楊花。
今年春盡,楊花似雪,猶不見還家! 對酒捲簾邀明月,風露透窗紗。
恰似姮娥〔三〕憐雙燕,分明照,畫梁斜。
〔一〕潤州今江蘇丹徒縣。
〔二〕餘杭本陳錢塘郡,隋改餘杭故城在今浙江杭縣之西。
〔三〕姮娥即嫦娥,此謂月也。
江城子 湖上與張先〔一〕同賦。
鳳凰山〔二〕下雨初晴,水風清,晚霞明。
一朵芙蓉,〔三〕開過尚盈盈。
何處飛來雙白鷺?如有意,慕娉婷。
〔四〕 忽聞江上弄哀筝,〔五〕苦含情,遣誰聽?煙斂雲收,依約是湘靈。
〔六〕欲待曲終尋問取,人不見,數峯青。
〔七〕 〔一〕張先字子野,湖州人,有《安陸集詞》。
〔二〕鳳凰山在杭縣。
〔三〕芙蓉,即荷花。
〔四〕娉婷音俜庭,美貌。
〔五〕《風俗通》:“筝、秦聲也,蒙恬所造。
” 〔六〕湘靈,帝堯之二女也,從舜南征三苗不返,道死沅湘之間,後世謂之湘靈。
〔七〕唐錢起《湘靈鼓瑟詩》:“曲終人不見,江上數峯青。
” 南鄉子 送述古。
〔一〕 回首亂山橫,不見居人隻見城。
誰似臨平〔二〕山上塔?亭亭,迎客西來送客行。
歸路晩風清,一枕初寒夢不成。
今夜殘燈斜照處,熒熒,秋雨晴時淚不晴。
〔一〕陳襄字述古,官杭州太守,與軾常共遊宴,此送其移守南都,在臨平舟中作也。
〔二〕臨平,山名,在浙江杭縣東北。
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
十年〔一〕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
千裡孤墳,〔二〕無處話淒涼。
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
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
〔一〕軾妻王夫人,卒於治平二年乙巳,至是熙寧八年乙卯,正十年也。
〔二〕王夫人卒於京師,歸葬於蜀之眉山,故曰“千裡孤墳。
” 望江南 超然臺〔一〕作。
春未老,風細柳斜斜。
試上超然臺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煙雨暗千家。
寒食〔二〕後,酒醒卻咨嗟。
休對故人思故國,且將新火〔三〕試新茶,詩酒趁年華。
〔一〕軾自杭移守密州,於郡治後作超然臺。
〔二〕《荊楚歲時記》:“冬節一百五日,即有疾風甚雨,謂之寒食,禁火三日。
” 〔三〕《周官》以季春出火,故曰新火。
水調歌頭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一〕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惟恐瓊樓玉宇,〔二〕高處不勝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别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
〔三〕 〔一〕蘇轍字子由,軾弟。
〔二〕瓊樓玉宇,謂天上樓臺,皆以瓊玉造成也。
〔三〕嬋娟音禪捐,狀人物美好之辭。
陽關曲 中秋作。
暮雲收盡溢清寒,銀漢〔一〕無聲轉玉盤。
〔二〕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 〔一〕銀漢,天河也。
〔二〕李白詩:“小時不識月,喚作白玉盤。
” 定風波 三月七日,沙湖〔一〕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餘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
竹杖芒鞵〔二〕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三〕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
回首向來蕭瑟〔四〕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一〕沙湖在湖北黃州。
時軾方貶官黃州團練副使。
〔二〕芒鞵即草鞋,鞵與鞋同。
〔三〕料峭,風著肌微寒貌。
〔四〕蕭瑟,蕭條瑟縮之狀。
浣溪沙 遊蘄水清泉寺。
〔一〕寺臨蘭溪,溪水西流。
山下蘭牙短浸溪,松間沙路浄無泥,蕭蕭暮雨子規〔二〕啼。
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髮唱黃雞。
〔三〕 〔一〕蘄水縣屬湖北。
清泉寺在蘄水郭門外二裡許。
〔二〕子規,即杜鵑。
〔三〕白居易《醉歌示·妓人商玲瓏》:“黃雞催曉醜時鳴,白日催年酉前沒。
腰間紅綬繫未穩,鏡裏朱顔看巳失。
” 念奴嬌 赤壁〔一〕懷古。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二〕赤壁。
亂石崩雲,驚濤裂岸,捲起千堆雪。
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三〕初嫁了,雄姿英發。
羽扇綸巾,〔四〕談笑間,強虜灰飛煙滅。
〔五〕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
人間如夢,一尊還酹〔六〕江月。
〔一〕周瑜以兵三萬,敗曹操於赤壁山,在鄂州蒲圻縣。
黃州亦有赤壁,軾蓋未深考也。
〔二〕周瑜字公瑾,廬江舒人。
孫策與瑜同年,獨相友善。
瑜時年二十四,吳中皆呼爲“周郎。
”後佐孫權,大破曹操,遂成三分之局。
〔三〕《三國志》:“瑜從策攻皖,拔之。
時得喬公兩女,皆國色也。
策自納大喬,瑜納小喬。
” 〔四〕羽扇,用鳥羽所製之扇。
綸巾,以青絲綬爲巾也。
《三才圖會》雲:“諸葛武侯嘗服綸巾,執羽扇,指揮軍事。
”後人借用爲軍師服飾。
〔五〕《三國志》:瑜部將黃蓋曰:“操軍方連船艦,首尾相接,可燒而走也。
”乃取蒙衝鬥艦數十艘,實以薪草,膏油灌其中,同時發火。
時風盛火猛,悉延燒岸上營落,頃之煙炎漲天,人馬燒溺,死者甚衆,操軍遂敗退。
〔六〕酹,路内切,音耒,(ㄌ)以酒灑地也。
臨江仙 夜飲東坡醒復醉,歸來髣髴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鳴。
敲門都不應,倚杖聽江聲。
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一〕夜闌風靜縠紋〔二〕平。
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
〔一〕營營,往還勞碌貌。
〔二〕縠,胡祿切,音斛,(ㄏㄨ)即今之縐紗。
此言微波如縐紗也。
蔔算子 黃州定慧院〔一〕寓居作。
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
誰見幽人獨往來?縹緲〔二〕孤鴻影。
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
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
〔一〕定慧院,在黃岡縣東南。
〔二〕縹緲,高遠貌。
定風波 王定國〔一〕歌兒曰柔奴,姓宇文氏,眉目娟麗,善應對,家世住京師。
定國南遷歸,餘問柔奴:“廣南風土,應是不好?”柔對曰:“此心安處,便是吾鄉。
”因爲綴詞雲: 常羨人間琢玉郎,〔二〕天應乞與點酥娘。
〔三〕自作清歌傳皓齒,風起,雪飛炎海〔四〕變清涼。
萬裡歸來年愈少,微笑,笑時猶帶嶺梅〔五〕香。
試問嶺南〔六〕應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
” 〔一〕王鞏字定國,從軾學爲文。
軾因事下獄,鞏坐貶賓州監酒稅,南遷,凡三年始歸。
〔二〕琢玉郎,言定國美姿容如玉也。
〔三〕點酥娘,言柔奴肌膚如凝酥之滑膩也。
〔四〕炎海,謂廣東濱海而炎熱也。
〔五〕嶺梅,謂大庾嶺上梅花。
〔六〕嶺南,大庾嶺以南,即今廣東也。
鷓鴣天 林斷山明竹隱牆,亂蟬衰草小池塘。
翻空白鳥時時見,照水紅蕖〔一〕細細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二〕徐步轉斜陽。
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涼! 〔一〕紅蕖,紅蓮花也。
〔二〕藜音黎,莖高五六尺,可以爲杖。
水龍吟 次韻章質夫〔一〕《楊花詞》。
似花還似非花,也無人惜從教墜。
抛家傍路,思量卻是,無情有思。
〔二〕縈損柔腸,困酣嬌眼,欲開還閉。
夢隨風萬裡,尋郎去處,又還被,鶯呼起。
不恨此花飛盡,恨西園,落紅難綴。
〔三〕曉來雨過,遺蹤何在?一池萍碎。
〔四〕春色三分,二分塵土,一分流水。
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
〔一〕章楶字質夫,時與軾同官京師。
〔二〕思,去聲。
〔三〕綴,竹衛切,(ㄓㄨ)縫布帛之類,使相連屬也。
〔四〕舊説楊花落水爲浮萍。
蘇軾(一〇三六—一一〇一)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人。
博通經史。
嘉祐中,試禮部,歐陽修擢置第二,曰:“吾當避此人出一頭也。
”王安石創行新法,軾上書論其不便,安石怒,令出通判杭州,徙知密州,湖州。
言者撫其詩語,以爲訕謗,逮赴臺獄。
旋以黃州團練副使安置,居黃五年。
元祐中,累官翰林學士,知杭州,後出知惠州,貶瓊州别駕。
赦還,提舉玉局觀,卒於常州,諡文忠。
軾師父洵爲文,既而得之於天。
嘗自謂:“作文如行雲流水,初無定質,但常行於所當行,止於所不可不止,雖嬉笑怒駡之辭,皆可書而誦之。
”兼善詩詞,其詞橫放傑出,雖有時不諧音律,而逸懷浩氣,超然乎塵垢之外,爲學者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
自此《花間》一派,及柳永諸人專言兒女私情之作,漸不爲人所重視矣。
軾詞名《東坡樂府》,《彊邨叢書》編年本最善。
晏幾道 臨江仙 身外閒愁空滿,眼中歡事常稀。
明年應賦送君詩。
細從今夜數,相會幾多時? 淺酒欲邀誰勸?深情唯有君知。
東溪春近好同歸。
柳垂江上影,梅謝雪中枝。
又 夢後樓臺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