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言

關燈
部份都是些男女思慕,和傷離念遠之情。

    如李後主亡國以後的詞,算是一個例外。

    這種新形式,到了詩人手裏,倒底會感着不滿足,而且音律的束縛,足以阻礙天才之發展。

    詞體到了相當的時候,本來是不妨脫離音樂而獨立。

    恰好有這麽一位天才作家蘇軾,從柳永開拓詞的殖民地後,認爲這樣一個新領域,大有迴旋的餘地,於是就不顧一切,隻管從事内容上的革新,造成所謂“豪放”一派。

    晁補之説他的詞“橫放傑出,自是曲子内縛不住者”。

    王灼也説:“東坡先生,非心醉於音律者,偶爾作歌,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弄筆者始知自振。

    ”詞到蘇軾,確是一個大大的轉變。

    他把個人的性情、抱負、思想、閲歷,都充分表現在這種體裁上,所謂“逸懷浩氣,超然乎塵垢之外”,是作者全人格的表現,不是什麽“靡靡之音”了。

     宋詞演進的第四個階段,卻又回到講求音律的一途。

    自蘇軾解放詞體以後,接受他的風氣,來做“豪放”一派的詞的,有晁補之、黃庭堅、葉夢得、向子諲,朱敦儒一班人。

    在這個新舊兩派對立的中間,恰好遇着一位徽宗皇帝,鋭意制禮作樂,他特置一個大晟府,是當時國立的最高音樂機關。

    一面招集許多音樂家和文學家,到這個機關裏來整理樂曲,製造歌詞,創調之多,超出前代。

    這裏面的重要角色、要數萬俟詠和周邦彥兩人。

    邦彥生平好音樂,能自度曲,又盡力於辭章。

    他把做詞賦的功夫,加以鍛鍊,叫他就音樂的範圍,所以他的作品,詞句雅麗,技術精巧,既不像蘇軾的“多不協律”,又不比柳永的“詞語塵下”。

    就詞論詞,邦彥確是一位典型作家。

    慢詞作家之有周邦彥,和小令作家之有晏幾道,恰可稱做“雙璧”,也就是所謂“集大成”的作家了。

     宋詞演進的第五個階段,是繼承蘇軾的系統,而加以發揚光大的。

    我們知道周邦彥是北宋後期的代表作家,他的詞是屬於雅麗一派,而且最爲協律的。

    他死了不久,北宋也就完了。

    大晟府的遺音,到了汴京淪陷,也就“不絶如縷”。

    這時高宗南渡,隻賸下了“半壁江山”,一般志士英雄,那個不是激昂慷慨,抱着迎歸二帝,恢復失地的雄心,誰還有此逸興閒情,注意音樂?在這樣一個極端危險的國度裏,士大夫受了許多意外的刺激,一腔抑塞磊落的抱負,“不平則鳴”,於是蘇軾一派“橫放傑出”的詞風,自然“應運而起”了。

    一時豪傑之士,如張元幹、張孝祥、辛棄疾、陳亮、陸遊等,都來做悲壯激烈的歌詞,想藉這個來振發人心,恢宏士氣。

    尤其是辛棄疾,在二十歲時候,從金國領兵南歸,滿懷“直搗黃龍”中興宋室的熱望,竟爲奸臣所阻,不能盡量發展他的志業,纔把“抑鬱無聊之氣,一寄於詞”,充分表現英雄本色。

    詞體到了這個時期,可説是解放達於極點了。

    後來人把這一派的詞,叫做别派。

    他們是承認秦觀、周邦彥爲詞家正宗的,把蘇辛當做“教外别傳”,那也就無足深怪了。

     宋詞演進的第六個階段,是作曲和填詞,都由文人一手包辦的。

    南宋到了和局既定之後,士習苟安,那種悲憤激昂的氣分,也就跟着時勢的轉移,漸漸消沈下去了。

    南宋的國都,是建在美麗的西子湖上。

    那時的達官世族,都住在這個山明水秀的地方,早把恢復中原的希望,抛到九霄雲外去了。

    這裏面有些人到是很好賓客,而且家蓄聲伎的。

    一班文士,也就樂於和他們往還。

    遇到填了一首詞,或是作了一套曲,他們馬上可以拿給家伎去演唱。

    這麽一來,文人又大大的高興了。

    所以對於音律的考求,和詞句的鍛鍊,是絲毫不肯放鬆的。

    就是號稱高尚的姜夔,他也常是出入於範成大的家裏,而且有許多的作品,是曾經拿給範家的歌妓演唱過的。

    成大住在蘇州,也是一處山川秀麗的所在。

    夔是深通音樂的,他的詞所依的聲,大部分是“自度曲”,也就是一手包辦出來的。

    這一派的詞,因爲曲調和歌詞,都由文人一手包辦,而唱者和聽者,又都屬於特殊階級,所以他的意境和音節,都不容易爲普通一般人所瞭解。

    胡適之先生説他是“詞匠的詞”,那又未免過於貶抑了。

    我們平心而論,詞的發展,到了南宋,本來是漸漸無路可走了。

    一班專門學者,想把他重新振作起來,講究益精,門庭愈窄,典雅之極,叫人看不懂,這固然是一種毛病。

    可是站在藝術的立場來看,我們也就不能把他的價值,一筆抹殺。

    從姜夔以後,到吳文英、史達祖、王沂孫、張炎、周密,都是屬於這一個系統。

    他們有他們“匠心獨運”的所在,現在也不暇細説了。

     總括一句話,詞是出於民間的歌曲,和音樂有不可分離的關係。

    但是到了後來,這種新興的體裁,漸漸被文人所採用了,就把他的地位提高,把他的組織加密,經過了長時間的醖釀,成功了詩壇上的一種新形式,又不妨和音樂宣告脫離。

    這個演變離合的情形,在中國文學史上,原來是“數見不鮮”的。

    我們明白了他的進展歷史,和各個階段的演化情形,那麽,對於各個作家的利病所在,也就可以“思過半”了。

     看了上面一大篇的話,關於詞的特質,和他的發展,應該可以得着一個概念了。

    我們現在再來談談研究詞的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