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言
關燈
小
中
大
,起來擔當這個“開山作祖”的責任。
《舊唐書·文藝傳》説他“能逐絃吹之音,爲側豔之詞。
”可見他不但是一個大文學家,并且是深通音樂。
他的行爲是很浪漫的,倡樓酒館,是他常到的地方。
也就因爲這個,所以多和民間歌曲接近的機會。
我們知道詞是依曲而填的。
他既能“逐絃吹之音”,那麽對於聲詞配合的道理,必然澈底瞭解。
所以他的創作,“前無古人”。
他的詞集,有《金荃·握蘭》二種,可惜現在都不傳了。
自溫庭筠以後,風氣大開,五代文人,承流接響。
經過這長遠時間的培植滋養,於是長短句的歌詞,遂臻於成熟時期。
在這五代大亂的當兒,士大夫流離轉徙,救死扶傷之不暇,隻有南唐西蜀,保持着偏安的局面,結果變爲詞的繁殖地方。
恰好有位大詩人韋莊,走徧南北各地,後來進了四川,就把詞的種子帶去。
成都本來是“天府之土”,一般士大夫,避亂投奔到那邊去,過着苟安的日子,就不免寄情聲色,上行下傚,造成所謂“詩客曲子詞”。
他的動機,原來爲的是消閒享樂。
可是經過了這番提倡和訓練,詞的技術日精了,詞在文壇的地位,牢不可拔了。
有了最精美的形式,造成了一種風氣,於是文人才士,沒有不競思“染指”的。
作者漸漸多了,有時因了環境的關係,和意外的刺激,也不妨借用這個新形式來發發牢騷。
到了南唐二主和馮延巳,就把詞的體格提高了,把詞的内容益加充實了。
尤其是李後主亡國以後的作品,真個是用血和淚寫成,悽咽纏綿,叫人讀了,不免要灑幾滴“同情之淚”,誰説舊瓶子不可以裝新酒呢? 我們根據上面所説的話,可以斷定隋唐之間,以迄開元天寶之際,是詞的萌芽時期。
從中唐劉白諸人到溫庭筠,是詞的培養時期。
晚唐五代,是詞的成熟時期。
經過了這三個階段,於是詞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方纔確然建立了,樂府詩的位置,也就不能不讓這個新興體製,“取而代之”了。
我們把研究詞的三個先決問題,都有相當的解答了。
但是詞的黃金時代,還要數到南北宋。
普通的説法,或是把宋詞劃作兩個時期來講,説什麽“詞至北宋而始大,至南宋而遂深”。
或是把宋詞分作兩個派别來講,説什麽蘇辛代表豪放派,秦柳代表婉約派。
這些議論,究竟過於籠統。
就是在宋代,也各因社會環境關係,影響到詞體,經過了幾次的變化,我們不妨把他分作幾個階段來講: 宋詞演進的第一階段,是接受南唐的遺産,專向“小令”方面發展的。
南唐中主因爲受不了北周的壓迫,曾一度遷都南昌。
中主本來也是個愛好文學的皇帝,就在不知不覺間,把歌詞種子帶到江西去了。
所以在北宋初期的作者,如晏殊、歐陽修,都是江西人,而且他們的詞格,又都近於馮延巳,這個當然不是偶然的事。
這派“小令”作家,到了晏殊的兒子幾道,就“登峯造極”了。
宋詞演進的第二階段,是受教坊新曲的影響,專向“慢曲”方面發展的。
王灼曾説:“唐中葉,漸有今體慢曲子。
”(《碧雞漫志》)就在《雲謡集》裏面,也有很多詞是在百字以上的。
後來人把“慢曲”當作長調,把字數的長短,作爲“令”“慢”的區别,并且説“慢詞”是由“小令”引申而來,這話是毫無根據的。
在《宋史·樂志》裏面,總是把“慢曲”和“急曲”對舉,可見得這個“慢”字,是指的歌曲聲調的急慢,并不是表示歌詞字數的長短。
隻因“慢曲”之聲既慢,當然就會延長,慢詞所以多是長調,大概就是這個道理。
據王灼的説法,慢曲既然在唐中葉就已發生,爲什麽到晚唐五代,都隻有“小令”流行呢?我想這個原因,還是由於文人卑視裡巷歌曲的心理,不肯俯就“慢曲”的節拍去填詞。
“小令”經過許多文人詩客的提倡,早經變“雅”了,而“慢曲”依然是“俗”,一般“高自位置”的士大夫,如何肯輕易去嘗試呢?慢詞的發展,必定要到柳永,方纔盛行,這個也有他的環境和時代關係。
宋翔鳳在他著的《樂府餘論》上説:“慢詞蓋起宋仁宗朝,中原息兵,汴京繁庶,歌臺舞席,競賭新聲。
耆卿(柳永)失意無俚,流連坊曲,遂盡收俚俗語言,編入詞中,以便伎人傳習。
”看了這一段話,那就對於慢詞遲遲發展的原因,可以“恍然大悟”了。
在葉夢得《避暑録話》上,也有這樣一段記載:“柳耆卿爲舉子時,多遊狹邪,善爲歌辭。
教坊樂工每得新腔,必求永爲辭,始行於世。
”這可見柳永的創作慢詞,完全由於教坊樂工的要求,而以迎合社會一般心理爲鵠的。
他把詞的領域擴大了,可是他因爲環境關係,隻能寫出“非羇旅窮愁之詞,即閨門淫媟之語”。
(《藝苑雌黃》)他在“小令”發展到登峯造極的時候,開闢這樣一塊大殖民地,也總算是一位“豪傑之士”。
自柳永以後,秦觀諸人繼起,慢詞遂盛極一時,風格也就逐漸提高了。
宋詞演進的第三個階段,是“曲子律”的解放,把詞體漸漸和音樂脫離,而充分表現作者的個性。
在蘇軾以前的詞,原來都是以應歌爲主的。
所以在形式方面,第一個條件,就是要“協律”,在内容方面,大
《舊唐書·文藝傳》説他“能逐絃吹之音,爲側豔之詞。
”可見他不但是一個大文學家,并且是深通音樂。
他的行爲是很浪漫的,倡樓酒館,是他常到的地方。
也就因爲這個,所以多和民間歌曲接近的機會。
我們知道詞是依曲而填的。
他既能“逐絃吹之音”,那麽對於聲詞配合的道理,必然澈底瞭解。
所以他的創作,“前無古人”。
他的詞集,有《金荃·握蘭》二種,可惜現在都不傳了。
自溫庭筠以後,風氣大開,五代文人,承流接響。
經過這長遠時間的培植滋養,於是長短句的歌詞,遂臻於成熟時期。
在這五代大亂的當兒,士大夫流離轉徙,救死扶傷之不暇,隻有南唐西蜀,保持着偏安的局面,結果變爲詞的繁殖地方。
恰好有位大詩人韋莊,走徧南北各地,後來進了四川,就把詞的種子帶去。
成都本來是“天府之土”,一般士大夫,避亂投奔到那邊去,過着苟安的日子,就不免寄情聲色,上行下傚,造成所謂“詩客曲子詞”。
他的動機,原來爲的是消閒享樂。
可是經過了這番提倡和訓練,詞的技術日精了,詞在文壇的地位,牢不可拔了。
有了最精美的形式,造成了一種風氣,於是文人才士,沒有不競思“染指”的。
作者漸漸多了,有時因了環境的關係,和意外的刺激,也不妨借用這個新形式來發發牢騷。
到了南唐二主和馮延巳,就把詞的體格提高了,把詞的内容益加充實了。
尤其是李後主亡國以後的作品,真個是用血和淚寫成,悽咽纏綿,叫人讀了,不免要灑幾滴“同情之淚”,誰説舊瓶子不可以裝新酒呢? 我們根據上面所説的話,可以斷定隋唐之間,以迄開元天寶之際,是詞的萌芽時期。
從中唐劉白諸人到溫庭筠,是詞的培養時期。
晚唐五代,是詞的成熟時期。
經過了這三個階段,於是詞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方纔確然建立了,樂府詩的位置,也就不能不讓這個新興體製,“取而代之”了。
我們把研究詞的三個先決問題,都有相當的解答了。
但是詞的黃金時代,還要數到南北宋。
普通的説法,或是把宋詞劃作兩個時期來講,説什麽“詞至北宋而始大,至南宋而遂深”。
或是把宋詞分作兩個派别來講,説什麽蘇辛代表豪放派,秦柳代表婉約派。
這些議論,究竟過於籠統。
就是在宋代,也各因社會環境關係,影響到詞體,經過了幾次的變化,我們不妨把他分作幾個階段來講: 宋詞演進的第一階段,是接受南唐的遺産,專向“小令”方面發展的。
南唐中主因爲受不了北周的壓迫,曾一度遷都南昌。
中主本來也是個愛好文學的皇帝,就在不知不覺間,把歌詞種子帶到江西去了。
所以在北宋初期的作者,如晏殊、歐陽修,都是江西人,而且他們的詞格,又都近於馮延巳,這個當然不是偶然的事。
這派“小令”作家,到了晏殊的兒子幾道,就“登峯造極”了。
宋詞演進的第二階段,是受教坊新曲的影響,專向“慢曲”方面發展的。
王灼曾説:“唐中葉,漸有今體慢曲子。
”(《碧雞漫志》)就在《雲謡集》裏面,也有很多詞是在百字以上的。
後來人把“慢曲”當作長調,把字數的長短,作爲“令”“慢”的區别,并且説“慢詞”是由“小令”引申而來,這話是毫無根據的。
在《宋史·樂志》裏面,總是把“慢曲”和“急曲”對舉,可見得這個“慢”字,是指的歌曲聲調的急慢,并不是表示歌詞字數的長短。
隻因“慢曲”之聲既慢,當然就會延長,慢詞所以多是長調,大概就是這個道理。
據王灼的説法,慢曲既然在唐中葉就已發生,爲什麽到晚唐五代,都隻有“小令”流行呢?我想這個原因,還是由於文人卑視裡巷歌曲的心理,不肯俯就“慢曲”的節拍去填詞。
“小令”經過許多文人詩客的提倡,早經變“雅”了,而“慢曲”依然是“俗”,一般“高自位置”的士大夫,如何肯輕易去嘗試呢?慢詞的發展,必定要到柳永,方纔盛行,這個也有他的環境和時代關係。
宋翔鳳在他著的《樂府餘論》上説:“慢詞蓋起宋仁宗朝,中原息兵,汴京繁庶,歌臺舞席,競賭新聲。
耆卿(柳永)失意無俚,流連坊曲,遂盡收俚俗語言,編入詞中,以便伎人傳習。
”看了這一段話,那就對於慢詞遲遲發展的原因,可以“恍然大悟”了。
在葉夢得《避暑録話》上,也有這樣一段記載:“柳耆卿爲舉子時,多遊狹邪,善爲歌辭。
教坊樂工每得新腔,必求永爲辭,始行於世。
”這可見柳永的創作慢詞,完全由於教坊樂工的要求,而以迎合社會一般心理爲鵠的。
他把詞的領域擴大了,可是他因爲環境關係,隻能寫出“非羇旅窮愁之詞,即閨門淫媟之語”。
(《藝苑雌黃》)他在“小令”發展到登峯造極的時候,開闢這樣一塊大殖民地,也總算是一位“豪傑之士”。
自柳永以後,秦觀諸人繼起,慢詞遂盛極一時,風格也就逐漸提高了。
宋詞演進的第三個階段,是“曲子律”的解放,把詞體漸漸和音樂脫離,而充分表現作者的個性。
在蘇軾以前的詞,原來都是以應歌爲主的。
所以在形式方面,第一個條件,就是要“協律”,在内容方面,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