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言
關燈
小
中
大
詞是代表一個時代的文學産物。
他在中國文學史上所佔的地位,是很重要的。
所以稍有中國文學常識的人,總是把他和唐詩,元曲,相提並論。
我們要研究詞,應得先要明白下列各點: 1.怎樣叫做詞? 2.詞的特質是怎樣? 3.詞的發展情形是怎樣? 關於第一點,往時的學者,總是擡出《説文解字》裏面“詞者意内而言外也”這麽一句話,來做詞的定義。
可是這個“意内而言外”的詞字,原來指的是言詞之詞,並非爲後來的詞體,預先定下的。
照這樣講,那末這詞字究竟應該怎樣説法呢?中國的文字,本來是各有本義的。
後來人事日繁,原有的字,遇到不敷應用的時候,於是觸類引申,也有因了借用而忘了他的本義的。
所謂“意内而言外”的詞字,就是説:一個人要説得一口動人的話,是要微婉的,要把所要説的意思藏在骨子裏面的。
把這個意義,引申做“詞章”之詞。
所以古樂府裏面,就有詞的一種名稱。
古樂府也是詩,詩是要“微而隱,婉而成章”的。
把詞字來代表詩歌的一體,這算是引申的第一個意義。
可是我們現在所要研究的詞,還不是這個説法。
我們現在所談的詞,是唐宋以來與新興音樂結合而産生的一種新詩體。
本來叫做“曲子詞”,又叫“樂府歌詞”,又叫“雜曲子詞”。
單把一個詞字來代表這種新詩體,原來是個簡稱。
所謂“曲子詞”,就是説這個體裁,是“倚曲”而作的。
所以作詞叫“填詞”,又叫“倚聲”,是表示這種長短句的歌詞,定要依照某種製定的曲譜的節拍,配上文字,沒有增減的自由的。
現在有一班人説:詞比較詩來得自由,那簡直是不明詞體搆成的原因,隨意瞎説。
在這個“曲子詞”沒有興起以前,中國配合音樂的詩歌,原來也有依照現成的曲譜來做的。
所以元稹在《樂府古題序》裏面,把操、引、謡、謳、歌、曲、詞、調八種體裁,别爲一類,説他是“由樂以定詞,非選詞以配樂”。
後來的“曲子詞”,也是如此,説不定就是把這八種體裁裏面的詞字,拿來應用的。
但是這個“曲子詞”,和古樂府裏面的詞,又有一個根本不同之點,就是所依的曲譜,他的音樂性質,完全不同。
我們現在所要研究的詞,是依照隋唐以來的新興樂曲而作的。
談到中國的音樂,經過幾許的變遷,到了隋唐之間,幾乎全被胡樂所征服,後來簡直就把胡樂認做國樂,所有配合樂曲的歌詞,也就隨他發生變化了。
宋王灼在他所著的《碧雞漫志》上面説:“西漢時,今之所謂古樂府者漸興,晉魏爲盛。
隋氏取漢以來樂器歌章古調,併入清樂,餘波至李唐始絶。
唐中葉雖有古樂府,而播在聲律則尠矣。
”從這上面的話看來,詞的産生,恰值古樂府不能“重被管絃”之後,他的界限,也就應該把他所依的音樂來決定了。
王灼又説:“隋以來,今之所謂曲子者漸興,至唐稍盛,今則繁聲淫奏,殆不可數。
古歌變爲古樂府,古樂府變爲今曲子,其本一也。
”現在所説的詞,即是按照這種“今曲子”的節拍來填的,是一種適應時代的産物。
我們看了上面所説的一番話,應該可以把怎樣叫做詞這個問題,完全解決了。
現在再來談談第二點。
我們已經明白,詞是“倚曲”而填的,而且所依之曲,是隋唐以來的新興音樂,那末對於詞的特質是什麽?也就可以解決一大半了。
樂曲的節拍長短,和聲音輕重,都有一定的組織,和適當的配合。
所以倚曲而填的歌詞,必須依照他的各個不同的曲調,一一按其長短,權其輕重,叫作與歌曲配起來,吻合無間,這樣纔能歌唱,這樣纔配叫做填詞。
元稹所説:“句度長短之數,聲韻平上之差,莫不由之準度。
”(《樂府古題序》)也就是這個辦法。
歌曲的組織,在他的音節輕重,所謂抑揚抗墜之間,配合得宜,方纔有感人的力量。
依他的節拍來填的歌詞,所以必定要講究平仄和協韻,也就是這個道理。
現在詞的歌法,雖然早已失傳,而他的各個不同的調,都是由當時盛行的歌曲遺留下來的,在文字的組織上,依然保存着若幹音樂性。
中國的詩歌,原來和音樂發生密切關係。
上自《詩經》,下至漢魏以來的樂府詩,和唐人的五七言絶句,大都是入樂的,隻是聲詞配合的方法有些不同罷了。
朱熹曾這樣説過:“古樂府隻是詩,中間卻添許多泛聲。
後來人怕失了那泛聲,逐一添個實字遂成長短句今曲子便是。
”(《朱子語類》百四十)樂府裏面的“泛聲”,又叫“和聲”,是有聲無辭的。
樂府詩歌唱的時候,必定要加上許多“泛聲”,這可見聲詞配合方面,依然是有缺憾的。
隻有這種“曲子詞,”完全是依照歌曲的聲調來填的,合唱起來,可以吻合無閒。
所以我們要認定詞是一種最富於音樂性的新詩體,也就是一種最進步的合樂的詩歌。
詞的特性,既經明白,我們再來談談第三點。
大凡一種事物的蛻變,必須經過若幹階段,又各有他的時代背景。
漢魏六朝的樂府詩,所以不能不演化成長短句的詞,一方面是受外來音樂的影響,一方面又因時代環境的關係,進展並不怎樣迅速。
關於詞的起源問題,現在
他在中國文學史上所佔的地位,是很重要的。
所以稍有中國文學常識的人,總是把他和唐詩,元曲,相提並論。
我們要研究詞,應得先要明白下列各點: 1.怎樣叫做詞? 2.詞的特質是怎樣? 3.詞的發展情形是怎樣? 關於第一點,往時的學者,總是擡出《説文解字》裏面“詞者意内而言外也”這麽一句話,來做詞的定義。
可是這個“意内而言外”的詞字,原來指的是言詞之詞,並非爲後來的詞體,預先定下的。
照這樣講,那末這詞字究竟應該怎樣説法呢?中國的文字,本來是各有本義的。
後來人事日繁,原有的字,遇到不敷應用的時候,於是觸類引申,也有因了借用而忘了他的本義的。
所謂“意内而言外”的詞字,就是説:一個人要説得一口動人的話,是要微婉的,要把所要説的意思藏在骨子裏面的。
把這個意義,引申做“詞章”之詞。
所以古樂府裏面,就有詞的一種名稱。
古樂府也是詩,詩是要“微而隱,婉而成章”的。
把詞字來代表詩歌的一體,這算是引申的第一個意義。
可是我們現在所要研究的詞,還不是這個説法。
我們現在所談的詞,是唐宋以來與新興音樂結合而産生的一種新詩體。
本來叫做“曲子詞”,又叫“樂府歌詞”,又叫“雜曲子詞”。
單把一個詞字來代表這種新詩體,原來是個簡稱。
所謂“曲子詞”,就是説這個體裁,是“倚曲”而作的。
所以作詞叫“填詞”,又叫“倚聲”,是表示這種長短句的歌詞,定要依照某種製定的曲譜的節拍,配上文字,沒有增減的自由的。
現在有一班人説:詞比較詩來得自由,那簡直是不明詞體搆成的原因,隨意瞎説。
在這個“曲子詞”沒有興起以前,中國配合音樂的詩歌,原來也有依照現成的曲譜來做的。
所以元稹在《樂府古題序》裏面,把操、引、謡、謳、歌、曲、詞、調八種體裁,别爲一類,説他是“由樂以定詞,非選詞以配樂”。
後來的“曲子詞”,也是如此,説不定就是把這八種體裁裏面的詞字,拿來應用的。
但是這個“曲子詞”,和古樂府裏面的詞,又有一個根本不同之點,就是所依的曲譜,他的音樂性質,完全不同。
我們現在所要研究的詞,是依照隋唐以來的新興樂曲而作的。
談到中國的音樂,經過幾許的變遷,到了隋唐之間,幾乎全被胡樂所征服,後來簡直就把胡樂認做國樂,所有配合樂曲的歌詞,也就隨他發生變化了。
宋王灼在他所著的《碧雞漫志》上面説:“西漢時,今之所謂古樂府者漸興,晉魏爲盛。
隋氏取漢以來樂器歌章古調,併入清樂,餘波至李唐始絶。
唐中葉雖有古樂府,而播在聲律則尠矣。
”從這上面的話看來,詞的産生,恰值古樂府不能“重被管絃”之後,他的界限,也就應該把他所依的音樂來決定了。
王灼又説:“隋以來,今之所謂曲子者漸興,至唐稍盛,今則繁聲淫奏,殆不可數。
古歌變爲古樂府,古樂府變爲今曲子,其本一也。
”現在所説的詞,即是按照這種“今曲子”的節拍來填的,是一種適應時代的産物。
我們看了上面所説的一番話,應該可以把怎樣叫做詞這個問題,完全解決了。
現在再來談談第二點。
我們已經明白,詞是“倚曲”而填的,而且所依之曲,是隋唐以來的新興音樂,那末對於詞的特質是什麽?也就可以解決一大半了。
樂曲的節拍長短,和聲音輕重,都有一定的組織,和適當的配合。
所以倚曲而填的歌詞,必須依照他的各個不同的曲調,一一按其長短,權其輕重,叫作與歌曲配起來,吻合無間,這樣纔能歌唱,這樣纔配叫做填詞。
元稹所説:“句度長短之數,聲韻平上之差,莫不由之準度。
”(《樂府古題序》)也就是這個辦法。
歌曲的組織,在他的音節輕重,所謂抑揚抗墜之間,配合得宜,方纔有感人的力量。
依他的節拍來填的歌詞,所以必定要講究平仄和協韻,也就是這個道理。
現在詞的歌法,雖然早已失傳,而他的各個不同的調,都是由當時盛行的歌曲遺留下來的,在文字的組織上,依然保存着若幹音樂性。
中國的詩歌,原來和音樂發生密切關係。
上自《詩經》,下至漢魏以來的樂府詩,和唐人的五七言絶句,大都是入樂的,隻是聲詞配合的方法有些不同罷了。
朱熹曾這樣説過:“古樂府隻是詩,中間卻添許多泛聲。
後來人怕失了那泛聲,逐一添個實字遂成長短句今曲子便是。
”(《朱子語類》百四十)樂府裏面的“泛聲”,又叫“和聲”,是有聲無辭的。
樂府詩歌唱的時候,必定要加上許多“泛聲”,這可見聲詞配合方面,依然是有缺憾的。
隻有這種“曲子詞,”完全是依照歌曲的聲調來填的,合唱起來,可以吻合無閒。
所以我們要認定詞是一種最富於音樂性的新詩體,也就是一種最進步的合樂的詩歌。
詞的特性,既經明白,我們再來談談第三點。
大凡一種事物的蛻變,必須經過若幹階段,又各有他的時代背景。
漢魏六朝的樂府詩,所以不能不演化成長短句的詞,一方面是受外來音樂的影響,一方面又因時代環境的關係,進展並不怎樣迅速。
關於詞的起源問題,現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