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集 文

關燈
請誅賊子梁澤疏 伏以先王之有天下,首明人倫以立敎化,誠以綱常之道,如天地之不可易也,如日月之不可廢也,敎旣立矣,化旣行矣。

    而猶慮夫賊仁害義者,或出於其間,故制爲五刑以威之,其所以維持敎化者至矣。

    世降俗衰,敎化不行,雖車裂體解前後相望,而弑父弑君者往往有之,況無嚴刑重法以威之,則天下國家之事,將有不可忍言者矣。

     臣等謹按:江華府人梁澤弑其父,本府之民萬口如一,具湘等十六人聯名報官,其一鄕公論之發,已不可掩。

    而府使李用淳,喬桐縣監李億昌,前後所撿打傷之迹,考之無冤錄,如合符節,則澤之弑父之狀,無可疑矣。

    而有司者諉以疑獄,不擧典刑,置之尋常之地,到屍肉壞爛,無可考驗。

    然後託以改檢爲名,至於不可檢,則乃繫湘等十六人,欲窮問言根所自出,若將爲澤復讎者。

    臣等竊惑焉,今夫有司者,豈盡無父之人哉?又豈不知弑父者之不可一日容也。

    所以矇矓掩覆,以至今日者,豈無其由乎。

    彼澤本饒於財,盡賣田宅以行賄賂,擧鄕之人實所共知,但未知入於誰門耳。

    澤之弑父,在於去年七月,而用淳之初檢,乃在於十一月。

    億昌之覆檢,在於今年二月,其改檢也。

    在於六月,使天下之大逆,偃臥獄中,以待其老。

    而宰相不知其失,臺諫不言其非,臣等竊恥焉,嗚呼!子焉而弑其父,尙能以貨賂自衛,淹延時月,以至期年之久,其他則又何說。

     臣等竊見本府之民,始聞此事,莫不張膽扼腕,今則人人惴恐,反以湘等爲戒。

    夫始之張膽扼腕,此天理民彜之不容泯者也。

    今之惴,恐在上者使然也,嗚呼!爲人上者,旣不能明人倫正風俗,使人人行孝悌之道。

    而乃使綱常莫大之變,出於畿甸之間,又不能明示典刑,以快天誅。

    而乃使自新之民,失其本心,臣等竊痛焉。

    臣等將見天地易位,日月失次,三綱九法湮滅絶熄。

    而天下之人,父子不相殺者幾希矣。

    言念及此,豈止痛哭流涕而已哉,伏願殿下赫然發怒,快示明刑,使天下之人,昭然知弑逆者之無所客於覆載之間,則天地旣塞而復開,日月旣闇而復明,三綱正,九法立。

    而天下之爲父子者定,豈不快哉,豈不盛哉。

    不然,臣等或將赴海而死,或將被髮入山,或將此走胡南走越耳,寧能坐視禮義之邦化爲無文之國。

    而冥然與禽獸爲群哉,臣等生於輦轂之下,早蒙菁莪之育,而粗識彜倫之典矣。

    流寓本府,親見此事,義不容默默。

    而所以遷延到此者,庶幾有望於士師。

    今伏見推考敬差官趙廷芝挈家而來,使梁澤妻孥,出入於門屛之間,所推喬桐律生之招,明白的實,而不以上達。

    若是則弑父之賊。

    終無時而可誅也,臣等不勝區區憤惋之主,謹沐浴以聞。

     雜述 孟春之朔,二客過餘。

    有風肅然,徘徊中庭。

    客曰:「異哉風,風何氣哉?」答曰:「盈天地之間,一氣耳,氣有聚散有升降。

    夫風者,氣之跡也,孰披拂是,理自爾也。

    」擧手示客曰:「客知此手。

    」客曰:「手也。

    曰手之爲手,固也。

    向也靜,而今也動。

    向也屈,而今也伸,所以者何?」答曰:「氣哉氣哉。

    」餘曰:「然,氣非我有也。

    天也,天者。

    何,氣而已,理而已。

    天有理氣,萬物化生,在物自觀,物各物也,以天觀物,物亦天也。

    又惡知風之非我,我之非風。

    」二客相顧歎曰:「朝來自外也,在路者無非人,今聞主人之敎,汒焉異之,求我身而不自得,孰爲人哉。

    」客出,閉門而記其說。

     倉氓說 氓有室于太倉之傍者,不廢著,不耕收。

    每夕出而夜歸,則必持五升米焉。

    問所從得,不告,雖其妻兒,莫覺也。

    如是者積數十年,其食粲如也,其衣華如也,而視其室則空如也。

    氓病且死,密詔其子曰:「倉之第幾柱,有窽焉。

    其大客指,米之堆積于內者,咽塞而不能出。

    爾取木之如指者,納于窽中,迎而流之,日五升卽止,無取嬴焉。

    」氓旣死,子嗣爲之,其衣食如氓時。

    旣而,恨窽小不可多取,鑿而巨之,日取數鬥,猶不足,又鑿而巨之。

    倉吏覺其奸,拘而戮之。

     噫!穿窬,小人之惡行,苟能知足,亦可以保身氓是也。

    升鬥,利之細者,苟不能知足,亦可以殺身,氓之子是也。

    況君子而知足者耶,況取天下之大利而不知足者耶。

    高靈申貿夫,爲餘言。

     從政圖說 世之遊閑者,群居無事,則聯數幅之紙,列敍官班爵秩,而附以升降黜陟之法。

    削木爲六面,刻德勳文武貪軟六字於其面。

    如此者凡三顆,於是數人對局,呼而擲之。

    隨其所得。

    而升黜其班秩,視班秩之貴賤,以決其輸嬴。

    日之曰從政之圖,其來蓋久。

    餘自少時,不嗜此戲,見儕輩爲之,則必麾而去之。

    歲丙申,客于湖南。

    一日,偶步出野亭,有數客方設此戲。

    餘從傍而諦視之,有升而貴者,有降而賤者,或始黜而終陟,或始陟而終黜,疑亦有數存焉於其間也。

    夫升而貴者,未必皆賢,降而賤者,未必皆愚。

    始黜而終陟者,豈前拙而後巧,始陟而終黜者,豈前巧而後拙。

    其所以升降黜陟者,旣不可以賢愚巧拙論,則但蔔其偶不偶耳。

    嗚呼!餘觀夫今之從政者,其有不類乎是圖者耶,或曰,非偶也。

    其機巧之智,有以緻之。

    此說,餘未信之。

     題握機橐籥後 右乃徐昌會際卿所撰也,使際卿遇知於天子,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