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憶吳瞿安先生

關燈
州時,任中敏到他家參閱曲書,先生指導他無微不至。

    後來中敏編著《散曲叢刊》,實得力于他的指導。

    當先生在東南大學時,嘗為盧冀野改曲,也是一字不苟。

    冀野創作的散曲、雜劇、傳奇等,無不有先生的潤飾;後來冀野刻《飲虹簃散曲》,與先生的誘導、鼓勵也是分不開的。

    此外,如錢南揚之輯南戲,王季思之注《西廂》,都是循着先生的指示而努力進行的。

    先生對學生一方面是和藹、親切,循循善誘;可是一方面也不寬假,不放任,不姑息,如有不當于理的,就會被嚴厲訓斥,因此,學生既敬愛他,也畏懼他。

     先生在東南大學時,曾領導學生組織詞社,名“潛社”,前後達十馀年。

    大概每月一集,揀一星期日下午,師生一同遊覽南京名勝,并作詞和曲。

    題由先生出,作好也由先生改;直到傍晚,才一同歸來,在夫子廟東頭的“萬全酒家”聚餐。

    有時作的是曲,先生即席訂譜,笛歌唱,極一時之樂。

    席散以後,先生酒意醺醺,往往由學生扶送回寓(寓所在大石橋西頭)。

    “萬全酒家”後面臨秦淮河,河下常有畫舫停泊,其中有一畫舫名“多麗”,有時師生也作詞、聚餐于“多麗”舫中。

    後來學生輯印過《潛社詞曲彙刊》,便是師生多年的成績。

    另外,先生又與友人在南京組織詞社,名“如社”,也是每月一集,輪流作東道主,後來也刊印了一集《如社詞鈔》。

     先生唱曲謹嚴,不同流俗。

    原來先生在十八歲時,就從裡老學唱曲,先生一面取古今雜劇、傳奇作比較、研究,一面根據明人魏良輔的《曲律》、王骥德的《曲律》和沈寵綏的《度曲須知》作進一步的探讨。

    一九一三年,先生正三十歲,寫成《顧曲麈談》一書,内容分原曲、制曲、度曲、談曲四章講述,對于曲理多所闡明,對唱曲的五音(喉舌齒牙唇)、四呼(開齊合撮)、四聲(平上去入)、出字、收聲、歸韻諸項尤其講得細入毫芒,糾正了一般唱曲的錯誤,并指出了唱曲的正确方向。

    先生第二子湅青,第四子南青,都精于吹唱,但他們有時體會曲情,于吹唱之中加添花腔,以求美聽。

    先生聽了就極力制止,可見先生守律之嚴。

    先生對于藝人唱曲,也盡心指導,并照顧他們的生活。

     先生嘗以為《桃花扇》的曲文很好,可惜作者孔尚任不如《長生殿》作者洪昇谙于度聲,很想多譜一些《桃花扇》曲。

    過去北京清華大學曾有些人組織“谷音”曲社唱曲,函請先生指導,先生曾譜《桃花扇·哭主·勝如花》二曲給他們唱,他們都以為音調悲壯,盡善盡美。

    他們當時很想先生以馀時多為《桃花扇》曲制譜,但後來制的譜并不多。

    我還知道先生曾制過史可法《沉江》一出的譜,也是極其悲壯動聽的。

     先生為人慷慨好義,嫉惡如仇,所作英雄烈士的戲劇,大都蒼涼悲壯,痛快淋漓。

    他對秋瑾的革命史迹,尤為同情,既作《軒亭秋》(僅傳《楔子》一出,載《小說林》)表揚她,又題《西泠悲秋圖》哀悼她: 半林夕照。

    照上峰腰。

    小冢冬青少。

    有柳絲數條。

    記麥飯香醪。

    清明拜掃。

    怎三尺孤墳也守不牢。

    這冤怎樣了。

    土中人,血淚抛。

    滿地紅心草。

    斷魂可招。

    你敢也俠氣英風在這遭。

     這是《越調·小桃紅》套裡的《下山虎》曲,一般都以為是難作的曲子,先生依據《幽閨記》的《下山虎》原文,四聲一字不移,作得自然、沉痛,先生也自以為“青出于藍”。

     還有一件事可見先生高傲的氣概的,那就是拒絕徐樹铮的任官。

    一九二一年,先生三十八歲,仍在北京大學教課,時徐樹铮任西北籌邊使,禮聘先生為秘書長,先生立即拒絕了他,并有《鹧鸪天》詞回答他: 辛苦蝸牛占一廬。

    倚檐妨帽足軒渠。

    依然濁酒供狂逸,那有名花奉起居。

      三尺劍,萬言書。

    近來彈铗出無車。

    西園雅集南皮會,懶向王門再曳裾。

     充分表現了“貧賤不能移”的書生本色。

     在清末曲學極衰微的時期,先生以畢生精力從文學、音樂、戲劇各方面研究曲學,集三百年來研究曲學的大成,開近代研究曲學的風氣,先生的功績是永不磨滅的。

    一九五一年,先生的家庭把先生所藏的全部善本遺書獻給中央,供全國廣大人民閱覽,這也是完全符合先生一生闡揚文化、教育人才的意願的。

     (《雨花》1957年5月号) 附: 虞美人 悼瞿安師 亂山迷霧姚州路。

    不道臞仙去。

    兩年避寇走天涯。

    白發飄蕭、日日望京華。

      豪情曾擊瓊壺碎。

    幾度青溪醉。

    水磨白苎寂無聞。

    莺老花殘、空憶石橋春。

     注:瞿安——吳梅,字瞿安,号霜厓,蘇州人。

    曾任北京大學、東南大學、中山大學、光華大學教授,為近代曲學大師。

    其詩、文、詞亦工,著述繁富。

    解放初,其家屬将所藏百嘉室曲集善本捐獻給人民政府。

     (《夢桐詞》,江蘇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