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頭明月,今為誰斜 ——蔣春霖詞七首
關燈
小
中
大
看,“劍指寒星碎”語極挺勁,真可謂力透紙背。
末兩句一氣貫注,如珠走盤。
寫夜深遙憑南鬥星,仰望北京城,竟不知身上沾滿了露水,婉轉地流露出他的憂思之情。
譚獻極力推崇鹿潭詞,謂“天挺此才,為倚聲家老杜”,确非虛譽。
唐多令 楓老樹流丹。
蘆花吹又殘。
系扁舟、同倚朱闌。
還似少年歌舞地,聽落葉,憶長安。
哀角起重關。
霜深楚水寒。
背西風、歸雁聲酸。
一片石頭城上月,渾怕照,舊江山。
此詞融懷古與傷亂于寒秋境界之中,大氣包舉,悲壯激越,仿佛蘇辛,卻不是粗犷一路,正宜使關西大漢用銅琶鐵闆高唱。
而沉郁頓挫之處,又神似清真。
起兩句運化白居易《琵琶行》起句“楓葉荻花秋瑟瑟”詩意。
“系扁舟、同倚朱闌”,述承平時候,在東台為鹽官與佳人同遊之樂。
“還似”二字領起下三句,回憶當年在北京聽歌看舞之樂。
上片楓丹蘆白,朱闌同倚,無景不美,無情不深。
下片一落千丈,無景不悲,無情不哀。
兵連禍結,到處角聲驚人,雁飛無地,酸聲凄苦,與上片對照,異樣出色。
結尾明點南京石頭城為太平軍所占,運化白石“舊時月色,算幾番照我,梅邊吹笛”詞意,寫現實環境。
當時,他雖然不明白戰争的性質,但其憂國憂民的意願是可以理解的。
東坡曾評柳永詞“霜風凄緊,關河冷落,殘照當樓”,以為不減唐人高處,如鹿潭此作,亦何減唐人高處? 滿庭芳 秋水時至,海陵諸村落辄成湖蕩。
小舟來去,竟日在蘆花中。
餘居此既久,亦忘岑寂。
鄉人偶至,話及兵革,詠“我亦有家歸未得”之句,不覺怅然。
黃葉人家,蘆花天氣,到門秋水成湖。
攜尊船過,帆小入菰蒲。
誰識天涯倦客,野橋外、寒雀驚呼。
還惆怅,霜前瘦影,人似柳蕭疏。
愁餘。
空自把,鄉心寄雁,泛宅依凫。
任相逢一笑,不是吾廬。
漫托魚波萬頃,便秋風、難問莼鲈。
空江上,沉沉戍鼓,落日大旗孤。
此詞為鹿潭四十三歲(一八六〇)時所作,當時他借居東台溱潼鎮壽聖寺内水雲樓,故詞集即以樓名。
該鎮四面環水,賴小舟出入。
海陵即泰州,當時溱潼鎮屬東台,故仍泛稱居東台,實際上他移居過泰州的。
詞序雲:“餘居此既久,亦忘岑寂。
”這正如白石詞所謂“人間别久不成悲”,何況兵革激烈,有家難歸,自更加“怅然”了。
起三句寫水雲樓景色,黃葉、蘆花、秋水成湖,俨然一幅絕妙水鄉圖。
下兩句叙事,因鄉人偶至,故以濁酒一杯款待。
“帆小入菰蒲”,“小”字貼切,“入”字凝煉。
“誰識”兩韻抒情,“天涯倦客”是說久居異鄉,“誰識天涯倦客”化用清真“誰識京華倦客”詞句。
“寒雀驚呼”乃用杜甫“恨别鳥驚心”詩說明話及兵革,鳥亦多情。
“還”字更進一層。
此三句描繪了兩人為家國憂傷的憔悴形象,脈絡分明,刻畫細緻。
下片抒寫心情,曲折回環,所用實字虛字無不傳神。
異鄉生愁也是一場空,惟有托雁傳書到江陰家鄉。
“寄”字用李白“我寄愁心與明月,随風直到夜郎西”詩意。
自己在東台水鄉,隻能日日與野鴨相依為命,忽然見到鄉人,自不免驚喜交集,但因“不是吾廬”,卻又要黯然消魂,吞聲飲泣了。
李義山《贈劉司戶》詩:“萬裡相逢歡複泣,鳳巢西隔九重門。
”鹿潭這裡用“笑”字正如義山詩意,抒寫内心先歡後泣的真情實感。
“秋風”、“莼鲈”用張翰思鄉之情,“漫托”、“難問”都達不到張翰的心願,也就是序中“不覺怅然”的凄苦。
結尾句寫他聽到空江戰鼓,看到落日大旗,這是清軍緊急圍攻景象,運化杜甫“落日照大旗,馬鳴風蕭蕭”詩意,他希望烽煙早熄,得以還鄉。
甘州 餘少識劉梅史于武昌,不見且二十年。
辛亥
末兩句一氣貫注,如珠走盤。
寫夜深遙憑南鬥星,仰望北京城,竟不知身上沾滿了露水,婉轉地流露出他的憂思之情。
譚獻極力推崇鹿潭詞,謂“天挺此才,為倚聲家老杜”,确非虛譽。
唐多令 楓老樹流丹。
蘆花吹又殘。
系扁舟、同倚朱闌。
還似少年歌舞地,聽落葉,憶長安。
哀角起重關。
霜深楚水寒。
背西風、歸雁聲酸。
一片石頭城上月,渾怕照,舊江山。
此詞融懷古與傷亂于寒秋境界之中,大氣包舉,悲壯激越,仿佛蘇辛,卻不是粗犷一路,正宜使關西大漢用銅琶鐵闆高唱。
而沉郁頓挫之處,又神似清真。
起兩句運化白居易《琵琶行》起句“楓葉荻花秋瑟瑟”詩意。
“系扁舟、同倚朱闌”,述承平時候,在東台為鹽官與佳人同遊之樂。
“還似”二字領起下三句,回憶當年在北京聽歌看舞之樂。
上片楓丹蘆白,朱闌同倚,無景不美,無情不深。
下片一落千丈,無景不悲,無情不哀。
兵連禍結,到處角聲驚人,雁飛無地,酸聲凄苦,與上片對照,異樣出色。
結尾明點南京石頭城為太平軍所占,運化白石“舊時月色,算幾番照我,梅邊吹笛”詞意,寫現實環境。
當時,他雖然不明白戰争的性質,但其憂國憂民的意願是可以理解的。
東坡曾評柳永詞“霜風凄緊,關河冷落,殘照當樓”,以為不減唐人高處,如鹿潭此作,亦何減唐人高處? 滿庭芳 秋水時至,海陵諸村落辄成湖蕩。
小舟來去,竟日在蘆花中。
餘居此既久,亦忘岑寂。
鄉人偶至,話及兵革,詠“我亦有家歸未得”之句,不覺怅然。
黃葉人家,蘆花天氣,到門秋水成湖。
攜尊船過,帆小入菰蒲。
誰識天涯倦客,野橋外、寒雀驚呼。
還惆怅,霜前瘦影,人似柳蕭疏。
愁餘。
空自把,鄉心寄雁,泛宅依凫。
任相逢一笑,不是吾廬。
漫托魚波萬頃,便秋風、難問莼鲈。
空江上,沉沉戍鼓,落日大旗孤。
此詞為鹿潭四十三歲(一八六〇)時所作,當時他借居東台溱潼鎮壽聖寺内水雲樓,故詞集即以樓名。
該鎮四面環水,賴小舟出入。
海陵即泰州,當時溱潼鎮屬東台,故仍泛稱居東台,實際上他移居過泰州的。
詞序雲:“餘居此既久,亦忘岑寂。
”這正如白石詞所謂“人間别久不成悲”,何況兵革激烈,有家難歸,自更加“怅然”了。
起三句寫水雲樓景色,黃葉、蘆花、秋水成湖,俨然一幅絕妙水鄉圖。
下兩句叙事,因鄉人偶至,故以濁酒一杯款待。
“帆小入菰蒲”,“小”字貼切,“入”字凝煉。
“誰識”兩韻抒情,“天涯倦客”是說久居異鄉,“誰識天涯倦客”化用清真“誰識京華倦客”詞句。
“寒雀驚呼”乃用杜甫“恨别鳥驚心”詩說明話及兵革,鳥亦多情。
“還”字更進一層。
此三句描繪了兩人為家國憂傷的憔悴形象,脈絡分明,刻畫細緻。
下片抒寫心情,曲折回環,所用實字虛字無不傳神。
異鄉生愁也是一場空,惟有托雁傳書到江陰家鄉。
“寄”字用李白“我寄愁心與明月,随風直到夜郎西”詩意。
自己在東台水鄉,隻能日日與野鴨相依為命,忽然見到鄉人,自不免驚喜交集,但因“不是吾廬”,卻又要黯然消魂,吞聲飲泣了。
李義山《贈劉司戶》詩:“萬裡相逢歡複泣,鳳巢西隔九重門。
”鹿潭這裡用“笑”字正如義山詩意,抒寫内心先歡後泣的真情實感。
“秋風”、“莼鲈”用張翰思鄉之情,“漫托”、“難問”都達不到張翰的心願,也就是序中“不覺怅然”的凄苦。
結尾句寫他聽到空江戰鼓,看到落日大旗,這是清軍緊急圍攻景象,運化杜甫“落日照大旗,馬鳴風蕭蕭”詩意,他希望烽煙早熄,得以還鄉。
甘州 餘少識劉梅史于武昌,不見且二十年。
辛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