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裡秋波,夢中朝雨 ——時彥詞《青門飲·寄寵人》
關燈
小
中
大
胡馬嘶風,漢旗翻雪,彤雲又吐,一竿殘照。古木連空,亂山無數,行盡暮沙衰草。星鬥橫幽館,夜無眠、燈花空老。霧濃香鴨,冰凝淚燭,霜天難曉。 長記小妝才了。一杯未盡,離懷多少。醉裡秋波,夢中朝雨,都是醒時煩惱。料有牽情處,忍思量、耳邊曾道。甚時躍馬歸來,認得迎門輕笑。
本詞是遠役懷人之作,在藝術構思方面有其獨特之處,即采用對比、回憶等手法,如上片雄渾的北國風光,與下片的傷離情景形成鮮明的對比;下片别時依依難舍的回憶和想象中重逢時欣喜歡悅的對比,寫來豪放和柔婉兼而有之。在題材的處理方面,亦是境界闊大而又有别出心裁的細膩描寫,語言的運用極其生動活潑,流利自然,由此給人以十分新穎獨特的感覺。
宋初範仲淹寫邊陲風光的《漁家傲》,曆來受人稱道,視為豪放詞的前驅,其中如“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裡。長煙落日孤城閉”,本詞上片開始幾句,手法亦與之相似,在讀者面前展開邊地的特有風光。作者将親身經曆的旅途情景,用概括而簡煉的字句再現出來。“胡馬”兩句,寫風雪交加,在呼嘯的北風聲中,夾雜着胡馬的長嘶,真是“胡馬依北風”,使人意識到這裡已離邊境不遠。擡頭而望,“漢旗”,也即宋朝的大旗,卻正随着紛飛的雪花翻舞,車馬就在風雪之中行進。“彤雲”兩句,寫氣候變化多端。正行進間,風雪逐漸停息,西天晚霞似火,夕陽即将西沉。“一竿殘照”,是形容殘日離地平線很近。借着夕陽馀晖,隻見一片廣闊荒寒的景象,老樹枯枝縱橫,山巒錯雜堆疊;行行重行行,暮色沉沉,唯有遠處的平沙衰草,尚可辨認。這裡寫邊地氣候多變,時而風雪交加,時而晚霞夕照;描寫是由遠而近,由明亮而朦胧,意味着這天旅程的結束。
“星鬥”以下,寫投宿以後夜間情景。采用襯托手法,從凝望室外星鬥橫斜的夜空,到聽任室内燈芯延燒聚結似花,還有鴨形熏爐不斷散放香霧,燭淚滴凝成冰,都是用來襯托出長夜漫漫,作者沉浸在思念之中,整宵難以入睡的相思之情,由此引出下片内容。
下片以回憶和想象為主,用生活的語言和委婉曲折的筆觸勾勒出那位“寵人”的形象。離情别意,本來是詞中經常出現的内容,而且以直接描寫為多,如“殘月出門時。美人和淚辭”(韋莊《菩薩蠻》),“暗垂珠淚,泣送征輪”(韓缜《鳳箫吟》)。作者卻另辟蹊徑,以“寵人”的各種表情和動态來反映或曲折地表達不忍分離的心情。
“長記”三句,寫别離前夕,她淺施粉黛,裝束淡雅,在餞别宴上想借酒澆愁,卻是稍飲即醉。“醉裡”三句,寫醉後神情,由秋波頻盼而終于入夢,然而這卻隻能增添醒後惜别的煩惱,真可說是“借酒澆愁愁更愁”了。這裡刻畫因傷離而出現的姿态神情,都是運用白描和口語,顯得宛轉生動,而人物内心活動卻就在這看似平淡的幾筆中曲曲道出。
結尾四句,是作者繼續回想别時難舍難分的情況,其中最牽惹他的情思而難以忘懷的一幕,就是臨行之際,她上前附耳小語的神态。這裡不用一般篇末别後思念的寫法,如“春欲暮,思無窮。舊歡如夢中”(溫庭筠《更漏子》)、“落花猶在,香屏空掩,人面知何處”(晏幾道《禦街行》),而是曲折地以對方望歸的迫切心理和重逢之時的喜悅心情作為結束,這也即是耳語的内容;低聲問他何時能躍馬歸來,是關心和期待,讓他想象對方迎接時愉悅的笑容,則是進一層展開一幅重逢之時的歡樂場面。這樣,就使這首傷離的懷人之作不以“黯然銷魂者,唯别而已矣”的低調結束,而是以充滿着期待和喜悅的心情總收全篇。
本詞作者時彥是河南開封人,宋神宗元豐二年(一〇七九)進士第一,曆官開封尹、兵部員外郎、吏部尚書、河東轉運使。這首詞不見宋人傳本,惟見明人《花草粹編》卷十一,殊屬可貴。
本詞是遠役懷人之作,在藝術構思方面有其獨特之處,即采用對比、回憶等手法,如上片雄渾的北國風光,與下片的傷離情景形成鮮明的對比;下片别時依依難舍的回憶和想象中重逢時欣喜歡悅的對比,寫來豪放和柔婉兼而有之。在題材的處理方面,亦是境界闊大而又有别出心裁的細膩描寫,語言的運用極其生動活潑,流利自然,由此給人以十分新穎獨特的感覺。
宋初範仲淹寫邊陲風光的《漁家傲》,曆來受人稱道,視為豪放詞的前驅,其中如“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裡。長煙落日孤城閉”,本詞上片開始幾句,手法亦與之相似,在讀者面前展開邊地的特有風光。作者将親身經曆的旅途情景,用概括而簡煉的字句再現出來。“胡馬”兩句,寫風雪交加,在呼嘯的北風聲中,夾雜着胡馬的長嘶,真是“胡馬依北風”,使人意識到這裡已離邊境不遠。擡頭而望,“漢旗”,也即宋朝的大旗,卻正随着紛飛的雪花翻舞,車馬就在風雪之中行進。“彤雲”兩句,寫氣候變化多端。正行進間,風雪逐漸停息,西天晚霞似火,夕陽即将西沉。“一竿殘照”,是形容殘日離地平線很近。借着夕陽馀晖,隻見一片廣闊荒寒的景象,老樹枯枝縱橫,山巒錯雜堆疊;行行重行行,暮色沉沉,唯有遠處的平沙衰草,尚可辨認。這裡寫邊地氣候多變,時而風雪交加,時而晚霞夕照;描寫是由遠而近,由明亮而朦胧,意味着這天旅程的結束。
“星鬥”以下,寫投宿以後夜間情景。采用襯托手法,從凝望室外星鬥橫斜的夜空,到聽任室内燈芯延燒聚結似花,還有鴨形熏爐不斷散放香霧,燭淚滴凝成冰,都是用來襯托出長夜漫漫,作者沉浸在思念之中,整宵難以入睡的相思之情,由此引出下片内容。
下片以回憶和想象為主,用生活的語言和委婉曲折的筆觸勾勒出那位“寵人”的形象。離情别意,本來是詞中經常出現的内容,而且以直接描寫為多,如“殘月出門時。美人和淚辭”(韋莊《菩薩蠻》),“暗垂珠淚,泣送征輪”(韓缜《鳳箫吟》)。作者卻另辟蹊徑,以“寵人”的各種表情和動态來反映或曲折地表達不忍分離的心情。
“長記”三句,寫别離前夕,她淺施粉黛,裝束淡雅,在餞别宴上想借酒澆愁,卻是稍飲即醉。“醉裡”三句,寫醉後神情,由秋波頻盼而終于入夢,然而這卻隻能增添醒後惜别的煩惱,真可說是“借酒澆愁愁更愁”了。這裡刻畫因傷離而出現的姿态神情,都是運用白描和口語,顯得宛轉生動,而人物内心活動卻就在這看似平淡的幾筆中曲曲道出。
結尾四句,是作者繼續回想别時難舍難分的情況,其中最牽惹他的情思而難以忘懷的一幕,就是臨行之際,她上前附耳小語的神态。這裡不用一般篇末别後思念的寫法,如“春欲暮,思無窮。舊歡如夢中”(溫庭筠《更漏子》)、“落花猶在,香屏空掩,人面知何處”(晏幾道《禦街行》),而是曲折地以對方望歸的迫切心理和重逢之時的喜悅心情作為結束,這也即是耳語的内容;低聲問他何時能躍馬歸來,是關心和期待,讓他想象對方迎接時愉悅的笑容,則是進一層展開一幅重逢之時的歡樂場面。這樣,就使這首傷離的懷人之作不以“黯然銷魂者,唯别而已矣”的低調結束,而是以充滿着期待和喜悅的心情總收全篇。
本詞作者時彥是河南開封人,宋神宗元豐二年(一〇七九)進士第一,曆官開封尹、兵部員外郎、吏部尚書、河東轉運使。這首詞不見宋人傳本,惟見明人《花草粹編》卷十一,殊屬可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