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祖謀治詞經曆及其影響

關燈
故論詞之複興,二人實為先導;端正二人學詞之趨向,端木埰實亦有力。

     況周頤字夔笙,一号蕙風,初名周儀,以避清末帝宣統溥儀諱,改名周頤,廣西臨桂人,與王鵬運同鄉同治詞。

    生于鹹豐九年(一八五九),卒于民國十五年(一九二六),年六十八。

    光緒五年(一八七九)中舉,官内閣中書,與王鵬運同學詞于端木埰,并與朱氏切磋,世稱朱況。

    端木氏對況氏學詞,督責頗嚴,況氏二十歲時作《绮羅香》雲“東風吹盡柳綿矣”,端木氏見之,甚不為然,申誡至再[八]。

    後所作詞曾與朱氏詞合刻為《鹜音集》,又自作詞名《蕙風詞》,王國維盛稱之,以為“蕙風詞小令似叔原,長調亦在清真、梅溪間,而沉痛過之”[九]。

    其所作《蕙風詞話》尤為朱氏所激賞,以為标重、拙、大之旨,評論精細,發前人所未發,實千年來之絕作[一〇]。

    朱氏曾選《宋詞三百首》,況氏為之序,可見二人相知有素,鑒賞一緻,力避淫詞、鄙詞、遊詞三敝[一一],示人以正鹄。

     文廷式字道希,号芸閣,江西萍鄉人。

    生于鹹豐六年(一八五六),卒于光緒三十年(一九〇四),年四十九。

    光緒十六年(一八九〇)成進士,由編修遷翰林侍讀學士,嘗為珍妃師。

    甲午之戰,文氏主戰,以劾李鴻章削職。

    戊戌政變後,有密旨捕治,以避日本幸免。

    庚子歸萍鄉,病卒。

    著有《純常子枝語》三十二卷,今有刻本。

    詞集名《雲起軒》,取“大風起兮雲飛揚”之意,可見其雄心壯志,欲有所為,無奈疊遭世變,難酬夙願。

    詞宗蘇、辛,氣魄沉雄,王伯沆極愛賞之。

    文氏詞序痛诋朱彜尊《詞綜》特宗姜、張為“巨謬”[一二]。

    平素與王鵬運、沈曾植、陳三立、黃遵憲、梁鼎芬、王木齋諸人友善。

    朱氏有《望江南》贊其詞雲:“閑金粉,曹郐不成邦。

    拔戟異軍成特起,非關詞派有西江。

    兀傲故難雙。

    ”[一三]可見其詞風饒有銅琶鐵闆之音。

    由于朱氏曾任廣東學政,文氏又少長嶺南,與二氏接觸詞友甚多,以緻廣東詞風亦頗盛。

    禺番葉恭綽三世治詞,即受朱、文二氏之影響。

    葉氏輯《全清詞鈔》,即遵循二氏之指示進行。

     鄭文焯字俊臣,号小坡,又号叔問,晚年自署大鶴山人。

    先世為高密鄭氏,清初改隸正黃旗漢軍,至文焯始複姓。

    父為中丞。

    鄭氏生于鹹豐六年(一八五六),卒于民國七年(一九一八),年六十三。

    光緒元年(一八七五)中舉,後以牢落不偶,甯願蔔居蘇州,行醫鬻畫以自給。

    平生長于金石、考據、音律,尤工詞,有《大鶴山房集》。

    詞集名《樵風樂府》,仰攀周邦彥與姜夔,但詞筆清峭,實類白石,大有“野雲孤飛,去留無迹”之概。

    俞樾雲:“餘每入其室,左琴右書,一鶴翔舞其間,超然有人外之緻,宜其詞之工矣。

    ”[一四]張爾田亦特重其詞,嘗謂:“吾三薰三沐,以鄭氏為本師。

    ”[一五]可見張氏對鄭詞傾倒之深。

    梁啟超亦謂鄭氏詞為清末第一把交椅[一六]。

    鄭氏與朱氏同住蘇州,朝夕過從,談詞不倦,即偶然小别,亦書劄往還論詞無虛日。

    張爾田曾輯鄭氏論詞遺劄裝成一厚冊,惜已散失。

    餘亦見鄭氏書畫詩詞裝成冊頁,可稱四絕。

    鄭氏校詞甚多,除校《花間集》、《東坡詞》、《清真詞》、《夢窗詞》外,又有《詞源斠律》,極為精審。

    瞿安師嘗謂湘中王壬秋自負詞筆,及見鄭作,始謝不及,一時湘社詞人如程子大、易實甫弟兄、陳伯弢輩,皆俯首請益[一七]。

    鄭氏婿戴亮吉先生曾撰鄭氏年譜,并謂其家藏有朱、鄭論詞書劄。

    後戴先生逝世,不知其後人尚珍藏此寶物否?如能出其所藏,嘉惠後學,亦一幸事。

     歲月不居,朱氏之師友均次第謝世,即朱氏逝世,距今已五十年。

    但朱氏平生對後輩辛勤之教誨,期望之殷切,使人感奮興起,努力不懈,因以推動詞學之發展,飲水思源,永懷不忘。

    茲略述受朱氏影響之學者: 龍君沐勳,年少好學,任教暨南,專攻詞學,問業朱氏,孜孜不倦。

    朱氏喜其學有根基,因将所學于師友之詞學以及一己學詞之心得體會,悉以示之;對于曆代詞家之特色,亦指陳詳明。

    後龍君主編《詞學季刊》,意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