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詞略述

關燈
聲聲可聽;住在這裡的黃童、白叟都表現了怡然自得的樂趣。

    這裡還有不驚自去的麋鹿,不呼自來的猿猱,它們也都過着無拘無束、自由自在的生活。

     蘇轼像(元·趙孟繪)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第二首寫的是農村婦女熱烈歡迎蘇轼的情況和麥收後農民參加賽神飲宴的愉快: 旋抹紅妝看使君。

    三三五五棘籬門。

    相排踏破茜羅裙。

      老幼扶攜收麥社,烏鸢翔舞賽神村。

    道逢醉叟卧黃昏。

     農村婦女們排門争看蘇轼,以緻把羅裙踏破,可見一時歡迎的盛況。

    下片寫農村豐收,酬神作樂,不獨老幼歡騰,就是烏鸢,為了獲得酬神的殘食也在天空翔舞着。

    直到黃昏歸來,路上還偶然看到醉叟,這都說明當時農村的太平景象和農民慶祝豐收的愉快心情。

    唐人王駕詩:“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歸。

    ”正和這種情況相似。

     第三首寫農村忙于煮繭并和老農談田間生産情況: 麻葉層層檾葉光。

    誰家煮繭一村香。

    隔籬嬌語絡絲娘。

      垂白杖藜擡醉眼,捋青搗軟饑腸。

    問言豆葉幾時黃。

     麻葉層層,檾葉發光,正寫出一個桑麻遍地的富裕農村。

    一路行來,既聞到農家煮繭的香氣,更聽到隔籬的絡絲娘叫,以“嬌語”形容絡絲娘的聲音,極細緻生動。

    下片問帶醉的老農,還有多少天就豆熟葉黃,可見關心農民生産,語言何等親切!情誼何等深厚! 第四首仍寫途中見聞和自己困頓情況: 簌簌衣中落棗花。

    村南村北響缲車。

    牛依古柳賣黃瓜。

      酒困路長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

    敲門試問野人家。

     開頭寫滿頭滿身都是棗花,形象何等生動!棗花多也說明棗子的産量豐盛。

    村南村北都響起了缲車聲音,更可見全村農民普遍勞動情況。

    賣黃瓜,還說明了自己的瓜多馀,才賣給人家吃,這都寫出了石潭農村的富饒和農民勞動的熱情。

    牛依一作牛衣,又作半依,宋人傅幹注《東坡樂府》作牛依,不是沒有道理的:農村古柳參天,枝葉覆蓋,正是乘蔭取涼的好地方;當日高氣暖的時候,牛卧在柳蔭下休息,人坐在柳蔭下賣瓜,都是為了柳蔭又風涼又可以避日,牛依古柳,還點明賣瓜的所在。

    下片從酒困、路長、日高、人渴想到喝茶;從敲門試問,我們也體會到蘇轼到農民家是輕輕地敲門,低低地讨茶,這種體貼農民忙于缲絲的心情是極其可貴的。

     第五首叙述雨後日出的農村美景,并以躬耕的願望作結: 軟草平莎過雨新。

    輕沙走馬路無塵。

    何時收拾耦耕身。

      日暖桑麻光似潑,風來蒿艾氣如薰。

    使君原是此中人。

     雨後空氣清新,踏在草軟沙平的路上,何等舒适;偶然日出,照得桑麻發光;偶然風來,吹得蒿艾散香,這更使得蘇轼有說不出來的快感,因此引起他罷官歸田的念頭。

    “使君原是此中人”,正說明他和農民打成一片的心情。

    他有詩贈王慶源道:“吏民莫作長官看,我是識字耕田夫。

    ”這和詞裡所表達的情感是完全相同的。

     後來,他被貶黃州,自營東坡躬耕。

    曾有《浣溪沙》道:“但令人飽我愁無。

    ”這是何等偉大的抱負!杜甫詩“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盡歡顔”講的是住,白居易詩“安得萬裡裘,蓋裹周四垠”講的是衣,而蘇轼講的是食,這三位偉大文學家都抒寫了願人人有住、人人有衣、人人有食的願望。

     元豐七年(一〇八四),蘇轼從黃州調到汝州。

    臨走的時候,他作了一首《滿庭芳》留别黃州父老,上片有“山中友,雞豚社酒,相勸老東坡”語,下片有“仍傳語,江南父老,時與曬漁簑”語,從上片可見農民平時對蘇轼的情誼,從下片又可見蘇轼去後對農民的關懷。

    詞中反映農民的現實生活很少,尤其北宋,作家如秦觀、賀鑄、周邦彥等所寫都不外情語,沒有和農民有過親密的往還,因此,也就沒有有關農民的作品;惟有蘇轼和農民有着深厚的情誼,寫過這一方面富有人民性的作品,這在詞史上是應該特别指出的。

     (《雨花》1958年1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