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讀宋詞
關燈
小
中
大
還需要了解它們的本事。
在這方面,可以參讀宋人的一些筆記、詞話以及張宗的《詞林紀事》等著作。
從文學發展、嬗變的角度來看,宋詞也是離不開前代文學的沾溉的。
唐五代的民間詞和文人詞對宋詞産生直接影響,讀宋詞就不能數典忘祖,應該浏覽一下《敦煌曲子詞集》(王重民輯)、《花間集》(後蜀趙崇祚編)、《尊前集》(編者未詳)、《樂府雅詞》(宋曾慥編)、《花庵詞選》(南宋黃昇編)和今人張璋、黃畬所輯《全唐五代詞》等書。
對其中影響宋代詞壇尤大的重要作家,如溫庭筠、韋莊、李煜、馮延巳等人的作品更需細心研讀。
其次,唐詩對宋代詞人的影響也不小,例如賀鑄詞,張炎《詞源》就認為“多于李長吉、溫庭筠詩中來”;周邦彥詞,沈義父《樂府指迷》也認為“往往自唐、宋諸賢詩詞中來”。
所以我們讀宋人詞,又不可不與唐詩取得縱向聯系。
至于稼軒詞于“《論》、《孟》、《詩·小序》、《左氏春秋》、《南華》、《離騷》、《史》、《漢》、《世說》、選學、李杜詩拉雜運用”(吳衡照《蓮子居詞話》),則我們如果對于宋代以前的文學作品都能具備一定基礎的話,在讀到稼軒或類似稼軒一類喜歡“掉書袋”的作家的作品時,困難就會少一些。
當然,這隻能日積月累,循序漸進,不可能一蹴而就。
再次,就宋代詞壇本身來說,承先啟後的情況同樣存在。
例如周邦彥,陳廷焯《白雨齋詞話》就認為“詞至美成,乃有大宗,前收蘇、秦之終,後開姜、史之始”,“後之為詞者亦難出其範圍”。
辛棄疾上承蘇轼,下開劉過、劉克莊、劉辰翁等人,先後承接的脈絡也比較清楚。
類似的線索我們都應有一個完整的認識。
最後,也應該大緻了解一下宋詞對後代詞人特别是清代詞人的影響。
例如稼軒一派對以陳維崧為代表的陽羨派的影響,姜夔、張炎對以朱彜尊為代表的浙派(一稱“浙西派”)的影響等等。
如有可能,廣泛涉獵清代一些重要流派中的重要詞人的作品,是有助于加深對宋詞的認識的。
談到這裡,我們認為有必要介紹幾本有關詞史的專著給讀者,例如吳梅的《詞學通論》、王易的《詞曲史》、劉毓盤的《詞史》、劉永濟的《詞論》、詹安泰的《詞論》等。
這些著作對我們從縱向和橫向兩個方面了解宋詞的發展概況和承先啟後的脈絡很有參考價值。
但由于它們有的成書時代較早,其中觀點未必全然正确,閱讀時應該注意勿為所囿。
宋詞中的優秀作品具有很高的美學價值,在閱讀的過程中,我們常常為之欣賞擊節。
然而如果我們的基礎不足,理解力不強,欣賞水平不高,就往往隻能停留在華彩缤紛的表面字句上,不能進一步理解它們在整體結構上、藝術境界上以至内容和形式如何完美結合等方面的美學意義,從而真正達到欣賞的目的。
在這方面,曆代詞話,特别是清人的詞話,對我們是有很大幫助的。
筆者本人編輯的《詞話叢編》,共收曆代詞話八十五種,比較完備,讀者可以參考。
其中胡仔的《苕溪漁隐叢話》、張炎的《詞源》、周濟的《宋四家詞選目錄序論》和《介存齋論詞雜著》、劉熙載的《藝概》、陳廷焯的《白雨齋詞話》、譚獻的《複堂詞話》、王國維的《人間詞話》、況周頤的《蕙風詞話》等,尤可作為重點經常翻檢。
隻是這些詞話的作者在文藝觀點上都有其階級的、曆史的局限,在形式上又類多片言隻語,支離破碎,因此,我們還可以閱讀今人的一些有關論著,如沈祖棻的《宋詞賞析》、葉嘉瑩的《迦陵論詞叢稿》、羅忼烈的《清真詞箋校》、曹樹銘的《東坡詞注》、劉逸生的《宋詞小劄》,以及散見于各種報刊上的質量較高的賞析文字等等。
當然,就是閱讀今人的有關論著,也不能人雲亦雲,而仍應采取好學深思,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舍之的态度。
最後,我們認為,不管是欣賞還是研究宋詞,要想達到較高的水平,最好自己也能動手作詞。
學遊泳隻在岸上背誦遊泳守則是不夠的,必須投身水中進行實踐,才有可能真正得其三昧。
學詞與作詞的關系應該也是這樣。
試看過去從事詞學研究的學者專家,有哪一位沒有過詞的創作實踐呢?事實上其中有不少人本身就同時是填詞的名家高手,所以才能談出許多鞭辟入裡的見解。
學詞而絕不作詞,要想不說外行話,是很難的。
作詞并不難。
讀了一定數量的前人作品,大體上掌握了一些常用的詞彙,懂得了詞的一般作法,能夠清楚地分辨四聲,就可以動手嘗試了。
要了解詞韻,可以查閱戈載的《詞林正韻》;要了解詞律,可以查閱萬樹的《詞律》、王奕清等人的《欽定詞譜》和龍榆生的《唐宋詞格律》等書。
關于詞的作法,我過去寫過一篇《論詞之作法》(收入拙著《詞學論叢》中,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讀者可以參考。
至于内容,不能無病呻吟,可以有寄托,可以無寄托,要寫真景,抒真情,情景交融,力避三戒(淫詞、遊詞、鄙詞)。
關于怎樣讀宋詞的問題,限于篇幅,隻能籠統地提出一些個人的看法。
讀者自己倘能轉益多師,好學深思,持之以恒,就一定能夠升堂入室,在前人的基礎上不斷取得新的成就。
(《古典文學知識》1988年第2期,常國武記錄。
略有删節)
在這方面,可以參讀宋人的一些筆記、詞話以及張宗的《詞林紀事》等著作。
從文學發展、嬗變的角度來看,宋詞也是離不開前代文學的沾溉的。
唐五代的民間詞和文人詞對宋詞産生直接影響,讀宋詞就不能數典忘祖,應該浏覽一下《敦煌曲子詞集》(王重民輯)、《花間集》(後蜀趙崇祚編)、《尊前集》(編者未詳)、《樂府雅詞》(宋曾慥編)、《花庵詞選》(南宋黃昇編)和今人張璋、黃畬所輯《全唐五代詞》等書。
對其中影響宋代詞壇尤大的重要作家,如溫庭筠、韋莊、李煜、馮延巳等人的作品更需細心研讀。
其次,唐詩對宋代詞人的影響也不小,例如賀鑄詞,張炎《詞源》就認為“多于李長吉、溫庭筠詩中來”;周邦彥詞,沈義父《樂府指迷》也認為“往往自唐、宋諸賢詩詞中來”。
所以我們讀宋人詞,又不可不與唐詩取得縱向聯系。
至于稼軒詞于“《論》、《孟》、《詩·小序》、《左氏春秋》、《南華》、《離騷》、《史》、《漢》、《世說》、選學、李杜詩拉雜運用”(吳衡照《蓮子居詞話》),則我們如果對于宋代以前的文學作品都能具備一定基礎的話,在讀到稼軒或類似稼軒一類喜歡“掉書袋”的作家的作品時,困難就會少一些。
當然,這隻能日積月累,循序漸進,不可能一蹴而就。
再次,就宋代詞壇本身來說,承先啟後的情況同樣存在。
例如周邦彥,陳廷焯《白雨齋詞話》就認為“詞至美成,乃有大宗,前收蘇、秦之終,後開姜、史之始”,“後之為詞者亦難出其範圍”。
辛棄疾上承蘇轼,下開劉過、劉克莊、劉辰翁等人,先後承接的脈絡也比較清楚。
類似的線索我們都應有一個完整的認識。
最後,也應該大緻了解一下宋詞對後代詞人特别是清代詞人的影響。
例如稼軒一派對以陳維崧為代表的陽羨派的影響,姜夔、張炎對以朱彜尊為代表的浙派(一稱“浙西派”)的影響等等。
如有可能,廣泛涉獵清代一些重要流派中的重要詞人的作品,是有助于加深對宋詞的認識的。
談到這裡,我們認為有必要介紹幾本有關詞史的專著給讀者,例如吳梅的《詞學通論》、王易的《詞曲史》、劉毓盤的《詞史》、劉永濟的《詞論》、詹安泰的《詞論》等。
這些著作對我們從縱向和橫向兩個方面了解宋詞的發展概況和承先啟後的脈絡很有參考價值。
但由于它們有的成書時代較早,其中觀點未必全然正确,閱讀時應該注意勿為所囿。
宋詞中的優秀作品具有很高的美學價值,在閱讀的過程中,我們常常為之欣賞擊節。
然而如果我們的基礎不足,理解力不強,欣賞水平不高,就往往隻能停留在華彩缤紛的表面字句上,不能進一步理解它們在整體結構上、藝術境界上以至内容和形式如何完美結合等方面的美學意義,從而真正達到欣賞的目的。
在這方面,曆代詞話,特别是清人的詞話,對我們是有很大幫助的。
筆者本人編輯的《詞話叢編》,共收曆代詞話八十五種,比較完備,讀者可以參考。
其中胡仔的《苕溪漁隐叢話》、張炎的《詞源》、周濟的《宋四家詞選目錄序論》和《介存齋論詞雜著》、劉熙載的《藝概》、陳廷焯的《白雨齋詞話》、譚獻的《複堂詞話》、王國維的《人間詞話》、況周頤的《蕙風詞話》等,尤可作為重點經常翻檢。
隻是這些詞話的作者在文藝觀點上都有其階級的、曆史的局限,在形式上又類多片言隻語,支離破碎,因此,我們還可以閱讀今人的一些有關論著,如沈祖棻的《宋詞賞析》、葉嘉瑩的《迦陵論詞叢稿》、羅忼烈的《清真詞箋校》、曹樹銘的《東坡詞注》、劉逸生的《宋詞小劄》,以及散見于各種報刊上的質量較高的賞析文字等等。
當然,就是閱讀今人的有關論著,也不能人雲亦雲,而仍應采取好學深思,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舍之的态度。
最後,我們認為,不管是欣賞還是研究宋詞,要想達到較高的水平,最好自己也能動手作詞。
學遊泳隻在岸上背誦遊泳守則是不夠的,必須投身水中進行實踐,才有可能真正得其三昧。
學詞與作詞的關系應該也是這樣。
試看過去從事詞學研究的學者專家,有哪一位沒有過詞的創作實踐呢?事實上其中有不少人本身就同時是填詞的名家高手,所以才能談出許多鞭辟入裡的見解。
學詞而絕不作詞,要想不說外行話,是很難的。
作詞并不難。
讀了一定數量的前人作品,大體上掌握了一些常用的詞彙,懂得了詞的一般作法,能夠清楚地分辨四聲,就可以動手嘗試了。
要了解詞韻,可以查閱戈載的《詞林正韻》;要了解詞律,可以查閱萬樹的《詞律》、王奕清等人的《欽定詞譜》和龍榆生的《唐宋詞格律》等書。
關于詞的作法,我過去寫過一篇《論詞之作法》(收入拙著《詞學論叢》中,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讀者可以參考。
至于内容,不能無病呻吟,可以有寄托,可以無寄托,要寫真景,抒真情,情景交融,力避三戒(淫詞、遊詞、鄙詞)。
關于怎樣讀宋詞的問題,限于篇幅,隻能籠統地提出一些個人的看法。
讀者自己倘能轉益多師,好學深思,持之以恒,就一定能夠升堂入室,在前人的基礎上不斷取得新的成就。
(《古典文學知識》1988年第2期,常國武記錄。
略有删節)